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凝凝天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孙坚传阅读答案翻译三国志吴书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篇2: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注】①匏里:地名。②县:通“悬”。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的县尉。
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
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5分)
译文: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5分)
译文:
4.C
5.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6.B
(“有远谋”“以备为国家效力”有误)
7.(1)孙坚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兵士们就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或:“像蚂蚁一样聚集攀上城墙),于是攻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2)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参考译文: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武的后代。年少就当上了县吏。十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同乘船到钱唐,遇上海贼胡玉等人从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赃,来往之人都停下来,船只不敢前进。孙坚对父亲说:“这些贼人可以攻击,请允许我讨伐他们。”父亲说:“这不是你要谋划的事情啊。”孙坚手持大刀登上岸去,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分派部署人马来拦截贼人的样子。贼人远远看见,以为是官兵围捕他们来了,立即放弃财物散开逃走了。孙坚追上去,砍掉一个贼人的首级回来,他的父亲大吃一惊。因此孙坚名声大显,府上召见任命为假尉。孙坚前后辅佐过三个郡县,所在之县都有称道他的,官吏百姓亲近依附于他。乡里的旧友,好事的少年,来来往往的经常有数百人,孙坚接待抚养他们有如自己的子弟一样。
中平元年,黄巾军贼首张角在魏郡起事,天下纷纷响应,烧毁郡县,杀害郡县长官。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率兵讨伐攻打他们。朱儁上表请求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跟随他的那些下邳乡里少年都愿意跟从他。孙坚又招募那些商旅之人和淮水、泗水精锐兵丁,合计有一千左右,跟随朱儁一同奋力出击,部队所向无以阻挡。汝、颖二州的叛贼困窘急迫,逃跑去保护宛城。孙坚用自己的身体独当一面,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众兵士于是像蚂蚁一样跟了进来,于是大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中郎将董卓抵御讨伐没有成效。中平三年,朝廷派遣司空张温兼任车骑将军,向西讨伐边章等。张温上表请求孙坚跟着参与军事,屯兵长安。边章、韩遂听闻大兵行动方向,党羽逃离分散,都乞求投降。军队归还,孙坚被授予议郎职务。当时长沙逆贼区星自称为将军,拥有一万余人,围攻城池,于是朝廷把孙坚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那里亲自率领将士们,谋划方法策略,一个月之间,打败了区星等。周朝、郭石也率领随众在零、桂两郡起事。于是孙坚越过长沙之地搜寻征讨,三郡之内对他都非常恭敬。东汉朝廷记录孙坚前后之功劳,封孙坚为乌程侯。
灵帝驾崩,董卓擅权掌控朝政,在京城之内任意妄为。各州郡全兴起义兵,想要来讨伐董卓。孙坚也起兵。袁术上表请任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于是在鲁阳城治理军队。董卓的军队看到孙坚军队很是严整,不敢攻打鲁阳城,于是撤兵而回。董卓害怕孙坚勇猛壮大,于是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请求和亲。孙坚说:“董卓违反天理,毫无道义,颠覆汉朝,如果不除掉你家族三代,昭示天下,那么我也死不瞑目,怎会要与你和亲呢?”于是进军大谷,距离雒阳城九十里。董卓不久迁徙都城向西入关(长安城),焚烧雒阳城。
初平三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两地之间拒敌。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乘胜)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篇3:是仪传《三国志·吴书》阅读附答案及原文翻译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乃“民”字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召是仪,至则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固辞不受。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告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告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常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
(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则见亲任,专典机密 见:受到,被
B.权怒,收嘉系狱 系:关押,拘捕
C.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舍:免罪,释放
D.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 过:拜访,看望
