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
“大唐一点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篇1: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
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译文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一定跟着灭亡。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就如同虞、虢两国互相依存的关系啊。”
虞公说:“晋国,与我国同宗,难道会加害我们吗?”宫之奇回答说:“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长子和次子,泰伯不听从父命,因此不让他继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执掌国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劳,因功受封的典策还在主持盟会之官的手中。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桓、庄这两个家族有什么罪过?可晋献公把他们杀害了,还不是因为近亲对自己有威胁,才这样做的吗?近亲的势力威胁到自己,还要加害于他们,更何况对一个国家呢?”
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清洁,神必然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里说:‘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又说:‘黍稷不算芳香,只有美德才芳香。’又说:‘人们拿来祭祀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但是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真正的祭品。’如此看来,没有德行,百姓就不和,神灵也就不享用了。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了。如果晋国消灭虞国,崇尚德行,以芳香的祭品奉献给神灵,神灵难道会吐出来吗?”
虞公不听从宫之奇的劝阻,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着全族的人离开了虞国。他说:“虞国的灭亡,不要等到岁终祭祀的时候了。晋国只需这一次行动,不必再出兵了。”
冬天十二月初一那天,晋灭掉虢国,虢公丑逃到东周的都城。晋军回师途中安营驻扎在虞国,乘机突然发动进攻,灭掉了虞国,捉住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从。然而仍继续祭祀虞国的祖先,并且把虞国的贡物仍归于周天子。所以《春秋》中记载说“晋国人捉住了虞公。”这是归罪于虞公,并且说事情进行得很容易。
阅读问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
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
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
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
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
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
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3.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
(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
4.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
1.B
2.B
3.(1)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2)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
4.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
篇2:虞孚经典文言文翻译
虞孚经典文言文翻译
【原文】
虞孚
刘基
虞孚问治生于计然先生,得种漆之术。三年,树成而割之,得漆数百斛,将载而鬻诸吴。其妻之兄谓之曰:“吾尝于吴商,知吴人尚饰,多漆工。漆于吴为上货。吾见卖漆者煮漆叶之膏以和漆,其利倍而人弗知也。”虞孚闻之喜,如其言取漆叶煮为膏,亦数百瓮。与其漆俱载以入于吴。
时吴与越恶,越贾不通,吴人方艰漆。吴侩闻有漆,喜而逆诸郊,道以入吴国,劳而舍诸私馆。视其漆,甚良也。约旦夕以金币来取漆。虞孚大喜,夜取漆叶之膏和其漆以俟。及期,吴侩至。视漆之封识新,疑之。谓虞孚请改约期二十日,至则漆皆败矣。
虞孚不能归,遂丐而死于吴。
【译文】
虞孚向计然先生请教谋生之道,学会了种漆树的技术。过了三年,树长成便割树收漆,收获漆几百斛,准备运到吴国去卖。他妻子的哥哥对他说:“我曾经在吴国经商,知道吴人时尚装饰,很多上漆的事。漆在吴国是上等货。我见卖漆的人用漆叶煮成的.膏和在漆里,他们的利益加倍而别人不知道。”虞孚听了很高兴,按照他的话拿漆叶煮成膏,也是几百瓮。和他的漆一起装载运进吴国。
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吴国的买卖中间人听说有漆,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带他进入吴国,犒劳他并让住在自己私人的馆舍。看他的漆,质量很好。约定短期内就用金币来换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叶的膏和进漆里等着(交易)。到交易的时候,吴国的中间人到。看见漆的封盖是新的,疑心他有诈。向虞孚请求改约二十天后(交易),到那时漆全都坏了。
虞孚无法回家(亏本),就行乞并死在吴国。
篇3:虞溥传文言文翻译
虞溥传文言文翻译
虞溥传
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
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交章诗赋数卡篇。 (选自《晋书·虞溥传》)
译文
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当时在操场阅兵比武,人们都争着去看,虞溥从不看一眼。郡中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尚书令卫罐、尚书褚智都很器重他。虞溥对卫罐说: “从前金马开启符命,大晋顺应天意,应当恢复先王的五等封爵制度,以达到国运长久。不能承袭暴秦的法度,继续漠、魏的失误。”卫罐说:“历代都感叹此事,可是最终也没有改正。”
逐渐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
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
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 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
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
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
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 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 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
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 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 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 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 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这时祭酒请求另盖房子以行礼仪,虞溥说:“君子行礼,没有固定的场所,所以孔子在矍相的园圃中行乡射礼,而在大树下面行礼。何况现在的学校房舍高大畅亮呢?”
