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024-10-21 07:45: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可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1:《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常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衣,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婴丁凶难婴:触犯B.诸山越不宾宾:服从C.渐容人事容:纵容D.解易其衣易:更换【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最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是(3 分)

① 学书疏,讲兵事

② 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 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 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 建策火攻 ⑥ 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A.①④⑤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黄盖年幼之时便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困苦,早年就失去了祖父,身处贫贱,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胸怀大志。B.黄盖年轻之际就知晓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 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将。C.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D.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后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5 分)

译文:

(2)诸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5 分)

参考译文:

黄盖,字公覆,是零陵郡泉陵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 111 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是原南阳太守黄子廉的后人,一些黄氏后人与家族分离,从黄盖祖父辈迁徙到零陵郡,就在此地安家。黄盖年少时成为孤儿,遭受了凶险苦难,艰辛困苦全都尝受到了。然而他胸怀壮志,虽然处于贫困卑贱之中,不将自己等同于普通平庸之人,经常在背柴的空闲时间,学习写奏疏,谈论战事。起初当了郡吏,被举荐为孝廉,被征调到三公官署。孙坚率领义军,黄盖跟从着孙坚。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孙坚死后,黄盖跟随孙策、孙权,披甲与敌交兵,冒死攻城掠地。

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石城县的官吏,特别难以约束驾驭,黄盖便任命了两个掾吏(副官),分别主管各部门。他教诲说:“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如今贼寇还未平定,而我常有行军打仗的任务,把公文处置的事务全部交给你们两位,你们该当监视管理好各个部门,纠正揭露他们的错误。你们在本职范围内,处置公务,签署公文。假如有奸诈欺骗的'行为,我最终不会加以鞭抽杖击的处分,你们应各自尽心尽力,不要成为众人中先犯错之人。”刚开始那两个掾吏都畏惧黄盖的威严,早晚谨守其职。时间久了,掾吏们由于黄盖不看文书,渐渐纵容了一些事情。黄盖也不满他们的涣散懒散,不时有所察觉,掌握了两个掾吏不安分守己的几件事。于是把县内一切官吏请来,设酒宴款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两个掾史无话可说,都叩头认罪。黄盖说:“以前已经劝诫过你们,最终不会用鞭抽杖击来惩罚你们,这不是骗你们的。”于是就把两个掾吏杀了。全县官吏大为震惊,恐惧不安。后来黄盖转任春谷县、寻阳县县令。但凡他所任职过的九个县,都平安稳定。后来又升任丹杨都尉,黄盖抑制豪强,扶助贫弱,山越都诚心归附。

黄盖容貌姿态威严刚毅,善于关怀照顾下属,每有征讨,士卒们都争先恐后。建安年间,黄盖跟随周瑜在赤壁抵挡曹操,他建议采用火攻战术。在赤壁之战中,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没人知道他是黄盖,安置在一旁的床榻上。黄盖自己勉强大声呼叫韩当,韩当(正好)听到了,说:“这是黄公覆的声音哪。”向着黄盖落下了眼泪,解去换掉黄盖的外衣,黄盖于是得以生还。后被任命为武锋中郎将。武陵郡的蛮夷造反叛乱,攻击城邑,(孙权)于是任命黄盖兼任武陵太守。当时武陵郡兵只有五百人,黄盖自认不能匹敌,于是打开城门,让叛军人马进入一半后,才忽然袭击他们,斩杀敌人几百个,其他的都逃走了,全部回到各自的村落。黄盖诛杀了叛军的领袖,跟随的人都予以赦免。从春天到夏天,叛乱全部平定, 那些偏远的巴、醴、由、诞等地的侯君长,都改变节操, 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后来长沙郡益阳县遭到山寇攻击,黄盖又去平定征伐。被加封为偏将军,最后病死在官任上。

黄盖当官很有魄力,事务绝无延留滞后的,吴国之人很是思念他,又画出黄盖像,建立祠堂一年四季祭祀他。等到孙权登基,追加他的功劳,赐给他的儿子黄柄关内侯的爵位。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孙坚在南部打败山贼,在北部击退董卓,授予黄盖别部司马一职。(5 分。“南、北”名词状语、“走”使动用法、“拜”各 1 分,句意通顺 2 分)

