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

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

2024-01-03 08:55: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chinahtw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

篇1: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

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

刘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目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見者十篇而已。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论日:

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民之众,千岁之远,其教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数十,作者非一,而其言未尝不相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余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废,余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峰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矜其所得而讳其失,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这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汉兴六艺皆得于断绝残脱之余,世复无明先正之道以一之者。诸儒传记百家之言,皆悦而向之。故先王之道为众说之所蔽,暗而不明,都而不发。而怪奇可喜之论,各师异见,皆自名家者,诞漫于中国。一切不异于周之末世,其弊至于今尚在也。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杨雄氏而止耳。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孟子日:待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之士岂特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 亦其出于是时者,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

盖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要在慎取之而已。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亦足以知臣之攻其灾者,岂好辩战? 臣之所不得已也

(选自《曾巩集),有刑改)

注一偏:一个方面。方:方术,学说。断绝残脱:散落佚失,残缺脱漏,指记载经术的竹筒破碎残缺。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防之又如此其备也

备:完备,齐备

B.及其中间尝更衰乱

更:交替

C.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

昧:隐藏

D.要在慎取之而已

要:关键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九州,代指中国。我国古代分天下为九个行政区,称为“九州”。

B.二帝三王,指帝尧、帝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周文王、周武王。

C.中国,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城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D.六艺,(诗》《书》《礼》《乐》春秋》和《左传》六种经书的合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绌而不讲,况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

译文:

(2)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

译文:

9.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4 分)

6B

7D

8.(1)古代圣王遗留的文章虽然还在都被废弃不讲,何况等到泰朝先基学说被统治者大加禁止了!

(2)像刘向一类人,都免不了被众学说所蒙蔽,面不了解有调和中正的

9.答案示例

(1)肯定新序的价值,指出其有不足之处。

(2)呼吁天下学者学习先王之道、调和中正,从世俗中崛起、(每点2分)

篇2:新序选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及译文

新序选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及译文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21-23题。(8分)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21.下列加点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宋昭公出亡(死亡) B.被服以立(通“披”,穿)

C.是以至此(因此) D.卒得反国(终于)

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23.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文中的宋昭公为什么会丧国。(2分)

参考答案:

21.A

22.作为国君离开自己的国家失去社稷的原因,是因为奉承说好话的人多了。

23.《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因为有太多的人奉承而受蒙蔽,宋昭公也是如此。

译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干政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者卫士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美!’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国但是能够醒悟,最后得以重振国家。

篇3:《皱忌讽齐王纳谏》、《新序》阅读理解及答案

《皱忌讽齐王纳谏》、《新序》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知所以亡矣。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2分)B拜见)

3.(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 (2)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4.(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解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A长,身高 / 整治,治理C偶尔 / 私自,偷着D错误 / 到。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启示合理即可。

篇4:《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

《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

《战国策目录序》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巩。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篇5:新序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1分)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1)臣之妻私臣私: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_________ (4)卒得反国反:_____________

2.下面句中划线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1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4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知所以亡矣。

4.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2分)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新序阅读答案

1.(4分,每处l分,意思对即给分)(1)偏爱(2)认为(3)当面指责(4)通“返”,返回

2.(2分)B拜见)

3.(6分,每句2分,重点词语翻译准确,句子翻译通顺即可)(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l分疑问句l分) (2)我知道国家灭亡的原因了。(“所以”“亡”各1分)

4.(3分)原因(2分)齐威王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自己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启发(1分)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解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A长,身高 / 整治,治理C偶尔 / 私自,偷着D错误 / 到。

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4.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启示合理即可。

篇7:《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申包胥者,楚人也。吴败楚兵于柏举,遂入郢,昭王出亡在随。申包胥不受命而赴于秦乞师,曰:“吴为无道行封【1】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2】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吴,夷狄也,夷狄之求无厌,灭楚,则西与君接境,若邻于君,疆埸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图之。若得君之灵,存抚楚国,世以事君。’”

秦伯使辞焉,曰:“寡君闻命矣,子其就馆,将图而告子。”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休,下臣何敢即安?”倚于庭墙立哭,日夜不绝声,水浆不入口,七日七夜。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言兵今出,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哀公曰:“楚有臣若此而亡,吾无臣若此,吾亡无日矣。”于是乃出师救楚。

