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

2022-10-14 09:27: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ild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

篇1:《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1899 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 120 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篇2:《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①主要介绍了什么?

答: ______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_______

3 .在第四自然段中: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分类别、列数字 B .举例子、列数字

C .列数字、作比较 D .举例子、作比较

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篇3:《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答案

1 .传说孔子…多次。

2 .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 .① C C (2)B 4

篇4:《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阅读及答案

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 1899 年才发现。

②那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挞荣的官员得了病。他懂得医道,每次抓来的药,都要亲自看过,然后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龙骨”的药上面,发现有许多好像文字的东西,他感到惊讶。于是把这家药铺里刻有这种文字的“龙骨”全买下来,凭着他对中国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诣,考证出这些“龙骨”是殷商时代遗留下来的乌龟壳和牛的肩肝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时使用的文字。在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一己载了殷代的.祭扫、战争、农业、牧业、手工业、气象、政权组织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况。后来人们把这种文字叫做甲骨文,这可以说是书籍的雏形。

③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咸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到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膜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筒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④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筒和木片有 120 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 3000 片竹简。

1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与成语“韦编三绝”有关的一个句子。

2 .在第一、二自然段中:

①主要介绍了什么?

答: ______

②末句加点的“可以说”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_______

3 .在第四自然段中:

①作者采用了什么层次安排方式?

A 连贯式 B .递进式 C .总分式认并列式

②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 分类别、列数字 B .举例子、列数字

C .列数字、作比较 D .举例子、作比较

4 .为使说明有条理,本文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A 空间)顺序 B .时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答案 :

1 .传说孔子…多次。 2 .①甲骨文的发现经过和它的内容②不能删去。因为“这些龙骨是书籍的雏形”,是根据现已发现的材料所推断出来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是”的前面加“可以说”予以限制。 3 .① C C (2)B 4

篇5: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教师: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第一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  第二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  第三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    )  诣(    )  殷(    )  胛(    )

牍(    )  帛(    )  栩(    )  哺(    )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  (3)开卷有益  (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  (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简表”的基础上,板书归纳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写

篇6:第五册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教师: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第一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  第二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  第三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    )  诣(    )  殷(    )  胛(    )

牍(    )  帛(    )  栩(    )  哺(    )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  (3)开卷有益  (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  (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

篇7:语文教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学目的

1、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2、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3、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4、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诠释懂得说明方法

2、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3、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4、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5、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

篇8: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注意分析文章的时间顺序,抓住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想象书籍演变的“明天”--可能出现的新生事物。

二、理解本文几种说明方法的应用。

三、查阅词典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了解“韦编三绝”、“读书破万卷”等的出处及“牍”、“策”、“册”、“卷”这些名称的本义及来历。

四、学习本文既要使学生明确这是一篇介绍书籍演变的说明文,又要让青少年朋友们了解祖国的光辉历史,从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力量,献身四化,献身未来。教学设想

一、通过标题的提示,让学生理清书籍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二、重点理解本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的说明方法。

三、引导学生找出本文中的说明方法,有重点地进行分析理解。

四、讲练结合,以“讲”指导“练”,以“练”巩固和掌握所“讲”的内容。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一、指导预习,查阅词典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二、题解;按时间顺序,要求学生找出书籍演变的过程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

三、研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过了《故宫博物院》、《活板》两篇说明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两篇说明文各是怎样的说明顺序?各自说明了什么?(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内容,教师指名回答)(答案:《故宫博物院》以空间为顺序;本文说明了举世闻名的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北京的中心,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活板》是以程序顺序说明的;这篇文章将我国古代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板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解说清楚了,它是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自从北宋毕N发明了活字板,从此我国的书籍并广泛地发展开来。那么,板印书籍之前,古代的书是什么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又出现了哪些书?今后的书又将是什么样的?如何制作?要想了解书籍演变的历史和它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篇说明文。

二、板书课题(略);指导预习。

1.学生初步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用序码标明各自然段,画出文中的生字词;

(2)查阅词典,注音,并解释词义。(教师可用小黑板写出学生当堂提出的生字词,或指定查阅的生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造诣(yì):指研究学问或从事艺术活动所达到的高度。

雏形(chú):未定型前的最初的形式。

谍报(dié):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谍报人员是指到敌方刺探敌情的人员。

牍(dú):(略,见课文)

帛书(bó):(略,见课文)

韦编三绝(wéi):(略,见课文注释)

读书破万卷(juàn):意思是读书很多又极用心。破:剖析。这里作“尽”或“遍”解。

栩栩如生((xǔ xǔ):活泼生动得好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的样子。

哺育(bǔ):喂养。多指培养教育。

②区别下列字形,组成词语。

(3)学生一边阅读,一边作标记;理清书籍发展显示出的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书的特点,然后按时间顺序填写出书后“理解分析”一的“书籍发展过程简表”。(方法:学生参照表例填写,教师巡视指导;也可课前在书后提供的列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一张简表印发给学生当堂完成。其项目为:“时间”、“书的名称”、“书的特点”、“优点与缺点”、“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

三、研读课文。(采用讨论问答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1.提问:书籍的演变历史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学生讨论,如出现有说三个阶段的,有说四个阶段的情况时,教师应该予以肯定,都算对。)

明确:书籍的雏形阶段--书籍的古代阶段--书籍的近代阶段--书籍的现在阶段

2.哪几段介绍了书籍的雏形?什么叫“甲骨文”?

