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朝阳区金泰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
答案:
1.D
2.C
3.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3.试题分析:“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第一、二个层次。
篇2:《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吕 进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诗人要能从有到无,这给诗人带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9.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说不出的意代替不说出的象,以意尽象。
10.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作?(3分)
参考答案
8.A( 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9.D(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的象代替说不出的意,以象尽意。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10.(3分)首先是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灵感爆发, 有了心上的诗。其次,诗人要从忘言走向寻言,要对诗反复推敲、苦苦锤炼,使作品达到无语言、无痕迹的天然境界。(意思对即可)
(抓住第2段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与第4段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这两个关键句理解融合即可。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
篇3: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理解附答案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篇4: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理解附答案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苦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4.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篇5: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理解附答案
1.D
2.C
3.A答案解析:1.试题分析: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2.试题分析:“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不妥,“寻言”应该是“能够写出好诗”的必要条件,可改为“只有善于‘寻言’才能写出好诗”。
3.试题分析:“文理能通、修饰能工”不是写诗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第一、二个层次。
篇6: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理解附答案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诗人注重“隐”。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A.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苦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4.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 极高的技巧。
篇7:《丰碑》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丰碑》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 碑
李本深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块大冰坨,狂风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员骑。他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一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儿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雪雾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选自第6期《微型小说选刊》)
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答:
2.简要概括将军发现死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3.小说最后“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可否改为“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7分)
答: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丰碑》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红军的一位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B.死者的表情泰然自若,小说作者叙述这段故事时也像死者的表情一样镇定自若,不缓不急。在死者出现时,叙述没有出现过分的惊讶,只是写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将军作了简要汇报。C.将军看到死者时,小说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将军两个人物。D.这篇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E.这篇小说运用衬托手法十分到位,将军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而将军把马让给伤员骑则又正面衬托了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
答案:
1.答案要点:渲染寒冷气氛,表现环境十分恶劣,暗示战斗十分残酷;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军需处长冻死作铺垫。(大意如此即可)
1.答案示例:发愣、激动、愤怒、震惊(发怔)、内疚、敬仰。
1.答案示例:①“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应该删掉。因为脚步声怎么可能说话呢?再说,这种议论虽然点了题旨,能振奋人心,但这样写太做作太直白,反而失去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②不能改。“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揭示了主题,呼应了前面的景物描写和将军的思索担忧,使得小说结构谨严,浑然有致。(能自圆其说即可)
1.A、D 答案解析: 1.回答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可以从渲染氛围、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等角的考虑,还要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只答要点没有分析分数减半。
