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袁枚随园随笔翻译

袁枚随园随笔翻译

2022-05-28 07:11: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ganhuai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袁枚随园随笔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袁枚随园随笔翻译,欢迎参阅。

袁枚随园随笔翻译

篇1:袁枚《随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枚《随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⑴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⑵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宦窔③。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④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⑶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官易此园,园之奇可见矣。

注:

① 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支脉。 ② 堂皇:广大的堂厦。

③ 宦窔: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厕所,东北角设厨房。

④ 莫之夭阏: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23、本文作者随园主人,即 (填姓名)。(1分)

2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 易檐改途( ) ⑵ 同其音,易其义( )

25、当初隋园之所以选址建在小仓山北巅,是因为 。(2分)

26、作者“恻然而悲”的原因是(2分)

A. 当年的避暑胜地干河沿,现在河水完全干涸了。

B. 当年煊赫一时的江宁织造隋公,而今家道败落。

C. 当年千金难求的隋园,如今却只能贱价出售。

D. 当年盛极一时的`隋园,如今是一派颓圮荒芜。

27、作者将园子命名为“随园”的用意是(4分)

[参考答案]

23、袁枚

24、⑴ 更换 ⑵ 改变

25、小仓山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能将金陵城的胜景尽收眼底。(以第⑴段末句作答的给1分)

26、D

27、⑴ 整个园子在修葺时就紧紧扣住一个“随”字,每处景致都是随园布局。

⑵ 辞官后可以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附《随园记》译文:

金陵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所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篇2:袁枚随园觅诗歌鉴赏

袁枚随园觅诗歌鉴赏

清代大诗人袁枚,字子才,幼年家贫,奇赋异禀,聪颖好学。九岁时他曾偕人游杭州吴山,登高远望时,吟成一首五律,其中一联是:

眼前两三级;

足下万千家。

袁枚天分高,又刻苦用功,从小嗜书如命,从而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底。他曾经自述道:“我年十二三,爱书如爱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至今所摘记,多半儿时为。”他是乾隆年间诗坛众口交誉的“奇才”、“才子”。“江左三大家”之一赵翼读过袁枚诗册,对他也不胜敬佩,曾题诗:“八扇天门詄荡开,行间字字走风雷。子才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这首诗颇能反映时人对袁枚的高评。

袁枚因对仕途失望,又逢母亲患病,于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于江宁小仓山随园,终生不仕,一生中近五十年时间全力驰骋于文苑诗坛,成为当时的诗坛泰斗。

袁枚安居随园,曾在他的书斋中写过这么一副对联: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上下联都是集句,下联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相传“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古书名,现在均已失传。袁枚的`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书斋的喜爱与赞美,其中也有少许的自鸣得意,自命不凡。

一天,一位江都文友汪中登门拜访,汪中是清代文史学家,饱读古经史籍,对袁枚书斋的这副对联十分不以为然。交谈之中,汪中略带调笑地说:“听说贤兄读过坟典索丘,真可谓博览群书。今天小弟特意来此借阅此书,不知可否?”袁枚原不曾见过这些书,听友人这么一说,意识到对联写得言过其实了,于是等客人走后,把对联撤了下来。经过这件事后,袁枚懂得了虚怀若谷。他除了向古人、书本学习外,也不放过任何可以向生活中普通人学习的机会。他曾说过:“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有一天,随园中一个担粪工,在梅树下欢喜地叫唤:“有一身花矣!”敏感而好学的袁枚听到后,把它加工成警句:“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有一次,野僧给袁枚送行时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公带不去!”袁枚就创作了“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趣味小诗,诗人的想象力实在过人啊。

篇3: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随园诗话原文及翻译

原文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

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交给他并且劝勉他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七略四库是天子内府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又有几个?搬运时使牛累得出汗,放置在家就堆满屋子的书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其余像祖辈父辈积藏许多图书、子辈孙辈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这样。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他一定会担心别人催着要回,就忧惧地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如果已经被我占有,必定会把它用绳子捆起来放在高处,收藏起来,说:‘姑且等待日后再看’如此而已。”

