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

2024-10-03 07:57:5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edtal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

篇1:《报任安书》阅读答案

《报任安书》阅读答案

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节选自《报任安书》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非相善也 善:交好

B.恭俭下人 下人:仆人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同“债”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戴盆何以望天 ②臣以供养无主

B.①虽古名将不过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①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②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D.①难为俗人言也 ②庭中通南北为一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因为和李陵同在朝廷就职,关系较好,所以知道他是一位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所以在李陵投降之时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B.李陵军队取得胜利的时候,有使者来报战况,朝廷上的公卿王侯都向皇帝举杯祝贺。可是过了几天,李陵兵败的消息传来,皇帝吃饭不香,听朝不悦。

C.选文第二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忍辱负重是为了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些言语豪迈激越中蕴含着愤怒之情。

D.选文末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浮沉”、“俯仰”、“狂惑”等词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直言申述不能“推贤进士”的苦衷。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4分)

②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4分)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16.B(下人:甘居人下)

17.C(而:表转折。A.以:①介词,用或凭;②介词,因为。B.也:①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表判断。D.为:①介词,对;②动词,成为)

18.C(A.“关系较好”错误,原文“素非相善”;B.“陵未没时”并不是表示胜利D.“直言申述苦衷”错误,应是婉词解说)

19.①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凄苦忧伤,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愚直的诚心。

②我更加被乡里的人耻笑,以致玷污辱没了祖先,我又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前去祭拜呢?

评分标准:

①共4分。“其”“惨悽怛悼”“款款之愚”,译对1处给1分,语句通顺1分。

②共4分。“以”“面目”,译对1处给1分,“为所”固定句式1分,语句通顺1分。

20.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评分标准:共3分。断对两处给1分,断对四处给2分,断对五处给3分;在得分的基础上,断错一处不扣分,断错两处扣1分,断错四处扣2分,断错五处及以上扣3分。

【参考译文】

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凄苦忧伤,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愚直的诚心。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

篇2:《报任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节选自《报任安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B.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C.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D.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倡优,是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

B.剔毛发、婴金铁,是指把头发剃光,用铁圈束颈。这是古代的两种刑罚,前者称髡刑,后者称为钳刑。

C.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历史上的酷刑还有汤镬、炮烙、腰斩、杖百等。

D.《国语》记载春秋史的国别体史书,传说为左丘明所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运用铺排把“六受辱”按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排开,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痛苦,感人至深。

B.第一段中作者拿“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作对比,渲染下狱受辱之恐怖,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

C.第二段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不怕死,这是一层曲折。接着又说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但又何至于受辱呢?这又是一层曲折。最后才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本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曲折起伏、欲言又止”的特点。

D.第三段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愤而著书的典故,表现作者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让人深刻的感受到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任安书》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答案:

10.A

11.C

12.B

13.(1)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2)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3)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

【解析】

【分析】

10.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

11.

C项,“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解说错误,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酷刑。

故选C。

12.

B项,“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分析错误,以“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来类比“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不是反衬。

故选B。

13.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所以,……的原因;重,慎重;殆,大概。

(2)庠序,学校教育;申,反复强调;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3)疾,痛恨;舍曰,不肯说出来;辞,辩解的说法。

参考译文: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自杀)。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像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篇3:《报任安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然仆观其为人: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煤孽其短。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成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候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推言陵之功。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①,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李陵既生降,聩②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陵被围时,李广利未率主力救援,致使李陵兵败。②聩:坠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舍异路趣:趣味B.足历王庭历:经过

C.陵未没时没:覆没D.卒从吏议议:议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和李陵关系其实很普通,但他对李陵评价非常高,认为李陵为了国家的危难,能够出生入死,有国士之风。

B.李陵深入匈奴腹地,杀伤的敌人数目超过自己部队的损失,极大地震慑了敌酋,因此遭到对方全国兵力的疯狂围剿。

C.李陵兵败消息传来,汉武帝陷入愁云惨雾,众大臣则担忧恐惧;这和一开始众多王侯公卿举杯祝贺形成鲜明对比。

D.李陵一向和朝堂上的士大夫关系不睦,情分很少,唯有司马迁认为他是优秀的将领,为他辩解,但并未得到采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

