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

2022-10-26 08:56: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irlinre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

篇1:景公射出质原文及翻译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谄人之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者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翻译

晏子死了,有十七年。(齐国国王)景公和众大夫一起饮酒。景公射箭偏离了靶子,堂上的百官叫好的如出于一人之口。景公失望地叹息,丢掉了弓箭。

弦章(人名)进来。景公说:“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已经有十七年了,没有听到过我的过错、不对的地方。今天射箭偏离了靶子,但是还是一致叫好!”弦章回答说:“这是各位臣子不肖啊:(他们的)知识不足以知道你的不对,(他们的)勇气不足以触犯你的脾气。但是有一点,我听说‘国王喜好的(颜色),那么臣子就会穿那颜色的服装;国王喜欢吃什么,那么臣子就会吃什么。’正如尺蠖(昆虫)吃黄色的植物身子会是黄色,吃绿色的植物身子会是绿色,国王您是不是也有谄媚别人的'言行呢!”景公说:“高见!今天的对话,弦章是师长,我是学生。”

这时,沿海的人进贡鱼来了,景公把五十车的鱼赐给弦章。(弦章)回家(的时候),装鱼的车塞满了道路。(弦章)拍着车夫的手说:“刚才那些一致叫好的人都是想得到鱼的人。从前,晏子谢绝赏赐使自己名声完好,所以国王有什么错误不为他掩饰。现今的那些臣子谄谀是为了利益,所以偏离了靶子还一致叫好。如今我帮助国王没什么比大家出色的,却接受这些鱼,是和晏子行为的道义相反和谄谀者的欲望相同啊。”坚决谢绝不要赏赐的鱼。

君子都说:“弦章的廉洁,是晏子遗留下来的德操。”

篇2:苏轼正公文集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翻译如下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篇3:中山公王衮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中山恭王衮,建安二十一年封平乡侯。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每读书,文学左右常恐以精力为病,数谏止之,然性所乐,不能废也。二十二年,徙封东乡侯,其年又改封赞侯。黄初二年,进爵为公,官属皆贺,衮曰:“夫生深宫之中,不知稼穑之艰难,多骄逸之失。诸贤既庆其休,宜辅其阙。”每兄弟游娱,衮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称陈衮美。兖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益我者。”其戒慎如此。三年,为北海王。其年,黄龙见邺西漳水,衮上书赞颂。诏赐黄金十斤,诏曰:“昔唐叔归禾,东平献颂,斯皆骨肉赞美,以彰懿亲。

王研精坟典,耽味道真,文雅焕炳,朕甚嘉之。王其克慎明德,以终令闻。“四年,改封赞王。七年,徙封濮阳。太和二年就国,尚约俭,教敕妃妾纺绩织纴,习为家人之事。

五年冬,入朝。六年,改封中山。

初,衮来朝,犯京都禁。青龙元年,有司奏衮褒。诏曰:“王素敬慎,邂逅至此,其以议亲之典议之。”有司固执。诏削县二,户七百五十。衮忧惧,戒敕宫属愈谨。帝嘉其意,二年,复所削县。三年秋,衮得疾病,调遣太医视疾,殿中、虎贲赍手诏、赐珍膳相属,又遣太妃、沛王林并就省疾。衮疾困,敕令官属曰:“吾寡德忝宠,大命将尽。吾既好俭,而圣朝着终诰之制,为天下法。吾气绝之日,自殡及葬,务奉诏书。昔卫大夫蘧瑗葬濮阳,吾望其墓,常想其遗风,愿托贤灵以弊发齿,营吾兆域,必往从之。

《礼》:男子不卒妇人之手。亟以时成东堂。“堂成,名之曰遂志之堂,舆疾往居之。

又令世子曰:“汝幼少,未闻义方,早为人君,但知乐,不知苦;不知苦,必将以骄奢为失也。接大臣,务以礼。虽非大臣,老者犹宜答拜。事兄以敬,恤弟以慈;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膝谏之。谏之不从,流涕喻之;喻之不改,乃白其母。若犹不改,当以奏闻,并辞国土。与其守宠罹祸,不若贫贱全身也。此亦谓渭大罪恶耳,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嗟尔小子,慎修乃身,奉圣朝以忠贞,事太妃以孝敬。闺闱之内,奉令于太妃;阃阈之外,受教于沛王。无怠乃心,以慰予灵。”其年薨。诏沛王林留讫葬,使大鸿胪持节典护丧事,宗正吊祭,赠赗甚厚。凡所着文章二万余言,才不及陈思王而好与之侔。

