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kingzh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父偃师,隋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从高祖起义,官至郢州刺史。志玄从父在太原,甚为太宗所接待。义兵起,志玄募得千余人,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从平霍邑,下绛郡,攻永丰仓,皆为先锋,历迁左光禄大夫。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袭,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击,杀数十人而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后从讨王世充,深入陷阵,马倒,为贼所擒。两骑夹持其髻,将渡洛水,志玄踊身而奋,二人俱堕马,驰归,追者数百骑,不敢逼。及破窦建德,平东都,功又居多。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赏物二千段。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
太宗即位,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文德皇后之葬也,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士马出肃章门。太宗夜使宫官至二将军所,士及开营内使者,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使者曰:“此有手敕。”志玄曰:“夜中不辩真伪。”竟停使者至晓。太宗闻而叹曰:“此真将军也,周亚夫无以加焉。”十一年,定世封之制,授金州刺史,改封褒国公。十二年,拜右卫大将军。十四年,加镇军大将军。十六年,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志玄顿首固请回授母弟志感,太宗遂授志感左卫郎将。及卒,上为发哀,哭之甚恸,赠辅国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忠壮。
(节选自《旧唐书·段志玄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为太宗所接待 接待:迎接招待。
B.历迁左光禄大夫 历迁:多次升职。
C.深入陷阵 陷阵:陷入敌阵。
D.志玄踊身而奋 踊身:纵身跳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B.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C.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D.显和军乱/大军因此复振,击大破之圾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玄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在平定霍邑、夺取绛郡、攻占永丰仓等战役中,他均任先锋;后来,在战胜窦建德、平定东都的战斗中,他又建功很多。
B.志玄忠贞不二,拒绝利诱。隐太子建成、巢刺王元吉用钱财引诱他归附自己,他不为所动,并暗中向太宗告发了他们,后又参与诛杀建成、元吉的行动。
C.志玄恪尽职守,受到褒扬。太宗晚上派宫官到他的军营,他坚持不开营门,让使者一直等到天亮,太宗因此称赞他为“真将军”,认为周亚夫也不如他。
D.志玄屡受封赠,恩遇甚隆。作为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他生前多次被封赏官爵;
去世后,太宗非常悲伤,不仅追授他官职,而且给予他陪葬昭陵的哀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
(2)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
答案:
4.A(接待:亲近礼待。) 5.D(据中华书局《旧唐书 》第八册 2504页《段志玄传》)
6.C(“认为周亚夫也不如他”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太宗说的是周亚夫也没办法超过他。)
7.(10分)(1)(5分)(他)被流箭射中了脚,因担心众人内心动摇,忍痛不说,又几次杀入敌阵。(关键词 “虑”“动”“更”译对一个1分,句意2分。)
(2)(5分)(他)卧病在床,太宗亲自前来探望,流泪告别时,回头对他说:“应该给你儿子五品官职。”(关键词“寝疾”、“临视”、“顾”每译对一个1分,句意2分。)
篇2:《郑玄传》阅读答案
《郑玄传》阅读答案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①,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③,回、赐④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常诣学官②玄因从质诸疑义()
③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④遣使要玄()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山东无足问者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B.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因从质诸疑义
C.乃入西关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
D.皆得所未闻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
①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②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4.第⑸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3分)
5.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①②③。(3分)
【参考答案】
1.⑴诣(到去;往去)⑵质(问、询问)⑶辟(征召)⑷要(邀请)(各1分)
2.C.(2分)
3.⑴(应劭)自我引荐说:我是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
⑵袁绍于是就推举郑玄为茂才,上表奏请皇上拜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两个官都没有去做。
(共5分。明显的理解错误每处扣1分)
4.要做我的学生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以做官为荣。(共3分,前后各1分。表达1分)
5.好学上进;厌恶做官;为人正直;性格耿直;不畏权贵等。(契合文中内容,且不重复,每点1分)
【译文】
郑玄字康成,年青时曾担任乡间小吏。他不愿担任这种职务,父亲对此多次表示气愤,但不能制止他。于是他就去太学求学,又跟东郡的张恭祖学《周官》《札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来)认为崤山之东没什么名师可求教了,就西入函谷关经由涿郡的卢植拜扶风马融为师。马融门徒四百余人,能受到他当面教诲的(只有)五十多人。马融平素很自负,郑玄在他门下,三年都未能得到当面讨教的机会,(马融)只是让水平较高一点的弟子向郑玄传授学问。郑玄就找来书日夜钻研诵读,从来没有懈怠、厌倦过。(有次)适逢马融集中诸弟子,考论图纬方面的学问,他听说郑玄长于算术,就召郑玄一起在楼上考论,郑玄乘机跟大家一起向马融请教疑难之处。请教完疑难问题,郑玄就告辞回乡了,马融(知道后)慨叹地对门徒们说:郑玄离去之后,我的学问就会东传了。
郑玄自游学始,十余年后才回故里。(后来)他的门徒已有千人左右。当时任城的何休极为喜好《公羊》之学,后来还著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毂梁废疾》三本书。郑玄则对《公羊墨守》作了更深的探究,针砭《左氏膏肓》的失误,将《毂梁废疾》中未说清的问题作了进一步解说。何休见到这些之后赞叹道:郑康成掌握了我的学说的`精髓,用我的学说来指出我的不足了!
