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寻面记》的阅读答案

《寻面记》的阅读答案

2022-09-02 08:42:4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已暴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寻面记》的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寻面记》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寻面记》的阅读答案

篇1:《寻面记》的阅读答案

《寻面记》的阅读答案

①童年一碗面,魂牵梦绕40年。

②人说北方面条南方米饭,生为地道的南方人,我却对小麦面情有独钟。我曾经简单地把这归结为我天生的北方情结,在记忆的海里打捞,童年那碗面被不动声色地从幕后推到台前。

③四岁?五岁?老人的回忆不甚清晰,我通过他们零星的词句连缀成一个关于我童年生活的片段。我和父亲到三伯家做客。那时的人们普遍少油水,饥饿的 肠胃对一切食物充满真实恳切的好感。猝不及防,年幼的我和一碗拌面相遇。翠绿的葱花,馋人的热猪油,油滋滋香喷喷光亮亮的一碗面,我双手捧碗,两眼发光。 父亲手持竹筷,小心地挑起两三根面,放到嘴边吹一下。我的嘴巴已经急不可耐,凑过去,一口咬住了筷子,猪油的鲜香,酱油的酱香,在这些香里穿梭的葱花的气 息,活泼泼地和我的味蕾相遇。来不及咂摸其中的滋味,面条已被我吞下了肚,我的辘辘饥肠开始咕咕直响。

④一旁的三伯慈爱地看着我,明知故问:“孩子,面条好吃吗?”我腾不出嘴来回答,只顾点头。那是我今生吃过的最为美味的一碗面。

⑤如今,父亲已经入土,慈祥的三伯已到肺癌晚期。每次相见,我终究开不了口,求三伯再为我做一碗面。我知道,那碗面,今生再也无法复制。

⑥一个人的旅行,也往往是寻面之旅。我一直期待着,在万水千山的行走中,和一碗面不期而遇。

⑦到扬州,徒步五六个小时,游了瘦西湖后,我在大街上随心游走,寻觅一家有缘的面店。就是它,素朴的门面,干净的桌椅,微笑的伙计。“一碗扬州炒 面,少放油。”一会儿,它被摆到我面前,浇头的红椒、葱段、鲜笋、肉丝,都被切成寸把长的细条状,或隐或现在面条里,和谐而从容。浇上醋,夹一筷入口,有 麻油的香,有菜蔬的鲜;细细地品,有绍酒的绵,有白糖的微甜。但那些外在的调味反而掩盖了面条的本味。它不是我苦苦等待的那碗面。

⑧飞到重庆,尝担担面。那时我已经习惯了素食,各式荤腥诱惑不了我的胃。我拨开浇在上头的肉末,挑几乎不粘着肉末的细薄面条吃,酱香浓郁,咸鲜微 辣。我的嘴巴赞着它的好味道,我的心却还惦记着童年那碗面。游武汉,尝热干面。到北京,吃炸酱面。玩河南,点一盆原汤三鲜烩面。在三亚,吃一碗山西人做的 刀削面。所谓的中国五大名面,我都用心品尝过了。那些美味仿佛有灵,它们使出浑身解数,从色香味各个角度对我的味蕾发起冲击,但我的味蕾仍顽固地守卫着那 碗无法复制的面。

⑨不可否认,在台湾吃的那碗牛肉面,终究有些特别。应我的要求,侍者给我上了一碗不放牛肉的牛肉面。面条在棕色的老汤里沉静地躺着,没有葱姜蒜任 何调料。因为台湾的醋和大陆很是不同,在我吃来分明是可乐的味道,不得不放弃。就这样,我和一碗最本色的汤面相遇。拿筷子用心挑起几根面,小心地放到嘴 里,耐着心细嚼,一种相隔久远的属于小麦属于北方属于阳光的麦香,和我的味蕾一见倾心。我的眼睛突然有些酸,隔山隔水的,我竟在台北重温童年那碗面的滋 味。但很快,牛肉的味道固执地挤上前来,麦香退后,我的泪没有涌上来。