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在洛去世,享年六十二岁。子虞勃,过江向元帝上《江表传》,诏令保存在秘书合。
拓展:文学常识《晋书》
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参见十八家晋史。
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
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
拟订修史体例:敬播(注:没有流传下来。)
其他十六人:令狐德棻、来济、陆元仕、刘子翼、卢承基、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胤之、杨仁卿、李延寿、张文恭、李安期和李怀俨。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
篇4:虞喜传文言文翻译
虞喜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虞喜传》)
翻译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又下诏书说:“振兴致力国政,最好是,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实,而在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篇5:虞寄不愚文言文翻译
虞寄不愚文言文翻译
【原文】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年数岁,客有造其父者,因嘲之曰:“郎君姓虞,必当无智。”寄应声答曰:“文字不辨,岂得非愚?”客大惭。入谓其父曰:“此子非常人,文举之对不是过也。”
【翻译】
南陈的虞寄从小聪明。 一天,有人对他开玩笑说:“你既然姓虞,一定不聪明吧!” 虞寄说:“先生,您连“虞”和“愚”都分辨不清,怎能说您不愚呢?” 客人非常惭愧,进入对他(虞寄)的父亲说:“这个孩子不是普通人,孔融的回答也不过如此。
【延伸阅读】
虞寄字次安,年少时聪慧敏捷。他几岁时,有一客人登门拜访其父,在门口遇见虞寄,便讥嘲他说:“郎君姓虞,必当无智。”虞寄随声答道:“你连文字都分辨不清,岂能不愚呢?”其客非常惭愧。入见对其父说:“令郎乃是非凡之人,孔融小时候酬对李文通之语也不及他。”
等到长大,虞寄好学,擅长于写文章。他性情谦和恬静,有避世隐居之志。弱冠之年荐举为秀才,策试金榜题名。初任梁宣城王国左常侍。大同年间,曾下骤雨,宫殿前常常出现多色宝珠,梁武帝看后很是高兴,虞寄便上奏《瑞雨颂》。武帝对虞寄兄虞荔说:“此颂文采典雅清丽,实为卿家之士龙。打算如何擢用?”虞寄听说,叹息道:“赞美盛世之德,以表达安居乐业的情怀。吾岂是沽名钓誉以求入仕之人呢?”便闭门称病,只以读书自乐。岳阳王任会稽太守,招引虞寄为行参军,迁任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后又调任中记室,掾职不变。虞寄在任期间删去烦苛以从简略,力求从大局着眼,终日安安静静。
侯景之乱,虞寄随兄虞荔住进台城,授官镇南湘东王谘议参军,加任贞威将军。京城陷落后,他逃回乡里。张彪前往临川时,强迫虞寄随他同行,虞寄同张彪的将领郑玮同乘一舟,郑玮违背张彪旨意,劫持虞寄逃奔晋安。当时陈宝应据守闽中,得到虞寄特别高兴。高祖平定侯景之乱后,虞寄规劝陈宝应自首,宝应答应了,便遣使禀告归附之诚心。承圣元年(552)授任和戎将军、中书侍郎。宝应惜爱其才,假托道路不通不遣。宝应总想招引虞寄,任命为手下官吏,把文翰一类的事委托他,虞寄坚决推辞,因而获免。
陈宝应与留异结亲之后,秘密谋反,虞寄暗知其意图,每次交谈时,虞寄总是陈述逆顺之理,暗加劝谏,宝应就说其他事来拒绝他。虞寄又曾令左右诵读《汉书》给宝应听,他躺着聆听,读到蒯通劝说韩信说“我看你背相,贵不可言”。宝应急忙坐起说:“可谓智士。”虞寄严肃地说:“让郦寄背反,让韩信骄狂,不足以称智士;那里比得上班彪作《王命》,知天命之所归呢?”