(2)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8.司马迁对李陵降敌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5.A6.D

7.(1)现在(李陵)行事一有不当,(只顾)保全性命和妻儿的大臣们,相继污蔑夸大他的缺点。

(2)(我的)钱财不足以抵赎罪过,朋友没有一个救助,陛下身边的亲信也不替(我)说一句话。

8.李陵作战勇敢悲壮,降敌是绝境中的无奈;降敌败坏李家名誉,但不能掩盖李陵对国家的功劳;李陵依然心向汉朝,降敌只是权宜之计。

[参考译文]

我和李陵一起担任属吏,素来不是很亲近,取舍迥异。但是我观察李陵为人,确是个能坚守自我节操的非凡之人:侍奉父母尽孝道,结交他人守信用,面对钱财很廉洁,获取给予都合乎礼义。一直想着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献出生命,是他一向以来的抱负,我认为他有国士的风度。作为臣子,(李陵)出于甘愿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求)保全性命和妻儿的大臣们,相继污蔑夸大他的缺点。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足迹到达单于的王庭,就像挂在猛虎嘴边的诱饵,勇敢挑战强大的胡兵,昂然直面亿万的敌军,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敌人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匈奴责族全都震惊恐慌,于是(单于)就征调了左、右贤王,出动所有会拉弓射箭的百姓,整个国家一起攻击他,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矢射尽,前路断绝,救兵不来,士卒死伤堆积。但是,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士兵就无不奋起作战。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再次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冲杀,争相和敌人拼死作战。

当李陵还未全军覆没时,使者曾送来捷报,朝延的公卿王候都举杯向皇上敬酒祝寿。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食不甘味,听政不乐。大臣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估量到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成忧伤,实在想竭尽我诚恳的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遭到失败,但看他的意图,是想等到适当的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现。我内心想要陈述此事,而没有门路,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推断论说李陵的功劳。我没有完全阐明,圣明的君主不知道,认为我是诋毁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我的忠实诚恳的心意,终究没能陈明。因为欺骗君上的罪名,最终朝廷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财物不足以拿来抵赎罪责,朋友也没有一个相救,皇帝身边的近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宫吏在一起,深深囚禁在牢狱之中,又能向谁去诉说(内心痛苦)呢?

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被天下人深深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

篇4:《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

《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

报任安书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勇者不必死节 死:死亡 B.虽万被戮 被:遭受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职责 D.恨私心有所不尽 恨:痛恨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考之行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惜其不成 其可怪也欤

C.然后是非乃定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书的例子自比,是为了说明痛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的意志,逆境比顺境更能造就人。

B.司马迁认为真正勇敢的'人是不用守节而死的,自己之所以忍辱负重是因为私心有所不尽,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C.司马迁认为自己希望通过著书立说来抵偿所受的侮辱的这一想法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其中隐晦地表达了希望任安能了解自己苦衷之意。

D.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式、丰富的例子,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呐喊、愤怒的抗争,虽愁思欲绝,却激昂劲健。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分)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分)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3分)

参考答案:

9.B

10.C(乃:副词,才 A代词,它/音节助词,无义;B代词,它/语气词,表强调;D介词,因为/表目的,用来)

11.A

12.①《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大底翻译为大多给1分,发愤翻译为抒发郁愤给1分。)

②也是想以此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弄通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际翻译为关系,给1分;变翻译成名词性词语,给1分)

③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无乃乎翻译为恐怕吧,给1分;剌谬翻译为相违背,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篇5:报任安书附阅读答案参考

报任安书附阅读答案参考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胜记胜:尽西伯拘而演《周易》演:推演B.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迁:迁徙草创未就,会遭此祸会:适逢

C.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订 仆偿前辱之责责:职责D.仆诚已著此书诚:确实垢弥甚耳弥: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通其狂惑不得通其道B.思垂空文以自见其翼若垂天之云

