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崩枪打怪兽”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题及答案
周来祥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和”就像中华文化的“基因”,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
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那就是《太极图》,我曾称其为“中华和谐美第一图”。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
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相对的,“善”是应然的、有意的、不自由的,超越“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有意”“应然”,才能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诗经?文王》讲的“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最早的讲到了这种境界。“不识不知”,并不是蒙昩无文,而是指一种超越“必然”、超越“应然”,而又暗合规律的、目的的审美自由的状态。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这种境界。“从心所欲”就是超越“有意”“应然”的无目的;所谓不逾矩,就是符合着“真”的规律和道德的“善”。孔子在这里把人生与审美结合起来,把人生境界提升到审美自由的境界。庄子讲的“忘我”“无物”的“逍遥游”的境界,当然更是一种审美自由的'境界。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西方自古希腊美学开始,就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柏拉图认为达到最高真理的“理式”就达到了最高的美。黑格尔是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和集中代表者,他把美归于“理念的感性显现”,使其处于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他认为只有经过宗教,到哲学以“无限”的“理性”形式,把握无限的理性内容时,才达到最高真理,真是远远地高于美的。可以说西方的美学,以真为美,追求最高的真理,是美的最高理想,这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是大异其趣的。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可以称之为“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
(《光明日报》2月28日。有删改)
6.下列对“中华文化”的有关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内涵是“和”,它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
C.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在被作者称为“中华和谐美第一图”的“太极图”中有充分的体现。
D.中华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它有着各种各样的具体体现形态。
7.下列对中华美学和西方美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和庄子讲的“忘我”“无物”的“逍遥游”都达到了审美自由的境界。
B.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
C.西方美学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而且强调宗教是达到美的最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D.中华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和“善”,西方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极图”中的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这是根据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和谐之美”而创造的。
B.中华美学认为,只要超越了“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了“有意”“应然”,就可以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
C.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庄子由于都对“太极图”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才能达到审美自由的境界。
D.中华美学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在时间上、空间上渗透于中华文化之中。
试题答案:
6.B(应该是“和”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
7.D(中华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
8.D(A“这是根据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和谐之美”而创造的”有误,太极图只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B“只要”“就”说法太绝对,原文是“超越“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有意”“应然”,才能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C无中生有)
篇2:《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和字来概括,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太极图》,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太极的图形,大概明以后逐渐形成为现在流行的标准的《太极图》。我观《太极图》的美有五大特点:一、它是圆形的美,曲线的美,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代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二、它是均衡的美、对称的美,黑白两鱼,均衡对称的构成一个和谐的大圆。三、它是阴阳中和的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互生互动的中和之美。四、它是一种范本式的美,美得不能再美的美,《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任何的一点移动,都会破坏它均衡对称的中和美。五、它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总之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和之美,和谐之美。
《太极图》的中和之美,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与中华先人美的观念是一致的,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尚书》保存了一些可信的有关我国远古时代的文献,其中就已有和与乐舞关系的资料,到魏晋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进一步把和与广义的文统一起来,中和的思想贯串于整个《文心雕龙》。中和之美是古代艺术和审美所追求的主导理想。