1.概括将军发现死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可以结合文章对将军的描写答题,分别是“将军愣了一愣”“ 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 怔怔地伫立”“ 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闪烁的泪珠”“ 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首先要确立明确的观点,这句话应该不应该删掉,再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B“一个警卫员以十分平静连贯的语气向将军作了简要汇报”错,警卫员当时是气喘吁吁地汇报情况的,省略号表现了警卫员内心的不平静。C“以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式刻画了死者和将军两个人物”错。当将军看到死者时,刻画死者形象只有神态描写,而刻画将军形象则运用了心理描写。E“将军的粗暴急躁反衬了军需处长的镇定自若”错
篇8:别难过,妈妈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别难过,妈妈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别难过,妈妈
【加拿大】莫·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
“当然可以,”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上帝饶恕他吧!你还傻愣着干什幺?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D.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6分)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1.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冷漠、惊讶、愧疚(内疚)、钦佩(敬重)。(2分;答出2点给1分,答出3点以上给2分)
主要作用:①通过卡尔先生前后心理的对比,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②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卡尔先生态度的变化突出了母爱的伟大。(4分;答出一点给2分)
1.①遇事沉着冷静,大方从容。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流泪求情,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②保护孩子尊严,教育孩子有方。在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维护孩子的自尊。③敢于担当,坚强。为闯祸的儿子解围,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观点和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1.观点一:“别难过,妈妈”更合适。
理由:①“别难过,妈妈”,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妈妈对我的影响力、感召力,既表达了阿尔弗雷多看到妈妈紧张、失魂落魄的样子后愧疚、痛苦、悔恨的心理;又传达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妈妈”的伟大之举,让“他”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了做人的责任,真正地长大了。②小说情节是以“阿尔弗雷多”为主体来展开的,而“别难过,妈妈”是阿尔弗雷多的心里话,以此为题目正与此保持一致。③以“别难过,妈妈”为题目,在结构上与结尾“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相呼应,浑然一体,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观点二:“另一个妈妈”更合适。
理由:①从情节上说,小说主要写了我眼中两个妈妈的形象,用“另一个妈妈”为题目,突出了我对妈妈言行的意外,使妈妈这一形象更丰满。②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妈妈”的伟大。妈妈来到之前我对妈妈的想象与妈妈到来时我看到的妈妈形象相对比,妈妈的“从容冷静”与“失魂落魄”相对比,意在告诉人们:母亲虽然柔弱,却能在孩子闯祸时,勇敢地担当起所有的责任,坚强地面对所有未知的恐惧,无私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使其长大成人。这就是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③从结构上看,与“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相照应,突出我对妈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8分;其中“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对卡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误;从全文来看,他并非一个阴险卑鄙的人。B.怕爸爸痛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D.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当,本文的主题应是赞美母亲的伟大。)
1.试题分析:人物的心理分析要从神态、语言、动作等入手:“他脸上毫无表情——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由此可分析出其心理的变化。卡尔在文中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是用来烘托母亲这一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
1.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一般按“XXX是一个XXX的人”的格式写。而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社会地位、身份。分析人物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通过描写分析人物性格,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通过侧面烘托分析人物性格。如本题中的第①③是通过情节分析,第②点是通过描写分析。
1.试题分析:
小说标题的作用主要以下几点:
1.吸引读者关注
一篇好文章的题目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看了你的题目会产生遐想,随之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2.文章主旨的归纳
文章的题目要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目了然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文章的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道理的东西来作为文章的题目,读者看完题目后,对文章中的这样东西就会特别关注。
解答本题即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回答。
篇9:《死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死鸟》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死 鸟
冯骥才
