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
“沐沐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见风日则易腐(容易)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D.作之者固难(本来)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B.而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C.入冰雪则不败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D.莫深于诗文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小题4: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C
小题3:①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②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
小题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以生长和发育。
小题1:试题分析:特恨遇之者不能解一句中,恨古今异义词,今义:痛恨,古义:遗憾。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以是可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B.两个而表顺接,不译。C.两个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前一个于是比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道(规律)、固(原本)、尤(更)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这些语句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篇2:冰雪文序 阅读答案
冰雪文序 阅读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6.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7.请用“/”为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断句。(3分 )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 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9.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10.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 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11.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1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13.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 。
参考答案:
6.籍: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7.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8.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9.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10.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11.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1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1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篇3:冰雪文序阅读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①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挹(yì):舀。
1.“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B.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C.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D.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则冰雪之能寿.物也(长寿)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凭借)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这样) D.作之者固.难(本来)
3.下列每组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特鱼与龙不之.觉耳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莫深于.诗文末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C.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D.即使其.能解能说矣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
B.先由物的“冰雪之气”,过渡到人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文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C.文中“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反映出作者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因此,他更愿意成为凡夫俗子。
D.作者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5.文言文翻译 (6分)
(1)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3分)
篇4:冰雪文序阅读答案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藉( ) 异( ) 遂( ) 固( )
【答案】(4分)藉:借,凭借;异:不同 遂:于是,就; 固:本来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拉需要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答案】(3分)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时除了要结构原则,还要注意句子的原则即可
3.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句(2分)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2分)
【答案】(2分)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翻译错一个扣0.5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注意关键词“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的意思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2分)
【答案】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答对一词得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来分析好处即可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3分)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 )的“冰雪之气”,过渡到( )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 )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3分)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梳理即可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2分)
