南邻 杜甫 翻译-南邻阅读答案
“renr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南邻 杜甫 翻译-南邻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南邻 杜甫 翻译-南邻阅读答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杜甫《南邻》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杜甫《南邻》阅读答案附全诗赏析
《南邻》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该诗写于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朱山人是诗人的近邻,平日二人过从甚密。
杜甫《南邻》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锦里:成都地名。
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航:小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4分)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
3)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2分)
4)结合全诗,说说作者眼中的“南邻”是怎样的形象? (3分)
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3、儿童好客,鸟雀见人来不惊的和谐、宁静气氛。(2分,每点1分)
4、是一个安贫乐道、殷勤待客的隐士形象。
鉴赏: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93;《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篇2:《南邻》阅读答案
《南邻》阅读答案
1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6分)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2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13、(1)前半篇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后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2分)
(2)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满足于田园生活)、诚恳热情的隐士。(2分)他“园收芋粟”,居家江村,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1分)“惯看宾客”说明迎客频繁,“月色相送”说明待客真诚,从中可见其人的诚恳和热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3:杜甫《南邻》阅读训练及赏析
杜甫《南邻》阅读训练及赏析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答: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从全诗看,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字词解释:
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锦里:成都地名。
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航:小船。
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主旨中心:
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
赏析: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4:杜甫——《南邻》
【年代】:唐
【作者】:杜甫——《南邻》
【内容】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赏析】: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马茂元)
篇5:杜甫《南邻》鉴赏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篇6:杜甫《南邻》鉴赏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实指这家境况并不富裕。但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神情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可见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描绘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因为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就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野航’及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剪裁得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的农家待客图。
篇7:《南邻》杜甫唐诗鉴赏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篇8:杜甫诗词《南邻》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南邻》的诗意赏析
《南邻》是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当时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畔。此诗写作者到南邻朱山人家造访,朱山人月夜送别的日常生活。全诗用两幅画面组,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南邻》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南邻》诗。
作品赏析: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 “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篇9: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过南邻朱山人水亭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的意思,过南邻朱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过南邻朱山人水亭杜甫,过南邻朱山人水亭的意思,过南邻朱山人水亭赏析 -诗词大全
过南邻朱山人水亭作者:杜甫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相近竹参差,相过人不知。幽花欹满树,小水细通池。
归客村非远,残樽席更移。看君多道气,从此数追随。
篇10:南轩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南轩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也。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之,树竹木 蕃:繁殖
B.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亲:亲戚
C.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肆:尽、尽力
D.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 称:称赞
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吾之役于物”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B.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C.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D.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文章开头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试结合全文概括“乐”的内涵(3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3分)
(2)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3分)
(3)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4分)
答案:
答案 C(A,蕃,同“藩”,屏障,这里是作为屏障,意译为“围上篱笆”。 B,亲,指父母亲,根据作者身世这里指母亲。D,称,“称”和“引”在这里都是援引、引证的意思,后面多接言语、事例等。)
答案:C(A.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本句选自荀子《劝学》。 B,于,介词,引进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本句选自班固《苏武传》。C.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或“受”,与例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本句选自韩愈《师说》。D,于,介词,可译为“对”,引进对象;本句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
答案:C。
附原文的标点: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答: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南轩如同朋友,在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之道,感到快乐。
(1)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商,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计分点:“贵”与“富”,“抗”,“易”)
(2)译: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计分点:“于是”,“ 伏闲隐奥”,“宜”)
(3)译: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计分点:“所以”“求于内”“至之”,注意“以勇”“ 以不止”与“此……者”的句式特点)
译文: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去争斗呢?
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
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
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
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
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
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大。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
【南邻 杜甫 翻译-南邻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9.绝句志南
10.诗经周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