C.且负下未易居若属皆且为所虏D.居则忽忽,若有所亡亡羊补牢

【小题3】选出与文王拘而演《周易》句式结构相同的一句( )

A.彼且奚适也B.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小题4】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举了文王,仲尼,屈原等人的事迹,意在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实现自己的理想。

B.介绍《史记》的写作宗旨,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即使受到残酷的刑罚,作者也毫无愠色,继续奋笔疾书,这种在逆境中忍辱图强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D.作者对余生的看法是无脸见人,痛苦至极,因此想隐退山林,顺从世俗而行事,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在即内心的苦闷与不甘。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答案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迁:贬谪;C责:债;D弥:更。

【小题2】

试题分析:D亡:丢失;A通:抒发达到;B垂:流传通陲,天际;C且:况且将要

【小题3】

试题分析:C与例句都是被动句;A是宾语前置;B是定语后置;D是介词结构后置。

【小题4】

试题分析: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看见作者并未有归隐山林的想法。

篇6:《报任安书》文言文翻译

《报任安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忼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可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已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上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翻译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

少卿足下: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态度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请让我向您略约陈述浅陋的意见。隔了很长的日子没有复信给您,希望您不要责怪。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何修身,是判断他智慧的凭证;一个人是否乐善好施,是评判他仁义的起点;一个人如何取舍,是体会他道义的标志;一个人如何面对耻辱,是断定他是否勇敢的准则;一个人建立了怎样的名声,是他品行的终极目标。志士有这五种品德,然后就可以立足于社会,排在君子的行列中了。所以,祸患没有比贪利更悲惨的了,悲哀没有比心灵受创更痛苦的了,行为没有比污辱祖先更丑恶的了,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重大的了。受过宫刑的人,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这并非当今之世如此,这可追溯到很远的时候。从前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孔子感到羞耻,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贤士赵良为此寒心;太监赵同子陪坐在汉文帝的车上,袁丝为之脸色大变。自古以来,人们对宦官都是鄙视的。一个才能平常的人,一旦事情关系到宦官,没有不感到屈辱的,更何况一个慷慨刚强的志士呢?如今朝廷虽然缺乏人材,但怎么会让一个受过刀锯摧残之刑的人,来推荐天下的豪杰俊才呢?我凭着先人遗留下来的余业,才能够在京城任职,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我常常这样想:上不能对君王尽忠和报效信诚,而获得有奇策和才干的称誉,从而得到皇上的信任;其次,又不能给皇上拾取遗漏,补正阙失,招纳贤才,推举能人,发现山野隐居的贤士;对外,不能备数于军队之中,攻城野战,以建立斩将夺旗的功劳;从最次要的方面来看,又不能每日积累功劳,谋得高官厚禄,来为宗族和朋友争光。这四个方面没有哪一方面做出成绩,我只能有意地迎合皇上的心意,以保全自己的地位。我没有些微的建树,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以前,我也曾置身于下大夫的行列,在朝堂上发表些不值一提的意见。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申张纲纪,竭尽思虑,到现在身体残废而成为打扫污秽的奴隶,处在卑贱者中间,还想昂首扬眉,评论是非,不也是轻视朝廷、羞辱了当世的君子们吗?唉!唉!像我这样的人,尚且说什么呢?尚且说什么呢?

而且,事情的前因后果一般人是不容易弄明白的。我在少年的时候就没有卓越不羁的才华,成年以后也没有得到乡里的称誉,幸亏皇上因为我父亲是太史令,使我能够获得奉献微薄才能的机会,出入宫禁之中。我认为头上顶着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断绝了宾客的往来,忘掉了家室的事务,日夜都在考虑全部献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专心供职,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宠幸。但是,事情与愿望违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样。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攻击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这些,正是少卿所亲眼看见的,我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正是这样吗?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更被天下人所耻笑,可悲啊!可悲!