【答案】(2分)“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课文的描写来概括“冰雪”的特点即可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2分)
【答案】(2分)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
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这句话来理解心情即可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2分)
雾凇沆砀, ,【答案】(2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错一字扣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根据平时的背诵来默写,在默写时注意到一些关键字即可
译文:
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于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
至于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气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气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气质。冰雪的气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注:浮云静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注:嗅觉芳香、味觉五味)都有冰雪的特点,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超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干什么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春秋时代干将铸剑在于千锤百炼,和晋代张华从斗牛分野之间的天象辨别宝剑,雷焕在监狱中挖出宝剑相比,能识别的人的精通神奇实在高于铸剑的人之上。由此看来,剑有光芒和山有空阔翠绿、夜气有水雾、月亮有烟霜一般白亮、竹叶有苍翠深红、食物的味道有天然新鲜、古铜器有青绿色、玉器有古旧的光泽、诗文有冰雪一样的气质,这都是天然的物相。苏长公(苏轼)说:“子由(苏辙)最近所作的《栖贤僧堂记》,读来悲惨凄凉,有悬崖飞瀑、逼人寒栗的感觉。”哎!这怎么能和平常人说呢!诗文之中,悬崖飞瀑的感觉从何而来呀!
篇5:《一卷冰雪文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卷冰雪文序》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期末九年级语文综合试题卷一(第5页,共6页)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见风日则易腐(容易) ; X# h( U: Y/ W, B B.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借助)0 U+ b4 f6 _& R$ a! J C.特恨遇之者不能解(痛恨)6 J% G; H) I a D.作之者固难(本来), j W- g, f- S& H: Z- 5 c( b6 S5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O2 b4 c$ b8 `2 J B.而夜气则冰雪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0 [* @+ H; Y# b% h; V. E C.入冰雪则不败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1 U `$ I- P$ L$ _ D.莫深于诗文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i6 W9 N- _ h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2)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小题4】“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结合文意,简要作答。(4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C
【小题3】①诗文的一般规律,做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②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
【小题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以生长和发育。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特恨遇之者不能解”一句中,“恨”古今异义词,今义:痛恨,古义:遗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A.前一个“以”是“可以”的意思,后一个“以”是“用来”的意思。B.两个“而”表顺接,不译。C.两个“则”都是“于是,就”的意思。D.前一个“于”是“比”的意思,后一个“于”是“从”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道”(规律)、“固”(原本)、“尤”(更)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这些语句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4】试题分析:“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篇6:一卷冰雪文序阅读试题及答案
张岱
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②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③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1.请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藉 异() 遂() 固()
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翻译文中加粗的文言语句。
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第①自然段的两个关键词回答,“冰雪之气”对世间万物有哪两大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下面语句的空格处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本篇序文虽然短小精悍,但作者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先由()的“冰雪之气”,过渡到()的“冰雪之气”,最后才落脚到()的“冰雪之气”,使文章显得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6.所谓“冰雪之气”,亦即冰雪之特点。请你根据本文内容提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至少4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冰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你根据提示,默写出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相关语句。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藉:借,凭借异:不同遂:于是,就固:本来
2.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淋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3.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
4.一是“寿物”(即能使事物的寿命得以保持和延长);二是“生物”(即能使事物本身得到生长和发育)。
5.由(物)到(人)最后到(文)。
6.“冰雪”有空灵、纯净、清冽、透明、湿润、低温、保鲜等特点。
7.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知人论文,不能不察。)
8.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篇7: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幼失怙恃,鞠于从兄。岁饥,往平州就食,遇盗,欲杀之,兄解衣就缚。炳年十二,泣请代兄,盗惊异,舍之而去。
甫弱冠,以勋阀之子,侍世祖于潜邸,恪勤不怠,遂蒙眷遇。世祖次桓、抚间,以炳为抚州长,城邑规制,为之一新。己未,王师伐宋。未几,北方有警,括兵敛财,燕蓟骚动。王师北还,炳远迓中途,具以事闻,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世祖嘉其忠。
