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
“Akki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
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
吴隐之传(选自《晋书》)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①,有清操,虽儋石无储②,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③,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④,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⑤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注: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石无储:家中一无积蓄。③铨衡: 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④清级:清官 。⑤班:分。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善谈论( ▲ ) 及其执丧( ▲ )
辍餐投箸( ▲ ) 妻自负薪( ▲ )
10.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弱冠而介立 泉香而酒洌
B.以儒雅标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为之悲泣 当余之从师也
D.勤苦同于贫庶 受地于先王
11.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
12.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两处停顿。(2分)
冬 月 无 被 尝 浣 衣 乃 披 絮
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吴隐之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
参考答案:
9.(4分)擅长 到了 停止 背
10.(2分)B
11.(2分)(1)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
12.(2分)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13.(3分)善于谈论、博学多才、孤高独立、操守清廉、孝顺尊长(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伯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只好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篇2:关西义隐传阅读答案
关西义隐传阅读答案
(十二)关西义隐传((10分)
会朝廷有旨,凡民年高有德者,入觐计议。公①在行中,廷见,条治安十余事上之,不报,遂告.
病归乡。先时尝涉海适辽,占边域形胜阨塞②,及得敌人虚实之情,因慨然曰:“边务多有可建者,“或为丈夫者,安能坐受敌人之诡伪③乎?”将图上方略④。劝之曰:“计若遂,“恐公筋力非少壮之任矣。.⑤
幸审之。”乃抚膺叹曰:“计城晚矣。累在桑榆“矣。”遂绝口不复言。每良辰暇日,登高指顾山川,见长云飞鸟之势,感刘豫州髀里肉生之叹⑥。因以杖击石,长啸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曹孟德之诗也耶。乃与水北山人徐某究《五纬》《河》《洛》《之书,以耕钓自将终焉。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传记卷》《)
指杨焕文。②阨塞:险要之地;险阻要塞。③诡伪:诡诈虚伪。④方略:方法与谋略。[注]①公:
⑤桑榆:比喻人的晚年。⑥刘豫州髀里肉生之叹:引用刘备的典故来自慨久居安逸,壮志渐消,不能有所作为。
56.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2分) 及得敌人虚实之情
A.及/得敌人虚实之情 B.及得敌人/虚实之情 C.及得敌人虚实/之情 D.及得敌人虚实之/情
5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会(正好,恰好)
(2)或(正好,恰好)
58.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为丈夫者,安能坐受敌人之诡伪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选文写到杨焕文歌唱曹操的诗句,这有什么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杨焕文最终以耕钓终此一生,这说明了什么社会现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6.A((2分)
57.(1)正好,恰好((1分) ((2)有的人((1分)
58.身为大丈夫,怎么能坐等敌人诡诈虚伪得逞呢?((2分)
59.杨焕文想有所作为,报效国家,却屡屡不为统治者所采纳,他歌唱曹操诗句,表达心中的愤慨之 情。(2分)
60.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不听取百姓忠告,让那些人才终生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2分)
篇3:《宋史吴芾传》阅读答案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篇4:《宋史吴芾传》阅读答案
【注】[1]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2]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10.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坐旅进,揖而退 俱,共同
B.桧疑之,风言者论罢 商议,议论
C.天亦助顺,上韪其言 以为是,同意,赞同
D.芾捕治之,狥于市 通“徇”,徇罚,示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判。宋初开始在诸州府设置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地位略高于州府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
B.驻跸。“跸”,古代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而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C.知某州。宋初,为限制节度使专权,防止地方割据,朝廷委派京朝官管理州事,称“权知某州军州事”,多为文人,且经常调整,后沿用。
D.直学士。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高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他还组织人力开垦鉴湖周边土地,最终让百姓获利。
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僮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令权豪侧目。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儿二十年。
(2)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
参考答案
10.B(论:论告,弹劾)
11.A(“地位略高于州府长官”错,通判的地位比州府长官低。)
12.B(“他还组织人力开垦鉴湖周边土地”,错。原文是“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吴芾就命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进行浚治鉴湖。”)
13.(1)(他们)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得分点:第、次、几各1分,整体2分)
(2)吴芾召集他们厚厚地犒劳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得分点:犒、倡、系各1分,整体2分)
翻译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已经专擅朝政。吴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谏官就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地从事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众不同。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赋税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皇帝、皇后攒宫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僮殴伤酒家的酒保,吴芾逮捕那个家僮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侧目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以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福气啊。”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名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的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却秘密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知道。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采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
篇5:吴德基传阅读答案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答案:B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A.①②⑤ B .①③⑥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C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答案:C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答案:C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答案:(1)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2)百姓不懂道理,当众羞辱我,你却放了他们,为什么(怎么能)轻视我到这种地步?