“我小时候爱好书籍,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就在梦中还出现那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并记住。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书册,白色的蠹虫、灰色的游丝,常常罩满书册。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是我的书借给别人同别人共用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好像不相同。既然这样,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姓张的呢,还是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了我呢?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一定会很迅速。

所以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

说明

这篇“说”就青年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青年应该化弊为利,努力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发奋求学。

课文围绕中心,夹叙夹议,层次清楚地阐明事理。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出人意表,引人深思,随后围绕着这个中心,逐层展开阐述。先以帝王、富贵人家全都藏书丰富,却没有几个读书人,以及祖父辈尽心藏书而子孙辈随意毁弃书这三种常见的事实,来作初步证明;再用类比推理,以人们对于借来的东西和属于自己的东西所采取的不同态度,来说明这个论断是有普遍意义的。作者从那常见的现象中推究出其原因──“虑人逼取”,这种外来的压力,会化为鞭策自己的动力,有力地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作者又拿自己年少时借书之难、读书用心之专和做官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不再读书等切身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证。最后,在上述分析说明的基础上,紧扣“借书”一事,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勉励他应该珍惜机会,勤奋学习。

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虽然是“书非借不能读”,但很明显,仅从字面上来看,这个论点带有很大的片面性。“说”本身不同于规范、正统的论说文,本文作者袁枚又是一位才子气颇重、任性适情的人。因此,我们更宜于把本文视为作者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率性而为的一篇带有游戏性质的小文,其中包含有对逝去的青年光阴的怀念、对如今自己的自嘲,而主旨则在鼓励、教育黄生,只是没有板起面孔来。

篇4:《随园记》的文言文翻译

《随园记》的文言文翻译

随园记

袁枚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译文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旳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旳地方,当时旳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旳,南边旳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旳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旳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旳,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旳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旳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旳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旳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旳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旳地方,点缀它旳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旳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旳风景加强,有旳风景抑制,都随它旳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旳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旳长久与否,是相依赖旳。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旳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旳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注释

(1)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2)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519)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

(3)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宋代。

(4)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

(5)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

(6)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7)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其旧址建鸡鸣寺。

(8)堂皇:广大的堂厦。

(9)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橦”,大木林。

(10)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

(11)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

(12)蓊(wěng)郁:茂盛浓密貌。

(13)宦(yí)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14)夭阏(è):《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15)香亭:袁枚弟袁树。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

(16)苏子: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17)相易:互换。

(18)己巳:1749年(乾隆十四年)。

篇5:五季随园散文

五季随园散文

正值初秋时节,法桐秋雨,密如帘幕。路上行人稀疏来往,像画中的点缀,一切都充满了诗意。

我撑着一把藏蓝色的大伞行于其中,去赴姚老师的约。约的地点是第一次来,略费了点周折终于找到。门墙上刻有民国建筑的字样。蓝灰色的大铁门和墙砖的颜色非常的'和谐,开门进去后,林荫小径草树茂密与外部世界的喧嚣隔绝起来,十分的清幽寂静,真是个好去处。

园内曲径通幽,建筑充满了人文的年代感。围着园子走了半圈终于找到了赴约地点,顺着阶梯步至楼上,空间有层次递进,虽是现代装饰却是古典韵味,实木桌椅,书籍墨画陈列其中,有一种幽静的秩序感。

姚老师和几位朋友已经先到,分坐其中细语攀谈。见人数渐齐时间已到,姚老师调动大家开始今天的主题: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首先让大家彼此破冰,自我介绍与互相评价(对身边小伙伴感受的练习)。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环节,大家兴致勃勃很快热络起来,又对周边的朋友有了更立体的了解。

接着是学习情感教练的学习的视频。其中主要提到了人们相处的五个阶段,(浪漫期,争夺期,整合期,欣赏期,共创期)这五个阶段既适用于大到社会组织的关系,小到二人情感关系的相处,非常鞭辟入里视角独到,大家都收获满满。

这位导师讲得很好,体验更好的却是姚老师的分享解疑,个人觉得是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才更有温度吧。

接下来姚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减压放松的催眠,这个不但有效堪称神奇。一开始我还不太能完全集中,待逐渐进入后思绪开始飘然而上,来到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九天之上,彩霞祥云,飞鸟翱翔其中,又有庄严的建筑直耸入云,十分的祥和,喜悦。待催眠结束,重新回到这个幽静的小屋,感觉周身轻盈,仿佛卸下了很多重负。