中统元年,李璮叛,据济南,炳请讨之。国兵围城,炳将千人独当北面,有所俘获,即纵遣去,曰:“胁从之徒,不足治也。”济南平,入为刑部侍郎。后济南妖民作乱,赐金虎符,加济南路总管。炳至,止罪首恶,余党解散。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至元九年,帝念关中重地,思得刚鲠旧臣以临之,授炳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开府于秦,诏治宫室,悉听炳裁制。王府吏卒横暴扰民者,即建白,绳以法。王命之曰:“后有犯者,勿复启,请若自处之。”自是豪猾敛戢,秦民以安。有旨以解州盐赋给王府经费,岁久,积逋二十余万缗,有司追理,仅获三之一,民已不堪。炳密启王曰:“十年之逋,责偿一日,其孰能堪!与其裒敛病民,孰若惠泽加于民乎!”王善其言,遽命免征。十五年十一月,王薨。
十六年秋,被旨入见便殿,帝劳之曰:“卿去数载,衰白若此,关中事烦可知已。”询及民间利病,炳悉陈之,因言王薨之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弄威柄,恣为不法。帝卧听,遽起曰:“闻卿斯言,使老者增健。”饮以上尊马潼。改安西王相,余职如故,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至则琮假嗣王旨,入炳罪,收炳妻孥囚之。炳子仁荣诉于上,即诏近侍二人驰驿而西,脱炳,且械琮党偕来。琮等留使者,醉以酒,先遣人毒炳于平凉狱中。其夜星陨,有声如雷,年五十九,实十七年三月也。帝闻之,抚髀叹曰:“失我良臣!”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六月,诏雪炳冤,特赠中书左丞,谥忠愍。
(节选自《元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次桓、抚间 次:驻扎 B.即令乘传偕敕使数人往按琮等 按:抓捕
C. 十年之逋,责偿一日 责:责令 D.询及民间利病 病:疾苦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赵炳“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城邑规制,为之一新 ②追所括兵及横敛财物,悉归于民
③胁从之徒,不足治也 ④岁凶,发廪赈民
⑤孰若惠泽加于民乎 ⑥询及民间利病
A.①②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④ D.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炳重情重义。因闹饥荒,他与堂兄前往平州去谋生,路遇强盗,强盗要杀其兄长,他挺身而出,哭着请求代替兄长去死。
B.赵炳处事尚宽。评定李璮叛乱时,对俘获的胁从者,他当即放走;济南妖民作乱时,他也只是处置元凶,其余都是放解散。
C. 赵炳对不法者严惩。当发现皇子安西王府中的吏卒强横凶暴,骚扰百姓后,他及时向安西王汇报情况,对违法者加以惩处。
D.赵炳深得皇帝器重。皇帝任命他做京兆路总管,去管理观众重地,并特许他如果有触犯法律的人不必上奏,可以自行处置。
7.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凶,发廪赈民,而后以闻,朝廷不之罪也。
(2)俄械琮等百余人至,帝亲鞫问,尽得其情,既各伏辜。
4.B(按:审查、查办)
5.D(①表现他善于治理地方,③表现他宽容,⑥是说皇帝)
6.D(“特许他??”的不是皇帝,而是安西王。)
7.(1)年成不好,赵炳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治他的罪。(“凶”:年成不好;“发”:打开;“闻”:使之闻;“不之罪”:宾语前置;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不久上了刑具的郭琮等百余人到了京城,皇帝亲自审问,得到他们不法的全部情况后,就各自服罪。(“械”:戴着刑具;“鞫”:审问;“情”:情况;“伏辜”:服罪;各1分,语句通畅1分。)
参考译文:
赵炳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自幼失去父母,由堂兄抚育。因年岁饥荒,前往平州去谋生,途中遇到强盗,要杀他们,堂兄甘愿受死。赵炳当年只有十二岁,他哭着请求代堂兄去死。强盗很惊异,把他们都放了。
刚满二十岁,因为是勋臣之子,赵炳在王府侍奉还未登基的世祖,勤谨不懈,于是深受世祖钟爱。世祖驻扎在桓州、抚州间,让赵炳做抚州长官。(赵炳就任后,)城镇的格局规模为之一新。己未年,蒙古大军伐宋。不久北方有警事,官府征兵及搜括民间财物,使燕、蓟骚动。蒙古军北还,赵炳在中途迎接圣驾,把北方所发生的事一一向世祖报告,并受命去追查所征兵卒以及搜括的民财,把这些都归原主,世祖嘉奖他忠诚。
中统三年,李璮反叛,占据济南,赵炳请领兵征讨。官军围城,赵炳领兵千人独自挡住北面,将所俘叛军立即释放回去,对他们说:“你们是胁从,不值得治罪。”济南李璮反叛平息,赵炳入朝任刑部侍郎。后来济南妖民作乱,(命赵炳去镇压),赐给他金虎符,加封济南路总管之职。赵炳到济南,只惩办首恶,其余全部释放。年成不好,赵炳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治他的罪。
至元九年,皇帝考虑关中重地,想找一个刚毅耿直的.老臣去管理,因而授赵炳为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在秦地建王府,皇帝诏令赵炳督建宫室,一切由赵炳裁决。蛮横凶暴骚扰百姓的王府差役,赵炳就向上级陈述自己意见,对违法者加以惩处。安西王说:“今后有犯法者,不必禀告,可自行处治。”从此以后,豪猾之徒收敛了许多,秦地百姓才得安宁。朝廷决定,将解州的盐税作为王府经费。年深月久,拖欠二十余万缗,官府追征,仅收三分之一,百姓就已负担不了。赵炳私下对王说“:十年所欠之税,责令一日还清,谁能承受得起?与其催征使百姓困苦,不若施恩惠给百姓。”王认为他的话有理,立即下令免征。十五年十一月,安西王去世。
十六年秋,赵炳奉旨入京,在便殿拜见皇帝,皇帝慰劳他说“:卿去了几年,头发斑白,衰老至如此,关中的事繁多可以知道了。”问及民间情形,赵炳一一陈奏,顺便指出在王去世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取权力,为非作歹。世祖原是躺着的,听了赵炳的陈奏,立即起身说:“听了你的话,使老者精神振奋。”赐他白马奶。改任安西王相,其它职务像从前一样,并立即派他乘驿车,带领皇帝的几个特使前往审查郭琮等罪行。赵炳到了以后,郭琮就假造嗣王的旨令,诬告赵炳,将赵炳及其妻室儿女囚禁起来,赵炳的儿子仁荣向朝廷申诉,朝廷诏令近侍二人快马向西去把赵炳解救出来,并且逮捕郭琮等人。郭琮等把朝廷使臣灌醉,先派人用药在狱中毒死炳。这一夜有星陨落,响声如雷。当时赵炳年五十九岁,这是十七年三月的事。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拍着大腿叹息说:“失我良臣!” 不久上了刑具的郭琮等百余人到了京城,皇帝亲自审问,得到他们不法的全部情况后,就各自服罪。十七年六月,炳的冤情得到昭雪。特赠中书左丞,谥号“忠愍”。
篇8:三游洞序文言文阅读及习题答案
三游洞序文言文阅读及习题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三游洞序
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自未讫戌,爱不能去。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⑦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③祗(zhī)命:奉命。之:往。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⑥矧(shěn):况且。⑦廞:通嵌。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2分﹚
【小题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2分﹚
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B.文章第二段写三人发现并游览三游洞的经过,洞内景致可用险、惊、幻来概括。
C.本文因事起意,因景伤情,景致与人的感情达到了契合无间的地步。
D.这是一篇诗序,也是一篇游记,叙事简洁,写景生动逼真,写情直抒胸臆。
【小题4】简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本文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岂独是哉?,作者借游三游洞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视觉、听觉﹙2分,各1分,前后顺序不得颠倒;如果答形状、声音得1分。)
【小题2】﹙2分﹚C
【小题3】(2分)D
【小题4】﹙3分﹚第二段对石头和泉水的描写采用了比喻手法。比如描写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作者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描写怪石奇水,使各种景观生动逼真,充满趣味。﹙3分;手法1分;作用1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意对即可﹚
【小题5】﹙4分﹚三游洞胜境景色绮丽,世间罕有,但罕有游者、无人赏识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人才往往被埋没,寄托了自已的身世之感,感慨三人空有才华(或虽有报国之志,治国之才)却屡遭坎坷,不得重用,与此洞的遭际又有何区别呢?