(2)各地的侯君长,全改变节操,进献礼物请求觐见,郡内于是清净稳定了。(5分。“诸”、“易”、“奉”、“清”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婴,遭受,被……缠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①在学习期间,成就不明显;②主要是孙坚的功绩;④不是黄盖之举,而是掾吏之想。

【小题3】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小题4】试题分析:A项“早年失去了祖父”不当,年少时成为孤儿;C项“主动请缨”不当,山越诸部族不愿归服孙吴, 有贼寇作乱的郡县, 就任命黄盖为那里的地方行政长官;D项“被韩当救起”不当,黄盖被流箭射中,当时堕入寒冷的江水之中,被吴军士兵救起。

篇2:《三国志·吴书十一》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吴书十一》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

会坚薨,治扶翼①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唐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吴郡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②私觌③,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

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一》)

【注】①扶翼:辅佐。②贽:礼物。③觌: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坚薨 会:适逢

B.遂构嫌隙 构:设计陷害

C.贡南就山贼严白虎 就:投靠

D.莫不诣门 诣:造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从破董卓于阳人贪于财货,好美姬

B.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C.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治皆引进,与共饮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朱治忧勤王事的`一组是()

①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②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③治每进见,权常亲迎④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⑤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⑥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

A.①②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译文:

(2)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译文:

(3)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译文:

参考答案:

10.B(构,集结、构成)

11.C(A前者为介词,在;后者为介词,表示引进动作对象,对,对于。B前者为介词,表被动;后者为介词,为了。C均为表原因的连词,因为。D前者为介词,跟,同;后者为连词,和)

12.D(③表现朱治受到孙权礼遇;⑥表现朱治年老且怀念故土)

13.⑴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在由拳,朱治与许贡交战,大败许贡。(得分点:“拒”“破”各1分,句意通顺2分)

⑵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得分点:“走”“东”各1分,句意通顺2分)

⑶朱治听说此事,请求往豫章会见孙贲,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得分点:“陈”“由此”各1分,句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一开始当县吏,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州里又征召他为从事,追随孙坚征伐。汉灵帝中平五年,拜为司马,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陵、桂阳等三郡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孙坚上表奏请皇帝授予朱治行都尉一职。跟随孙坚在阳人一地击败董卓,进入洛阳。孙坚又上表奏请朱治行督军校尉一职,特别率领步兵和骑兵,向东帮助徐州牧陶谦讨伐黄巾军。

适逢孙坚去世,朱治辅佐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毫无政德,于是劝孙策还军平定江东。当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征辟朱治为掾佐,又升迁为吴郡都尉。这时吴景已经在丹扬,而孙策为袁术攻打庐江,此时刘繇担心被袁术、孙策吞并,于是(同孙策)结成仇怨。而孙策一家老小都在州下,朱治于是派人从曲阿迎回太妃及孙权兄弟,用来供奉辅护(的用度),颇有恩德。朱治从钱唐准备进军到吴郡,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在由拳,朱治与许贡交战,大败许贡。许贡往南投靠山贼严白虎,朱治便进入吴郡,兼任太守职务。孙策赶跑刘繇以后,又往东平定会稽。

孙权十五岁时,朱治推举他为孝廉。不久孙策去世,朱治与张昭等人共同尊奉孙权。建安七年,孙权上表奏请朱治为吴郡太守,兼任扶义将军,以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设置长吏。朱治征讨夷越,平定东南,擒捉黄巾军余党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为毗陵侯,领郡如故。黄武二年,拜为安国将军,赐予金印紫绶,转封故鄣县。

孙权逾越位次为上将军,到他为吴王时,朱治每次进见,孙权总是亲自迎接,手拿笏板与之对拜,设宴款待,赠送赏赐,恩德敬意十分盛大,以至跟从朱治的随行小官,都能够奉礼私下拜见。朱治受到的特殊礼遇就像这样。