(3)当官的人应该广施恩德,泽被百姓,替百姓解除疾苦,难道应该在意少了几匹驴吗?
篇6:吴德基传阅读答案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扁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藉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老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齋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鄄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謝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廉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廉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若:你们
B.脱道中牛死 脱:逃离
C.愿得只履事之 事:供奉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多:称赞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
①德基自如 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
③德基独戒民勿偿 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⑤潍民肤无笞瘢 ⑥德基至家,如濂戒
①②⑤ B .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正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提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
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3分)
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阅读答案:
9. B
10. C
11. C
12.(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
(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
篇7:三国志吴主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建安五年,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①,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待张昭以师傅之礼,而周瑜、程普、吕范等为将率。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且以观变。肃未到,而曹公已临其境,表子琮举众以降。刘备欲南济江,肃与相见,因传权旨,为陈成败。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备、瑜等复追至南郡。
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②。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篇8:三国志吴主传阅读答案
【注】①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周公制定的礼法制度,他的儿子、受封于鲁国的伯禽却没有遵守。按照古人的解释,伯禽在服丧期间。徐戎(周代居住在今徐州一代的少数民族)作乱,伯禽就停止服丧而率兵讨伐,平定了徐戎。 ②濡须坞:修建在濡须口的堡坞.夹濡须水而筑。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权哭未及息 息:停止 B.领会稽太守 领:兼任
C.公烧其余船引退 引:拉 D.此宁哭时邪 宁:难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孙权励精图治的一组是:(3分)
①策薨,以事授权 ②招延俊秀,聘求名士 ③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
④公烧其余船引退 ⑤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 ⑥权与相拒月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权继位之后,任用贤才,优礼士人,用对待师傅之礼事奉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一时间,孙权手下人才济济。
B.荆州牧刘表死后,其子刘琮投降曹操。此时的东吴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联合刘备与曹操决战,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C.孙权到秣陵(建业)后,曹操来犯,孙权与曹操大战于濡须坞,双方均不能获胜。看到孙权阵容齐整,曹操只好撤兵。
D.孙权作为一代英主,面对曹操的入侵,敢于抗击;经过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又在濡须之战中取得胜利。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荆州牧刘表死,鲁肃乞奉命吊表二子。(3分)
(2)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3分)
参考答案:
2.C(引:退) 3.D(①是权力交接,③是张昭所为,④是说曹操)
4.A(文中只说对张昭以师傅之礼)
5.(1)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
(2)(4分)(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
