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
“热带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浣濯:洗涤。参军:官名。
1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13.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3分)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参考答案:
12、好实行
13、D
14、喜赐
15、C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2分)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11 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12.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分别用原文一个字回答)(2分)
13.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参考答案:
10.(2分)(1)好;(2)做,行事。
11.(3分)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12. (2分) 喜 赐
13. C(3分)(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
篇2:《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篇3:太祖视事东阁古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太祖视事东阁古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问题:
1.解释文中的加粗词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3.太祖的`______神情和_______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
4.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参考答案:
1.(1)好(2)做
2.B
3.喜,赐
4.C
篇4:《太祖视事东阁》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太祖视事东阁》阅读习题及参考答案
1.(12分)(,上海)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参军③宋思颜日:“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日:“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
③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①此言甚善( )②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3)太祖“口”的神情和“口”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粗给予奖赏
答案及解析
基础测试
1.(1)①好②实行(2)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和词语分析能力,难度中等。皇帝的近臣和侍从在古代称为“左右”,这里提到的“左右”为皇帝拿衣服换,指的是皇帝身边的侍从。这句翻译要弄清楚“更”“进”“经”的含义,其中“进”的常见解释为“进献“觐见”,从侍从的表现来看,应该是“进献”。而A、B两个选项中“进”的含义是错误的。从分析来看,侍从不可能把准备洗涤的衣服给皇帝穿,所以C项不能选。另外,“更”从上下文来看,翻译成“交替”更为恰当。做此类题,一定要对文章有正确的整体感知,对关键的词语从生活常理、常见解释上去分析。
(3)喜赐(4)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章的写作意图,难度中等。在短小的文章中,从人物的语言可以直接得知他们的意图。从“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愿始终如此”来看,正确的选项应该是C。
A项中宋思颜谏言的`目的不只是赞扬太祖,更是提出自己的担忧,并提出希望。B项中提到的“对太祖的忠心”,理解不是最恰当的。宋思颜说这话时的真正目的不在此;此外,“忠心”是太祖对宋思颜的评价。D项中的内容是最不恰当的,这是最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做此类试题,一定要抓住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因果的差别等。
篇5:《太祖视事东阁》文言文翻译
《太祖视事东阁》文言文翻译
原文: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释:
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翻译: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文章出自《典故纪闻》,主要是讲太祖节俭,参军宋思颜敢于说出忠言,他担心太祖只是流于现在,而不会坚持做到节俭。或者只是在人前做到,人后不会如此。)
练习
(选自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12.解释文中的加框词(4分)
(1)此言甚善( )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13.对文中画线句(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3分)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14.太祖“______”的神情和“______”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1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答案
12.好,做
13. B(未经洗涤的)
14.喜,赐
15. C(从文中“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可知)[3]
篇6:太祖视事东阁译文与注释
太祖视事东阁译文与注释
原文:
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大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释:
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翻译:
太祖(明帝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太祖换衣服,换下来的`衣服都送到浣洗衣服的人(洗过之后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了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真是以身作则,告示大家,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希望您能够坚持一直这么做。太祖听后非常高兴:你说的太好了。别人也可能会说,但可能只会考虑眼前,而不能考虑到长远;或者只是忧虑到已经发生的,而不能忧虑到将来要发生的。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这么做,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
