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隐斋记》阅读答案
“ZK寄居主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市隐斋记》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市隐斋记》阅读答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市隐斋记》阅读答案
元好问
①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②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 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③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子何疑焉?”
④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乎 C.耶 D.也
22.简析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
23.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用韩伯林类比娄公,说明他们是同类人。
B.借用“卖药”之事,表明对真正隐士的看法。
C.李生求记并非娄公本意。
D.对娄公之流沽名钓誉行为进行讽刺批判。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分)
①出处一致 ②能定能应 ③喧嚣两忘 ④不为物诱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2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隐士”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21.(1 分)D
22.(4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1分),将追名逐利的假隐士口是心非、阴奉阳违的虚伪面目揭示出来(2分),形象生动、言辞犀利,一语中的(1分)。
23.(2 分)D(2 分)C(1 分)
24.(2 分)B
25.(4分)要点:(1)“隐士”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之族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2)就“隐”的目的而言,可分为“真隐士”和“假隐士”。(3)真的隐士,无处不可隐,无时不可隐,无业不可隐。(4)真的隐士应埋其名,隐其姓,甘于平淡,耻于名利。(5)隐士尽管原因有别,但大都不愿同流合污,与当政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洁身自好,逃避现实,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对1点得1分,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文从字顺即可)
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在长安游玩,居住在娄公家里。娄公,是一个隐士,在长安市区居住了三十年了。他家有一个小书斋,名叫‘市隐斋’,与他交往的士大夫很多人都给他的书斋写诗,他想要得到您帮他写的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给我一个面子),(为他)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知道‘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意思。古代的人隐居在农民中,在工匠中,在商贾中,在医卜中,在屠钓中,甚而至于在赌徒中,在卖酒的人中,在看守城门的役吏中,在酒保中,无所不在,不仅仅是在深山里,在蒿草下,这样之后才叫做‘隐’。古代的人有大隐和小隐区别的原因,是说刚刚学道的人,对道的信奉还不诚挚,(只有)不让自己见到引发欲望的东西,(才能)让心不乱,所以把山林隐居的人称为小隐;(有的人)有操守,能应付世事,不被世俗之物诱惑,出仕和隐居能做到一样,无论是喧闹还是寂静,都能一概忘却,所以把在朝廷和市肆隐居的人称为大隐。照我来看,在山林小隐的人或许还有,但在朝廷或市肆隐居的人不一定都是大隐。自从隐居之士通过隐居博得名誉然后谋求高官之后,(那些在山林中隐居的人)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多了,(小隐尚且如此)更何况隐居朝廷和市肆的那些人呢?现在追逐私利的这类人,耸起肩膀进入市朝,脚踏着脚(争先)登上断而高的冈垄,张开利嘴伸出长爪,争先恐后地进行交易,来同那些佣工和小贩为锥刀之利而血战,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像强盗)盗跖一样的(卑劣)行径,却(说着)像伯夷一样(清高)的话,说:‘我是一个隐士呀’,这样行吗?(我)大胆请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么样的呢?”
李生回答说:“(他)卖书来维持生活,只求够吃罢了,不妨碍他为人的清廉;通过诗酒与大家交游,求与人和睦相处罢了,不妨碍他的高洁。一个人既清廉又高洁,这的确是古代人之所以隐居的道理呀,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娄公之所以隐居的情形了,我会为你而给他写一篇记。尽管这样,我对于娄公之所以隐居还是有些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的事结束我要说的话。韩伯休在都市里卖药,药从来都不讲价,有一个女子(找他)买药,韩伯休坚持原价不变。那个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吗?为什么就不能讲价呢?’(韩伯休)于是叹息道:‘我本来是为了逃避名声(才卖药隐居的),现在却连小女子都知道我的名!’(于是)丢下药,径直离开,再也没有回去。娄公的确是隐士,不过他自我封闭的道理,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言辞是人们外在的纹饰,人都准备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纹饰呢?(如果还要纹饰)这样做就是为了求得名声显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猜测是那些敬重娄公的士人勉强为他的书斋取的这个名吧,不应该是娄公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用我的这个话问问他。”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篇2:元好问《市隐斋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渠欲得君作记得:得到。
B.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辨:区别。
C.出处一致处:退隐。
D.以诗酒游诸公间游:游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以我故为之其皆出于此乎
B.则容或有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胁肩以入市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斯天下之民至焉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4分)
译文:
(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4分)
译文:
11.选文中作者如何分析真隐居和假隐居,对此什么态度?
