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2023-02-01 08:09:1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黑咪189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篇1: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高珩

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虽多主于人事,而吾谓三才之理,六经之文,诸圣之义,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由义,克己复礼,为人君子矣;而陟降而在帝左右,祷祝而感召风雷,乃近于巫祝之说者,何耶?神禹创铸九鼎,而山海一经,复垂万世,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乎?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亦可与六经同功。荀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愿。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妖邪不宜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无所不有;古今变矣,未可舟膠。人世不皆君子,阴曹反皆正人乎?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厄言寓言,蒙庄嚆矢。且二十一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固有遗憾久矣。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既以孔皆,人中大贤,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可也。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儒首。一字魂飞,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桃茢遣而不去,君将为魍魉曹丘生,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题

(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妖邪不宜黜乎黜:消除、排斥

B.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淑:善良、美好

C.而陟降而在帝左右陟:晋升、进用

D.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辞:推辞、拒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诺皋》、《夷坚》等言怪志异的作品也是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的。

B.作者认为要做一个“解人”,全面地理解圣人的话,而不是死抠字眼。

C.作者对一些“拘墟”之士的意见全面否定,提倡人人要做一个“解人”。

D.作者希望读书人读《聊斋志异》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要沉溺于鬼怪之玄谈中。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慝。

(2)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

8、文中提到的“解人”、“拘墟之士”和“痴人”对怪异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5.B(使......清湛)

6.C(文章第二段开头提到“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可见作者未将“拘墟”之士的意见全面否定,原文认为他们的意见“未尝不近于正也”。)

7.(1)如果不是通达之人,那么即使每天说着孔子常说的话,却都能借此产生邪恶之念。(苟,如果。“非其人”,意译“不是通达的人”;常言,常说的话;“慝”,奸邪、邪恶。1点1分。)

(2)怪异之事,世间的确存在,可是竟然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在人世间构筑起虚幻之境,难道不是受到《齐谐》志怪的影响吗?(判断句式、“无乃......乎”;固,本来;驰想天外,异想天开;幻迹人区,在人间构建虚幻之境;滥觞,波及、影响。1点1分。)

8.“解人”:公正而包容的态度。“拘墟之士”:排斥的态度。“痴人”:沉迷的态度。

参考译文:

说记录的是怪异奇事,就是申明记事不同寻常。孔子说过君子求大同存小异的话。何出此言呢?它的意义就很广很大了。孔子语录虽多讲人情世理,但是我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六经的内容及诸圣的主张,都可以用一个道理贯穿,那就是异常事物客观存在是合乎道义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一个人只要知道内心存仁,行事循义,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那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个正人君子了。至于说先王之神在天,无时不在上帝左右,子孙蒙其福泽君临天下,感应风雨雷电的事,就和巫师庙祝的说法差不多了。夏禹建立夏朝,用天下九牧贡献之铜铸造了九鼎,镌刻上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禽异兽。《山海经》一书因此流传千古以至今天,这难道也是上古圣人偏好谈论怪异之事吗?要读天下的奇书,就要明了天下的大道理。以人伦大道济世的,就要依靠木铎教化引导,上天就把孔子当作了木铎。由于天下有善解人意的人,就是讲了孔子不谈的那些怪异之事,也都可以用来弥补朝廷功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记录神怪的《诺皋》、《夷坚记》等与六经有同样的教化效果。如果不是通达之人,就是每天说着孔子常说的话,都完全有可能借此产生邪恶之念。那些死板拘泥的人也有不少疑问,他们的话也未必没有道理。有人说了,报应示警可以,难道不应废黜妖邪吗?回答说:应该这样。可是天地之大无所不有,古今已发生巨变,舟船不能搁浅。人世间不全是正人君子,难道阴曹地府里都是好人吗?况且世风如同江河日下,人和鬼越来越相似,不可能在幽冥之中是圣贤的世界和三代治世的美好,有这样的道理吗?又有人说:怪异之事,世间的确存在,可是竟然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在人世间构筑起虚幻之境。这不是延续《齐谐》志怪的套路吗?回答说:是的。可是司马迁写《史记》列传不忘写风趣的滑稽列传;将真理寓于戏言故事之中,是庄子开了先河。况且二十一史都记录的是实情吗?有仙人之议的是李膺与郭太,本来就有遗憾很久了!有突然冒出的创作灵感,笔墨又可弥补自然的不足,不仅仅是妙笔生花,且更似炼石补天。美狐义鬼中不逊正人君子,普遍降福于人,就是人中才德双全的大贤士,恐怕也会有羞愧不如的地方!好在善解之人不为成法所缚,不会去死抠字眼,这也就可以了。我希望天下的读书人,阅读这奇妙的文章,须调动所有智慧,眼光深远,就能扫除所有障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并能洞知圣人对一些事或言之成理,或绝少谈及,或缄默不语。那样,六经之义,自然之理,诸圣主张就全部贯通了。奇异相同的,忘掉它的奇异就可以了。如果不是这样,痴呆之人用情苦深,一接触就会沉溺不能自拔。看到一个字就魂飞天外,如月的心性浮现出精灵,穿越飘渺如梦的三生,牡丹亭下依依相惜,檀板一敲飘忽而至,驱邪的桃木帚也难以赶走。你打算做精怪中的曹丘生,我又怎么会推辞做志怪的鲁仲连呢?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写此篇。

