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龚舍人书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超级无敌猴子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再上龚舍人书的阅读答案与翻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再上龚舍人书的阅读答案与翻译,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再上龚舍人书的阅读答案与翻译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
B.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9. 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答案】6. B 7. B
8. ①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
②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遭遇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自己不被重用。
9. 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一时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意思是“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原”应为“推测”的意思。
点睛: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不正确。文中“出糟糠之馀”意思是“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①“涵濡盛德”,浸润于仁德之中;“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苟且一时之利”,指兴一时之利;“邀”,求取;“浅鲜”,浅小的。②“某”,我;“胃”,认为;“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定语后置句,有才学的大丈夫;“患”,担忧;“遇”,遭遇;“其”,那;“其时”,指好的时代;“用”,被重用。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按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文章由五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是总述,余下四个自然段阐明了写本文的原由。第二段说“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现有储备不足以救助百姓;第三段说“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这样的救助办法“无救患之实”,不是长远之计;第四段说“今宋兴百有馀年”“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表明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第五段说龚舍人“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居于高位,可以起到作用。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参考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篇2:再上龚舍人书原文及翻译
再上龚舍人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 原文: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译文:
安抚舍人阁下: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要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已经白骨遍野了。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之结合起来的.办法。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然而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而今大宋建国已经一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太不亲近了。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不逢时;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只是您没有做而已。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因为此。请您明鉴。王安石再拜。
篇3:《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者得致其严 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刻
C.有名侈于实 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徇:徇私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3分)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3分)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
篇4:《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9.A(严:尊敬)
10.C(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 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
11.B(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12.(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苟”1分,“所以”1分,大意1分。
(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
(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篇5: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寄欧阳舍人书阅读答案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1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希2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抑又思,若巩之浅薄滞拙而先生进之,先祖之屯蹶否塞3以死而先生显之,则世之魁闳4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潜遁幽抑之士,其谁不有望于世?善谁不为,而恶谁不愧以惧?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孙?为人之子孙者,孰不欲宠荣其父祖?此数美者,一归于先生。既拜赐之辱,且敢进其所以然。所谕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详焉?幸甚,不宣。巩再拜。