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穽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象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xx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激愤于正义公理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怎样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象我到了这样不得已的地步!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的原因,是遗憾我内心的志愿有未达到的,平平庸庸地死了,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露。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再说,戴罪被侮辱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舶腹中肠子每日多次回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深地在山林岩穴隐居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表现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难道不是与我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雕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简单地说,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恭敬的拜了两拜。

篇7: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

报任安书文言文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字词:

1、曩:曩者辱赐书(从前)

2、望:若望仆不相师(埋怨)

3、剖符丹书:非有剖符丹书之功(皇帝发给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

4、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

5、祝:近乎卜祝之间(太祝,掌管祭祀的官)

6、倡优:倡优畜之(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

7、与:不与能死节者比(称许,认可)

8、节:不与能死节者比(名节)

9、就:卒就死耳(走向)

10、用:用之所趋异也(因为)

11、趋:用之所趋异也(趋求,追求)

12、太上:太上不辱先(最上等)

13、箠楚: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木棰,荆条)

14、婴:剔毛发、婴金铁受辱(绕)

15、古代辱刑:髡、杖、箠楚、拶(zǎn)、笞(chī)

16、古代肉刑:劓(y)、刵(ě)、膑(bn)、刖(yu)、宫

17、传(zhun): 传曰刑不上大夫(解释经义的文字,文中指《礼记o曲礼》)

18、渐:积威约之渐(渐进)

19、鲜(xiān):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

20、圜(hun)墙:幽于圜墙之中(指监狱)

21、强(qiǎng)颜:所谓强颜耳(厚颜,指厚脸皮)

22、西伯:(周文王姬昌)

23、五刑:具于五刑(一种酷刑。先割鼻、斩脚趾、笞杀,后枭首、剁成肉酱)

24、械:受械于陈(刑具)

25、倾:权倾五伯(超过)

26、请室:囚于请室(请罪之室,指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

27、三木:关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个地方的刑具:枷、梏、桎)

28、钳:季布为朱家钳奴(以铁束颈)

29、引决、自裁:不能引决自裁(都是指自杀)

30、绳墨: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指法律)

31、以:以稍陵迟(因,因此)

32、陵迟:以稍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

33、引节:乃欲引节(死节,为名节而死)

34、去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舍生就死)

35、缧绁(lixi):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捆绑犯人的绳子,代指囚禁)

36、臧获:且夫臧获婢妾(对奴婢的贱称)

37、没(m)世:鄙陋没世(终结一生)

3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39、倜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卓越、洒脱不拘)

40、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道)

41、厄: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穷的处境)

42、修列: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编著)

43、思来者:故述往事,思来者(想到未到)

44、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字,相对具体的功业而言)

45、见(xin):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现)

46、稽(jī):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47、纪: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纲纪,规律)

48、究: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49、通邑:通邑大都(大的城市)

50、负下:且负下未易居(处在屈辱的地位)

51、乡党:重为乡党所笑(邻里、同乡)

52、累:虽累百世(积累,经历)

53、垢:垢弥甚耳(污垢,指耻辱)

54、闺閤(g):身直为闺閤之臣(宫中小门,代指宫禁)

55、岩穴: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所)

56、狂惑:以通其狂惑(内心的悲愤)

57、剌谬(lmi):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违背)

58、曼辞:曼辞以自饰(好听的话)

二、通假字

1、诎:诎体受辱(同屈,弯屈)

2、以: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3、罔:及罪至罔加(通网,法网)

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

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大都,大抵)

6、失(y):放失旧闻(通佚,散乱的)

7、责(zhi):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三、词类活用

1、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

2、倡优:倡优畜之(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

3、尘埃:在尘埃之中(名作状,像尘埃一样轻贱)

4、粪土:幽于粪土之中(我作状,象粪土一样的牢狱)

四、一词多义

1、仆:①(p)若望仆不相师(谦称自己,我)

②(pū)前仆后继(倒下)

2、固:①请略陈固陋(固塞)

②固主上所戏弄(本来)

3、阙:①(quē)阙然久不报(隔了很久)

②(qu)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4、卜:①(bǔ)近乎卜祝之间(掌管占卜的官)

②(b0)萝卜

5、比:①不与能死节者比(同等看待)

②天涯若比邻(靠近的)

6、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慎重)

②重为乡党所笑(更加)

