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

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

2023-12-01 08:12:5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eatmat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

篇1: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

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老师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不可黩近黩近:亲近

B.柔举家适河北适:到

C.子盍去乎盍: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寡要:少谋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去而从曹操惑而不从师B.遂南之武陵卒之东郭墦间

C.钦数见奇于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D.遂委心服事焉青麻头伏焉

10.以下六句话,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2分)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⑥策从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⑥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周瑜、诸葛老师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4分)

译文: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3分)

译文:

(3)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8.DD.寡要:不得要领。

9.BA.前者表承接,后者表转折。B.都是动词,到。C.前者做介词,可译为“向”;后者做介词,可译为“由于”。D.前者为人称代词,他;后者为兼词,于之,在那里。

10.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上所说的“汉士择所从”,有两层意思:其一,陈述对象应为要依附他人的“汉士”;其二,这些“汉士”是主动选择跟随的主子。据此不难分析出:句①的'陈述对象是“袁绍”,他不是“汉士”;句②中陈留太守张邈本来就跟曹操亲近友好,也不属于“择所从”;句⑥说的是孙策答应吕范的请求,陈述对象不是“汉士”。③④⑤三项则分别讲郭嘉、赵俨、吕范这些汉士择所从的情况,符合题意。

11.AA项中“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一句误解了原文中“中平”一词的意思。原文是“汉自中平黄巾之乱”,“中平”是汉灵帝中平年间的意思。

12.【答案】(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3)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只是为将军考虑啊!

【参考译文】

汉朝自灵帝中平年间爆发黄巾之乱,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跟随的对象,以此作为保全自己、避免祸害的长远大计,但是如果本人不是真正的豪杰之士,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荀彧年少时,认为颍川是战乱之地,他劝家乡人赶紧避难,家乡人多因怀乡不能离开。荀彧独自率领他的宗族前往冀州,当时占据冀州的袁绍用上等宾客的礼遇待他。但荀彧思量袁绍此人终究不会成就大业,就离开袁绍去跟随曹操。那些留在颍川的家乡人,大多数为强贼乱军所杀。

袁绍派遣使者迎接汝南地区的士大夫。和洽独自去了荆州,刘表用上等宾客之礼待他。和洽对人说:“我之所以不跟从袁本初(袁绍字本初),是因为要避开争战之地。昏世之主(刘表),不能过分亲近,久留不走,邪恶就会兴起。”于是南往武陵,那些留在荆州的,大多数被刘表杀害。

曹操为兖州牧,陈留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高柔把全家都迁到河北,张邈果然叛变曹操。

郭嘉初次见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道:“明智的人将会慎重地衡量他的主人,袁公头绪很多,但不得要领,好为谋略,但不果断,这样的人难于与他共渡大难,我要再次行动,另找新主人,你们怎么不走呢?”辛评等人说:“袁氏在当今天下是最强大的,离开他往哪儿去呢?”郭嘉不再说话,离开袁绍,去依附曹操。曹操召见他,与他谈论天下大事。郭嘉出门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子。”

杜袭、赵俨、繁钦因躲避战乱到了荆州,繁钦在刘表面前多次显露奇才。杜袭说:“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到汉献帝立都许昌,赵俨说:“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够拯救华夏,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

河间人邢颙在无终(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明,百姓已经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平定,我请求先去投靠他。”于是收拾行装回到家乡。田畴说:“邢颙,是天下士人中的先觉者。”

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时让他兼任丹阳的都督。孙策说:“子衡(吕范字子衡)已有了大批人马,哪能再让您屈任小职位呢?”吕范说:“我现在舍弃故土而投靠您的原因,是要拯济时世,譬如同坐一条船过海,一件事没做好,就可能翻船,同时受害。这也是为我吕范考虑,不完全只是为将军考虑啊!”孙策依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声誉,便与他推诚相结友好。等到孙策死了,孙权即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同成就大业的人,就一心为他服务了。诸葛老师在襄阳时,刘表不能够起用他。一见到刘备,就毫不迟疑地为刘备服务。这些人都有如此的卓识远见,怎么会在乱世中遭受困厄呢?

篇2:汉士择所从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汉士择所从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①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②,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中平:年号。②声问:“问”通“闻”,声望。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亲友:亲人朋友

B.钦数见奇于表                          见奇:显现奇才

C.吕范请暂领都督                       领:兼任官职

D.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起:任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为全身远害之计                        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

B.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

C.袁绍待以上宾之礼                       吾将更举以求主

D.遂南之武陵                            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3分)

①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②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

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

④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

⑥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A.③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士大夫们纷纷“择木而栖”,寻找赖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赖以托身的主人。

B.荀彧开始时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为了躲避家乡颍川的战乱,袁绍待他很好,但荀彧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业,最终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C.袁绍派遣使者延请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昏庸不可轻率接近,而荆州的刘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D.周瑜一听说孙策的声望,便结下生死情谊。等到孙策死,孙权掌权,周瑜又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于是全身心地为孙权效力。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用“/”标出)(3分)