篇2:《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每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适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佟曰:“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刀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拏②。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搒掠③,呻吟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烛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菅遗灰焉。乃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家后,不听床头人呜泣而止哉?”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跨蹇:骑驴 ②纷拏:喧闹 ③搒掠:用板子拷打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适自海外归耳 适:刚刚,才

B.董骇极,亦请过手 过手:交手

C.盗坐名相索 坐名:点名

D.而卒食言 卒:最终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 / 不如因善遇之

B.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 / 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C.董乃自述所好 /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 昔解大绅与方孝孺相约以死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董生渴望遇异人学异术,途遇佟客,因其自海外归,又身怀利器,想其必为学武之人精通剑术,所以请至家中。

B.董生闻父受难呻吟,便欲执戈相救,可见真正是一个孝子,是值得佟客授以异术的。

C.隔院的盗贼喧嚣,其实都是佟客所施的异术而已,那些草灰,便是佟客所用来变化的道具了。

D.作者认为,忠孝,其实是人们与生俱有的品质,但是这种可贵的品质常常会由于一念之差而被掩蔽。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生诺 入 告其妻 妻 牵 衣 泣 生 壮 念 顿 消 遂 共 登 楼 上 寻 弓 觅 矢 以 备 盗 攻 仓 皇 未 已 闻 佟 在 楼 檐 上笑曰 贼幸 去 矣

20.把文中画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3分)

(2)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4分)

参考答案:

16 B (借到手中玩赏)

17 C (A 于是,就/趁机; B 是/替; C 于是,就 D 来,表目的/ 用)

18 B

19:生诺/ 入 告 其 妻/ 妻牵 衣 泣 /生 壮 念 顿 消 /遂 共 登 楼 上/ 寻 弓 觅 矢// 以 备 盗攻 /仓 皇 未 已 /闻 佟 在 楼 檐 上 笑 曰 /贼幸 去 矣 (“/”3个1分)

20(1)异人什么地方没有?但一定要是忠臣孝子,异人才肯传授剑术给他

(2)董生畏畏缩缩地出门察看,见他父亲刚从邻家吃了酒,手提灯笼回来。

参考译文:

董生,是徐州人,喜欢击剑,常常是一副意气风发自以为是的样子。一日外出,路途之中偶然遇到一旅客,便骑驴同行。同那人谈话,那人言语豪迈,董便问他姓名,那人说是辽阳人,姓佟。董生问:“到哪里去?”佟客说:“我离家二十年了,刚从海外回来。”董生说:“你漫游四海,见的.人很多,碰到什么异人没有?”佟客说:“什么样的人才算异人?”董生于是讲自己爱好剑术,只恨不能得到异人真传。佟客说:“异人什么地方没有?但一定要是忠臣孝子,异人才肯传授剑术给他。”董生马上表示他就是一个忠臣孝子,并马上抽出佩戴的宝剑,他舞着剑慷慨高歌,又随意砍断路边的小树,以此炫耀宝剑的锋利。佟客见他这般表现,便捋着胡须微笑,要董生把剑给他看看。董生递给他,他看了看,说:“这是用制铠甲的铁铸造的,被汗臭熏蒸过,是最下等的。我虽然不懂剑术,但有一把剑,还比较管用。”说着,从衣襟下取出一把一尺多长的匕首,便削董生的佩剑,就像切葫芦、斩马蹄一样,一下子就把董生的佩剑削断了。董生非常吃惊,请求佟客把匕首给他看看。他拿过来佟客的匕首看得爱不释手,再三抚摸后才还给佟客。他把佟客邀请到家里,坚持留下多住两夜。他向佟客请教剑术,佟客推说其实自己并不懂剑术。董生便双手按膝,高谈阔论起来。佟客只是恭恭敬敬倾听而已。当夜深人静时,董生忽然听到隔院传出吵吵嚷嚷的声音。隔院为董生父亲居住,他心里很惊疑,便贴近墙壁仔细倾听,只听见有人气冲冲地对他父亲说:“叫你儿子赶快出来受刑,便饶你一条命。”一会儿,又好像在用鞭子打人,听那呻吟不断的声音,果真出自他父亲,董生抓起一只长矛想冲进去。佟客制止他说:“这样冲进去恐怕活不成,应该想个万全之策。”董生惶恐不安地向他请教,佟客说:“强盗指名要抓你,就一定要抓到你才会甘心。你没有别的亲人,应该去向妻子嘱托后事,我打开门,替你把仆人都叫起来。”董生答应了,进去告诉妻子。妻子拉着他的衣服哭泣,董生奋勇救父的念头顿时消散了。他于是与妻子一起爬到楼上,寻找弓箭,准备抵御强盗进攻。慌慌张张还未准备好,就听到佟客在楼房屋檐上笑着说:“幸喜盗贼已经走了。”董生用灯一照佟客已不见踪影了。董生畏畏缩缩地出门察看,见他父亲手提灯笼刚从邻家吃了酒回来。只有隔院庭前多了些烧剩的芦秆灰。董生这才知道佟客是个奇人。

