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芝阁记》阅读答案

《芝阁记》阅读答案

2024-07-12 08:05:5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聆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芝阁记》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芝阁记》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芝阁记》阅读答案

篇1:《芝阁记》阅读答案

《芝阁记》阅读答案

芝阁记 王安石①祥符时,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来告者万数。其大吏,则天子赐书以宠嘉之,小吏若民,辄锡金帛。方是时,希世有力之大臣,穷搜而远采,山农野老,攀缘狙杙,以上至不测之高,下至涧溪壑谷,分崩裂绝,幽穷隐伏 ,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间,盖几于尽矣。

②至今上即位,谦让不德。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纳。于是神奇之产,销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间,而山农野老不复知其为瑞也。则知因一时之好恶,而能成天下之风俗,况于行先王之治哉?

③太丘陈君学文而好奇。芝生于庭,能识其为芝,惜其可献而莫售也,故阁于其居之东偏,掇取而藏之。盖其好奇如此。噫!芝一也,或贵于天子,或贵于士,或辱于凡民,夫岂不以时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贵贱,而卒所以贵贱者,何以异哉?此予之所以叹也。

22、祥符年间,芝“几于尽”的原因是什么(2分)

23、分析第②段的作用。(3分)

24、下列对陈君建阁藏芝的原因的推测,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不满皇帝迷信祥瑞粉饰太平。

B、进献朝廷颂 扬今上谦让有德。

C、为芝草不遇于时而感到惋惜。

D、先居为奇货再伺机高价出售。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应以士人际遇的贵贱来区分是否有道。

B、作者把士人不应为贵贱所役使作为文章的主旨。

C、作者为士人的际遇为何有贵贱之分而感到困惑。

D、作者认为士人和芝草贵贱有别的原因是一样的。

26、清人沈德潜评价《芝阁记》“用意多在题外”。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试题答案:

22、答案示例:宋真宗祥符年间,朝野以灵芝为祥瑞,一时上至大吏下至小民穷搜远采,致使九州四海之间,灵芝几乎穷尽。(2分)

23、答案示例:第②段写宋仁不信祥瑞、天下人不识灵芝,与第①段写真宗迷信祥瑞形成对比,有力论证了君王因一时好恶而改变天下风俗的观点,同时为第③段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做了铺垫。(3分)

24、C(2分)

25、D(3分)

26、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叙写灵芝在真宗、仁宗两朝天差地别的处境,以小见大(托物言志),阐明了士人的命运如同灵芝、荣辱贵贱都取决于时运的人生哲理,意在题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直观),易于读者理解。(4分)

篇2:青莲阁记阅读答案

汤显祖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心神如在。按其本末,窥峨嵋,张洞庭,卧浔阳,醉青山,孤纵掩映,止此长江一带耳。风流遂远,八百年而后,乃始有广陵李季宣①焉。

季宣之尊人乐翁先生,有道之士也。处嬉而神清,休然穆然,《五经》师其讲授,六德②宗其仪表。达人有后,爰发其祥。梦若有持清都广乐,徘徊江庭以柷将之,曰:“以为汝子。”觉而生季宣,因以名。生有奇质,就傅之龄,《骚》《雅》千篇,殆欲上口。弱冠,能为文章。云霞风霆,藻神逸气,遂拜贤书,名在河岳。公车数上,尊人惜之,曰:“古昔闻人雅好鸣琴之理,子无意乎。”

季宣奉命筮仕,授以山东济阳长。资事父以事君,亦资事君而事父也。三年,大著良声,雅歌徒咏。然而雄心未弇,侠气犹厉,处世同于海鸟,在俗惊其神骏。遂乃风期为贾患之媒,文字只招残之檄矣。君慨然出神武门,登泰山吴观而啸曰:“使吾一饮扬子中泠水,亦何必三周华不注耶!且亲在,终致吾臣而为子矣。”则归而从太公。群从骚牢,夷犹乎江皋,眺听壶觞,言世外之事,颓如也。

起而视其处,有最胜焉。江南诸山,翠微浥晔几席,欣言外之。夷堂发凶,层楼其上。望远可以赋诗,居清可以读书。书非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皆所不取。然季宣为人伟朗横绝,喜宾客。而芜城真州,故天下之轴也,四方游人,车盖帆影无绝,通江不见季宣,即色沮而神懊。以是季宣日与天下游士通从,相与浮拍跳踉,淋漓顿挫,以极其致。时时挟金、焦而临北固,为褰裳蹈海之谈。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相与颜其阁曰“青莲”。

季宣叹曰:“未敢然也。吾有友,江以西清远道人,试尝问之。”道人闻而嘻曰:“有是哉!古今人不相及,亦其时耳。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试面,岂足道哉!”

