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09-26 08:28: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妄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大家喜欢!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南园诗存》序

(清)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②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③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③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B.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C.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D.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州师令君范”,按照古代称谓习惯,这个人是赵州人师范县令,“赵州”是其籍贯,“师”是其姓,“令君”是其官职,“范”是其名。

B.“序”,也作“叙”或“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皆属此类。

C.“辛卯”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干支指天干和地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会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名目之一,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或春闱,由礼部主持,在京城举行,参加考试的为各省乡试考中的举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沣很受皇帝信任。乾隆皇帝一向了解钱沣正直贤良,知道他不会诬陷别人,于是加以重用,把军机处很多重要的事务交给他去办理。

B.钱沣性格刚直不阿。和珅掌权的时候,很多大臣都巴结和珅,通过走他的门路得到提拔重用,只有钱沣敢于用奏章向皇帝揭发和珅的罪行。

C.钱沣的遭遇令人惋惜。本文着重记述了钱沣与权臣和珅的斗争,作者哀叹他不能等到公论天下大白之时而死,惋惜人才之意溢于言表。

D.钱沣的诗如其为人。本文把重点放在表现他忠直敢言的品质上,其目的是让读者由其人而见其诗,领会钱沣的诗“苍郁劲厚”的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

(2)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

参考答案

4.C

5.A(《送东阳马生序》不是书序。)

6.B(误解了原文“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一句的含义。)

7. (1)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私干,私下求情;治狱,审理案件;倾陂,不公正(徇私舞弊);得,能够,得以;伸,伸张。每处1分。)

(2)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怨恶,痛恨、怨恨;逐,驱赶;去,使离开;第,只、仅;劳辱,使受劳累受屈辱。每处1分。)

参考译文:

昆明人钱沣御史去世了,他的儿子还年幼,它的诗集散落遗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为他搜集整理,只找到一百多首,辑录成两卷。钱御史曾经为自己取号叫做“南园”,所以为它取名叫做“南园诗存”。

当乾隆末年,和珅掌权,作威作福,朝中官员中如果有耻于走他的门路不想通过他得到提拔重用的已经难能可贵了。至于刚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批评他过失的人,只有钱御史一人罢了。如今嘉庆皇帝已经即位执政,扫除奸邪佞臣,多次提拔从前不受利益诱惑的官员,可是钱御史偏偏在这之前就去世了,不能得到嘉奖并记功录名,这怎么不让人悲痛呢。

钱沣当初凭御史的身份上奏山东巡抚国泰的罪行,高宗皇帝下令和珅与钱沣一起前往处理,路途中衣服破旧,和珅拿来衣服请你换上,钱沣最终拒绝了。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所以审理案件时不敢不公正(徇私舞弊),国法得以伸张。那以后钱沣被提拔到通政副使,做湖南提督学政,这时和珅已经是位高权重,他不能找到钱沣的缺点来陷害钱沣,就借湖北盐政的过失削减钱沣的官级。钱沣不久遭父母之丧,服丧期满,补任部里的司官。高宗皇帝知道钱沣正直,再提拔他做御史,让他在军机处当值。钱沣上奏和珅和军机大臣常常旷职的过错,皇帝就下诏告诫、责备他们,认为钱沣说的`对,和珅就更加怀恨钱沣。可是高宗皇帝知道钱沣贤良,他们诬陷钱沣不成,于是凡是军机处中劳累辛苦的事,大多交给钱沣去做。钱沣家中贫穷,衣服单薄,却常常天不亮就入朝当值,天黑才离去,最后积劳成疾而去世。当时皇帝仁爱明察,国家法纪还在,朝中大臣中虽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但也没办法驱赶他离开朝廷,只能让他受劳累、受屈辱罢了。而钱沣受到他们的刁难,却不能再多活几年,留下自己的性命来等待公论大白天下之时,使国家让你发挥出所有聪明才智,同僚都能看到钱沣有所作为。悲痛啊!悲痛啊!