申包胥以秦师至楚,秦大夫子满、子虎帅车五百乘。子满曰:“吾未知吴道。”使楚人先与吴人战而会之,大败吴师。

吴师既退,昭王复国,而赏始于包胥。包胥曰:“辅君安国,非为身也;救急除害,非为名也;功成而受赏,是卖勇也。君既定,又何求焉?”遂逃赏,终身不见。君子曰:“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不受赏,不伐矣。然赏所以劝善也,辞赏,亦非常法也。”

(取材于西汉刘向《新序》)

注释:【1】封,大。【2】上国,春秋时对中原各诸侯国的称呼,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秦伯使辞焉

A.言辞 B.辞赋C.推辞 D.告辞

②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

A.宽厚 B.深厚C.丰厚 D.醇厚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逮吴之未定 逮奉圣朝

B.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C.申包胥以秦师至楚 皆以美于徐公

D.而赏始于包胥临溪而渔

10.请用“/”为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断句。(3分)

11.请将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12.文中说“秦哀公为赋《无衣》之诗”。请阅读此诗,完成①-②题。(3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①这首先时候诗出自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总集。(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秦王赋此诗,目的是 。(2分)。

13.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也在危急之时说服秦王,挽救了国家。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内容分条概括烛之武与申包胥游说方式的异同。(4分)

14.文中说“申子之不受命赴秦,忠矣”,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本句中“忠”的含义的`理解。(6分)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左传》)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近平”?(《论语》)

参考答案

8.①【参考答案】C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考点在于联系上下文。“秦伯使辞焉”,秦伯派遣使者推辞。

②【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实词含义,难点在于补出主语。“七日七夜不绝声,厚矣”,七天七夜哭声不断,(感情)深厚。

9.【参考答案】B

【思路点拨】A选项:介词,趁着;副词,等到。B选项:均为介词,为(之)。C选项:介词,凭借;动词,认为。D选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10.【参考答案】吴为无道/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从上国//始于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

【思路点拨】“//”为可断可不断处。

11.【参考答案】然而赏赐是用来劝勉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恒常的法则。

【思路点拨】翻译重点:“所以”,用来……的;“劝”,劝勉、勉励;“非常”,古今异义,不是恒常的。

12.

①【参考答案】《诗经》

②【参考答案】与战友同仇敌忾;表明秦楚为盟友、共同击吴的立场,及出兵救楚的决心。

【思路点拨】“与子同袍”“与子同仇”“与子偕行”表明战友之谊与同仇敌忾的决心。

13.【参考答案】

相同点:均独自面见秦伯,陈述利害;均从秦的利益出发,讲述道理。不同点:烛之武主要是晓之以理,讲出兵对秦的好处,不出兵对秦的坏处;申包胥先晓之以理,再动之以情,立墙庭哭,绝食七日,最终打动秦伯出兵救楚。

14.【参考答案】

材料①中,郑伯请烛之武说秦伯时,烛之武虽最终以国事为重,答应请求。但是在过程仍因曾不被重用,而有所不满,产生推脱之辞。相比之下,申包胥主动赴秦乞师,则是完全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忠心之举。

材料②中,曾子的“忠”指为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地为对方考虑。申包胥在国家存亡之际,尽心竭力为国家考虑,不待楚王命令到达,而独自赴秦乞师,是一种“尽己”的表现。

综上所述,本句“忠”的含义是:不顾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

【参考译文】

申包胥是楚国人。吴国在柏举大败楚军,就攻入郢都,楚昭王逃亡到随国,申包胥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请求出兵(援助),说,“吴国做出不合道义的事,行为就像大猪长蛇一样(贪婪残暴),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天下,对中原国家用兵,首先从楚国开始(攻打)。敝国国君失去了国家,流亡在草野之中,派遣臣下来报告急难说:‘吴国是夷狄之国,夷狄的欲求是没有满足的,灭亡了楚国,那它的西边就和您的国家接壤,如果(吴国)与您接境为邻,那就是大王边境上的心腹大患。趁吴国形势未稳,大王一定要想办法图谋。如果能仰仗大王的威风,保存并安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侍奉大王。’”

秦伯派人推辞,说:“我们大王知道您的要求了,您还是到宾馆(休息),我们将商议此事并告诉您(结果)。申包胥答道:“敝国国君流亡在草野之中,没有获得一个休息的地方,我怎么敢去安歇?”靠着宫廷的墙壁站立着哭泣,哭声日夜不断,水浆也不喝一口,(这样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为他吟诵了《无衣》这首诗,说军队现在就出发。申包胥磕了九个头才坐下,秦哀公说:“楚国有这样的臣子还亡了国,我没有像这样的臣子,我灭亡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于是就发兵援救楚国。

