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比较的阅读题答案
“Jasony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比较的阅读题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比较的阅读题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比较的阅读题答案
(南宋)林景熙①(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22.《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全诗以山风、秋夜来写之凉,以华发、异乡写之凉。
23.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
答案
22.天气心情(心境)(2分)
23.情感相似之处有:⑴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⑵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⑶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⑷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1点2分,2点即可,须结合诗句解说)
篇2:《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阅读训练】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14、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15、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16、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17、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18、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19、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20、诗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是: 。
21、“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2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篇3: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答: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答: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答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
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1分)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1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1分)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1分)。(反衬)
篇4: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1)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2)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篇5:《旅夜书怀》阅读训练及答案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相关试题及答案】
1.分析颔联中 垂 涌 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答案示例:垂 和 涌 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诗的前四句写 旅夜 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答: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诗的后四句是 抒怀 ,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答: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
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答意象:首联 细草、微风、危樯、独舟 渺小脆弱;
颔联 星、平野、月、大江 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 危樯、独舟 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尾联中 沙鸥 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 沙鸥 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 岂 应 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答: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1分)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1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1分)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1分)。(反衬)
二:
(1) 天地一沙鸥 中的 一 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2)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案:(2)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有人说,颔联 开襟旷远 ,写出 喜 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 开襟旷远 ,写出 喜 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简析尾联 沙鸥 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5、诗的前四句写 旅夜 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6、诗的后四句是 抒怀 ,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7、诗歌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
答: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1分)描绘了雄浑壮阔的景象,(1分)反衬出诗人孤独的形象和凄苦心境。(1分)(描绘画面1分,点出画面特点1分,情感1分)。
8、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3分)
答:采用了比喻和衬托手法。(1分)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突出沙鸥的孤独。(1分)表达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1分)(答出一种即可,答设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也可)
三:
(1)诗前四句写 旅夜 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 景 是: 。
(2)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细草、微风、危樯、夜舟、星垂、月涌等
(2)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
(3)漂泊无依的伤感。
四:
1.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3分)
2.尾联中 沙鸥 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分)意象:首联 细草、微风、危樯、独舟 渺小脆弱;
颔联 星、平野、月、大江 雄浑浩大。
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 危樯、独舟 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3分) 沙鸥 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
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 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 反言以见意 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 飘零 、飘泊 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译文二】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赏析】
《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也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的前半描写 旅夜 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诗的后半是 书怀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岂 应 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 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篇6:《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阅读练习附答案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问题】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5.诗的后四句是抒怀,请简要赏析诗的五六两句。
6.诗的最后一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这首诗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8.本诗首联和颔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9.尾联中沙鸥这一意象有什么含义?其作用是什么?
10.颔联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1.岂应说的是诗人真实的想法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这首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答案要点①比喻、设问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③对比、反衬
(答出一点即可。)
3.答案示例:怀才不遇的苦闷,飘泊无依的感伤。
4.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5.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6.借景抒情(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
