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3-01-15 08:29:0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奶油粗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 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帆山子传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阅读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彻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6.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狭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文章结尾说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读经书悉遗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睡人情以设教。(4分)

(3)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3分)

参考答案

5.(3分)B(旧事,往事。“迹”意为事迹。)

6.(3分)B(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

7.(3分)C(“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张冠李戴)

8.(10分)

⑴(3分)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卒”1分,“为……所”1分,基本意思1分)

⑵(4分)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为学”1分,“务”1分;“究”1分,“设教”1分)

⑶(3分)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假馆”1分,“可”1分,基本意思1分)

参考译文:

真州有一个隐士叫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是他的别号。他性格散漫不受约束。读经书都能通晓,却终不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他曾经说:“汉代儒士拘泥于具体事物而忘了根本道理,宋代的儒士丢弃情感而谈论性理(人性、人性天理),都是错误的。假如下一道命令说:路上遇到美貌女子,眼睛直视的要受抽打,被打的人一定很多;再下一道命令说:回到家里能打哥哥、妹妹的就有赏,得到赏赐的人一定很少。为什么呢?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具有的,一个是人的性情中所没有的。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推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他的论说痛快透彻,大概就像这样。我每次到邗江,一定叫他来作伴。帆山子知道我喜欢他的议论,常常慷慨激昂而谈,滔滔不绝像倾泻的黄河。他尤其擅长述说往事,述说前代圣贤的事迹。凡是使人感到高兴感到惊奇,感到滑稽可笑的,张开嘴巴就加以褒贬评论,讲得极尽其妙。

帆山子身材矮小,长着胡须,圆脸。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没有一担存粮,但是很有气度,不像贫穷的人。举止行为有节制而有自尊心,待人没有戒心。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就变得不好看(变化)了。他平时常常不穿袜子,有时戴道士帽子,挂着拂尘。几案上摆放着图书、玉佩,各种零碎的小器具,经常自己动手擦拭。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有人指责他,他笑着说:“我哪里是真要做什么?《易经》上说‘见金夫,不有躬(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身不由己羡慕不已)’,这是圣人教导我的。”他如此风趣。

评论说:庄子有“人貌而天(虽具有人的形貌却负载着天的精神)”的说法,帆山子身上充满真气,大概因为他是天性漾溢的人。他七十四去世。听说他临终的时候预先知道死期,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拱手而死。他自称是不行礼义的人,确实是这样。他的挚友江吟香素来重视节义,有五个朋友,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设灵位,在江边的延生佛舍祭祀。帆山子就是五个人中的一个。这是宋玉为屈原招魂、圣人为朋友殡葬的义行。呜呼,真仁爱啊!

篇2:帆山子传阅读以及答案

帆山子传阅读以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①,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③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④,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被妹:美貌女子。②椭狡:小器物。③惵然:不安的样子。④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其持论快彻(透彻)B.汉儒泥器而忘道(用泥做的)

C.江吟香素敦风义(重视)D.圣人诏我矣(教导)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目往而足欲随峨冠而多髯者

B.偶有不可于意皆以美于徐公

C.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D.卒不为先儒所囿贤能为之用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

②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

小题4:文中的帆山子是怎样一个人?根据文意,试作评析。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D

小题1:①(2分)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 ②(2分)(江吟香)怜悯他们没有后代,每逢寒食节,就备上饭食纸钱(祭奠)。

小题1:豪放不羁,表现在:思想不受束缚;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衣着随意;寄居在某人家时,偶尔有不如意(不适合心意),脸色马上就表现出来了。为人自尊、坦荡,表现在: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有仁爱之心,表现在:在死前,把他祖父、父亲的木牌位埋在先人的坟墓中,把玩物器具全都送给了亲朋好友。

小题1:试题分析:B组中的泥指的是名词作动词用,指拘泥,受限制,并不是泥的本意。

小题1:试题分析:A项两个“而”都是表示并列的情况;B项第一个“于”是“对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C项中第一个“以”是“把”的意思,第二个“以”是“用来”意;D项中两个“为”都是“被”的意思。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这两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抓住重点的词语,善,善于(不是善良);务,一定;究,探究;义,道理;哀,为怜悯(不是哀痛);辄;就;具,准备。

小题1:试题分析:从对帆山子的性格的直接描述中可以找到“性逋宕不羁”,这主要从对汉宋先儒的不同看法分析。再从他做客的习惯和对美男的态度分析。最后一段是从他临终前的做法和朋友对待他的态度的侧面表现他的性格。综合这些方面概括他的人物形象。

篇3:帆山子传阅读试题答案

(清)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燉,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被妹,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 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①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珮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②,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选自《袁枚全集》,有删改)

注:①嗢噱(Wà jué):笑谈,笑话。 ②金夫:有钱有势的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持论快彻 彻:透彻

B.叙先贤遗迹 遗迹:留下踪迹

C.圣人诏我矣 诏:教导

D.自称无方之民 无方:不行礼义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不为先儒所囿 不者,吾属皆且为所虏

B.一情中所有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C.扼腕而谈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帆山子性格“不羁”的一组是( )

①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 ②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

③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 ④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

⑤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 ⑥椭狡零星,手自摹拭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帆山子看来,命令人在路上不直视美貌女子,或者回到家里殴打自己的兄妹,都是不合人的性情的。

B.帆山子见到美男子就心慌意乱,眼睛盯着而脚像要跟着,他却风趣幽默地解释说自己合乎圣人之道。

C.帆山子有仁爱之心,有五个朋友,故而在他死后,他的好朋友江吟香每逢寒食节就会在寺庙中设灵位祭祀他。

D.帆山子是一位隐士,为人豪放不羁而又自尊自爱,谈吐、举止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气盎然”的人。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3分)

(2)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3分)

答案:

1.B

2.A

3.B

4.C

5.⑴(帆山子)读经书(古代经典)都能通晓(明白),终究不被(受)前代儒士观念的束缚。⑵善于做学问的人,一定要推求(探究、探求)大道理而顺乎人的性情来实施教化。答案解析:1.