我在辛卯年做会试阅卷官的时候认识了钱沣,过了四年,我就回去了,于是没能再见到钱沣。我对与古诗文的观点,钱沣听到以后很喜欢。钱沣的诗特别苍郁劲厚,深得古人为诗之道。读书人如能像钱沣一样立身行事,确实不会凭借善于作诗才得到尊重。可是看到钱沣的诗,也足够信任他的为人了。我从前听到钱沣去世的消息,已经作诗哭祭他了,如今看到钱沣的诗集,于是又为它写序言来抒发我的悲痛之情。

篇2:南园诗存序译文

毛诗大序及译文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关雎》是赞美后妃的美得的,是《风》的第一首

诗,是用来教化天下的老百姓、矫正夫妇之道的。故用之鄉人焉,

用之邦國焉。所以它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

也可以用在诸侯的邦国之中。風,風也,教也,風以動

之,教以化之。风的意思就是讽喻、教化;用

讽喻来感化人们、教化人们。詩者,志之所之也,在

诗是人们用来表达志向的,蕴藏在内心心爲志,發言爲詩。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動於中而形

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南园诗存序译文。

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若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

咏,若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就会用语言来表达,若语言不足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

太平盛世

的音乐安音。情感通过声音来表达,声音组成宫、商、角、徵、羽的音调,就叫做音乐。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南园诗存序译文。

详而欢乐,因为那时的政治和睦;**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因为那时

的政治乖戾;亡国之时的音乐哀伤而愁思,因为那时的国民困顿贫穷。故正得失,動天

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所以匡正政治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

有什么比诗更接近于实现这个目标。先王以是

前世的君王用诗歌来规范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夫妻关系,养成孝敬行

为,敦厚纲常伦理,美化教

育风气,改变不良风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所以诗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

“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以

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

上层的统治者用“风”来教化下层的老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百姓,下层的老百姓用“风”来讽喻上

层的统治者,用文雅的言辞作委婉的谏劝,劝谏的人不会获罪,被谏的人足可以得到警戒,所以叫“风”,到了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失和,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迥异,“变风”、“变雅”的诗就

兴起了。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

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

国家的史官清楚政治得失的事实,悲叹人伦关系的废弛,哀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怨刑法政治的严苛,就选择吟咏性情的诗歌,用来讽喻君

上,通达世事变化的事实而又怀念旧时的优良风俗,

所以“变风”发自于内心的情感而不不超越礼义。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

義,先王之澤也。发自于内心的情感是人民的本性;不

超越礼义是受了先王教化的恩泽。是以一國之事,

繫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

因此,如果诗只是描述一个国家的事,或表现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之雅。“风”;如果诗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不同地方的风俗,就叫做“雅”。雅者,正

“雅”的意思就是正,表现的是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王政之所以衰微兴盛的原因。政有小大,

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政事有小与大的分别,所以

有“小雅”,有“大雅”。頌者,美盛德

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颂”是赞美君王盛德,并

将他的成功告诉给神明的。是謂

四始,詩之至也。这就是“四始”,它

们是诗中最好的。

篇3:南园诗存序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 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

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秦隶书。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埶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僊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喻。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

作者:台湾大学台大中文系徐富昌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南园诗存序译文由收集整理,

。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

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着《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

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着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酉,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篇4:南园诗存序译文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

《南园诗存》序

姚鼐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②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园,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已。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③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④,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⑤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与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选自《古文辞类纂》,略有删改)

[注]①钱沣: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法式善:吉林长白山人,清文学家。③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④遭艰:遭父母之丧。⑤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治狱无敢倾陂 狱:案件

B.君旋遭艰归,服终 旋:不久

C.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 委:推脱

D.第劳辱之而已 第:只是

10.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故名之曰《南园诗存》”中的“名”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且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左右欲刃相如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且庸人尚羞之 ⑥成以其小,劣之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⑤ D.①③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钱沣为人刚直的一组是( )

①能讼言其失于奏章

②既收政柄,除慝扫奸

③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

⑥尝夜入暮出,积劳成疾以殒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沣去世时,儿子年幼,诗集散失,经他人收集得到其诗一百多首,抄录成两卷。因钱沣曾自称南园,所以这两卷诗就称为《南园诗存》。

B.钱沣曾受命同和珅一道处理山东巡抚国泰违法乱纪一案,面对和珅的笼络,钱沣不为所动,这使和珅不敢徇私舞弊,国法也得到了伸张。

C.钱沣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为此受到了和珅的排斥和打击。在他担任御史时,和珅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了他的职务。

D.作者为书画家钱沣的诗集作序,重在赞扬其忠直敢言、与权臣和珅作斗争的行为,哀其不待公论大白天下而死 本文来自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士有耻趋其门下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文章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出自

(3)余昔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9.C(“委”应解释为“交付”“托付”。)

