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2-09-17 08:35: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利路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汉元兴以后,政令出自宦官之手,小人依仗权势,滥行赏罚,相互煽孽,为非作歹;中等才德之人徘徊观望,无所适从。东汉朝廷已失去了权柄,法制伦常都败坏了。然而在位的公卿大夫,不少是才能杰出的豪俊之士,他们一起发愤努力,同心同德,坚守正道,敢于直言,分辨是非黑白,毫不委曲求全,以至于为当权者所不容,罗织罪名,兴起党锢之狱,而他们的操守更加坚定,行为更加振奋,壮志虽未遂,忠心却有余。所以到他们死后,汉室也跟着灭亡了。在这个时候,天下闻知他们的高风、仰慕他们的亮节的人,个个感慨奋激,以至于丢官职,弃家庭,骨肉亲人相互勉励,慷慨赴死决不退避。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汉室能在危亡中苟安图存,是他们的力量呀!

孺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豫章太守陈蕃、大尉黄琼征聘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去;荐举他为“有道”,拜他为太原太守,用安车、备厚礼前去召请,他都拒绝不到。这是因为忘却自己来为别人造福的人与在穷愁忧困中洁身自好的人,他们的处世态度虽然不同,但他们志义仁道是一致的。在位的士大夫,在乱世中坚持高尚的志节,不因死生而动摇心志,他们同一味贪图功名利禄的臣子当然是大不相同的,但还不屑弃官而去,这是因为他们把济世当作做人的准则。孺子曾对郭林宗说:“大树将要倾倒了,不是一条绳子所能系得住的,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不定,顾不上过安宁的日子呢?”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孔子曾称赞颜回:“任用我,就出仕;不用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孟子也称赞孔子:“ 可以仕进就仕进,可以隐退就隐退。至于我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易经》上有关于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彼此消长进退的说法,要选择处置得宜,没有不是以时势许可就出来、不许可就退止作为原则的。这正是孺子未能以这一条去改换成那一条的缘故。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郡南昌县人。根据图记:“章水向北经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经过南塘,它的东面是东湖,湖南的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叫孺子台。三国吴嘉禾年间,太守徐熙在孺子墓的墓道上种植松树;太 守谢景在墓旁立碑。晋永安年间,太守夏侯嵩在碑旁建思贤亭,代代修整,一直到北魏时,改名聘君亭。”现在亭还 在,而东湖南面的小洲,世人不知道那里曾经是孺子的住处,又曾经被称作孺子台。我当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个地方用茅草造起一座祠堂,画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祭祀他,率领州里的宾客拜奠他。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这样看来,世上想靠智力取胜的人,难道不是迷了心窍吗?孺子的墓地已不可知,幸而孺子台还可以考察得知。祭祀他是为了教育乡人崇尚道德,所以我采辑了前人出仕和退隐的意义一并记在这里。

篇2:《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解析:C项,操:所持的处世方法。

答案:C

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答案: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解析:C项文中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答案:C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解析:关键词语“擅”“相属”和“逡巡”;

答案:一百多年来,掌握强大的'权力,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

(2)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解析:关键词语“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

答案: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

解析:关键词语“图”“祠”和“焉”。

答案:绘了徐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祀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

篇3: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查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雏,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塑以中牢,率州之宾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少屈其意 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 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出处:出仕和隐居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3分)(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未尝不惟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闻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了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9.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4分)

(2)此其意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3分)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3分)

试题答案:

4.c操,解释为“持”,意思是所持的处世方法。

5.D((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6.c(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7.(1)一百多年来,拥有强大的力量,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得分点:擅、相属和逡巡,各1分,“擅”解释为“独揽、凭借”也可以)(2)这就是(表明)他的本心并不是在山林中自我满足,遗弃世人而不顾。(得分点: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各1分)(3)描绘了徐孺子的肖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祠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得分点:图、祠和焉各1分)

参考译文:

汉元兴以后,朝政由宦官掌握,小人依仗他们的威福,互相鼓动煽惑做坏事,中材之人面面相觑,不知该怎么办。汉朝既失掉了它的权柄,朝政彻底败坏。但在位的公卿大夫都是豪俊出色的人,相互发愤同心,行正直之道,说严正之话,区分辨别是非黑白,不稍微屈服他们的意志,以至于不被(宦官小人)所容,有罗织罪名株连党人的案子发生。(但)他们的观点更坚定,他们的行为更激烈。(他们的)志向虽然没有完成,但忠心有余。在这个时候,天下听说他们风采,仰慕他们大义的人,个个感慨愤激,以至于解下印绶,抛弃家族骨肉互相勉励,赴死而不避。一百多年来,拥有强权,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但)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汉朝能在败亡的情势下继续存在,就是这些公卿大夫的力量。

徐孺子在这个时候,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征召他,他都不去。荐举有道之人,授予他太原太守的官职,安排好车马,备好礼节,召他(他)都不到。舍身而为人,与隐居而独善其身,那选择虽然不同,但有志于仁则是一样的。在位的士大夫,在乱世保持他们刚正不屈的节操,不因生死问题动摇他们的意志,与(那些)贪图俸禄的大臣差异太大了;然而(他们)不惜抛弃官位,大义在于救济世人的缘故。徐孺子曾经对郭林宗说:“大树将倾倒,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的,为什么忙忙碌碌没空闲安宁自处呢?”这(表明)他的本心也并不是在山林中自我满足,遗弃世人而不顾啊!《易经》对君子小人的消长进退,选择恰当的处世方法,未尝不是主张只要(社会)正常合理就现身,混乱不可就停止。这就是徐孺子未能用隐居来换取出仕的原因。

徐孺子是豫章南昌人。据《图记》记载:“章水向北流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流过南塘,它东面是东湖。湖南部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称‘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在孺子墓道种松,太守谢景在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在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到拓拔氏的北魏,称之为聘君亭。”现在亭子还在,而湖南小洲,世人不知它曾经是孺子的住宅,又曾经是台。我做太守的第二年,方才就在那地方。结茅为堂,描绘了孺子的肖像,用“中牢”的礼节来祭祠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祭拜他。汉到现在将近千年,富贵而埋没无闻的人无法计算。孺子身居陋巷,偏偏被人称许思念至今。孺子的墓已经搞不清它确切的地方,而孺子台幸而可考查搞清。祭祠他,是用来向州民展示高尚的德行,所以一起收集了他出仕和隐居的观点写下这篇“记”。

篇4:徐孺子祠堂原文及翻译

宋代: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释

①徐孺子:东汉徐稚,字孺子。陈蕃为豫章太守,专门做了一张榻给他坐。

②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简析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篇5:《徐复传》阅读答案曾巩

徐复传

曾巩

徐复字希颜,兴化军莆田人。尝举进士,不中,去,不复就。博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通星历五行数术之说,世罕有能及者。为人倜傥有大志,人自饬励,不求当世之誉。乐其所自得,谓富贵不足慕也,贫贱不足忧也。故穷乡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遇人无少长贵贱,皆尽恭谨。其言前世因革兴坏是非之理,人少能及。然其家未尝畜书,盖其强记如此也。

康定中,李元昊叛,诏求有文武材可用者,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皆荐复,诏赐装钱,州郡迫趣上道。既至,仁宗见复于崇政殿,访以世务,复所为上言者,世莫得闻也。仁宗因命讲《易》“乾”“坤”“既济”“未济” ,又问今岁直何卦?西兵欲出如何?复对岁直“小过” ,而太一守中宫,兵宜内不宜外。仁宗善其言。复又献所为《边防策》《太一主客立成历》《洪范论》。上曰: “卿所献书,为卿留中。”必欲官之,复固辞,乃官其子?。留复登闻鼓院,与林?同修《周易会元纪》。岁余,固求东归。仁宗高其行,礼以束帛,赐号“冲晦处士” 。

复久游吴,因家杭州。州牧每至,必先加礼,然复未尝肯至公门。范仲淹知杭州,数就复访问,甚礼重之。仲淹尝言,西兵既起,复预言罢兵岁月。又斗牛间尝有星变,复言吴当大疫,死者数十万人,后皆如其言。复平居以《周易》《太玄》授学者。人或劝复著书,复曰:“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何为,以邀名后世哉?”晚取其所为文章尽焚之。今其家有书十余篇,皆出于门人故旧之家。