6.下列句子中的“以”意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权尝责仪以不言事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王好战,请以战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本姓“氏”,因为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为“是”。
B.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是仪坚持正直回答讯问,最终刁嘉获释。
C.是仪作为王傅,忠心耿耿,动辄规谏劝止;对上勤勉,对他人恭敬;不经营自家产业,不受人恩惠,所居房子刚够自家居住。
D.是仪经常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是仪解释说不想干扰孙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3分)
(2)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3分)
(3)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常服,务从省约。(4分)
参考答案:
5.(3分)D(过:过失,过错)
6.(3分)B(表目的“来”;其余均为“用、拿”)
7.(3分)A(A他心中无百姓错,文中“民字无上”是目无尊上的意思。)
8.(1)(3分)太子非常尊敬他,做每件事之前都先征询是仪的意见,这样以后才实施。(敬、然后,句意各1分)
(2)(3分)孙权听说这些后,到是仪的家中去,要求看看饭菜,并且亲自品尝饭菜。(幸,舍,句意各1分)
(3)(4分)等到(是仪)卧病时留下遗嘱说,死后使用未漆过的棺木,用平常的衣服来装殓,务必采取简省节约(的办法)。(遗、状语后置句式、务、句意各1分)
篇4:是仪传《三国志·吴书》阅读附答案及原文翻译
是仪,字子羽,北海国营陵县人。他最初姓“氏”,起初在本县当办事员,接着到北海国政府作事,北海国国相孔融嘲笑他,说他姓的“氏”字是“民”字没有上面的部分,可以改为同音的“是”字,于是他就把姓改了。
孙权继承和统管大事,以表示尊敬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达后受到亲近和信任,专门在孙权身边管理机密文书,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衔。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问是仪的意见,是仪觉得吕蒙的计策很好,劝孙权采纳。是仪又随孙权出兵进攻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他向孙权陈述理由辞让,孙权下达指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但是您怎么能够不委屈自己当一下周舍呢?”是仪坚持推辞没有接受。
平定荆州之后,孙权建都武昌,是仪升任裨将军,后来又封为都亭侯代理侍中职务。孙权还想授给他一支兵马,是仪因为自己不是将才,坚决推辞,不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到皖县去见将军刘邵,想执行引诱魏军大将曹休前来的计划。后来曹休受骗率军到达,被打得大败而逃,是仪因功升任偏将军,进入皇宫内掌管尚书职权。对外总领众官,兼管诉讼事务,孙权又叫他教众公子读书学习。
孙权迁都到东边的建业,太子孙登留在武昌镇守,并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非常尊敬他,做每件事之前都先征询是仪的意见,这样以后才实施。此后是仪进封都乡侯。后来他随太子孙登回建业之后,又被任命为侍中、中执法。管理众官事务,仍旧兼任诉讼管理。中书典校郎吕壹诬告过去的江夏郡太守刁嘉诽谤诋毁国家政事,孙权大为震怒,把刁嘉抓进了监狱,有关官员也全部弄来查证审问。当时受牵连的人害怕吕壹,都说听到了刁嘉的恶毒攻击,唯独是仪却说没有听到。结果他一连很多天都受到追根究底的盘问,孙权为此下达的诏令也变得非常严厉,群臣为他的处境担心到了极点。是仪回答说:“现在的刀锯已架在我脖子上,我怎敢替刁嘉隐瞒,自取灭亡,落个不忠诚的死鬼呢?只是认为听到了刁嘉诽谤国家政事的话,就该有听到的.原委详情。”是仪依然据实回答讯问,供辞保持正直而不改变。结果孙权放过了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两人被正式册封名号后,是仪以本职兼任鲁王傅。是仪担任鲁王傅时竭尽忠诚,鲁王的举动有过失时他总要规劝;他的处世特点是为上司服务勤勉,与人交往态度恭敬厉。是仪素来不置产业,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恩惠,修建的住宅刚好够自家居住。邻居有一家兴修了一座大宅院,孙权外出时远远望见,问修大宅院那家是谁,左右的侍从回答说:“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必定不是他。”一问果然是其他人。是仪就是如此受到孙权的了解和信任。是仪穿的衣服不精美,吃的菜肴不丰盛,却热心救济穷困,家中没有积蓄。孙权听说之后,特地光临他家,看了他吃的菜饭,还亲自品尝,不禁感慨叹息,立即下令给他增添俸禄,扩大田产和住宅。是仪一再辞让,把受到的恩惠当作忧心的事。
是仪时时举荐人才,却从不说别人的短处。孙权曾经责备他不谈政事,没有肯定也没有非议,是仪回答说:“圣明君主在上,下面的臣僚尽职尽责,为臣一直担心自己不称职,实在不敢以我浅陋片面的看法,干扰陛下的神思。”是仪为国家服务几十年,从未有任何过失。校事官吕壹把朝廷的将相大臣一一告发,有的一个人就多次被他告发有罪,唯独没有什么证据可以告发是仪。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人都像是仪,哪里还用得着法律条令呢!” 等到(是仪)卧病时留下遗嘱说,死后使用未漆过的棺木,用平常的衣服来装殓,务必采取简省节约(的办法)。他八十一岁去世。
篇5:《三国志·吴书十一》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吴书十一》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
会坚薨,治扶翼①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②私觌③,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
【注】①扶翼:辅佐。②贽:礼物。③觌: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坚薨 会:适逢
B.遂构嫌隙 构:设计陷害
C.贡南就山贼严白虎 就:投靠
D.莫不诣门 诣:造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破董卓于阳人贪于财货,好美姬
