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2023-01-08 08:29:0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無糖飲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篇1: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本文选自《 》,孟子,名 ,是春秋时期著名的 家, 家。(2分)

10、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且人患志之不立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2分)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1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13、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举出你所了解的.一位“贤者”,并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2分)

答:

参考答案:

9《孟子?告子上》 轲 思想家 散文家 10、C 11 ⑴生 义 舍生取义 ⑵贤者(2分)

12、①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不仅仅是贤者有这种秉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13、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2: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舍生而取义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谓之“文”也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2.分别选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共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分)

A.不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想法,人人都有这种想法,(只不过)贤德的人有能力不丧失罢了。

B.非常独立且贤德的人有这种心态,人人都有这种心态,(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C.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A.这种(做法)不也已经可以了吗?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C.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吗?这就叫做改变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合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B。A项“而”分别表并列和转折;C项“之”分别作结构助词“的”,人称代词“他”。D项“加”的意思分别是“好处”,“虚夸,谎报”。

2.(1)C (2)B

3.示例: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用“鱼喻“生”,用“熊掌”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4.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篇3:《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欤 通 与;乡 通 向;辟 通 避)

练习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⑴一箪( )食,一豆羹(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蹴( )尔而与之

⑷乞人不屑也 ( )

⑸故患有所不辟( )也

答案:⑴dān ɡēnɡ ⑵ɡǒu ⑶cù ⑷xiè ⑸bì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蹴尔而与之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⑴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⑵假如,假使。⑶用脚踢。⑷天性,天良。

3.《鱼我所欲也》选自 ,本文着重谈论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兼得时应 的中心论点。你所知道的出自《孟子》的成语有 、等。

答案:《孟子告子上》 舍生取义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以下名言不属于孟子说的一项是( )

A. 此一时,彼一时也。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D.。吾日三省吾身。

解析:解答本题时课内我们学过的名言容易辨认,经积累可知D.项“吾日三省吾身”为《论语》中曾参的名言。而A 和C均为孟子名言,还应多加积累。

答案:D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通________,解释: 。

解析:通假字是文言文中的重点之一。一般来说,通假字的字音、字义都是按其所通的本字来读、来解,它所通之字一般是固定的,本课的通假字较多,还应多加积累。

答案:①“辟”通“避”,躲避。 ②“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③“乡”通“向”,从前。 ④“辩”通“辨”,辨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及阅读答案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万钟于我何加焉( )

解析:本题是对一词多义的考查,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会不尽相同,这要结合各自的语言环境来把握其含义和用法的。

答案:①并且 却,可是 ②比 对于

4.本文运用________的手法,论述“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当求“生”与守“义”发生矛盾时,人应当“ ”。

解析:本题的第二个空简单易填,可知孟子的观点是“舍生取义”,而为了引发这一观点,作者首先用了形象的比喻的论证方法,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得出在生和义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结论。

答案:比喻 舍生取义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分别指( )

A.前者指“义”,后者指“不义”。 B.前者指“死”后者指“生”。

C.前者指“苟得”,后者指“不辟”。 D.前者指“贤者”,后者指“不贤者”。

解析:解答本题,先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认为“义”高于生命,因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不义”。

答案:A

6. 默写

⑴.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⑵. ,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⑴.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答案:①祸患、灾难 ②假如、假使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解答本题要落实每句的关键词语,①题中关键词语是“欲”和“得兼”,②题中关键词语则是“是心”和“丧”,应结合课文突破其义,攻克了重点词语,再联系全文,做到字字落实,疏通全句。

答案:①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得到,(我)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文中最能体现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学说思想的'句子是: ,

, 。

解析:孟子主张人性善,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保有自己的“本心”。对照原文,表达了此义的应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对文中的观点,一向有不同的意见,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解析: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分清主次,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应当从小就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只要从人生的取舍、选择、意义、价值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答案:略。

5.《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句话对应前面的哪一句?请举一例证明孟子所言的“骨气”。(课内外均可)

答案:富贵不能淫。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篇4:浅析孟子《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白话文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内容简析】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现山东邹城市)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人性本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篇5:孟子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鱼我所欲也文言文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③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观点广为后人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白话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假设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假设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设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假设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①用脚踢。②高官厚禄。③侍奉。④停止,放弃。

2.D

3.C

4.(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5.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舍生而取义 第二问答案提示: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7.假设一个人,所喜爱的没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超过死亡的,然而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篇6:《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20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C (加:益处,好处。)

12.B (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 (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则: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来,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顺1分)

(2)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补充省略充分“之”:东西,0.5分;“之”:代词,别人,人家,0.5分;句意通顺2分。)

篇7:《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一箪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有关“舍生取义”的诗句并写明作者。(至少两句)

9.写出有关“义”字的成语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乡”通 “向”,从前。 (2)“与”通“欤”,语气词,无义。“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正义了。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9.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篇8:《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3)适有之( ) (4)药不足辞? (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C。 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译: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译:

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3分)

参考答案: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黄河;值得。

2、C

3、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是非羞恶之心,即“义”)。

②荆公曰:“(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4、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1分)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1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1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点即可)

《“王荆公病喘”》参考译文:

王荆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其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病是可忧虑的,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曰:“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篇9:《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鱼,我所欲也》(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5、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3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译文: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如使”、“于”的解释各0.5分)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加”“为”的解释各0.5分,未补出省略成分扣0.5分)

篇10:《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 》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寿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弃 ③增加,增长 ④这个、这样、这种

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②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5.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③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举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篇11:《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2.翻译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的方式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的“舍生取义”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当你的人生面临这样抉择的时候,你将如何的面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苟且取得

(2)乡:通“向”,从前

2.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了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孟子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

4.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5.适用。有时即可“取义”又可不“舍生”,所以当我们面临这样抉择的时候,我们既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意对即可)

【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

2.《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3.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4.鱼我所欲也阅读附答案

5.《鱼我所欲也》节选阅读答案

6.孟子《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7.《鱼我所欲也》

8.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译

9.《鱼我所欲也》相关试题及答案

10.《鱼我所欲也》学案

下载word文档
《孟子《鱼我所欲也》阅读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