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
“hulij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 ②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答案:
1.幽静或幽深
2、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篇2: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训练及赏析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训练及赏析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
⑴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翻译】:
船行溪上之时,远远就听到了柏林寺的钟声;停船靠岸,山路曲折,松柏掩映,慢慢走向山上的柏林寺。雨后的青山,云蒸雾腾,群峰吞吐着云雾,又为云雾所掩覆;云海雾涛中唯有三点两点山尖显露,犹如一幅富于神韵的水墨山水图,被造化神秀的笔触画出。
【赏析】:
《柏林寺南望》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参考答案】
1.幽静或幽深
2、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篇3: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年代】:唐
【作者】: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内容】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赏析】: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周啸天)
篇4:郎士元《柏林寺南望》唐诗鉴赏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唐诗鉴赏
【作品介绍】
《柏林寺南望》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载于《全唐诗》卷二四八。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原文】
柏林寺南望
溪上遥闻精舍钟⑴,泊舟微径度深松⑵。
青山霁后云犹在⑶,画出东南四五峰⑷。
【注释】
⑴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⑶霁(jì):雨止。
⑷东南:一作“西南”。
【白话译文】
船行溪上之时,远远就听到了柏林寺的钟声;停船靠岸,山路曲折,松柏掩映,慢慢走向山上的柏林寺。雨后的青山,云蒸雾腾,群峰吞吐着云雾,又为云雾所掩覆;云海雾涛中唯有三点两点山尖显露,犹如一幅富于神韵的水墨山水图,被造化神秀的笔触画出。
【赏析】
唐代诗中有画之作为数甚多,而这首小诗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画出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艺概·书概》)此诗题旨在一“望”字,而望中之景只于结处点出。诗中所争在此一笔,余笔无不服务于此。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作者介绍】
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进士,官郢州刺史。“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齐名。诗多酬赠之作。有《郎士元集》。
篇5:柏林寺南望,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柏林寺南望的意思,柏林寺南望赏析
柏林寺南望,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柏林寺南望的意思,柏林寺南望赏析 -诗词大全
柏林寺南望作者:郎士元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篇6:郎士元的描写山的诗词《柏林寺南望》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
【赏析】
这首小诗题旨在一“望”字,而诗的前三句都在铺叙,只在结尾处点出一“望”字,如此安排,使得全诗饶有趣味。“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两句写途中所见所闻。首句写钟声,点出“柏林寺”;“遥闻”二字,暗写空气之澄清,也曲折地道出此乃雨后之景。作者听到钟声,便泊舟而登岸寻声,他沿着曲折的山间小路,向茂密的松柏林里行进。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两句写登山所见之景。诗人从茂密的松林中穿行到山顶,一路上不免有压抑之感,等到凌绝顶时,顿时豁然开朗。雨后的青山显得格外青翠,一碧如洗的青山之中再杂以洁白的云朵,此时的风光就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了。此句由山带出云,为下句由云衬峰作了铺垫。“画出东南四五峰”,那参差错落的山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果然如画出的一般。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淡无奇;说“画”,则言山峰原本没有,而是造物主以云为毫,蘸雨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的,突出山峰之色泽鲜润。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之情。
扩展阅读:郎士元的作品风格
集中多投赠送别之作,内容较贫乏。《中兴间气集》称其诗风“闲雅”,“近于康乐(谢灵运)”。尤擅长五律,如“春色临边尽,黄云出塞多”(《送李将军赴定州》),“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蕃》),“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长安逢故人》),“车马虽嫌僻,莺花不厌贫”(《送张南史》)等诗句,或凝炼浑厚,或真切自然,均为世所称。七古《塞下曲》一篇,则悲壮激越,犹有李颀遗意。
有《郎士元集》2卷,《唐诗二十六家》本。《唐诗百名家全集》所收名为《郎刺史诗集》1卷。《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全唐诗补编》补诗五首。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唐才子传》。
扩展阅读:郎士元的主要作品
朱方南郭留别皇甫冉,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赠张五諲归濠州别业,赠韦司直,赠万生下第还吴,赠强山人,郢城西楼吟,郢城秋望,夜泊湘江,湘夫人二首,咸阳西楼别窦审,闻吹杨叶者二首,闻蝉寄友人,听邻家吹笙,题尹真人祠,题刘相公三湘图,题精舍寺,宿杜判官江楼,送郑正则徐州行营,送张南史,送张光归吴,送元诜还丹阳别业,送杨中丞和蕃,送奚贾归吴,送韦湛判官,送韦逸人归钟山,送王司马赴润州,送孙愿,送麹司直,送钱拾遗归兼寄刘校书,送彭偃房由赴朝因寄钱大郎中李十七舍人,送裴补阙入河南幕,送陆员外赴潮州,送林宗配雷州,送李遂之越,送李骑曹之灵武宁侍,送李将军赴定州,送李敖湖南书记,送洪州李别驾之任,送韩司直路出延陵,送大德讲时河东徐明府招,送崔侍御往容州宣慰,送郴县裴明府之任兼充宣慰,送长沙韦明府,送粲上人兼寄梁镇员外,送别双林寺谒傅大士,石城馆酬王将军,山中即事,塞下曲,琴曲歌辞·湘夫人留卢秦卿留别常著,寄李袁州桑落酒,和王相公题中书丛竹寄上元相公,关羽祠送高员外还荆州,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赋得长洲苑送李惠,赴无锡别灵一上人,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冯翊西楼,冬夕寄青龙寺源公,登无锡北楼,丹阳北楼,春宴张舍人宅,春宴王补阙城东别业,酬萧二十七侍御初秋言怀,酬王季友题半日村别业兼呈李明府,酬二十八秀才见寄,长安逢故人,别房士清,柏林寺南望。