(此三游洞的遭遇1分,彼自身遭遇2分〈可参见注解①〉,语言1分。意对即可)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从视觉角度描写。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从听觉角度描写。
附译文:﹙仅供参考﹚
平定淮西节度使叛乱后的第二年冬天,我从江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忠州刺史的`官职,微之从通州司马的官任上被授予虢州长史的官职。第二年春天,我们各自遵命前往任职的地方,和白行简一同前去。三月十日,我们三人在夷陵相会。第二天,微之调转船头送我,到了牢关。
第二天,我们将要离别但是不忍心分别,彼此牵引着船在江上来回航行了很久。酒兴正浓,听到石缝间有泉水的声音,于是下船上岸,徒步走入崖岸缺口。开始见到的是石头,有的好像多层重叠在一起,有的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那些奇怪的石头像张开的双臂,像下垂的旗帜。接着看到了泉水,奔泻喷涌而出,那奇特的水流像悬挂的白绢,像绵延不断的线。于是我们彼此都赞成把船拴在岩石下面,带着仆人、船夫割倒杂草,清除障碍,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休息一会再向上攀登一共四五次。上下察看,不见有人的踪迹,只有水和石头相互碰击,水流清澈,石头鲜明,像珍珠一样的水珠洒在像玉石一样的石头上,水花四溅,赏心悦目,悦耳动听。从未时到戌时,因为喜爱这美丽的景色不愿离开。一会儿,石峡之中光线昏暗了,月亮破云而出,月光忽而被掩盖,忽而露出,明暗交替。透明精巧,云气在月光中出现种种美妙的形象。即使有敏捷(或出色)的口才,也不能描绘(或说出)这美丽的景色(或情形)。
然后,一夜没有睡觉,等到早晨即将离开,喜爱这奇异的景色(我们)依依惜别,一边感叹一边交谈。知退说:这样的景色美妙极了,世间还能有几个呢?为什么此洞下面和渡口相通,多年来却寂寞无闻,被人抛弃,极少有人到这里来呢?我说:借这件事可以说明另外的事,可以为此深深叹息的,难道只有这件事吗?微之说:这句话确实对啊。况且,人和人之间相逢是很难的,这样美丽的景色也不容易得到。现在我们游人相逢和奇美的景色在这里都遇到了,怎么能没有文章加以记述呢?让我们各自写二十韵古体诗,在石壁上书写下来。于是让我作序记叙这件事。又因为是我们三个人开始游览这里,所以题目为三游洞。三游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处的北峰下面,在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想要让将来喜欢游玩的人知道,所以详细地记载这件事。
篇9:文言文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习题及答案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
④轸:痛。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 豁:免除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出为川东道 结为婚姻
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所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澍毅然以身任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2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3分)
参考答案: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举,兴起,发动。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为”均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20.【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2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2)(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3)(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结合上下句读懂大意,抓住古汉语特殊句式及重点实词和虚词等。(1)“歉”,粮食歉收;“乐岁”,丰年;“去”,除去;(2)“旌表”,用表彰;“以”,目的连词,用来;翻译时需要补充被省略主语;(3)“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参考译文: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文言文阅读冰雪文序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文言文阅读及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