注:1细然:伤痛的样子;2希:仰慕;3屯(zhūn)蹶:艰难颠仆、频受挫折的样子;否塞:困厄不得志;4魁闳:俊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得致其严 致:表达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雕刻
C.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 悬:悬挂
D.孰不欲宠荣其父祖 宠荣:使荣耀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能说明墓志铭 “行世”而“传后”应具备的条件的一项是( )
①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
②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③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
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
⑤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则往往细然不知涕之流落也
⑥则世之魁闳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谁不愿进于门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⑤④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只有“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才能写出“公与是”的墓志碑铭,将道德、文章并提,强调思想修养与写好文章同等重要。
B.本文善于敛气蓄势,本为感谢颂扬欧公,却先阐述道德与文章的关系,再言“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极其罕有,气势蓄极,到文末颂欧公便水到渠成。
C.作者认为铭文与史传都有警世劝善的作用,然史传对善恶之人都会加以记载,而铭文一直以来都只记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众、志气道义高尚的人。
D.本文虽为书信,但吞吐抑扬,极尽腾挪,语言从容舒缓、纡徐百折,在深谢欧阳修赐铭之恩、盛誉其“畜道德而能文章”的同时,也赞自己的先祖。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文言文翻译断句(10分)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3分)
②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5分)
(2)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然 畜 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 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传 之 难 如此 其 遇 之 难 又 如 此
8. C(悬:差异大)
9. B(①铭文的作用②说明铭文内容要做到“公”与“是”③说明铭文写作者要“畜道德”④说明铭文写作者要“能文章”⑤铭文的影响⑥盛赞欧阳修的贤能)
10.C(由第三段可知“一直以来都只记……”的说法错。)
11.(1)1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使这些人声名传播,有的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3分)
②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他而不写,又因为死者子孙的请托,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从人情上讲就不能这样做,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5分)
(2)然 畜道 德 而 能 文 章 者/ 虽 或 并 世 而 有/ 亦 或数 十 年 或 一 二 百 年 而 有 之 /其 传之 难 如 此/ 其遇 之 难 又 如 此(2分,每两处1分。)
附译文:
碑铭所以在世上有显著地位,因为它的作用与史书相近,但也有与史书不同的地方。大概史书对于一个人的善恶无所不写,而碑铭大概是古人中那些有功有德,有才有行,有志有义的美德的人,惧怕后代人不知道,便一定要写一篇碑铭来显扬。有的把它放在家庙,有的保存在墓中,它的作用是一样的。假使那人行为丑恶,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这是它所以和史书不同的地方。碑铭的写作,能使死者没有什么遗憾,活着的人得以表达他对死者的尊敬。好人喜欢自已被得到表彰,就勇于自立;坏人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就羞愧而且恐惧。至于那些具有广博的才能,通达的识见,义烈忠节,美言善行的人,都能在碑铭中见到,足以成为后人效仿的榜样。警戒劝勉意义,不是近于史书,难道还会同别的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道衰败,作为人的子孙,都一心想褒美称扬他故去的亲人,而不再根据事理。所以即使是行为丑恶的人,都力求刻石立铭,用来向后代夸耀。撰写碑铭的人既然不能拒绝他而不写,又因为死者子孙的请托,倘若写上墓主丑恶的东西,从人情上讲就不能这样做,于是碑铭开始不真实了。后代要写碑铭的人,应当要观察所撰写的对象。倘若所托非人,就会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所写的碑铭也就不足以流地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所以千百年来,朝迁的公卿大夫直到乡里的人士,无不撰有碑铭,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大概很少。它的原因不在别的,就是所托非人,记载得不公正和不正确的缘故。
既然这样,那么,谁是撰写碑铭而能尽到公正和正确的合适人选呢?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大概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他对于恶人,就不会接受为他写碑铭的请求,对于一般的普通人,他就能分辨清楚。而人们的行为品德,有的人心地善良,而表现出来的行为却不那么好;有的人内心奸邪,而外面表现得很善良;有的人善恶相差悬殊,而不容易如实地指出来;有的人实际表现要大于他的名声;有的人的名声要大于他的实际表现。如同用一个人,不是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怎么能够辩别他而不受迷惑,评议他而不徇私情?能够不迷惑不徇私情,就达到公正而且正确了。倘若所写的人文辞不擅长,那么,在人世间还不能流传开来,于是又在于他的文章能加倍胜人了。所以说:不是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不能担负这一工作。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又善于写文章的人,虽然有时在当代并存,也许几十年或一二而年才能出现。这种人传世是这样的困难,碰到他又是这样的困难。像先生的道德文章,本来就是所谓几百年才能出现的。先祖父的言行卓然出众,幸而遇到先生,得以写出公正和正确的神道碑铭,这碑铭能流行于当代并流传到后代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世上的读书人,每每看到传记中所记古人的事迹,到了他可以感人的地方,就往往极为伤心,在不知不觉中流了眼泪,何况读的人是他的子孙呢?更何况是我曾巩呢?我追慕仰望先祖父的德行,而考虑用什么办法使他的事迹流传,就可以知道先生推恩一次赐我的神道碑铭,可以泽及我的三代,我感激和报答之心,应该怎样回报呢?