B.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C.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治皆引进,与共饮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朱治忧勤王事的`一组是()
①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②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③治每进见,权常亲迎④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⑤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⑥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
A.①②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译文:
(2)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译文:
(3)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译文:
参考答案:
10.B(构,集结、构成)
11.C(A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表示引进动作对象,对,对于。B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为介词,为了。C均为表原因的连词,因为。D前者为介词,跟,同;后者为连词,和)
12.D(③表现朱治受到孙权礼遇;⑥表现朱治年老且怀念故土)
13.⑴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在由拳,朱治与许贡交战,大败许贡。(得分点:“拒”“破”各1分,句意通顺2分)
⑵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得分点:“走”“东”各1分,句意通顺2分)
⑶朱治听说此事,请求往豫章会见孙贲,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得分点:“陈”“由此”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一开始当县吏,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州里又征召他为从事,追随孙坚征伐。汉灵帝中平五年,拜为司马,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孙坚上表奏请皇帝授予朱治行都尉一职。跟随孙坚在阳人一地击败董卓,进入洛阳。孙坚又上表奏请朱治行督军校尉一职,特别率领步兵和骑兵,向东帮助徐州牧陶谦讨伐黄巾军。
适逢孙坚去世,朱治辅佐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毫无政德,于是劝孙策还军平定江东。当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征辟朱治为掾佐,又升迁为吴郡都尉。这时吴景已经在丹扬,而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此时刘繇担心被袁术、孙策吞并,于是(同孙策)结成仇怨。而孙策一家老小都在州下,朱治于是派人从曲阿迎回太妃及孙权兄弟,用来供奉辅护(的用度),颇有恩德。朱治从钱唐准备进军到吴郡,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在由拳,朱治与许贡交战,大败许贡。许贡往南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便进入吴郡,兼任太守职务。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
孙权十五岁时,朱治推举他为孝廉。不久孙策去世,朱治与张昭等人共同尊奉孙权。建安七年,孙权上表奏请朱治为吴郡太守,兼任扶义将军,以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设置长吏。朱治征讨夷越,平定东南,擒捉黄巾军余党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为毗陵侯,领郡如故。黄武二年,拜为安国将军,赐予金印紫绶,转封故鄣县。
孙权逾越位次为上将军,到他为吴王时,朱治每次进见,孙权总是亲自迎接,手拿笏板与之对拜,设宴款待,赠送赏赐,恩德敬意十分盛大,以至跟从朱治的随行小官,都能够奉礼私下拜见。朱治受到的特殊礼遇就像这样。
当初,孙权弟弟孙翊,性子严厉急躁,喜怒恣意无常,朱治屡次责备数说,并且用道德礼义来使他明白。孙权堂兄豫章太守孙贲,女儿做了曹操的儿媳妇,等到曹公攻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畏惧,想要遣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听说此事,请求往豫章会见孙贲,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
孙权常慨叹朱治为王事忧虑操劳。生性俭约,虽然身在富贵之位,但车马服装只用来奉事。孙权特别优待朱治,自令他为督军御史主管下属城邑的文书,而朱治只领其中的四县租税而已。然而公族子弟及吴国四姓多出自仕郡,郡吏常以千人数,朱治大概几年就把他们全部遣送到王府去,所遣送的人数达数百人,每年进献食物给孙权,孙权报答常过于丰厚。当时丹杨地理位置较深僻,频频有奸贼反叛,而朱治又因为年纪渐老,思恋家乡风土,亲自上表孙权屯兵故鄣,安抚山越县。众多父老乡亲老朋友,没有不登门拜访的,朱治皆带领入内,与他们共同欢饮,乡亲们以此为荣耀。朱治在故鄣一年多,便回到吴都。黄武三年去世,在郡守三十一年,时年六十九。
篇6:《三国志·吴书》的阅读与答案
《三国志·吴书》的阅读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常以比方邓禹也。又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然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评曰: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杰,新荡荆城,伏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三国志·吴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瑾昔要子敬来东 要:通邀
B.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 出:距离