那么,这种中和之美或古典谐美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五点最重要:首先,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其二、这种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均衡对称、协调融通、次第有序、多样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第三,在这一和谐体多种元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根本精神,是和谐美的主导因素。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和谐美中,以主体、理性、人文、合目的为主导。第四、以人为本所达到的多样元素的融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庄周梦蝶表现的不知何者为蝶,何者为庄周,朱熹讲的自中节,都是讲的这种和谐美的境界。第五、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相对的,善是应然的、有意的、不自由的,超越有限、相对和必然,又超越有意、应然,才能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
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西方自古希腊美学开始,就把美与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是近代西方美学的高峰和集中代表者,他把美归于理念的感性显现,使其处于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他认为只有经过宗教,到哲学以无限的理性形式,把握无限的理性内容时,才达到最高真理,真是远远地高于美的。可以说西方的美学,以真为美,追求最高的真理,是美的最高理想,这与中华文化和中华美学是大异其趣的。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可以称之为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
1.以下各项对《太极图》美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西方以十字架和黄金律为代表的直线的美、长方形的.美不同,太极图的美表现为圆形的美,曲线的美。
B. 《太极图》中间的反S线,是一条范本式的,恰到好处美得不能再美的曲线。
C.《太极图》的美是阴阳中和的美,白色代表着阳刚方面,黑色隐喻着阴柔的方面,阳刚与阴柔相交相融,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
D. 《太极图》的美是动中有静的美,阴阳二鱼似在一个大圆中永恒地旋转,但旋转中又保持着一种宁静。
2.以下各项对于中和之美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它是一个逻辑范畴,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
B. 庄周梦蝶表现的不知何者为蝶,何者为庄周,朱熹讲的自中节,都是和谐美的境界表现。
C.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根本精神,是和谐美的主导因素。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和谐美中,以主体、理性、人文为主导。
D. 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绝对的,善是应然的、有意的、不自由的。
3.下列对于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方以真善为美的最高理想,与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境界的中华美学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B《太极图》的中和之美,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与中华先人美的观念是一致的。
C. 黑格尔把美归于理念的理性显现,使其处于绝对精神的最低阶段,他认为只有经过宗教,到哲学以无限的理性形式,把握无限的理性内容时,才达到最高真理。
D. 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就是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也就是太极文化。
参考答案:
一、1.C(共同构成和谐统一的中和之美应为共同构成互生互动的中和之美)
2.B(A逻辑范畴应为关系范畴;C以主体、理性、人文为主导应为以主体、理性、人文、合目的为主导;D真是必然的、有限的、绝对的应为必然的、有限的、相对的)
3. B(A以真善为美应为以真为美;C理念的理性显现应为理念的感性显现;D中华美学也就是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也就是太极文化过于绝对化)
篇3:《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阅读题及答案
《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质》 阅读题及答案
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无论哪一个民族,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就拥有一些共同的、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生活方式。文化还有精神价值的层面,比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和美学等。
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现代文化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而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考古新发现让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二者在兴起的时间上是相同的,但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说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那么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它的文化已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不同。《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和孟子,诞生在黄河之滨;而道家思想的代表老子和庄子,则诞生在长江之畔。自古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就相互交融而又各自存在。
中华文化除了发生是多元的,学术思想也是多元的。儒家在汉代地位隆起,其后一直占据主流;佛教、道家思想同样对中国文化有重要影响。
三教合一,唐以后就有了。这是说儒释道三家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佛道两家不可能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
儒释道历来是互补的。儒家主张一个人通过读书,积累学问,然后做官,再来治国。若此路不通,道教和佛教思想可以给人以安慰。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常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不致走上绝路。
要了解今天的中国,必须了解历史上的中国。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所谓一体,不是单指汉族,而是指整个中华民族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之所以出现盛世局面,主要就在于它的开放与包容,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因此,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
因此中华文化还滋生出了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排外,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还有一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具有侵略性。在最强大的时候,也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今天的世界同样是多元存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分析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异或同的一项