10.D(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11.B(②说的是皇上,⑥表现钱沣勤于政事;把含有这两项的排除即可。)

12.C(“和珅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了他的职务”发生在钱沣担任通政副使、湖南学政之时。)

13.(1)朝中士大夫中有把奔走他的门下来企求升迁重用认为是耻辱的,就已经很可贵了。(关键点:“耻”是意动用法,“以”译为“来”,“希”译为“企求”,语意要连贯。)(2)士人如果能如同他一样注重品德修养,那么确实不必等到擅长写诗就已经很可贵了。(关键点有:“立身如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诚”译为“确实”,整个句子是假设关系。)(3)我以前得知钱君去世,已经写了诗歌哀悼他;如今得到他的诗集,于是又写了这篇序文,用来表达我的悲痛之情。(关键点有:“乃”译为“于是”,“为”译为“写”,“以”译为“用来”,“发”译为“抒发”,语意要连贯。)

译文

昆明钱沣侍御已去世,儿子年幼,诗集散失,长白法式善祭酒替他收集,仅得到一百多首,抄录成二卷。钱侍御曾经自称南园,因此给它取名《南园诗存》。

正当乾隆末年,和珅执政,妄自尊大,作威作福,朝中士大夫中有把奔走他的门下来企求升迁重用认为是耻辱的,就已经很可贵了。至于立论刚直,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指斥他的错误,不过钱御 史一人罢了。当今皇上已经亲自主掌政事,扫除奸邪,多次进用往昔不被利诱的人,可是钱侍御偏偏不幸早已死去,不能参与褒奖录用,难道不令人悲伤吗!

钱君当初任监察御史时弹劾山东巡抚国泰污秽混乱,清高宗命令和珅偕同先生前往处置。钱君在路上衣服破旧,和珅拿衣服请他换,他最终拒绝,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因此处理这个案件不敢徇私舞弊,国法得到伸张。那以后钱君被提升做通政副使,出任湖南学政,当时和珅已特别显贵,不能寻到先生的短处加以陷害,便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他的职务。钱君不久因父母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补授为部曹。高宗知道他正直,再提升他做御史,让他值守军机处。他又弹劾和珅及军机大臣不值班理事的错误,有诏书进行告诫责问,认为他说的正确。和珅更加忌恨钱君。高宗知道钱君的贤德,不可能进谗言,就将军机处所有劳苦的事,都交给他去办。【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翻译译文试题】阅读答案

篇5:南园诗存序译文

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俶之子也。少补牙门将,从俶归朝,为右屯卫将军。历右神武军将军。博学能文辞,召试学士院,以笏起草立就,真宗称善。改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诏与杨亿分为之序。

仁宗即位,进兵部。王曾为相,以惟演尝位曾上,因拜枢密使。故事,枢密使必加检校官,惟演止以尚书充使,有司之失也。初,惟演见丁谓权盛,附之,与为婚。谓逐寇准,惟演与有力焉。及序枢密题名,独刊去准,名曰“逆准”,削而不书。谓祸既萌,惟演虑并得罪,遂挤谓以自解。

宰相冯拯恶其为人,因言:“惟演以妹妻刘美,乃太后姻家,不可与机政,请出之。”乃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即日改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逾年,请入朝,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未即行,冀复用,侍御史鞠咏奏劾之,惟演乃亟去。天圣七年,改武胜军节度使。明年来朝,上言先垅在洛阳,愿守宫钥。即以判河南府,再改泰宁军节度使。

惟演雅意柄用,抑郁不得志。及帝耕籍田,求侍祠,因留为景灵宫使。太后崩,诏还河南。惟演不自安,请以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后并配真宗庙室,以希帝意。惟演既与刘美亲,又为其子暧娶郭后妹,至是,又欲与庄懿太后族为婚。御史中丞范讽劾惟演擅议宗庙,且与后家通婚姻。落平章事,为崇信军节度使,归本镇。【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未几,卒,特赠侍中。太常张瑰按,《谥法》敏而好学曰“文”,贪而败官曰“墨”,请谥文墨。其家诉于朝,诏章得象等覆议,以惟演无贪黩状,而晚节率职自新,有惶惧可怜之意,取《谥法》追悔前过曰“思”,改谥曰思。庆历间,二太后始升祔真宗庙室,子暧复诉前议,乃改谥曰文僖。