虞寄知道宝应不会听从劝谏,考虑到祸已及身,便制居士服来拒绝他。常住东山寺,假称脚疾,不行走,宝应认为他是借口,让人烧虞寄的卧室,他安卧不动。身边的人想扶他出去,虞寄说:“吾命无所依傍,想要避难何处可逃?”纵火之人,旋即自己救火。宝应从此信以为真。
留异起兵后,宝应以属下人马相资助,虞寄便写信极力劝谏说:
东山虞寄致信于明将军使君节下:我身逢乱世,寄居他乡,将军以上宾之礼待我,把我看作国中才能出众的人加以宠信,恩情感人之深,永记在心。而寄现病至弥留之际,气数将尽,总担心死后填塞沟壑,没有半点回报,所以斗胆披露心迹,冒味表达自己的赤诚之心,希望将军花一点点时间考虑,稍稍陈书明察我说的,那么瞑目之日,我别无挂恋。
国家安危之兆征,祸福之关键,并不只是天命,也靠人谋事。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所以明智之士,居高位而不谋反,执大节而不失偏颇。岂能被浮夸之辞迷惑呢?将军文武兼备,英才威武举世无双,过去身逢乱世,举兵起事兴师征讨,威振千里,怎么不因国家面临危机,与国君协同谋略,匡正时弊酬报君主,让国家安宁,让百姓得到恩惠呢?这就是五尺少年,都愿充军随将军征战的原因。高祖武皇帝创业之初,出来救济艰难之世。那时天下百姓悠悠忽忽,民无定主,凶恶之人横行霸道,冲杀掠夺,天下之人惶恐不安,不知所从。将军运用洞察秋毫之鉴识,鼓动纵横捭阖之舌锋,追随高祖为官,结成同盟,此乃将军宏图大略,心中感动而诚心归服。主上承继帝业后,钦明睿圣,选用贤士能人,群臣谦恭和睦,委任将军以连城卫国的重位。崇奉将军以裂土封邑,难道只是朝廷的宏图伟略,对他人赤诚之心相待吗?屡次颁发明诏,情真意切,君臣之名分已定,如骨之于肉那样恩深义重。不料将军被奸邪之说迷惑,突出非分之想,寄所以痛心疾首,泪尽而继之以血,万全之策,窃为将军痛惜。寄虽年老多病,所言不值得纳用,但千虑一得,请求让我陈述意见。望将军稍稍收敛声威,浪费一点时间,让我尽妄言之说,披露诚挚之心,那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自从上天厌倦梁德,灾难接踵而至,天下分崩离析,英雄豪杰蜂起,不可胜数,人人自以为能得天下。然而平定凶乱,拯救危难,天下拥戴,神灵眷顾,受禅让而得居帝位者,陈氏也。岂只是历数有在,惟天所赐,顺应大运立为天子?其事很明了了,此其一。主上承继帝业,以明德治天下,法律之天网再张,国家安定,以王琳之强,侯王真之力,进攻足以撼动中原,取胜天下,退守足以屈尊江南,炽盛江南一隅。然而王琳依赖自己有军,侯王真信赖一士之言,王琳则分崩离析,投身异域,侯王真则稽首请罪,效命朝廷。这又是借天之威,而除去其患。其事很明了了,此其二。今将军为皇戚中镇守一方的重臣,拥有东南之众,若能尽忠奉上,戮力勤王,岂不功比窦融高,宠遇胜过吴芮,授爵封地,南面独尊?其事很明了了,此其三。况且圣朝不计前嫌,宽厚待人,只要改过自新,都加以擢用。至于余孝顷、潘纯..、李孝钦、欧阳危页等人,全都视为亲信,委以重任,胸襟豁达,未曾有介心。何况将军肇乱非比张绣,获罪有异毕谌,又何必担心危亡,又哪里会失去富贵呢?其事甚明,此其四。方今与邻邦周、齐和睦相处,境外无忧患,合兵一致,已非一朝一夕,已不是刘邦、项羽相争之时,楚、赵合纵之势,怎么能从容自在,高坐朝堂而论文王之事呢?其事很明白了,此其五。况且留将军畏畏缩缩蜇据一隅之地,一经受挫败北,名利俱丧,胆量和勇气衰退沮丧。高王襄、向文政、留瑜、黄子玉这些人,将军了解,他们都首鼠两端,惟利是图;其他将帅,也可想而知了。谁能披坚执锐,长驱直入,坚守阵地,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呢?此事很明了了,此其六。况且将军兵力之强,哪比得上侯景?将军兵众之多,哪比得上王琳?武皇灭侯景于前,今主上摧毁王琳在其后,这是天意,并不只是人的力量。且战乱以后,老百姓都厌恶乱世,哪个愿意去死,离开妻儿,出生入死,随将军战于刀光剑影的沙场呢?此事很明了了,此其七。纵观前古,以往事为借鉴,子阳、季孟,相继倾覆,馀善、右渠,先后灭亡,天命可畏,山川之险难以倚仗。