后面大家开始互相讨论,分享的彼此的故事与困惑,彼此支招且又其乐融融。我们总是更容易看清别人,难看清自己,或者是没有诚实勇敢的去面对。

这一下午的活动收获太多,不但是知识,放松,更是认识阅历年龄皆不同的伙伴,大家在热烈深彻的交流中互相丰富着彼此,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

在此真诚感谢姚老师组织这么好的活动,安排这么美的去处,给大家这样一个学习增长的机会;感谢有缘的小伙伴们在这里遇见,相知。相信以后的生活中大家还会有很好的交集,乃至成为很好的伙伴。

篇6:随笔欣赏:《随》

随笔欣赏:《随》

随.

平随了多少时间?淡然了多少岁月、指笔留下的东西都被淡淡遗忘-,过程有着太多的习惯。

慢慢习惯了现今的生活,太多的难过,太多的不舍。都化成一声叹息、被如今的我们用笑话讲出来。

又可成记得当时我们有是多无奈,又有多少体悟、其实就是如此罢了。

我们在路上,有阳光,有风雨。

每段时间走着不同的路,看见不同的风景。有着不同的心态,想着不同的事情。

时间也许过得太慢了,日子却过得太快了。路也许太长了,遥遥看不到尽头。生命也太短了,静静的侯着便许久过去了。

听过一句话,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说的很对,人活到头不过枯骨一具,万年冰凉。然后一把黄土,随风散去。

而最大的得失在于过程、过程很美~~~~

我们会在路边看到一颗叫不出名字的花,而开心。

也会因为一口浓痰而伤透、

看到相似的东西得到无边的回忆。想到以前的趣事,又淡然一笑。

看到别人的身边有种种自己想要的风景,幻想有自己的那么一天。

其实自己去努力过吗、我不是一直在原地等待着一切的降临。

默默的想自己是可以的。

有时候一个转角,我们会错过太多。失去太多。

有时我们一直努力着,不曾放弃。

遐想着未知的路途。才有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才有向上拼搏的力量。

人活着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何难。谁也说不清,因为太复杂了。

人不是独立活在一个世界上的。

而且每段时间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想法。

再者说经历不同,看法不同。有不同的深度。

有时听听别人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心情还有想法。那种那种意境,那种闲然。都是不可多得的。

我们的身边都慢慢随时间改变,在自己思想的沉浮间,发现不了自己。

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想法都慢慢化作一丝韧线,时紧时松。

作者无意调侃的文集

篇7:大龙湫原文及翻译袁枚

大龙湫原文及翻译袁枚

【原文】

后十日,至雁荡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译文】

十余天后,(我)到了雁荡山的大龙湫还没有到大龙湫,在三里以外的地方,好像有一幅白绢从天上飘落下来,却没有什么响声。直至到了它的面前仔细观看,就发现20丈以上是瀑布,20丈以下就不是瀑布了,全都变成了烟,变成了雾,变成了轻软的生丝,变成了白玉的尘埃,变成了珍珠的粉末,变成了琉璃丝,变成了杨树的白色花絮。已经坠落下来了,又好像在向上回升;已经稀疏松散了,又好像密密地交织在一起。风吹过来摇动它,就随风飘扬散落,好像没有着落;太阳光照着它,各种颜色都映射出来,光艳美丽。有的人远远地站着观看,他的.头发却全部沾湿了;有的人近近地观赏,可他的衣裳一点儿也没有沾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瀑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地中间凹陷进去,完全没有什么依靠,瀑布也不得不随着吹来的风兴起各种奇异的变化;又由于它落下来很少有什么接触撞击的地方,不能为它助长威势、激扬声响:这些和石梁瀑布比较,一点儿也不相像。大概石梁瀑布威武,大龙湫瀑布文雅;石梁瀑布喧闹,大龙湫瀑布幽静;石梁瀑布湍急,大龙湫瀑布徐缓;石梁瀑布冲撞激荡,一往无前,大龙湫瀑布好像去了却又回来,盘旋悠荡;这就是它们不同的原因。起初观赏石梁瀑布的时候,认为瀑布的样子、情况只不过是这样罢了,大龙湫可以不去;等到我来到了这里以后,才知道耳朵、眼睛没有听到、看到的景物,是不可以凭主观想象来推测的。