作者道:“忠孝,是人本该有的,以往臣子不能为君父而死的,当初就不会拿起武器勇敢赴敌了,关键都在一念之间耽误了事。昔日解缙与方孝孺相约死难与共,最终还是未能实践其言,如何知道坚定立下约定回来之后,就不因为听见床头有人哭泣而止步呢?

篇3:《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丁前溪,诸城人,富有钱谷,游侠好义,慕郭解之为人。御史行台按访之。丁亡去,至安丘遇雨。避身逆旅。雨日中不止。有少年来,馆谷丰隆。既而昏暮,止宿其家,莝豆饲畜,给食周至。问其姓字,少年云:“主人杨姓,我其内侄也。主人好交游,适他出,家惟娘子在。贫不能厚客给,幸能垂谅。”问:“主人何业?”则家无资产,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次日雨仍不止,供给弗懈。至暮锉刍,刍束湿,颇极参差。丁怪之。少年曰:“实告客,家贫无以饲畜,适娘子撤屋上茅耳。”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天明,付之金不受,强付少年持入。俄出仍以反客,云:“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主人在外,尝数日不携一钱,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丁赞叹而别。嘱曰:“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宜告之,暇幸见顾。”数年无耗。

值岁大饥,杨困甚,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至诸城,通姓名于门者,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踩履而出,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明日为制冠服,表里温暖。杨义之,而内顾增忧,褊心不能无少望,居数日殊不言赠别。杨意甚急,告丁曰:“顾不敢隐,仆来时米不满升。今过蒙推解固乐,妻子如何矣!”丁曰:“是无烦虑,已代经纪矣。幸舒意少留,当助资斧。”走怦 ① 招诸博徒,使杨坐而抽头,终夜得百金,乃送之还。

归见室人,衣履鲜整,小婢侍焉。惊问之,妻言:“自君去后,次日即有车徒赍送布帛米粟,堆积满屋,云是丁客所赠。又给一婢,为妾驱使。”杨感不自已。由此小康,不屑旧业矣。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走怦:派人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御史行台按访之 按:考察

B.娘子言:我非业此猎食者 业:以……为业

C.数年无耗 耗:损耗

D.无所为计,妻漫劝诣丁,从之 诣:拜访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惟日设博场以谋升斗 俄出仍以反客

B.问:“主人何业?” 客至吾家,何遂索偿乎

C.丁赞叹而别。 踩履而出,揖客入

D.慕郭解之为人 丁茫不忆,申言始忆之

7.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省略最多的一句是 ( ) (3分)

A.避身逆旅 B.止宿其家 C.居之温室 D.明日为制冠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诸城人丁前溪受古代侠客郭解的影响,好仗义疏财,抱打不平,不愿参与政治,知道御史行台要拜访自己,就逃跑了。

B.旅馆女主人家里经济不宽松却很是好客,在丁前溪前来避雨时即使素昧平生也能热情招待,为了喂马甚至不惜拆下自家屋顶的茅草作为饲料。

C.几年之后,杨某因荒年无法度日前来求救,丁前溪知恩图报,热情款待曾经一度忘记的杨某,还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送了不少吃穿用品接济对方。

D.“一饭之德”得涌泉相报。在丁前溪的帮助下,杨某一家即使舍弃经营旅馆的旧业也能过上好日子,诠释了“好心有好报”的人生道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 )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异 史 氏 日 贫 而 好 客 饮 博 浮 荡 者 优 为 之 异 者 独 其 妻 耳 受 之 施 而 不 报岂 人 也 哉 然 一 饭 之 德 不 忘 丁 其 有 焉。

(2 )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丁益异之,谓其意在得直。(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我诸城丁某,主人归,宣告之,暇幸见顾。(3分)

参考答案

5.选C (耗:消息)

6.选C (皆为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拿;B代词,

什么 / 副词,怎么;D助词,的/4弋词,这件事)

7.选B (“(少年)止(之)宿(于)其家”; A“(丁)避身(于)逆旅”;C (丁)居之(于)温室; D明日(丁)为(之)制冠服)

8.选D (杨某旧业是“日设博场以谋升斗”,即开赌场)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断句。(4分)