子孚嗣。景初、正元,景元中,累增邑,并前三千四百户。

篇4:中山公王衮文言文翻译

中山恭王曹衮,建安二十一年(216)封为平乡侯。少年时喜好学习,十几岁时能写文章。每次读书,文学官和左右近侍常常恐怕他因为精力损害得病,屡次劝他停一下,但他性情喜欢读书,不能中止。

建安二十二年(217),迁移封地,为东乡侯,当年又改封为赞侯。黄初二年(221),晋升爵位为公,官员属下都向他祝贺,曹兖说:“我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收种庄稼的艰难,有很多骄奢逸乐的过失。各位贤者已经庆贺了我的喜庆事,也应该辅助我弥补缺陷。”每次兄弟们游玩娱乐,曹衮独自深思经典。文学防辅们互相商议说:“我们接受诏令考察赞公的举止,有了过失应当奏闻,有好事,也应当奏闻,不能隐瞒他的美好啊!”于是一同上表称赞陈述曹衮的美好。曹衮知道了,极为惊惧,责备文学官说:“自己提高修养,坚守贞操,不过是普通人的行为罢了,但各位却报告给上面知道,这恰恰是为我增加负担和拖累。并且如果有善言善行,何必担心别人不知道,却急忙一起这样做,这对我可没有好处。”他的警戒慎重就像这事一样。

黄初三年(222)曹衮封为北海王。当年,一条黄龙出现在邺县西边的漳水中,曹衮上书就这件事表示赞颂。文帝下诏赏赐给他黄金十斤,诏书说:“过去唐叔把一株奇异的谷子送归给周公,汉东平王刘苍向光武帝献上颂文,都是对骨肉之亲的赞美,以表彰美好的亲人。北海王对三坟五典有精深的研究,深切地玩味道行的真义,文雅的气质光彩焕发,我很是赞美他。北海王应该能够慎重地表现出自己的德行,以完成你美好的名声。”黄初四年

(223),改封曹衮为赞王。黄初七年(226),迁移封地到濮阳。太和二年(228)到了封地,崇尚节约俭朴,敦促妻妾纺线织补,形成习惯,成了家属日常的事务。太和五年(231)冬天,曹衮回到京都。太和六年,改变封地为中山。当初曹衮前来朝见时,违犯了京都的禁令。

青龙元年(233),主管官员上奏书批评曹衮。明帝下诏书说:“中山王素来恭敬谨慎,偶然来到这里,还是用评议帝王亲属的规则来评判这事吧。”主管官员固执己见。明帝下诏削减曹衮两县、七百五十户的封邑。曹衮忧虑害怕,告诫命令属下官员更加谨慎。明帝赞赏他的心意,在青龙二年(234),恢复了所削减的两个县的封地。三年秋天,曹衮得了病,明帝下诏派遣太医为他看病,殿中、虎贲带着手书的诏令和赏赐的珍贵膳食相跟随,又派遣太妃、沛王曹林一起去探视病情。曹衮病得很厉害,命令属下官员说:“我缺少德行,愧受天子的恩宠,现在我的生命将要走到尽头了。我喜欢俭朴,但朝廷有临终报告的制度,作为全国遵行的法典。我气断的时候,从停放灵柩到下葬,务必遵奉诏书的命令。过去卫国大夫蘧瑗埋葬在濮阳,我看到他的坟墓,常常想到他遗留的风范,希望依托于贤人的灵魂长眠地下,营造我的坟墓的界址,一定要到那里去选在它的近旁。《礼》规定:男子不死在妇人手里。赶快按时建成东堂。”东堂建成,曹衮把它命名为“遂志之堂”,坐着车子急忙去往那里居住。又命令继承自己王位的儿子说:“你还太小,没有接受过家教,这么早就成了王爷,只知道乐,不知道苦,必将会有骄傲奢侈的'过失。接待大臣,务必按照礼仪。即使不是大臣,对老人也应该答谢礼拜。侍奉哥哥要恭敬,体恤弟弟要慈爱;兄弟有不好的行为,应当跪下劝谏他们,劝谏不听从,就流着泪讲道理给他们;讲道理还不改,那就禀告他们的母亲。要是仍然不改,应当上奏给天子知道,一起辞掉封地。与其依守恩宠而遭到灾祸,不如贫贱生活以保全自身。这也不过说的是大的罪恶,至于微细的过错,就应当为他们遮掩。

