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

2023-06-03 07:56: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eav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

篇1: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阅读训练及答案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阅读训练及答案

【原文】:

江上南望九华 【宋】晁补之

过铜陵南,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南,遽曰此九华也,问之良是。

云端忽露碧孱岩,如髻如簪缥缈间。

惊骇舟中齐举首,不言知是九华山。

【注释】: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翻译】:过铜陵南时,一座山高出云端,奇特俊秀让人瞠目结舌,我从未到过江南,却脱口而出,眼前的山是九华山吧,问别人回答说是。

【阅读训练】:

1.这首诗第一、二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语言较有意蕴。请以“忽露”、“惊骇”为例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比喻。把云端的.“孱岩”比作髻、簪,形象地写出了九华山的巍峨挺拔、形貌雄奇秀丽。

2.(5分)“忽露’’二字描绘出九华山从云雾中突然耸立而出的神奇景象,与下句“缥缈”一词相呼应,同时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惊骇”二字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生动描绘出舟中人看见美景后的震撼,间接烘托出景象的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篇2: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

[宋]晁补之

过铜陵南,一山高出云上,奇秀可骇,余未尝至江南,遽曰此九华也,问之良是。

云端忽露碧孱岩,如髻如簪缥缈间。

惊骇舟中齐举首,不言知是九华山。

【注】孱:同“巉”,指陡峭。

1.这首诗第一、二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的语言较有意蕴。请以“忽露”、“惊骇”为例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3分)比喻。把云端的“孱岩”比作髻、簪,形象地写出了九华山的巍峨挺拔、形貌雄奇秀丽。

2.(5分)“忽露’’二字描绘出九华山从云雾中突然耸立而出的神奇景象,与下句“缥缈”一词相呼应,同时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惊骇”二字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态,生动描绘出舟中人看见美景后的'震撼,间接烘托出景象的神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作者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篇3:《望九华》阅读答案

《望九华》阅读答案

【翻译课文】

原文:余过池阳,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

翻译:我访问池阳郡,登上城楼,眺望九华山,只能看见一座山峰。

分析:通过“过”、“登”、“望”三字把作者望九华的行踪交代得一清二楚。九华山共有九座山峰,但“登郡楼”遥望九华山,却“仅见一峰”,可见九华之雄伟壮观。

原文: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翻译:坐船从清溪出去,才望见了九华山,但是九华山仍然掩隐在云雾缭绕中。

原文: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翻译:晚上停泊在梅根港,才清清楚楚地看见九华山的各座山峰。

原文:九华之胜,不在山中,从江上望之,秀逸清远,夕波落日,邈然于怀。

翻译:九华山的胜状,并不在九华山中,从江上远望九华山,九华山俊秀飘逸清丽悠远,夕阳余辉落在江面上,心中留下悠远的记忆。

原文:又得太白啸歌,每舟泊林岸,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翻译:又记得李白诗歌赞美九华山,每当船停泊江岸时,便觉得九座山峰依依不舍地向人而立。

【课文分析】

九华山有“东南第一山”之称。本文写作者望九华所见到的秀丽景致,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文章篇幅短小,共86个字,分为两段。

第一段叙述作者望九华的经过。作者用了42个字,先是“仅见”后是“始见”,最后才是“了了见”。诗人从各个角度望九华(定景换点):从楼上的眺望到舟上的仰望,从没与云雾间的隐隐约约到近观时的诸峰的'了了,作者的视觉在变,观看到的景象也各异。作者始终扣住一个“望”字,使华山的山水展现了神秘的风采。

第二段抒发作者望九华的感受。九华山山势雄伟,群峰竞秀,清泉长流,竹林掩映。然而作者却认为“九华之胜,不在山中”,而是从江中望九华。这样,九华“秀逸清远”的秀丽景致才能够“了了见”。作者还认为领略九华之美景最好在傍晚,“夕波落日”映衬下的九华山,会让人“邈然于怀”。联想起了李白《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的诗句,更觉得九华山的“依依向人”。这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展现了九华山的情致韵态,也表现了对九华胜状依依不舍的深情。

【思维训练】

1,解释划线词:

余过池阳 ( 访问,探访 )

始见之( 才 )

始见之( 它,指代九华山 )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但是)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隐 )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隐蔽)

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 在…… )

晚泊梅根浦( 到晚上 )

方了了见诸峰也。 ( 清楚,明白 )

方了了见诸峰也。 ( 众,各 )

邈然于怀。( 悠远)

邈然于怀。( ……的样子 )

便觉九子依依向人。( 柔软的样子,留恋惜别的样子 )

2,作者是如何“望九华”的?( 作者眼中的九华之景有什么变化? )

( 定景换点:

“登郡楼,望九华,仅见一峰。”

“舟出清溪,始见之,然犹灭没于云雾之间。”

“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见诸峰也。” )

3,作者以为九华之美体现在何处?