当时大将军袁绍总领冀州军队,他派人去请郑玄,并趁势大宴宾客。袁绍的宾客中有不少豪杰俊才,都很有才学善于言辞,他们见郑玄是个读书人,但并不认为他是个博学之人,都争着向他提些怪问题,此起彼伏不断。郑玄一一针对提问进行答辩,宾客中没有人不叹服。那时汝南的应劭也归附于袁绍了,就势也自我介绍道:原太山的太守应中远,面朝北拜您为师,称是您的弟子,怎么样?郑玄笑着回答:孔子的门下以四科相考问,颜回、子贡这类人是从来不称道官阶门第的。应劭脸上随即显出了惭愧的表情。
篇3:《后汉书郑玄传》阅读答案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緓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灵帝末,解,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时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令其子谭遣使逼玄随军。不得已,载病到元城县,疾笃不进,其年六月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尝受业者,縗绖赴会千余人。
篇4:《后汉书郑玄传》阅读答案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B.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C.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D.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征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官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縗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指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先后到当地的学校、太学学习,向京兆第五元先、东郡张恭祖学习;后入关,通过涿郡卢植介绍,以扶风郡马融为师。
B.郑玄不喜做官,勤于研究。他年轻时即不愿做官为吏;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他暗暗修习儒家经籍,并有所创建,促进了古文经学的兴盛。
C.郑玄不慕权贵,淡泊名利。大将军何进征召,他住一晚即逃归;大将军袁绍举荐,他未就任;公车署征召,他推辞有病;去世前,留遗嘱要求薄葬。
D.郑玄桃李天下,受人敬佩。在东莱时,他的学徒已有几百甚至上千人;他七十四岁去世,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参加丧会的`有千余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2)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参考答案
10.D【解析】(A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中间断;C项,“举玄茂才”和“表为左中郎将”中间断;B项两处皆错。)
11.B【解析】(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12.B【解析】(“周围许多人因党锢之祸受拘禁”错,“禁锢”意为“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且他也受到了禁锢。)
13.
(1)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拿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室”,内室,房屋,家;“操”,持,拿着;“以”,来;“伐”,讨伐。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多”,有很多;“玄儒者”,判断结构,郑玄是儒者;“通人”,学识渊博通达之人;许:称许、称赞。以上各1分, 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是北海郡高密县人。郑玄年轻时任乡啬夫,辞官回家后,便常常到当地的学校去学习,不愿意做官吏,他的父亲多次为此恼怒,也不能阻止他。后来就到太学跟随老师学习,尊奉京兆的第五元先为师,又随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由于在崤山以东地区没有值得求问的人了,郑玄便西行进入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介绍,尊奉扶风郡马融为师。郑玄独自游学,十多年后才回到乡里。家庭贫困,便在东莱郡租种别人的田地,跟随他的学徒已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等到发生党锢之事,郑玄竟和同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限制活动,于是就暗暗地修习儒家经籍,关闭门户不再外出。当时任城何休喜好公羊经学,就著述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郑玄却针对这三本书都提出了辩驳。何休见到这些后感叹地说:“郑康成走进了我的房室,操起了我的长矛,来讨伐我啊!”起初,光武帝中兴汉朝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这些人为古文、今文经学争辩不休,后来马融回答了北地郡太守刘绬,加上郑玄与何休的对答,文言翻译与考据都通达精深,从此古文经学便彻底兴盛起来了。灵帝末年,限制党籍人士活动的禁令被解除后,大将军何进听说了郑玄的贤名便派人前去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极有权势的外戚,不敢违抗他的意旨,于是便迫胁郑玄,郑玄迫于无奈而去拜访他。何进为他准备了坐几和手杖,对他的礼遇很是优厚。郑玄不接受何进所赐予的朝服,而是头戴幅巾去见何进。住了一宿便逃奔而去。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军队,派遣使者邀请郑玄,以盛大的规模招待宾客,郑玄最后到达,袁绍便延请他就上座。袁绍的宾客有很多是豪俊之士,都很善才辩,见到郑玄是儒者,并不认为他是学识渊博通达之人,竞相提出种种不经的说法,各家纷纷起身向他发难。郑玄依照儒家经籍进行申辩对答,每一对答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并且都是以前没有听说过的,座中没有谁不嗟叹心服。袁绍于是便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他任左中郎将。但他都没有接受。公车署征召他任大司农,赐给他一辆四马安车,所经过地方的郡县都派长吏接送。到朝廷后,郑玄就以生病的理由自求回家。这时袁绍正和曹操两军在官渡僵持不下,袁绍让他的儿子袁谭派遣使者逼迫郑玄随从军队。郑玄迫于无奈,带病来到元城县,病情危重而无法继续行进,这一年六月病逝,享年七十四岁。留下遗嘱要求薄葬。从郡守以下曾经跟随他学习的人中,披麻戴孝参加丧会的有一千多人。