【参考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平定江东诸郡时,他才十五岁,就被任命为阳羡县令(不满一万的县令称长)。郡里推荐他为孝廉,州里推举他为茂才(秀才)。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政事交给孙权,孙权哭泣还没有停息,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现在难道是痛哭的时候么?古时周公立法而他的儿子伯禽却没有遵守,这不是伯禽要违背父亲,而是当时不能实行。况且如今犯法作乱的奸人相互争逐,凶如豺狼的强人布满道路,(您)竟然还要哀伤兄长,顾全礼法制度,这好比是开门迎接强盗,不可以认为是仁义。于是就让孙权换去丧服扶着他上马,让他出去巡视军队。这个时候,孙氏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并且深入险要的地方还没有完全服从,天下英雄豪杰分布在各个州郡,投奔和借住在江东的中原人士,以江东政权的安危来考虑留下还是离去,还没有结成稳固的君臣关系。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可以辅佐孙权共成大业,所以全心服从侍奉于他。曹操上奏汉献帝封孙权为讨虏将军,任会稽太守,驻屯在吴郡,派郡丞到吴郡管理文书等事。孙权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对待张昭,周瑜、程普、吕范等都做了将帅。招揽才学优秀的人才,聘请著名的士人,鲁肃、诸葛瑾等开始成为孙权属下的官员。孙权又分别部署军队,平定山越,讨伐不服从命令的人。
(建安十三年)荆州牧刘表去世,鲁肃请求奉孙权的命令向刘表的两个儿子吊唁,将以吊唁的名义观察其变化。鲁肃还未到荆州,而曹操却已到了荆州境内,刘表的儿子刘琮率众投降。刘备准备渡长江向南,鲁肃与刘备相见,于是转达了孙权的想法,并陈说了决定胜败的各种因素。刘备进驻夏口,派诸葛亮进见孙权,孙权派遣周瑜、程普等出发。这时候曹操刚得到刘表的部下,势力强盛。议事的官员们(都听说曹军的势力)畏惧,纷纷劝说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的主张,与孙权意见相同。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一万人,与刘备一起进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大破曹军。曹操烧掉战斗中尚未毁坏的船只,率军撤退,士卒遭受饥饿疫病,死者过半。刘备、周瑜等又追到南郡。
建安十六年,孙权把治所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把秣陵改名为建业。听说曹操将要来侵,建造了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孙权与曹操对峙了一个多月。曹操远远看到孙权的军队,感叹它整齐严肃,便撤退了。
篇9:吴德基传阅读答案
吴德基传阅读答案
①吴德基者,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①,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②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 ”令意惭,乃已。
③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 ”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④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
⑤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 ”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注】①擿:揭露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擢知莱之潍州事( ) ⑵为吏者宜宣布德泽( )
⑶遂谢事归( ) 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
18.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且法乃天子法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愿得只履事之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为吏者宜宣布德泽 君为我呼入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则或咎其欲出者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⑴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⑵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20.第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1.这篇传记着重表现了吴德基作为官员的.______、_______品质。(3分)
答案:
17⑴主持,掌管⑵传布,传播⑶推辞⑷赞美
18. (2分)A
19. (5分)⑴南康民风彪悍,那里的百姓认为南康丞吴德基是一个书生,轻视他,(但)吴德基仍像往常一样。(3分)⑵太守不敢再说什么,那些已经赔偿毛驴的县也停止了这种做法。(2分)
20. (3分)通过写吴德基听从宋濂劝诫,深居简出,不与世俗之人交往,反映他是一个能纳善言、淡泊从容的君子,使吴德基形象更加丰满。
21.爱民如子(爱护百姓)、正直无畏(不畏强权、刚直不阿)(写出一个得2分,两个给3分) (3分)
篇10:《明史·吴宽传》阅读答案
吴宽,字原博,长洲人。以文行有声诸生间。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东宫,秩满进右谕德。孝宗即位,以旧学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丁继母忧,吏部员缺,命虚位待之。服满还任,转左,改掌詹事府,入东阁,专典诰敕,仍侍武宗东宫。宦竖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宽率其僚上疏曰:“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古人八岁就傅,即居宿于外,欲离近习,亲正人耳。庶民且然,矧太子天下本哉?”帝嘉纳之。
