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
“The1333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①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③,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④,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⑤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
既入陂,至赐书堂⑥,晤其主人⑦,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⑧,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⑨。折而西,有小屋一区⑩,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⑾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⑿,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⒀。是为记。
(选自清·管同《因寄轩水集》)
【注释】
①陈燕仲谋:名燕,字仲谋。陈焯(zhuō)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荦,字牧仲,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②没:通“殁”,死。③黄河之患:指黄河决口造成水患。④芰(jì)梁、松庵诸名胜:指西陂中的景物。⑤蓊然:茂盛的样子。⑥赐书堂:安置皇帝赐书的房子。据宋荦《漫堂年谱》,从康熙三十八年起,皇帝曾多次给宋荦亲笔写字赐书,宋荦在其所建御书楼收藏。⑦其主人:指宋荦的后代。⑧王翚(huī)石谷:王翚:名翚,字石谷,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六境图:宋荦《西陂杂咏》共六首,分咏渌波村、钓家、纬萧草堂、松庵、芰梁、放鸭亭六境。王石谷以此为图。⑨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朱锡鬯(chàng):朱彝尊,字锡鬯,清初文学家。他们在六境图上有所题咏。题咏:写在书画上的文字。⑩一区“一处。⑾艮(gèn)岳石:太湖石之类的奇石。宋徽宗令朱勔(miǎn)在江南搜求太湖石,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城东北修所谓的“艮岳”(在八卦的方位中东北属 “艮”)。⑿景从响应:如影之随形,如音之相应。景,同“影”。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⒀已:通“矣”。
【译文】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的.陈仲谋、陈度光邀请我一起到西陂游玩。自从宋尚书死了以后,西陂到现在已历经了上百年了,曾经又遇上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所说的芰梁、讼松庵等西陂中的名胜,都不存在了。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路人指着说:“这是宋尚书亲手在的树啊。”
进入西陂之后,就到赐书堂,会见主人,主人拿出王石谷所画的《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等人在上面题了字。转向西面,有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着宋尚书的遗像。小屋外有一些巨石散布在地上好像零乱的棋子一样,主人说:“这是艮岳石,先人用重价买来,让王石谷用画上的方法堆砌成假山,后来被河水冲塌,就成了这样了。”听了他的话,大家慨叹了很久。
到了傍晚,大家都回来,在陈仲谋家饮酒。陈度光举起酒杯嘱咐我说:“您为什么不写一篇文章呢?”啊!当宋尚书凭着他的风雅诗文使国内学者倾倒,一时间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那些贵客和园林的美景,可以说得上是极壮观了!到现在才上百年的时间,就让来游玩的人们只能在荒无人烟蔓草丛生的地方感慨了,原来富贵确实是不会长久的了;然而宋尚书的文章又对西陂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士人也舍弃西陂而追求大而远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又尝值黄河之患
(2)至赐书堂,晤其主人
(3)度光举酒属予曰
(4)子曷为记
(5)宾客园林之胜
(6)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
(2)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
(3)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
3.这是一篇无可记而记的散文,然而颇有章法,请从叙述与议论的角度鉴赏之。
4.桐城派作家讲究“义理、考据、辞章”,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1)遇到 (2)会见 (3)通“嘱”,嘱咐 (4)通“盍”,为什么
(5)美景(6)益处
2.(1)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
(2)啊!当宋尚书凭着他的风雅诗文使国内学者倾倒,一时间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那些贵客和园林的美景,可以说得上是极壮观了!
