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2023-12-01 08:27: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tiey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篇1:《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堰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1.对下列语句中加下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不得其中和中和:和谐适度B.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黩:轻率

C.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走:淌过D.无外物以汩其心汩:扰乱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能够说明风声“适意”的一组是( )(3分)

①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

②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

③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

④稍大,则如奏雅乐

⑤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⑥义如振拔,隐隐有节奏A.①②⑤B.②③④C.③④⑥D.①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大处入笔生发议论,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描写主体。

B.文中第4、5段先描写松的枝干、针叶以及松树的形状、姿态,再写由于风的作用而发出自然美妙的松涛声。

C.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摹状的手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极力赞美了松和风给人带来的无穷美感。

D.作者游松风阁感到安逸舒适、悠闲自在,颇为清高自得;因而认为大可不必用许由和伯夷、叔齐的方式来自命清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

译文:

(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译文:

答案:

1.B

2.C

3.A

4.(1)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

(2)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黩:污浊。

2.

试题分析:①写风发出声音的多变源于附借物体的不同;②文中说山谷的声音不宜;⑤写游松动松风阁的感受。

3.

试题分析:“开门见山地提出”错,是逐层推论,引出本文描写的主体。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悉”全,都;“焉”句末语气词;句意通顺一分。(2)“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主谓倒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要依靠吹拂其他物体才会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大空中发出大声轰响。正因为风要靠吹拂物体才能发出声音,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风声的或大或小或清越或浑浊,或令人欣喜或令惊惧,全都是随着阻挠它的物体而发出的。土壤石块,风即使吹拂它们还是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虚而深邃,风穿过山谷就会发出雄浑凄厉的声音;潮水荡漾而轻柔,风吹过水面就会产生波涛轰响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不能达到和谐适度,使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唯独风吹拂花草树木所产生的声音最为适度。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凄闯悲凉;叶子柔软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吹拂发声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大凡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而树枝弯曲,叶子细小成长条,形状离奇古怪而茂密丛集,姿态潇洒自然而婆娑翩翩,针叶蓬松散乱而活泼玲珑,所以风从松树上吹过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疏松通透、流畅通达,发出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聆听这种声音可以消除烦闷和污浊,洗涤昏暗和肮脏,精神开朗而心情愉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好像是在太空中自在地往来,同自然万物一起遨游。看来,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最适合于听松风,他们以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啊。

会稽山的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它们生长了几百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它们,发出如同地下的泉流淌过沙石的飒飒声;风稍大一些,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乐曲;大风吹来,那声音就像水上扬起波涛,又像敲响大鼓,隐隐约约地很有节奏。

有位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经到过这里并在此停留,非常得意地想要留在这里,不愿归去。松风阁虽然处在山林之中,但又不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夏天不很热,冬天也不十分冷,观赏松树可以使我感到悦目,听着松涛可以使感到悦耳,安逸舒适而悠闲自在,自由往来而徜徉徘徊,没有身外之物来扰乱我的心情,可以欣喜快乐,可以整天流连,又何必要像许由用颖河水洗耳朵那样来自命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吃野菜那样来表示高洁呢?

我是一个志在天下、四海为家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感情很深,不能忘怀,所以在将要同老和尚告别之时写下这篇文章作纪念。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篇2:松风阁记节选阅读答案

松风阁记节选阅读答案

松风阁记 (明)刘基

①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②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①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②,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③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潄;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③,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注】①訇(hōng)磕:大声。②屃赑(xì bì):蠵龟的别名,此指石碑下的石雕。③相羊:同“徜徉”,徘徊。

1.分析文章开头写雨、露、雷的作用。(2分)

2.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原来它的声音都已附着在其它的物体上了

B.所以它的发声完全依据 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C.原来它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D.所以它的声音是一定要追随着其它事物的

3.第②段的层次结构非常清晰,试作简要分析。(3分)

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

1.(2分)为了衬托(1分)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的特点(1分)。

2.(2分)B

3.(3分)第②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2分)全段自远而近,层层推进,井然有序(1分)。

4.(2分)全句连用四个比喻,(1分)形象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1分)

5.(3分)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作者隐逸林泉、高洁脱俗的思想追求。

记叙文阅读辨析题目含义及作用方法

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

阅读理解的解答技巧

阅读全文,掌握一般思路。在回答阅读理解时,学生应首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注意标题(中)、开头段(视图)、结束段(结论)和每段第一句(主题句),理清文字的脉络,了解基本概要,不要花时间在困难的词语上。每次仔细阅读一段时,都应及时总结其含义。

第一类型,给自然段标序号。这类题的做题方法是找出自然段的标志。即在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都有空两格,让学生在空两格的地方,标上序号①、②、③……一般用带圆圈的数字标注,标到数字几,它就是有几个自然段。这类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注意连续几个不够一行的句子或者说一行就是一段的自然段,不要漏标。