海风江月,千古如斯。吾以为《青莲阁记》。(选自季国平《汤若士小品》)

注释:①李季宣,名柷,仪征人。曾任山东济阳令,后辞官归里。②六德:六项道德标准,即“知、仁、圣、义、忠、和”。

9. 【题目】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觉而生季宣   觉:省悟

B. 处嬉而神清     嬉:喧哗

C. 为贾患之媒     贾:招致

D. 终致吾臣而为子矣致:致仕

【解析】A.“觉而生季宣”的大意理解是“梦醒之后,等生下了季宣”,所以“觉”应该是“梦醒”的意思。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贾”“致”的理解判断上。“贾”“致”在本题中的含义比较特殊,因此判断比较困难。学生还可以进行知识迁移,依据学过的内容进行推断。如“觉”的含义,可以从“云鬓半偏新睡觉”进行推断。

【答案】A

10.【题目】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始有广陵李季宣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觉而生季宣,因以名项庄拔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处世同于海鸟燕王欲结于君

D.其才气凌厉一世吾其还也

【解析】C项两句“于”都是介词,理解为跟,同,和;A项前句是副词,才;后句是副词,竟然,却;B项前句是连词,于是,就;后句是动词,趁机;D项前句是代词,他的;后句是副词,表婉商语气。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虚词“因”的错误判断上。“因”的词性相对复杂,包括了动词、名词、介词、连词等。“因击沛公于坐”的“因”理解为“趁机”是为学生熟知的。“因以名”如果不联系文意,理解为“趁机用祝为他命名”也可以理解的通,所以学生误选失分。

【答案】C

11.【题目】下列对本文主人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季宣年少聪慧,刚满学龄基本上就可以背诵《骚》《雅》中的很多诗篇,15岁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了。

B.李季宣雄心侠气的'风度品格不为官场所容,最终辞官跟随父亲一起生活。

C.李季宣为人光明磊落,喜欢接待宾客,大家如果看不他会沮丧懊恼。

D.李季宣喜欢谈论方外神仙之事,经常和他一起交往的朋友们都对此感到惊讶。

【解析】A项中“15岁的时候就可以写文章了”是对原文“弱冠”文学常识的错误理解。“弱冠”应该是20岁。

失分点提醒:本题相对简单,学生已经有比较多的文化常识积累,“弱冠”为男子20岁,这样的常识是较容易掌握的。

【答案】A

12. 【题目】下列对文本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言说李白是金粟如来的后世,在给文章增添一层神秘色彩的同时,更是为后文写李季宣的卓尔不群做铺垫。

B. 李季宣出生前,他的父母梦到一位神仙手持柷来演奏仙乐,于是待李季宣出生后为他取名为“李柷”。

C. 作者认为,李季宣之所以抑郁不伸,是因为当时社会“灭才情尊吏法”,如果李白生在李季宣所处的时代,其才情也是无处施展。

D. 本文内容上,虽以“青莲阁记”为题,却是写李季宣为主,李白为辅。结构上首尾呼应。

【解析】D“写李季宣为主,李白为辅”理解错误。文章只是写李季宣,所涉及的李白,跟李季宣不是主次关系。写李白就是为了引出主人公。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正确理解上。文章开头结尾都提到了李白,所以学生自然认为文中李白的出现是辅助成分。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以李白引出主人公里季宣。

【答案】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3.【题目】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五经》师其讲授,六德宗其仪表。

(2)故常与游者,莫不眙愕相视,叹曰:“季宣殆青莲后身也。”

(3)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嬉广寒。

【解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涉及的考点有“师”动词,学习;“仪表”标准;“故常与游者”省略句,“与”之后补充“之”;“殆”大概、几乎;“后身”,转世;“游幸”游览观光;“率”都;“自胜”自我约束;“嬉”,游玩。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较多,主要是对句子实词的理解不准。“仪表”“自胜”“嬉”都是理解的难点。“仪表”理解成为“表率、标准”,“自胜”的“胜”理解成为“克制、约束”,都不是常见的解释,所以学生难以翻译准确。