篇5:《元史·欧阳玄传》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日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佑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培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延中,玄极言无隐。科日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戊戌,座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公,谥曰文。(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属:连缀
B.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乖:违背
C.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意:意料
D.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喻:打比方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3分)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
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篇6:《元史·欧阳玄传》阅读答案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5分)
(2)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5分)
参考答案:
4.D喻:使……明白。
5.B(①是道士对欧阳玄未来的估测;③只能说明他的研究面很广,并不能说明他的才干卓异;⑤重点强调欧阳玄临难不退、坚持己见的个性)
6.B(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欧阳玄严惩豪门大族的信息)
7.(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采分点:“讫”“亟”“所之”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采分点:“更张”、“事有不便者”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隐”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欧阳玄,字原功,是浏阳人。他的祖先居住在庐陵,与文忠公欧阳修出于同一宗。到他的曾祖父欧阳新时才迁居到浏阳,所以他是浏阳人。欧阳玄幼年聪慧,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各书。八岁能背诵,才开始跟随乡学先生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下几千字,就知道如何写文章。十岁时,有一道士凝视欧阳玄,告诉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以文章为天下之冠,有担负朝廷重任的才能。”说完就离开了,急忙出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朝廷派遣使者巡查各县,欧阳玄以学生身拜见使者,使者命其作梅花诗,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来时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十四岁时,进一步跟随宋朝遗老学习作词章。下笔成章,每次参加乡学考试总是位于高等。成年后,闭门读书几年,人们见不到他的面,经史百家,没有不研究的,对伊、洛学派的本末,尤其淹博贯通。
延佑二年(1315),朝廷开科举选拔人才,欧阳玄考中进士,授职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遣为太平路芜湖县尹。县里有很多不易判明的案件,长时间不能判决,欧阳玄审察案件的实情缘由,一一做了裁决。豪门大族不合法度,残害他们役使的奴仆,欧阳玄判决让奴仆赎身为平民。赋税征发都很适时,教育感化的政策得到普遍推行。又调任武冈县尹。县里管辖溪洞,少数民族错杂居住,抚育爱护稍有不一致,就会兴兵作乱。欧阳玄到任一个多月,赤水、大清两洞聚众械斗,官府管事的`人相顾失色,没有什么办法。欧阳玄独自一人骑马让两个人跟从他,直接到达械斗的地方劝戒他们。到了地方,就看到死伤的人到处都是,械斗还没停止。械斗的人熟知欧阳玄的大名,放下兵器,排列在马前跪拜,说:“我们这些人不是不害怕法度,因为一件事向县里告状,县官不认为有理,反而用徭役赋税搜刮民财,事情不能忍受,于是因激愤而决心走上这条死路。没料到烦劳您亲自前来。”欧阳玄拿祸福的道理来开导,回去替他们办理他们的案件,械斗的人终于安定下来。
致和元年,升迁为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第二年,刚刚设置了奎章阁学士院,又设置艺文监隶,都挑选清廉有声望的官吏来任职,文宗亲自任命欧阳玄为艺文少监。至正三年,皇帝下令修编辽、金、宋三史,召命欧阳玄为总裁官,欧阳玄亲自定出例子,使编撰的人有依据。史官中有愤愤不平为显露才能使评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用口舌争辩,等到他呈上文告,就拿笔易改文字。到了论、赞、表、奏这些篇章,就都由欧阳玄编写。至正五年,皇帝因为欧阳玄在几个朝代作官,并且有修编三史的功劳,命令丞相,越级授予他爵位秩禄,于是打算授予翰林学士承旨一职。至正十七年春天,欧阳玄想还乡,皇帝不答应。欧阳玄长时间生病,不能走路。这年十二月戊戌日,在崇教里的寓舍逝世,享年八十五岁。皇帝赏赐的钱十分丰厚,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
篇7:新房玄龄传阅读答案
新唐书
房玄龄,临淄人。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日:“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物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隐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慑,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娼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