惟演出于勋贵,文辞清丽,名与杨亿、刘筠相上下。于书无所不读,家储文籍侔秘府。尤喜奖厉后进。初,真宗谥号称“文”,惟演曰:“真宗幸澶渊御契丹,盟而服之,宜兼谥‘武’”。下有司议,乃加谥“武定”。所著《典懿集》三十卷,又著《金坡遗事》、《飞白书叙录》、《逢辰录》、《奉藩书事》。惟演尝语人曰:“吾平生不足者,惟不得于黄纸上押字尔。”盖未尝历中书故也。子暧、晦、暄,从弟易。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六》)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俶归朝 归:归顺。

B.及序枢密题名 序:排列。

C.不可与机政 与:参与。

D.盟而服之 服:叹服。

答案:D(服,使……归服。)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笏起草立就 王好战,请以战喻

B.惟演与有力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因留为景灵宫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其家诉于朝 寄蜉蝣于天地

(1)谓祸既萌,惟演虑并得罪,遂挤谓以自解。(4分)

译文:丁谓的祸患已经发生,钱惟演担心(受牵连)一同获罪,就排挤丁谓来自求解脱。(译出大意1分。“既盟”、“得罪”、“挤谓”译正确一处1分。【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文章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出自

译文:(钱惟演)没有立刻动身,希望能被朝廷重新任用,侍御史鞠咏上奏弹劾他,钱惟演才急忙离去。(译出大意1分。“即行”、“冀”、“乃亟去”译正确一处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钱惟演是怎样一个人?请分条简要概括。(5分)

答:出身勋贵,博学能文;趋炎附势,见风使舵;醉心权柄,攀附权贵;晚年尽职自新;喜欢奖励后进。(一点,1 本文来自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

故 观 于 海 者 难 为水 ∕ 游 于 圣 人 之 门 者难 为 言 ∕ 观水 有 术 ∕ 必 观 其 澜 ∕ 日 月 有 明 ∕ 容 光 必 照 焉 ∕ 流 水 之 为 物 也 ∕ 不 盈 科 不 行 ∕ 君子 之 志 于 道 也 ∕ 不 成 章 不达 (《孟子·尽心章句上》)

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

钱惟演,字希圣,吴越王钱亻叔的儿子。小的时候充任牙门将,随钱亻叔归顺宋朝,任右屯卫将军。曾任右神武军将军。博学多才,善写文章,应试学士院时,在手板笏上写文章挥笔而成,真宗认为他很不错。改任太仆少卿,献上《咸平圣政录》一书。被任命为直秘阁,参与修撰《册府元龟》,同杨亿一起分别写序。任尚书司封郎中、知制诰,又迁任给事中、知审官院。大中祥符八年,任翰林学士,因犯营私罪而被撤职。不久又转任尚书工部侍郎,再为学士、会灵观副使。又因贡举失实,降职为给事中。恢复其工部侍郎之职,升任枢密副使、会灵观使兼太子宾客,又管领祥源观。经多次升任至工部尚书。

仁宗即位后,钱惟演进入兵部。王曾任宰相,因为钱惟演的官位曾经高于他,于是任钱惟演为枢密使。在过去,任枢密使必加封检校官,钱惟演只以尚书身份任枢密使,这是有关人员的疏忽所致。当初,钱惟演看到丁谓权势大,就投靠他,结为姻亲。丁谓排挤走寇准,钱惟演是出了力的。等到排列历任枢密时,单单不列寇准,称寇准为“逆准”,削去不予记录。丁谓罪行暴露后,钱惟演害怕被牵连,于是排挤丁谓以求解脱。

宰相冯拯讨厌他的人品,因而向皇上建议说:“惟演将妹妹嫁给了刘美,那么他就是太后的亲家,因此不能够参与朝政机要,请调走他。”于是调任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即日又改任保大军节度使、知河阳。过了一年,请求回京,被任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州通判。他没有立即赴任,希望再次被起用,侍御史鞠咏弹劾他,他才急急忙忙去赴任。天圣七年,改任武胜军节度使。次年前来朝觐时,上书说,皇室先人坟墓在洛阳,希望能去守护。于是任为河南府通判,又改任泰宁军节度使。

钱惟演很想当大官,但一直郁郁不得志。【钱惟演传宋史列传阅读答案翻译】阅读答案

篇6:《南园诗存》阅读答案

《南园诗存》阅读答案

昆明钱侍御沣①既丧,子幼,诗集散亡。长白法祭酒式善②、赵州师令君范,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录之成二卷。侍御尝自号南国,故名之曰“南园诗存”。

当乾隆之末,和珅秉政,自张威福,朝士有耻趋其门以希进用者,已可贵矣。若夫立论侃然,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钱侍御一人而己。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奸,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录,岂不哀哉!