你这个小孩子啊,谨慎地修养你自己,用忠诚坚贞来侍奉圣朝,用孝顺来侍奉太妃。在家里听奉太妃的命令;在外面,接受沛王的教训。不要懈怠了你的心思,以此来安慰我的灵魂。”当年曹衮去世。明帝下诏让沛王曹林留在那里完成葬礼,让大鸿胪持节符执掌护理丧事,宗正前去吊唁祭祀,赠送的丧葬礼品十分丰厚。曹衮著有文章共两万多字,才华不如陈思王曹植,但对此的爱好与他相同。曹衮的儿子曹孚继承王位。

篇5:《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篇6:王荆公改诗原文及翻译

王荆公改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译文

王安石的一首绝句诗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那个地方的一个读书人家里收藏有这首诗的'初稿,最初写的是“又到江南岸”,后来圈去了“到”,批注说“不好”,改为“过”;又圈去“过”而改为“入”;后来又改为“满”。总共像这样改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

注释

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宋代著名文学家,在他罢相后被封为荆国公。

绝句:指《泊船瓜洲》。

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

而:表承接,无义。

旋:又。

复:再。

凡:总共。

如是:像这样。

篇7:王荆公病喘文言文翻译

王荆公病喘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荆公①病喘②,药用紫团山人参③,不可得。时薛师政④自河东还,适⑤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公面黧⑥黑,门人忧之,以问医。医曰:“此垢污⑦,非疾也。”进澡豆⑧令公颒⑨面。公曰:“天生黑于予,澡豆其如予何!”

【注释】

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宋神宗熙宁年间任宰相,后退居江宁,封荆国公,因此世称荆公。

②喘:哮喘。

③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

④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谥恭敏,宋元丰年间知枢密院,书称其善于经商和管理财务。

⑤适:刚巧,正巧。

⑥黧(lí):黑。

⑦垢污:即污垢。

⑧澡豆:古代用来供洗涤用的粉剂,以豆末配合其他药物制成,用来洗脸洗手,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润滑。

⑨颒(huì):洗脸。

译文:

王荆公(安石)得了哮喘病,要用紫团山人参入药,确找不到这东西。恰好当时薛师政从河东回来,刚好有这种人参,便赠送给王安石几两用,王安石却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大人您的'病不用这味药没法治,这病着实令人担心哪,没必要退回这些赠药啊。”王安石说:“我一辈子没用紫团参,也活到今天了。”最后也没接受。荆公面色粗黑,他的幕僚门人因此而担心,便向医生询问。医生说:“这是出汗后的淤垢,不是病。”于是这些门人向荆公进献澡豆(估计是皂豆一类类似肥皂的洗面东西)让他洗脸。王公说:“既然老天赐我一副黑面孔,澡豆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篇8:苏轼《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原文: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士有自京师来者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

B.尽以告之 因蜀之资,以争天下

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 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参考答案】

5、C(酬:实现。)

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

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

(2) 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

(2)断句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篇9: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翻译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篇10:课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翻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本文的古今异义词与多义词,提高文言翻译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字典、朗读、讨论、比读等环节来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语言魅力,进一步明确“民言”关系到国家政事善败好坏的道理及人民力量的伟大,树立爱民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翻译课文;了解民本思想,探究劝说的艺术。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预习作业:

1、借助注释、工具书,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查古汉语字典,说出“防、谤”的义项及在本文中的解释。

2、国人为什么“谤王”?王用什么办法来“弭谤”?结果怎样?