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一是伺候鸟。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 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 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 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 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 差一点就闭眼戗毛, 耷拉翅膀; 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心里欢喜说: “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 ”林先生笑道: “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它总不好好学。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 ”贺道台也笑了。说道: “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贺道台骂它一句: “笨鸟。 ”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 。叫它停嘴,它偏不停。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 它才不叫。 到了傍晚, 太太怕把它闷死, 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 “太太起痱子了吧! ”
太太说: “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 、“请您坐上座” 、“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 “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 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 说些提兴致的话, 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 但今日兴致高, 竟答应了。 官员跟随左右, 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 裕大人一进门, 它就叫: “给大人请安。 ” 声音嘹亮,
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 “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
贺道台应声便说: “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 “这茶是明前茶。 ”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 “这是你的错了。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
上司打趣,下司拾笑。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 “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
知府笑道: “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 ”
裕禄笑道: “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
大家又笑起来。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 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 “裕禄那王八蛋! ”
满厅的人全怔往。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 “裕禄那王八蛋! ”说得又清楚又干脆。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 ”
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 “这不是我教给它的——”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 “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 ”
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 “死鸟! ”
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 “死鸟!死鸟!死鸟! ”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就得了“死鸟”的外号。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 以此来突出并赞誉他的 “绝活” ,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地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2.本文以“死鸟”为题,试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用意。 (6 分)
3.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三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6分)
4.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八哥,而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8分)
答案:
1.E(3 分)D(2 分)C(1 分)
1.(2)①从主题来看,该题一语双关,既指贺道台对八哥的昵称和咒骂,也指那些以贺道台
为代表的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实则却阳奉阴违的官员,更能凸显主题;
②从情节来看, “死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更为完整严谨;
③从语言来看,以“死鸟”为题,语言诙谐幽默,富有地方特色,而且更具讽刺效果。(以上 3点,
每点 2 分,共 6 分)
1.说在情节发展中已有多处伏笔作了暗示。
①“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
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 用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可见贺道台对上司的批评只是隐
忍不发,而非好脾气,暗示贺道台在背后经常辱骂上司。
②“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 ” “知府笑道: “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
可见八哥会留意并学习主人平时说过的话,为八哥学说贺道台咒骂裕禄的话做铺垫。
③“太太说: ‘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 ‘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 ”可见这只八哥很聪明,模仿能力很强,为它有能力学会骂人话做铺垫。(以上 3点,每点 2 分;举例与分析各 1分;共 6分)
1.①从小说主题看,小说是借贺道台来批判讽刺那些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油滑官吏;
②从人物塑造看,小说用大量笔墨从多角度对贺道台这一典型人物进行了细致地刻画;
③从情节发展看,小说情节始终围绕该人物展开;
④从表达技巧看,小说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刻画该人物。综上所述,贺道台是小说的主人公。
