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2023-10-03 08:12: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ctoot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篇1:《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②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释: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②《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后因以“墙东”指隐居之地。

(1)白居易很想和元八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他讲了哪些理由呢?试简要列举。(4分)

(2)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鉴赏其妙。(4分)

参考答案:

14.(1).理由有: ①彼此知心,兴趣相投。②结邻而居,可共赏明月,共沐春风。③若想“安居”,必当“择邻”。④一旦结邻,终身常见,后代也永远和睦相处。(一点1分,满分4分)

(2).妙处有: ①此句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充满诗情画意。②景,属虚构;情,却真挚。虚实相生,表达了对结邻的'无限期待之情。③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十四个字构造出优哉游哉、和睦美好的境界。④用典巧妙自然,恰到好处。“ 三径”,语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应从内容、艺术手法、意象等方面作鉴赏诗句的妙处;能从两个不同方面正确鉴赏即可得满分4分,言之有理占2分,语言优美占2分)

篇2: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 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

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②《南史·陆慧晓传》:“慧晓与张融并宅,其间有池,池上有二株杨柳。”

题目:

(1)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诗人为什么“欲与元八卜邻”?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用典。 “ 三径”,语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 含蓄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品行的高洁和友谊的纯真,富有诗意,启发想象。

(2)心迹相近,结伴而居 经常见面 共赏美景 希望能得佳邻安居 希望两家世代交好

注释

⑴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⑵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⑶墙东:指隐居之地。《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⑷身:自己。

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⑹“绿杨”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诗人想与元八作邻居。

⑺犹:尚且,还。

⑻伴:陪伴的人。

⑼岂得:怎么能。

⑽可独:哪里止。

⑾长:通“常”,往往,经常。

译文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赏析: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抒写他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篇3: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唐代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译文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注释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墙东:指隐居之地。《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身:自己。

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犹:尚且,还。

伴:陪伴的人。

岂得:怎么能。

可独:哪里止。

长:通“常”,往往,经常。

创作背景

8(唐宪宗元和十年)春,诗人和元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篇4: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鉴赏: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情谊深厚,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直点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 三径”和“绿杨”,都是借用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投,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至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诗人还没有陈述卜邻的愿望,就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想象性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投,一定会成为友好融洽的邻居。

后四句表达自己卜邻之恳切。诗人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且希望有良伴同行,长期定居,怎能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可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能地;“可独”,何止也——反问一句,紧追一句,叫人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看似说理,实为抒情;仿佛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自己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友谊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感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描述自己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拂着池水。在这幽美的境界中,挚友——诗人和元八,时而闲庭散步,时而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如此富于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令人不能不惊叹于对仗和用典的恰到好处,不能不服膺于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篇5: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的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的意思,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赏析 -白居易的诗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律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何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篇6: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翻译赏析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翻译赏析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前言】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是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抒写他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在明月的清辉之中,“三径”那几株青松会显得格外苍郁深沉,那夹径黄花也不减其清芬淡雅。还有那两家同饮的一池清水,闪着鱼鳞般的银光,那池边春风吹拂的杨柳,细软的长条轻轻地蘸着池水。

【注释】

⑴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⑵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⑶墙东:指隐居之地。《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⑷身:自己。

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⑹“绿杨”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诗人想与元八作邻居。

⑺犹:尚且,还。

⑻伴:陪伴的人。

⑼岂得:怎么能。

⑽可独:哪里止。

⑾长:通“常”,往往,经常。

【翻译】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鉴赏】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绿杨”一句,则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欲与元氏卜邻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诗人用诗句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思良侣偕行;长期定居,怎可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么能;“可独”,哪里止。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能描绘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

篇7: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赏析

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赏析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抒写他对结邻之后的情景的美丽憧憬,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⑴

平生心迹⑵最相亲,欲隐墙东⑶不为身⑷。

明月好同三径⑸夜,绿杨宜作两家春⑹。

每因暂出犹⑺思伴⑻,岂得⑼安居不择邻。

可独⑽终身数相见,子孙长⑾作隔墙人。

【注释】

⑴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⑵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⑶墙东:指隐居之地。《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⑷身:自己。

⑸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⑹“绿杨”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诗人想与元八作邻居。

⑺犹:尚且,还。

⑻伴:陪伴的人。

⑼岂得:怎么能。

⑽可独:哪里止。

⑾长:通“常”,往往,经常。

【白话译文】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创作背景】

8(唐宪宗元和十年)春,诗人和元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阅读答案】

(1)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诗人为什么“欲与元八卜邻”?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用典。 “ 三径”,语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 含蓄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他们品行的高洁和友谊的纯真,富有诗意,启发想象。

(2)心迹相近,结伴而居 经常见面 共赏美景 希望能得佳邻安居 希望两家世代交好

二:

(1)白居易很想和元八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他讲了哪些理由呢?试简要列举。(4分)

(2)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简要鉴赏其妙。(4分)

参考答案:

(1)理由有: ①彼此知心,兴趣相投。②结邻而居,可共赏明月,共沐春风。③若想“安居”,必当“择邻”。④一旦结邻,终身常见,后代也永远和睦相处。(一点1分,满分4分)

(2)妙处有: ①此句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柳拂地的两幅画面,充满诗情画意。②景,属虚构;情,却真挚。虚实相生,表达了对结邻的无限期待之情。③对仗工整,意蕴丰富,十四个字构造出优哉游哉、和睦美好的境界。④用典巧妙自然,恰到好处。“ 三径”,语出“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指代隐士居住的处所。“绿杨”一句,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达欲与元氏卜邻之意。(应从内容、艺术手法、意象等方面作鉴赏诗句的妙处;能从两个不同方面正确鉴赏即可得满分4分,言之有理占2分,语言优美占2分)

三:

(1)找出诗中用典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用来指代的内容。古诗中以邻人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此诗可以联想到杜甫《客至》中召唤邻翁过门共饮的哪两个句子?

(2)白居易想和元八结邻而居,有哪些理由呢?试简要概括。

(3)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对其意境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用典词语:“墙东”“三径”“绿杨”;指代内容:都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句子: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每点1分,错一处扣1分)

(2)理由有:①彼此知心,志趣相投,结邻而居,可共赏明月,共沐春风;②暂时外出,有良侣偕行;③若想“安居”,必当“择邻”;④一旦结邻,终身常见;⑤子孙后代可永远和睦相处。或从“志趣、暂出、定居、终身、后代”五个方面讲述理由亦可。(一点1分,扣完为止)

(3)①此联想象结邻相处后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充满诗情画意;(答出“想象”或“虚写”给2分)②此联移情及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2分)

篇8: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译文及鉴赏

唐代: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篇9: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译文及鉴赏

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篇10: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译文及鉴赏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

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

墙东:指隐居之地。《后汉书·逸民传》:“君公遭乱独不去,侩牛自隐。时人谓之论曰:‘避世墙东王君公。’”

身:自己。

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风韵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犹:尚且,还。

伴:陪伴的人。

岂得:怎么能。

可独:哪里止。

长:通“常”,往往,经常。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2.赠孟浩然阅读答案

3.南邻 杜甫 翻译-南邻阅读答案

4.往事之八阅读答案

5.元德秀阅读理解答案

6.草原八月末阅读题答案

7.生查子元夕阅读答案

8.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9.送严士元阅读与答案

10.《张元饲弃狗》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