(3)原来富贵确实是不会长久的了;然而宋尚书的文章又对西陂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士人也舍弃西陂而追求大而远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
3.叙述景:先远望后近睹,由陂外至陂里,重点写木、石。议论写景一一对应。
4.义理:“富贵固无常”;考据:景物写实;辞章:用词精炼,诵读铿锵,气顺意畅。
篇2:《游月陂》阅读及答案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①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
②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2、①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3分)诗人用淙淙的泉声突显月夜的宁静,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2分)
②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2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的直接抒情,表现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作者在这首诗中,虽然也写了一些较为生动的景物,但其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所谓“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诗抒写了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篇3:《游恒山记》(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游恒山记》(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 ) _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字。
有虬松离立道旁__________________
崖石渐起,松影?阴________________
上负绝壁______________
跻危崖、登绝顶________________
还过岳殿东____________
余益鼓勇上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详写了作者上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 等处。
4.用横线画出描写北岳殿的句子。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__________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
1.盘曲 像从筛子筛过的一样 靠着 高 转,绕 更加
2.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殿下很高的台阶插上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意思对即可)
3.望仙亭、虎风口 、“朔风第一山”牌坊 、寝宫 、飞石窟 、北岳殿 、会仙台 、登顶间道 等处。
4.“略”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 高、陡、险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 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 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篇4:《游月陂》的阅读答案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1分);②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多么闲静幽雅,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触景生情,折射人生哲理,因此他认为世上的事情,可以不必去计较。只要在佳节能约几个朋友相聚就是很大的快乐.(1.5分)③抒发作者对静谧、幽静及超然淡泊的情怀。(考查表达技巧)
(2)①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②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淙淙的泉声及系列画面,处处写景,处处显情,着眼点仍在于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1.5分)③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1.5分)(考查诗歌意境)
【翻译】
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游玩。
篇5:西阁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阁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阁
僧志文①
杨柳蒹葭覆水滨,徘徊南望倚阑频。
年光似鸟翩翩过,世事如棋局局新。
岚积远山秋气象,月升高阁夜精神。
惊飞一阵鸥鹭起,莲叶舟中把钓人。
【注】①志文:南宋诗僧,“志文”为其法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柳蒹葭覆盖水滨,展示了一个静谧而幽深的环境,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
B.“徘徊”“南望”以及频频“倚阑”,这些动作反映出了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C.第五、六句从白天到黑夜的写景方式与李清照《醉花阴》相同,较为常见。
D.一阵鸥鹭飞起,惊动莲叶丛中的.钓鱼人,这使得全诗静中有动,活泼起来。
15、诗的第三、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4、答案:D. 解析:“一阵鸥鹭飞起,惊动莲叶丛中的钓鱼人”错误,应是钓鱼人惊动了鸥鹭。
15、答案:写时光像飞鸟一样翩翩而过,世事如棋局一样不断翻新。(2分)表达了时光飞逝、难以挽留的感叹(2分)及世事变迁、变化无常的感慨。(2分)
篇6: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古文阅读】
游龙门记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①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②。大河③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④相望。神禹⑤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⑥,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⑦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其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⑧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⑨。步石级,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⑩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合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盖天下之奇观也。
( 选自明·薛瑄《敬轩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由北向南流到这里,两岸峭壁对峙如门。②天汉:这里指天空。③大河:黄河。④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⑤神禹:大禹。⑥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⑦濒:靠近。⑧悚(sǒnɡ)肃:恭敬。⑨半流:河流中间。⑩甃甓(zhupì):砌砖。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东西皆层峦危峰 惟危楼一座
B.可二三亩 潭中鱼可百许头
C.进谒庭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步石级 夹岸数百步
9.下列语句中“其”字与“其制极宏丽”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不可知其源 B.增其旧制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枝 叶 疏 密 交 荫 皮 干 苍 劲 形 状 毅 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开合晦明,倏忽万变。
▲
12.文章第三段写登览临思阁,以 ▲ 为序,从俯视、北顾、▲ 、▲ 、▲ 五个角度描绘登览之奇观,其中直接写黄河水势凶猛的词语是“ ▲ ”。(3分)
参考答案:
8.(2分)D
9.(2分)C
10.(2分)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11.(2分)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
12.(3分)视线变化(空间顺序变化)(1分) 西看、东视、南望(1分,关键是“西看”的“看”要写出) 大河奔湍(洪涛漫流)(1分)。
附:参考译文
出河津县县城西门,往西北走三十里,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东西两边都是重叠的山冈和高峻的山峰,横排着直插云霄。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流过来,到了这儿,山峰断裂,河水流出,两岸的'陡壁齐齐整整地立着。伟大的夏禹(大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大。
从东南山脚起,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修建了一条栈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到了上面)靠黄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大约两三亩方圆,石头多泥土少。上面建有禹庙,宫名叫“明德”,它的规模十分壮丽。到院子里拜见禹帝,恭敬地(站在那里)追思(大禹的)功德,站了很久很久。院子里种了很多青松奇树,枝叶或疏或密,相互交结成荫,树皮、树干苍老挺直,形象很坚毅的样子。
明德宫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高高地突出在黄河水流中间。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不能架设木材,全部用砖头砌成。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石峰仿佛摇动振荡。向北看,巨大的峡谷,有的山崖朱红,有的岸壁青翠,云水翻腾,雾气飞动,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向西看,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着延伸开去。向东看,大山巍峨,浮在半空。向南看,巨浪洪涛,漫漫浊流,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风浪里的帆船,或隐或现,渺渺茫茫。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观啊!