( “九华之胜,不在山中”,在于“秀逸清远”,以及九华山峰的独特韵味。 )

4,品读全文,抓住你认为最美的一处,说说感受。

篇4:临江仙晁补之阅读理解答案

临江仙晁补之阅读理解答案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州三月暮,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美人新上帘钩。青鸾①无计入红楼。行云归楚峡,飞梦到杨州。

【注】①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信使。

94.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95.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答案】

94.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分析:春末汀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括画面 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95.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 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篇5:迷神引晁补之阅读答案

迷神引晁补之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

晁补之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14.下列对这首词上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上片以景起头,首两句写词人伫立江畔所见之景,气象凄迷,景物优美。

B. 上片第二句,俯瞰脚下,但见“浩浩大江东注”,直接表达了词人对人生如逝水东流的感叹。

C. “余霞散绮”承首句“红日暮”,“向烟波路”承次句“大江东注”。

D. 上片末四句既从正面用笔描写景物,又从侧面暗示时间已由黄昏到黑夜。

E. 上片,词人处理情、境、意的关系,思路清晰,词笔极为浑成。

15. 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AB(A项,“凄迷”“优美”的表述不正确,词的起首两句以景起,气象雄浑,景物壮阔;B项,“直接表达”不正确,此处是暗含这种感慨。答对一个选项给2分,答对两个选项得5分)

15.下片表达了作者贬谪的郁闷(悲怆)之情和羁旅的.哀愁(寂寞、迷茫)之情。(2分)

主要的表现手法有:①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暗想”“自悔”两句直接抒发了词人因政治生涯的不顺而产生的自怨自艾的情绪和悲愤的感慨。②用典:运用“阮籍途穷”的典故,以此来自比,抒发了途穷命蹇的感叹。③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素月、平楚、《竹枝》歌声、猿鸟啼鸣等意象,层层渲染,营造了伤感、凄苦的意境,使景物情思化,抒发了因贬谪而产生的怆然之情。(此点答渲染烘托也可)(4分,任答两点即可)

篇6:临江仙阅读答案晁补之-临江仙晁补之翻译赏析

临江仙阅读答案晁补之-临江仙晁补之翻译赏析

临江仙阅读答案晁补之_临江仙晁补之翻译赏析,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作为一个萍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临江仙原文:

临江仙

晁补之

绿暗汀洲三月暮①,落花风静帆收。垂杨低映木兰舟②。半篙春水滑③,一段夕阳愁。

灞水桥东回首处④,美人新上帘钩。青鸾无计入红楼⑤。行云归楚峡⑥,飞梦到扬州⑦。

临江仙字词解释:

①汀州:汀指水边的平地,州指水中的沙洲。

②木兰舟:用木兰树木材造的舟。船的美称。

③篙(gāo):撑船的竹竿或木杆, 滑:指春天江水上涨,行船流利。

④灞(bà)水桥:地名,在长安城东。唐代人们离开京都,多在此处折柳赠别。后来就成了与亲友话别地点的代称。

⑤青鸾(luán):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红楼:指美人居住的房子。

⑥行云归楚峡:宋玉《高唐赋》序里有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与他欢会的事。此后文人多用巫山云雨代指男女恋爱欢会。楚峡即指巫山。

临江仙翻译:

正是三月暮春时节,水边平地上长满了青草,一片暗绿。花儿已开始凋谢,没有一丝风,船帆也都卷起来了。高高的垂杨树下,小船横斜。江水有半篙深,正利于行船,夕阳西下,耒归的游子又增加了一段愁绪。当年在灞桥分别之时,回首眺望,只见美人也在卷帘伫视。如今远在江边,多么希望青鸟使者能为我传送信息到红楼啊:昔日的恋爱生活已成为楚峡之游,而今只能在梦中飞到扬州去和你相会了。

临江仙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片用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5分)

2.词的上片写道:“一段夕阳愁”,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愁绪包括哪些?(6分)

答案:

1.草树、落花、风、帆、垂杨、舟(木兰舟)、春水、夕阳,描绘了一幅幽暗、寂静(寂寥),令人感到冷落(萧条、凄迷)、忧愁的画面。分析:春末汀 州,绿影阴暗;落花满地,风静帆收;柳映船停,春水湿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气氛凝重充满忧愁。(评分标准:意象2分,5个以上2分,少于5个1分。概 括画面2分,意思对就可以,分析1分。)