(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B.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C.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D.上无功德/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最后- -级中央政府考试的人,即殿试及第者。
B.幕府,古代君王或军中将帅处理政务之地,用帐幕搭建,故称之,也泛指衙署。
C.刀笔吏,指文职官员或掌管文案的官吏,因为古代读书人常用刀和笔修改文字。
D.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各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深得太宗信任。太宗巡行渭北时,房玄龄与太宗就一见如故;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定跟随。
B.房玄龄为国尽心竭力。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书进言。
C.房玄龄才能卓尔不群。年轻时就被高孝基誉为国家的栋梁;在秦王府任职达十年之久,展现了他的才华。
D.房玄龄注重家风建设。房玄龄注重自身修养,见贤思齐,宽以待人;收集古今家训,警示子女遵守法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4 分)
(2)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4 分)
5.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各有怎样的目的? (3分)
答案:
1. B
2. B 解析:不包括“君王”。
3. A 解析:“后来凡有战事房玄龄就一 定跟随”错,文中有“会伐辽, 留守京师”。
4.(1)这个人机敏有学识,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
评分标准:语句大意1分,“若”“委任”“面”各1分。
(2)对这些多加用心留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几代忠诚守节,我内心很崇尚,你们也应该效法学习他们。
评分标准:语句人意1分,“躬”累叶”“师”各1分。
5.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由此可见唐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和信任。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8:文言文《元史·欧阳玄传》阅读理解
文言文《元史·欧阳玄传》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8-10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调太平路芜湖县尹。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改武冈县尹。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撩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史官中有悻悻露才、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数千言,即知属文 属:写
B.玄领印摄院事 摄:管理
C.俾论撰者有所据依 俾:使
D.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 喻:打比方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欧阳玄才干卓异的一组是 ( )
①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②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④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⑤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
⑥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玄学习过《孝经》《论语》《小学》等著作,很小就能背诵,一天能记下几千字。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上任后不畏惧当时的豪门大族,严惩了虐待奴仆的这些人。他赋税征调及时,使得芜湖县的政治清明。
C.武冈县有人聚众打杀闹事,很多官吏对此无能为力,但欧阳玄却能够以自己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皇帝特别看重欧阳玄,让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还让他负责编修史书。
1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3分)
译文:
②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4分)
译文:
(2)请用斜线(/)给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元九!夫 贵 耳 贱 目 荣 古 陋 今 人 之 大 情 也 仆 不 能 远 征 古 旧 如近岁 韦 苏 州 歌 行 才 丽 之 外 颇近兴 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白居易《与元九书》)
参考答案:
8.D 喻:使明白。
9.B(①是道士对欧阳玄未来的估测;③只能说明他的研究面很广,并不能说明他的才干卓异;⑤重点强调欧阳玄临难不退、坚持己见的个性。
10.B(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欧阳玄严惩豪门大族的信息)
11.(1)(道士)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每句一分。第一句,讫、去;第二句,亟;第三句,所之。)