十六年进礼部尚书,余如故。先是,孝庄钱太后崩,廷议孝肃周太后万岁后,并葬裕陵,祔睿庙,礼皆如适。至是,孝肃崩,将祔太庙,帝终以并祔为疑,下礼官集议。宽言《鲁颂·閟宫》、《春秋》考仲子之宫皆别庙,汉、唐亦然。会大臣亦多主别庙,帝乃从之。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入阁,尝为刘健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他日又曰:“吴公科第、年齿、闻望皆先于迁,迁实自愧,岂有私于吴公耶?”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年七十,数引疾,辄慰留,竟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文定。授长子奭中书舍人,补次子奂国子生,异数也。
宽行履高洁,不为激矫,而自守以正。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兼工书法。有田数顷,尝以周亲故之贫者。友人贺恩疾,迁至邸,旦夕视之。恩死,为衣素一月。
篇11:《明史·吴宽传》阅读答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B.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C.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D.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B.诰敕,亦作“诰勅”,朝廷封官授爵的敕书。诰是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敕是帝王的诏书、命令。
C.廷议,即廷臣会议,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须上奏皇帝,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
D.太庙泛指古人祭祀祖先的宗庙,也包括皇帝的宗庙。祔庙指将神牌(牌位)放入供奉祖先牌位的'庙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吴宽品德高尚,才华出众,擅长书法,会试、廷试都是第一,但最终不能入阁,朝廷内外都为他惋惜。
B.弘治八年吴宽擢升为吏部右侍郎。继母去世吴宽丁忧辞职,当时吏部官职空缺,皇帝命令将空缺职位留着等待吴宽服孝满。结果吴宽却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
C.吴宽学问渊博。在礼部尚书任上,引经据典解答了皇帝对孝肃周太后祔庙的疑义,其他大臣们也多主张另外立庙,皇帝最终听从了建议。
D.吴宽坚持自守正道,能周济贫困的亲朋故旧。皇帝不允许他退休,直到他死在官任上;在他死后授予他两个儿子为官,这些都体现了朝廷对他道德品行及政治才华的肯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宦竖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数移事间讲读。(5 分)
(2)中外皆为之惜,而宽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5 分)
参考答案
10、A
11.D(太庙指皇帝的宗庙。)
12、B 吴宽是先回原任后(礼部右侍郎)再被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
13、(1)宦官多不愿太子亲近儒臣,屡次借口有事情来间断讲读。(得分要点:宦竖、移、间每点 1 分,全部语句通顺 2 分。)
(2)朝廷内外都为他惋惜,而吴宽很安然,说:“我当初的希望就没有想到入阁。”(得分要点:中外、安、及,全部语句通顺 2 分。)
参考译文:
吴宽,字原博,长洲人。以文章品行在诸生间有声望。成化八年(1472)时,会试、廷试都是第一,被授予修撰。侍奉做太子时的孝宗,年限满了进位右谕德。孝宗即位后,凭以前孝宗跟随他学习的功劳迁任为左庶子,参预修订《宪宗实录》,进位少詹事兼侍读学士。
弘治八年(1495)擢升为吏部右侍郎。继母去世丁忧,吏部官职空缺,皇帝命令虚位以待。服孝满后还任原职,转任吏部左侍郎,改任掌管詹事府,进入东阁,专门掌管诰敕,仍然侍奉作太子的武宗。宦官阉竖多不愿太子亲近儒臣,屡次以有事情来间断讲读。吴宽率领他的同僚上疏说:“在东宫讲学,一到寒暑风雨时节就停止,初一十五节令节日就停止,一年不过几个月,一月不过几天,一天不过几刻。这样讲学的时间少,停讲的日子多,岂能再用其他的事情妨碍诵读。古人八岁跟从保傅,就居住寄宿于外面,是想让孩子离开身边小人,亲近正人。百姓都是这样,何况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呢?”皇帝嘉许了。弘治十六年(1503)吴宽进位礼部尚书,其余像以前一样。早先,孝庄钱太后驾崩,廷议孝肃周太后是万岁爷的皇后,一并葬在裕陵,祔在睿庙中祭祀,礼仪上都适宜。到这时,孝肃驾崩,将祔在宗庙
中,皇帝始终以一并祔庙有疑义,下旨礼官集体讨论。吴宽说《鲁颂·閟宫》、《春秋》考仲子的宫都另立庙,汉代、唐代也是这样。恰好大臣们也多主张别立庙,皇帝于是听从了。当时词臣名望厚重的,吴宽为最高,谢迁次之。谢迁已经入阁了,曾经对刘健说,想援引吴宽共同举政,刘健坚持不从。过些日子又说:“吴公科第、年齿、闻望都比谢迁我强,我确实自己很惭愧,难道是对吴公有私心吗?”待到谢迁引退后,举荐吴宽代替自己,也不能用他。朝廷内外都为他惋惜,而吴宽很安然,说:“我当初的希望就没有想到入阁。”七十岁后,数次称病,皇帝都安慰挽留,竟然死在官任上。赠授太子太保,谥号文定。授予长子吴奭为中书舍人,补授次子吴奂为国子生,这是很少见的。
吴宽品行高洁,不作激烈矫厉的举动,而以正道自守。无书不读,诗歌文章有典范准则,再加上擅长书法。家有几顷田,曾用它周济亲朋故旧中的贫困的人。友人贺恩患病,他将他搬到自己家中,早晚看视。贺恩死了,吴宽为他穿了一个月丧服纪念他。
【吴隐之传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10.林语堂苏东坡传阅读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