君始以御史奏山东巡抚国泰秽乱,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君在道衣敝,和珅持衣请君易,君卒辞。和珅知不可私干,故治狱无敢倾陂,得伸国法。其后君擢至通政副使,督学湖南,时和珅已大贵,媒糵③其短不得,乃以湖北盐政有失,镌君级。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有诏饬责,谓君言当,和珅益嗛君。而高宗知君贤,不可谮,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君家贫,衣裘薄,尝夜入暮出,积劳感疾以殒。方天子仁明,纲纪犹在,大臣虽有所怨恶,不能逐去,第劳辱之而已。而君遭其困,顾不获迁延数寒暑,留其身以待公论大明之日,俾国得尽其才用,士得尽瞻君子之有为也。悲夫!悲夫!

余于辛卯会试分校④得君,四年而余归,遂不见君。余所论诗古文法,君闻之独喜。君诗尤苍郁劲厚,得古人意。士立身如君,诚不待善诗乃贵。然观其诗,亦足以信其人矣。余首闻丧,既作诗哭之;今得集,乃复为序以发余痛云。

【注】①钱沣:清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官侍御、通政司副使等。②式善:吉林长白山人,清文学家。③媒糵:比喻挑拨是非,陷人于罪。④分校:科举考试时校阅试卷的官,时姚鼐以礼部员外郎任分校。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讼言其失于奏章者讼:争辩,争论

B.高宗命和珅偕君往治之治:处置

C以发余痛云发:表达

D.则凡军机劳苦事,多以委君委:交付

17答案:A这里是”公开”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搜辑仅得百余首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朝士有耻趋其门以希进用者焉用亡郑以陪邻

C.既作诗哭之即患秦兵之来

D.而侍御独不幸前丧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18.答案:B选项,连词,表目的,来(A选项,介词,替给∕动词,作为∕C选项,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选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隆末年,和珅掌权,妄自尊大,作威作福,朝中士大夫把奔走他的门下,企求得到升迁重用的做法看作是耻辱。

B.作者认为当今皇上掌管政事,扫除奸邪,多次进用以往不被利诱的人,钱侍御偏偏不幸早已去世,悲伤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C.钱沣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为此受到了和珅的排斥和打击。在他担任通政副使、湖南学政之时,和珅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了他的职务。

D.高宗知道钱侍御贤德,不听信谗言,就把军机处劳苦的事大多都交给他去办。钱侍御在军机处的工作非常辛苦,最终积劳成疾而死。

19【解析】答案:A原文的意思是“朝中士大夫如果有把奔走他的门下来企求升迁重用认为是耻辱,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

20【解析】君旋遭艰归/服终/补部曹/高宗知君直/更擢为御史/使值军机处/君奏和珅及军机大臣常不在值之咎

翻译:钱君不久因父母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补授为部曹。高宗知道他正直,再提升他做御史,让他值守军机处。他又弹劾和珅及军机大臣不值班理事的错误。

全文翻译

昆明钱沣侍御已去世,儿子年幼,诗集散失,长白人法式善祭酒,赵州人师范县令,替他收集,仅得到一百多首,抄录成二卷。钱侍御曾经自称南园,因此给它取名《南园诗存》。

正当乾隆末年,和珅执政,妄自尊大,作威作福,朝中士大夫中有把奔走他的门下来企求升迁重用认为是耻辱的,就已经很可贵了。至于立论刚直,能够在奏章中公开指斥他的错误,不过钱御史一人罢了。当今皇上已经亲自主掌政事,扫除奸邪,多次进用往昔不被利诱的人,可是钱侍御偏偏不幸早已死去,不能参与褒奖录用,难道不令人悲伤吗!