异史氏曰/贫而好客/饮博浮荡者优为之/异者/独其妻耳/受之施而不报/岂人也哉/然一饭之德不忘/丁其有焉。

(评分标准:每错、漏断两处扣1分)

(2)翻译。(6分)

①丁前溪更加感到惊异,认为这样做的意图是想得到自己的钱财。(3分)

(评分标准:“异”1分,“直”1分,意思对1分。)

②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3分)

(评分标准:“我诸城丁某”译成判断句和“见”“顾”各1分)

参考译文:

丁前溪,是山东诸城人。家中富有钱粮,好仗义疏财,抱打不平,最钦佩古代侠客郭解的为人。御史行台考察后,要拜访他。丁前溪逃跑了,到安丘时遇上下雨,他就在一家旅舍避雨。雨一直到中午仍下个不停。这时,有个少年过来,用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不久天黑了,(年轻人)挽留丁前溪在他家住宿,拿饲料草喂养他的马匹,照顾得非常周到。问那少年的姓名,少年回答说:“主人姓杨,我是他的内侄(妻子弟兄的儿子)。主人喜好交游,适逢他出门在外,家中只有他家娘子在。家贫不能给你丰厚的招待,希望你能见谅。”丁前溪问:“你家主人从事什么行业?”得知主人家没有多的资产,只是每天靠开设赌场谋得少量的糊口用品。第二天阴雨仍旧连绵不止,但旅馆供给的饭食照样无丝毫怠慢。到晚上铡草喂马时,喂牲口的草料湿漉漉的,看起来很是长短不齐。丁前溪对此感到奇怪。年轻人说:“实话告诉您,家中贫困没有什么拿来喂养牲畜,这是刚才娘子让拆掉的屋上的茅草啊。”丁前溪越发感到奇异,认为这样做的意图是想得到自己的钱财。第二天,丁前溪付钱,年轻人不接受,丁前溪硬要给钱,年轻人拿进去。一会儿,年轻人仍然将钱归还给丁前溪,并说: “娘子说了,我们并非以此为业来谋取生活。主人出门在外,曾经几天都不带一文钱,您来到我家,怎么就能向您索要报酬呢?”丁赞叹着告别。临别时嘱托年轻人说: “我是诸城的丁某,主人回来后,应该告诉他。得空时希望(他)光顾我家。”之后几年没有消息。

这年碰上大饥荒,杨家穷困到极点。实在没有什么作为生计,他的妻子顺口劝他去拜访丁前溪,杨某听从了她妻子的话。到了诸城,向守门人通报了姓名,丁前溪模模糊糊不记得此人,杨某一母说起之前的事后丁前溪才记起来。丁前溪听后,慌得趿拉着鞋子就跑出来迎客。见杨某衣着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作揖行礼请客人进屋,一见他衣服破烂,鞋子露着脚后跟,将他安排在暖和的房间,又置办酒宴款待他,礼仪隆重,非同寻常。第二天又替他做帽子、衣服,里里外外都很保暖。杨氏觉得丁很讲义气,可是心里顾念着妻子,心里不能不对丁前溪有些埋怨。停留了几天,丁前溪始终不说赠别的话。杨氏内心非常急迫,告诉丁说: “考虑再三,不能再瞒你了。我来时,家中米不到一升。现在承蒙您赤诚相待,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啊?”丁前溪说:“这无须你烦恼操心,我已经替您安排好了。希望您放宽心稍微再待几天,我帮您解决盘缠。”丁前溪就派人去召集赌徒们来赌博,让杨氏不出力而向赢方抽头为利,一夜就得到百两银子。丁前溪这才送杨某回家。

杨某进家门一看,合家衣着焕然一新,妻子身边还有个丫鬟伺候。杨某吃惊地问妻子,妻子说:“你走后,第二天就有人赶着马车送来了布匹粮食,说是丁客人让送的;还带来个丫鬟,供我使唤。”杨某激动不已。从此,杨家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也用不着设赌场赚钱度日了。

回家见到妻子,妻子衣服鞋子光鲜齐整,一个小婢女在侍候她。杨某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妻子说:“从您离开后,第二天就有车马和仆人送来了这些布匹和粮食,堆了满满一屋,说是丁氏客赠与的。又送来一个婢女,给我使唤。”杨氏感动不已。从此他家过上小康生活,再不屑于从事以前开博场的职业了。

异史氏说,家贫却好客,饮酒博戏、性情放荡的人做这样的事情大有人在。让人惊异的,只是杨氏的妻子罢了。受到别人的恩惠而不去回报,难道还算得上人吗?然而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即使是很小的恩德,也不忘记的,丁前溪就具有这种品德啊。

篇4: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    武技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

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失其所与,不知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幸先以我名告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7.翻译(10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3分)

(2)众相顾,迄无应者。(3分)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4分)

答案:

4.A

5.B

6.C

译文:

