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随园四记阅读答案

随园四记阅读答案

2024-08-12 08:14: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au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随园四记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随园四记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随园四记阅读答案

篇1:随园四记阅读答案

(清)袁枚

①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而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圣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②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左琴,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洄洑,竹万竿如绿海,惟蕴隆宛暍之勿虞,若是者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其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者耶?

③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⑴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洒?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

④丙戌三月记。

注释:⑴甍:房屋、屋脊。

21.根据文章第③段所述,此文是为 而作。(2分)

22.对“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达作者安居于此,自得其乐地度过自己的晚年的想法。

B.表达作者安贫乐道,淡薄功名又知足常乐的思想感情。

C.表达作者追求自由、闲适,不愿屈从权贵的思想。

D.表达作者回归田园,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3.“而况其兼者耶?”其中的“兼”指 和 。(2分)

24.文章第②段采用颇为工整的句式,请对此予以赏析。(4分)

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名句。请简评袁枚与杜甫的人生态度。(5分)

参考答案:

21.弃官归随园(重建随园)(2分)

22.A(2 分)

23.(四时之景)悦目(行坐环境)藏身(2分)

24.文中从“于行宜”、“于坐宜”、“与夏宜”、“与冬宜”、“与春秋宜”、“与风雨宜”诸方面描绘“随园”景色和环境,运用整句,叙述清晰,语句富有节奏,进一步加强语势,凸显出作者喜欢并赞美“随园”的情感。(4分)

25.杜甫关注众生,胸怀更开阔。袁枚洁身自好,追求审美意趣,但毕竟囿于个人情怀。(5 分)(如学生有不同观点,言之成理,阐释充分亦可。)

译文:在人的欲望之中,只有眼睛是没有穷尽的。耳朵、鼻子、嘴巴,它们的欲望都是很容易满足的。眼睛向上观看,向下窥视,能够看尽天地之间的事物,但是这些足以满足眼睛的欲望吗?然而古代的圣人把观看东西这一能力赋予眼睛,也一定会把“艮”授予它。“艮”就是停止。“黄鸟寻找栖息之地,它知道在哪里停下栖息”,黄鸟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园子是用来愉悦眼睛的,也是用来栖身的。人的寿命不过百年,能够愉悦眼睛而又与四季分不开的是园子,能够寄居一身而又不免行走的是园子。如今看我的随园,幽深回环,一间房子看完,一间房子又接着出现,园中参杂着像镜子反射一样的光线,给人晶莹剔透的感觉,往来其间,甚感着迷。像这样的情况,随园是适合行走的`。房中左置琴,上置书,又摆放一些酒具玉石,书本累积有几十层,面对着这些,内心超然物外。像这种情况,随园是适合静坐的。高楼遮挡园子西面,清流回旋湍急,万竿翠竹犹如绿海一般,在这里不用担心盛夏酷暑。这种情况是适合夏季居住的。透明的玻璃装在窗上,坐在屋中眼睛可以看到落雪却感觉不到寒风,这种情况是适合冬季居住的。园中百枝梅花,十余丛桂花,月光入射,花影分明,微风吹过,可闻花香。这种情况适合是适合春秋两季居住的。长廊相接,风雨雷电交加,也不能阻止我行走。这种情况是适合风雨之时游玩的。这几种适宜居住、游览的条件,得到其中一个,便能基本满足人的需求,更何况全部占有的人的?

我刚得到这座园子的时候,一开始也想不到这些。二十年来,多次与人合作,清扫园子,抛弃了一些,也修建了一些。已经在房梁上加盖了屋顶,我还能再加些什么呢?年高近衰,放弃仕途从事生产,在园中弹琴,吟咏先王的美好品德,这也不能够停止吧?后代即使有修造随园的人,也不过是做些修建水坝,粉刷墙壁之类的事,随园必定没什么大的变化。

乾隆三十一年三月记。

篇2:随园四记阅读带答案

随园四记阅读带答案

随园四记 袁牧(清)

(1)人之欲惟目无穷。耳耶、鼻耶、口耶,其欲皆易穷也。目仰而观,俯言窥,尽天地之藏,其足以穷之耶?然而古之人受之以观,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于止知其所止。黄鸟且然,而况与人!