3、认真阅读第二段,分出它的层次,并说明分层的依据。

4、召公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堵塞民言的危害性?

5、召公又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宣之使言”的好处?

6、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说出它的意思。

8、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活用的词及特殊句式。

9、翻译“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10、“流王于彘”这四个字只点明厉王不听劝告的结果,想一想,这中间至少隐含了哪些史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三寸不烂之舌”这个熟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而古代的确有很多劝谏的高手,如我们所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烛之武,课外阅读材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唐代的魏徵应算是最有名的劝谏高手之一。这些人能根据劝谏的对象选择劝谏的方式,劝谏的内容,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取得很好的劝说效果。但是,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忠臣劝谏帝王确实是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本文的召公也向厉王劝谏,他能否成功呢?先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字音。

二、检查预习作业

1、请学生说出本文题目的意思。(召公劝告厉王不要阻止百姓对他的公开批评指责)文中主要写召公几次进谏?(两次,一略一详)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题目的意思又是什么?“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的意思。

2、查古汉语字典,说出“防、谤”在本文中的解释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意思。

“防”——堵住、堵塞;“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3、请找出文中的一个成语:道路以目。

4、请学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第一、厉王弭谤——杀

第二、召公谏厉王弭谤

第三、弭谤后果——流王于彘

三、读讲课文

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思考:“国人”为什么要谤厉王?而厉王又用什么办法弭谤?结果怎样?

明确:疟——得卫巫使监——杀之——国人莫敢言。

王虐——王怒——王喜

2、结合语境,比较解释三个“告”的意思

召公告曰——告诉。

以告————报告。

王喜,告召公曰——告诉。

3、全班齐读第二段中“召公曰”至“其与能几何”。

(1)、给这一段分出层次并说出分层的`依据。

可分三层。

(可用清人余诚的话回答):“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在道理上讲,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而正意又每与喻意夹写,笔法新警异常。”

(2)、请概括每一层的意思并作分析。

第一、用比喻点出弭谤的危害性。

“防川”后果——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防民之口”——亦如此

解决办法:为川者——决之使导,重在“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重在“宣”。

第二、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广开言路

层次理解:这一层写了哪些人?——“公卿、列士、瞽、史、师、瞍、蒙、百工、庶人、近臣、亲戚、耆、艾”

归纳:A——大小官员用诗、曲、书、箴等形式进言。

B——平民进谏(百工谏,庶人传语)

C——近臣规劝

D——亲戚弥补

以上是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E——瞽、史教诲:听取教诲

F——耆、艾修之:整理意见

G——王斟酌:综合考虑各种意见,决定施政方针。

第三、说明“口之宣言”的好处:

民之有口——土之有山川——有原隰衍沃

善败兴               财用出                    衣食生

小结:这一层是说:让老百姓用嘴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就能从这里体现出来。因此,民口是不能“防”,只能“宣”。采取堵塞的办法最终是注定要失败的。劝戒厉王不能压制人民的言论,应该像治水那样给予疏导,让人民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愿望。

(3)全班再此朗读第二段,加深领会它的意思。

4、教师简析第三段:弭谤后果。

厉王不听召公之谏一意孤行的后果,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最末一句说明国人与厉王的矛盾终于爆发,受到应有的惩罚。中间有许多事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果告诉读者,文笔简练却回味无穷。另外,文中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一略一详,也体现了这一艺术特色。

四、比读:要求学生课外自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材料由教师提供)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

1、邹忌用什么方法劝告齐王?

明确:类比推理的方法,由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2、找出正面劝告齐王的语段。(见材料)

3、齐王是否接受劝告?采取了哪些措施?请一个学朗读相关语句。

4、纳谏的结果怎样?

明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自由讨论并小结全文

1、小结:(1)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荀子·王制篇》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残暴、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周厉王统治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者的危机日益严重。据《国语》记载:厉王对内——封山占水,禁止百姓砍伐、渔猎,断绝人民群众的生计。对外——兴师动众,征伐邻邦,不断加重百姓负担。他的横征暴敛,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朝野上下危机四伏,这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忧虑。而厉王不仅没有认识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从他的一怒一喜中体现了他的残暴昏庸顽固,因此,他的下场是必然的。

2、厉王没有接受劝告,是语言失去了力量吗?(课堂讨论)

六、作业

1、能力:把“天子听政”这一层翻译成现代汉语,写在作业纸上。

2、拓展:从思想价值来看,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思想有无意义?