可是我又想到,像我这样学识浅薄才能庸陋的人,而先生加以奖励提携;先祖父这样频受挫折终身不得志而死的人,而先生加以表彰显扬。这就使世上魁伟杰出的罕见人士,有谁不愿进拜于先生的门下呢?那些隐世之士,有谁不希望世道的转变呢?善行,有谁不愿意去做?干坏事,有谁不羞愧而畏惧呢?作为人的父亲,祖父的,有谁不想教导他的子孙呢?作为人的子孙的,有谁不想让自己父亲、祖父得到尊宠荣耀?这几种美行,全都归功于先生。既拜受承蒙赏给神道碑铭,且冒昧进言说了要请你撰写的原因。来信中告谕先祖世系相传的世次问题,岂敢不领受教诲而加以详细考查。
承蒙作铭,甚感羞愧,不再赘言了。曾巩再拜上。
篇6:《龚遂字少卿》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龚遂字少卿》阅读答案以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宣帝即位,不久,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遣使者征遂,拜为水衡都尉。水衡典上林禁苑,官职亲近,上甚重之。以官寿卒。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
B.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假:借贷,借给
C.秋冬课收敛 课:征收
D.水衡典上林禁苑 典:掌管
5.下列句子中,能正面表现龚遂“能治”的一组是 (3分) ( )
①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
②丞相、御史举遂可用
③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④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⑤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⑥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宣帝时期,渤海郡及其相邻郡县因饥荒**不安,当时的`太守无力平息。丞相和御史大夫举荐龚遂,宣帝就下旨让龚遂任渤海太守。
B.龚遂为宣帝指出了渤海**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渤海的方针,皇帝听了很高兴,并特许他可以不受法律条文限制,给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C.龚遂到任后,没有武力的镇压为盗贼的饥民,而是采取了安抚的政策,使得辖区内的盗贼很快自动解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D.龚遂在平乱之后,又以身作则,改变奢侈之风,鼓励百姓致力耕织,同时处理好诉讼案件,从而使渤海呈现出富庶太平的景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5分)
译(2)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5分)
篇7:《书淫》阅读答案及翻译
《书淫》阅读答案及翻译
书淫
【唐】李延寿
峻字孝标,本名法武。宋泰始初,魏克青州,峻时年八岁,为人所略,为奴,至中心。中山富人刘宝愍峻,以束帛赎之,教以书学。魏人闻其江南有戚属,更徙之代都。居贫不自立,与母并出家为尼僧,既而还俗。峻好学,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须发,及觉复读,其精力如此。时魏孝文选尽物望,江南人士才学之徒,咸见申擢,峻兄弟不蒙选拔。齐永明中,俱奔江南,更改名峻,字孝标。自以少时未开悟,晚更厉精,明慧过人。苦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谓之“书淫”。于是博极群书,文藻秀出。 (《南史》)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人所略 略:忽略
B.咸见申擢 擢:提拔
C.晚更厉精 厉:磨练
D.于是博极群书 极:极点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束帛赎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咸见申擢 渐见愁煎迫
C.更徙之代都 仰观宇宙之 大
D.苦所见不博 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
8.A略,在文中意为“抢掠”
9.B介词,被;A用/因为。以:而。C到/的 D……的东西/用来
10.(1)他为自己见识不广博而苦恼,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前去请求借阅。(“苦”,苦恼,1分;“祈”,请求,1分。疏通文意,2分)
参考译文:
刘峻字孝标,原名叫法武。南朝宋泰始初年,魏攻克青州,刘峻当时八岁,被人抢走,成为奴隶,到了中山。中山的富豪刘宝怜悯他,用五匹帛赎回来,教他读书学习。刘宝听说刘峻江南有亲属,又带他迁移到代都。家里贫穷不能自给,刘峻同母亲一起出家做尼姑、和尚,后来还俗。刘峻好学,暂居在人家的厢房里,自给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读书,常常点着麻杆捆成的火把,从晚上一直学到天亮。有时昏睡,不小心麻杆烧他的胡须头发,等到发觉又接着读,他的精神毅力就是这样。当时魏孝文帝选尽有威望的人,江南一些做官和有才学的人,都被录用提拔,刘峻兄弟没有受到选拔。齐永明年中,都逃亡到江南,改名叫刘峻,字孝标。自给因为少年时候没有系统地学习,晚年更加精益求精,才智超过常人。他为自己见识不广博而苦恼,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前去请求借阅。清河崔慰祖称他为“书淫”。于是博极群书,文章很有文采脱颖而出。
篇8:《与四弟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澄弟左右:
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②,后辈失之骄③,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④,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⑤俭二字,别无做法。弟与沅弟皆能勤而不能俭;余微俭而不甚俭;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导读:曾国藩作为清朝显赫一时的高官,却时刻不忘嘱咐自己的兄弟、子侄要勤俭,戒骄奢。“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真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与四弟书》:这是曾国藩写给他四弟的家书。在读书、做人、持家等各方面,曾氏对其弟弟和子女们都要求很严。在这封家书中,他诚恳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要想福泽绵延,“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②老辈:长辈。奢:奢侈。③骄:骄横,放纵。④泽:恩泽。⑤勤:勘勉,勤劳。