【答案】

(1)(乐翁先生)学习《五经》中讲解传授的知识,尊奉“六德”里的(言行)标准。

(2)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

(3)皇帝和臣子们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梦游广寒宫。

参考译文

李白是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是维摩诘大士转世,确实是这样的啊。“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他的心神好像还存在一样。察看他一生的经历,游览峨眉山和洞庭湖,醉卧于浔阳青山之中,孤高放纵的情怀和长江一带山水景物彼此掩映衬托,只是在长江一带啊。其流风馀韵渐渐远了,八百年之后,才有了广陵的李季宣。

季宣的父亲乐翁先生,是一个得道之人。身处喧哗之中,其神情清肃,歇息的时候也是肃穆的样子。(乐翁先生)学习《五经》中讲解传授的知识,尊奉“六德”里的(言行)标准。品行高尚的人会有后人,是源于他美好的德行。乐翁先生梦里好像是有神仙手持祝来演奏仙乐,并且说:“将要成为你的儿子。”梦醒后等生下了季宣,于是就用“祝”来为他命名。季宣天生有奇异的资质,到了上学的时候,《离骚》和《诗经》的《大雅》《小雅》等千篇文章,他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了。二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好的文章。其文章有云霞之资,风雨之态,神气轩逸,于是拜圣贤之人读书,在河岳一带很有名气。公车多次征召,他的父亲怜惜他,说:“听说古人喜好做简政清刑,无为而治的地方官,你难道没有这个意向吗?”

季宣于是奉命出仕,朝廷任命他为山东济阳的长吏。他用侍奉父亲的态度来侍奉国君,也可以说是用侍奉国君的态度来侍奉父亲。三年,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声誉,简政清刑,百姓安乐。然而他的雄心还没有被遮蔽,侠气还很高涨,处世如同海鸟一般穿梭其间,世俗之人都惊叹他的风采。于是他的风度品格成为了招致祸患的媒介,在朝廷上招来了攻击自己的檄文。于是他愤然走出神武门,登上泰山的吴观峰长啸说:“如果当初我只喝扬子江中泠泉的泉水(即不做官),又怎么会有被人追逐,如同围绕华不注山逃跑的样子啊。况且父亲还健在,我一定要辞官,好好去尽为人子的责任。”于是回到家里侍奉父亲。人们议论纷纷,他平静的就如同听到江水之声一样,听任自己田间饮酒,说的都是世外田园之事,恭顺的像这样一般。

观察他的住处,有最美的景致。江南的山,满山翠绿,烟雨迷蒙,光明灿烂,让人欣喜如同世外桃源。季宣于是夷平堂屋,开发贫瘠的土地,在其上建造楼阁。在楼阁之上远眺,可以赋诗吟咏,平时可以在这里读书。不是那些仙释通隐丽娟之音的书,都不拿来阅读。然而季宣为人伟岸俊朗,横绝当世,喜好宾客。而且芜城真州,本来就是天下的重镇,来自四方的游学之人,其马车和船帆络绎不绝,如果在江上见不到季宣,就会神色沮丧神情懊恼。因此季宣就每天都和这些游学之人来往,一起诗酒相娱,尽兴吟咏,每每达到极致。在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之间穿梭,谈论方外神仙之事。所以经常和他交往的人,没有人不惊讶地互相看,并感叹道:“李季宣大概是李白的转世。”一起称他的楼阁为“青莲”。

季宣感叹说:“不敢这样啊。我有一个朋友,在长江西边,称为清远道人,我曾经向他就教。“道人听到之后嬉笑着说:”有这样的事。古人和今人不能相提并论,也是他们的时运不同罢了。世事有有情的天下,有法治的天下。唐人受陈和隋的风流遗风,皇帝和臣子们可以一起游览观光,都能用才情来约束自己,所以能够共浴华清池,梦游广寒宫。如果让李白生于今世,以他的放荡的性格,一定会零落潦倒,连一个中等县都不能够治理,他实在是遇到了一个有情的天下啊。如今天下人大都熄灭了才情而尊崇法令,因此季宣屈居于此。如果让季宣生于李白的朝代,他的才情会一世显现,倒骑毛驴,龙巾试面之事,又哪里值得说起呢。