篇7:臣僚见太祖 阅读答案
臣僚见太祖 阅读答案
【原文】
太祖①一日后苑②扶弓弹(tán)雀。有臣僚③叩殿,称有急事请见。上亟出见之,及闻所奏,乃常事耳。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钺④柄撞其口,两齿坠焉⑤。回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上怒甚,曰:“汝将此齿去讼⑥我也?”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⑦书之。”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
——选自(《三朝圣政录》)
【注释】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②苑:园林。③僚:官吏。④钺:yuè,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⑤焉:兼词,于此。⑥讼:打官司。⑦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官。
【参考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在后花园里弹琴赏鸟。有一个官员进殿叩拜,说有急事上奏。皇上急忙出去见他,并且听他所奏,但是他所奏的不过是平常事而已。太祖说: “这事急什么?”他说:“也因皇上弹琴赏鸟而急。”太祖生气了,拿一种类似斧头的.工具的手柄撞他的嘴,结果掉了两颗牙。官员回头慢慢的捡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大怒,说:“难道你要拿着这个去告我吗?”官员回答说:“臣怎么敢控告皇上,自然会有记载皇上言行的史官来把这些记下来。”皇上听了以后,怒气消了,赐给他金帛慰劳他让他告退了。
【阅读训练】
1.选出与“苛政猛于虎”句中“于”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亦急于弹雀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及闻所奏 ②徐伏地取落齿
③自有史官书之④疾忙修书二封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此事何急 B.吾谁与归 C.何以战 D.必以情
4.这篇短文称赞了臣僚什么精神?称赞了太祖什么精神?(2分)
参考答案
1.B
2.①等到;②慢慢地;③写;④书信
3.D
4.称赞了臣僚敢于直谏的精神,也称赞了宋太祖知错就改的精神。
5.解释
(1)闻:听 (2)以:用 (3)坠:落下 (4)徐:慢慢地
(5)置:放 (6)书:记录 (7)解:消除 (8)赐:赏赐
(9)去:离开
6.翻译
回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
官员回头慢慢地趴在地上拾起被撞落的牙齿,放在怀里。
篇8:《太祖为相》阅读答案
《太祖为相》阅读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10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少习吏事 ( ) ②阖户启箧取书 ( )
③家人发箧视之 ( ) ④普性深沉有岸谷(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译文:
②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译文:
小题3: 对赵普的举荐,太祖的态度是“不用”、“亦不用”、“卒用”,你从太祖的这种变化中读出了什么?(2分)
小题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普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熟悉;②门;③打开;④沉着
小题1:(1)到了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非常迅速;(2)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小题1:(1)宋太祖悟出了赵普的良苦用心,由此也悟出了其所荐之人必定是个可用之才。(2)说明太祖是个偶尔固执,但最终仍会明辨是非的君主。
小题1:(1)年少时就任要职,为国效力;(2)年老时刻苦读书,从收中寻求治国安民的方法;(3)为了给国家举贤,不惜冒着惹怒圣上的危险一次次举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及、龌龊循默等字。
小题1:本题考察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宋太祖这个人物的形象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主要情节的能力。围绕“以天下为己任”来概括有关人物的情节即可。
篇9:《臣僚见太祖》阅读答案
【原文】
太祖①一日后苑②扶弓弹(tán)雀。有臣僚③叩殿,称有急事请见。上亟出见之,及闻所奏,乃常事耳。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钺④柄撞其口,两齿坠焉⑤。回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上怒甚,曰:“汝将此齿去讼⑥我也?”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⑦书之。”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
【注释】
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②苑:园林。③僚:官吏。④钺:yuè,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⑤焉:兼词,于此。⑥讼:打官司。⑦史官: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官。
【参考译文】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在后花园里弹琴赏鸟。有一个官员进殿叩拜,说有急事上奏。皇上急忙出去见他,并且听他所奏,但是他所奏的不过是平常事而已。太祖说: “这事急什么?”他说:“也因皇上弹琴赏鸟而急。”太祖生气了,拿一种类似斧头的工具的手柄撞他的嘴,结果掉了两颗牙。官员回头慢慢的捡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大怒,说:“难道你要拿着这个去告我吗?”官员回答说:“臣怎么敢控告皇上,自然会有记载皇上言行的史官来把这些记下来。”皇上听了以后,怒气消了,赐给他金帛慰劳他让他告退了。
【阅读训练】
1.解释
(1)闻:听 (2)以:用 (3)坠:落下 (4)徐:慢慢地
(5)置:放 (6)书:记录 (7)解:消除 (8)赐:赏赐
(9)去:离开
2.翻译
回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
官员回头慢慢地趴在地上拾起被撞落的牙齿,放在怀里。
3.从短文中可看出臣僚具有什么精神?同时称赞了太祖的什么品质?