C.孤谓不辞剧易 剧:繁多、繁难
D.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苟:随便
6.比较下列各句中及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便及大略帝王之业 ②及身长大 ③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A.①与②意同 B.①与③意同 C.①②③意同 D.①②③均不同
7.下列对人物关系判断,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子敬即鲁肃,子明即吕蒙
B.张苏,指张仪、苏秦
C.公瑾、周公即周瑜
D.曹公即孟德,子布即张昭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①公瑾胆略兼人,在三人中功业最为卓著。
②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但仍可算功过参半。
③子明学问筹略言议不及公瑾,而胜于子敬。
④孙权用人,能发现并看重其长处,而不计较其短处,不求全责备。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至 子 布 文 表 俱 言 宜 遣 使 修 檄 迎 之 子 敬 即 驳 言 不 可 劝 孤急 呼 公 瑾 付 任以 众 逆 而 击 之
(2)翻译下列句子(7分)
①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适先对。(3分)
②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已,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4分)
参考答案:
5.B(超过)
6.D(①句中及介词,涉及;②句及,介词,等到;③句及,动词,赶上。)
7.C(周公不是周瑜,周瑜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周郎。)
8.C(鲁肃虽有一短,却有二长,兼之孙权始而比之张苏,继而比之邓禹,其功自然高于吕蒙。另从陈寿的评语:出众人之表,也可看出,鲁肃不在吕蒙下。)
9.断句和翻译(10分)
(1)断句(3分)
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傲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 击之。(每断对2处给1分,共3分)
(2)翻译(7分)
①我普遍地召请将领们,征询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注意普、适的译法。3分)
②他虽然起初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后来能克制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员武将呢!(注意轻、量及岂乎的译法。4分)
[参考译文]
孙权对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吕蒙时说:周瑜威武刚毅、胆略胜过他人,终于打败了曹操,开拓了荆州。他的功业让后人难以继续,你如今能继续了。周瑜当年邀请鲁肃来到江东,引荐给我,我与他对饮畅谈,他向我陈述了建立帝王之业的方略,这是第一件称心的事;后曹操凭借刘琮投降,占据荆州的威势,声言要率数十万水陆大军进攻江东。我普遍地召请将领们,征询适宜的对策,没有谁能先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后来张昭、秦松都说应派使者持文书去归降曹操,鲁肃当即反驳,劝我赶快召回周瑜,让他受命率军,攻打曹操。这是第二件称心的事。且鲁肃的计谋远在当年张仪、苏秦之上。后来他虽劝我将荆州借给刘备,这是他的不足,但并不有损他的两个长处。周公对人不求全责备,所以我忘其短而重其长,常把他比作功败兼有的邓禹。吕蒙少时,我认为他做事不管难易,只不过是胆大果敢而已。等到他长大成人,学识精进,筹划方略出奇制胜,可比周瑜,只是言谈议论时的才气激昂稍逊周瑜一筹。对付关羽,吕蒙又胜过鲁肃。鲁肃在答复我的信中说:帝王创业,都有贤俊之人助驱祸患,关羽虽强大,正好可为吴国驱除祸患,不一定要急于将他消灭。这是鲁肃不能攻取关羽,反而对外夸口的表现。对这点我也宽恕他,不求全责备了。然而鲁肃治理军队,营地不失,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属下也无人懈怠职守,路不拾遗。他的作法也是很好的.。
陈寿评论说:曹操凭借当朝丞相的身份,挟持皇帝以扫荡天下的割据势力。刚平定荆州就依仗威势进军江东,当时孙权的谋士无不心怀疑虑而生异心的。周瑜、鲁肃超群决断的明智,出类拔萃,实为当世的奇才。吕蒙勇猛又有谋略,善于判断识别军机,以计谋降郝普、擒关羽是他最出色的表现。吕蒙年轻时虽轻率武断,随便杀人,但最终能约束自己,有国士的器量,哪里只是一员武将呢?孙权的议论,优劣得失公允而适当,所以载录于此。
篇7:《三国志·吴书·贺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反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①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注】①万户:一万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 乖: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 县:悬挂
C.齐勒兵待之 勒: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 济:救助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9.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3分)
参考答案
6.(3分)D(济:渡、过河)
7.(3分)C(策反投降文中无依据)
8.(1)贺齐派越人借事情挑拨离间,于是导致两人互相猜疑产生嫌隙,以至于倚仗军队互相图谋(3分,得分点:三个分句各1分)
(2)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3分,得分点:①身:亲自;②周行,巡行;③形便,有利的地形)
(3)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3分,得分点:①会,恰逢;②溺,淹没或落水;③中分,达到一半)