(2)园悦目者也,亦藏身者也。人寿百年,悦吾目不离乎四时者是,藏吾身不离乎行坐者是,今视吾园,奥如环如,一房毕复一房生,杂以镜光,晶莹澄澈,迷乎往复,若是者于行宜。其琴左,其上书,其中多尊罍玉石,书横陈数十重,对之时倜然以远,若是者于坐宜。高楼障西,清流回状,竹万杆如绿海。惟蕴隆宛暍之勿虞,若是者与夏宜。琉璃嵌窗,目有雪而坐无风,若是者与冬宜。梅百枝,桂十余丛,月来影明,风来香闻,若是者与春秋宜。长廊相续,雷电以风,不能止吾足。若是者与风雨宜。是数宜者,得一差强人意,而况其兼着耶?

(3)余得园时,初意亦不及此。二十年来,庸次比耦,艾杀此地,弃者如彼,成者如此。既镇其甍①,矣,夫何加焉?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后虽有作者,不过酒?之事,丹垩之饰,可必其无所更也!

(4)丙戌三月记。

注①甍:房屋、屋脊。

21、根据文章第(3)段所述,此文是为 而作。(2分)

【参考答案】弃官归随园、重建随园、以农易仕

22、对“年且就衰,以农易仕,弹琴其中,咏先王之风,是亦不可以已乎?”理解正确是一项是( )(2分)

A.表达作者安居于此,自得其乐得度过自己的晚年的想法。

B.表达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功名又知足常乐的'思想感情。

C.表达作者追求自由、闲适,不愿屈从权贵的思想。

D.表达作者回归田园,向往、回归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A

23、“而况其兼着耶?”其中的“兼”指和 。(2分)

【参考答案】(四时之景)赏心悦目;(行坐环境藏身)

24、文章第二段采用颇为工整的句式。请对此予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文中从“于行宜”、“于坐宜”、“与夏宜”、“与冬宜”、“与春秋宜”、“与风雨宜”著方面描绘“随园”景色和环境,运用整句,叙述清晰,语句富有节奏感,进一步加强语势,凸显出作者喜欢并赞美“随园”的情感。

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的名句。请简评袁枚与杜甫的人生态度。(5分)

【参考答案】杜甫关注众生,胸怀更开阔。袁枚洁身自好,追求审美意趣,但毕竟囿于个人情怀。(5分)(如学生有不同观点,言之有理,阐述充分即可)

篇3:袁枚《随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枚《随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⑴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⑵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④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⑶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官易此园,园之奇可见矣。

注:

① 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支脉。 ② 堂皇:广大的堂厦。

③ 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厕所,东北角设厨房。

④ 莫之夭阏: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23、本文作者随园主人,即 (填姓名)。(1分)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 易檐改途( ) ⑵ 同其音,易其义( )

25、当初隋园之所以选址建在小仓山北巅,是因为 。(2分)

26、作者“恻然而悲”的原因是(2分)

A. 当年的避暑胜地干河沿,现在河水完全干涸了。

B. 当年煊赫一时的江宁织造隋公,而今家道败落。

C. 当年千金难求的隋园,如今却只能贱价出售。

D. 当年盛极一时的`隋园,如今是一派颓圮荒芜。

27、作者将园子命名为“随园”的用意是(4分)

[参考答案]

23、袁枚

24、⑴ 更换 ⑵ 改变

25、小仓山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能将金陵城的胜景尽收眼底。(以第⑴段末句作答的给1分)

26、D

27、⑴ 整个园子在修葺时就紧紧扣住一个“随”字,每处景致都是随园布局。

⑵ 辞官后可以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附《随园记》译文:

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所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篇4:随园诗话阅读答案

随园诗话阅读答案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①,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日:“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②,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风月繁华之述备矣,明我斋③读而羡之。(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注】①驺(z6u):古代养马驾车的.官,这里指马匹。②不相中(zhn9):不合。③明我斋:人的名号。

1.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观玩不辍( )②风月繁华之述备矣( )

2.曹练亭拥八驺而出,手不释卷非为学,请谈谈他携书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着重刻画了曹练亭为人所重的形象,尤其他对待陈鹏年的做法更令人称道,从这件事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停止②详备

2. 用书来遮挡自己的耳目,避免百姓起立行礼之事,并以此求心安。

3. 胸襟宽广,不计前嫌,磊落大度,仗义执言。

篇5:《袁随园君墓志铭》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陵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不为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②。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未考中;②祔(fù):祔葬,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 觉得……与众不同