篇8: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 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

翻译: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警戒。

[袁枚《牡丹说》原文及翻译]

篇9: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

袁枚古诗《独秀峰》翻译赏析

独秀峰

(清)袁枚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作者:

袁枚是清代的大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他是浙江杭州人,也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注释:

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龙去脉:旧时堪舆(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

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

④伤:妨碍。

诗句大意:

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星。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但见轻雾迷漫,碧波荡漾。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妨碍!

赏析一:

这首诗作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子才当时重游桂林。独秀峰,亦名独秀山、紫金山,独立于广西桂林市内靖江王城之中,孤峰挺秀,气势超群,无他峰相属,素有“南天一柱”之誉,故名。全诗由登山而兴慨,睹奇峰而抒怀,自实入虚,即景由情,勾勒奇景,形神毕现,生发喟叹,寄意遥深。生动地勾勒出独秀峰的奇特,确为“性灵”佳作。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诗篇起笔就引人注目,凸现出独秀峰的奇特。桂林诸山多奇峰突起,不见来龙去脉;而独秀峰又是一峰高耸南天,孤峰挺秀,拔地而起,气势雄峻,堪称“南天一柱”。这里用一个动词“插”字,以动写静,化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山以动态和勃勃生机,从而生动地描画出了独秀峰那刺穿青天的孤高与挺拔之势。

接下去的两句是说,桂林山水十之八九是奇特的,独秀峰更是高居第一;补足上文,使独秀峰的孤高的形态更显得神完气足。

五六两句写登山所见。“三百六级”是由山麓到山顶的石阶级数。跃上葱茏,登临峰顶,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景致尽收眼底,青山叠翠,桂林城内绿水悠悠,水绕山环,烟霞氤氲,亦历历可见。前人有句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状喻桂林山水之美,可谓精妙恰切之至了。这般烟水美景齐集山下,奔来眼前,此处着一“来”字,更突出了独秀峰钟灵毓秀,在桂林山水中“冠其首”的地位。

以上六句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形神毕肖地勾勒出独秀峰孤立状态的奇特壮观,平淡无奇;末二句笔峰一转,由实入虚,即景生情,由山峰说到做人,抒写了作者无尽的人生感喟和阔大胸襟。诗人伫立峰巅,遥望着远处的青山碧水、流霞烟岚出神,恍然间,一种淡淡的关乎人生旨趣的感伤情绪浸淫而生:为人正直有时可能会被孤立,这也同独秀峰一样,有独秀之美,不必为此烦恼。由于有这最后两句,全诗就耐人寻味了。

我们知道,袁枚不仅是一位诗人、诗歌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是表现出反道学、反礼教、要求个性自己的倾向,杨鸿烈在《袁枚评传》中称誉其思想“一直远远走在世人前头”。他的.文学主张“性灵说”强调写诗者的真性情,实质上也含有跟儒家“义理”之说相对立的意味。同时,作为一个聪明练达的才子,袁枚思想敏锐,善于思考,言论泼辣,几无遮拦,颇有离经叛道的火药味。加之其不拘礼法,率性而行的生活态度,使他在当时颇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他的那些出于真性情的“缘情之作”曾为人“所共非”,因收受女弟子之事被章学诚骂作“无耻妄人”、“邪人”。他辞世后,更被许多人目为“进退六经,非圣无法”的“名教罪人”而大张挞伐。然而,袁枚是清醒的,坚定的,绝不会因为“孤立”而动摇。他于生前身后事饶有自信:“古来真才人,俎豆非儿女。诸公莫相关,我自有千古。”(《遣兴》)诗人登独秀峰而兴叹,发出“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感慨,正与此意相通,其中既表明自己秉性正直、特立独行的生活旨趣,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味到其感会人生的微微怨嗟,可谓寄托遥深,意味隽永。

