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
“芒果大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希望您能喜欢!
篇1:《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五言古诗,属于古体诗。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①心,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比喻非常微小。②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就像春天和煦的阳光。
15.(3分)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的著名诗篇。“游子”是指出门在外的人。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母亲为临行儿子缝补衣裳的情景;后两句,作者用小草比喻子女,用比喻子女的心,用比喻深切伟大的母爱。
16.(2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篇2:《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
15.(3分) 伟大母爱 “寸草心” “三春晖”
16.(2分)通过对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细节描写,歌颂了深挚的母爱。(出现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母爱等词即可酌情给分。)
[知识拓展]
反思一:游子吟教学反思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中都能有所进步,或有新的收获,我很中肯的给每个人以不同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帮助,朗读指导的效果立竿见影。随着对诗句的感悟,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体验不仅使他们感悟了教材,促进了朗读,而且丰富了教材的内涵,是对教材的提升和发展。
二.开发学生资源,培养学生想象练笔。
为了拓展学习,丰富古诗课堂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安排了一个“小练笔”环节,让学生写一个表现游子即将远行,母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片段。在这个环节里,我也关注了不同层面上的学生写作的差异,对三个个别学生降低了练笔要求,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使学生们的练笔落得更实。
但是由于教学中间“解读诗句”的环节松散,使后边的“练笔”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没能完成写作,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笔后的交流。另外,教学中板书不及时,自身的教学基本功亟待提高。
反思二: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玩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注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慈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首古诗的语境和意境都很美。根据这首古诗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品读品情,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意思和所蕴含的情感时,我并没有进行太多的讲解,而是通过反复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从而培养学生爱母、敬母的良好美德。
一、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一直以来,古诗教学都侧重于理解诗意。而在设计这课教案时,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朗读与创设情境之上,教学模式也与一贯的古诗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我的古诗教学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要在读正确、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悟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引——读——解——赏——唱。每个环节衔接自然流畅,过渡自然,且能做到层层深入,使学生与诗人感情产生共鸣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诗歌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游子吟》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母爱,而被广泛传诵。这首诗洗尽雕饰、语言自然明朗,感情真挚、深厚。根据诗歌的特点,教学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比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深夜为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补新衣母亲的情感时,通过课件仔细观察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朗读时。学生的情感一浪高于一浪,如此伟大深沉而无私的母爱,我们无以为报,但可以通过声音去赞颂母亲,把自己对母亲的`爱通过深情朗诵把感情抒发出来,一时间,情感喷涌而发,听着学生或是情深款款,或是激动万分的朗读,我也不禁热泪盈眶。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诗歌的语言材料、作者的情感体验,已款款走进学生的精神领域,积聚成情感的“核反应堆”。
二、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游子吟》一诗内容简短,理解容易,而母爱是博大的,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歌颂母爱的诗歌,并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这一节课,我以教材为载体,层层深入地展示了人性美,展示了母亲的伟大无私的形象。这节课中,学生既受到了我国古代的灿烂文化的熏陶,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陶冶了学生的情趣。
反思三:
《游子吟》一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丰富古诗积累。了解诗歌大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慈母的孝心,感受诗人热爱母亲的真挚感情。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
二、讲完课文,我让学生看插图背诵课文,再回想自己的母亲都为自己做了什么,带着感激之情来背诵《游子吟》,学生迅速背诵熟练了课文。
三、背完课文,我让学生把本文改编成一篇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学、爸爸妈妈听。学生积极动脑、动手,迅速行动,一片篇篇满含对母亲深情的小短文悄然问世了,欣赏着学生的美文我也被感动了。
篇3:《游子吟》阅读及答案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①心,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比喻非常微小。②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就像春天和煦的阳光。
15.(3分)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的著名诗篇。“游子”是指出门在外的人。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母亲为临行儿子缝补衣裳的情景;后两句,作者用小草比喻子女,用比喻子女的心,用比喻深切伟大的母爱。
16.(2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5.(3分) 伟大母爱 “寸草心” “三春晖”
16.(2分)通过对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细节描写,歌颂了深挚的母爱。(出现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母爱等词即可酌情给分。)
篇4:游子吟阅读答案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描绘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人情景,表现了________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子女要________的炽热情怀。诗中的“________”后来成为母爱的`代名词。
提示:此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该诗思想内容及重点词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母爱 孝敬母亲 三春晖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3]
名家评论
明代谭元春《唐诗选评》评价此诗:“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
篇5:《游子吟》阅读答案
《游子吟》阅读答案
⑴溧阳在哪儿?哦,对了,它在江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在此地写的。
⑵天下游子何其多也,唯有大唐游子孟郊唱出了海内外离乡之人共同的心声。每每思乡怀亲时,总想起唐代这首千古绝唱,也想握管涂鸦,以抒心怀。仿佛心有千千结,无奈空有一腔情愫,竟然不知如何表达。
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⑸孟郊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秉承母意,三次科考,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却因刚正不阿,拒攀权贵,竟悬职四年之久。直到天命之年,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尽管官职低微,但他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可以藉此奉养老母。故此,他一走马上任,便立即“迎母溧上”。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四方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每次临行前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惜别场面。
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是突出了两件极为普通的东西,然而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老母枯眼昏花,但是一针一线地缝,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老是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而总想把衣衫缝得细密结实一点。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渴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舐犊深情,只是在这样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流露出来。此时此刻,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是老母一片爱子的深笃之情,从这些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它怎能不拨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呢?