第二类型,数一数文章有几句话。它分两种类型:其一,要求数一数文章总共有几句话;第二种类型,要求数一数文章中某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做题方法是由段落的开头,向后面找表示一句话结束的标志,一句话结束的标志有: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一般句号居多,找到一个句号给他标上数字1,找到几几个就标到几,然后在后面答有几句话。这类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只数句号,问号?,叹号!省略号也要数哦。

篇3:《松风阁记(节选)》《南轩松(李白)》阅读答案

《松风阁记(节选)》《南轩松(李白)》阅读答案

[甲] 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②,潇洒而杜疏③。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④,涤昏秽⑤,旷神怡情,恬淡寂寥⑥。宜乎⑦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⑧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⑨;稍大,别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⑩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⑾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⑿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⒀,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⒁,登首阳而以为清⒂也哉?

[注]① 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⑾洋洋:快意的样子。⑿汩( gǔ):乱。⒀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⒁高:品行高尚。⒂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 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①。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洼]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6.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4分)

(1)方舟上人为阁其下 (2)予尝过而止之

(3)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4)柯叶自绵幂

7.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其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8.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分)

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9.[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2分):

10.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2分)

11.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2分)

13.[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2分)

4.《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6.(4分)(1)建造 (2)曾经 (3)距离 (4)树木的枝干(或树枝)

7.(2分)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错—处扣1分,扣完为止)

8.(2分)观赏松可以使我眼睛舒服,聆听松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心境。(关键字“观”、“适”、“外物”字意及语句通顺流畅各0. 5分)

9.(1分)流连忘返(错—字扣1分)

10.(2分)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11.(1分)幂、夕、碧、尺。

12.(2分)松树茂密翠绿的枝叶,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染绿了似的。其中—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3.(2分)《松风阁记》侧重写松风或松涛的声音;《南轩松)侧重写松树的茂盛或苍翠。

14.(2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错一字扣1分)

篇4:《松风阁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松风阁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③(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鬖髿: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 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

C. 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干扰

D. 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去:距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物待以滋貌

而无物以相之

B. 附于物而有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C. 非若雷之怒号

若合一契

D. 故风之过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B.才/表修饰;A.用来;C.像,好像;D.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 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性词语“之”句末助词; “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豗”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4分)

(2)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分)

(3)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恼忧虑,洗净昏沉污浊,使人精神旷达心情愉快,舒和澹泊,宁静安闲,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跟大自然往来。

(2)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

(3)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

解析:(1)关键词:烦黩、昏秽、游,使动用法:旷、怡;

(2)关键词:尝、止、洋洋乎;

(3)关键词: 濯、高、清,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雨、风、露、雷,都来自天空。雨、露有形体,万物等待它们来滋润;雷没有形体却有声音,风也是这样的。

风不能自己发出声音,借着东西发出声音。不像雷的震怒号叫,能在虚无的空中发出大声。就因为风借着物体而发声,所以它的声音完全随着物体而改变:响亮、微弱、清晰、混浊、轻快、恐怖等变化,就都随着物体的开关而和生了。土山石崖雄壮而高大,风虽吹过它们上面也不能发出声音;山谷空阔广大,那声音闵雄壮凄厉;水流荡漾温和,那声音就喧嚷吵杂。都不能算中正平和的声音,让人听了胆战心惊。所以只有借着草木发声才合适。

而花草树木当中,叶子阔大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窒息沉闷;叶子枯萎了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极为悲凉;叶子很柔弱的,风吹过发出的.声音细弱而不高昂。因此,最适宜于风所依附的物体莫过于松树了。

因为松树这种植物,树干挺直枝叶缠绕,叶子细小而成长条,奇特而茂密丛集,蓬松而精巧。所以风吹过它的时候,不会被阻塞也不会被激荡,流畅通达,具有自然悦耳的声音;所以,听了可以消除烦闷,洗涤昏沉和污浊,使人精神开朗而心情怡悦,心境恬静淡泊而寂静寥远,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生活,同自然万物相往来。难怪爱好山林的高士,喜欢听松风为快乐而不愿离去。

金鸡峰上有三棵大松树,不知道有几百年了。微风轻吹,声音如同幽静的泉水淙淙的流过沙石;风稍大,那声音就像是演奏高雅的古乐;那大风吹来的时候,就像翻扬的波涛,又像敲响大鼓,低沉而有节奏。

方舟上人在金鸡峰下建造了一座楼阁,起名叫松风阁。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非常得意地想要长住下来而忘了回去。因为松风阁虽处在山林之中,可是离人境不远。夏天不太酷热,冬天不太严寒,观赏松树可以使我眼睛舒畅,听着松涛可以使我耳朵舒服,慢步徘徊从容地游览,没有外来的事物扰乱我的心情,使人欣喜快乐,使人整天流连,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用颍河水洗耳朵才算清高,像伯夷、叔齐逃到首阳山不吃周粟才算清廉呢?