李超字魁吾,淄西边邑人。为人性格豪爽,喜欢施舍。有一天,有个和尚偶然到他这里来化缘,李超让他饱吃一顿,和尚十分感激,就对他说:“我是少林寺的和尚,会一点武艺,我想传授给你。”李超心中不禁大喜,请他住在家里,供给他衣食,早晚向他学习武艺。过了三个月,李超的武艺已很精湛,便得意洋洋起来。和尚问他:“你觉得自己进步了吗?”李超轻松地答道:“我觉得进步了,师父,只要您所能的,我已全部学会了。”和尚笑着让李超试一试武艺。李超便马上脱掉衣服,朝手心吐了口唾沫,跳跃起来像猿猴一样飞行,落下来像鸟一样轻盈,腾跃了一阵子,露出骄傲的神色站在那里。和尚又笑了,说:“可以了。你既然把我的.本领都学会了,那不妨让我们来较量一下武艺高低。”李超痛快地答应了。于是,两人双手交*,作好比试的姿势,然后两人格斗起来。李超想找和尚的破绽,没料到,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顿时跌倒在一丈以外。和尚拍着手说:“你还没有完全学会我的本领啊!”李超用两手撑着地,惭愧而沮丧地向他请教。过了几天,和尚告辞离去了。李超从此以武艺出名,走南闯北,浪迹江湖,竟一直没有遇到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来到历下这地方,看到一个少年尼姑在广场上卖弄武艺,观看的人熙熙攘攘。尼姑对围观的人说:“颠来倒去就我一人,也太冷落了。有喜欢玩耍的人,不妨上场来较量较量权作游戏。”一连说了三遍,围观的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敢答应。李超在旁边站着,不禁技痒,便很神气地走进场中。小尼姑笑着与他合掌施礼。刚一交手,小尼姑便喊停下来,说道:“你这是少林派的武艺。”接着问他:“你师父是谁?”李超开始不作声,尼姑坚持追问,才告诉她是个和尚。尼姑拱了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父吗?如果是这样,不必较量,我甘拜下风。”李超一再请求,尼姑不同意,大家在旁边怂恿他们比武。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师的弟子,都是少林武林中人,不妨玩玩。但只要两人意会就行了。”李超答应了。但见她斯文瘦弱,有些看不起她,加上年轻好胜,一心想打败尼姑,以取一时的名声。正在不分胜负的时候,尼姑突然停了下来。李超问其中的缘故,尼姑笑而不答。李超认为她胆怯,坚决要求再交手。不久,李超飞起一脚,尼姑并起五指朝他大腿一削;李超觉得膝下像被刀砍了一样,跌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了。尼姑笑着道歉说:“冒失地触犯了你,请你不要怪罪!”李超被人抬了回来,养了一个多月才痊愈。一年后,和尚又来了,李超给他讲述了这段往事。和尚吃惊地说,“你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事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双腿恐怕早就断了。”

篇5:聊斋志异节选阅读及答案

聊斋志异节选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笥:箱笼),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不远,闻丛薪杂草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日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曰: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曰: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如转圜: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节)

17、《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1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A.二青亦渺( ) B.俾得自适,寻复返( )

C.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 D.因而行旅 相戒( )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东郡某人,以弄蛇为业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侍坐》)

B.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

C.且怒而仇焉者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左忠毅公逸事》)

D.乃恋恋有故人之意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秋声赋》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

(2)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21、请结合文本的最后一段,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17、蒲松龄(1分)

18、A、没有影踪B、不久、一会儿C、立刻、马上D、告诫(4分)

19、B项,于是;A项,凭借/因为;C项,表并列/可是,表转折;D项,竟然/就是。(3分)

20、(1)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 (得分点:省略句、逝、小侣、荐。)(3分)

(2)有一天,耍蛇人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走了二青。(得分点:省略句、倒装句、祝。)(3分)

21、作为动物的.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作者的写作意图,显然是在讽刺、抨击那些恩将仇报的小人,他们的行为竟然还不如蛇。(3分)

篇6:《聊斋志异·张诚》阅读题与答案翻译

《聊斋志异·张诚》阅读题与答案翻译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张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讷。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阴劝母,母弗听。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馁,遂负薪归。母验之少,怒不与食。饥火烧心,入室僵卧。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问其故,以情告。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且日一啖,饥当不死。”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明日当以斧来。”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山中虎狼恶。”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明日,怀斧又去,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约足一束,不辞而还。师笞之,乃实告焉。师叹其贤,遂不之禁。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虎竟衔诚去。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讷力斧之,中胯。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众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母哭骂曰:“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讷呻云:“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注】①劬(qú):劳苦。②夏:亦作“榎”,木名。③欻(xū):忽然。④劙(lí):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张常客豫,遂家焉于是余有叹焉

B.见其指已破,履已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妻为北兵掠去吾属今为之虏矣

D.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11、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B.①④⑥ C.②⑤⑥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参考答案

