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11-30 08:15:0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琼琼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东林山水记

【宋】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①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犹容与若无所为。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曲折,及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

隶而从者:曰学童③,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注】①阛阓:市区。②容与:悠闲的样子。③学童:与下文“沈庆”均为仆人的名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未穷,得支径

穷:走到……尽头

B.或远一舍外

舍:客舍,房舍

C.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

披:分开,被吹开

D.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引:伸长,伸着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描写东林的山和水的一组是( )

①锐者如簪,缺者如玦

②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③冈重岭复,乔木苍苍

④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⑤风起水面,细生鳞甲

⑥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东林山水。第一天重在写山,游览方式是步行;第二天重在画水,游览方式是舟游。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多彩的山水画。描写景物的词句多为四字,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C.文章最后交代了写作缘由。姚、沈、周三君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连年患病,遭遇不幸;作者羁旅异乡,满怀愁绪。

D.丰富的想象,丰满的描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写景时运用远近结合,山景、水景相互映衬等手法,富有变化。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志得意满而归,或犹容与若无所为。(3分)

译文:

(2)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3分)

译文:

(3)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3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10.A【解析】 ②写的是松树;④写的是水中荷花;⑥写的是歌声。用排除法,故选A项。

11.C【解析】

C项,“姚、沈、周三君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连年饱含忧患意识”。

12. (1)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得分点:“或”“无所”各1分,大意1分)

(2)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得分点:“高”“下”各1分,大意1分)

(3)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得分点:“朝昏”“殆”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游东林山水记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项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给它们命名。

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

第二天,(我们)又转向北边经过小桥,沿着溪水向东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个弯,就来到了姚贵聪先生的家门前。(我们)到门下乘船,从柳竹掩映浓密的地方,顺着水渠出来。又拐了三四个弯,才来到大溪跟前,满眼都是荷花。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绿色的)荷叶被风吹开吹斜,摇曳多姿,荷叶繁盛,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香气挂在衣袖间,香味经久不去。

(我们)暂时在古柳树下停歇,得到两缸酒,几种菱芡。又划着船进入荷花中,歌声豪放,笑声极大,声音震动了溪谷。风从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一层细小的鱼鳞;流荧点点,似乎是受到惊吓,倏忽而去。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天空没有一点云,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滚来滚去。

跟随的仆从:有个叫学童的,会学百鸟鸣叫的声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间,听到一两声春鸟的叫声,自然而然使人惆怅惊骇;有个叫沈庆的,会唱歌,歌声回环婉转,嘹亮激越,加上风露的声音,他的歌声更加凄清,引人感触而心生悲伤。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该和道:“嘻!你替(我们)殷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篇2:《游东林山水记》译文及习题答案

《游东林山水记》译文及习题答案

游东林山水记

【宋】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①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犹容与若无所为。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曲折,及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

隶而从者:曰学童③,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注】①阛阓:市区。②容与:悠闲的样子。③学童:与下文“沈庆”均为仆人的名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未穷,得支径 穷:走到……尽头

B.或远一舍外 舍:客舍,房舍

C.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 披:分开,被吹开

D.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引:伸长,伸着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描写东林的山和水的一组是( )

①锐者如簪,缺者如玦 ②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③冈重岭复,乔木苍苍 ④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⑤风起水面,细生鳞甲 ⑥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①②③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东林山水。第一天重在写山,游览方式是步行;第二天重在画

水,游览方式是舟游。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多彩的山水画。描写景物的词句多为

四字,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C.文章最后交代了写作缘由。姚、沈、周三君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连年患病,遭遇不幸;

作者羁旅异乡,满怀愁绪。

D.丰富的想象,丰满的描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写景时运用远近结合,山景、水景相互映衬

等手法,富有变化。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志得意满而归,或犹容与若无所为。(3分)

译文:

(2)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3分)

译文:

(3)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3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 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10.A【解析】 ②写的是松树;④写的是水中荷花;⑥写的是歌声。用排除法,故选A项。

11.C【解析】 C项,“姚、沈、周三君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连年饱含忧患意识”。

12. (1)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得分点:“或”“无所”各1分,大意1分)

(2)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得分点:“高”“下”各1分,大意1分)

(3)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得分点:“朝昏”“殆”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游东林山水记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项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给它们命名。

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

第二天,(我们)又转向北边经过小桥,沿着溪水向东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个弯,就来到了姚贵聪先生的家门前。(我们)到门下乘船,从柳竹掩映浓密的地方,顺着水渠出来。又拐了三四个弯,才来到大溪跟前,满眼都是荷花。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绿色的)荷叶被风吹开吹斜,摇曳多姿,荷叶繁盛,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香气挂在衣袖间,香味经久不去。

(我们)暂时在古柳树下停歇,得到两缸酒,几种菱芡。又划着船进入荷花中,歌声豪放,笑声极大,声音震动了溪谷。风从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一层细小的鱼鳞;流荧点点,似乎是受到惊吓,倏忽而去。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天空没有一点云,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滚来滚去。

跟随的仆从:有个叫学童的,会学百鸟鸣叫的声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间,听到一两声春鸟的叫声,自然而然使人惆怅惊骇;有个叫沈庆的,会唱歌,歌声回环婉转,嘹亮激越,加上风露的声音,他的歌声更加凄清,引人感触而心生悲伤。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该和道:“嘻!你替(我们)殷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篇3:《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东山记》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答案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性可言,20的“序”体文,的“说”体文,,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答案】4.B 5.C 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答案】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篇4:游桂林诸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袁枚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馀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网、僧罄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计行二里馀,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熏亭。堤柳阴翳,山溪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夏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下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下省山水之乐。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注:①晡食:晚餐。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②窅(yǎo)渺:深远广袤。③郁肉漏脯:不

新鲜或腐败的肉。④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三百六级诣其巅    诣:达到

B.计行二里余,俾昼作夜    俾:使

C.吁,其危哉    危:高

D.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省:明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桂林“山之奇”的一组是(3分)

①一城烟火如绘②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③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④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⑤突然而起,戛然而止⑥矧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桂林的山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的山离城近,奇峰罗列,耸拔陡峭,诡异多姿,山多溶洞,迷幻绮丽。

B.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描写其他景点,随手刻画,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

C.作者在记叙与描写中穿插着议论,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传达的理趣是相同。

D.文章结尾补叙五十年前游览过桂林的经历,以年少时不识山水之乐,衬托今天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3分)

(2)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3分)

(3)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篇5: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士以故归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火尚足以明也

9.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而卒赖其力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

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距其院东五里

A.①② B.④⑤ C.③⑤ D.②④

10.作者说“往往有得”,下列对这“有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有失,但从中悟出志、力、物合一的哲理,这正是作者的“有得”。

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

C.作者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

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

(2)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参考答案

8.(3分)A(B.名词作状语, C.形容词作名词, D.形容词作动词。)

9.(3分)C(指示代词作定语,“这”或“那”之义。)

10.(3分)A(从“此余之所得也”可知,这“有得”指“夫夷以近……亦不能至也”。)

11.(10分)

(1)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5分,“既”“咎”“极”“夫”各1 分,大意1分)

(2)孟尝君只是学鸡鸣叫、学狗钻洞偷东西这类人的英雄,哪里值得说是获得士人拥戴。(5分,“特”“鸡鸣”“狗盗”“得士”各1分,大意1 分)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2.《东轩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3.游龙井记阅读及答案

4.雨后游六桥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5.《游黄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6.苏辙《东轩记》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7.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8.野性的林的阅读及答案

9.《游西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10.《游观音崖记》阅读原文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