9.反间计、攻心计(或答:齐令越人因事交构;四面流布,俱鸣鼓角;或出奇兵、出其不意、各个击破、离间计)(答出一点2分,二点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贺齐字公苗,是会稽山阴人。年轻时做郡吏,担任剡县长官。县吏斯从以行侠为名做坏事,贺齐想要惩治他,主簿规劝说:“斯从,出身本县大族,是山越一带民众依附的人,如果今天惩治他,明天贼寇就会到来。”贺齐听说后大怒,立马就斩杀了斯从。斯从的同族亲属于是互相纠集起来,人数达一千余人,发兵攻打县城。贺齐率领官吏百姓,打开城门迅猛出击,彻底打败了来犯之敌,声威震动山越地区。后来太末、丰浦的百姓反叛,贺齐转任太末县长官,他惩治邪恶培养良善,一整月后就完全平息了叛乱。
建安元年,孙策来到郡里,察举贺齐为孝廉。当时王朗逃亡到东冶,候官县长官商升为王朗发兵起事。孙策派遣永宁县长官韩晏兼任南部都尉,统领军队讨伐商升,让贺齐做永宁县长官。韩晏被商升打败,贺齐又代替韩晏兼任都尉职务。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遣使者乞求结盟。贺齐趁机劝告使他明白,为他陈述其中祸福之道,商升于是送上县官印绶,走出营寨请求投降。贼军将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商升投降,反而一起杀死了商升。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张雅和女婿何雄争夺权势而两边不和,贺齐派越人借事情挑拨离间,于是导致两人互相猜疑产生嫌隙,以至于倚仗军队互相图谋。贺齐这才进兵攻打,一交战就大破张雅,詹强一伙十分震惊恐惧,率领部属出来投降了。
建安十三年,贺齐升任威武中郎将,去征讨丹阳黟、歙两地的反贼。而歙地贼军将帅金奇领一万人驻扎在安勒山,毛甘领一万人驻扎在乌聊山,黟地贼帅陈仆、祖山等领二万人驻扎在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峭壁直立,高几十丈,山路险峻狭窄,拿着刀兵盾牌无法通行,贼军居高临下投掷石块,不能强行进攻。军队停驻了好多天,将领官吏为此忧虑。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暗中招募轻健敏捷的士兵,为他们制作了带绳子的铁箭,秘密地在隐蔽险峻而贼军不防备的地方,凭借带绳子的箭爬高开辟出攀登的通道,夜里让他们悄悄上去,随后悬挂下许多布条来拉拽下面的人,得以登上一百多人,他们四处走动分散开来,全都击鼓吹角,贺齐率领军队等待着他们。贼军夜里听到鼓声四起,以为贺齐大军全都登上山了,于是惊慌恐惧疑惑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些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人,都逃回来靠拢大部队。贺齐大军趁这机会得以登上山,大败陈仆等,其余人都投降了。
黄武初年,魏国派遣曹休前来攻打,贺齐因为路途遥远后来才赶到,于是驻军新市抵抗魏军。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将士们大惊失色,全靠贺齐还未渡江,只有他这支部队独自保全下来,各位将领倚靠着他来构成阵势。
贺齐生性喜欢奢侈华丽,尤其爱好军事,对于兵甲器械极为精通喜好,他所乘坐的船只雕刻着花纹并用红色涂描,船上装有青色伞盖大红帷帐,大小盾牌金戈长矛,都刺画花卉瓜果作装饰,弓弩矢箭,全部选取上等材料制作,蒙冲斗舰这类战船,远远望去好像山林一样。曹休等人畏惧贺齐,于是率领军队返回去了。贺齐升任后将军,持符节兼任徐州牧。
篇8:《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竞得刘备兵解融之难。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劈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有删改)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②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守”与。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手戟”是太史慈所用之物,和孙策的“兜鍪”都是作战时用的一种攻防武器。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如孙权、刘备、曹操都是天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郡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 太史慈智勇双全,是个孤胆英雄。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他投降孙策后马上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志向高远,可谓大丈夫。他认为应当提着七尺宝剑护卫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5分)
(2)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人山中,称丹杨太守。(5分)
参考答案
4.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关注标志语,参考句子的结构等。原文: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曹操没有称帝,他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C项,“他投降孙策后马上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错,这件事发生在他投降孙策一段时间之后,不是“马上”。
7.参考答案:(1)此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