9、C 解析:C项中的“恶”是疑问代词,解释为“哪里,怎么”。

10、C 解析:C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A项中的两个“焉”意思不同。第一个“焉”意为“于此”,兼词;第二个“焉” 是句末语气词B项中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副词 。D项中第一个“以”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以”是介词,意为“把”。

11、D 解析:①②③⑤均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④为老师的行为,表现老师对他们兄弟感情的赞叹,是直接表现兄弟情深。⑥为张讷受伤后的状况,未涉及兄弟感情。

12、B 解析:“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有误,应是从自己家里偷了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成饼给张讷吃。

13、(1)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2)“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解析:(1)注意“无论”“纵或”“且犹”“归”的用法。(2)翻译时注意如下四个知识点:“犹”“夫人”“况”“何”的解释。古今异义词如“夫人”要注意古今用法的不同。

【参考译文】

河南人张某,他的祖先是齐地人。明朝末年,齐地大乱,他的妻子被北方的士兵抓走了。张某经常客居河南,便在河南安了家。在那里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张讷。没过几年,妻子死去,张某又娶牛氏做继室,生了儿子张诚。牛氏性情凶悍,她总是嫉恨张讷,把他当奴仆看待,叫他吃最差的饭菜。并且还要派他去砍柴,要求他每天砍柴一担,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遭她鞭打责骂,简直让人难以忍受。她总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的贮藏起来,悄悄的给张诚吃,还送他到私塾读书。

张诚一天天长大了。他性情孝敬友爱,不忍心看哥哥劳苦。私下里劝说母亲(不要那样对待哥哥),母亲不听。有一天,张讷上山砍柴,一担柴还没砍够,正赶上风雨大作,他只好跑到岩石下躲雨。等到雨停时,天色已晚,而且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只得背着先前砍的那点柴走回家。继母发现他砍的柴少,很生气,便不给他饭吃。张讷饿得难以忍受,便进房躺在床上。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见张讷神色不好,便问他:“是不是病了?”张讷说:“饿了。”张诚问张讷是什么原因,张讷便把没打够柴被继母停食的事告诉了张诚。张诚(听了以后)很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他怀揣着炊饼拿出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他炊饼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我从家里偷了些面粉,请邻居家的妇女烙的,你只管吃,不要说出去。”张讷旧把饼吃了,并叮嘱说:“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要是被发现,会连累你的.。何况一天吃一顿饭,不会饿死人的。”张诚说:“你身体本来就弱,怎么能每天看那么多柴呢!”第二天,吃过饭后,张诚便偷偷地进了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哥哥看见他,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帮你砍柴。”张讷又问:“谁让你来的?”他说:“我自己(愿意)来的。”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你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并用手和脚折断树枝帮助哥哥,并且说:“明天(我)要把斧子带来。”哥哥上前去阻止他,发现他的手指已被划破,鞋子也被扎了孔。难过地说:“你要是不马上回去,我就用斧子砍死自己!”张诚这才回家。哥哥送他走了一半路程,才返回山上继续砍柴。砍柴回家后,他跑到私塾里叮嘱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不能让他去干活。因为山中有凶恶的虎狼。”老师说:“今天中午前不知道他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责问过他。”张讷回来后对弟弟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责打了吧!”张诚笑着说:“没有的事。”第二天张诚带把斧头又上山去砍柴。哥哥(看见他又来了)惊骇地说:“我已经说过叫你不要来,你怎么又来了?”张诚默不作声,只是一个劲儿地砍柴,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休息。大约砍满一担柴后,他不跟哥哥打招呼就回去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才向老师讲了实话。老师认为他很懂事,便不再禁止他帮哥哥打柴。哥哥多次制止他,他都不听。

有一天张诚和几个人上山打柴。突然来了只老虎。几个同伴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老虎跑过来把张诚给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人,走起路来迟缓,被张讷追上了。张讷举起斧头用力砍去,一斧砍中了老虎的后腿。老虎受伤后狂奔而去,张讷怎么也追不上,只好痛苦返回来。众人都来劝解他,他哭得更加悲伤,(对安慰他的人)说:“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而死的。(他死了)我怎么还能活着呢!”于是就用斧头砍自己的脖子。大家急忙阻止,但斧子已经在脖子上砍进一寸深,鲜血奔涌,眼看着就不行了。大家非常害怕,撕烂他的衣服,把他的伤口包扎起来,然后一起扶他回家。他的继母又哭又骂,叫喊着说:“你把我的儿子杀死了,想割自己的脖颈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您不必烦恼,弟弟死了,我一定不会再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疼痛难忍,夜里也睡不着,只是整日整夜靠着墙哭泣。父亲担心他也会死去,便经常到他的床前给他喂点东西吃,牛氏知道后就诟骂斥责。张讷索性不吃饭食,没过三天就死了。