2.①伤春之愁。暮春时节,落花满地,勾起作者惜春、伤春之感。②怀念亲人之愁。此中游子凝想当年分别的时候,佳人倚窗凝望,而现在无法托青鸟传 信,令人惆怅。③萍踪游子的羁旅之愁。上片明写木兰舟,暗写舟中游子,幽暗的景物烘托出忧愁、凝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概括对1分,分析1分。)

临江仙创作背景:无

临江仙赏析:

这首词抒发了一个游子的旅愁和乡情,思绪绵绵不尽,风韵清幽潇洒。

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首句指明地点,时间。暮春时节,自然使人升起一段因时序变化而有的愁思。“绿暗”二字浓墨重彩勾画出“汀洲”的景色。这一句展开了一幅岸渚沉寂,芳草萋迷的画面。接着点染岸边近景;风已平静,落花满地,船帆暂卷,岸边株株垂杨柳,水边只只横斜的木兰舟。在木兰舟中,所载着的是一位萍踪无定的游子。面对这般春深之景,这位游子的感受是“半篙春水滑,一段夕阳愁”。江中春水方生,行船流利,故日“滑”;夕阳西下,游子未归,触景生情,故而生愁。半篙春水,一段愁情,亦有将愁比作春水之意。这里用景物衬托游子含愁的形象。整个上片,由背景引出人物,由远景写到近景,由写景过渡到写情。在写景中,着重摄取“绿暗”、“垂杨”、“夕阳”略带有萧瑟的物象;静风、落花、暮春,皆寂静迟暮的物象,烘托出游子旅愁的沉重。

上片由春暮带出落花,由落花引出风静,由风静引出落帆。由落帆写到木兰舟,最后写到游子之愁,环环相扣,在意象上一气呵成。下片则是写“愁”的生发和具体化。灞水桥,是离别之所,游子想到了灞桥分别,万分感慨。灞桥上的杨柳年年不知有多少被折下,却无法使要远离的`人留下,越想越难过。回望红楼,仍见美人正卷帘伫望;如今泊舟江渚,怀想佳人的凝望与容颜,已很模糊,真希望西王母身边的青鸟代为传信,可是蓬莱路远,无计可通。“青鸾无计入红楼”,这又多令人心烦意乱,惆怅满腹。“青鸾”一句,对游子愁的内涵和来由,略略一点。这个游子不仅有江湖漂泊之感,且有思念情人之愁,心情的怅惘寂寥可想而知。于是,这漂泊的旅愁于游子心中激起点点涟漪,绵绵遐思;缅怀消逝的过去,憧憬美好的未来。

“行云”句暗用巫山神女的故事。还用行云归楚峡喻往昔感情的消逝。然而,游子不会让它就这样溜走,心中还是想把握这段感情的,所以他希望“飞梦到扬州”。这里暗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也是虚指冶游之地。既不能忘情,故求之于梦。梦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而游子不满足于一般的梦游,而是飞梦,可见其思念佳人之心有多急迫。

下片承上片由“愁”展开,因愁而忆,因忆而思人,梦中求人,写出心中一段缱绻之情。

这首词明丽妩媚,颇能反映“词为艳科”的传统风貌。全篇由景到情,由描写环境到人物心情的刻画。词意连续,笔墨潇洒,余韵不尽。

个人资料:

此词作者为晁补之,一作无名氏。

晁补之(1053-1110)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十余岁即受苏轼赞赏,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散文流畅,其论政、论史之作。工诗词。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篇7:《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宋史·晁补之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宋史晁补之传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钜野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补之聪敏强记,才解事即善属文,王安国一见奇之。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著《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调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章惇当国,出知齐州,群盗昼掠途巷。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徽宗立,复以著作召。既至,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起,为谏官管师仁所论,出知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民画祠其像。徙湖州、密州、果州,遂主管鸿庆宫。还家,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忘情仕进,慕陶潜为人。大观末,出党籍,起知达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安南用兵,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注:贼曹,汉、魏、两晋、南朝郡县均置,主盗贼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B.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C.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D.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晁补之,字无咎,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B.举进士,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C.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明清两朝兼为最高学府。

D.迁与文中的调除拜徙都是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其中迁 指贬官。

12. 下列各选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晁补之少有才名,颇具文采。苏轼看过他的《七述》后感到自愧不如,甚至觉得自己可以搁笔了。

B.晁补之有治世之才。宋对安南用兵时,他著述《罪言》中的大意得到大家的肯定,体现他的政治才能。

C.晁补之仕途坎坷。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不久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

