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2022-05-29 05:10: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uev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篇1: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10、《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总结: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篇2: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知识点的归纳更利于同学们掌握课文重点,有利于同学们的复习。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灾祸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 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 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 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四、结构及内容分析:(为了方便讲解,我们按照句号来讲,全文共14句)

(一)整体感知:

文章运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述乐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接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强调乐义的重要性,然后又论述乐为利而舍义的忍,见利忘义,失去乐本心,深化了中心。(二)内容结构:

全文共两节,两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节):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

这一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即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2句:由上一句的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3~7句):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

第1方面(3句):这是作者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第2方面(4~5句):这是作者从反面申述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作者认为若心中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为了保全生命,为了躲避死亡祸患,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的呢?言外之意为: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第3方面(6~7句):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这2句论证说: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论证的反面行为)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

第三层(8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并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这种重义之心不单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第(二)部分(2句):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这一节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层(9~10句):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就连“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是对“义”的坚持。

第二层:(11~13句):又举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

优厚俸禄是指“华丽的住宅、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识穷朋友的感激,然而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决定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而现在却不顾廉耻地接受了所谓的“万钟”,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而无论哪个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是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第三层(14句):归纳本节,照应开头。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是“义”,是“善”的本性。

(三)疑难探究:

《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稳重举鱼、熊掌面前取舍,行人,乞丐在生与义面前取舍,贪图享受者舍义取生等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论证的。在鱼和熊掌面前,舍鱼记即取生;而熊掌即取义,用比喻来论证观点。

得出论点以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不苟且偷生,位取义而死,从正面论述。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义而苟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发人深省。贤者舍生取义,发于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接着作者列举了行人,乞丐在一箪食,一豆羹与生死面前的取舍,舍生而取义,用普通人。乞丐论证了观点,然后作者又列举贪图享受者在万钟、妻妾面前舍义的表现,从反面论证舍生取义之人的羞恶无耻。

总之,作者从自身舍生取义议论开来,列举社会上种种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表明了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五、中心思想:

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六、写作特点:

1.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七、知识点归类: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感激

4.与:“欤”,吗

5.乡:“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钟、是(是亦不可以已乎)、发(发于畎亩之间)、举、征、发(发于声)、喻

(三)一词多义:

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 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 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原因)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得之则生(就)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代词,这)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种做法)

而: 呼尔而与之(表顺承,不翻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然而)

发: 舜发于畎亩之间(发迹,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出)

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四)词类活用:

蹴尔而与之(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次用作动词,犯错误)

行拂乱其所为(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五)文言句式:

篇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舜发于畎亩之间 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

八、课后练习题提示: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篇4:《鱼我所欲也》高频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高频知识点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东西,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难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难,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

对于丰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那么,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以前,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样做就叫做失去了本性。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二)要明确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甚:超过。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

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7.蹴尔而与之:用脚踢。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阅读理解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答: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答: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篇5: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篇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2、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篇6:《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详见上一课)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a字音:蹴[cu]

b词语:“得”,通“德”,动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一词多义:

①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③于:介词,表示比较。例句:所欲有甚于生者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也表示判断,

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译: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翻译: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篇7: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总结

早在二千多年前,孟子就告诉世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生和义不可兼得。在鱼和熊掌之间,特别是在生与义之间只能择其一时,要舍生取义.这是孟老夫子写这篇文章的本义.

然,世代之人,不懂此道理者,不能正确决择、取舍者十之。我也是这十之当中的一个。就我的人生阅历而言,凡不能遵循此道理者,多有烦恼,为此付出了代价。甚至更沉重的代价。

得到就意味着失去;失去就意味着可能得到。

对于学生而言,选择学习和选择不学习,都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前者通过十多年的刻苦学习,为他的未来人生道路,积累了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他前面的路会越走越宽,可谓先苦后甜。然而,在他选择寒窗苦读之时也确实失去了享乐和闲暇,怎一个苦字了得。而选择不学习,选择了玩耍,选择了享乐,选择谈情说爱,选择上网游戏,他的路会越走越窄,待回过神之后,再怎么捶胸顿足也与事无补,他只能为自己当出的选择埋单。

对于处于婚恋年龄中的青年而言,也存在着取舍的决择。选择了A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了BCD,尽管人的本性不只需要一个,还有许多需求,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只能做唯一的选择,游戏规则就这么规定的,有什么办法哪。他们的选择也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有的人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配偶,也就选择了幸福;反之,由于选择了错误的伴侣,就必定选择了与痛苦为舞。

类似的选择还有很多很多,诸如如何择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等等,都需要去选择,去取舍。