篇7:《聊斋志异》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聊斋志异》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④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⑤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⑥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几:凳椅。 ⑤啻(chì):仅;止。 ⑥龁(hé):咬。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为害甚剧

(2)蹲地上少休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大与猫等    (2)众咸谓猫怯

(3)适异国来贡狮猫  (4)既而鼠跳掷渐迟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4分)

(1)以为是无能为者。

(2)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4】通过这则故事,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答案

【1】(1)为害/甚剧

(2)蹲地上/少休

【2】①等同 ②都 ③恰逢、适逢 ④ 迟钝、迟缓

【3】1)这些老鼠认为这是一只没有什么能力的猫。(“是”为1分,句子通顺1分)

(2)然后才知道猫的躲避,不是因为猫胆怯,而是等待老鼠们的懈怠啊。(“惰”1分,句子通顺1分)

【4】克敌制胜必须避其锐气,运用智力;如果单凭匹夫之勇,那就无异于笨拙的大鼠。(“恶势力不会猖狂多久,正义必定会取得胜利”亦可)

二: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为害甚剧潜窥之()

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2分)

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狮猫最初为什么只是躲避大鼠而不还击。(3分)

4.故事的题目是《大鼠》,你从大鼠的故事中获得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1)非常、极(2)观察

2、既而鼠跳踯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

3、狮猫要令大鼠疲于奔命,待它动作迟钝,有利自己出击。这是一计策,在等待机会。

4、说明有勇无谋必会招致失败的道理(如果单凭匹夫之勇,那就无异于笨拙的大鼠。)

三:

1.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 怒 奔 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 )

(2)适异国来贡狮猫 ( )

(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4)既而鼠跳掷渐迟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4.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 )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参考答案]

1、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

2、(1)总是 (2)正巧(恰逢) (3)都(全) (4)缓慢(迟缓)

3、看到这情况以后,才知道猫(原先)的躲避,并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跳窜后)的疲乏。

4、C

翻译

明朝万历年间,皇宫中有老鼠,大小和猫差不多,为害极为严重。(皇家)从民间找遍了好猫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国进贡来的狮猫,浑身毛色雪白。把狮猫投入(有)老鼠的屋子,关上窗户,偷偷观察。猫蹲在地上很长时间,老鼠从洞中出来巡视,见到猫之后愤怒奔跑。猫避开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猫就跳下来。如此往复,不少于一百多次。大家都说猫胆怯,以为是没有能为的猫。过了一段时间,老鼠跳跃动作渐渐迟缓,肥硕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气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猫随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头顶毛,口咬住老鼠脖子,辗转往复争斗,猫呜呜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开窗户查看,老鼠脑袋已经嚼碎了。大家这才明白,狮猫开始时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敌人出击我便退回,敌人退下我又出来」,狮猫使用的就是这种智谋呀。 唉!那种不用 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小勇的人,和这只大鼠有什麼不同呢?

篇8:陶渊明集序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陶渊明集序阅读理解答案与翻译

陶渊明集序

萧统

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是以圣人韬光贤人遁世。其故何也?含德之至,莫逾于道;亲己之切,无重于身。故道存而身安,道亡而身害。处百龄之内,居一世之中,倏忽比之白驹,寄遇谓之逆旅,宜乎与大块而盈虚,随中和而任放,岂能戚戚劳于忧畏,汲汲役于人间!

齐讴赵舞之娱①,八珍九鼎之食,结驷连骑之荣,侈袂执圭之贵,乐既乐矣,忧亦随之。何倚伏之难量,亦庆吊之相及。智者贤人,居之甚履薄冰;愚夫贪士,竞之若泄尾闾;玉之在山,以见珍而终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故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或货海东之药草,或纺江南之落毛。譬彼鸳雏,岂竞鸢鸱之肉;犹斯杂县,宁劳文仲之牲,至于子常、宁喜之伦,苏秦、卫鞅之匹,死之而不疑,甘之而不悔。主父偃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卒如其言,岂不痛哉!又楚子观周,受折于孙满;霍侯骖乘,祸起于负芒。饕餮之徒,其流甚众。

唐尧,四海之主,而有汾阳之心;子晋天下之储,而有洛滨之志。轻之若脱屣,视之若鸿毛,而况于他人乎?是以至人达士,因以晦迹。或怀釐而谒帝,或披褐而负薪,鼓楫清潭,弃机汉曲。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校,粗为区目。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注]①齐讴赵舞:齐讴,齐国的乐调;赵舞,赵国的舞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忮不求者,明达之用心 忮:妒忌

B.寄遇谓之逆旅 逆旅:旅游

C.结驷连骑之荣 驷: 四匹马拉的车子

D.与道污隆 污: 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或怀釐而谒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轻之若脱屣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赞扬自古有道之士能够避世全身,第二部分评论陶渊明的诗文和人品。