3、积累:名句背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辨别古今异义词:谤、亲戚、几何、于是、宣言。

完成课后第二题练习,积累多义词的义项。

4、利用课外时间,到学校阅览室借阅《演讲与口才》、《劝说的艺术》等书,进一步掌握劝说的艺术。

篇11:王鏊《王文恪公笔记》原文及翻译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日:“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日:“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官。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日:“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o。”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日:“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⑩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玉》珂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

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j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闽所享之福。⑩慎:人名,指宋慎。

篇12:王鏊《王文恪公笔记》原文及翻译

宋濂学士,洪武年间凭借丈学成就蒙受皇恩最为长久,后来(他)因为年老辞官回家每年到了万寿节的时候就来京城祝寿,皇上赐他筵席,(他)所受恩宠和以前一样。一天(宋濂)和(皇上)登文楼,楼很高,(他)登台阶时跌倒了。皇上说:“先生老了,明年(万寿节)你就不要来了。”宋濂跪拜谢恩。到了第二年万寿节前的几天,皇上说:“宋先生差不多到了吧?”(他)大概忘记以前说的话了。过了很久宋濂也没到,(皇上)说:“他是不是因为大风受阻?”(于是)派人到江边查看,(发现宋濂还是)没到。(皇上)又说:“他是不是生病了?”又派人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 同乡聚会喝酒赋诗。皇上听了大怒,命令就在他家杀了他。不久,(皇上)回宫了。吃饭的时候,孝慈皇后叫近侍把蔬菜放在自己(或“皇上”)身边,皇上问:“皇后为什么只吃(或“安排”)蔬菜?”皇后答:“我听说宋先生今天要被赐死,所以只吃(或“安排”)蔬菜,来增加宋先生的阴间之福。”

皇上突然省悟,立刻起身,命人骑他的驾前双马快速前去赦免宋濂,说:‘藩濂罪不及死。”恰好先派的使者因大风在钱塘江受阻,稍微耽搁了时间,后派的使者赶到的时候(宋濂)已被绑赴刑场,(在刑场上,后派的使者)宣读了赦免诏书,(宋濂)得以免死。又过了很久,宋濂的孙子宋慎犯了死罪,(宋濂)又一次被抓到京城,(皇上)将要杀他。孝慈皇后又极力营救宋濂,(对皇上)说:“种田人家为子孙请一个先生尚且有始有终,宋濂作为太子诸王的老师,怎能不感谢他的教导之恩呢?况且宋濂在家,一定不知实情。”皇上于是免去了宋濂的死罪。

篇13:王质《山行即事》翻译及全诗赏析

王质《山行即事》翻译及全诗赏析

王质《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翻译:

浮云在天空来来往往,议论着阴天好还是晴天好的问题。一路荷花伴雨,打湿了我的衣服。浮萍上清凉轻柔的风,吹动我的衣袖轻摆。雨过天晴,喜鹊欢快的叫了起来,波平如镜,有鸥鸟在尽情嬉戏。青山秀色一句话也不说,但即使你大醉三天,它也能把你唤醒。

赏析

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

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萍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

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以“山行”为题,结尾才点“山”,表明人在“山色之中”。全篇未见“行”字,但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雀声喧日、鸥性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全诗写的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

篇14: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先秦: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1)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碍。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12)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13)师箴(zhēn):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14)瞍(sǒu)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15)曚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曚,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16)百工:百官。

(17)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1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19)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20)耆(qí)、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24).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26)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28)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那。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30)甚:比……更严重。超过。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篇15:高中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

先秦: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的是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的是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的是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谤:指的是责,公开的批评。

(1)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的是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碍。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的是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的是《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12)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13)师箴(zhēn):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14)瞍(sǒu)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15)曚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曚,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16)百工:百官。

(17)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1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19)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20)耆(qí)、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24)。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的是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26)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28)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那。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30)甚:比……更严重。超过。