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4分)

(2)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3分)

答案:

5、A。(亲友,亲近友好。)

6、B。(A、为:当做,作为/制造,发动。  B、所以:表原因。C、以:用/来 。D之:到/他。)

7、D。(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只是保全自身的权宜之计,且“钦数见奇于表”不能表明他们的远见卓识。)

8、C。(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为了避开争战之地,并非想投靠刘表;后来他认识到刘表也是“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

9、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10、

(1)明智的人在衡量主人时很仔细(明智的人仔细衡量主人),袁绍思绪太多却抓不住关键,喜好谋划却优柔寡断,难以和他共救国难。

(审,仔细,审慎;1分;无决,不能决断,1分;济,救济,1分;多端寡要,思绪太多却抓不住关键1分。共4分)

(2)听说曹操法令严明,百姓厌恶战乱啊,乱到极点就会安定。

(厌,厌恶,1分;极,极点,1分;句子通畅1分。共3分)

【参考译文】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念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曹操在担任兖州的州牧时,兖州陈留郡的太守张邈与曹操是朋友,十分亲密。但住在陈留郡里的高柔却认为张邈肯定会乘机叛变,想率领乡亲们躲避这场战乱是非。但大家全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密信赖,对高柔的建议不当回事。于是高柔只好带领自己整个的家族到河北地方去,而之后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

郭嘉一拜见袁绍之后,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有智慧的人要小心谨慎的考察自己的服务对象。袁绍做事头绪纷乱而不能掌握要领,喜欢想很多想法却又没有决断能力。这种人很难和他一起奋斗,我将要舍弃他去寻找新的主公了,你们不跟我一起走吗?”但辛评等人却说:“袁绍是现在实力最强的人了,离开他还能再去哪里呢?”听了这话,郭嘉于是不再说什么了,离开袁绍依附曹操。曹操会见了郭嘉,与他商讨天下大计。郭嘉告辞出来时,说:“曹操真是我的好主公啊!”

杜袭、赵俨、繁钦三个人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好几次被刘表注意并欣赏。面对这种情况,杜袭对繁钦说:“我们之所以一起来到荆州,就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时机。你如果一被赏识就不能自制,轻率入仕,就不是我的同路人!”等到汉献帝把许作为国都,赵俨说: “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安定国家,我知道我的归宿了。”于是拜访并投靠曹操。

河间人邢颙正在无终地区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整,而人民现在已经很厌恶战乱了,战乱发展到极致就会容易顺从平定,我恳请最先做一个顺从平定的人吧。”于是收拾行装回到故乡。田畴说:“邢颙可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孙策平定丹阳郡后,大将吕范肯请暂领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经是一位统领众多士兵的将领了,怎么好为了我委屈你再去当那小小的职务呢?”吕范说:“如今我之所以远离故乡,把性命托付给将军你,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好象与您一起乘船渡海,一旦有一件事情做不好,我们两人就都会失败。所以我这样考虑并非全是为您。”孙策于是答应了吕范。

周瑜一听说孙策的声望,便结下生死情谊。等到孙策死,孙权掌权,周瑜又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于是全身心的为孙权效力。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用他。但是一见到刘备,就一心一意地为刘备服务。象这些人这样的有见识,怎么可能会在乱世里受困呢?!

篇3:《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①【注】,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声问: “问” 通“闻”, 声望;声问即声望。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亲友:亲人朋友

B.钦数见奇于表 见奇:显现奇才

C.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 牢:谨慎

D.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起:任用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①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②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

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

④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

⑥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士大夫们纷纷“择木而栖”,寻找赖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赖以托身的主人。

B.荀彧开始时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为了躲避家乡颍川的战乱,袁绍待他很好,但荀彧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业,最终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C.袁绍派遣使者延请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昏庸不可轻率接近,而荆州的刘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D.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领丹阳都督职务,一方面是想和孙策共谋大事,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长远之计打算。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4分)

(2)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3分)

(3)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3分)

篇4:此先汉所以兴隆阅读答案

此先汉所以兴隆阅读答案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义。

(1)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________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

(3)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

(4)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①②③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报先帝而忠陛下是作者对刘氏父子最诚挚的情感。

B.后值倾覆是指208年刘备被曹操战败的事。

C.诸葛亮出师的目标是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第①段作者向后主提出了亲贤远佞的建议,并表达他对桓、灵二帝极端的`痛恨之情和对后主殷切的希望。

4.作者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的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不长草的地方;(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奔走效劳;(4)铲除,排除

2.先帝在的时候,每当与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痛心遗憾的。

3.D

4.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分内的事。(言之有理即可)

【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两所客店阅读答案

2.《汉孝子董黯》阅读答案

3.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

4.《萧颖士傲物自侮》阅读练习及答案

5.春天从一棵树开始阅读答案

6.从三到万阅读答案

7.《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8.《高俭字士廉》阅读答案及翻译

9.郎士元《柏林寺南望》阅读答案

10.从马拉松说起的阅读题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汉士择所从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