海风江月,千年来就是这样的啊。我写成了这篇《青莲阁记》。

篇3:松风阁记节选阅读答案

松风阁记节选阅读答案

松风阁记 (明)刘基

①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②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①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②,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③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③,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注】①訇(hōng)磕:大声。②屃赑(xì bì):蠵龟的别名,此指石碑下的石雕。③相羊:同“徜徉”,徘徊。

1.分析文章开头写雨、露、雷的作用。(2分)

2.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原来它的声音都已附着在其它的物体上了

B.所以它的发声完全依据 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C.原来它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D.所以它的声音是一定要追随着其它事物的

3.第②段的层次结构非常清晰,试作简要分析。(3分)

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

1.(2分)为了衬托(1分)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的特点(1分)。

2.(2分)B

3.(3分)第②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2分)全段自远而近,层层推进,井然有序(1分)。

4.(2分)全句连用四个比喻,(1分)形象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1分)

5.(3分)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作者隐逸林泉、高洁脱俗的思想追求。

记叙文阅读辨析题目含义及作用方法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阅读理解的解答技巧

阅读全文,掌握一般思路。在回答阅读理解时,学生应首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注意标题(中)、开头段(视图)、结束段(结论)和每段第一句(主题句),理清文字的脉络,了解基本概要,不要花时间在困难的词语上。每次仔细阅读一段时,都应及时总结其含义。

第一类型,给自然段标序号。这类题的做题方法是找出自然段的标志。即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都有空两格,让学生在空两格的地方,标上序号①、②、③……一般用带圆圈的数字标注,标到数字几,它就是有几个自然段。这类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连续几个不够一行的句子或者说一行就是一段的自然段,不要漏标。

第二类型,数一数文章有几句话。它分两种类型:其一,要求数一数文章总共有几句话;第二种类型,要求数一数文章中某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做题方法是由段落的开头,向后面找表示一句话结束的标志,一句话结束的标志有: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一般句号居多,找到一个句号给他标上数字1,找到几几个就标到几,然后在后面答有几句话。这类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数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也要数哦。

篇4:四菩萨阁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四菩萨阁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①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②,八版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③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版以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版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版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版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唯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余帷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吾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④ 。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不悛⑤,不帷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乎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照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摘编自《苏轼集?三十五》)

【注释】:

①燕居:闲居。②四达:四个地方可通行,这里指有四个门。③阴:指门的反面。阳指门板的正面。④如律:按法规神律。⑤悛:改悔。

2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致画与公卿等 等:相同。

B.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 示:显示。

C.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 易:交换

D.子勉之矣 勉:努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苏轼把画交惟简收藏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八版皆吴道子画

②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③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

④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

⑤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

⑥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皇所建的藏经龛有四个门,每扇门板正反两面各画一幅神佛画像,共有十六尊。

B.神佛画像出自吴道子之手,又历经战火和辗转流离,是众多藏品中苏父最为喜欢的。

C.惟简以其师父教导的名义,索要苏轼亡父心爱之物,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

D.文章叙议结合,写收藏珍贵文物之不易,守成更为艰难,表达了对长久保存它的担心。

5.请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3分)

(2)简以钱百万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象其上。(3 分)

【参考答案】:

2.试题分析:示:给……看。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联系上下文内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1)学生们没有办法使他高兴,就抢着弄到他喜欢的画,希望他能露出点笑容。

(2)惟简用百万的钱建造一个大阁子来藏画,并且(在)阁上画上我父亲的像。

5.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悦”译为“使……高兴”、“庶几”译为“些许”。(2)句中关键词“为”译为“建造” 、补出省略的介词“于”,“于其上”。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5:新修滕王阁记阅读答案

新修滕王阁记阅读答案

新修滕王阁记

韩 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②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③,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①王勃作《滕王阁序》,王绪作《滕王阁赋》,王仲舒作《修滕王阁记》。后两作已失传。②言事:指上《论佛骨表》被贬斥揭阳。③大号:年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其文辞

壮:以……为壮,认为……壮美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

诣:拜访

C.傥得一至其处

傥:或许

D.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

槛:栏杆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

B.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但以刘日薄西山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C.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D.子其为我记之

置杯焉则胶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滕王阁是初唐时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官洪州都督时所建,危楼高耸,下临赣江,远览山川,俯瞰城府。后又曾改建,壮丽非凡,独为江南第一。韩愈在此正是以对滕王阁的赞美开始行文的。

B.因为有壮美之辞的“序、赋、记等”,作者自然“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却自己的烦忧。下面笔势一转,却是“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并未能如愿前去观赏。

C.末尾“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作者在叙事之外,又以不尽之言,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

D.