敢于直谏 知错就改
篇10:《明史·太祖本纪》阅读答案
帝疾大渐,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辛卯,葬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开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出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
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如神,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篇11:《明史·太祖本纪》阅读答案
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善恶恶恶:憎恨,疾恨
B.徒为生民之患患:担忧
C.士诚器小器:器量
D.燕都既举举:被攻占
5、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安吾民斧斤以时入山林
B.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蟹六跪而二鳌
C.志骄则好生事水至清则无鱼
D.以为之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朱元璋“料敌如神”的一组是
①统一方夏,纬开经文 ②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
③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 ④友谅志骄,士诚器小
⑤扩廓贴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 ⑥张、李望绝气穷,不战而克
A.②④⑤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⑥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2)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
(3)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旗而北。
参考答案
4、B “患”意应为祸害。
5、C (均为连词,就。A项前者介词,表目的;后者介词,按照。B项前者连词,表递进,而且;后者连词,表并列,和。D项前者代词,他、他的;后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A ①句意思是说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不能直接表现“料敌如神”;③句的意思为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这是别人的看法;⑥句意思是说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这是结果。
7、(1)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得”、“其”、“奚”、“哀念之有”宾语前置各1分)
(2)如果先攻打张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用尽国家兵力)而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了。(“向使”“负”“固”“空国”各1分)
(3)(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急”“并力”“猝”“北”各1分)
参考译文
高皇帝疾病大大加重,遗诏说:“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博学多闻,好善疾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治丧祭奠仪式的物品,不要使用金玉。孝陵山川依然照旧,不要改动。各位藩王只在各自的`封国内哀悼,不必到京都。凡不在这个诏令之中的,依据这个诏令行事。”辛卯日,葬于孝陵,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太皇帝由上天授予他智慧和能力,统一了全中国,武功文治是汉、唐、宋各代君主所不能相比的。当他开创功业之初,能够沉着镇定审时度势,遵循规律经营,很有谋划。经常与各位大臣议论谋取天下的策略,他说:“我时逢丧乱之际,当初起兵乡里,本来只为保全自己。等到渡过长江之后,看到群雄的所作所为,只是祸害百姓,而张士诚、陈友谅尤其是大蛀虫。士诚倚仗富有,友谅倚仗兵强,唯独我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只有不嗜好杀人,布施信义,实行节俭,和你们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起初与张士诚、陈友谅二位敌人相对峙,士诚尤为逼近,有的人说应该先击败他。我依据友谅志气骄傲,士诚器量狭小,志气骄傲必然喜欢生事端,器量狭小必鼠目寸光,所以首先攻打友谅。鄱阳湖之战,士诚终于不能走出姑苏一步去支援陈友谅。如果先攻打士诚,他在浙西凭借坚固的城池坚守,友谅必定会倾国而来,我就会腹背受敌了。两个敌人都已经消灭,于是北伐中原。之所以先取山东,再夺取河洛,并制止潼关的军队不急于攻占秦、陇,是因为扩廓铁木儿、李思齐、张思道都是身经百战,未必愿意甘拜下风,(如果)逼急了他们,他们势必会合力在一个地方,仓促间(一下子)反而不容易平定,所以(我们)出其不意,回师向北进攻。燕都已经攻克,然后西征。张、李没有了指望,气势也没有了,所以不战而胜,然而扩廓仍然在极力抵抗不愿屈服。假使那时未攻下燕都,骤然和他们斗力,谁胜谁负就难以预料了。”
太祖皇帝的雄才大略,料敌如神,克敌制胜,都与此相类似,所以能够平定祸乱,直到拥有天下。古话说:“天道后起者胜。”这绝不是偶然的。
【《太祖视事东阁》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4.狗事 阅读答案
8.酒事的阅读及答案
10.酒事阅读题及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