篇16: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一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译文二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弭(mǐ米):消除。

(7)障:堵塞。

(8)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导。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1)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

(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

(13)史:史官。书:指史籍。

(14)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

(15)瞍(sǒu):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

(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

(17)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

(18)庶人:平民。

(19)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

(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

(21)悖(bèi倍):违背道理。

(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

(23)兴:兴起、表露之意。

(24)阜:丰盛。

(25)夫(fú扶):发语词,无义。

(26)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27)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

(28)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845年。

(29)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赏析:

评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题解

中国古代历史家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有尚实录、寓褒贬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忠于历史真实,并从那些孤立甚至偶然的事件中,去挖掘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后代统治者借鉴。《国语》这篇文章记载了周厉王被逐的过程。召公亦作邵公。周厉王执政时,由于残暴无道,遭到人们的谴责,然而他非但不思改弦易辙,反而采取高压手段堵塞舆论的批评。结果,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举起反叛的旗帜,把他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了下来。它告诉人们一条真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即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篇17: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厉王虐,国人谤(bàng)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至前在位,共三十七年。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邵,一作召。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卫巫:卫国的巫者。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而溃(kuì),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献书,师箴(zhēn),瞍(sǒu)赋,曚(méng)诵,百工谏(jiàn),庶(shù)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qī)补察,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而后王斟(zhēn)酌(zhuó)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xí)之有衍(yǎn)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夫(fú)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弭:消除。障:堵塞。为川者:治水的人。宣:疏导。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公卿:指执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称。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列士:古代官员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统称列士。位在大夫之下。诗:指有讽谏意义的诗篇。瞽:盲人。因古代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故也称乐官为瞽。史:史官。书:指史籍。师:少师,乐官。箴:一种具有规戒性的文辞。瞍:没有眼珠的盲人。赋:有节奏地诵读。曚:有眼珠的盲人。瞍曚均指乐师。百工:周朝职官名。指掌管营建制造事务的官员。庶人:平民。亲戚:指君王的内外亲属。耆艾:年六十叫耆,年五十叫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修:整理修饰。悖:违背道理。原隰:平原和低湿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衍是高平而美者,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兴:兴起、表露之意。阜:丰盛。夫:发语词,无义。与:语助词,无义。一说为“偕从”之意,句谓老百姓跟从你的能有多少?亦通。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

国人:“国”下原无“人”字,据别本补。三年:周厉王于公元前年被国人放逐到彘,据此邵公谏厉王事当在公元前年。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篇18: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东林山水记

【宋】王质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①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髻,圆者如璧。长林远树,出没烟霏,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戟,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

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犹容与若无所为。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

翌日,又转北出小桥,并溪东行,又西三四曲折,及姚君贵聪门。俯门而航,自柳竹翳密间,循渠而出。又三四曲折,乃得大溪,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小驻古柳根,得酒两罂,菱芡数种。复引舟入荷花中,歌豪笑剧,响震溪谷。风起水面,细生鳞甲;流萤班班,若骇若惊,奄忽去来。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

隶而从者:曰学童③,能嘲哳为百鸟音,如行空山深树间,春禽一两声,翛然使人怅而惊也;曰沈庆,能为歌声,回曲宛转,嘹亮激越,风露助之,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

【注】①阛阓:市区。②容与:悠闲的样子。③学童:与下文“沈庆”均为仆人的名字。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未穷,得支径

穷:走到……尽头

B.或远一舍外

舍:客舍,房舍

C.风自两岸来,红披绿偃

披:分开,被吹开

D.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引:伸长,伸着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描写东林的山和水的一组是( )

①锐者如簪,缺者如玦

②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

③冈重岭复,乔木苍苍

④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⑤风起水面,细生鳞甲

⑥其声愈清,凄然使人感而悲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②③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游记以时间为序记叙了东林山水。第一天重在写山,游览方式是步行;第二天重在画水,游览方式是舟游。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丽多彩的山水画。描写景物的词句多为四字,显得灵动而不板滞。

C.文章最后交代了写作缘由。姚、沈、周三君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连年患病,遭遇不幸;作者羁旅异乡,满怀愁绪。