试题分析:B项,旧事,往事。“迹”意为事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重点考语境义,本题选词较好,几个词都可通过语境来推断其含义,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考到了考生灵活运用课内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

2.

试题分析:A介词,表被动; B助词,无义/助词,所字结构; 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假设; D介词,在/介词,比

考点:本题是考查理解并分析重要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点评:本题命题不够严谨。选项中“所”的意义与用法严格的来说是一样的,都是所字结构助词, 而本题将二者区别对待,个人认为是不正确的。

3.

试题分析:①思想不受束缚,③臧否古人,率性而为,不受束缚,⑤衣着随意体现其不受束缚。②言其善谈,④言其为人节制、自尊、坦荡,⑥言其爱洁净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题干所选信息很巧妙,考生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先理解“不羁”一词,所以本题既考到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考到了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

4.

试题分析:“呜呼,仁哉!”是作者赞叹江吟香的话。张冠李戴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本题在原文有选择性的设置了一个小陷阱。没牵涉到更多的方面,所以难度不大。只要学生比对原文就比较容易看出来,符合考纲中“浅易”的要求。

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悉:全、都。通晓:明白。卒:终究。为……所……:表被动。囿:束缚。(2)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务:务必、一定。究:探究。以:连词,表目的。设教:实施教化。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并理解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好,考查到的文言现象有一词多义:悉、卒、究。有固定词组:为……所……。两句话包含了多种常见的文言现象。

篇4:《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方山子传宋·苏轼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4分)

(1)晚乃遁于光、黄间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3)往往阳狂垢污 (4)方山子傥见之与

18.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因谓之方山子。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B.俯而不答,仰而笑。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余既耸然异之。 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20.文章多处以对比手法来彰显方山子之“异”,请概括。(3分)

①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21.联系全文,体会苏轼为方山子作传的用意。(2分)

试题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17.(4分)(1)隐居 (2)吃惊的样子 (3)同“佯”,假装 (4)或许

18.(5分)(他)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所以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他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取得功名,在世上干出一番事业,但是始终没有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得分但:省略主语、闾里、宗、折节、以、驰骋、遇。1点1分,扣完为止)

19.(3分)A

20.(3分)(1)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2)文武全才而终身不遇(3)世有功勋而穷山隐逸(任意答对1点2分,2点3分)

21.(2分)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相交以及方山子人生经历的描述,赞美方山子特立独行、淡泊自守的高洁品质;同时借此含蓄悲叹自身之不遇,表达同病相怜之感。

篇5:袁枚《山之叟》阅读答案及译文

袁枚《山之叟》阅读答案及译文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①韡:繁盛,音wěi。]

23、本文选自袁枚的《小仓山房文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1分)

24、文章认为怎样的做法才是善于养花的做法?(用自己的话来回答)(3分)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所以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认为牡丹的死因在于主人的喜怒无常,主人的错误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牡丹。

26、本文是一篇讽喻性文章,请结合生活中类似现象说说你对文章所阐释道理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23、《黄生借书说》(《祭妹文》)。

24、宜时宜地(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

25、D

26、要点: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参考译文

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簇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它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天底下荆棘、藜刺之类的东西比牡丹低下百倍,您没有办法因为生气而统统把它们迁走。牡丹来时,并不曾自己说:‘应该看重我的身价,应该把我栽在庭院中,应铲除你原有的旧花,(把地方)让给我这新来的'。’一个月中,忽而珍视它,忽而贬抑它,都是您一个人所为。不怪自己却怪花,这就错了!庭中旧有的牡丹花,未必一定名贵,你仍然把它们移回原处,以为它们比新买的好。(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为自己的警戒。

篇6: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篇7: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答案:

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 ① 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C①介词在②介词给D①代词 他②副词表反问 难道)

5.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6.C(A 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 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 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 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7.⑴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 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 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

方 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 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 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 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 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 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 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 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 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 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 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篇8:《方山子传》阅读答案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欲以此驰骋当世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B 犹见于眉间 多于周身之帛缕

C 而其家在洛阳 与其骑会为三处

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是何楚人之多也

6.C/A.介词,凭借;介词,把。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7.B

8.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译文:

⑵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译文:

⑶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译文:

9.⑴(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马上”“自谓”)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山子传》文言文阅读及参考答案

2.《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3.循吏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4.戚继光传阅读及阅读答案翻译

5.《韩愈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6.《旧唐书 张九龄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7.袁枚《赠黄生序》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8.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9.《曾巩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10.巎巎(náo)字子山,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下载word文档
《袁枚《帆山子传》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