答:
1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答案:
8.D交游,交往
9.C(A、一为祈使语气词,一为反问语气词;B、一为顺承连词,一为转折连词;C、都相当于“而”,连接词,不译;D、一为句末陈述语气词,一为代词)
10.(1)挂羊头,卖狗肉,干的是盗跖一样的行为,说的是类似伯夷的话,还说“我是个隐士”,能行吗?(4分,大意对给1分,3个关键词:悬:挂;行:行为;可;能行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
(2)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理由,你怀疑什么呢?
(4分,大意对给1分,3个关键词:高:高洁;固:本来;何:什么各占1分,意思对即可)(共8分)
11.作者在文中以“夫隐,自闭之义也”为前提,通过鲜明的比较,分析了大隐与小隐、真正的隐居与沽名钓誉之徒的假隐居的不同。文中用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的隐士不用修饰,无需声名,从而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欺世盗名假隐士。(5分,分析比较占2分,对假隐士的嘲讽占3分,意思对即可)
1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4分,两空1分,中间有多划的该项不得分)
[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街市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他也想得到你为他写的记,希望你就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我封闭的意思。古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和算命先生、隐于屠夫和渔夫,甚至隐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的,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坚定,隐居山林是为了不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内心平静,也能够适应环境,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不论到哪里都一样,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在我看来,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热闹的街市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从某山人索要高价之后,自称隐士欺骗松树桂树和白云山壑以欺骗世人的人多了去了,更何况是在热闹的街市中的人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耸起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坐着控制行市,牙尖嘴利、手长脚长,抢在别人前面以求出售自己的货物,拿着刀子与奴仆贩夫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干的是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嘴里说的却是类似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却说‘我是隐士’,这样的人能是隐士吗?敢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什么呢?”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廉正;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廉正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感到有些话没有说完。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请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让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为什么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不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名字而卖药,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就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封闭自我(隐)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装扮自身的,身将隐居,哪里用得着装扮自己呢?这样做是为了要炫耀自己啊,娄先生为什么要做这种事呢?我认为敬爱娄先生的官员为他写赋传,是硬要替他扬名罢了,而这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把我的话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十二月某日,河东元某题写此篇。
篇3:元好问《市隐斋记》阅读答案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日: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释】①乾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
18、文中的长安就是现在的_____一带。(1分)
1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舍于娄公所 (2)信道未笃 (3)无乃与伯休异乎 (4)奚以此为哉
20、下列各句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君其以我故为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能定能应,不为物诱。/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C、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D、乃叹曰:我本逃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2)予意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2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从李生请他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发端,借题发挥,揭露了那些以隐士为名,而实为求取利禄之徒的丑陋面目。
B、娄公以市隐作为斋名,有自我标榜的意味。
C、作者对小隐和大隐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小隐和大隐是两种不同的境界,而隐于何处是区分小隐和大隐的重要标志。
D、作者借韩伯休的故事,旨在与娄公进行对照,借此进一步质疑娄公隐逸的动机。
23、作者认为娄公不是真正的隐士,而是为了求显。请从文中概括相关的依据。(3分)
参考答案:
18、西安
19、住宿、留宿;坚定;恐怕;何、为什么
20、A
21、(1)请问娄公隐居的原因,又是为了什么呢?