篇7:《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9.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6分)
参考答案:
8.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画”字,则似言峰之本无,(1分)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如画,(2分)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2分)
9.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最后一句。首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后文登眺之事。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第三句“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尾句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第一问2分,第二问解析4分,前三句一句解析1分,尾句总结1分)
篇8: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附赏析
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
⑴遥:远远地。闻:听见。精舍:佛寺,此处指柏林寺。
⑵泊:停船靠岸。径:小路。度:度过,越过。
⑶霁(j):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 ▲ 的环境特点。(2分)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3分)
答案:
1.幽静或幽深
2、示例:雨后的山更加青翠了,云雾缭绕在四五座山峰间,如同妙手绘出的一幅水墨画。
阅读练习二
【注释】①精舍:佛寺的别称,此处指柏林寺。②霁(j):雨止天晴。
1.请根据诗意,在下面括号内填写出诗人的先遣。(2分)
( )松径(或松林)( )
2登高远眺,诗人眼中山色尤为苍翠,试根据第三句分析原因。(2分)
答:
3.画出西南四五峰不但写出了山峰的美妙,还表达了望者 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
1.溪上或船上(1分)柏林寺(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从溪上 柏林寺等关键词中得到启发进行作答。
2.一是雨后,青山加洗,苍翠欲滴;二是白云映衬,更显苍翠。(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青山霁后云犹在一句中的霁字表明雨后初晴,所以青山如洗,云犹在写出雨后天空中飘着白云,与青山相互映衬,显得更加苍翠。
3.惊喜或者惊奇与愉悦。(答对喜爱赞美热爱等情感,而无惊或意外之意,得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从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和诗人的行踪可以看出望者内心的愉悦,雨后初霁可谓惊喜。
赏析:
《柏林寺南望》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此诗状写柏林寺所在山峰灵秀清丽之美景,蕴含着诗人陶醉于自然之中的愉悦恬适之情。首句写舟中已闻寺庙钟声,表现空气澄净;次写登岸后走过松径小道才到山寺,可见地处清幽。后两句雨后远眺,云气缭绕如一幅米家山水画卷,意境跃然欲出。虽意在写景,然处处有人的踪迹,人的感受,人的情趣。全诗融情于景,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艺术佳境。
诗中提到雨霁,可见作者登山前先于溪上值雨。首句虽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却饶有雨后之意。那山顶佛寺(精舍)的钟声竟能清晰地达于溪上,俾人遥闻,不与雨浥尘埃、空气澄清大有关系吗?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遥听钟声恋翠微)。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登眺事)的。
精舍钟声的诱惑,使诗人泊舟登岸而行。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次句中只说松,而从寺名可知有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深林中,横柯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迎入眼帘的首先是霁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有一个着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继而吸引住视线的是天宇中飘飖的`云朵。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形,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至于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因而这里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
篇9: 唐诗《柏林寺南望》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唐诗《柏林寺南望》古诗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9.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6分)
参考答案:
8.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画”字,则似言峰之本无,(1分)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如画,(2分)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2分)
9.这首诗的“主峰”“主笔”是最后一句。首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这不是诗的主笔,但它是有所“拱向”,引起后文登眺之事。次句也是“拱向”题旨的妙笔,“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第三句“青”字突现,便使人眼明, “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知。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尾句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精彩;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尤为愉快。用刘熙载的话说,那就是,诗人“争”得这一笔的成功,与“余笔”的配合是分不开的。(第一问2分,第二问解析4分,前三句一句解析1分,尾句总结1分)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柏林之围阅读答案
5.题郎士元半,题郎士元半钱起,题郎士元半的意思,题郎士元半赏析
6.爱之望阅读答案
7.春望阅读答案
8.望春 阅读答案
10.阮郎归秦观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