我是个四处寄居的人,行踪去向没有一定,但对这松风阁,却不能忘怀,所以在要跟上人道别之时写下些作为松风阁记。日期是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

篇5:松风阁记文言文阅读理解

松风阁记文言文阅读理解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①,叶细而条长,离奇而高耸,潇洒而扶疏,鬖髿②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雍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听之可以解烦忧,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③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节选自刘基《松风阁记》)

【注释】①樛:弯曲向下。②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下垂貌。③宜乎:怪不得。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一处停顿。(2分)听之可以解烦忧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反也。

【小题3】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作者的 情感。(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听之/可以解烦忧

【小题2】怪不得钟情山林的雅士(在山林中寻求快意的人),以听松风为乐而不愿离去。

【小题3】热爱山林,闲适归隐(隐逸林泉)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 “宜乎”“乐之”“反”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篇6:《翠湖心影》阅读训练附答案及考点分析

《翠湖心影》阅读训练附答案及考点分析

汪曾祺

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有人问她:“姑娘,你多大了?”“十七。”“住在哪里?”“翠湖西”。“爱吃什么?”“辣子鸡。”

过了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有人问她:“姑娘多大了?”“十五。”“住在哪里?”“翠湖。”“爱吃什么?”“麻婆豆腐。”

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当时觉得很无聊(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现在想起来觉得很亲切。

昆明和翠湖分不开,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西湖、济南大明湖、扬州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的关系都还不是那样密切。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翠湖可不能挪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城中有湖,并不妨碍交通。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了。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人们不知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抽一支烟,四边看看。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精神也很不一样了。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小了,不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来。湖水极清。湖水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的水不深。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因此没有人到这里来自杀。我们有一个广东籍的同学,因为失恋,曾投过翠湖。但是他下湖在水里走了一截,又爬上来了。因为他大概还不太想死,而且翠湖里也淹不死人。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已经习惯于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青莲街的同济中学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他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这个图书馆的藏书室在楼上。楼板上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洞,从洞里用绳子吊下一个长方形的木盘。借书人开好借书单,这位管理员看一看,放在木盘里,一拽旁边的铃铛,“当啷啷”,木盘就从洞里吊上去了。——上面大概有个滑车。不一会,上面拽一下铃铛,木盘又系了下来,你要的书来了。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借书手续我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完全没有意见。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是享受一点安静。

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阁上是个茶馆。这家茶馆,夏天,是到了晚上还卖茶的(昆明的茶馆都是这样,收市很晚),我们有时会一直坐到十点多钟。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帐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喝完了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我们的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pia——”,碟子就落进了水里。堂倌算帐,还是照碟算。这些堂倌们晚上清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贼”着客人。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不过堂倌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蛇展”什么的,我又有点担心。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我不反对翠湖游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线、冰淇淋、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蛇展”。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1.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意。(5分)

⑴ 翠湖是昆明的眼睛。(2分)

答:

⑵ 翠湖每天每日,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3分)

答:

2.昆明翠湖在作者笔下有何特点?试从文章第五段进行概括。(6分)

答:

3.文章取名“翠湖心影”,有何深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从一则笑话入题,自然引出汪先生对翠湖亲切的怀念,而提到西湖、大明湖、瘦西湖的目的则是衬托翠湖与昆明城的密切关系。B.“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说明每个来到翠湖的人都会停下脚步,用自己的眼和心尽情地领略翠湖之美借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超脱。C.作者称图书馆管理员为“妙人”缘于他以意为之的计时方法,这个细节描写凸显了汪先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D.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与对翠湖遭受人为破坏的丝丝担忧,并充满期望地祝愿翠湖能永远保持明爽安静。E.本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语言华丽秀美又不失幽默风趣,读来如沐春风,如洗山泉,一股清纯之气潜潜袭来。

答案:

1.⑴ 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它传递着生气与灵动,这正符合翠湖的特点——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这个比喻也强化了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2分)

⑵ 来到翠湖,远离喧嚣扰攘,冲淡生活委屈、烦恼,身心获得轻松与慰藉。(3分)

2.① 大小规模合适;②湖水清澈、盈满、不深;③堤边垂柳碧绿,与粉紫色水浮莲、红鱼相映成趣,给人留下“翠”的强烈印象。(每点2分)

3.①翠湖给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们带来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②在翠湖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大度。③分别三十八年,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每点2分)

4.BE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翠湖比作昆明的眼睛,眼睛是人的心灵之窗,形象的写出了翠湖之于昆明的作用,给昆明带来了美。同时还写出了二者的密切关系。

(2)联系上文,“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是指“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 远离喧嚣扰攘,冲淡生活委屈、烦恼,身心获得轻松与慰藉。

2.