(2)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l)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数”,“屡次”的意思;“讯问”,是“探访”“省视”“问候”的意思;“饷遗”,指“丰厚的礼物”。第(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当”,“本来”的意思;“遁”“奔”“亡”,都是“逃”的意思;这四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太史慈。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菜郡黄县人。(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怨J限-。(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这给她丰厚的礼物。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相刘备那里求救兵,他单身冲出包围?终于搬来刘备的兵马,解了孔融的围。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没有和别人见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还没有去之前,恰巧孙策打来了。有人劝刘繇可以派太史慈担任大将军,刘繇说:“我如果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吗?”只是让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当时,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孙策随从的骑兵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类的勇士。太史慈便向前挑战,和孙策正面相对。孙策刺太史慈的马,钩住太史慈脖子上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孙策的头盔。正好两家的兵骑赶来相助,双方这才解散。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太史慈于是住到泾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提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吏慈回答:“那可不一定。”孙策于是大笑说:“今目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往北而去,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很长的须髯,长长的手臂,很会射箭,箭不虚发。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贯穿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种药材)当归。孙权掌权后,因为太史慈能制住刘磐,就把南方的事都托付给他。太史慈四十一岁,在建安十一年(206)去世。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评论谎: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
篇9:《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常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婴丁凶难婴:触犯B.诸山越不宾宾:服从C.渐容人事容:纵容D.解易其衣易:更换【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3 分)
① 学书疏,讲兵事
② 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 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 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 建策火攻 ⑥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A.①④⑤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身处贫贱,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B.黄盖年轻之际就知晓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 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5 分)
译文:
(2)诸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5 分)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孙坚死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兵,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约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诲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置的事务全部交给你们两位,你们该当监视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露他们的错误。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置公务,签署公文。假如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分,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时间久了,掾吏们由于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涣散懒散,不时有所察觉,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安分守己的几件事。于是把县内一切官吏请来,设酒宴款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两个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黄盖说:“以前已经劝诫过你们,最终不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但凡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关怀照顾下属,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建安年间,黄盖跟随周瑜在赤壁抵挡曹操,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正好)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向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后被任命为武锋中郎将。