7、槛:①(jin)及在槛阱之中(木笼)

②(kǎn)门槛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发愤: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抒发愤懑)

2、下流:下流多谤议(负罪受辱的处境)

六、翻译下列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人本来会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他们)所追求的不一样的缘故。

2、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用了互文手法)

译: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注意所以者,也的句式,及恨的意动用法)

译:(我)之所以能忍受耻辱,苟且偷生,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房里却不推辞,是因为对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世显露而感到遗憾。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shēng)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译:古代拥有财富、尊位而姓名埋没的人,数也数不清,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为后人所称道。

5、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此书的)草稿还没有完成,恰好碰上这件祸事,惋惜它没有完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6、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注意互文的修辞)

译:我自己只是一个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姑且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形势行事,用来抒发我内心的悲愤。

7、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注意无乃乎格式)

译:(这)岂不是和我的心愿相违背吗?

8、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注意安在其不辱也的主谓倒装)

译:处在像尘埃那样轻贱的处境中,从古到今都是一样,他们不受到污辱又(能)体现在哪里呢?

篇8:文言文报任安书知识点

文言文报任安书知识点

一、掌握下列字词:

1、曩:曩者辱赐书(从前)

2、望:若望仆不相师(埋怨)

3、剖符丹书:非有剖符丹书之功(皇帝发给功臣永保封爵或免罪的契券)

4、文史星历:(名作动,掌管文献、史籍,观察天文,制订历法)

5、祝:近乎卜祝之间(太祝,掌管祭祀的官)

6、倡优:倡优畜之(名作状,像乐师和伶人一样)

7、与:不与能死节者比(称许,认可)

8、节:不与能死节者比(名节)

9、就:卒就死耳(走向)

10、用:用之所趋异也(因为)

11、趋:用之所趋异也(趋求,追求)

12、太上:太上不辱先(最上等)

13、箠楚:关木索、被箠楚受辱(木棰,荆条)

14、婴:剔毛发、婴金铁受辱(绕)

15、古代辱刑:髡、杖、箠楚、拶(zǎn)、笞(chī)

16、古代肉刑:劓(yì)、刵(ě)、膑(bìn)、刖(yuè)、宫

17、传(zhuàn): 传曰刑不上大夫(解释经义的文字,文中指《礼记o曲礼》)

18、渐:积威约之渐(渐进)

19、鲜(xiān):定计于鲜也(不以寿终)

20、圜(huán)墙:幽于圜墙之中(指监狱)

21、强(qiǎng)颜:所谓强颜耳(厚颜,指厚脸皮)

22、西伯:(周文王姬昌)

23、五刑:具于五刑(一种酷刑。先割鼻、斩脚趾、笞杀,后枭首、剁成肉酱)

24、械:受械于陈(刑具)

25、倾:权倾五伯(超过)

26、请室:囚于请室(请罪之室,指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

27、三木:关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个地方的刑具:枷、梏、桎)

28、钳:季布为朱家钳奴(以铁束颈)

29、引决、自裁:不能引决自裁(都是指自杀)

30、绳墨: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指法律)

31、以:以稍陵迟(因,因此)

32、陵迟:以稍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

33、引节:乃欲引节(死节,为名节而死)

34、去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舍生就死)

35、缧绁(léixiè):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捆绑犯人的绳子,代指囚禁)

36、臧获:且夫臧获婢妾(对奴婢的贱称)

37、没(m)世:鄙陋没世(终结一生)

3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显露)

39、倜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卓越、洒脱不拘)

40、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道)

41、厄(è):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穷的处境)

42、修列:孙子膑脚,《兵法》修列(编著)

43、思来者:故述往事,思来者(想到未到)

44、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见(指文字,相对具体的功业而言)

45、见(xiàn):思垂空文以自见(表现)

46、稽(jī):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47、纪: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纲纪,规律)

48、究: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

49、通邑:通邑大都(大的城市)

50、负下:且负下未易居(处在屈辱的地位)

51、乡党:重为乡党所笑(邻里、同乡)

52、累:虽累百世(积累,经历)

53、垢:垢弥甚耳(污垢,指耻辱)