当初,孙权弟弟孙翊,性子严厉急躁,喜怒恣意无常,朱治屡次责备数说,并且用道德礼义来使他明白。孙权堂兄豫章太守孙贲,女儿做了曹操的儿媳妇,等到曹公攻破荆州,威震南土,孙贲畏惧,想要遣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听说此事,请求往豫章会见孙贲,为他陈述利害,孙贲因此打消了(依附曹操的)念头。

孙权常慨叹朱治为王事忧虑操劳。生性俭约,虽然身在富贵之位,但车马服装只用来奉事。孙权特别优待朱治,自令他为督军御史主管下属城邑的文书,而朱治只领其中的四县租税而已。然而公族子弟及吴国四姓多出自仕郡,郡吏常以千人数,朱治大概几年就把他们全部遣送到王府去,所遣送的人数达数百人,每年进献食物给孙权,孙权报答常过于丰厚。当时丹杨地理位置较深僻,频频有奸贼反叛,而朱治又因为年纪渐老,思恋家乡风土,亲自上表孙权屯兵故鄣,安抚山越县。众多父老乡亲老朋友,没有不登门拜访的,朱治皆带领入内,与他们共同欢饮,乡亲们以此为荣耀。朱治在故鄣一年多,便回到吴都。黄武三年去世,在郡守三十一年,时年六十九。

篇3:《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阅读答案及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吏。会郡守与州牧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牧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慈以计败州牧诬章,而郡守得清。由是知名,而为州牧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单骑突围直出,竞得刘备兵解融之难。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①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于是解散。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末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后刘繇亡于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劈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②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刘)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选自《三国志?吴书四?卷四十九》,有删改)

注:①许子将:许劭,字子将,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刘繇的谋士。②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 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守”与。州牧”,都是官职名,“州牧”也叫作“刺史”,“郡守”即“太守”。

B.“手戟”是太史慈所用之物,和孙策的“兜鍪”都是作战时用的一种攻防武器。

C.“署”“拜”都是任命官职的意思,但“署”是暂时代理,“拜”是正式任命。

D.“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如孙权、刘备、曹操都是天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郡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诬告的奏章,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 太史慈智勇双全,是个孤胆英雄。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相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他投降孙策后马上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志向高远,可谓大丈夫。他认为应当提着七尺宝剑护卫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5分)

(2)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于芜湖,亡人山中,称丹杨太守。(5分)

参考答案

4.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关注标志语,参考句子的结构等。原文:尝从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5.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曹操没有称帝,他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C项,“他投降孙策后马上去安抚旧主刘繇的部下”错,这件事发生在他投降孙策一段时间之后,不是“马上”。

7.参考答案:(1)此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

(2)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l)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奇”,意动用法,“以……为奇”;“数”,“屡次”的意思;“讯问”,是“探访”“省视”“问候”的意思;“饷遗”,指“丰厚的礼物”。第(2)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当”,“本来”的意思;“遁”“奔”“亡”,都是“逃”的意思;这四个分句的主语都是太史慈。

参考译文:

太史慈,字子义,东菜郡黄县人。(他)从小好学,在郡里担任奏曹史。正巧当时郡守和州牧发生嫌隙,(双方各执一说,)谁对谁错难以分辨,于是朝廷下令奏章先到的一方算是有理。那时候,州牧的奏章已经发出,郡守担心落后,寻求可以派遣的人。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被郡守选中,于是日夜兼程赶路,到了洛阳。太史慈用计破坏了州牧诬告的奏章,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太史慈也因这事出名,却又因此被州牧怨J限-。(太史慈)担心被州牧报复,便躲避到辽东去了。

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这给她丰厚的礼物。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孔融到平原相刘备那里求救兵,他单身冲出包围?终于搬来刘备的兵马,解了孔融的围。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同郡,太史慈从辽东回来,没有和别人见面,只是渡江到曲阿去见刘繇。还没有去之前,恰巧孙策打来了。有人劝刘繇可以派太史慈担任大将军,刘繇说:“我如果用太史慈,许劭不就要取笑我了吗?”只是让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当时,太史慈只带一名骑兵,在路上遇到孙策。孙策随从的骑兵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一类的勇士。太史慈便向前挑战,和孙策正面相对。孙策刺太史慈的马,钩住太史慈脖子上的手戟,太史慈也拿住了孙策的头盔。正好两家的兵骑赶来相助,双方这才解散。