全篇除用少数文字扼要记叙了滕王阁的修建过程外,几乎全是围绕登阁一事倾诉心向往之而不得偿愿之情,勾起读者去想象滕王阁的美。

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5分)

(2)

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5分)

参考答案

4.答案:B

解析:B

项,诣:到。

5.答案:A

解析:A项。A项,介词,因为;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语气词,啊;兼词,于之。D项,副词,表期望语气,相当于“希望”;指示代词,“那”。

6.

答案:C

解析:C项,“寄寓了老之将至兴尽而归之意”错,应为“寄寓了满腔不尽之意”。

7.答案:

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您的接待之人辛劳呢?

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

参考译文:

韩愈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江南多有(宜于)登临游赏的所在,而滕王阁是第一,有瑰丽、雄伟、奇绝、独特的称号。

等到三王为它写了序、赋、记等,觉得他们文章很壮美,更加想去那里看一看然后阅读前人文章,以便忘记我的忧愁。受在朝廷做官的束缚,参观滕王阁的愿望没有机会实现。十四年,因为谈论事情(佛骨)被贬留守揭阳,因为想近便,走了捷径,以至取道海上,又不能够经过南昌来看看所说的滕王阁。这年冬天,因为皇帝改变年号,在国内施加恩德,转任袁州刺史。袁州是南昌的附属地方,我私下里高兴侥幸的对自己说,认为应当能够亲自到南昌府,接受您的`手下官吏的管制,等到没有事情将要返还的时候,或许可以有一机会到滕王阁的所在,我私下里放眼观赏偿还平生所愿。到了袁州七月的时候,有诏命让中书舍人太原王公做御史中丞,考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都是所属管治的地方。八个地方的百姓,以前不便施行的以及要求不能满足的,王公到了之后,以前不便施行的停止,想要做而不能得到满足的施行。大的事情通过使者报告皇上,小的事情立刻就改变了,应当赦免的赦免,应当处死的处死,正大光明的得以倡导,违法背义的得以禁止。政令在府内几天内制定,百姓在湖山千里之外得知。我虽然想提出些意见,谈论利益和弊端,听命于王公手下的官吏,但是我的地方没有一件事情可借来出行,又怎么能放下自己的事情来使你的接待之人辛劳呢?于是滕王阁又没有机会到达啊。

这年九月,百姓和官员融洽,王公和监军让人设宴在这个地方,文官武将宾客士人都在酒席上。宴会进行中途,汇合各种言辞说:“这阁子若不修整,将毁坏。以前您作为这里的官员,有恰当理由来使它新,您的文章,确实写在墙壁上。现在三十年后,您来到南昌做地方长官,今天刚好一个月,您又来这设宴,您怎么能没有情感呢?”王公说:“是。”于是腐烂变黑弯曲折断的楹柱屋梁椽子木板栏杆,破败残缺的屋盖瓦片台阶砖石,色彩中浸坏模糊不鲜艳的,修治好就停止。没有比前人奢侈,不妨碍后人观赏。

工程已经完成,您和大家喝酒,同时写信命令我,说:“希望您能为我记载这件事。”我既然因为没有前往观赏叹息,私下里高兴名字能列在它的上面,文章列在三王的下边,有荣耀啊;于是不推辞接受了您的命令。那山河的优美,登临眺望的快乐,即使年龄很大了,如果能获得机会和您一起游玩,还能为您做文章。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篇6:《松风阁记(节选)》《南轩松(李白)》阅读答案

《松风阁记(节选)》《南轩松(李白)》阅读答案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②,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④,涤昏秽⑤,旷神怡情,恬淡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⑧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

[注]① 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 gǔ):乱。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洼]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2分)

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6.(4分)(1)建造 (2)曾经 (3)距离 (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1分,扣完为止)

8.(2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 5分)

9.(1分)流连忘返(错—字扣1分)