B.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显露

C.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理

D.从君游最久 交往

16.下列句子中,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①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③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④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⑤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⑥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文端任总督时,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B.袁枚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他在江宁为官的情况,这和第一段的”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袁枚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上级考官从远方来到溧水,怀疑袁枚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篇6:《袁随园君墓志铭》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15.C治所

16.C①写其奖掖后进⑥为赞其吏治

17.D“考”意为父亲(死去的)

《袁随园君墓志铭》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夫人姓王,没有生子,抚养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作为自己的儿子。不久,偏房锺氏又生了儿子名叫袁迟。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原先,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仓山的北面,留下遗嘱将自己与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安葬在小仓山父母墓地的左侧。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袁君去世,于是为他写了一篇铭文:“年高德劭,学识广博。著作丰硕,才思无穷。不事雕琢,自然而工。文士宗法,名播海外。和蔼可亲,清虚淡泊。生于越地,为官滨江。优淋终老,两代同墓。是为铭文,刻此幽宫。”

篇7:四菩萨阁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四菩萨阁记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始吾先君于物无所好,燕居①如斋,言笑有时。顾尝嗜画,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故虽为布衣,而致画与公卿等。

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②,八版皆吴道子画,阳为菩萨,阴③为天王,凡十有六躯,广明之乱,为贼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版以逃,既重不可负,又迫于贼,恐不能全,遂窍其两版以受荷,西奔于岐,而寄死于乌牙之僧舍,版留于是百八十年矣。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没于京师。轼自汴入淮,溯于江,载是四版以归。既免丧,所尝与往来浮屠人惟简,诵其师之言,教轼为先君舍施必所甚爱,与所不忍舍者。轼用其说,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故遂以与之。且告之曰:“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余视天下之蓄此者多矣,有能及三世者乎?其始求之若不及,既得,唯恐失之,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鲜矣。余帷自度不能长守此也,是以与子。子将何以守之?”简曰:“吾以身守之。吾眼可霍,吾足可斫,吾画,不可夺。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足以终子之世而已。”简曰:“吾又盟于佛,而以鬼守之.凡取是者,与凡以是予人者,其罪如律④ 。若是,足以守之欤?”轼曰:“未也。世有无佛而蔑鬼者。”“然则何以守之?”曰:“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天下岂有无父之人欤,其谁忍取之。若其闻是而不不悛⑤,不帷一观而已,将必取之然后为快,则其人之贤愚,与广明之焚此者一也。全其子孙难矣,而况能久有此乎!且夫不可取者存乎子,取不取者存乎人。子勉之矣,为子之不可取者而已,又何知焉。”

既以予简,简以钱百万度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像其上。轼助钱二十之一,期以明年冬阁成。照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记。(摘编自《苏轼集?三十五》)

【注释】:

①燕居:闲居。②四达:四个地方可通行,这里指有四个门。③阴:指门的反面。阳指门板的正面。④如律:按法规神律。⑤悛:改悔。

2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而致画与公卿等 等:相同。

B.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 示:显示。

C.而其子孙不以易衣食者 易:交换

D.子勉之矣 勉:努力。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属于苏轼把画交惟简收藏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八版皆吴道子画

②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版为甲

③思先君之所甚爱,轼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版

④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而焚于贼者也,而况于余乎

⑤余惟自度不能长守此也

⑥轼之以是予子者,凡以为先君舍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明皇所建的藏经龛有四个门,每扇门板正反两面各画一幅神佛画像,共有十六尊。

B.神佛画像出自吴道子之手,又历经战火和辗转流离,是众多藏品中苏父最为喜欢的。

C.惟简以其师父教导的名义,索要苏轼亡父心爱之物,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

D.文章叙议结合,写收藏珍贵文物之不易,守成更为艰难,表达了对长久保存它的担心。

5.请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弟子门人,无以悦之,则争致其所嗜,庶几一解其颜。(3分)

(2)简以钱百万为大阁以藏之,且画先君象其上。(3 分)

【参考答案】:

2.试题分析:示:给……看。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注意结合语境理解,联系上下文内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并于第二年建了一座阁子来保存”曲解文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1)学生们没有办法使他高兴,就抢着弄到他喜欢的画,希望他能露出点笑容。