的确,人生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人也往往是在孤独之中拼搏奋斗,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有欢乐,有泪水,有痛苦,有坚强。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保持旺盛的战斗情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试想,青山尚且不畏风雨雷电,地震灾难,孤绝而立,一柱冲天。而我们这些有为之士们,又何必自叹自怜,为自身的些许不幸和孤独而伤感呢。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应该像独秀峰那样,傲然挺立,壮志凌云吗?在人生的路上永不言败,永不退缩,永远奋斗不息,向前,向前,再向前。

诗贵有所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独秀峰》一诗由登山而兴慨,诗人即景生情,兴会所触,顿张灵机,发而为灵气飞动之华章。细味此诗,意境阔大,蕴藉深慨,而真致毕凸,堪膺“性灵”风趣之上品。

赏析二:

《独秀峰》是袁枚晚年重游桂林所作,虽然诸家选评赏析极少,几乎被人遗忘,但细读之,仍然可以从中鲜明地感受到“性灵”说的审美追求。

题名为“独秀峰”,但诗人并未平铺直叙,作一般性的平实说明,而是以“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这种突兀的笔触,夸饰性的语言,横空劈来。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美;也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不凡气势。同时,还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作者先写从远处遥望独秀峰,好似插入青天的利剑,高峻笔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奇景多多,却远不如这一峰雄伟奇特。拾级而上,俯视天下,一城烟水浩渺无边,胸襟亦为之开阔。观景生情,奇景感染着像独秀峰一般孤高傲岸清俊的诗人。前三联蓄足情势,尾联水到渠成抒发了“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豪迈感慨

这首诗歌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化无形为有形,赋予静态的独秀峰以动感的形象,展现了“绝无有”的“插南斗”之势。“插”字用得妙,妙在化静为动,山由无到有、到直冲云天的过程被动态的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独秀峰的独特姿态。

篇10:随园诗话阅读答案

随园诗话阅读答案

康熙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①,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日:“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②,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风月繁华之述备矣,明我斋③读而羡之。(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注】①驺(z6u):古代养马驾车的.官,这里指马匹。②不相中(zhn9):不合。③明我斋:人的名号。

1. 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观玩不辍( )②风月繁华之述备矣( )

2.曹练亭拥八驺而出,手不释卷非为学,请谈谈他携书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着重刻画了曹练亭为人所重的形象,尤其他对待陈鹏年的做法更令人称道,从这件事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停止②详备

2. 用书来遮挡自己的耳目,避免百姓起立行礼之事,并以此求心安。

3. 胸襟宽广,不计前嫌,磊落大度,仗义执言。

篇11:《袁随园君墓志铭》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陵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不为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②。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曰:“粤③有耆庞,才博以丰。出不可穷,匪雕而工。文士是宗,名越海邦。蔼如其冲,其产越中,载官倚江,以老以终。两世阡同,铭是幽宫。”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①报罢:未考中;②祔(fù):祔葬,合葬;③粤:助词,用于句首。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 觉得……与众不同

B.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显露

C.其考自远来县治 治理

D.从君游最久 交往

16.下列句子中,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出众的一项是

①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③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④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⑤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⑥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

A.①③④⑥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文端任总督时,最了解袁枚的才能。袁枚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

B.袁枚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他在江宁为官的情况,这和第一段的”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D.袁枚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上级考官从远方来到溧水,怀疑袁枚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

篇12:《袁随园君墓志铭》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15.C治所

16.C①写其奖掖后进⑥为赞其吏治

17.D“考”意为父亲(死去的)

《袁随园君墓志铭》参考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夫人姓王,没有生子,抚养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作为自己的儿子。不久,偏房锺氏又生了儿子名叫袁迟。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原先,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仓山的北面,留下遗嘱将自己与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安葬在小仓山父母墓地的左侧。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袁君去世,于是为他写了一篇铭文:“年高德劭,学识广博。著作丰硕,才思无穷。不事雕琢,自然而工。文士宗法,名播海外。和蔼可亲,清虚淡泊。生于越地,为官滨江。优淋终老,两代同墓。是为铭文,刻此幽宫。”

篇13:(随笔) 心情随梦……

(随笔) 心情随梦……

说不清楚自己的心情,如何让曾经的文字再一次自如地流露于指尖,我似乎有所茫然……我不知道现在的我是不是还有从前的那份年少的张狂,想急切证明自己的欲望!每天的忙忙碌碌,我只有一种机械的应付,完全没有了一种所谓的激情,真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地被时间定格,岁月流逝是不是已经在磨却自己的棱角呢……很多时候,我喜欢沉浸在曾经的回忆当中,让渴望充盈的内心得到富足!

