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韵》阅读答案
“SSFQBYGA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书韵》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书韵》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书韵》阅读答案
13、囊荧映雪 凿壁偷光 (2 分)
14、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 满皇都。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只写出两句就可以,4 分)
15、反 复品味、咀嚼。(2 分)
16、示例:书,是思想的甜点,生活的面包。书,是一个神奇的 万花筒,透视多彩的人生。(2 分)
17、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2 分)
篇2:《书韵》阅读答案
吕宜鹏
①读书,是一个对书籍意蕴的把握与接纳的过程。
②读书是人生命的必须。我想,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把读书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没有这种必须,“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书,是“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床。”
③古往今来,勤苦读书总是流风不缀,总为人津津乐道。汉匡衡把家里的墙壁凿个小洞,借邻居的灯光来看书;晋孙康在晚上映着雪光勤读;车胤在夏天捉几十个萤火虫,装入绢袋,照览卷册;南齐江秘,则携书上房顶,随月而观。他们俱以刻苦读书,取得成就。
④ 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从金庸的侠骨,琼瑶的柔情,余秋雨的苦旅,马乐克斯的'孤独,乃至泰山之巅,秋毫之末,南飞的雁阵,故枝的新叶,悱侧缠绵的少妇春梦,隽永曲折的真人妙谛,都是书的世界中的藏品。若唐诗宋词:唐代的环佩,宋代的衣裙,在字里行间轻灵飞动,——读去,仿佛听到了幽远的天簌,看到了水月的姿影,人面桃花爱情三分色,才子边将潇潇古愁;安祥地枕在唐风宋韵里,一不小心便一篙从周邦彦的烟柳长堤撑到了欧阳修的深深庭院……
⑤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所以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古人谓之“读书有间”,即指能由字里行间,窥见作者立意用心之所在,读书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如唐张旭因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悟出笔法而书益精工;吴道子因见裴将军舞剑变化无常,联系到画里面画更大进。读书,特别需要这种举一反三的悟性。
⑥读书还应“反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就要温故而知新,就要回味。每读一次有新的收获与心得,有余音绕梁之绝响,有“食已毕而味愈浓,言犹尽而意无穷”之妙不可言。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几本好书,让熠熠闪光的文字照透你的身体以及灵魂,乃至生命。
13、根据第③段划横线句子的意思,概括出两个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 词语。(2 分) 、
14、第④段划横线的句子巧妙地化用了许多古代诗人的诗句,你想起 了古代哪些诗词?请写出两句与之相关的诗词。(4 分) 。
15、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⑥段“读书还应反刍”“反刍"一词的理解。(2 分) 。
16、对下列句子进行仿写:(2 分) 书似一面神秘的魔镜,折射出迷宫似的世界。
17、用波浪线划出表示本文中心意思的句子。(2 分)
篇3:《次石湖书扇韵》阅读答案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苏州),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今江西波阳),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诗约作于此。
篇4:《次石湖书扇韵》阅读答案
⑴ 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4分)(前问2分,后问2分)
⑵ ①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指势力小人,在诗人去职后便不再来往,但诗人并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与作者终生不仕相符。
②不确切。此诗描写石湖清幽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生活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来访正是恬静条件,不是写范成大去职后的世态炎凉。(不论哪种,自圆其说都得分)(3分)
篇5:《次石湖书扇韵》阅读答案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3分)
篇6:次石湖书扇韵的阅读答案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③处别④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③多处:深处。
④别:另外,别有洞天。
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10、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
9、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2分),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答对5个给3分)。
10、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观点1分,分析4分。分析紧扣诗歌内容也可)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翻译】
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
篇7:次石湖书扇韵赏析阅读答案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次石湖书扇韵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夏,范成大归隐石湖后的第一个生日,姜夔从湖州赶往石湖祝寿。他在看了范成大手中扇子上的题诗以后,作了这首《次石湖书扇韵》来抒发他的感受。范成大的原作题扇诗已佚。
篇8:次石湖书扇韵赏析阅读答案
戴复古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次石湖书扇韵字词解释:
⑴次:次韵,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西南十里左右),自号石湖居士。
⑵一曲:水流弯曲处。
⑶阁:通“搁”。放置,搁置。
⑷藕花:莲花。
⑸别:另外,别有洞天。此句的意思为在那荷花深处,主人别有洞天的开了一个小门。
篇9:次石湖书扇韵赏析阅读答案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个人资料:
姜夔(kuí) (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1]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马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相关推荐:
满江红赤壁怀古阅读答案戴复古
过垂虹 姜夔_过垂虹 古诗
篇10:《雨韵》阅读答案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
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14.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16.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6分)
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
答案:
14. (4分)第一问(2分):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每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意思答对即可。第二问(2分):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1)(2分)“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2)(2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中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意思答对即可。
16.(6分)第一问:(3分)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第二问:(3分)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意思答对即可。
17.(8分)第一问(4分)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4分)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每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焰火的变奏》
14.答:参考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15.答:参考: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16.答: 参考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17.答:参考: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书韵》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2.夏之韵 阅读答案
3.书韵朗诵
5.煮书阅读题答案
6.父亲挑书阅读答案
10.奇妙的书的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