钱君当初任监察御史时弹劾山东巡抚国泰污秽混乱,清高宗命令和珅偕同先生前往处置。钱君在路上衣服破旧,和珅拿衣服请他换,他最终拒绝,和珅知道不能私下求情,因此处理这个案件不敢偏颇不正,国法得到伸张。那以后钱君被提升做通政副使,出任湖南学政,当时和珅已特别显贵,不能寻到先生的'短处加以陷害,便以湖北盐政有错误为借口,降低他的职务。钱君不久因父母丧事回家,服丧期满,被补授为部曹。高宗知道他正直,再提升他做御史,让他值守军机处。他又弹劾和珅及军机大臣不值班理事的错误,有诏书进行告诫责问,认为他说的正确。和珅更加忌恨钱君。高宗知道钱君的贤德,不可能进谗言,就将军机处劳苦的事,大多都交给他去办。钱君家贫,衣裳单薄,出入军机处常两头不见天日,积劳成疾而死。当今皇上仁爱贤明,法制还在,大臣纵然对先生怀有怨恨,也不能驱逐,只能用劳苦来屈辱他罢了。可是他遭受和珅的困辱,不能多活几年,留着他的身体以等到公众的评论完全明白的一天,使国家能够尽量发挥他的才能,士人能够尽量地看到君子有所作为。痛心啊,痛心啊!

我在辛卯年礼部会试担任阅试卷的官员时认识钱君,四年后我回到家乡,竟没有再见到他。我所评论的诗及古文法,钱君听到后特别欢喜。他的诗苍劲深厚,深得古人的旨意。士人如果能如同他一样注重品德修养,那么确实不必等到擅长写诗就已经很可贵了。然而读他的诗,也就完全相信他这个人了。我以前得知钱君去世,已经写了诗歌哀悼他;如今得到他的诗集,于是又写下了这篇序文,用来表达我的悲痛之情。

篇7:山行姚鼐阅读答案

山行姚鼐阅读答案

山 行

〔清〕姚 鼐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①扑扑②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注释〕①舂(chōnɡ)锄:白鹭。②扑扑:鸟扑打翅膀之声。

阅读题

1.请对一、二句中的“劝”与“趁”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你是否同意并请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 “劝”字将布谷鸟人格(拟人)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趁”字将舂锄人格(拟人)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这两个词语紧扣春耕期间鸟类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描写春耕营造氛围。

2.同意。开头两句用整饬而形象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第三句扣一“行”字,写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为结尾句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作铺垫。最后一句展现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有了呼应,诗人山行欣喜之情得以抒写。总之,末句卒章显志,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简析

开头两句用形象而整饬的`对仗句式刻画两种鸟儿的活动,为写春耕营造一种正当其时的氛围。布谷鸟即杜鹃,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它在南方春天耕种季节鸣叫,它“播谷播谷”的叫声听上去就像在催人种谷一样,所以叫布谷鸟。一“劝”字,将布谷鸟的叫声人格化,形象生动而富有情味。舂锄即白鹭,它也是江南常见的一种鸟类,全身雪白,两腿细长,喜欢在水田与河边活动。这种鸟在水中起飞,很远就能听到翅膀打水的“扑扑”的声音,当它们成群地在清澈的水边、绿色的山野、湛蓝的碧空飞翔时是很美的,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鹭上青天”千古佳句。该诗中,作者着一“趁”字,同样将舂锄人格化,好像它明白风和日丽的大好春光转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紧时间一展风姿。可以说,春耕期间山间这两种鸟的活动,既将春天的山乡点染得生机勃勃,又为下文写春耕营造了浓浓的氛围。

第三句写扣题发挥,从仰望的角度写山路之陡峭曲曲。从山下向上望去,只见山路盘旋而上,被层层叠叠的树木和岩石遮断阻隔,有时又露出那么一小段,就这样时断时续,蜿蜒而上,层层盘旋,越盘越高,越高越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巧妙的视角,将江南山路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也凸显了山乡生活的大背景。同时,又暗扣了一“行”,暗写了诗人沿山路而上,边登山边欣赏的情形,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如果没有这一句,那么最后通过山田放水声写春耕也就没有依据了。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的是山乡农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诗人关注的是山乡的春耕,此时终于凸现出来了。这时,诗人已经来到了山上。低头俯瞰,只见山下斜坡上面层层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镜,在阳光的反射下,带子似的一道道绕在山间;从梯田方向正传来汩汩的放水声。由放水声可以想见农民们巳开始播种稻谷,繁忙的春耕就此拉开序幕。至此,首句布谷鸟的劝耕得到了呼应,全诗的主旨得到了凸显,诗人山行之始就带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来就热爱自然,本来就对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活极为欣赏,当自然景物已经和人们生活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诗人怎能不由衷地赞美和歌唱呢?