10.(2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分)幂、夕、碧、尺。

12.(2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3.(2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篇7:文言文《钵山余霞阁记》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钵山余霞阁记》阅读及答案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于其岭。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

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⑴,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⑵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柏枧山房文集·卷十》

【注】:⑴缗缗:连绵不断的样子。⑵决版:决堤。版,版筑,用两板相夹,装满泥土,用来筑土墙、河堤。

22.下列有关本文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江宁,即南京,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石头城。

B.按干支纪年法,甲戌之后的一年是乙亥年。

C.江自西而东,这句中的江专指的是长江。

D.陶子是对陶子静的昵称,是略缩语的用法。

23.文中实写了阁上俯视所见的'景致,而虚写阁上仰观的一句是 。(2分)

24.本文由写景而论文,陶子静、梅曾亮就善为文分别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其异同在于:⑴不同: ;⑵相同: (4分)

25.管君认为梅曾亮的说法与余霞阁的阁名当(相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22.(2分)D 23.(2分)曰余霞,因所见而名之也。24.(4分)⑴陶强调写文章应注重积累,梅强调写文章应捕捉灵感(2分);⑵主张行文自然(2分)25.(3分)梅所说的灵感与阁上所见的余霞,一样美妙绚丽,但又都是稍纵即逝、难以捕捉的。

【参考译文】:江宁城,山占了一半。那便于人们游玩而又有郊野之趣的,只有西城的钵山,这也是我的朋友陶子静和他的众位兄弟读书的地方。他们顺着山势的高低造了房子,在山顶上建了一座阁,取名余霞,是按照眼中所见之景而题的名字。

从余霞阁往下看,花木随山势高低而生,团团环抱着山峰。长满草的曲折小径,一条一条,清晰可数,行路的人就像飞鸟在树的枝叶上掠过一样。城西面的秦淮河萦回环绕着,长江由西向东奔腾而去,天青水黄,颜色对照分明就像一条线一样划开了天地。那平放在树木外面的一面大圆镜,便是莫愁湖。那东南面遍地的房屋密密麻麻,屋上升起的炊烟像站立的人,各自在张望顾盼,微风吹来,好像从左右不同的方向牵引着它,连绵不断地向上飘去。微风将山下闹市喧哗之声传到山上,近处的听不到,而远处的隐隐约约可以听到。

甲戌年的春天,陶子静在余霞阁设酒宴款待各位朋友,所有的景致都呈现在眼前,大家高谈阔论,更加无拘无束。子静说:文章这件事情,好像山上的云自然地冉冉升起,又如江河中的水汩汩地自然流着,不是凿开山石就可以引出云来,决开河堤就可以引出水来的。所以会做文章的人,一定要有所待。我说道:文章在天地间,也好比云烟景物一般,一会儿的功夫已逃在万里以外。所以善于做文章的人,一定不会失掉时机。管君听了说:陶君的言论高明极了。后面梅君所讲的这番话,对余霞阁来说,两者倒是相当的。于是我就写了这篇记。

篇8:《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走:淌过D.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答案:

1.B

2.C

3.A

4.(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黩:污浊。

2.

试题分析: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3.

试题分析:“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悉”全,都;“焉”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主谓倒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篇9: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慝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④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日:“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菊磕参见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篇10: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阅读答案

【注】①三王:指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姐秦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指王仲舒,曾任中书舍人,太原人。③浃和:和睦。④燕:通“宴”。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壮:认为……豪壮

B.以为当得躬诣大府诣:到……去

C.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令:美德

D.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假:请假

3.F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未得造观”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系官于朝

②以言事斥守揭阳

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

④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

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

⑥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⑨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王阁闻名遐迩,作者从年少时就知道它是江南的第一名胜景观。

B.王仲舒任南昌地方长官后,曾经著节呼吁关注滕王阁的修缮问题。

C.干仲舒修缮滕王阁没有劳民伤财,作者对此务实精神持肯定态度。

D.本文在写法上没有正面描写滕千阁及其四周景物,而是以情取胜。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3分)

译:

(2)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3分)

译:

【《芝阁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司马芝传》阅读答案

2.山阁晚秋的阅读答案

3.《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4.《三国志司马芝传》节选阅读及答案

5.《黄山记》阅读答案

6.虎丘记阅读答案

7.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8.《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

9.《苦斋记》阅读答案

10.核工记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芝阁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