武陵郡的蛮夷造反叛乱,攻击城邑,(孙权)于是任命黄盖兼任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让叛军人马进入一半后,才忽然袭击他们,斩杀敌人几百个,其他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黄盖诛杀了叛军的领袖,跟随的人都予以赦免。从春天到夏天,叛乱全部平定, 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都改变节操, 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后来长沙郡益阳县遭到山寇攻击,黄盖又去平定征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黄盖当官很有魄力,事务绝无延留滞后的,吴国之人很是思念他,又画出黄盖像,建立祠堂一年四季祭祀他。等到孙权登基,追加他的功劳,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5 分。“南、北”名词状语、“走”使动用法、“拜”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各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5分。“诸”、“易”、“奉”、“清”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婴,遭受,被……缠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①在学习期间,成就不明显;②主要是孙坚的功绩;④不是黄盖之举,而是掾吏之想。
【小题3】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A项“早年失去了祖父”不当,年少时成为孤儿;C项“主动请缨”不当,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D项“被韩当救起”不当,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
篇10:《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至二十余年,止不攻劫,颇读诸子,乃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曹操弥,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咳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权嘉宁功,拜西陵太守。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更二时,衔枚出所敌。敌遂退。宁益贵重,增兵二千人。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选自《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有删减)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破祖军,鼓行而西 鼓:击鼓进军
B.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 诚:实在、确实
C.后宁赍礼礼蒙母 赍:送给,给予
D.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 属:通“嘱”,托付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因居南阳,不见进用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非能承业传基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 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与相逢,及属城长吏,接待隆厚者乃与交欢;不尔,即放所将夺其资货。
(2)卿见知于至尊,孰与甘宁?甘宁且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
11.第Ⅰ卷文言文中,甘宁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作答。(5分)
参考答案
8.C(赍:携带,拿着)
9.D(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A.动词,担任;介词,替 B.副词,于是;动词,沿袭。C.助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10.(1)(在路上)和甘宁相遇的人,以及所属县城的官员,接待甘宁很隆重、丰厚的人,甘宁就与他们结交欢娱;(如果)不这样,甘宁就放任他所带领的人强夺别人的财产。(交欢:结交,欢娱,1分。尔:这样,1分。所将:所带领的人,1分。大意,1分)
(2)你被主上信任,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受信任?我尚且不吝惜生命,凭什么唯独你怕死呢?(见……于:被,1分;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1分;且:尚且,1分;大意1分)
11.缺点:①少年游侠,为非作歹(或:少年时横行乡里,恣意掠夺)。②性情暴躁,轻率杀人(或:出尔反尔,射杀厨下儿)
优点:进谏孙权,深谋远虑(或:深谙形势,献策孙权)。④乐观自信,声震关羽。⑤爱戴下士,分食御赐。⑥忠心耿耿,视死如归。(语言简要,信息准确即可给分,每点1分,任答对5点,即可满分)
附:文言译文
甘宁,年轻时有气力,喜爱游侠,招集一批轻薄少年,担任了他们的首领。他们常成群结队聚在一起,携弓带剑,头插鸟羽,身佩铃铛,百姓一听到铃声,就知道是甘宁来了。在路上和甘宁相遇的人,以及所属县城的官员,接待甘宁接待得周到的人,甘宁就与他们结交欢娱;否则,甘宁就放任他所带领的轻薄少年强夺别人的财产。到了二十多岁,停止这种举动不抢劫之后,甘宁读了不少诸子百家的著作,于是去依附刘表,就住在南阳。不被刘表晋升任用,后来又转而依附黄祖,黄祖又以普通人对待他。
于是,甘宁就归附了吴国。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也看重他。甘宁献计说:“如今汉朝的国运日益衰微,曹操更加骄傲专横,终会篡夺帝位。南方荆州之地,山势便利,江河畅通,实在是我们吴国西边的好地方。我观察刘表,他考虑问题并不长远,儿子更加无能,不是能继承传授基业的人。主上应当尽早谋取荆州,不能落在曹操的后面。图谋他的计划,第一步应该先拿下黄祖。您今带兵前去,必定能够获胜。一旦打败黄祖军队,大张旗鼓向西进军,在西面占据楚关,势力更加扩大,就可以逐渐谋取巴蜀了。”孙权十分赞许他的意见。孙权于是向西进军,果然擒获了黄祖,俘虏了他的.全部兵士。