⑺我,不正是一个离乡别母、常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么?
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心里一阵酸楚,一阵惭愧……在我未成年时,尤其是12岁以前,身体特别虚弱,常常感冒高烧不退,谁知道有多少个黑夜母亲寝食难安,点着昏黄的煤油灯偎依床前独自守护?最难忘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我到卫生所看病,回来的路上却遇到一只灰狼,我们母子俩被吓得屏气敛足的情景。
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⑽是啊,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
⑾夜,月光如水,独立窗前,看溶溶的月光给窗口镶上一道银边,一直延伸到万水千山之隔的那渺远的故乡去了。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这遍地月光,沿着《游子吟》铺就的意境,走上了去故乡的道路。
⑿如今已入不惑之年的我,由于带毕业班,常常节假日在校加班,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每次回去,母亲总是像待客人一般,想着法子变着花样为儿女做好吃的。临行前,母亲虽然不是孟母那样针针线钱密密缝补游子的衣衫,但总是要给这样那样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还有那盛满爱意的唠叨叮咛。母亲所送东西的价值总是远远高出我们回去带的所谓的礼物。
⒀此时,我突然萌生了想用手机给家里拨个电话的念头。打邻居电话,对方说母亲已经睡了。望窗外白茫茫的`夜色,它多么像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甜美的乳汁啊。不!它不是乳汁,它简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酽酽醉人的母爱!
⒁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
14.这篇散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游子吟的?为什么也以“游子吟”为题?(5分)
答:
15.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第⑺自然段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6.文章末尾说“望窗外白茫茫的夜色,它多么像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甜美的乳汁啊。不!它不是乳汁,它简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酽酽醉人的母爱!”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效果。(6分)
答:
17.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色?最后几句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8分)
答:
答案:
14、答:文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写:先写孟郊的《游子吟》,渗入分析慈母的舐犊情深;再写作者自己的月下之思、游子之吟。“吟”,叹息的意思。游子吟,就是游子思乡叹息呻吟的声音。作者将孟子的游子吟与自己的游子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刻表达了内心深处浓厚的思乡之情。当然也可用其它题目,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题目。
15、答:①内容上的作用:将写孟郊的游子吟及慈母的舐犊之情自然转入到写作者自己的乡思之情和“酽酽醉人的母爱”。②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16、答:文末这几句话,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深情。言语清新自然,想象丰富,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17、答:文章欲写自己的游子情怀,却先写孟郊的《游子吟》,并深入分析慈母的舐犊情深。由此自然引出下文,唤起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着我去看病,遭遇饿狼的情景。作者又一次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伟大母爱。然后,作者将思绪再由童年回忆转入现实,反躬自省,借眼前如水似雾的溶溶月色抒发浓浓乡情。形散神聚,使全文浑然一体,结构紧凑严密。最后四句诗,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晴、深化主旨的作用,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篇6:短篇阅读习题及答案
短篇阅读习题及答案
①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
②我们不可能也绝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世,作为人,必须有所承受,承受我们需要承受的东西。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语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这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与煎熬。我们承受着,承受着风霜雨雪,也承受着鲜花硕果。
③承受是一种力度和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为实现自我的一种收敛;是为寻求迸发所做的自我蓄结。
④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而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
⑤生为人,我们需要承受,也只有承受。
1.用|标出全文的结构层次。(直接标在下面的序号中)(3分)
① ② ③ ④ ⑤
2.结合上下文说说②段画线句子中风霜雨雪与鲜花硕果不能互换的原因。(2分)
3.分析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2分)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2分)
5.根据全文内容,你为这篇文章拟写的标题是 。(2分)
答案:
1.(3分)(每处1分)①|②|③④|⑤
2.(2分)(答对1点的满分,答出2个以上要点加1分)