7.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8.意象:首联细草、微风、危樯、独舟渺小脆弱;颔联星、平野、月、大江雄浑浩大。艺术效果: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樯、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9.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10.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11.作者想通过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12.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条孤舟竖着搞搞的桅杆停泊在夜色茫茫之中。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纵目江上,月光在波涛中翻滚如涌。这是一幅宏阔非凡孤寂凄清的旅夜图(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13.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凄清之情和漂泊无依的身世之悲。(反衬)
篇7:《4分旅夜书怀》阅读答案及解析
《(4分)旅夜书怀》阅读答案及解析
(4分)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765年,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8、本诗“书怀”“沉郁凄婉”,试就此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展现出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创造力,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答案:
(1)基调凄凉悲怆。本诗刻画了一个独立于天地间的飘零者形象,不但写出了诗人
当下旅途情景和孤寂、悲怆心境,而且高度概括诗人一生的坎坷旅途,凝聚了壮志难酬的凄怆之情。
(2)含情深沉凝重。既有眼前境遇的凄惨,又有人生际遇的悲凉;既有理想难以实现的'痛楚,又有年老多病的忧愁。这就令本诗具有了足够的情感重量和深厚的思想意蕴。
(3)传情曲折有致。首联将景物浓缩于狭小空间,传达微弱孤寂之情;颔联赞叹“天地壮阔”“江月安详”而使孤寂之情变得强烈;颈联以自解自嘲婉曲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的悲凉;尾联以沙鸥自喻,将寂寥悲凉之情抒发得淋满尽致。全诗情感迁回曲折,顿挫有致。
(4)达情含蓄蕴藉。诗人为传达孤寂、愤懑、悲怆之情,找到了恰当的载体和独特视角,以“细草”和独舟映射孤独之情,以星月、江野映衬寂寥之感,以自嘲隐含愤激之情,以沙鸥自况括尽人生悲苦。
评分:答对一种得2分,共2分。按照0、1、2三类判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9、答案:
示例1:善于选取和组织意象,营造意境。如由草、风、岸、樯、舟、夜构成的特写镜头与由星、月、江、野构成的远景画面,形成徽渺与阔大、孤寂与旷远相融为一的意境。(或如诗人将自我融入自然之境,构成雄浑阔大义孤独凄凉的审美意境。或如将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意境。在“孤独”的统领下,近岸见风草,暗夜见樯舟,两者联系在一起,构成萧瑟、凄凉的意境)
示例2:情景相生。首联诗人以微渺处境、孤寂心境选取萧索之景,萧索之景又助添孤寂之情;而“细草微风”与阔大平野,“危樯独舟”与奔流大江相比照,将诗人微渺、孤寂表现得更为突出。(或借景抒情、颈联由眼前草风樯舟、星月江野触发愤激不平之情;尾联借助飘飘于天地之间的沙鸥传达漂泊无依的感伤)
示例3:善用修辞。衬托。首联以细草等意象正衬诗人孤寂之情和漂泊之感;颔联以宏阔境界既正衬心怀天下之胸襟,又反衬自我形象的微渺、对前途的无奈和孤寂无依的凄怆。(或对比。自然的宏阔与诗人渺小对比。将用以自况的沙鸥等置于宏阔境界,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天地辽阔和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或“赋”中兼“比”,诗人是在叙述旅途夜中所见,但景物又成为诗人的隐喻。细草暗喻诗人身世,任凭风雨侵袭与洗劫;独舟、沙鸥暗喻诗人颠沛流离、孤苦无依。通过隐喻抒发了理想不得实现、报国无门的哀痛与悲怆。或注重字词锤炼。颔联中闪烁的星星在远处与地面相接,是谓之“垂”;月色使水天浑一,又随水而动,是谓之“涌”。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隔,非“涌”无以知大江奔流)
示例4:构思缜密,描写层次丰富。前两联写所见之景,照应诗题“旅夜”,后两联抒情,照应“书怀”;前两联景物一渺小一宏大,尾联“天地一沙鸥”,又一宏大一渺小,与前两联形成关联。全诗结构严谨,构恩缜密。首联为近景,领联为远景,层次分明;颔联一动一静,动静相谐。描写层次丰富。
评分:答出一种示例得2分,共2分。按照0、1、2三类判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篇8: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夜书怀杜甫阅读答案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旅夜书怀杜甫阅读答案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五言律诗当中的顶级佳作。其原文如下: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阅读答案:
(1)“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杜甫旅夜书怀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字词解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杜甫旅夜书怀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杜甫旅夜书怀中心大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后世评价:
1,《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2,《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3,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杜甫旅夜书怀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9:京口月夕书怀翻译 赏析 阅读答案 林景熙
,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写了林景熙长期飘泊在外,年老旅居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
原文: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京口月夕书怀字词解释:
⑴京口:今江苏镇江。月夕:月夜;有时特指农历八月十五日。
⑵华发:花白的头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⑶月痕:月影,月光。
京口月夕书怀翻译:
酒楼独酌,大醉,不禁伏案沉沉睡去,许久才朦胧醒来,清冽的山风带来阵阵寒意。毕竟是秋天了,天还没入夜,凉气已经逼人,环看四周,冷冷清清,一片昏暗,只有店伙刚掌上的烛火在风中散发着昏黄摇曳的微光。回想多年来饱经世事,历尽沧桑,虽有凌云壮志,却命运多舛,大半辈子在异乡奔波劳碌,到头来却只换得两鬓苍苍。凭窗而望,大江横流,暮色蒸腾,远处的京口城也变得影影绰绰,看不分明,只有窗边树梢上刚露出的一弯新月远远地悬在苍暮的天上。低下头来,呆呆地看着杯中残酒,若有所思,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南归大雁的啼声,让我回过神来。哎!故乡!
京口月夕书怀创作背景:
林景熙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感怀之作。从这首诗在《白石樵唱》中的位置和诗中的“华发”“百年”等词句看,应当是宋亡之后的作品。诗人一生漂泊。大约在元大德二年(12)前后,诗人从故乡出发,至杭州、苏州、润州等地旅行。诗人到达京口时正值深秋,回想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篇。
京口月夕书怀阅读答案:
试题: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的分析。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6分)
答案:
1、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2、两首诗均在萧瑟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
京口月夕书怀赏析: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凄凉酸楚的.情怀就难以抑制了。杜甫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颇有杜意。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颈联是所见。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下句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意在启发读者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在手法的运用上,此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于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
个人资料:
林景熙(1242年―13),字德,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相关推荐:
忆帝京柳永翻译赏析
还京乐周邦彦翻译赏析
篇10:杜甫代表作《旅夜书怀》的阅读答案
杜甫代表作《旅夜书怀》的阅读答案
【原文】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题】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请简要赏析诗歌末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3分)
【参考答案】
(1)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2分)
(2)四处飘零着,像什么事物呢?像天地之间的一只沙鸥而已。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反映了自己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3分)
篇11:杜甫旅夜书怀赏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五言律诗当中的顶级佳作。其原文如下: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篇12:杜甫旅夜书怀赏析及答案
(1)“天地一沙鸥”中的“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天地之大反衬出沙鸥之小,又是孤零零的一只,表达了诗人漂泊孤寂的痛苦之情。
(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极为传神,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答: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动静结合,(借景抒情)写出了景色雄浑阔大,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也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3)有人说,颔联“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你认为呢?请简要分析。
答:颔联写景明丽,境界雄浑,所以有人认为它“开襟旷远”,写出“喜”的感情。其实不然,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漂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漂泊无依的凄怆心情。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杜甫旅夜书怀翻译: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字词解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有“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杜甫旅夜书怀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杜甫旅夜书怀中心大意: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京口月夕书怀》《旅夜书怀》比较的阅读题答案】相关文章:
2.唐诗《旅夜书怀》
3.《旅夜书怀》杜甫
4.旅夜书怀 杜甫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