复卒时,年七十余。既病,故人王稷居睦州,欲往省之。复报曰:“来以五六月之交,尚及见子。 ”稷未及往,至期,复果已死。其终事皆预自处。子?,年五十余,亦致仕,官至国子博士,复赠尚书虞部员外郎。复死十余年,而沈遘知杭州,榜其居曰“高士坊”云。赞曰:复之文章,存者有《慎习赞》《困蒙养》等篇,归于退求诸己,不矜世取宠。余论次复事,颇采其意云。若复自拔污浊之中,隐约于闾巷,久而不改其操,可谓乐之者已。

(选自《唐宋八大家全集》 )

《徐复传》阅读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迫趣上道 趣:同“促”,催促

B.仁宗见复于崇政殿,访以世务 访:寻访

C.故人王稷居睦州,欲往省之 省:探望、问候

D.榜其居曰“高士坊”云 榜:题署、题字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复“淡泊名利、安于贫困”的一组是(3 分)( )

①乐其所自得,谓富贵不足慕也,贫贱不足忧也 ②遇人无少长贵贱,皆尽恭谨

③复所为上言者,世莫得闻也 ④州牧每至,必先加礼,然复未尝肯至公门

⑤复言吴当大疫,死者数十万人,后皆如其言 ⑥隐约于闾巷,久而不改其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复喜欢谈论历朝历代的因袭和变革、兴盛和灭亡以及对和错的道理,这方面别人很少能赶得上他。然而他家中没有书籍,全凭自己的记忆力。

B.仁宗将徐复所献的书留在宫中,并让他做官,徐复坚决不肯,最后让他儿子做了官。后来和林?一起修书,最后还是请求还乡了。

C.徐复擅长术算,能预知未来,范仲淹曾向其请教,他预测出停战的.时间,星象的变动情况,以及吴地将会发生大瘟疫,都应验了,但他却无法预算自己的命运。

D.徐复晚年曾将所作文章全部焚毁,流传下来的文章也是门人旧友搜集的,回乡后安于贫困,从不哗众取宠。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⑴故穷乡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3分 )

⑵仁宗高其行,礼以束帛,赐号“冲晦处士”。(3分)

⑶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何为,以邀名后世哉?(4 分)

篇6:《徐复传》阅读答案曾巩

5.B(咨询、征求意见)

6.B(②言其平易近人。③言其有才。⑤言其料事如神。

7.C与文中“其终事皆预自处”不符。)

8. ⑴故穷乡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

译:所以(他)住在偏僻的巷子中,漏水的房屋里,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着糙米饭,有时竟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志向。(敝、或、动各 1 分)

⑵仁宗高其行,礼以束帛,赐号“冲晦处士”。 (3分)

译:宋仁宗认为他品德高尚,用帛作礼品赠给他,并赐给他“冲晦处士”的称号。 (高、礼、状语后置各 1 分)

⑶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何为,以邀名后世哉?(4 分)

译: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何必再写什么,以 在后世求取声名呢?(具、顾、何为、邀各 1 分)(大意与原意不符,酌情扣分)

篇7:曾巩《徐复传》阅读答案

徐复传

曾巩

徐复字希颜,兴化军莆田人。尝举进士,不中,去,不复就。博学,于书无所不读,尤通星历五行数术之说,世罕有能及者。为人倜傥有大志,人自饬励,不求当世之誉。乐其所自得,谓富贵不足慕也,贫贱不足忧也。故穷阎漏屋、敝衣粝食、或至于不能自给,未尝动其意也。遇人无少长贵贱,皆尽恭谨。其言前世因革兴坏是非之理,人少能及。然其家未尝畜书,盖其强记如此也。康定中,李元昊叛,诏求有文武材可用者,参知政事宋绶、天章阁侍读林瑀皆荐复。既至,仁宗见复于崇政殿,访以世务,复所为上言者,世莫得闻也。仁宗善其言,必欲官之,复固辞,乃官其子晞。留复登闻鼓院,与林瑀同修《周易会元纪》。岁余,固求东归。仁宗高其行,礼以束帛,赐号“冲晦处士”。复久游吴,因家杭州。州牧每至,必先加礼,然复未尝肯至公门。范仲淹知杭州,数就复访问,甚礼重之。仲淹尝言,西兵既起,复预言罢兵岁月,又斗牛间尝有星变,复言吴当大疫,死者数十万人。后皆如其言。复平居以《周易》、《太玄》授学者。人或劝复著书,复曰:“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何为,以徼名后世哉?”晚取其所为文章尽焚之。今其家有书十余篇,皆出于门人故旧之家。