B.文章以议论开头,首先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立身处世态度,这个起笔十分警拔,辞分宾主,两相对照,以“士女之丑行”来“衬托“明达之用心”,从而颂扬了“不忮不求”的高尚品德。

C. 文章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强调了追求富贵的害处,并对智者贤人能够认清这一事实表示赞赏,而对愚夫贪士追求富贵深致慨叹。

D.作者认为陶渊明写了一篇《闲情赋》,是“白璧微瑕”,这是从文章的内容形式的角度来批评陶渊明的。至于其他作品的社会效果,作者认为有助于教化人民。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4分)

译文:

(2)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4.B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逆旅:旅馆。

15.B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代词,有的人。A.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C.副词,好像;代词,你; D.介词,可译为“在”;介词,可译为“从”。

16.D 考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D作者认为《闲情赋》是“白璧微瑕”,是从维护封建礼教的角度出发,而非文章内容形式。

17. 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抑乃爵禄可辞/不必傍游太华/此亦有助于风教也

(错2-3个扣1分,错4-5个扣2分,错6个以上不给分。)

18.译文:(8分)

(1)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

(2)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

附参考译文:

自我炫耀、自我推荐,是官宦家女子的丑恶行径;不嫉妒、不贪求,是通达之人心中的意念。所以圣人隐藏自己的锋芒,贤人躲避俗世。原因是什么呢?追求品德,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越道德的规范;爱惜自己,最重要的是注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说道理在自己一边,自身就平安,道理不在自己一边,自身就要受到伤害。在一百年之内,一辈子当中,时间快得就像白驹过隙,寄居遭遇就像住旅店。应该和大自然一同繁盛枯萎,随着中正平和的原则任意放纵,怎么能因忧虑畏惧而终日悲戚辛劳,被急切的追求役使着奔波于人间呢?

齐国赞扬赵国美女曼声歌唱的娱乐,各种珍稀的食物,豪华气派的车马,锦衣玉器的贵重,快乐倒是快乐了,忧愁也随之而来。祸福相互依赖难以预料,庆贺与哀悼相互依存。智慧贤能的人,生活就像如履薄冰;愚昧贪婪的人,争相追逐利益就像大水流淌。玉石产在山中,因为珍贵最终被开采;兰草生在山谷,就算没人观赏也依然吐出芬芳。所以庄周在濠水边上垂钓,伯成在田野耕种,有人贩卖大海东边的药草,有人纺织江南鸟类的落毛。他们就像那鸳鸯的雏鸟,怎么能和鸢鸱竞逐腐鼠的肉;又像那小小的州县,怎能获得文仲的祭品!至于子常、宁喜等人,苏秦、卫鞅等人,为自己的信仰就算死了也不迟疑,沉迷于它从不后悔。主父偃说:“活着享用不到五只鼎规格的食物,死了也要被五只鼎烹死。”他的下场真的像他所说的,难道不让人叹息吗?楚庄王到周朝显示实力,被王孙满羞辱;霍光官爵尊贵,因为锋芒太露导致灾祸。贪婪的人,为数众多。

唐尧,是天下的主人,却有隐居在汾阳的意愿;子晋,是天下的储君(国君接班人),却有隐居洛滨的志向。放弃君位就像脱鞋一样轻松,看待君王就像鸿毛一样轻,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高明的人,总是隐藏自己的才能。有人怀着求福的愿望被皇帝接见,有人穿着粗布衣服背柴生活,在清潭上击鼓,放弃政务享受乐曲。他们的情趣不在于百姓政事,把政事寄托在情趣之中了。

有人责怪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我认为他本意不在酒,也只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高出同辈,言辞精彩,跌宕豪迈,风格独特超出众人,文气抑扬爽朗,没有能跟他相比的。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

我非常喜欢他的诗文,爱不释手,我崇拜他的品德,恨自己没有和他生活在一个时代。所以搜集校正他的作品,简单的作了一个集子。白色的玉璧也存在瑕疵,他的作品的瑕疵只有《闲情》赋,扬雄所说的作品要起到劝百讽一的作用,如果没有劝谏世人的作用,何必写出来呢?可惜啊!陶渊明不写这篇就更好了。我简陋的给他写了传记,收录在这个集子里。

我曾说有能理解陶渊明的文章的人,追逐名利的心思就会消散,粗鄙吝啬的想法就会祛除,贪婪的人就能清廉,懦弱的人就能自立,那里只是能够奉行仁义之道,连官爵俸禄也能舍弃。不必登上太华山与赤松子同游,不必远游华山求教,这篇集子就有助于教化世人。

【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相关文章:

1.《聊斋志异》阅读习题及答案

2.《选古文小品序 》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3.聊斋志异节选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4.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

5.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6.《汉书循吏传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7.聊斋志异原文及其翻译

8.聊斋志异阅读心得202

9.王勃《滕王阁序》阅读练习答案及翻译

10.吕坤《呻吟语》原序 阅读答案及翻译

下载word文档
《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