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总恐老辈失之奢( ) 2.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
3.余微俭而不甚俭( ) 4.后来恐难挽( )
二、翻译
1.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2.子侄看大眼,吃大口,后来恐难挽,弟须时时留心。
三、文中,曾国藩告诫弟弟“勤俭”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四、由此文可以看出曾国藩哪些方面的品性,试着概括。
参考答案:
一、1.总是 2.除去,除了 3.稍微 4.挽回,扭转
二、l.总是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钱多而子孙不骄纵的。2.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扭转,弟应对此时常留心。
三、要想福泽绵延(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他法。
四、自身勤俭,对弟弟和子女们要求很严。
篇9:《与四弟书》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澄弟左右:
我不想多往家里寄银钱物资了,总担心老辈会失之奢侈,后辈会失之骄纵,未曾有银钱富余而子孙之辈不骄纵的。我等兄弟想为祖先保留些恩泽,为后人珍惜一些福分,除了“勤俭”二字,没有别的做法。弟与澄弟都能勤勉却不能节俭;我稍微有点节俭而又不是很节俭;子侄辈眼界高,花销大,将来恐怕难以挽回,弟应该对此要时时留心。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
篇10:与韩荆州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李 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臣,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白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口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口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口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口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 干:求
B.一经品题,便作佳士 题:书写
C.未下车,即辟荀慈明 辟:召
D.而愿委身国士 委:托付
7.在第五段的空格内填入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
A.若 安 则 且 B.若 则 安 且
C.且 安 则 若 D.且 则 安 若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3分)
译文: ▲ 。
(2)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2分)
译文: ▲ 。
(3)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3分)
译文: ▲ 。
9.请简要分析第四段举例的用意。(4分)
答: ▲
参考答案
6.B7.C
译文
我听说天下谈士聚在一起议论道:人生不用封为万户侯,只愿结识一下韩荆州。怎么使人敬仰爱慕,竟到如此程度!岂不是因为您有周公那样的作风,亲自做吐哺握发之事,故而使海内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归于您的门下。士人一经您的接待延誉,便声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贤士,都想在您这儿获得美名,奠定声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贵而对他们骄傲,不因他们贫贱而轻视他们,那么您众多的宾客中便会出现毛遂那样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机会显露才干,我就是那样的人啊。
我是陇西平民,在楚汉游历。十五岁时爱好剑术,谒见了许多地方长官;三十岁时文章成就,拜见了很多卿相显贵。虽然身长不满七尺,但志气雄壮,胜于万人。王公大人都赞许我有气概,讲道义。这是我往日的心事行迹,怎敢不尽情向您表露呢?
您的著作堪与神明相比,您的德行感动天地;文章与自然造化同功,学问穷极天道人事。希望您度量宽宏,和颜悦色,不因我长揖不拜而拒绝我。如若肯用盛宴来接待我,任凭我清谈高论,那请您再以日写万言试我,我将手不停挥,顷刻可就。如今天下人认为您是决定文章命运、衡量人物高下的权威,一经您的品评,便被认作美士,您何必舍不得阶前的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而使我不能扬眉吐气、激厉昂扬、气概凌云呢?
从前王子师担任豫州刺史,未到任即征召荀慈明,到任后又征召孔文举;山涛作冀州刺史,选拔三十余人,有的成为侍中、尚书。这都是前代人所称美的。而您也荐举过一位严协律,进入中央为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有的因才干名声被您知晓,有的因操行清白受您赏识。我每每看到他们怀恩感慨,忠义奋发,因此我感动激励,知道您对诸位贤士推心置腹,赤诚相见,故而我不归向他人,而愿意托身于您。如逢紧急艰难有用我之处,我当献身效命。
一般人都不是尧、舜那样的圣人,谁能完美无缺?我的谋略策画,岂能自我夸耀?至于我的作品,已积累成为卷轴,却想要请您过目。只怕这些雕虫小技,不能受到大人的赏识。若蒙您垂青,愿意看看拙作,那便请给以纸墨,还有抄写的人手,然后我回去打扫静室,缮写呈上。希望青萍宝剑、结绿美玉,能在薛烛、卞和门下增添价值。愿您顾念身居下位的人,大开奖誉之门。请您加以考虑
篇11:《与友人论门人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顾炎武
伏承来教,勤勤恳恳,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然欲使之效曩者二三先生,招门徒,立名誉,以光显于世,则私心有所不愿也。若乃西汉之传经,弟子常千余人,而位富者至公卿,下者亦为博士,以名其学,可不谓荣欤,而班史乃断之曰:“盖禄利之路然也。”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而况于今日乎?