该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构思巧妙,剪裁得体,卒章显“志”,语言清新雅丽,没有冗辞赘语。桐城派主张的“雅洁”和反对“冗辞”,从这里可见一斑。

篇8:文言文《姚鼐》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姚鼐》阅读训练题目及答案

丹徒王禹卿先生,少则以诗称于丹徒。长入京师,则称于京师。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乾隆二十一年,翰林侍读全魁使琉球,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故人相聚,涕泣留,先生不听。入海覆其舟,幸得救,不死。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

鼐故不善诗,尝漫咏之,以自娱而已。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可。后遂与交密,居闲盖无日不相求也。一日,值天寒晦,与先生及辽东朱子颍登城西黑窑厂,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见者皆怪之。其后,先生自海外归,以第三人登第,进至侍读。出为云南临安府知府,赴任,过扬州。时鼐在扬州,赋诗别去。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蜀,皆不得见。时有人自西南来者,传两人滇、蜀间诗,雄杰瑰异,如不可测,盖称其山川云。

先生在临安三年,以吏议降职,遂返丹徒,来往于吴、越,多徜徉之辞。久之,鼐被疾还江南,而子颍为两淮运使,兴建书院,邀余主之。于是与先生别十四年矣,而复于扬州相见,其聚散若此,岂非天邪?

先生好浮屠道,近所得日进,尝同宿使院,鼐又渡江,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教以屏欲澄心,返求本性。其言绝善,鼐生平不常闻诸人也。然先生豪纵之气,亦渐衰减,不如其少壮。然则昔者周历山水,伟丽奇变之篇,先生自是将不复作乎?鼐既尽读先生之诗,叹为古今所不易有。子颍乃俾人抄为十几卷,曰《食旧堂集》,将雕板传诸人,鼐因为之序。

(选自《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鼐故不善诗,尝漫咏之 漫:随意

B. 遇先生于京师,顾称许以为可 顾:关心

C. 鼐旋仕京师,而子颍亦入蜀 旋:随即

D. 子颍乃俾人抄为十几卷 俾:使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王禹卿豪放不羁的性格特点的一组是(3分)( )

① 负气好奇,欲尽取天下异境以成其文

② 邀先生同渡海,即欣然往

③ 此天所以成吾诗也

④ 后遂与交密,居闲盖无日不相求也

⑤ 据地饮酒,相对悲歌至暮

⑥ 以吏议降职,遂返丹徒

A. ①③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王禹卿自负才气,为了尽取天下的奇异境界,与人渡海去琉球,遭遇船翻,劫后余生。

B. 姚鼐创作诗歌常用来自我消遣,但是在京城与王禹卿相遇,受到其大力称赞,后来与王禹卿成了好朋友。

C. 王禹卿信奉佛教,近来收获日多,豪放不羁的气概已渐渐地衰退,摒俗静心,不再写奇特多变的诗篇,作者觉得很惋惜。

D. 本文主要写了王禹卿的性格、为人处事以及和作者的交往。文笔轻松自然,让人读起来感到很亲切。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乃益自喜,曰:“此天所以成吾诗也!”为之益多且奇。(4分)

(2) 宿其家食旧堂内,共语穷日夜。(3分)

(3) 其言绝善,鼐生平不常闻诸人也。(3分)

5. B (顾:反而)

6. C (④是写王禹卿与作者的交往;⑥是写王禹卿由于属吏的议论而被降职)

7. C (“不再写奇特多变的诗篇”表述错误,王禹卿豪放不羁的气概不如少壮,应是“难以写出奇特多变的诗篇”)

8. (1) 于是越发高兴,说:“这是上天要成就我的诗作啊!”(于是)作诗更多而且更奇特。

(2) (我)住到王先生家的食旧堂内,他整日整夜地和我谈论佛教。

(3) 那些话极有善意,我生平很少从别人那里听到。

篇9: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姚鼐《惜抱轩文集》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入北山,观乎双溪。一青之弟仲严,与邀而疾作,不果来。一青又先返。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 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 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入,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蚤匿于岩交,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乐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双溪归后十日,偕一青、仲孚、应宿,观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东流两石壁之隘,隘中陷为石潭,大腹弃口若罂,瀑坠罂中,奋而再起,飞沫散雾,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县治七八里,西北距双溪亦七八里。中间一岭,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厉,若故为诡愕以相变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曰:“敷阳 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凡三十六字。“信臣”“皇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损焉。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果:最终

B.蚤匿于岩交 蚤:通“早”