明确:第1-2段;(引导学生看课文,给“甲骨文”下定义)三千多年以前,刻在乌龟壳和扁平的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如果教师将甲骨文的实物、仿制的模形或有关图片带入课堂让学生传阅,给学生以直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作者写王懿荣发现“龙骨”的经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子;所起的作用:①能吸引读者;②让读者在叙述故事中接受所说明的知识,帮助读者具体认识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③使被说明的事物更加可信,材料翔实。

4.哪几段是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按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可分为几个层次来加以说明?

明确:第3-8自然段介绍古代的各种书籍的。根据制书所用的材料、方法的逐渐进步,分三层来说明的。

第一层:(第3-4段)介绍竹简和木牍(“策”或“册”)。

第二层:  (第5段)介绍帛书。

第三层:(第6-8段)介绍手抄书和活字印刷的书。

5.深入了解各层所说明的内容。

(1)提问:作者引用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典故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介绍了竹简和木牍(“策”或“册”)是“把文字写在竹片或者木片上”的,并说明了这种“书”的制法--将竹片、木片“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的书。②从中也窥见到孔子爱读书,读书勤奋的精神品质。

(2)提问:接着以秦始皇每天批文的重量、东方朔著文用“简”之多说明了什么?(提示:可让学生找出第四节中的中心句来)

明确:这些数字与事实,形象地说明了“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

(3)第5段作者介绍了帛书及其优缺点。帛书的时间是春秋末期,而竹简、木牍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这两种“书”的说明的先后顺序能否相互调换一下,为什么?

明确:文中说明“竹简”“木牍”与“帛书”的内容不能相互调换。原因:①从书籍的雏形--甲骨文演变为“竹简”“木牍”,这才称得上是“正式的书籍”。而“帛书”是写在绸子上面的书,“帛”就是“绸”的一类。“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因此,不必先作介绍了。②说明文在组织安排材料时,同样需要详略得当,所以作者详细说明“竹简”“木牍”这种书,然后略写“帛书”。以上两层都是介绍在纸没有发明之前的书籍。

(4)教师:第三层(第6-8段),这是重点。请围绕下列几个问题讨论、答题。这一层里共说明了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了活字印刷?

明确:作者先肯定“纸”的发明在书籍演进中的作用,接着介绍手抄书的出现,而后介绍雕版印刷,并指出其欠缺,进而介绍活字印刷;因为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改革”,所以,除介绍出现年代和发明人外,还具体介绍了印刷的方法及其好处。

(5)教师:第7-15段中,作者对哪些书作了详细说明?哪些书的说明是略写的?第10段与11-15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边看书,边做读书笔记)

明确:第12段对“电视唱片书”和第14殷对“缩微图书”作了详细说明;而对“会说话的书”(第11段)、“立体的书”“能活动的书”(第13段),采取了略写,只简要说明它们的制作方法和功能;第10段与11-15段之间的关系为“总说”与“分说”的关系。

(6)小结;分析最后一段。教师:以上三部分,作者说明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在这条时间长河里,书籍的发展演变显示出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书籍都有它的特点。作者在结尾一段说明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齐诵末段;讨论、归纳)

明确:①既承接上文总结说明书籍不断演变的历史,又暗示说明随着“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让人们想象出可能出现的未来的书籍(可以让学生想象出未来书籍的种类、特点,也可以像甘?介绍石头书籍一样,对课文中未提到的书籍写个简要介绍。《石头书籍》见课文附录。此项训练如课堂完成不了,可以安排到课后完成);②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努力攀登书山。

至此,也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勤奋读书的教育,让学生齐诵文后附页方框内的文字。附文: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述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书籍给我们描绘了自然界的奇观壮景,千姿万态;书籍指引我们度过难关;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日;书籍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的脑海充满崇高欢乐的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7)在疏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分段落,找出各部分的起讫。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应持肯定态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明确:第一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⒃  第二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一⒂/⒃  第三种划分:①一②/③一⑧/⑨/⑩一⒂/⒃

四、布置练习题。

1.给下列字注音:

懿(    )  诣(    )  殷(    )  胛(    )

牍(    )  帛(    )  栩(    )  哺(    )

2.解释词语及加点字。

(1)造诣  (2)雏形  (3)开卷有益  (4)跃然纸上(5)栩栩如生  (6)韦编三绝(答案略,见本教案第一课时二(2)中的预习练习项目)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总结全文,在学生列出“书籍演变史简表”的基础上,板书归纳按时间顺序说明的写法;

2.从课文中找出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语句,进一步了解书籍的演变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3.掌握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前课作业,教师及时评祈。(略)

二、教师要求学生回忆课文,说出书籍演变的历史,然后教师归纳板书。(见附录:板书设计)

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语句。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是说明科技发展推动书籍发展的?