况且将军想以数郡之地,抵挡天下之兵,以诸侯之位,抗拒天子之命,弱强逆顺,怎么能相提并论呢?此事很明了了,此其八。且不是我族我类者,其心必异。不爱护自己的亲人,岂能爱他人呢?留将军身居国爵,其子娶王姬为妇,尚且背弃血亲而不顾,背叛明君而孤立,危急之时,怎么能同忧共患,不背弃将军呢?至于兵师老弱力量处于劣势,害怕被杀贪图赏赐,必然有韩氏、智氏在晋阳反目,张耳、陈余在井陉相争之势,此事又很明了了,此其九。且北军万里远征,锐不可挡,将军在本地作战,人多有顾忌。梁安得人心之背,修日午以匹夫之力,众寡悬殊太大,将帅不齐心,师出而无名,没有测准时机而起事,像这样起兵,毫无益处。汉朝吴、楚,晋室..、..,都连城数十,拥有百万大兵,背叛朝廷,企图自行立国,他们成功了吗?此事很明了了,此其十。
我为将军打算,不如赶快归服,与留氏断绝亲戚关系,子秦郎、快郎,随即遣送作人质,偃甲息兵,一概遵从诏命。况且朝廷赐给将军享受铁券的特权,立过宰马歃血的盟誓,皇上用社稷立誓,是不会食言的。寄听说英明者防微杜渐,明智者不再图谋不轨,这是成功的`经验,将军不要有疑虑。吉凶之差,间不容发。方今皇族藩篱尚少,皇子年幼,凡为王室同宗,皆蒙恩受宠。何况以将军之地,将军之才,将军之名,将军之势有能力治理好边远之地,北面称臣,宁愿与刘泽以同年之辈而称道其功业?岂不是身体如山河一样安稳,名声如金石一般远扬?愿将军三思而行,慎重考虑。
寄气力虚弱,剩下的光阴不多了,感恩戴德不自觉地狂言乱语,即使受铁钺之戮刑,如食甘荠。
宝应看信大怒。有人劝宝应说:“虞公病情愈来愈重,说话多谬误。”宝应的怀疑之心才稍稍缓解。也因虞寄民望甚高,便宽容了他。等到宝应败逃,夜至蒲田,对其子扌干秦说:“早从虞公计,不至于像今日。”扌干秦只哭不语。宝应被擒拿后,凡与他有交往的宾客,一概诛杀,惟虞寄因有先见之明而免遭杀身之祸。
当初,僧徒慧扌票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宝应起兵后,他作五言诗赠送宝应,曰:“我送你的战马,终于到了水滨,远征之战旗顺风飘动,好好看看今夜的月,它必当升上那高高的紫微宫。”宝应得诗甚喜,慧扌票送给虞寄,虞寄一看便止,表情严肃默默无语。慧扌票退下,虞寄便对左右说:“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终被杀。
文帝不久敕令都督章昭达按理发落放遂,令虞寄回朝,章昭达到后,即日引见,对虞寄说:“管宁平安无事。”其慰劳的心情如此。不久,文帝对到仲举说:“衡阳王已出京做藩王,虽然还没置设府僚,但必须得一人早晚相随,兼掌书记,应找老成之士中品行功业兼备者。”仲举还不知如何应答,文帝说:“吾已得此人。”接着亲自下诏起用虞寄。寄入宫致谢,文帝说:“之所以暂时委屈卿仕于衡阳王府,不只是以文翰之类的事相托,而是让你做他的老师。”不久兼散骑常侍,出使北齐,虞寄以年老多病推辞不行,授任国子博士。不久,虞寄又上表请求解职归乡,文帝宽旨答复,允许他东归。接着授任东扬州别驾,寄又称疾推辞。高宗即位,召任扬州治中及尚书左丞,一概不就任。于是授官东中郎建安王谘议,加任戎昭将军,又称疾推辞,不愿早晚相陪伴。建安王王于是特令他停止王府公事,如有疑议,才请他决断,他的任务只是朔望朝谒时修书致意而已。太建八年(576),加任太中大夫,将军职务不变。十一年去世,时年七十岁。
虞寄年少时行为淳厚,举止仁慈厚道,即使家中童仆也未曾声色俱厉,至于临危执节,则义正言辞正气凛然,刀山火海都毫无畏惧。虞寄自从流落南隅,与其兄虞荔隔绝,便因伤感犯病,每收到兄信,病气便在体内奔窜,多次危险。他前后任官,都未曾服官任满,才一年数月,便自己要求解职。他常说:“知足者不受辱,吾知足矣。”他因病引退住进私宅后,每次诸王任州将,到任时必登门拜访致以敬意,命家人放下鞭板,以几杖陪坐。他常到附近寺庙,乡里人相互传告,便携老带幼成群结队,站在道之东边叩拜,有时立誓定约,只要说像虞寄那样便认为不欺,其超常德行感人至深如此。他所写的文稿,因遭乱多没保存。
篇6:文言文虞氏
文言文虞氏
【原文】
虞氏
刘安