①保持行文思路一致,与上下文的恶意与善待苦涩而美丽先从负面说,再从正面说的顺序相照应。
②先后顺序不同,读文时得到的心理暗示也不同。后说风霜雨雪容易带给人前途未卜的心理暗示;后说鲜花硕果容易带给人前途光明的心理暗示。
③表明先有风霜雨雪,才能换来鲜花硕果的哲理。
3.(2分)比喻论证(答成道理论证得1分)
4.(2分)①比喻贴切 ②句式整齐 ③用词讲究 ④语言严密(未举例扣1分)
5.(2分)示例:承受
篇7:《游子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子吟》阅读练习及答案
侯发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归来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她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她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她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上学呢? 她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她,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她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她半夜起来上厕所,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她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上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她,她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她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她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一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上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作‘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砂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摸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8.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案:
7.答案:AD(A 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D项“用说教的方式”欠妥)(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8 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
②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
(答出一点且分析正确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
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答出第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篇8:古诗游子吟阅读答案
古诗游子吟阅读答案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古诗讲究对仗。这首诗中“慈母”对 “手中线”对 ,“寸草心”对 。
2、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从诗中的一句名句“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3、这首诗描绘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人情景,表现了 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子女要 的炽热情怀。诗中的“ ”后来成为母爱的代名词。
参考答案:
1、游子 身上衣 三春晖
2、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母爱 孝敬母亲 三春晖
篇9:游子吟阅读理解答案
游子吟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理解,回答下面问题。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古诗讲究对仗。这首诗中“慈母”对 “手中线”对 ,“寸草心”对 。
2、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从诗中的一句名句“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3、仔细观察《游子吟》的课文插图,想象一为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在微弱的'灯光下为子女精心缝制衣服的情景,然后再把想象的情景写下来。
参考答案:
1、游子 身上衣 三春晖
2、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从小就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孟郊,到了五十知命之年才当上官,溧阳尉。为了表达对满头白发的老母的感激,孟郊决定接年迈的老母亲到溧阳来过好日子。
老母还没到,孟郊热乎乎的眼泪带着他那颗滚烫的心已夺眶而出。他一动不动,静静地等着,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第一次要出远门的前一夜,老母亲在灯的微光下,缝制自己的衣服。她的眼睛噙着泪水,一针一线紧紧地缝补,她在想:儿子第一次出远门,困难时有人帮助他吗?衣服破了自己会缝补吗?泪水滴在密密麻麻的交织在一起的线、衣服上。
孟郊觉得母亲把她的爱、把她的思念、把她的依依不舍缝了进去,交织成她的感情。多少次孟郊穿上它,泪水在他的眼眶中,摇摇欲坠,却掉不下来,多少次孟郊穿上它,泪流满面,却又不肯擦去。他又怎么能报答比山海高、比海还深、比春天还温暖、比太阳还伟大的母爱呢?
篇10:游子吟和谷阅读答案
游子吟和谷阅读答案
6、第二至第六段文字详细地描述了故乡土布的制作过程。请用简介的语言将此过程填写完整,并说说作者为何要详细地叙述这过程。
7、第三段中写道:“那一片片洁白的棉絮,薄得像鸟儿的羽翼,又使我时时想到天上的云朵。”这句话表达了“我”如何的`心情?你能找出第四段中表达同样心情的句子吗?