⑩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刻,我捧着面碗泪流满面。我至今没有等到,我遇见的各地面条,都离美味很近,而离故乡很远很远。

11我与寺庙一向有缘,天籁梵音,檀香入脾,那种舒泰安详,是在别处很难体会到的。心烦时,便愿意到寺庙,一到寺庙清净地,烦恼顿消;平常时候,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到寺庙走走,庸常的日子也有了莲花般的芬芳。

12游走到成都,傍晚时候,去著名的千年佛寺昭觉寺。大门已关闭,我从边门入。恰逢僧人用餐时间,购券排队,一碗素面,4元 一份。我和几十个年老的男女一同安静地排队。大锅里的面条,比平日食用的稍宽、稍厚,也许因为在锅里久了膨胀之故,总之有一种不同于往常的色泽。面被盛到 家常的海碗里,是那种白底蓝边涂釉料的中等大的碗,上有一个蓝色的工整的“昭”字。面条没有什么陪衬,安静地躺在素淡的碗里,清汤寡水。我端着碗,取了筷 子,找一处无人的桌凳,轻放那碗面。那是一种半个世纪前常见的'竹筷,竹子的本色,连清漆都没有上过。手捏竹筷,我心里的期待呼之欲出,怀着一种从未有过的 虔诚,尝第一口面,似乎我应该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让我与那碗面的重逢顺理成章,更具纪念意义。事实上,那是我之后回忆它才有的情感,当时,我什么也没 想,只听到自己扑扑的心跳。入口,清淡,软滑,面条的本味在唇齿舌之间醒来,素朴到好似天天相见。

13在一个香烟氤氲的所在,入门不见寺,十里听松风,我和一碗素面,相看两不厌。我在心里觉得它口感已经无限接近童年那碗面,不知是记忆的偏差,还是因为年龄渐老怀旧的缘故。

14想到父系的老人中仅84岁的三伯还在,已是风烛残年,他没有力气再为我做一碗面了。想到堂哥堂姐,几十年与我情同陌路。我终将成为孤儿,悲怆汹涌袭来。我的故乡,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在无情地沦陷,我赤脚也追赶不上它消逝的脚步,前方是渺茫的白,回望,也看不真切,怪眼泪不听我的话。

15那夜,一碗面,一碗乡愁,入梦来,一个亲切的声音追来:孩子,面条好吃吗?

(作者韩月牙,有删改)

14.文章记叙了作者的“寻面之旅”。阅读第⑥-13段,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寻面的经历

吃面的心理和感受

在扬州吃扬州炒面

在重庆、武汉等地吃担担面、热干面……

欣喜、感动,仍有些许遗憾

在成都昭觉寺吃素面

15.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扬州炒面?(3分)

答:

16.第④段写道:“那是我今生吃过的最为美味的一碗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不超过150字)(5分)

答:

17.童年的一碗面,让作者魂牵梦绕了四十年。生活中你一定也有值得怀念的“那碗面”,请你描述出来,与同学们分享。(2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①失望 ②赞美,但仍不满足 ③在台湾吃牛肉面 ④激动、亲切

(共4分。共4空,每空1分)

15.示例:作者从色、香、味、形多个角度写出了扬州炒面的色鲜味美;它比起童年那碗只放了葱花、酱油和热猪油的面要精美得多,但作者并不满足,突出了他对童年那碗面的怀念之情;为下文写他在各处继续寻面作铺垫。

(共3分。概括内容,1分;表达情感,1分;结构作用,1分)

16.示例:童年的那碗面是在饥饿状态下吃的一碗面,所以感到 “最为美味”;后来,作者苦寻四十多年也没找到童年那碗面的感觉;童年的那碗面是三伯做的,其中寄寓了浓浓的亲情和乡情;而如今三伯的病情严重,不可能再 给我做面,这种亲情终将消失,故乡也越离越远,作者不禁感到孤独和悲怆。因此,作者愈加怀念童年的那碗面。

(共5分。共4点,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意思对即可)

17.能描述出值得怀念的事物,能说出怀念的理由,即可。

(共2分。描述事物,1分;说出理由,1分,意思对即可)

篇2:《寻石记》阅读答案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月版,略有改动)

15.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3分)

16.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加点词句。(4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17.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4分)

18.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提示:如果你写上了“铺垫”二字,恭喜你,你答对了。如果你答“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那么你应得更高分。而如果你还写上了:“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要加分吗?