太史慈本来要和刘繇一起逃到豫章,可是他却逃到了芜湖,躲在山中,自称是丹阳太守。那时候,孙策已经平定了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个县没有归附。太史慈于是住到泾县,建屯立府,山越之民有许多来归附的。后来,孙策亲自来征讨,太史慈才被俘虏。孙策见到太史慈,立刻替他松绑,拉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在神亭那个时候的事吗?如果你在那个时候提到了我,会如何呢?”太吏慈回答:“那可不一定。”孙策于是大笑说:“今目天下之事,我要和你一起来商讨。”(孙策)立刻派他担任门下督,回到吴郡,授兵给他,封他为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在豫章死了,兵士有一万多人,不知道归附谁,孙策命令太史慈前往安抚。(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往北而去,不再回来。”孙策说:“太史子义除了我,还会依附谁呢?”(孙策)于是在昌门为他送行,握着他的手腕道别,向他说:“几时回来?”太史慈回答:“不超过六十天。”太史慈果然按期回来。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很长的须髯,长长的手臂,很会射箭,箭不虚发。他曾经跟随孙策讨伐麻保的贼兵,贼兵在屯区里,攀爬到楼上叫骂,两手扶着楼的梁柱,太史慈一箭射去,贯穿贼人的手掌而射入梁柱,围外一万多人看了个个叫好。他射箭的功夫就是如此神妙。曹操听到他的名声,派人送信给太史慈,用小箱子装着。太史慈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任何文字,只是放了(一种药材)当归。孙权掌权后,因为太史慈能制住刘磐,就把南方的事都托付给他。太史慈四十一岁,在建安十一年(206)去世。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七尺长剑,来登上天子殿堂的台阶。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悲痛惋惜。评论谎: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

篇4: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孙坚传阅读答案翻译三国志吴书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少为县吏。年十七,与父共载船至钱唐,会海贼胡玉等从匏里①上掠取贾人财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进。坚谓父曰:“此贼可击,请讨之。”父曰:“非尔所图也。”坚操刀上岸;以手东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贼望见,以为官兵捕之,即委财物散走。坚追,斩得一级以还,父大惊。由是显闻,府召署假尉。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

中平元年,黄巾贼帅张角起于魏郡,自称黄天泰平。天下响应,燔烧郡县,杀害长吏。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将兵讨击之。儁表请坚为佐军司马,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与儁并力奋击,所向无前。汝、颍贼困迫,走保宛城。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中郎将董卓拒讨无功。中平三年,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章、遂闻大兵向至,党众离散,皆乞降。军还,拜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人,攻围城邑,乃以坚为长沙太守。到郡亲率将士,施设方略,旬月之间,克破星等。汉朝录前后功,封坚乌程侯。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傕等来求和亲。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②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

篇5: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注】①匏里:地名。②县:通“悬”。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B.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C.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将与乃和亲邪?

D.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曰/岂将与乃和亲邪?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代理、暂时担任或试充官职。假尉:指暂时代理的县尉或非正式任命的县尉。

B.黄天泰平:张角自称黄天,曾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D.四海:这里指全国各地。古代类似的称说还有九州、八荒、六合、五湖、四夷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坚年少就智勇有为。十七岁时,身为县吏的他遇到贼人抢劫商人财物,独自上岸,以计吓退贼人,并砍掉一个贼人首级,由此声名大显。

B.孙坚关心国事有远谋。在辅佐管理郡县之时他就招揽数百个热心青年,以备为国家效力,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追随他讨伐黄巾军张角的起义。

C.孙坚在汉朝立下功劳。中平三年他跟随司空张温平定凉州之乱,随后又在长沙太守任上打败了在此作乱的区星等。孙坚因功被封为乌程侯。

D.孙坚威猛而知晓大义。中郎将董卓趁乱擅权,孙坚跟随各地兴义兵讨伐董卓。董卓的`军队惧怕孙坚的军队,孙坚也拒绝了董卓的和亲请求。

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登城先入,众乃蚁附,遂大破之。儁具以状闻上,拜坚别部司马。(5分)