选择和取舍的过程是痛苦的。以择偶为例,怎样才能从众多的人中选择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最适合的,极其困难痛苦,因为只能在ABCDEF .......之中选择一个.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无法象选商品时可以货比三家,或被允许试用。但择偶却只能凭当前的感觉中选择一个,可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生活才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多么的错误,多数人由于某种原因会吃下自己酿成的苦果,彼此之间或麻木;或生活在痛苦之中;或处于冷战之中;或大小战争不断。其中也不乏重新进行取舍的人,也就再次陷入思前想后,顾左怕右的痛苦折磨之中。人非草木,怎能无情,想到多年的夫妻共同生活,想想共同努力筑起的爱巢所付出的心血,想想孩子企盼和无奈的眼神。有些人重新选择取舍之后却发现新的选择比原来的选择还要遭。吾乎矣哉!人总是时不时地处于两难当中。但不管怎样,人必须要选择取舍,除非做最后的选择,或出家,或一走了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我并不是悲观之人,我觉得只要懂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只在其中择其一,心不贪,常知足;莫逃避,勇面对;无邪念,正心态;去激动,多理智;顾大局,不片面。这样我认为就能幸福多多,烦恼少少。

“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篇8: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灾祸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 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 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 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篇9:中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中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汇总

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有什么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丧:遗失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篇10:鱼我所欲也翻译以及知识点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知识点: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丰厚的俸禄。钟,古代的量器。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灾祸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 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 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 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篇11: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类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类篇一:

(一)通假字:

1.辟:“避”,躲避 2.辩:“辨”,辨别

3.得:“德”,感激 4.与:“欤”,吗

5.乡:“向”,从前

(二)古今异义:

钟、是(是亦不可以已乎)、发(发于畎亩之间)、举、征、发(发于声)、喻

(三)一词多义:

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 (宁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 ①修饰:蹴尔而与之

呼尔而与之

笑而应曰

杂然而前陈者

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

故: 故不为苟得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原因)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得之则生(就)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代词,这)

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种做法)

而: 呼尔而与之(表顺承,不翻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然而)

发: 舜发于畎亩之间(发迹,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出)

士: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

(四)词类活用:

蹴尔而与之(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次用作动词,犯错误)

行拂乱其所为(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五)文言句式: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

舜发于畎亩之间 状语后置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六)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七、中考体验:

阅读一:(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篇12: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背景资料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赏析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考点

①全文的中心观点,也是表明作者“舍生取义”的决心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③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④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一样意思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

1.心:天性,天良

2.熊掌:熊的脚掌,是极珍贵的食品。

3.得兼:即“兼得”,同时获得。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据有几样东西。得:得到。

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取:选取。舍生而取义者也:取:求取。

5.所欲有甚于生者,甚:超过; 于:比。

6.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7.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8.患:祸患,灾难。

9.辟:通“避”,躲避。下同。

10.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1.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2.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13.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按照这种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5.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6.是:这。

17.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8.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9.豆:古代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2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1.蹴(cù):用脚踢 与:给。

22.不屑:因为轻视而不肯接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屑,认为值得,长于“不”连用。

2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高官厚禄。万钟,这里指高官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好处。

25.为:为了。下文“向为”“今为”的“为”都念“wei(四声)”。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原先,从前。

29. 已:停止,放弃。

30.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31.是故:因此。

32.能:能够。

33.行道之人:路上饥饿的行人。

34.已:停止,放弃。

篇1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 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 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 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 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 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介词 为了 为宫室之美

动词 做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 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 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 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 而 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

篇14: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 非:不 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 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乡,通“向”,原先,从前

(46)与:通“欤”,语气助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参考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篇15:《鱼我所欲也》评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如今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鱼我所欲也》一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篇16:《鱼我所欲也》评析

《孟子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样,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弃,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篇17:《鱼我所欲也》评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篇18:《鱼我所欲也》评析

生命是可贵的,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正义则更宝贵,在生命和正义之间选择,则“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孟子·尽心上》中《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的中心。

它启迪我思索着:为什么:“舍生取义”?生命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记得政治经济学中对价值是这样下定义的: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但用到生命上,显然是不行的。为了正义而舍却生命,难道正义是比生命更为人喜爱的么?通过一幕幕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文天祥正诵读《正气歌》:“是气所磅薄,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又似乎看到了乔尔丹诺·布鲁诺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间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的,历史证明了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真正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拥护正义。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们吧,那些见利忘义之徒,贪腐之风越演越烈,动辄千万、亿计的数字,彰显着他们既得利益背后,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走向个人“幸福”的跳板。那些把他人生命当儿戏的假冒伪劣制造者,打着冠冕堂皇的广告,做着丧尽天良的交易,多少无辜的生命悄然葬送。这样的人,他的生命价值是多少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确,他们不愿堂堂正正地做人,却宁可像吸血鬼一般榨取别人的血汗。

一个生命活得有价值,起码先要分清义与非义。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安宁,也一定要引导人们分清义与非义。当我们了解了生命应当追求“舍生取义”的精神境界的时候,生命即使在平凡中也能突现其最高的价值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鱼我所欲也》

2.《鱼我所欲也》学案

3.鱼我所欲也教案

4.《鱼我所欲也》考题

5.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

6.鱼我所欲也译文

7.鱼我所欲也翻译

8.《鱼我所欲也》课件

9.鱼我所欲也通假字

10.鱼我所欲也原文

下载word文档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