(2)我猜想,这是那些偏爱娄公的大夫硬要替他扬名罢了,不是他的本意吧
22、C
23、娄公自我标榜,将书斋命名为市隐斋;和士大夫唱和交往;求名人为其作传。
附译文一: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你就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请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他交往,是强加给他了名声,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金宣宗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作者故乡忻州在河东,故自称河东元某)元某题写此篇。
本文选自《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记,是古代记事文体的一种,本篇则别具一格。题为记市隐斋,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先从夫隐,自闭之义也说起,以古这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篇末,则借韩伯休的故事,对娄公求文以显名的所谓隐士行径予以巧妙的讽刺和委婉的劝戒。行文如剥荀抽茧,层层深入展开,文风纡徐委曲,平易自然。
篇4:市隐斋记阅读训练及译文
市隐斋记阅读训练及译文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
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干没氏:指投机牟利的人。②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你就看我的面子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的,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
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请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他交往,是强加给他了名声,并不是娄先生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渠欲得君作记
渠:他。
B.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 辨:区别。
C.出处一致
处:退隐。
D.以诗酒游诸公间
游:游玩。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以我故为之 其皆出于此乎
B.则容或有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胁肩以入市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斯天下之民至焉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以“夫隐,自闭之义也”为前提,通过鲜明的比较,分析了大隐与小隐、真正的隐居与沽名钓誉之徒的假隐居的不同。
B.娄公自题斋名为“市隐”,又广邀文人墨客赋诗作文,宣扬隐居的乐趣,但因对隐逸的认识不同,他的良苦用心没有被元好问理解。
C.文中用韩伯休的故事说明真的隐士不用修饰,无需声名,从而含蓄地嘲讽了那些“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欺世盗名假隐士。 D.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没有对斋本身作叙述描画,而是以作者与李生论辩是否为娄公作记的对话来结构全篇,层层深入,以理取胜。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言 身 之 文 也 身 将 隐 焉 用 文之 是 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 意 大 夫士 之爱 公 者强 为 之 名 耳 非 公 意 也。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4分)
(2)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3分)
答案
16.D17. C18.B
19. 言 /身 之 文 也/ 身将隐 /焉 用 文 之 /是求 显 也/ 奚 以 此 为 哉/ 予意 大 夫 士 之 爱公 者 强 为 之 名耳/ 非 公 意 也。
(3分。断对三处得1分,断对五处得2分,断对七处得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1)挂羊头,卖狗肉,干的是盗跖一样的行为,说的是类似伯夷的话,还说“我是个隐士”,能行吗?(2)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理由,你怀疑什么呢?
(7分,第⑴句4分,第⑵句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篇5:元好问《市隐斋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元好问《市隐斋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②,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③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
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这里用唐李渤隐居少室山,两度不赴召,后韩愈召之而应召做官的故事,说明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②“欺松桂”句: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诱,引诱;欺,欺骗。③乾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 舍:屋舍
B.非特深山之中 特:特别
C. 叠足以登垅断 叠足:脚踏着脚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意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其以我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无乎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1.下列四句话,最能代表作者对娄公评价的一句是
A.娄公是“初机之士,信道未笃”的山林小隐。
B.娄公是“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的假隐士。
C.娄公是“鬻书以为食”“以诗酒游诸公”的古之隐士。
D.娄公是“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的隐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借韩伯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隐士的看法,同时对娄公之类沽名钓誉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13.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2分)
(3) 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3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9.C(A 居住 B只,仅仅 D 猜想)
10.D(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前一个“其”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后一个是代词,自己。B项前一个“乎”是句中停顿,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C项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之”是助词。)
11.D(文中有一句话“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这句话虽然提出了娄公与韩伯休之间有所不同,但作者也承认了娄公是一个隐士。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娄公的“廉”“洁”还是认可的,但对娄公的沽名钓誉也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12.D(“辛辣的讽刺”不对,应是“委婉的批评”。)
篇6:《市隐斋记》原文及译文
《市隐斋记》原文及译文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帮他写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的确是隐士,但是他自我隐藏的思想,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篇7:市隐斋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市隐斋记的原文翻译及阅读训练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①,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之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言问之。”
贞佑丙子年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舍于娄公所 舍:居住
B.非特深山之中 特:只,仅仅
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 诱:欺骗
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意义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无乎不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 但以刘日薄西山
C. 今夫乾没氏之属,胁肩以入市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 )
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 ④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
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 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A.①②⑤ B.① 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是作者的朋友,他认为娄公既清廉又高洁,是一个居于闹市的真隐士,所以希望作者为 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非要躲到深山老林住在蓬蒿茅草之下才算隐居。
C.古人认为“隐”有小大之别,“小隐”因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大隐”因为道行高深,可以不被外物所诱,所以可以隐在朝市中。
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3分)
(2)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3分)
(3)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4分)
参考答案
9.D(意,猜想)
10.D(D项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A项前一个“乎”是句中停顿,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B项前一个“以”是介词,“按照”,后一个“以”是连词,“因为”。C项前一个“之”是指示代词“这”,后一个“之”是助词。)
11.C(①④是作者的正面阐述,非讽刺否定)
12.D(从开头来看,求取书斋之记,是娄公本意,作者说“予意士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是作者委婉地批评娄公。)
13.(1)他想要您帮他写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评分标准:“渠”,他,1分;“其”,副词,表期望,译为“希望”,1分;“为之”,1分。
(2)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样的呢(或“是什么样的呢”)?