54、闺閤(gé):身直为闺閤之臣(宫中小门,代指宫禁)

55、岩穴: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所)

56、狂惑:以通其狂惑(内心的悲愤)

57、剌谬(làmi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违背)

58、曼辞:曼辞以自饰(好听的话)

篇9: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

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

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

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四、作业

1、背诵第二段

2、完成全文翻译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

由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司马迁的生平经历。

教师补充解说《史记》,强调:1、思想(四点);2、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3、影响。

二、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

篇10:《报任安书》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原作注析】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nǎng)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太史公:司马迁所任官职。司马迁28岁接任父亲的职位,担任太史令。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牛马走: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  再拜:拜两次,表示恭敬。  言:陈述。  足下:古代对人的敬称。  曩:从前。  者:表示停顿。  辱赐书:蒙受屈辱写信给我。  接物:与人交往。  推:推荐。  进:引荐。  贤、士:有才德的人。  为务:作为应当做的事情。务,事、任务。当时司马迁任中书令(由宦官担任,掌管推选人才和文书等),能较多地接近皇帝,任安希望司马迁利用自己的条件向皇帝举荐人才。]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意:用意。  气:语气。  勤勤恳恳:诚恳的样子。  若:如果。  望:怨恨、遗憾,以……为遗憾。  仆:司马迁对自己的谦称。  相师:效法他人的意见行事。师,效法。  而:好像、同……一样。  流:这里有顺从、追随的意思。  俗人:指一般世俗之人。]请略陈固陋。[固陋:褊狭浅陋的见解。]阙(quē)然久不报,幸勿为过![阙然:相隔很久。  幸:希望。  过:责怪。]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先:先人,即去世的父祖等。  剖符:汉代皇帝给功臣的一种凭信。符,竹制,上写永不改变爵位的誓言,剖分为二,皇帝与功臣各存其一。  丹书:即丹书铁券,铁制的券契,用朱砂书写誓词,故称丹书。得剖符丹书的功臣,子孙有罪可以赦免。  文史、星历:文献史籍和天文历法,这些都是太史令掌管的事务。  卜祝:负责占卜和祭祀的'官职。  固:本来。  所戏弄:不重视的、当作玩物的。  倡优所畜:被当作乐工和伶人来蓄养。倡优,是古代被人轻贱的下等人。]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伏法受诛:接受法律的制裁,接受死刑。  亡:丢失。  蝼蚁:蝼蛄和蚂蚁,泛指微小的生物。]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与:称许。  死节者:坚守自己的节操而死。  比:并列。  特:副词,只、仅仅。  智穷罪极:指方法用尽,因为罪行实在太重而无法开脱。]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素所自树立:平素自己用来立身的。指从事的职业和所处的地位。]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无定代词,有的、有的人。  于:比。  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用,介词,因。之,代词,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不同情况。]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qū)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chuí)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太上:最上、第一位。  先:祖先。  理色:脸面。理,纹理,指皮肤。色,脸色。   不辱辞令:不做言而无信的事。辞令,酬应、答对的言辞。  诎体:指身体被捆绑。诎,同“屈”。  易服:指换上罪人的衣服。  关木索:戴上枷索。关,指戴上。木,指枷。索,绳索。  被:遭受。  楚:木杖和荆杖,都是刑具。  剔毛发:把头发剃光,即所谓(kūn)刑。剔,通“剃”。  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婴,缠绕。  毁肌肤、断支体:指毁伤肉体的刑罚。如脸上刺字的黥(qíng)刑、砍去双 脚 的 刖(yuè)刑、割掉鼻子的劓(yì)刑、剔去膝盖骨的膑(bìn)刑、割掉耳朵的n(èr)刑等。支,同“肢”。  腐刑:即宫刑。仅次于死刑。  极矣:到顶了。]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刑不上大夫: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语见《礼记・曲礼上》。  士节不可不勉励:士人的恪守操守不能不鼓励劝勉。士,这里指士大夫。]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槛:关野兽的栅栏。  阱:捕野兽的陷阱。  积威约:(人对虎)长期(施加的)威力的约束。积,积累。  渐:逐渐发展的结果。]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在地上画个圈子做牢狱,也一定不能进去。势,那种情势。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哪怕用木制的狱吏来审案,大家也都说不能去对质。这句和上句都是说牢狱的恐怖。  定计于鲜:指早拿定主意,即自杀。鲜,指态度鲜明。或解为夭亡、不得寿终。]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圜(yuán)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qiāng)地,视徒隶则正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交手足:手脚被捆绑。交,交叉,这里可译为“捆绑”。  榜:鞭打。  圜墙:指监狱。圜,通“圆”。  头抢地:用头碰地。抢,撞、触。  徒隶:狱卒。  惕息:不敢喘息,形容极其恐惧。惕,害怕。]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qiǎng)颜耳,曷足贵乎![及以至是:等到了这种地步。  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已经在监狱中受尽凌辱)还要说没什么可耻辱的,这只能说是厚脸皮罢了。强颜,厚着脸皮。耳,语气助词,而已、罢了。  曷:即“何”,表示疑问。]且西伯,伯也,拘于h(yǒu)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jī),大将也,衣赭(zhě)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西伯:周文王的封号。  伯(也):方伯,即一方诸侯之长。殷纣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  拘于h里:据《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载,周文王曾被殷纣王拘禁。h里,今河南汤阴县北牖城。  李斯:战国末年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人。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任秦丞相。秦二世时,李斯被赵高陷害,最后被腰斩、灭三族。  具五刑:受遍五种刑罚。至于他受了哪五种酷刑,未详。  淮阴:淮阴侯韩信。韩信先被刘邦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假做南游,到陈地,韩信来见,被逮捕。后被赦,封为淮阴侯。械,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  彭越、张敖:彭越,汉初功臣,封梁王。张敖,汉初功臣,张耳之子,父死,袭为赵王。二人都因被诬告谋反,下狱定罪。  绛侯:西汉功臣周勃的封号。吕后死,吕禄等人谋反,周勃与陈平等诛灭吕氏亲族,迎立文帝。  权倾五伯(bà):权势很大,超过春秋时的五霸。伯,通“霸”。  请室:汉代囚禁有罪官吏的监狱。周勃后来被诬告谋反,下狱治罪。  魏其: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为大将军,武帝时被诬下狱处死。  衣赭衣:穿红褐色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衣(赭),名词用如动词,穿。  三木:指加在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和桎(zhì)梏(gù)。  季布:季布原为项羽将领,屡次困辱刘邦。项羽死后,刘邦悬赏捉拿季布。季布剃光了头,颈带铁圈,改变姓名,卖身为鲁