8、上文末段写“我”想象母亲思念孩子的情景,这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6、剥棉桃、弹花、卷花筒、纺线、合线团、浆洗梳理、绕线、织布
详细叙述这一过程,意在表现母亲为织土布所付出的辛劳,突出母亲质朴、善良、为儿女吃苦耐劳的品格。
7、解脱、愉悦、欣然、轻松、无忧无虑
节奏和音响是那么单调,在我听来,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好听最深情的音乐。
8、点明文章主题,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和深深的爱
篇11: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
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
《游子吟》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下面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游子吟》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阅读题
1、根据节奏,朗诵本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2、给带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①临行密密缝 A、出门( ) B、可以( ) C、行动( )
②意恐迟迟归 A、意思( ) B、心中( ) C、心意( )
③报得三春晖 A、光辉( ) B、月亮( ) C、恩情( )
3、这首诗把母爱比作什么?把自己比作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中最后两句,充满真情,震撼人心,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把它抄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略
2、①A(√) ② B(√) ③C(√)
3、把母爱比作普照大地、哺育万物生长的阳光,把自己比作承受恩惠的小草。表达了 对母亲热爱和感激之情。
4、略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孟郊存诗共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朴实而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的境地。苏东坡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是很恰当的。他的诗,语言缺乏藻饰,也不讲求音韵的谐和、响亮,但大都表达了他内心的情志。有《孟东野集》。
《游子吟》赏析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三春晖的意思
2.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3.孟郊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4.《游子吟》全文赏析两则
5.读游子吟有感三篇
6.游子吟作者孟郊简介
7.《游子吟》读后感三篇
8.游子吟的作者孟郊
9.游子吟内容赏析
10.六年级游子吟教案
篇12:《驮马》阅读习题及答案
《驮马》阅读习题及答案
我第一次看见驮马队是在贵州,但熟悉驮马的生活则在云南。那据说是所谓“果下马”的矮小的马,成为一长行列地逶迤于山谷里,就是西南诸省在公路出现以前唯一的交通和运输工具了。当我乘着汽车,从贵州公路上行过,第一次看见这些驮马队在一个山谷里行进的时候,我想,公路网的完成,将使这古老的运输队不久就消灭了罢。但是,在抗战三年后的今日,因为液体燃料供应不足,这古老的运输工具还得建立它的最后功业,这是料想不到的。
西北有二万匹骆驼,西南有十万匹驮马,我们试设想,我们的抗战乃是用这样古旧的牲口运输法去抵抗人家的飞机汽车快艇,然而还能支持到今日的局面,这场面能说不是伟大的吗?因此,当我们看见一队驮马,负着他们的重荷,在一个峻坡上翻过山岭去的时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一队驮马,通常是八匹十匹或十二匹。每一队的第一匹马,是一个领袖。它是比较高大的一匹。它额上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常常是一面反射阳光的小圆镜子和一丛红绿色的流苏,项颈下挂着一串大马铃。当它昂然地在前面带路的时候,铃声咚咙咚咙地响着,头上的流苏跟着它的头部一起一落地耸动着,后边的马便跟着它行进了。或是看着它头顶上的标帜,或是听着它的铃声,因为后面的马队中,常常混杂着聋的或盲的。倘若马数多了,则走在太后面的马就不容易望到它们的领袖。你知道,驮马的行进,差不多永远是排列着单行的。
管理马队的人叫做马哥头,他常常管理着四五个小队的驮马。这所谓管理,实在不很费事。他老是抽着一根烟杆,在马队旁边,或前或后地行进着。他们用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还不如说是一两个声音的吆喝指挥着那匹领队的马。与其说他的责任是管理着马队,还不如说是管理着那些领队的马。马哥头也有女的。倘若是女的,则当这一长列辛苦的驮马行过一个美丽的高原的时候,应和着那些马铃声,她的忧郁的山歌,虽然你不会懂得他们的意义——因为那些马哥头常常是夷人——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