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穷年所习不过应试之文,而问以本经,犹茫然不知为何语,盖举唐以来帖括之浅而又废之。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惟贫而不能徙业者,百人之中尚有一二。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欲速成以名于世,语之以五经则不愿学,语之以白沙、阳明之语录,则欣然矣,以其袭而取之易也。其中小有才华者,颇好为诗,而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吾行天下见诗与语录之刻,堆几积案,殆于瓦釜雷鸣,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不能说也。于此时而将行吾之道,其谁从之?“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惟是斯道之在天下,必有时而兴,而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虽去之百世而犹若同堂也。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
夫道之污隆,各以其时,若为己而不求名,则无不可以自勉。鄙哉硁硁所以异于今之先生者如此。高明何以教之!
注:帖括:唐宋科举士子为对付科举死记硬背经书的一种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年学,不至于谷。谷:俸禄。
B.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审:明白。
C.而叩之以二南、雅颂之义。叩:考查。
D.则是枉道以从人。枉:歪曲。
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顾炎武不招徒授学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②今之为禄利者,其无藉于经术也审矣。③其无意于学也,传之非一世矣。④读书而又皆躁竞之徒。⑤今日之诗,亦可以不学而作。⑥君子之教人有私淑艾者。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炎武看到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于是他没有接受友人招收门徒的建议。
B.顾炎武坚信只要有真学问,后来总会有同心相印的人出现,彼此哪怕相距百世之久也会像是同在一室似的近亲。
C.顾炎武在阐明自己不愿招收门徒的同时,还表明了自己的心愿与追求。显示了他不甘随波逐流务求虚名的人品。
D.援引典故,列举事实,巧作类比,笔法灵活,说明充分,可以说是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色。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闵其年之衰暮,而悼其学之无传,其为意甚盛。(3分)
(2)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3分)
(3)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4分)
参考答案:
8.C(叩:询问,叩问,发问)9.B10.A(“从孔子那时一直到他所在的时代,就没有真正肯专心向学的`人”言过其实,不是作者的本意)
11.(10分)(1)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3分。闵,同“悯”,怜惜;“悼”,痛惜;“盛”,厚、浓。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2)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3分。“废”,放弃;“绳墨”,规矩;“彀率”,射箭的标准要求。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3)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4分。“写”,誉写、抄录;“贻”,赠送;“庶”,大概、也许;“去”,销毁、废除。在句意正确的前提下,一点一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拜接来信,内容殷勤恳切,怜念我年龄的衰老,而痛惜我的学业没有传人,这番心意十分深厚。但是想要我仿效过去的某些先生的做法,招收门徒,树立名声,来显耀于人世,则鄙意是不愿这样干的。比如西汉时代经师的传授经书,学生常常多至千余人,其中地位高的做到三公九卿,稍次的也可以做博士,使所授的学生扬名于世,能不称为光荣么?但是班固却评之曰:“这实在是人们走做官谋利的道路造成的结果。”所以即使孔子的弟子,尚且要学求得做官之道。孔子道:“求学三年,不去求官做的人,是不容易见到的。”而况今日之世呢?
当今世上追求宝贵的人,其无须依靠经术是很明白的。一年到头年所学的不过是应考的时文,倘若问他经书本文,还茫茫然不知道是出于哪里的话,实在是连唐朝帖括之学的这点浅薄的记诵都丢掉了。这种根本不存心治学的风气,相沿不止一代了,何况纳财捐官的制度通行,那些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当上府县的教官!只有贫穷而不能改业的士子,一百人中还有一两个,但又都是读书而急于求事功的一些人,希望速成而得名于世,叫他学五经可不愿学,叫他读陈白沙、王明的语录,却很高兴,因为袭取这些东西是很容易的。其中有些小有才华的人,颇喜欢做诗,而现在的那些诗,不用学也可以做得出来。我跑遍天下所见到的诗集和语录的刻本,堆几积案地到处皆是,简直是一片震耳的噪音,而问他们《周南》、《召南》、《雅》、《颂》的精义,却是说不出来的。在这样的时代而想贯彻我的主张,有谁肯听从呢?“高明的木匠不肯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放弃规矩,后羿不肯为蹩脚的射手改变其拉弓的标准。”倘若屈从世人的喜欢而自己贬低其所学,以求招揽天下的人,来张扬自己的名声,那便是歪曲真理来追随别人,那我也没有心情花这么多的闲工夫。不过学术之在天下,一定会有机会发扬,而古代君子教诲人要学习私心所仰慕的贤者,哪怕彼此相距已有百世之久也好像是同在一室似的。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销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
学术的衰败和昌盛,各有其时代的必然,倘若为了自己的追求而不求虚名,那就没有不可以自我勖勉的。鄙陋如我固执地持以不同于当今的先生们的就是上述的原因。高明的您有什么见教呢?