篇11:《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

教学目标 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

三教时。

教学过程 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背景介绍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前学习提示1、2节,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字音

头抢地(qiāng) 伏法受诛(zhū) 暴肌肤(pù)鞭 (chuí) 圜墙(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槛(jiàn) 缧绁(léi)

3、主要词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与死节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槛阱之中 ⑤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 ⑦恨私心有所不尽 ⑧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写卑策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芥,生命有什么价值可言?

(3)引出第二个问题,人的生命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注意,这是作者议论的核心。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

然后,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

(4)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

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    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④ 惟倜傥非常之人     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本段

2、主要词句

①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②虽累百世,垢弥甚耳!③重为乡党所戮笑 ④身为闺之臣,宁得自引深藏岩穴邢?

⑤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无,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再读本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3、思路分析

作者痛定思痛,抒发了更加难以忍受的痛苦心情,“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可见,忍辱负重,苟且屈生,要比一死了之更痛苦。司马迁敢于选择这条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文章的最后,作者陈述了自己不能为皇帝“推贤进士”的想法。

二、总结全文

总结上述三段文字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计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三、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报任安书读后感

2.报任安书翻译

3.报任安书教案

4.报任安书 翻译

5.《报任安书》 设计2

6.《报任安书》的教学教案

7.《报燕王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8.报任安书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9.司马迁《报任安书》李延寿《北史》阅读答案及译文

10.《任贤》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