译文:

(2)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5分)

译文:

4.C

5.D(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6.B

(“有远谋”“以备为国家效力”有误)

7.(1)孙坚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兵士们就像蚂蚁一样趋集缘附(或:“像蚂蚁一样聚集攀上城墙),于是攻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2)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参考译文:

孙坚字文台,是吴郡富春人,是孙武的后代。年少就当上了县吏。十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一同乘船到钱唐,遇上海贼胡玉等人从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赃,来往之人都停下来,船只不敢前进。孙坚对父亲说:“这些贼人可以攻击,请允许我讨伐他们。”父亲说:“这不是你要谋划的事情啊。”孙坚手持大刀登上岸去,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分派部署人马来拦截贼人的样子。贼人远远看见,以为是官兵围捕他们来了,立即放弃财物散开逃走了。孙坚追上去,砍掉一个贼人的首级回来,他的父亲大吃一惊。因此孙坚名声大显,府上召见任命为假尉。孙坚前后辅佐过三个郡县,所在之县都有称道他的,官吏百姓亲近依附于他。乡里的旧友,好事的少年,来来往往的经常有数百人,孙坚接待抚养他们有如自己的子弟一样。

中平元年,黄巾军贼首张角在魏郡起事,天下纷纷响应,烧毁郡县,杀害郡县长官。汉朝廷派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率兵讨伐攻打他们。朱儁上表请求任命孙坚为佐军司马,跟随他的那些下邳乡里少年都愿意跟从他。孙坚又招募那些商旅之人和淮水、泗水精锐兵丁,合计有一千左右,跟随朱儁一同奋力出击,部队所向无以阻挡。汝、颖二州的叛贼困窘急迫,逃跑去保护宛城。孙坚用自己的身体独当一面,登上城墙率先进入城中,众兵士于是像蚂蚁一样跟了进来,于是大破宛城。朱儁详细地把战况上报皇上,朝廷授予孙坚别部司马一职。

边章、韩遂在凉州作乱。中郎将董卓抵御讨伐没有成效。中平三年,朝廷派遣司空张温兼任车骑将军,向西讨伐边章等。张温上表请求孙坚跟着参与军事,屯兵长安。边章、韩遂听闻大兵行动方向,党羽逃离分散,都乞求投降。军队归还,孙坚被授予议郎职务。当时长沙逆贼区星自称为将军,拥有一万余人,围攻城池,于是朝廷把孙坚任命为长沙太守。孙坚到了那里亲自率领将士们,谋划方法策略,一个月之间,打败了区星等。周朝、郭石也率领随众在零、桂两郡起事。于是孙坚越过长沙之地搜寻征讨,三郡之内对他都非常恭敬。东汉朝廷记录孙坚前后之功劳,封孙坚为乌程侯。

灵帝驾崩,董卓擅权掌控朝政,在京城之内任意妄为。各州郡全兴起义兵,想要来讨伐董卓。孙坚也起兵。袁术上表请任孙坚为破虏将军,兼任豫州刺史。于是在鲁阳城治理军队。董卓的军队看到孙坚军队很是严整,不敢攻打鲁阳城,于是撤兵而回。董卓害怕孙坚勇猛壮大,于是派遣将军李傕等人前来请求和亲。孙坚说:“董卓违反天理,毫无道义,颠覆汉朝,如果不除掉你家族三代,昭示天下,那么我也死不瞑目,怎会要与你和亲呢?”于是进军大谷,距离雒阳城九十里。董卓不久迁徙都城向西入关(长安城),焚烧雒阳城。

初平三年,袁术派遣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刘表派遣黄祖在樊、邓两地之间拒敌。孙坚进攻打败了黄祖,(乘胜)追击他渡过汉水,于是包围了襄阳城,单人匹马前往岘山(或:在岘山上行进),被黄祖的军士射箭杀死。

【《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2.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一》阅读答题附答案

3.浇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4.《人味》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5.苏州园林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6.《诊所 》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7.搏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8.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

9.《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10.三国志曹冲的语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三国志吴书十之黄盖》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