(以上 4 点,每点 2 分,答出 3点即可得 6分) 答案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答题时要在仔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比对原文,
揣磨其概括的是否精当。A“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错; B“赞誉他擅长伺候上
司和鸟儿”错;C“劳动人民憎恶裕禄”错。
1.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题目。分析作者的用意即此题目表面是什么意思,它有何内涵。可以从主题上分析,即它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上分析,即它使结构怎样,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它是否表现了一种语言特色。
1.本题考查对结尾的鉴赏。题目点出结尾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这是因为作者在前面的内容中设置了伏笔,暗示出这样的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如第二段结尾的反问,如知府与他的对话,
如鸟的学话过程,学骂人学得更快等。
1.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主人公,是鸟还是人,可从小说主题、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表达技巧等方面来分析。小说通八哥的学话过程与遭遇来展示了贺道台的阴奉阳违的性格。所以文章重点还是展示了人。八哥只是起到了烘托作用,通过它的语言表现了贺道对暗地点的想法,也让人真正认识了他。
篇10:春天的声音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春天的声音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春天的声音
生命发生的声音有些是听不见,却看得见的。某些声音可以在心中滋长,甚至变得很喧嚣,很庞巨,耳畔却没有任何声响。
走在春日迷人的山林小径上,耳朵里很安静,鸟叫虫鸣,风拂雨斜,这些,是不吵人的声音。可是,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流动,仔细倾听!没有一种生命是可以暂时停止运转,停止在生命运河里流动的。
泰国的禅坐大师阿姜查,教导弟子要学习“静止的流水”的心境。弟子们怀疑,世界上哪里有静止不动的流水呢?既然是流动的水,便无法同时保持静止的呀!是啊,既然是声音,便不会有听不见的声音啊!听不见的声音有如何叫做“声音”呢?阿姜查说,那是一种心灵状态。保持一种心灵的静止、安详,并不表示生命与外在的互动会暂时停止;思考在心灵中流动着,智慧容易在其中受孕生成。
我想,世间的表面不能决定所有的状态。在你心中想起的声音,别人能听得见吗?别人心中的声音你又听得见吗?是否有许多声音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
走在春日喧嚣的山林小径上,耳畔清静,蹲下来,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
一株株细嫩的幼苗刚从柔软的黑泥中探出绿色的新芽。在接受雨水的充分滋养之后,他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温柔。未及等待泥土由寒转暖,一株,两株,三株,一百株,一千株纷纷破土而出,铺满每一处柔软的土地。
植物发芽的声音也许听不见,却看得见,领受得到。仔细低头探视每一处被去年的老株残枝所掩盖的角落,假如你听得见那微弱幼苗群起探头的声音:那多如波浪不断涌向海岸的声音,在亘古的时代它们便未曾止歇,一直向未来发音,掀起生命的意志。
我们在春季间上山无疑便会踩死这些探头的意志。即使已经极力小心,审慎地避开每一步可能的错误,然而好些美丽的小生命所展现的强大意志遍布于土地的每一处缝隙,使人不胜其扰。仿佛它们正群集喧嚣地叫着:“小心呀!不要踩死我们呀!不要踩死我们呀!”而我则是被不忍之心逼迫得进退不能,懊恼不已。
从内心涌现的那一股不忍之心,在近年来愈加强烈,使得春季雨水充沛之后的上山日子变得令人不适与心疼。除非必要,或者春日某些特定的华丽太吸引人,否则我宁可满心欢喜地待在家里感谢今年的春雨适时到来,解放我那群干渴一整季长冬的朋友。
日本有一段关于春天狐狸嫁女儿的传说,警告人们春天不要进入森林打扰狐狸的婚礼,否则会遭到厄运。印度有一最古老的宗教在数千年前就体会出春天尽量不出门、若不得已也要打赤足外出的教义。印第安人则在春天时卸下马的蹄铁,也不驾马车出门,以免影响大地的胎气:因为他们相信,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
我则庆幸自己有了这样谦虚的心境!要向大地表示谦敬是一段不容易体会的人生修行。当你听得见春在幼嫩的生命发出的声音而去在意它时,是比辛勤聆听深奥的道理更接近善念吧!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是一篇兼具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散文,深刻的生命感悟和诚挚细腻的情思
相融相契,和婉动人。B.文章以“声音”为线索,由写倾听心中的声音,到写感受春天的声音,引出对
大地的谦敬,脉络清晰,形散神聚。C.作者写山林小径,或是“鸟叫虫鸣”,或是“喧嚣”,或是“热闹鼎沸”,目的.是以静衬动,表现山林的幽静迷人。D.本文运用了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使作者心存善念、敬重生命的情怀得以生动形象地表现。
E、“解放我那群干渴一整季长冬的朋友”一句表现了盼望“春雨适时到来”的急切心情,
因为幼苗与“我”皆为自然之子,便有了相怜相惜的手足深情。
2.文章第一段对“声音”谈了哪些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3.在前四自然段中:(1)说“你要静下心来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这里“滋长”的“真正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2)泰国阿姜查所说的“静止的流水”有什么含义?(4分)
(1)答:
(2)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五段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热闹鼎沸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文章结
尾所说的“谦虚的心境”“向大地表示谦敬”,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对这种情怀的现实意义
加以探究。(8分)
答:
答案:
1.CE
2.作者认为有听不见的声音和心中的声音。内容上:点明主题;结构上:总领
下文(引出下文)。
3.(1)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的声音或
心中想起的声音
(2)比喻在静止安详的心灵中,思考没有停止,智慧不断生成。
4.(1)作者领受到的植物发芽时磅礴和温柔的生命能量(生命意志)。
(2)表达是心存善念,敬重生命尤其是幼嫩的生命的情怀。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C中写这些声音目的是体会生命运河里的流动。E说“相怜相惜的手足深情”不妥,应是作者对自然界中生命的祝愿。
2.
试题分析:通过第一句点明声音体会的两种形式,即听和看,回答作用一般从内容(点明主题)和形式(总领下文)上来分析。
3.
试题分析:(1)在心头滋长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第四段最后一句“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回答出了是什么样的声音,定语是“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后加上声音即可。(2)“静止的流水”是个比喻句,从第三段可以看出,“静止”是指心灵上的,“流水”是指思想上流动,产生智慧。
4.