篇7:滁州西涧阅读理解答案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答案】①C(3分)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2分)③A.√ B.√ C.√ D× (4分 一项1分)
篇8:西来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西来说阅读理解附答案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19,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阅读答案:
1.B (“坚持认为”错误。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
2.A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3.D (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这在文中无证,也与事实不符合。)
篇9:西归绝句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归绝句阅读理解及答案
西归绝句①
[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②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⑴.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 作用。
⑵.景语皆情语,第四句以景语收住全篇。请用自己的话,对此句加以描述。
【答案】
⑴.反衬或衬托
⑵(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头,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放眼远眺,只见商山开满桃花,春色妍丽,喜悦之情更为浓郁。
【解析】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元稹自唐州( 今河南省唐河县)奉召返京途中。诗题下原注:“得复言、乐天书。”诗中抒发的便是归途收到友人书信的兴奋欣悦之情。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赏析:
诗的首句“五年”忆昔日之愁。诗人本在帝都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人世间的屈辱沉沦,长江边上的风风雨雨,使他身心交瘁,不由得发出“五年江上损容颜”的慨叹。
次句“春风”露今日之喜。诗人奉召还京,沿唐河,浮汉水,越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溯丹河,水陆兼程,时序又正是春天,更觉喜出望外,心情舒畅。“今日春风到武关”,正是于叙事中衬出诗人此时欣喜的心情。
一、二两句,直叙其事,遣词造境平而无奇。然而,三句“临水”一转,顿起诗情;四句“小桃”一结,更饶画意。原来,诗人欲以巧胜人,故意先出常语,而把力量用在结尾两句上,终使诗的后半部分胜境迭出。
奉召西归,是一喜;途中又接到李复言、白居易寄自长安的书信,更是一喜。君恩友情,交织心头,这就加添了“两纸京书”的感情容量。“临水”二字一点,全诗皆活,意境毕呈:清清流水,照见了诗人此时欣喜的神色;粼粼波光,映出了诗人此刻欢乐的'心情。诗中不着一字,而诗人捧读音书时盼归念友的那种急切、兴奋、激动、喜悦的情状,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把“临水读”,改成“舱内读”或“灯畔读”,那诗中的气氛情韵、意境就完全不一样了。结句又偏不进一步从正面写喜悦之情,却一下子跳到商山(今陕西省商县东)小桃花树上,以景语收住全篇。诗人临水读罢友人书信,猛一抬眼,忽见岸上嫣红一片,惊喜中不禁吟出:“小桃花树满商山”!这桃花,开在山上,也开在诗人心田。至此,全诗戛然而止,画面上只留下一片花光水色。不言人的心情如何,只用彩笔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人的愉快之情已自流露。
这首诗以叙事抒情,以写景结情,别有一种独特的风致和情韵。临水读,见桃花,是诗人这次春江舟行中实有之事,并非故意造境设色。然而,诗人摄取这两个特写镜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特定场合下的特有心情。诗句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成功地显示了这首绝句所特有的一种清丽之美。
语句赏析
今日春风到武关
本句春风双关,一是指自然的春风,二是作者奉诏回京,途中又接到两位朋友的书信时的喜悦。
篇10:游龙鸣山记阅读理解答案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 .畅其心而发其文者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B .序齿而行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 歌以赠之
D.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盘盘焉,囷囷焉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 (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
C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B
6.(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庖为厨房(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斯为这,这个(1分);信为实在(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在这时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烈时如夏,寂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篇11: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
【明】高启
①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②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③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④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用号奇观 ( ) (2) 而属启为之记 ( )
(3) 游此虽甚亟 ( ) (4) 必相须而适相值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其上则有草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有阁以瞰具区之波/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因命客赋诗/不如因而厚遇之
D、盖以节行者之力/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2)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
20. 第④段的'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有 其 地 而 非 其 人 有 其 人 而 非 其 地 皆 不 足 以 尽 夫 游 观 之 乐 也
21. 本文虽为游记,却不着力正面记叙游山的历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7.(1) 用:因此 (2) 属:通“嘱”嘱咐 (3) 亟:屡次 (4)适:恰巧
18. B
19.(1)这才知道对于这座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的,过去一向并不了解。
(2)像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也能与他们一样有所得,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20.有其地而非其人 /有其人而非其地/ 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21.作者以含蓄的笔法,明褒实贬,借游山所见所感,意在表达自己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
【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相关文章:
5.月光阅读理解答案
9.诗歌阅读理解答案
10.灯笼阅读理解答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