申包胥带领秦军到达楚国。秦国大夫子满、子虎率领五百辆兵车,子满说:“我们不了解吴国的战术。”让楚国部队先跟吴国部队作战,然后与楚军会合,大败吴军。

吴国退兵后,楚昭王收复了国家,奖励就从申包胥开始。申包胥说:“辅佐君王安定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拯救急难铲除祸害,不是为了名声;功成了就接受奖赏,这是出卖自己的勇力。国君已经得到安定,又还追求什么呢?”就逃避赏赐,一辈子也不露面。

君子说:“申先生不等接受楚王命令就奔赴秦国,这是忠心;七天七夜哭声不断,这是(对国家)感情深厚;不接受赏赐,这是不夸耀(功劳)。但赏赐是用来勉励善行的,拒绝赏赐,也不是经常可以用的法则。

篇8:《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新序》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刓(wán):磨损。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断: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 臣: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附:依从,依附

D.民无不恨者 恨:痛恨

9.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因问王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大王之入武关 而不在使者之目

D.今大王举而东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已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3分)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4分)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3分)

参考答案

8.D(恨:遗憾。)

9.A(A,”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趁机(于是),通过;C,主谓之间取独,的;D,表承接,表转折。)

10.C(“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于文无据。事实上项羽的军事实力依然很强大。)

11.(1)(项王)又违背了义帝的盟约,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得分点:“背”“亲爱”“王”各1分)

(2)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得分点:“会” “交驰”“当”“ 纾”各1分)

(3)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郦食其)道歉,邀请(他)坐上座。(得分点: “摄”“谢”“延”各1分)

评分注意:在考点准确落实的基础上,还要看语意是否把握准确,每句的句意不通扣1分。

【参考译文】

汉王刘邦在采用滕公夏侯婴、丞相萧何的意见后,提拔韩信,拜他为上将军,(拜礼完毕)领韩信坐上座,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在我面前称赞将军,将军拿什么计策来指点我呢?”韩信表示感谢后,于是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向东争夺天下,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说:“请大王自己判断,勇敢、仁慈、强悍,您比起项王来,哪个厉害些?”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比不上项王。”

韩信拜了两拜祝贺汉王说:“我也以为大王比不上项王。但我曾在项王手下做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发怒大声呼喊,千人听后吓得避退,(他有如此威风)却不能任用良将,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到他人时恭敬谨慎,说话很温和,别人有了病,(他便)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吃。到了别人有功劳应当封赏爵位的时候,直到官印磨损了棱角,绶带破旧了,他还不舍得给人家,这些所说的是妇人的仁慈。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迁徙到江南,也都把他们原来的君主赶走,自己在好地方称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失去了民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已变成脆弱。如果大王真能反其道而行,重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率领正义的军队使思念东归的将士跟随,还有什么敌人会不被击溃?况且,分封在秦地的三王都是原来秦朝的将领,他们统领秦地的子弟几年来,被杀死的,数也数不清。又骗众多兵卒投降诸侯王到新安,项王设计坑杀了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只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得以脱免,秦地的父兄痛恨这三人,深入骨髓。现在项王强迫民意,凭借威力使这三人仍在秦地为王,秦地百姓并不爱戴他们,大王的军队进入武关之后,秋毫无犯,废除了秦朝的苛刻的法律,与秦民约法三章。而且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在秦地称王。同诸侯的约定,大王先入咸阳,应当在关中称王,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大王失去了关中王的职位,到了蜀地,老百姓们无不感到遗憾。如今大王发兵东进,三秦大地只需要传递您声讨项王的檄文就会立马平定下来。”

在这时,汉王非常高兴,自以为得到韩信太晚,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攻。八月,汉王向东进攻,秦地百姓都归顺汉王,汉王杀了被项羽封在秦地的三个王,平定了三秦大地,收集了诸侯的军队,讨伐项羽,奠定了帝业:这些都是韩信的计谋。

篇9:高中文言文《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理解

高中文言文《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理解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选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有删改)

5.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访之士大夫家 访:拜访

B.此理之不易者也 易:改变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皆著而非之 非:批驳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而疑其不可考者 所以遣将守关者

