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
“kok_zy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
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
《游子吟》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下面的阅读答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游子吟》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阅读题
1、根据节奏,朗诵本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 晖。
2、给带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①临行密密缝 A、出门( ) B、可以( ) C、行动( )
②意恐迟迟归 A、意思( ) B、心中( ) C、心意( )
③报得三春晖 A、光辉( ) B、月亮( ) C、恩情( )
3、这首诗把母爱比作什么?把自己比作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诗中最后两句,充满真情,震撼人心,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把它抄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略
2、①A(√) ② B(√) ③C(√)
3、把母爱比作普照大地、哺育万物生长的阳光,把自己比作承受恩惠的小草。表达了 对母亲热爱和感激之情。
4、略
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曾任协律郎等职。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
孟郊存诗共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朴实而深挚的诗风,在当时是别开蹊径而富于创造性的。他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的境地。苏东坡赞美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是很恰当的。他的诗,语言缺乏藻饰,也不讲求音韵的谐和、响亮,但大都表达了他内心的情志。有《孟东野集》。
《游子吟》赏析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游子吟三春晖的意思
2.古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3.孟郊古诗《游子吟》原文及赏析
4.《游子吟》全文赏析两则
5.读游子吟有感三篇
6.游子吟作者孟郊简介
7.《游子吟》读后感三篇
8.游子吟的作者孟郊
9.游子吟内容赏析
10.六年级游子吟教案
篇2: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及赏析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古诗讲究对仗。这首诗中“慈母”对 “手中线”对 ,“寸草心”对 。
2.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从诗中的一句名句“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参考答案
1.游子 身上衣 三春晖
2.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篇3:孟郊《游子吟》蒋士铨《岁暮到家》比较阅读答案
孟郊《游子吟》蒋士铨《岁暮到家》比较阅读答案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答案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遗。
篇4:孟郊《游子吟》杜甫《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孟郊《游子吟》杜甫《春夜喜雨》阅读答案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认为“绝对化的文雅”不能作为评价作品的唯一标准。对此,请从下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诗,用淳朴、生活化的语言再现了母亲缝衣的情景。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巧琢的雕饰,虽然不符合“文雅”的标准,但朴素自然的语言,却塑造了一位感人的慈母形象,用爱的浓情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因此,用朴实通俗的语言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
示例二:杜甫的《春夜喜雨》雅俗兼备。前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极具口语化的特点。“好”字,写出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中的“潜”和“细”字,凸显了春雨的特点,用字讲究。全诗语言有雅有俗,令人称道。因此,不能用“绝对化的文雅”来评价作品。 www . miyuedao.com
(6分。观点明确2分,联系作品分析4分)
二: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古诗讲究对仗。这首诗中“慈母”对 “手中线”对 ,“寸草心”对 。
2.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从诗中的一句名句“ ”可以体会到这一点。
参考答案
1.游子 身上衣 三春晖
2.母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篇5:《游子吟》阅读及答案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①心,报得三春晖②。
注释:①寸草:比喻非常微小。②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就像春天和煦的阳光。
15.(3分)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歌颂的著名诗篇。“游子”是指出门在外的人。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母亲为临行儿子缝补衣裳的情景;后两句,作者用小草比喻子女,用比喻子女的心,用比喻深切伟大的母爱。
16.(2分)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5.(3分) 伟大母爱 “寸草心” “三春晖”
16.(2分)通过对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细节描写,歌颂了深挚的母爱。(出现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母爱等词即可酌情给分。)
篇6:游子吟阅读答案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描绘一位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的动人情景,表现了________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子女要________的炽热情怀。诗中的“________”后来成为母爱的`代名词。
提示:此题考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该诗思想内容及重点词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母爱 孝敬母亲 三春晖
文学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3]
名家评论
明代谭元春《唐诗选评》评价此诗:“写母子之情,极真、极隐、极痛、极尽,一字一呜咽。”
篇7:《游子吟》阅读答案
《游子吟》阅读答案
⑴溧阳在哪儿?哦,对了,它在江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是在此地写的。
⑵天下游子何其多也,唯有大唐游子孟郊唱出了海内外离乡之人共同的心声。每每思乡怀亲时,总想起唐代这首千古绝唱,也想握管涂鸦,以抒心怀。仿佛心有千千结,无奈空有一腔情愫,竟然不知如何表达。
⑶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⑸孟郊自幼丧父,家境贫寒。秉承母意,三次科考,直到46岁才进士及第,却因刚正不阿,拒攀权贵,竟悬职四年之久。直到天命之年,才被任命为溧阳县尉。尽管官职低微,但他并未放在心上,毕竟可以藉此奉养老母。故此,他一走马上任,便立即“迎母溧上”。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四方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每次临行前慈母为游子缝衣的惜别场面。
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虽然只是突出了两件极为普通的东西,然而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老母枯眼昏花,但是一针一线地缝,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老是担心儿子迟迟难归,因而总想把衣衫缝得细密结实一点。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渴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舐犊深情,只是在这样日常生活中最细微之处流露出来。此时此刻,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但是老母一片爱子的深笃之情,从这些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它怎能不拨动每一位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之儿女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呢?