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实,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
游侠相与言者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众,而必以灭其家。
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译文】
虞家,梁国的大富人。他家富足充实,金钱无数,财产货物无法计量。(客人们)上到高楼上,在大路旁,设下宴席和音乐,不断地在上面,(这时)有游侠相随从楼下经过。在上面的人呼三喊四,吆五呵六(古代术语)。玩老鹰的恰巧掉了只腐烂的`老鼠打中了游侠。
游侠与同伴说道:“虞家富有享乐的日子够长了,他们常常有轻视和侮辱别人行为。我等一般不敢冒犯他们,可他们竟用腐烂的老鼠来侮辱我们。这样还不报仇,还靠什么立势于天下,我们大家一起合力一战。”率领全部徒弟等人,一定要剿灭他全家。
这就是看上去相似但实际并非这样。
篇7:钱思公文言文翻译
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官员家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书籍,上厕所时候就读短小诗词、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大概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注释
(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
(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
(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朋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著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15)琅然:声音清脆。
(16)闻:(能)听见
(17)亦:也。
(18)笃学:十分好学。
(19)因:于是。
(20)盖:大概
(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
(22)尔:罢
篇8: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欧阳公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译文: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答案】
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通过《欧阳修苦读》阅读参考答案,同学们是否觉得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还不够深刻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抓紧时间改正吧。
篇9:《左传哀公》文言文翻译
《左传哀公》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二十六年夏五月,叔孙舒帅师会越皋如、后庸、宋乐茷,纳卫侯。文子欲纳之,懿子曰:「君愎而虐,少待之,必毒于民,乃睦于子矣。」师侵外州,大获。出御之,大败。掘褚师定子之墓,焚之于平庄之上。文子使王孙齐私于皋如,曰:「子将大灭卫乎,抑纳君而已乎?」皋如曰:「寡君之命无他,纳卫君而已。」文子致众而问焉,曰:「君以蛮夷伐国,国几亡矣。请纳之。」众曰:「勿纳。」曰:「弥牟亡而有益,请自北门出。」众曰:「勿出。」重赂越人,申开守陴而纳公,公不敢入。师还,立悼公,南氏相之,以城锄与越人。公曰:「期则为此。」令苟有怨于夫人者,报之。司徒期聘于越。公攻而夺之币。期告王,王命取之。期以众取之。公怒,杀期之甥之为大子者。遂卒于越。