复卒时,年七十余。既病,故人王稷居睦州,欲往省之。复报曰:“来以五六月之交,尚及见子。”稷未及往,至期,复果已死。其终事皆预自处。复死十余年,而沈遘知杭州,榜其居曰“高士坊”。

赞曰:复之文章,存者有《慎习赞》、《困蒙养》等篇,归于退求诸己,不矜世取宠。余论次复事,颇采其意云。若复自拔污浊之中,隐约于闾巷,久而不改其操,可谓乐之者矣。(选自《曾巩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前世因革兴坏是非之理/因革:沿袭和变革。

B.因家杭州/家:定居。

C.人或劝复著书/劝:勉励。

D.不矜世取宠/矜:夸耀。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谓富贵不足慕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复所为上言者/臣请为王言乐

C.乃官其子晞/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以五六月之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复博闻强识,尤通星历五行数术之说,洒脱不拘,胸有大志,能淡泊名利,恬淡自守。

B.仁宗因欣赏徐复的才华,想让其为官。徐复坚决推辞,后应林瑀的邀请留在了登闻鼓院,一同编修《周易会元纪》。

C.范仲淹做杭州知州时,多次到徐复的住处去拜访和慰问。徐复对他很是礼遇和敬重,曾向他预言西边战争的停战时间以及吴地发生瘟疫的情况。

D.徐复死后十多年,沈遘担任杭州知州,在徐复的住处贴了一张“高士坊”的榜文,并对徐复的才华和品质都予以了高度赞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圣贤书已具,顾学者不能求,吾复何为,以徼名后世哉?

(2)若复自拔污浊之中,隐约于闾巷,久而不改其操,可谓乐之者矣。

篇8:曾巩《徐复传》阅读答案

1.C

2.B

3.A

4.(1)古代圣贤写的书籍已经齐备了,只是求学之人不能探求到,我又去写什么,来在后世求取声名呢?

(2)像徐复这样自动远离污浊的社会,隐居在民间,长久不改变自己情操,可以说是(真正)以隐居为乐的人。

篇9: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

(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篇10: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拓展阅读:《咏柳》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篇11:曾巩《宜黄县学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宋)曾 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

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匠不发而多 发:征调

B.威行爱立,讼清事举 举:完成

C.则虽更衰世而不乱 更:经历

D.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 措:安置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无斯须去于教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以至图书器用之须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何其周且速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何其至也 大王来何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的作用,小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举止,修身齐家,大可以改善社会风气,推行仁政。

B.资质较好的人未能成才,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千多年来,教育衰微,教育方法不遵循古制。

C.宜黄县学从设想到工厂竣工的速度、百姓参与的态度说明县令李详办教育顺应民心。

D.具备了政策、学舍、典籍等外在条件,学子主观上如果勤奋努力,就能实现成才的愿望。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5分)

(2)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3分)

篇12:曾巩《墨池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曾巩《墨池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墨池记》阅读题

一、这文段选自朝曾巩的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_________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字:

1、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2、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

3、羲之之书晚乃善( )

4、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

5、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

6、然后未有能及者( )

7、以勉其学者邪( )

8、岂其学不如彼邪( )

《墨池记》阅读答案

一、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二、1、当……的时候

2、原来

3、书法

4、而

5、因为

6、超过

7、那些

8、莫非

《墨池记》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2.徐孺子祠堂原文及翻译

3.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4.《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5.曾巩阅读解析及答案

6.曾巩《邪正辨》阅读答案及翻译

7.徐孺子年九岁阅读答案

8.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9.《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10.曾巩咏柳古诗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曾巩《徐孺子祠堂记》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