⑺我,不正是一个离乡别母、常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么?
⑻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心里一阵酸楚,一阵惭愧……在我未成年时,尤其是12岁以前,身体特别虚弱,常常感冒高烧不退,谁知道有多少个黑夜母亲寝食难安,点着昏黄的煤油灯偎依床前独自守护?最难忘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我到卫生所看病,回来的路上却遇到一只灰狼,我们母子俩被吓得屏气敛足的情景。
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⑽是啊,对于春天阳光般深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
⑾夜,月光如水,独立窗前,看溶溶的月光给窗口镶上一道银边,一直延伸到万水千山之隔的那渺远的故乡去了。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这遍地月光,沿着《游子吟》铺就的意境,走上了去故乡的道路。
⑿如今已入不惑之年的我,由于带毕业班,常常节假日在校加班,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每次回去,母亲总是像待客人一般,想着法子变着花样为儿女做好吃的。临行前,母亲虽然不是孟母那样针针线钱密密缝补游子的衣衫,但总是要给这样那样大包小包的土特产,还有那盛满爱意的唠叨叮咛。母亲所送东西的价值总是远远高出我们回去带的所谓的礼物。
⒀此时,我突然萌生了想用手机给家里拨个电话的念头。打邻居电话,对方说母亲已经睡了。望窗外白茫茫的`夜色,它多么像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甜美的乳汁啊。不!它不是乳汁,它简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酽酽醉人的母爱!
⒁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
14.这篇散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游子吟的?为什么也以“游子吟”为题?(5分)
答:
15.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第⑺自然段看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6.文章末尾说“望窗外白茫茫的夜色,它多么像母亲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的甜美的乳汁啊。不!它不是乳汁,它简直就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那酽酽醉人的母爱!”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段话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效果。(6分)
答:
17.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色?最后几句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8分)
答:
答案:
14、答:文章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写:先写孟郊的《游子吟》,渗入分析慈母的舐犊情深;再写作者自己的月下之思、游子之吟。“吟”,叹息的意思。游子吟,就是游子思乡叹息呻吟的声音。作者将孟子的游子吟与自己的游子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深刻表达了内心深处浓厚的思乡之情。当然也可用其它题目,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题目。
15、答:①内容上的作用:将写孟郊的游子吟及慈母的舐犊之情自然转入到写作者自己的乡思之情和“酽酽醉人的母爱”。②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16、答:文末这几句话,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深情。言语清新自然,想象丰富,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17、答:文章欲写自己的游子情怀,却先写孟郊的《游子吟》,并深入分析慈母的舐犊情深。由此自然引出下文,唤起自己的童年回忆: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母亲背着我去看病,遭遇饿狼的情景。作者又一次感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伟大母爱。然后,作者将思绪再由童年回忆转入现实,反躬自省,借眼前如水似雾的溶溶月色抒发浓浓乡情。形散神聚,使全文浑然一体,结构紧凑严密。最后四句诗,在全文中起到了画龙点晴、深化主旨的作用,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篇8:《劝学》孟郊阅读答案
《劝学》孟郊阅读答案
《劝学》孟郊阅读答案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以为轮( )
2. 虽有槁暴( )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 君子生非异也( )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______________
2.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古义:______________
3.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古义:______________
4.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今义:阴间古义:______________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 今义:把抽象的思想情感等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或事物上
古义:______________
用心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古义: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 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先达德隆望尊( )
适冬之望日前后( )
2. 假
善假于物也( )
乃悟前狼假寐( )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木直中绳, 以为轮(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心一也(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
参考答案
一、1. “ ”通“煣”;
2. “有”通“又”;
3. “知”通“智”;
4. “生”通“性”。
二、1. 广博地、广泛地学习;2. 特指长江、黄河;3. 爪子和牙齿;4. 黄土下面的泉水;5. “寄托”指寄居、存身,“用心”指思想意识活动。
三、1. 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声望/月圆之时,指农历每月十五;2. 凭借/假装/给予/借。
四、
1. 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 日,名词做状语,每日;
3. 上、下,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
4.,通“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6. 一,数词用作动词,专一。
五、1. 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2. 状语后置句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的更深。
3. 判断句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人力加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孟郊《游子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游子吟 孟郊朗诵
3.游子吟阅读答案
7.游子吟原文
8.游子吟古诗
9.游子吟 古诗
10.改写《游子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