明确:①从古代的'书籍来看,“帛书”的出现与丝绸业(纺织技术)的发展有关(这一点课文中没有明确说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说出来);“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于是出现了“手抄书”、“雕版印刷的书”、“活字印刷”的书。②从近代的书籍来看,“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于是出现了“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形形色色的书。③从现在的书籍来看,“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于是,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能活动的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在,促进书籍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书籍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无比正确的。

四、文章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原文中做书头笔记,找出例句来分析,也可以预先印发讲义,练习)。

1.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答案:作比较;说明了帛书的“优”,轻便,“劣”成本太高,不易普及)

2.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

(答案:举例子,列数字;说明了竹简、木牍的笨重,不方便)

3.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

(答案:分类别;说明了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代出现了各种书籍)

4.古代雏形书籍是在乌龟壳和肩胛骨头上刻象形文字的所谓“龙骨”,这种雏形书籍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答案:下定义,说明了古代雏形书籍的初级阶段和书的特点)

5.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宋朝庆历年间,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弥补了这些缺限。

(答案:作比较;突出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较易,改错方便,节省人力物力)

6.“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画的办法显示。

(答案:举例子;显示宏观或微观世界的许多情况:容量巨大)

7.“缩微书籍”就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四十八分之一。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三千多页的情报缩伯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答案: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突出了“缩微书籍”的小,轻,保存、使用方便,容量大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1.作为中心句的支撑句,有的通过分析来支撑,有的通过诠释来支撑,有的通过举例来支撑。画出下边几段话的中心句,指出它们的支撑句各属于哪种情况。(用横道画出中心句,在括号内写明文撑中心句的类型)

(1)还有一种书,出土是立体的。把书打开,书里的人和动物台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通过诠释来支撑中心句)

(2)征服沙漠的最主要武器是水。无论植林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通过分析来支撑中心句)

(2)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观的人物的声音。(通过举例来支撑中心句)

(4)沙漠是可以征服的。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新疆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建立国营农场,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林,那里原是不毛之地,现在一片葱笼,俨然成为绿洲。内蒙古沙荒区的治沙工作也获得不少成绩。(通过举例来支撑中心句)

2.选词填空。将括号中相应的词的序码填在横线上。

(1)现存的书,不光品种多,____有的越来越小。

(A.并且  B. 而且  C.况且  D.尽管)

(2)科学在发展,书____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勤奋学习的人们。

(A.还    B.却    C.总    D.也)

六、课堂练习以后,及时交流、测评,教师小结。(略)

七、课后填好“理解分析”一的表。

【附】板书设计:

雏形:甲骨文(三千多年以前,殷商时代)古代:竹筒、木牍(两千多年前,占国和秦汉);帛书(春秋末期);手抄纸书(东汉);雕版书(唐代);活字印刷的书(宋朝庆历年间)近代:形形色色的书(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静电复印等)现在:(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的书、立体的书、会活动的书、缩微图书)

(朱庆和)

篇9:殷墟甲骨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殷墟甲骨文现代文阅读答案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 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阅读理解技巧

回答问题要精练,摘取原文是关键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阅读重在悟文意,文初段末要多记

我们平时写文章,很多时候在文初把自己想要告诉别人的东西作了交代,或者是在文章结束的时候,使文章升华。这些都是文章的题眼。同样,别人写文章也会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表情达意。因此在阅读理解题中往往有对文章的理解的问题。这一类问题的回答就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或者是一个段落的开头和收尾。能利用原句的答上原句,不能写出原句的,学会概括和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答的点就会全面深入。这一点非常重要,过江龙常常犯这样的毛病。

小说标题作用答题思路

1、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点明时间地点;

②创设故事背景;

③渲染环境氛围 ;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②寄托作者或主人公情感;

③揭示文章主题;

④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⑤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3、如果以人物形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形象或品质;

②暗示故事情节;

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如果以事件为题,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5、如果以问题为题,比如:《谁说鳄鱼不流泪》

则标题可能具有的作用:

①寄托作者情感;

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③突出主旨;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相关文章:

1.从三到万阅读答案

2.从三到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阅读答案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5.月到天心林清玄阅读题及答案

6.春从心出阅读练习及答案

7.《从第二次冒险》《勇气》比较阅读及答案

8.《桃花心木》阅读及答案

9.《目送》阅读及答案

10.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阅读答案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