以后甘宁又随鲁肃镇守益阳,抵抗关羽的进攻。关羽亲自挑选精锐兵士五千人,说要在夜里涉水渡河。甘宁当时只有三百兵士,便说:“可再给我增加五百兵士,我前去对付关羽,保证关羽一听见我咳嗽的声音,就不敢渡河,渡过河就会全部被我军捉拿。”鲁肃便挑选了一千兵士加给甘宁,甘宁便连夜前往。关羽听说甘宁来了,就停下不再渡河,扎下营寨。孙权嘉奖甘宁的功劳,任他为西陵太守。后来曹操出兵濡须,甘宁为前部督,受命出击敌人的前锋部队。孙权专门赏赐米酒和很多菜肴,甘宁便计算着将这些酒菜分赐给手下一百多人吃。吃完后,甘宁先用银碗斟酒,自己喝了两碗,才斟酒给他的都督。都督伏下身子,不肯立即接酒碗。甘宁拿过一把雪白的刀放在膝上,呵斥都督说:“你被主上信任,和我相比哪一个更受信任?我尚且不惜生命,凭什么唯独你怕死呢?”都督见甘宁满脸怒气,立即起身行礼端酒,并给兵士们通通斟上一银碗酒。到了二更时,大家口里衔着竹枚,出击杀敌。敌人终于败退。甘宁的地位更加贵重,又给他增加了二千兵员。
甘宁厨房中一个仆人有过错,逃走投奔吕蒙。吕蒙怕甘宁把仆人杀了,有意不马上送还。以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见吕蒙的母亲,才送出那个仆人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仆人。过了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将仆人绑在桑树上,亲自拉开弓箭射死了仆人。吕蒙大怒,擂鼓集合士兵,要上船攻杀甘宁。甘宁听说后,故意躺在船上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脚出来劝吕蒙说:“主上待你如同骨肉,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你,哪里能因为私怨而就想攻杀甘宁?甘宁若是死了,纵然主上不责问,你作为臣下这么去做也是非法的。”吕蒙听了母亲的话,豁然醒悟,怒意顿时消释,他独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甘宁说:“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呢,赶快上来!”甘宁与吕蒙都回来见吕蒙母亲,欢宴一整天。
篇11:《三国志吴书贺齐传》的阅读答案与原文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的阅读答案与原文
贺齐字公苗,会稽山阴人也。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簿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立斩从。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城门突击,大破之,威震山越。后太末、丰浦民反,转守太末长,诛恶养善,期月尽平。
建安元年,孙策临郡,察齐孝廉。时王朗奔东冶,候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遣永宁长韩晏领南部都尉,将兵讨升,以齐为永宁长。晏为升所败,齐又代晏领都尉事。升畏齐威名,遣使乞盟。齐因告喻,为陈祸福,升遂送上印绶,出舍求降。贼帅张雅、詹强等不愿升降,*共杀升。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齐令越人因事交构,遂致疑隙,阻兵相图。齐乃进讨,一战大破雅,强党震惧,率众出降。
十三年,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而歙贼帅金奇万户①屯安勒山,毛甘万户屯乌聊山,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林历山四面壁立,高数十丈,径路危狭,不容刀盾,贼临高下石,不可得攻。军住经日,将吏患之。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阴募轻捷士,为作铁弋,密于隐险贼所不备处,以弋拓堑为缘道,夜令潜上,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得上百数人,四面流布,俱鸣鼓角,齐勒兵待之。贼夜闻鼓声四合,谓大军悉已得上,惊惧惑乱,不知所为,守路备险者,皆走还依众。大军因是得上,大破仆等,其余皆降。
黄武初,魏使曹休来伐,齐以道远后至,因住新市为拒。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将士失色,赖齐未济,偏军独全,诸将倚以为势。
齐性奢绮,尤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所乘船雕刻丹镂,青盖绛襜,干橹戈矛,葩瓜文画,弓弩矢箭,咸取上材,蒙冲斗舰之属,望之若山。休等惮之,遂引军还。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贺齐传》,有删改)
【注】①万户:一万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与女婿何雄争势两乖乖:不和
B.乃多县布以援下人县:悬挂
C.齐勒兵待之勒:部署
D.将士失色,赖齐未济济:救助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齐为官刚毅果断,担任剡县长官时,不顾主簿劝阻斩杀了作奸犯科的县吏斯从。
B.商升畏惧贺齐的威名,派使者乞求结盟,贺齐晓以祸福,说动商升请求投降。
C.贺齐招募身手敏捷的士兵,夜登林历山,策动据守道路防备险要的敌人投降,大破敌军。
D.贺齐喜欢奢侈华丽,他乘坐的船装饰精美,连作战用的兵器都刻画花卉瓜果作装饰。
7.二、三两段中,贺齐面对不利形势采取什么计策获胜的`,请概括说明。(3分)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盛兵少,未足以讨,齐住军息兵。
(2)齐身出周行,观视形便。
(3)会诸军遭风流溺,所亡中分。
参考答案
5.(3分)D(济:渡、过河)
6.(3分)C(策反投降文中无依据)
7.反间计、攻心计(或答:齐令越人因事交构;四面流布,俱鸣鼓角;或出奇兵、出其不意、各个击破、离间计)(答出一点2分,二点3分)
8.(1)叛贼势力大而贺齐兵力少,不足以用来讨伐叛贼,贺齐让军队驻扎下来停止军事行动。(3分,得分点:①补出“兵少”前的“贺齐”;②讨:讨伐,攻打;③住:通“驻”,驻扎;④息:停止。建议三个分句各1分)
(2)贺齐亲自出去绕山巡行,观察山势探寻便于进攻的地形。(3分,得分点:①身:亲自;②周行,巡行;③形便,有利的地形)
(3)恰逢各路军队遭遇强风巨浪而顺水漂流淹没,死亡人数达到一半。(4分,得分点:①会,恰逢;②溺,淹没或落水;③所亡,死亡的人;④中分,达到一半)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9.三峡阅读附答案
10.会风阅读附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