试题分析:首先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答题区间:第五自然段。本语段主要写了四个层次:(1)湖大小适中;(2)堤边密密地栽着树;(3)湖水极清,不深;(4)柳树紫色水浮莲、红鱼相映成趣,给人留下“翠”的强烈印象。

3.

试题分析:“翠湖心影”是指翠湖在作者心目的印象。本文就这个内容从三个方面来写:翠湖给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的人们带来了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翠湖我享受到了读书的安静,领略到了昆明人的大度;分别后,作者心里对翠湖的眷念一直投映于湖水之中,挥之不去。

4.

试题分析:B项:只是精神得到放松与慰藉,并非每个人都会停下脚步来欣赏。E项:“语言华丽秀美”有误,应为“清新自然”,淡与真才是汪先生散文的特点。

篇7:《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9.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参考答案

7.(4分)(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8.(4分)

(1)(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空明”1分,“盏”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2分)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由是”1分,整旬的意思大体正确1分。)

9.(3分)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答对其中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

篇8:《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___

(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2.(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篇9: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与记游松风亭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______________

(4)思欲就亭止息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睡觉(2)只,只是(3)曾经(4)到,靠近

2.(1)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于是(或“因此”,“由于这”等)(我)如同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3.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篇10:风筝畅想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分析

风筝畅想曲阅读训练题及答案分析

①假日到河滩上转转,看见许多孩子在放风筝。一根根长长的引线,一头系在天上,一头系在

地上。孩子同风筝都在天与地之间悠荡,连心也被悠荡得恍恍惚惚了,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②儿时放的风筝,大多是自己的长辈或家长编扎的。几根削得很薄的竹筏,用细纱线扎成各种

鸟兽的造型,糊上雪白的纸片,再用彩笔勾勒出面孔与翅膀的图案。通常扎得最多的是“老雕”“美人儿”“八拐”“花蝴蝶”等。

③我们家前院就有位叔公,擅扎风筝,远近闻名。他扎的风筝不仅体型好看,色彩艳丽,放飞得

高远,还在风筝上绷一叶用蒲薄苇创成的膜片。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

④我们那条巷道的'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放的风筝几乎都是叔公编扎的。他的风筝不送人,也不

卖钱,谁上门去讨,就给谁,自家贴钱买材料,他乐意。有一年他给自己扎了一只好大的“八拐”,足有磨盘大,上面绷了三根蒲苇片,头天晚上放上天去,用了十几丈长的细麻线,线的末端挂在自家院中的老槐树上。风筝稳稳地升上夜空,向四周播出宠大的音响,半个古城人家都听到了。风筝也作美,这只“八拐”整整放了三天三夜。

⑤后来,这位叔公去了海外,“放风筝”也渐与孩子们远离了。不过叔公年年给家乡写信,总不

忘提起那时的放风筝,每每情意绵绵,不能释怀。去年,香港回归之后,他在家信中说到他这只被故乡放飞到海外的风筝,尽管飘荡游弋,经沐风雨,可那线头一直在故乡的亲人手中牵着。如今飘飞得太累了,也该要回归到家乡和亲人身边来了。

⑥是的。我想,不光是叔公,我们每个人都是风筝,在妈妈手中牵着,从小放到大,再从家乡放

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啊!

1.第②段中加点的“削”“扎”“糊”“勾勒”等一连串动词,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第⑤段中两次写到叔公的信,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⑥段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风筝,在妈妈手中牵着”这句话什么深刻含义?

4.根据下面句子所提供的语境,仿照加点的句式,续写一个句子。

经风一吹,发出“嗡嗡”的声响,仿佛是风筝的歌唱,在蓝天下播扬,给开阔的天空增添了无声的韵味.给畅快的童心带来几分疯狂,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具体、准确地写出了编扎风筝的全过程。

2、既表现了叔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怀,又表达了他要回到祖国的心愿。

3、蕴含了我们每个人都像风筝一样,在广阔天空中翱翔,无论飞到哪里,都离不开祖**亲,我们要时刻听从祖**亲召唤的意思。

4、略

【《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相关文章:

1.别难过,妈妈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2.《芝阁记》阅读答案

3.《看松庵记节选》阅读答案及翻译

4.散文阅读考点分析

5.友谊阅读训练及答案

6.程门立雪阅读训练及答案

7.满江红阅读训练及答案

8.《蚂蚁》阅读训练及答案

9.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0.《小石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松风阁记》阅读训练答案及考点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