D.丰富的想象,丰满的描述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写景时运用远近结合,山景、水景相互映衬等手法,富有变化。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志得意满而归,或犹容与若无所为。(3分)

译文:

(2)夜既深,山益高且近,森森欲下搏人。(3分)

译文:

(3)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3分)

参考答案

9.B【解析】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

10.A【解析】 ②写的是松树;④写的是水中荷花;⑥写的是歌声。用排除法,故选A项。

11.C【解析】

C项,“姚、沈、周三君虽然生在富贵人家,却连年饱含忧患意识”。

12. (1)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得分点:“或”“无所”各1分,大意1分)

(2)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得分点:“高”“下”各1分,大意1分)

(3)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得分点:“朝昏”“殆”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游东林山水记

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项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给它们命名。

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雨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

第二天,(我们)又转向北边经过小桥,沿着溪水向东行走,又向西拐了三四个弯,就来到了姚贵聪先生的家门前。(我们)到门下乘船,从柳竹掩映浓密的地方,顺着水渠出来。又拐了三四个弯,才来到大溪跟前,满眼都是荷花。风从两岸吹来,(红色的)荷花、(绿色的)荷叶被风吹开吹斜,摇曳多姿,荷叶繁盛,香气浓郁,沁人心脾。香气挂在衣袖间,香味经久不去。

(我们)暂时在古柳树下停歇,得到两缸酒,几种菱芡。又划着船进入荷花中,歌声豪放,笑声极大,声音震动了溪谷。风从水面生起,水面好像是生出了一层细小的鱼鳞;流荧点点,似乎是受到惊吓,倏忽而去。夜已经很深了,山愈发显得高峻与迫近,阴森森地好像要下来与人搏斗。天空没有一点云,星星明亮,倒映在水中,像珠子在镜子一般的水面上滚来滚去。

跟随的仆从:有个叫学童的,会学百鸟鸣叫的声音,像是行走在空山深林间,听到一两声春鸟的叫声,自然而然使人惆怅惊骇;有个叫沈庆的,会唱歌,歌声回环婉转,嘹亮激越,加上风露的声音,他的歌声更加凄清,引人感触而心生悲伤。

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该和道:“嘻!你替(我们)殷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篇19: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记王忠肃公翱事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 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 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 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翻译译文或注释: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一带某个官员做妻子。王翱的夫人很疼爱女儿,每次接女儿(回娘家),女婿都固执 地不让走,怨怒地对妻子说:“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调我到京城任职,那么你就可以从早到晚侍奉母亲;况且调动我就象摇落树叶一样容易,可(你父亲)为什么 这么吝啬呢?”女儿捎话给母亲。一天晚上,夫人摆上酒,跪在地上,将这个意思告诉王翱。王翱大怒,拿起桌上的器物打伤了夫人,走出(门),乘车到朝房住 宿,十多天以后才回府第。毕竟没有给女胥调职。

王翱做都御史时,和太监某人一起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后来,王翱改任两广总督, 这个太监洒泪送别,赠送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坚决推辞。太监抽泣着说:“这珠不是受贿得来的。过去先皇把僧保所买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现在 拿出一半为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里,(把它)缝好。后来回朝,寻找太监的继承人,找到他的'两个侄子。王翱 慰问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廉洁,你们大概不免苦于贫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翱说:“如果你们有所经营,我帮助你们出钱。”二人心里盘算,王翱无法 办到,只不过表示老朋友的心意罢了。便都表面上答应说:“行。”王翱屡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假造一张买房契约,开出价钱是五百两银子, 告诉王翱。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相关文章:

1.《正公文集》序原文及翻译

2.《召公谏厉王弭谤》课文翻译

3.沁园春,沁园春王质,沁园春的意思,沁园春赏析

4.真珠帘,真珠帘王质,真珠帘的意思,真珠帘赏析

5.王质《游东林山水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6.王粲文言文翻译

7.晏子谏景公翻译

8.钱思公文言文翻译

9.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

10.怨春郎,怨春郎王质,怨春郎的意思,怨春郎赏析

下载word文档
《王质独饯范文正公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