试题分析:(1)“热闹鼎沸的声音”是看得见的,也就是下文中的小草发芽时的情景,从“他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是何等的磅礴和温柔”可以归纳出是作者领受到的植物发芽时磅礴和温柔的生命能量。(2)从最后一段中可以归纳出作者想表达一种善念,即尊重自然界的生命,尤其是弱小的生命,也就是“谦虚的心境”“向大地表示谦敬”。现实意义可以列举例子来分析。
篇11:吏道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吏道的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吏 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后世所以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①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吏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昼夜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注】①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1.对下列句子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虞建官,厥可稽已稽:考查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才:人才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蕃息:滋生繁衍D.以日夜窃人货殖货殖:财物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②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厉害。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了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夺,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4.将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3分)
译:
(2)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3分)
译:
答案:
1.B
2.D
3.A
4.(1)百姓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
(2)上天生养了这些子民,(虽然)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答案解析: 1.
试题分析:“才”在这里是有才能,有本领。
2.
试题分析:①发生在作者所设想的美好的上古时代,君王想选用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不是批评。⑥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3.
试题分析: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贤者”并非“高隐大山深谷”的“上世之士”,此段开头说“后世”。
4.
试题分析:注意得分点:(1) “乱”作乱;“由”由于;“竭”耗尽;各1分,共3分(2) “斯”代词,这些;1分,“为业”从事的职业;1分,“食力”自食其力;1分,共3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与君主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朝廷内有九卿、百官,外有刺史、县令,其次是佐、史、胥徒。像这样的人,(虽然)地位尊卑不同,(但)都属于官吏。
古时候君主与百姓之间相安无事,固然不能够没有官吏,但是人员不多。陶唐氏、虞氏(曾经)设置官职,这(是)可以考查的,(是)他们距离百姓很近的`缘故。选拔有才学而且品行高尚的贤士(做官),然而贤士又不愿意。因此,上古时的贤士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国君的使者来求访他们,诚恳相待惟恐他们不肯出来做官。所以为官的人常因无可奈何(而做官),因而天下百姓暗中受到他们的福泽。
后世(之所以)让危害百姓的人治理百姓,(是)因为害怕(百姓)作乱,防范不得不严密,禁令和法制不得不详尽,然后大小官吏遍布天下。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有才学且高尚的人越发不肯来做官,天下越来越无法治理了。如今一名官员,大到封邑数万户,小到即使没有采邑的奉养,却也能相互依附勾结混口饭吃以代替耕作。数十名农夫的劳动不够奉养他们,致使不正派的人和游手好闲的人混入官吏的行列。带领虎狼来放牧猪羊,却希望猪羊滋生繁衍,怎么能够实现呢?
天下人并非那么愚蠢,哪能厌恶安定而盼望混乱,担忧安乐而渴望危难呢?(这样一来)似乎可以长治久安了,却还有混乱与危难,为什么呢?(如果官吏)强夺(百姓)的食物,(那么百姓)不得不愤怒;(如果官吏)使(百姓的)气力耗尽,(那么百姓)不能不仇恨(官吏)。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然而宣称要治理百姓的人,(却)耗尽了百姓的气力因而使他们处于危难之中,夺取了百姓的食物因而使他们作乱。二帝三王(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治理天下的办法,是像这样的吗?
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如今为人民做事的官吏不能够自食其力,日夜窃取百姓的财物,搜刮捞取,不也是与盗贼的心思一样吗?盗贼戕害百姓,随时发生,随时(因为百姓的反抗而)败灭,(因此盗贼的祸患)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是(盗贼)有所回避与顾忌的缘故。官吏(却)没有回避和顾忌,日夜肆意横行,使天下的百姓敢怨恨却不敢说出来,敢发怒却不敢诛杀他们。难道是上天不仁义,助长贪婪奸邪的人,使他们与虎狼蛇虺一起成为百姓的祸害吗?
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有人)说:找到有才学且高尚的人并任用他们;如果(一时)还办不到,废除专司,罢去县令,听任天下人自己治理混乱的局面,使国家安定、太平,不是还要好一些吗?
【《现代诗的“有”与“无”》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相关文章:
2.散文阅读考点分析
9.无家别的阅读答案
10.《命运无轨道》阅读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