(2)惟简用百万的钱建造一个大阁子来藏画,并且(在)阁上画上我父亲的像。

5.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悦”译为“使……高兴”、“庶几”译为“些许”。(2)句中关键词“为”译为“建造” 、补出省略的介词“于”,“于其上”。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8:韵语阳秋与随园诗话的比较阅读答案

韵语阳秋与随园诗话的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①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曰: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

[注] ①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1分)

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2分)

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

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3分)

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4分)

甲文                                       。

乙文                                       。

参考答案:

23.(1分)屈原

24.(2分)拙易(1分)  枯槁(1分)

25.(2分)D

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27.(4分)甲文:引证,强调达到平淡很难;(2分)乙文:例证,突出用意要精深,增强说服力。(2分)

篇9:《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饮少辄醉       辄: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

(3)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______   (4)云归而岩穴暝   暝:_________

【小题2】 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2分)

春季:_______________  秋季: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文作者一以“乐”字为主线,在一、二两段中描绘了早晚及四季美景,从全文来看,你觉得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小题4】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答案:

【小题1】就 情趣 茂盛 阴暗

【小题2】春季:生机勃勃或姹紫嫣红  秋季:秋高气爽或秋水怡人     (2分)

【小题3】抒发了作者对美好山川(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2分)

【小题4】(1)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2分)(2)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两句理解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记忆直接解答,答到欣赏自然之和与民同乐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怪”“以为”“深”“富”“隐”“养”,翻译后疏通语句。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篇10: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维扬①城西北,陵陂②高下,多瓦础③荒冢;唐人所咏十五桥者,已漠然莫考,行人随意指为此地云。

地接城堙④,富贵家园亭,一带比列,箫鼓游舫,过无虚日。溪流转处,一桥高挂如虹,谓之虹桥。自阮亭⑤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旧有花村在桥东,今已墟矣。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岿然独存焉。一酒旗出竹林,飘扬有致。主人爱梅,红白绿萼,参差种之。花时与竹篱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贵家不知也。

戊辰正二月,多雪雨,逗留梅信,至花朝⑥方盛。箫鼓游舫,皆集红桥,独留此数株老梅,为冷落薄游者吟诗买醉之所。余闻而羡之,遂醵⑦酒钱,唤笙歌,作竟日欢。同一饮也,觉饮于旗亭⑧,较饮于名园胜;同一诗也,觉入于歌者之口,较入于选楼⑨胜。安知今日之红桥,不胜于十五桥;后日之傍花村,不胜于花村也哉?

(《湖海集》)

注释:

①维扬:指扬州。②陵陂:土丘与水洼。③瓦础:房屋柱子下的石头。④城堙(y9n):土山。⑤阮亭:清诗人王士祯的字,他曾在红桥举行集会,赋红桥修禊诗,和者千余人。⑥花朝: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⑦醵(j)):凑钱。⑧旗亭:酒楼。⑨选楼:选刻诗文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过无虚日( )

B.今已墟矣( )

C.作竟日欢(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箫鼓游舫,皆集红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安知今日之红桥,不胜于十五桥;后日之傍花村,不胜于花村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桥一带为什么会有“箫鼓游舫,过无虚日”的热闹景象?(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写了两种人对梅花的不同态度,哪种人的态度与林逋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空闲 B.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 C.终日,从早到晚

2.A.吹着箫打着鼓的游船,都聚集到红桥。B.怎么知道(谁能说)今天的红桥,不比过去的十五桥好;今后的傍花村,不能胜过花村呢?

3.自阮亭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

4.薄游者(余)。林逋因梅花有高洁品性而爱之,余因“梅之精神倍出”而羡之。

5.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心情,同时也希望世人像自己欣赏和喜爱梅花一样,欣赏和重视自己。

语文必背古诗

1.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4. 《观沧海》(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说明语言特点的题型

第一个题型:“__”词语的作用(作答是3步)

答题模板:

1-“词语”本意

2-“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3-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第二个题型:“__”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作答是5步)

答题模板:

1-不能删去

2-“词语”本意

3-“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5-删去太过于绝对或不符合文意,所以不能删去。

【随园四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2.袁枚随园随笔翻译

3.扬州个园阅读答案

4.《个园》的阅读答案

5.朋友四型阅读答案

6.四堡雕版阅读答案

7.《黄山记》阅读答案

8.虎丘记阅读答案

9.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10.余光中《乡愁四韵》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随园四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