评分标准:“胆”,斗胆、冒昧1分;“所以”1分;“奈何”1分。
(3)娄公的确是隐士,但是他自我隐藏的思想,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
评分标准:“固”,译为“的'确”“本来”,1分;“而”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1分;“义”,译为“主张、思想”,1分;“无乃……乎”,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帮他写记,希望您因为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吧。”
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前人之所以有大隐、小隐的区别,是说那些最初有智巧变诈之心的人,对道的信仰还不够坚定,不愿意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把隐居山林作为小隐。那些既能坚守(操行)又能应付(世事)的人,不被外物所诱惑,他们或出仕或退隐,喧嚣与寂静全都忘记了,所以(人们)把隐居于朝廷与市肆的人作为大隐。依我看来,小隐在山林的,或许有,但在朝廷与市肆中隐居的人未必都是大隐。自从“山人”(李渤)以隐士为名索要高位以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更何况是居在朝市的人呢?现在那些投机牟利之人,敛缩肩膀出入市肆,翘着双腿操纵、把持集市,以牟取高利,用利嘴长爪,争强好胜,谋求功名,以致于与佣夫商人为一点微末小利争得头破血流。挂羊头,卖狗肉,像盗跖一样行事,(却像)伯夷一样说话,说“我是隐者”,行吗?我冒昧地问,娄公隐居的原因是怎样的呢?”
(友人)说:“他卖书来换取食物,求饱罢了,不妨害他的清廉;凭诗酒与各位士大夫交往,求得融洽罢了,不妨害他的高洁。(追求)清廉与高洁,本来就是古人隐居的原因,您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知道了,我替你写这篇记。即使如此,我对于这件事还有不满意的地方。请让我用韩伯休之事来说清我的看法。伯休在都市中卖药,他的药没有两种价格,一个女子来买药,伯休坚持不肯改变(降低)价格,女子生气地说:‘你是韩伯休吧?为什么不肯改变价格呢?’于是韩伯休叹息说:‘我本来不求名声,现在(我的名字)却被一个小女子知道了!’他丢了药,径自离开了,至死也没再回来。娄公的确是隐士,但是他自我隐藏的思想,恐怕还是与韩伯休不同吧!语言,是一个人的文饰罢了,自身将要隐居了,哪里还用得着文饰呢?这是追求显扬啊。(娄公)用这篇记做什么呢?我猜想,是那些喜欢娄公的大夫士人勉强要替他求名罢了,不是娄公的本意吧。你回去试着用我的话问问他吧。”
篇8:《苦斋记》阅读答案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①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莱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②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
篇9:《苦斋记》阅读答案
8.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岸外而臼中 岸: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物性之苦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求木之长者(主谓间)
B.食之可以清酒(能)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凭借)
C.拊石而和之(修饰) 渔父见而问之 (承接)
D.人知乐其乐 (自己的.) 亦各言其志也 (自己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刘基命名。
11.1、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5分)
匡山离人居住的地方很远,只有先生乐意游赏,而跟随他的人大多觉得早出晚归非常艰苦,于是(先生)就选择山中的洼地在那里筑室居住。
2、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5分)
即使想效仿山野农夫和卑微的仆役,在丛生的野草中苟且偷生也不可能得到,难道不是昔日的快乐酿成了今日的痛苦吗?
篇10:《苦斋记》阅读答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 岸:水边的陆地。
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罗:排列。
C.启陨箨以艺粟菽 艺:种植。
D.一旦运穷福艾 艾:止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性之苦者 求木之长者
B.食之可以清酒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拊石而和之 渔父见而问之
D.人知乐其乐 亦各言其志也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本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B.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
C.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5分)
(2)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5分)
【《市隐斋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7.虎丘记阅读答案
8.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10.苦斋记教案设计参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