A.两种文化虽然兴起的时间是相同,可是地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就相互交融却又各自存在。
B.大家逐渐认同,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C.黄河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长江文化带有了海洋文化的特征。
D.《诗经》作为写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产生于黄河流域;而浪漫文学的鼻祖《离骚》,则产生于长江流域,可见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风格特征是不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文化不仅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还包括精神价值的层面。
B.中华文化从古至今都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杂陈的、共生的。
C.中华文化除了具有包容性,还对异风异俗能够采取一种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而且在强大时也会用和亲的方式与邻居建立敦睦友好的关系。
D.中华文化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它的包容性: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竞争并立;唐朝时胡人都可以到长安为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在汉代儒家占据了主流地位,但是其具有包容性,而且儒家与佛道两家又是互补共生的关系,所以就有了三教合一。
B.儒释道思想主张一个人经过读书、积累学问,再去做官、治国;当他们不顺利之时,他们也不致走上绝路。
C.过去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近二三十年来,通过考古发现大家逐渐认同了这一观点。
D.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就是多元、共生的,具有包容性;今天的世界也是多元存在的,人们要承认文化的差别,保护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
1.B(内容不是两者的异同点,而是中华文化的起源)
2.A(精神价值属于价值系统,不能并列)
3.D(A三教合一不是汉代有的;B读书、积累学问、做官、治国是儒家对读书人的影响;C大家认同的是中华文化并非仅有黄河文化一源,长江文化同样是重要一源)
篇4: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阅读题答案详解)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冯天瑜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削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 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 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人民日报》1月21日)
6.关于“中华文化元素”,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中华文化元素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C.中华文化元素既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又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它是经典的,又是时代的。
D.中华文化元素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
7.文中说,“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表述正确一项是
A.汉字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与从象形走向拼音的多数文字有别。
B.在古代,中国是很多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这些国家新产生的的汉字词中国也多有引入。
C.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因此能够造就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D.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文化圈在发展和传承中受到了拉丁文字的重大影响。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②两段首先解释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然后举例证明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B.第③段紧承上文,以“汉字及汉字文化”这一典型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第④段中用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的事例,证明了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仍然可以精彩展现。
D.第⑤段在论述中华文化元素特点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论证了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6.D(“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与文意不符。)
7.A(“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与原文不符。)
8.D(“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文中没有依据。)
[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阅读题答案详解)]
篇5: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阅读题及答案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 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
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B(偷换概念 把“书法”换成“文字”,文不对题)
2. A(所答非所问)
3. D(A“全体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进关系颠倒)
篇6: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注]:釐:胙肉,祭过神的宝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1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A、合从缔交 B、流血漂橹 C、威振四海 D、赢粮而景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致万乘之势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异变 D、序八州而朝同列
然秦以区区之地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参考答案:
(二)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11( B) 12(B ) 13 (C ) 14 ( D )