(2)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每句一分。第一句,更张;第三句,定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第四句,隐。)
【译文】
欧阳玄,字原功。他的母亲李氏亲自教他《孝经》《论语》《小学》等书,八岁能背诵,开始跟随同乡的老师张贯之学习,一天能记几千字,就懂得写文章。十岁时,有一道士凝视欧阳玄,对张贯之说:这个孩子神气凝远,目光逼人,以后会凭借文章成为天下第一,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说完就离开了,(贯之)急忙追赶想与他讲话,已不知他的去向。部使者巡查各县,欧阳玄以学生的身份拜见使者,部使者让他作梅花诗,他立刻作成十首,晚上回去时,增加到上百首,看见的人对此都很惊讶。十四岁时,进一步跟随宋朝遗老学习作词章,下笔就能写成文章,每次参加乡学考试总是位居前列。二十岁时,闭门读书几年,没有人见到过他,经史百家,没有不研究的。
延祐元年,(仁宗)下诏设科目选取人才,欧阳玄凭借《尚书》参加贡试。第二年,赐予他进士出身,授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之职。调任太平路芜湖县尹。县中多疑难官司,长期不能判决,欧阳玄察明了案情,都公正地进行了判决。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他们的家奴,欧阳玄判决这些家奴恢复自由。征调赋税及时,百姓乐意去做自己的工作,政教风化非常盛行,蝗虫唯独不入此县境界。他改任武冈县尹。武冈县控制着溪洞,此处少数民族杂居,抚育爱护稍有违背(他们的心意),他们就拿起武器造反。欧阳玄到任一个月后,赤水、太清两洞聚集众人相互攻杀,官吏们互相对视,脸色大变,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欧阳玄当天骑马带领两人直接到达獠人争斗的地方劝导他们。到达的时候死伤者满道,战斗还没有停止。獠人熟知欧阳玄的名望扔掉兵器,排着队拜倒在马前,说:我们不是不惧怕法律,因为向县衙投诉事情,县官判决不公正,反而用徭役横征暴敛搜刮我们,感情上无法忍受,就决心拼死一搏。没想到麻烦我们的清廉长官亲自前来。欧阳玄用祸福的道理开导他们,回去为他们审理官司,獠人于是安定下来。
(朝廷)征召欧阳玄作国子博士,升任国子监丞。致和元年,改任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当时正值战乱,欧阳玄领印代理国史院事务,每天在内廷值班,参与决策机要事务,凡是远近的调拨发运,(都由他)起草诏令、檄文。改革朝政,遇有不顺利的事情,在朝廷集中商议,欧阳玄畅所欲言,没有隐讳。事务繁琐,阻挠者非常多,他仍然竭力争取。(朝廷)下诏修编辽、金、宋三史,召欧阳玄为总裁官,揭示要旨,列举事例,使撰述者有所依据。史官中有因不忿表露才华、议论不公正的人,欧阳玄不用口舌与他们争论,待他们交上稿件,用笔修改审定,都算是他们自己改正的。至于论、赞、表、奏,都由欧阳玄执笔。五年,皇帝因欧阳玄在几朝做官,并且有编修三史的功劳,命令丞相破格授予他爵位和俸禄,于是准备授予他为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请求辞官,由于中原道路阻塞,打算经四川回乡,顺帝又不答应。当时将要大赦天下,宣他到内府。欧阳玄长期卧病,不能行走,丞相传旨,让他乘轿子到延春阁下,这实在是不同于常例。这年十二月戊戌日(二十九日),在崇教里的寓所去世,时年八十五岁。顺帝赏赐办理丧事的财物很丰厚,追封他为楚国公,赠谥号为文。
篇9:《春秋传》阅读理解答案
《春秋传》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参考译文】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成了服氏注。
篇10:齐宣王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齐宣王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原文】
齐宣王为大室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问题】
12.(1)与“敢问王为有臣乎?”句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宣王【为】大室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全石以【为】底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解释加点字。(1分)
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邦( )
13.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A.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却喜欢淫乐,冒昧地问一下荆国还有君王吗?
B.荆王解禁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并且喜欢淫乐,冒昧地问一下荆国还有君王吗?
C.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却喜欢淫乐,岂敢再询问荆国有君王吗?
D.荆王解禁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并且喜欢淫乐,岂敢再询问荆国有君王吗?
14.请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香居进谏的`缘由。(3分)
①【 】;②【 】。
15.从文中可知,香居是个【 】、【 】的人;齐宣王是个【 】、【 】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2、(1)D(2分)
(2)诸侯的封国或国家(1分)
13、A(2分)
14、①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群臣莫敢谏(3分)
15、勇敢或敢于劝谏
有谋略或善于劝谏
善于纳谏或能听取意见
勇于改过(4分)
篇11:柳宗元传阅读理解答案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答案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附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 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段志玄传》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10.合欢树阅读理解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