在荒野的山林里终日前进的驮马队,决不是单独赶路的。它们常常可能集合到一二百匹马,七八个或十几个马哥头,结伴同行。在交通方便的大路上,它们每天走六十里,总可以获得一个歇站。那作为马队的歇站的地方,总有人经营着马店。每到日落时分,马店里的伙计便到城外或寨门外的大路口去迎候赶站的马队,这是西南一带山城里的每天的最后一阵喧哗。
马店常常是一所两层的大屋子。底下是马厩,楼上是马哥头的宿处。但是那所谓楼是非常低矮的。没有窗户,没有家具,实在只是一个阁楼罢了。马店里的伙计们帮同那些马哥头抬下了马背上的驮鞍,洗刷了马,喂了马料,他们的职务就完了。马哥头也正如一切的西南夷人一样,虽然赶了一天路,很少有人需要洗脸洗脚甚至沐浴的。他们的晚饭也不由马店里供给,他们都随身带着一个布袋,袋里装着包谷粉,歇了店,侍候好了马匹,他们便自己去拿一副碗筷,斟上一点开水,把那些包谷粉吃了。这就是他们的晚餐。至于那些高兴到小饭店里去吃一杯升酒,叫几个炒菜下饭的,便是非常殷实的阔老了。
行走于迤西一带原始山林中的马队,常常有必须赶四五百里路才能到达一个小村子的情况。于是,他们不得不在森林里露宿了。用他们的名词说起来,这叫做“开夜”。要开夜的马队,规模比较的大,而且要随带着炊具。差不多在日落的.时候,他们就得在森林中寻找一块平坦的草地。在那里卸下了驮鞍,把马拴在树上,打成一围。于是马哥头们安锅煮饭烧水。天色黑了,山里常常有虎豹或象群,所以他们必须捡拾许多枯枝,烧起火来,做成一个火圈,使野兽不敢近前。然而即使如此警戒,有时还会有猛兽在半夜里忽然袭来,咬死几匹马,等那些马哥头听见马的惊嘶声而醒起开枪的时候,它早已不知去向了。所以,有的马队还得带一只猴子,在临要睡觉的时候,把猴子拴缚在一株高树上。猴子最为敏感,到半夜里,倘若它看见或闻到远处有猛兽在行近来,它便会尖锐地啼起来,同时那些马也会得跟着惊嘶,于是睡熟的人也都醒了。
在云南的西北,贩茶叶的古宗人的驮马队是最为雄壮的。在寒冷的天气,在积雪的山峰中间的平原上,高大的古宗人腰里捎着刀和小铜佛,骑着他们的披着美丽的古宗氍鞍的马,尤其是当他们开夜的时候,张起来的那个帐幕,使人会对于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发生许多幻想。
二万匹运盐运米运茶叶的驮马,现在都在西南三省的崎岖的山路上,辛苦地走上一个坡,翻下一个坡,又走上一个坡,在那无穷尽的山坡上,运输着比盐米茶更重要的国防材物,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
1939年6月(文章有删节)
15.文章第二自然段写“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第五自然段写“会使你觉得何等感动啊!”,两次“感动”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16.文中画线部分描述森林“开夜”的情景,具有什么作用?(6分)
17.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驮马队的艰苦?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4分)
18、文章详尽地描述了驮马艰辛跋涉的情景,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7分)
参考答案:
15、①第一次:在民族危机面前,驮马队担当了运输国防物资的重任;驮马矮小,肩负重荷,长途跋涉,不畏艰辛。(2分)
②第二次:因在艰难、困苦的驮马行进中,有美丽浪漫的山歌声而感动。(或在艰难、困苦的驮马行进中,驮马队表现出西南游牧民族生活的质朴浪漫的风情)。(2分)
16、具体细致描述驮马行进在原始山林中露宿时煮饭烧水和点起篝火警惕野兽的生活情景,(1分)展现了驮马队夜里住宿的简陋和险恶(简陋1分,险恶1分),在冷静的描述中表达对驮马队艰难困苦的感叹和坚韧不屈意志的赞美。(对驮马队艰难困苦的感叹1分,对驮马队坚韧不屈意志的赞美2分)
17、(1)负载的物资沉重;(看到一对驮马,负着它们的重荷)
(2)路途遥远而崎岖;(无穷无尽的山坡,不断翻山越岭)
(3)环境的艰难险恶;(荒山野峡森林,易遭野兽袭击)
(4)马哥头生活艰苦。(住所简陋难寻,饮食条件极差)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8、(1)深刻意蕴:文中的驮马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与抗战力量的象征。(3分)
(2)情感取向:“不能不沉默地有所感动了”“ 我们看着那些矮小而矫健的马身上的热汗,和它们口中喷出来的白沫,心里会感到怎样沉重啊”等语句,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驮马因袭重负、险恶困苦的喟叹之情,(1分)饱含着作者对在艰难困苦中不屈行进的驮马的由衷赞美之情,(1分)更是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坚毅不屈的中华民族充满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感叹与讴歌。(2分)
【《游子吟》习题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游子吟阅读答案
10.《童年》习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