宋景公无子,取公孙周之子得与启,畜诸公宫,未有立焉。于是皇缓为右师,皇非我为大司马,皇怀为司徒,灵不缓为左师,乐茷为司城,乐朱锄为大司寇。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大尹常不告,而以其欲称君命以令。国人恶之。司城欲去大尹,左师曰:「纵之,使盈其罪。重而无基,能无敝乎?」
冬十月,公游于空泽。辛巳,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如沃宫。使召六子,曰:「闻下有师,君请六子画。」六子至,以甲劫之,曰:「君有疾病,请二三子盟。」乃盟于少寝之庭,曰:「无为公室不利。」大尹立启,奉丧殡于大宫。三日,而后国人知之。司城茷使宣言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而专其利,令君无疾而死,死又匿之,是无他矣,大尹之罪也。」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己为鸟而集于其上,咮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曰:「余梦美,必立。」大尹谋曰:「我不在盟,无乃逐我,复盟之乎?」使祝为载书,六子在唐盂。将盟之。祝襄以载书告皇非我,皇非我因子潞、门尹得、左师谋曰:「民与我,逐之乎?」皆归授甲,使徇于国曰:「大尹惑蛊其君,以陵虐公室。与我者,救君者也。」众曰:「与之。」大尹徇曰:「戴氏、皇氏将不利公室,与我者,无忧不富。」众曰:「无别。」戴氏、皇氏欲伐公,乐得曰:「不可。彼以陵公有罪,我伐公,则甚焉。」使国人施于大尹,大尹奉启以奔楚,乃立得。司城为上卿,盟曰:「三族共政,无相害也。」
卫出公自城锄使以弓问子赣,且曰:「吾其入乎?」子赣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卫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孙矣,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不识所由入也。《诗》曰:『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
翻译
二十六年夏季,五月,叔孙舒带兵会合越国的皋如、后庸、宋国的乐茷送卫出公回国,公孙弥牟想要接纳。懿子说:“国君执拗又暴虐,稍等一些时候,必定残害百姓,百姓就会跟您和睦了。”联军侵袭外州,大肆劫掠。卫军出去抵御,大败。卫出公发掘褚师定子的坟墓,把棺材放在平庄之上放火烧了。
公孙弥牟派王孙齐私下去见皋如,说:“您是打算大举灭亡卫国呢,还是把国君送回来就算了呢?”皋如说:“寡君的命令没有别的,只把卫君送回来就算了。”公孙弥牟召集大家征求意见,说:“国君带着蛮夷来攻打我国家,国家差一点灭亡了,请接纳他。”大家说:“不要接纳。”公孙弥牟说:“如果我逃亡对大家有好处,请让我从北门出去。”大家说:“不要出走。”公孙弥牟重重地贿赂越国人,大开城门接纳卫出公,城上守卫甚严,卫出公不敢进城。护送卫出公的联军退兵回去,卫国立了悼公,南氏辅助他,卫国把城鉏给越国人。卫出公说:“这是期干的。”命令如果对夫人有怨的可以报复。司徒期到越国聘问,卫出公攻打他并且夺走了财礼。司徒期报告越王,越王命令取回来,司徒期带了一批人又把财礼取了回来。卫出公发怒,杀死了太子,太子是司徒期的'外甥。卫出公也就死在越国。
宋景公没有儿子,要了公孙周的儿子得和启养在公宫里,还没有立继承人。当时皇缓做右师,皇非我做大司马,皇怀做司徒,灵不缓做左师,乐茷做司城,乐朱鉏做大司寇,六卿三族共同听取政事,通过大尹上达国君。大尹经常不向宋景公报告,而按照自己的意图假称君命以发号施令。国内的人们厌恶他。司城想要除掉大尹,左师说:“随他去,让他恶贯满盈。权势重而没有基础,能够不失败吗?”