今天我静下心来看看曾经的文字,有一种自感幼稚的可笑。往事真的犹如一杯香醇的酒,我甘愿沉醉其中,让自己不再醒来!从小到大,我真的是在为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可是今天再回首曾经所付出的一切,我有一种很可笑的感觉,因为现在我所拥有的这一切与梦想大相径庭,是不是人在一出生上帝就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呢?什么叫做上天注定?什么叫做一切随缘?我无法为我成长的过程做出诠释,因为这已经不是那么重要!

每天,坐在电脑前,键盘上敲出的都是与心灵无关的文字,我是一个喜欢与心灵对话的人,渴望过程的丰盈,可是在我的脑海里已经被格子里填满数据的报表,例行公事的可行性报告所充斥!我真的觉得好累好累,来到这家公司已经一年多了,亲朋好友都羡慕我,居然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可观的收入(在我们这个城市来说)。但是,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这里并不属于你!”这个声音总有让我的心情随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漠然!

上学的时候,那时候青春飞扬,学习的同时参加了许多社会活动,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段电台DJ的经历,两年让我成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翼,电波中传出的是自己满腔的热忱,听众的来信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肯定和鞭策,每天采写、编辑、播音的过程让我感觉是那样地灵动而有生机…

…这样的生活现在回忆起来仍旧是那样地美好,让我沉醉其中不愿醒来……这是一杯甘醇的酒,其味也甘!或许人生当中就是这样一段段的经历来构筑成一份可以积累的东西吧……

可是现在的生活让我感觉的却是无奈,我不希望生活就这样地被定格,虽然明天仍旧是忙碌的人群,仍旧感受一份太阳的东升西落……

公司占据一座大厦的十三层,我的位置靠近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然而,却无人与我分享看风景时的心情!我不喜欢被束缚的感觉,所以我很羡慕那些活跃在赛场上的运动员们,挥洒着汗水与青春,是何等地惬意与快感!看看办公室里的`人们,每个人都表情严肃,却面目模糊……

我喜欢黑色,不管是什么,我都以黑色自居,以至于朋友对我说,你这么年轻,为什么总是喜欢着冰冷的、压抑的黑色?好多次,面对这样的诘问,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隐隐作痛。黑色是内敛的、是悲哀的、是冷静的、是坚强的……我让自己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一份距离,有一份难得的安全感……

曾记得是那年中专毕业,面对工作还是继续上学的选择,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虽然自考在今天看来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完成,可是我却不愿意过早接触社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喜欢这个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看起来字眼是那么诱人,而且很多朋友都说我选择了一个很不错的专业,但是只有我内心深深明白,那一份骄傲并不属于我!三年前无知的选择给我带来的是痛苦,是一种不知未来的徘徊。于是乎,我去了上海,希望能够圆梦,捧起中文专业的课本,我如鱼得水,不仅考试顺利通过,而且在其中我的精神世界,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那是一种无以言说的快乐!可是,家庭及周围的压力让我在专科毕业后不得不选择了当初最不愿选择的工作,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但是那份快乐早已离我远去。“骨纵相思当寸断,禅心难付剑与萧”,我让自己与外部世界保持着一份距离,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把情感寄托于网络,寄托于书本,让心灵不过早地被环境所同化,保持自己的一份真纯!