B.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 吾尝终日而思矣

C.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D.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灭绝很久的情况下,孔子、孟子阐明先王之道,并不是勉当时国君之所难,而是因时之变提出应当实行的`主张。

B.《战国策》的写作上接《春秋》,下至楚、汉的兴起,记载的时间跨度长,史料丰富。作者对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进行了肯定,认为不应该将它废弃。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刘向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和孔孟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的对比,孔孟之道与游士邪说的对比。

D.作者认为,战国游士之说只是偷为一切之计,他们尚诈、言战,有百弊而无一利,小则亡身,大则亡国,远不如先王之道用之无弊。

9.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篇10:《南山集》目录序阅读及习题答案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②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之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畜,发为文章,遂以雄于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在天下称雄,在后世流传。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③方氏。而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笃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本朝写文章著名的人间或出现,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坚定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且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乘风而行,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和他的文章相类似。但他文章的气韵超逸深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之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望溪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拿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数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哪里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他的文章得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蒙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问天集》、《岩居川观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假而抄之。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之。呜呼!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识。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唉!凭我所看到的这三各本子,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注】①《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②司马子长: 司马迁,字子长。③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所畜,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信之笃者 笃:厚道

C.余假而抄之 假:借

D.宗点学钧衡谨识 识:记

6.(3分)B(笃:坚定)

7.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穷天下山水之奇迹 余乃共取编之

B.而方氏生平所叹服者 而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以雄于天下 复于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以子长自命 以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7.(3分)C(都是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表转折/表递进;D项,用/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3分)

译文: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评分建议:“学者”、“耳”、语句通顺各1分。

⑵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3分)

译文: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评分建议:“拟”、“庶几”、语句通顺各1分。

⑶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4分)

译文: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评分建议:“区区”、“厄抑”、“良”、语句通顺各1分。

9.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境象变化自然;②气韵超逸深远;③行文纵横奔放。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只抄原文,得1分。

篇11: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

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①以布衣富侔②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 ③ 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9.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依旧考的是人物传记。考查重点仍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意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题型稳定,难度适中,与基本持平。

第8题考察常用实词,四个选项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字义。解答此题,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原句,将选项意思带入原文进行检验,可得到正确答案C。

第9题考察常用实虚词“之”与“其”的用法,难度不大。①为助词“的”,②为代词,代“白璧”,③为代词“它们的”,④为代词“它们的”。答案选D。

第10题是对文章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答案选B。

第11题考查文言翻译,难度为易。考生解答时候应逐字对应翻译,尤其注意关键字(如:虽、决、是)的准确含义。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答案为: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4分。“虽”、“决”、“是”各一分,句意通顺1分。)

篇12:《新序杂事》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

《新序杂事》节选阅读试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乙]梁君①出猎,见白雁群。梁君下车,彀弓②欲射之。道有行者,梁君谓行者止。行者不止,白雁群骇。梁君怒,欲射行者。其御③公孙袭下车抚矢曰:“君止!”梁君忿然作色怒曰:“袭不与其君而顾他人,何也?”公孙袭曰:“昔齐景公之时,天大旱三年,卜④之,曰:'必以人祠⑤,乃雨。景公下堂顿首曰:‘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且雨,寡人将自当之。’言未卒,而天大雨者方千里者,何也?为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今主君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袭谓主君言无异于虎狼⑥!”梁君援其手与上车归,入庙门,呼万岁,曰:“幸哉今日也!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选自刘向《新序.杂事》)

[注]①粱君:即魏国国君。②彀(gu)弓:拉开弓。③御:车夫。④卜:占卜,古时迷信活动。⑤祠:祭祀。⑥无异于虎狼:跟虎狼没两样。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粗的词。

(1)白雁群骇___________

(2)言未卒___________

(3)以白雁之故而欲射人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吾所以求雨者,为吾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孙袭讲故事的目的是想讽劝梁君怎样去做(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害怕;惊怕;惊慌(2)停止;完毕;结束(3)原因;缘故

2.(1)我祈求下雨的原因,是为了我的百姓。

(2)别人打猎都得到禽兽等猎物,我打猎得到良言回来了。(意对即可)

3.有德于天而惠于民也。

【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新序》试题附答案

2.《选古文小品序 》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3.陶渊明集序阅读答案

4.聊斋志异序阅读答案与翻译

5.子恺漫画序阅读答案

6.《先君序略》文言文阅读答案

7.《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对比阅读理解

8.韩愈《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9.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

10.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新序目录序阅读理解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