篇12:与元九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与元九书阅读答案附翻译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昔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矣。
家贫多故,年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
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选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有删节)
〔注〕《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其时作者在江州司马任上。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谙声识韵 谙:熟悉,熟记 B.见皆谓之工 工:巧妙 ,精巧
C.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复:实现 D.达官无半面之旧 旧:过去的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及其所之既倦
B.不相与者,号为沽名 求人可使报秦者
C.上以广宸聪 挟飞仙以遨游
D.未老而齿发早衰白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文史知识 阅读答案高中散文《守水》阅读答案舒乙《都市精灵》教学案(有答案)
A.白居易自幼聪慧,十五六岁就立志苦学,后因勤学苦读而未老先衰。
B.白居易既专注于科举考试,也酷爱写诗,他写的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常常受到朋友的称赞。
C.白居易通过写诗来救民疾苦、针砭时弊,得罪了权贵豪强,但是妻子儿女依然理解、支持他。
D.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了诗歌的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20.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4分)
(2)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3分)
参考答案:
16.D(旧:老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17.A(所:和动词结合,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B者: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此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以:介词,用/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D而:表转折关系,可是/表因果关系,因而。)
18.C(原文说“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即妻子儿女兄弟也认为“我”不对。)
19.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真正诗人的境地。(4分,注意“或、如、足下、工、窥、域”的解释)
(2)开始我是由于文章获取了名声,末了又由于文章获罪,也是应该的。(3分,注意
“于、宜”的解释)
参考译文: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二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上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五六岁时,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有志于进士之业,发愤苦读。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隙又学习做诗,连睡眠和休息都顾不上了。甚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茧。少壮之时,体态瘦削,还没有老,就早早的齿衰发白,看东西总是恍恍惚惚,瞳仁里好象有蝇乱飞、珠摇晃。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创作造成的,自己也感到很悲哀。
我家庭贫困又多遇事故,二十七岁才参加地方上的乡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科举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真正诗人的境地。入朝为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写,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宰府中有中正之人主持,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我正是在这时被提拔为翰林学士,又身兼左拾遗之职,亲自领取写谏章用纸,除了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把那些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写成了诗歌,想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使皇帝耳目广远,有助于其处理繁杂国事机务。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遇,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未遂而怨悔已生,诗歌没有达于上,而却已汹涌而来。 文史知识 阅读答案高中散文《守水》阅读答案舒乙《都市精灵》教学案(有答案)
还是让我给您说个透吧。每每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喧嚷起来,已经觉得不合时宜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则面带尴尬,都显得很不高兴;听到我的《秦中吟》,豪门权贵与骄矜近臣则面面相觑为之色变;听到我寄给您的《乐游园》诗,把持朝政之人都会扼腕愤怒;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操纵军权的那些人就切齿痛恨。情况大体就是这样,不能够一一列举。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是在诋毁攻击,侮辱。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拿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劝诫我,甚而我的骨肉至亲都认为我不该如此。认为我所行直正的,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精义,是上天要让它败亡而不能支撑延续了吗?还是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传达到天子那里呢?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男子罢了。除去读书作文,其它事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一起娱乐的事情,也没有一样通晓,我的愚鲁拙笨就可想而知了。最初考进士的时候,朝中连个远亲都没有,达官显贵也一个都不认识,拖着笨拙的步子和善跑之人竞争于同一道路,赤手空拳在著文战场上打拼。十年之间,分别有三次中第登科,名声流传于外,官也升到了清高之职,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近辅天子。开始我是由于文章获取了名声,末了又由于文章获罪,也是应该的。
【再上龚舍人书的阅读答案与翻译】相关文章:
3.与妻书翻译
6.《书韵》阅读答案
10.与朱元思书 阅读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