朋友都说我是一个开朗而阳光的女孩,其实说心里话我也不愿意欺骗自己,只有我才知道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知道现在的我什么时候变得那样地多愁善感,喜欢写一些暴露心情的文字,并不是想得到些什么同情或者是其它的什么,也许人压抑许久倾诉是最好的办法。在这里,我们自考生的家园我感觉到一种兴奋和亲近,喜欢与大家的交流……

此时,阳光从窗口射进来,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透明……

.COM社区・沙丹

篇14:幸福永随随笔

幸福永随随笔

这个季节很冷,让心情随着思想的飘飞而茫然,让眼睛在城市的上空游移,我以为这个季节里没有让我感怀在心的事,也没有那些刻骨的记忆纠缠。

在那个午后,当我接到那位久违的老朋友的电话匆匆赴约,我又一次有了深深的感触。

朋友是很多年前的旧相识,年少的我们一起成长,他过早地面对生离死别,母亲早逝,让他小小年纪就承担了一切,包括年幼弟弟的生活,那时,除了安慰和鼓励的话我好象也做不了什么,但我希望他能在人世间感受到温暖,虽然他很平凡,又很普通,但他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渐渐失去了联系,我在我的人生路上拼搏奋斗,这些年根本不知道他在哪里,在做什么,可是总会在心里祝愿他能过得很好。

于是,当那午后的电话里传来他的声音,我又意外又惊讶,他一直与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在商场中拼斗,刚从另一座城市归来,因为有一些与我从事职业相关的问题,找我一聚,我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我早已忘记他的容颜,世事变迁,我们早已不是昨日的幼稚和无知,当他从那一扇华丽的玻璃门中出来迎接我的时候,我竟没有认出他,他笑着问候,我点头,岁月的流失带走了青涩的痕迹,也带给人成熟和厚重的积累。

他指着身旁的一个女子介绍那是他的妻子,我欣喜着:“你好”,与她两手相握。那是一个娇小而朴素无华的女子,不施粉黛,不带浮华,却很贤淑温良,我因此而喜欢上了她,满怀祝福。

谈完他所询问的问题,他妻子和我闲聊起他们的故事,说朋友很疼她,她很满足,也很快乐,在她一次次的描述中,那平凡的容颜竟焕发着一种光彩,使她的眼神闪亮,使她的表情娇艳,我握着她的手,那么认真而感动地倾听点点滴滴,我知道,那真心的倾诉对我是一种完全的交付和信任,她要别人分享她的.快乐、她的满足,她的生命中喜悦的恋情,她心无城府的诉说,没有任何的掩饰,我知道,朋友一直是一个踏实而沉稳的人,女孩在选择他的时候,其实需要付出勇气和胆量,因为朋友当时很贫穷,几乎一无所有,但女孩却因了那份厚重的爱而接受了朋友的一切,包括未来的艰难。

我只笑不语,心被那种感动填满,早以为生活中不会再有长久的爱恋和沉沉的依赖,早以为一切的情感都会如过眼云烟,可是,那个午后,那一个明亮洁净的空间,我面对那么一对朴实平凡的夫妻,面对他们彼此对视的目光,面对他们温柔和蔼的笑脸,面对他们坦诚真切的语言,我不得不承认,我漠视了太多尘世中的真情与美好。

坐在回家的车里,我对那个女子说,她很贤良,很淑女,那女子回答我:“爱的力量让我改变”。我一时沉默,朋友望着妻子,轻轻地微笑,胜却千言万语,我又一次体会到他们之间不倦的爱意和温馨。

或者,不苛求的人、踏实的人最容易得到幸福,因为他们愿意把握,愿意面对也愿意付出、愿意接受,相反,那些性格孤傲的人因为曲高和寡,难觅知音,蹉跎青春、蹉跎岁月,错失缘分也错失相守相伴。

可是,幸福真的就是无所不在的啊,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甚至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我真切地看到了人间其乐融融的一幕,没有金钱、没有权势、没有华丽、没有虚伪,只是平淡如风,平静如水,平常的没有任何的渲染和矫饰,更无需过多的涂抹和点缀。

或者,每一个人都应该试着让自己简单,让自己平凡,试着让自己把握一份身边的缘,也试着把短暂相逢延续到永远。

【袁枚随园随笔翻译】相关文章:

1.随笔欣赏:《随》

2.随写的随笔

3.随园四记阅读答案

4.于园翻译

5.心随月圆美文随笔

6.于园文言文翻译

7.文言文于园翻译

8.生活小事随笔:心随发动

9.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10.随笔欣赏:《想你心随云飘》

下载word文档
《袁枚随园随笔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