15.(1)关中坚固,钢铁般的千里城防,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2)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文帝最宠爱他),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
篇7:学与问阅读题及答案
学与问阅读题及答案
(一)《学与问》(节选)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1.照样子选词语:花开花落【BD】。
A.将错就错
B.各种各样
C.不懂装懂
D.一模一样
2.文中“兴许”是什么意思【AC】?
A.可能
B.高兴
C.也许
D.允许
3.哪些句子能体现沈括爱观察思考【ABD】?
A.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B.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C.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D.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4.哪句话概括了这段的意思【B】?
A.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B.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C.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
D.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5.从沈括的事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答:紧扣“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即可。
篇8:学与问阅读题答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五彩缤纷:________________
能者为师:________________
2.照样子,用画线的词语写一个句子。
3.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可以问谁?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问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会的人就是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2. 示例:只要时间允许,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去那边。
3. 勤学好问,善于发现问题
4. 爸爸妈妈老师身边的同学
篇9:《春联》阅读题与答案
《春联》阅读题与答案
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春联杨帮立没有风,夜独自舞起了雪花。天大亮了,村庄还安静得很。雪地上,有几只雀儿蹦蹦跳跳地觅着食。一只黑猫,无声地趴在一垛烂木柴上。
今儿几了?老头子边穿袄子边问。
老太太早起来了,水烧开了,茶也沏好了,茶香已飘到了床头:老糊涂了,昨晚你不还说明天腊月三十了?
好,我老糊涂了,你还年轻,起来——老头子伸了个懒腰:我皮棉鞋呢?
昨天踏湿了,我不正在给你烤吗。
快点快点,我要起来写春联了。
知道了,知道了,你急,你才起来?笔都给你泡开花了。
除了文房四宝,老头子还有一块镇尺——他小时候到河边洗澡时摸来的石头,像个熨斗,一面光滑平坦,上面堆山叠翠,奇妙的是翘起一个把手来,取放方便。
当时这个小男孩抱着石头往回走,正赶上一家准备过喜事,请一个先生在门前树荫里摆个方桌写婚联,一阵风把他面前铺好的红纸刮得头翘尾巴撅的,小男孩大踏步地过去把石头压上去。老先生扶扶眼镜审视着那石头,眼里渐渐绽放出光彩来,去掉眼镜眯起眼睛将那光彩聚成一条线端详他一回:改天跟我学写字去。
点如瓜子撇如刀,一捺好似踢平的脚。老头子握紧笔管,轻轻吟唱起儿歌来。他正襟危坐,四平八稳,横竖钩提,行笔……就是手有点不听话了,老人自己知道,气韵难畅,手在暗中抖动。
老太太一会儿给他扯纸,一会儿给他添墨,一会儿给他插电暖器,一会儿给他添茶:就你能显摆,老胳膊老腿了还逞能,又没有谁让你给他贴。老太太的话慢慢悠悠,像窗外飘进来一片美丽的雪花。
老头子停了下来,咕噜口热茶:老一辈传下来的,只有家里老了人,当年空着不贴对联,他们不回来贴,我要不帮着贴,人家从俺庄外路过,看着这一家家老房子门上都旧秃秃的,像啥话,村里没人哪?头年空二年紫三年绿四年红,对了,老李家去年老了爹,今年按规矩要贴紫颜色的,还忘了买紫纸了。你再去小卖部帮买两张。
大老远的,一脚一滑的。老太太嘀咕着,还是晃悠悠地出门了。
老太太回来的时候,去掉黑长的头巾,在门上摔了摔,雪花子摔得乱飞:卖紫纸的就北庙东街王本森一家,早就不卖了,新社区更没得卖的了。我想起来了,你原来写掉下的还有,我帮收捡到柜子里了。老太太真的从屋里找出一叠子花花绿绿的纸来:小卖部宽的窄的长的短的对子铺得红堂堂的,买来就行了,还非要写。
老头子一直神游在他的对联里,这才接腔:得写,得写,印的都一样,写的不一样。
我还不知道,你一辈子就爱这个,贴出去好让人家夸你字写得好。
老头子笑了起来:那句话咋说的?看透不说透,才是好朋友。
好朋友?老太太也笑了起来。
吃过中午饭,老两口一块出门给老邻居们贴对联。老头子拿着对联在前面走着,老太太端着一盆冒着热气的面糊在后面跟着。
天晴了。破旧的'村庄古朴清新。
门对青山龙虎地,户纳绿水凤凰池。老王家帖这合适,人家孙子孙女跟咱家小文小武一样都考上大学了。
合适。老伴附和着。
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老张家帖这合适,弟兄三个和好了,在南方合伙做生意发财了。
合适。老伴附和着。
一阵乳香知母到,半窗故纸防风来。老朱家贴这合适,人家是镇上的名医。
合适。老伴附和着。
贴春联看是轻巧,却是个细致的活。撕下旧的,擦掉灰尘,涂上糨糊,爬高上低的。老头子颤巍巍地爬上小木凳,老太太抱着他腿仰脸支撑着他,老头子双手持平对联,尽力举起……冬阳把他俩的影子,投映在家家大门上。这是最美的年画。
还有东头最后一家了。老头子停在了门前,默不作声。这孩子就是不听他爹的话,警察抓到他没?老太太问。迟早跑不掉的!老头子说得干脆。
人去家还在,春来花又开。夕阳照在这幅对联上,镀上一层暖意,这院里似乎马上就冬去春回了。
雪在背影里喘着气,老两口互相搀扶着在回家的路上喘着气:这春联一贴啊,都过年了……屋子啊水井啊猫啊狗啊树啊小鸟啊……都过年了!
19.开头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老太太一会儿给他扯纸,一会儿给他添墨,一会儿给他插电暖器,一会儿给他添茶。
(2)冬阳把他俩的影子,投映在家家大门上。这是最美的年画。
21.请简要概括文中“老头子”的形象特点。(4分)
22.老两口给邻居贴春联的故事很感人,但本文还反映了一些引人深思的现象。请结合全文和现实,谈谈你有哪些思考。(6分)
试题答案:
六、19.(1)描写了小村临近春节的雪景,渲染了宁静冷寂的氛围。(2分)(2)暗示出小村少人居住的现状,为下文写老两口不辞辛苦地给无人居住的邻居家贴春联作铺垫。(2分)
20.(1)排比、动作描写。通过“老太太”在“老头子”写春联时的举动,表现了“老太太”和“老头子”的全力支持,也体现了对他细致入微的关爱和老两口之间深厚的感情。
(2)把老两口为村人贴春联的身影比作年画,形象地突出了他们给村里带来了喜庆祥和的新春气息,表达了对老两口的赞美之情。
21.(1)热爱书法;(2)尊重传统文化;(3)关心乡亲生活,了解全面;(4)善良热心;(5)有正义感;(6)幽默风趣。(答出任意四点得4分)
22.(1)己到年底,家中只有老两口写春联、贴春联,虽然他们恩爱情深,但孩子们因故不能回家陪伴老人,老人难免有不能享受天伦之乐的缺憾。
(2)春联是春节的重要符号,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邻居们过年也不回家贴春联,反映出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
(3)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在更广阔的空间找到自己的位置,也造成了古朴清新的乡村鲜有人迹,乡村空心化逐渐加剧。(每点2分,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太极与中华文化阅读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1.阅读题及答案
10.掌声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