D.晁补之执政爱民,深得民心。他在河中府修河桥方便了百姓,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补之默得其姓名、囊橐皆审,一日宴客,召贼曹以方略授之,酒行未竟,悉擒以来,一府为彻警。

(2)著《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5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C。

解析:读之叹曰不可分开,排除AD,博辩隽伟不可分开,排除B。

11.答案:D。

解析: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12.答案:A

解析:苏轼看后并没有自愧不如。

13.答案:(1)(5分)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对他们的行装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把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默得,译为暗中记录;审,译为清楚的知道;竟,译为结束;句意2分)

(2)(5分)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担任五管郡的郡守,并修理海上各个州郡的军事装备,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为,译为担任;修,译为修理;以为,译为认为;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太子少傅晁迥的五世孙,晁宗悫的曾孙。晁补之的父亲叫晁端友,擅长于做诗。晁补之生性聪敏,有很强的记忆力,他刚懂事就会写文章,王安国一见到他就感到很惊奇。他十七岁那年,父亲到杭州做官,他随同前往,他荟萃了钱塘山川风景人物的秀丽,写成《七述》一书,带去见杭州的通判苏轼。苏轼原先也想有所感赋,读了他的书赞叹说:我可以搁笔了!苏轼又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博雅隽永瑰伟很有说服力,超过一般人甚远,以后一定会显名于世。因此人人知道了晁补之的名字。

晁补之后来考中了进士,参加了开封府考试和礼部别院的考试,他都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后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藻风气。他被调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哲宗元初年(1086),他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回朝廷后,任著作佐郎。章专擅朝政,他被遣出知齐州,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以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后晁补之犯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降职通判应天府和亳州,又贬职监督处、信二州的酒科。宋徽宗即位,又召他为著作佐郎。他到朝廷后,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兼史馆编修、实录检讨官。党论之祸起,他为谏官管师仁所弹劾,出知河中府,他在河中府修河桥以便民,老百姓都画了他的像进行祭拜。但他又被徙任湖州、密州和果州,后竟主管鸿庆宫。最后令他回家。他修筑了一座归来园以自娱,自号归来子,忘情于仕途,羡慕陶渊明的为人。徽宗大观末年(1110),他才出党籍,复起用为达州的知州,后改知泗州,不久,便逝世,年五十八。

晁补之才气纵横飘逸,好学不知道疲倦,他的文章温润典雅瑰丽,至于它的超脱艳丽奇伟卓越似乎是出自于天成,非人工所能至。他尤其精于楚词,曾写了论述自屈、宋以来赋咏的《变离骚》等三本书。宋对安南用兵,他写了《罪言》一篇,文章的大意是要选择仁厚勇略的官吏做五管郡的郡守,以加强海上诸郡的武备等,谈论的人都认为他非常通达世务。

篇8:晁补之《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晁补之

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注】绍圣元年,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凄寒、悲凉的秋晨郊野出行图。“晓路入西郊”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晓”突出了作者出行之早;“新霜着鬓毛”中的“新霜”突出天气之凄寒,烘托作者悲凉的心境。

2.①仕途坎坷之悲。作者受朝局的'影响,被调出京师,仕途多舛。②行路艰难之苦。天气凄寒,生活贫困的作者却不得不辗转天涯。③思亲怀乡之痛。临行前,慈母为自己披上远行的衣袍,如今离家越来越远,思亲之情越来越强烈,不禁泪如泉涌。

【备注】作者受朝局的影响而被贬出京,在旅途中想到自己贫苦的处境,加之寒意袭人,孑然一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想到家中的亲人,忆起慈母为自己披 上远行衣袍的情景,作者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不禁潸然泪下。作者的感情缱绻,凄婉幽咽,而诗中也借“新霜”“野静”“天寒”等荒寒的景象来渲染烘托作者此 时的忧伤之情,大大增强了诗作的艺术效果。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望九华》阅读答案

2.水龙吟,水龙吟晁补之,水龙吟的意思,水龙吟赏析

3.柏林寺南望的阅读答案

4.调笑/调笑令,调笑/调笑令晁补之,调笑/调笑令的意思,调笑/调笑令赏析

5.千秋岁,千秋岁晁补之,千秋岁的意思,千秋岁赏析

6.金凤钩,金凤钩晁补之,金凤钩的意思,金凤钩赏析

7.杨柳枝,杨柳枝晁补之,杨柳枝的意思,杨柳枝赏析

8.《江上渔者》阅读答案

9.御街行,御街行晁补之,御街行的意思,御街行赏析

10.绿头鸭/多丽,绿头鸭/多丽晁补之,绿头鸭/多丽的意思,绿头鸭/多丽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晁补之《江上南望九华》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