冬季,十月,宋景公在空泽游玩。初四日,死在连中。大尹出动空泽的甲士一千人,奉着宋景公的尸体从空桐进入国都,到了沃宫。派人召来六卿,说:“听说下邑有战事,国君请六卿一起谋划。”六卿到达,用甲士劫持他们说:“国君有重病,请诸位盟誓。”就在小寝院子里盟誓,说:“不做对公室不利的事!”大尹立启为国君,奉着棺材停放在祖庙里。三天以后国内的人们才知道这件事。司城乐茷派人在国内宣布说:“大尹蛊惑他的国君,专权好利,现在国君没有生病就死了。死了以后又藏匿遗体,没有别的好说,就是大尹的罪过。”
得梦见启头向北睡在卢门的外边,自己变作大乌鸦栖止在他的上面,嘴巴搁在南门上,尾巴搁在北门上。醒来以后说:“我的梦很好,一定立为国君。”
大尹和别人策划说:“我没有参加盟誓,恐怕会驱逐我吧!再跟他们盟誓吧!”让太祝制作盟书。六卿正在唐盂,准备和他盟誓。太祝襄把盟书的内容告诉皇非我。皇非我依靠乐茷、门尹得、左师谋划说:“百姓亲附我们,把他赶走吧!”于是都回去把武装发给部下,让他们在国都内巡行,宣布说:“大尹蛊惑他的国君,欺压虐待公室。亲附我们的人,就是救援国君的人。”大家说:“亲附你们!”大尹也巡行,宣布说:“戴氏、皇氏准备对公室不利,亲附我的,不要担心不发财。”大家说:“你和国君没有什么两样!”戴氏、皇氏想要攻打启,乐得说:“不行,他因为欺凌国君有罪,我们要是出兵攻打,罪就更大了。”让国内的人们把罪过加在大尹身上。大尹奉事启逃亡到楚国,于是就立得为国君。司城做了上卿,盟誓说:“三族共同掌握国政,不要互相残害!”
卫出公从城鉏派人用弓问候子赣,并且说:“我能回国吗?”子赣叩头受弓,回答说:“我不知道。”私下对使者说:“从前成公流亡到陈国,宁武子、孙庄子在宛濮结盟然后国君回国。献公流亡到齐国,子鲜、子展在夷仪结盟然后国君回国。现在国君再次流亡在外,内部没有听说有像献公时代的亲信,外部没有听说有像成公时代的大臣,那么赐就不懂得根据什么能回国。《诗》说:‘最强莫过于得到人才,四方将会顺服。’如果得到这样的人,四方把他作为主人,取得国家又有什么困难呢?”
篇10:虞喜字仲宁文言文翻译
虞喜字仲宁文言文翻译
虞喜传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节选自《晋书 虞喜传》)
译文: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问题: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B、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C、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D、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南为左,江左也叫江南;以西为右,所以江西可以称江右。
B、坟典,即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其中《三坟》指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三部书。
C、十乱,出自“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原指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定叛乱的大臣,后泛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
D、《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用孝治理国家,臣民以孝立身理家。传说是孔子所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喜年少时就树立德行,博览群书,为人称道。同乡贺循说他高深莫测,太常华恒举荐他为贤良,內史何充也称赞他天资卓越。
B、虞喜贞纯朴实,治学勤勉。他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至年老也不厌倦,他的勤奋也没有人比得上,可以与古代贤人媲美。
C、虞喜操守高洁,嫉恶如仇。东晋的历任皇帝都曾要征召他委以重任,他都没有赴任,就是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
D、虞喜专心钻研经传,著书立说。他撰写《安天论》《志林》,又解释了《毛诗略》和《孝经》,著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当世。
参考答案
1、C
2、A(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3、C (“嫉恶如仇、因为他对当时晋朝的黑暗统治不满”无中生有)
【虞公拒谏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钱思公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 翻译
3.文言文翻译
8.活版文言文翻译
9.语文文言文翻译
10.《三峡》文言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