C.东流两石壁之隘 东:向东

D.蛇折雷奔折:翻转,倒腾

2.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出游经过以及留宿张文端墓舍的原因,然后对双溪的自然风景作了精彩描写:岩石青碧,松树茂密。

B.置身于双溪优美的环境,作者情不自禁地凭吊张文端,张文端功成身退,衣锦还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

C.作者将披雪瀑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势,将其气势、声威和形状和盘托出。其中“坠、奋、起”等动词笔力千钧,生动传神。

D.观披雪瀑的所记所感的写法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引导读者欣赏景物的同时,给人以深刻有益的启示。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3分)

(2)以兹瀑之近依县治,而余昔尝来游,未及至而返。(4分)

参考答案

1.D(折:曲折蜿蜓)

2.B(“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想退休归乡颐养天年的愿望”错误,原文说的是“我”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

3.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原文标点: 人前后观兹瀑者多矣,未有言见北宋人题名者,至余辈乃发出之。人事得失之难期,而物显晦之无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复记之。)

4.(1)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关键词:尚、其)

(2)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关键词:兹、治、尝)

参考译文:

乾隆四十年的七月丁巳这天,我邀请了左世琅(字一青)、张若兆(字应宿)一同进入北山,游览双溪。左一青的弟弟左仲严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突然生 病,最终没能到来。左一青又先回去了。我便和张应宿一起住在了张太傅文端公墓地旁边的庐舍里,天降大雨,双溪的溪流猛涨,我们便滞留在那里好几天。大概龙 溪水从西北方向滚滚而来,在快要进入两座山崖之间的入口时,又有椒园之水汇入,因为两水汇聚,这条溪便被称为“双溪”。茂盛的松树恰如堤坝在双溪内环绕; 双溪外,苍绿色的山岩交错分布,整个情形像双环状。我们处于环状的中间,向四处观望,恰好目睹烟雨的聚合与消散,树林和石头簇拥着交错呈现,在烟雨中这些 景致变化万千。夜晚坐在同一灯光下,倚靠几案默听,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汇入耳畔,我们便有一种孤寂冷清的萧然之感。

当年张文端遇到明主仁皇帝玄烨,升任为辅佐的丞相,告老还乡之时,皇帝亲笔书写了“双溪”来赏赐他,文端公归乡后便将此匾悬挂于门楣之上,在此地悠游自在 闲适度日,数年后才去世,天下人都称赞这是一大美事。而我却因为不才,不能为世所用,匆匆离开官场,早早寄身于岩崖之间,在这风雨之夜追随先人遗踪,追思 文端公的风范,邈远而不可企及。而又不知道我今日的心得,与往昔文端公娱游于山水之间的心境,是尚且有所相同呢,还是完全没有相同之处呢?

游双溪回来后十天,我偕同左一青、左仲孚、张应宿前往观赏披雪瀑布。披雪瀑布的水源出于西山,向东流经两面石壁的隘口,隘口内陷,成为一个大石 潭,就像一个大腹小口的瓦器一样。瀑流坠落于瓦器之中,水流冲荡,再度溅起,飞起的水沫飘散如雾,水流像蛇一样曲折蜿蜒,如雷奔腾,最终落于平地。

这里向南距离本县治所七八里,西北方向距离双溪也有七八里。中间有一座山岭,岭上山林幽深,水石陡峻,好像是故意成为诡谲骇人的样子而变化与此的, 这是我们县里的一大奇景。石潭壁上刻有文字:“敷阳王孚信道、建安陈信臣、荥阳张蛲子厚、合肥黄甫升。绍圣丙子正月甲寅回。”总共三十六个字。在“信臣” “皇甫”“甲寅”三词的下面,各有两个字缺损。因为这个瀑布邻近本县治所,而我往日曾来游玩过,没有到达这里就回去了。之后二十多年,直到今日才到达这 里。前前后后观赏这个瀑布的人太多了,没有说见过北宋人题名的,一直到我们这些人来到,才发现了这些题字。人事的得与失难以预料,而万事万物的显著与隐晦 变化无常,往往就像这样。我因此感慨万千而又写下了这些。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朱碧潭诗序》原文阅读及译文

2.朱碧潭诗序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和译文

3.《朱碧潭诗序》的原文及阅读答案

4.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5.草堂集序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译文

6.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7.《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8.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阅读答案及译文

9.姚范《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10.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下载word文档
《姚鼐《南园诗存》序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