16.提示:答题时有两点要考虑:一是引用原文,否则无以分析;二是效果。

参考答案:

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答这道题我用时超过2分钟)

B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赏析一类的句子,是人的一种直觉,就如我们说某某某很优雅,某某某有阳刚之气一样。我们只能对其相貌、姿势作总的感观描述。音乐也一样,相信很多人都能对喜欢的音乐的原因说出不少形容词。语文,就是要去感受美,这一点与数理化不同。一个均衡的人,应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这类题是很能拉分的,我们会注意到,不少人都知道这些句子写得很好,但好在哪里,就是说不出。这同平时的品味以及答题训练有关。4分的题目,一下子就让一些有“语文味”同学得意忘形,令一些得过且过的同学垂头丧气。

17.提示:这道题有不少考生是理解不到位的。原文中也似乎没有太多对“渔人”和“赤脚医生”的描写提示。但细心的考生应会注意到下面两组句子的不同:

第一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

第二组:

他问我来这里干什么

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

看到了吧?“小女孩”、“小女孩”、“这么早”、“这么远”。为什么要加这些字?作者的语言表达功力在这里得到了极好体现。他几乎不动声色就把成年人的关心表达出来了。妙!

所以,石头传说的作用,是成年人含蓄地把对小女孩的担心巧妙的说出来,说得不动声色。

以下是我的答案,我尽量写具体些:

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18.提示:如果看不出这篇文章的主题,这4分丢定了。它和第17题是最难的两道题。

答这道题,同样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联系原文,二是理解其思想感情(各占2分)。

以下是我的理解,供各位答题参考:

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篇3:《寻石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寻石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么!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渔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干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么?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月版,略有改动)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什么?(3分)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5分)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3.第⑥⑦段中打渔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5分)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以抓白定趣事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寻石作铺垫。

2.A鸡“叽叽咯咯”地叫着,运用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语言生动;石头好像它下的“蛋”,富于想象力。它们都写出了儿童特有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充满童趣。B天真的人总有奇思妙想,居然相信石头的传说,并且还推理说自己也不蠢,“理直气壮”回家了,充满童真。

3、大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大老早下河里找石头、大老远上山去找石头,意识到会有危险,巧妙地编造传说让“我”回家。

4.无知者无畏。小女孩在经历了家里砸石头及听到两个石头的传说后,幼稚的心灵里立下壮志,希望做一个不怕风雨、有追求(原文有“听风雨”)的人,让生活更有意义(原文有“亲吻”)。

篇4:寻酒记阅读理解答案 寻酒记阅读理解

运送桂花醇酒的骡马“高脚队”,在汉中北边的秦岭山麓,竟然被歹人劫了货。

那可是从湘西南都梁城运来的整整一百坛桂花醇酒啊,汉中桂花醇酒庄的邵掌柜,急得嘴角起了泡,他慌里慌张禀告老爷。原以为老爷会震怒,没想到老爷慢慢喝了口茶,说了句“你去查查吧”。邵掌柜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小厮一头扎进了秦岭。

汉中素有“鱼米之乡”“天府之国”的美誉,老爷看中了这个地方,设了酒庄,把当年皇上封赐的“桂花醇酒”远销到这里。这种用桂花酿制的酒,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很快在汉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老爷一向很器重他,眼下出了这么大的事,邵掌柜哪能不着急?

在秦岭山麓寻了半个月,没发现一丝线索。苍苍莽莽、连绵起伏的大山,不要说一百坛酒,就是一千坛、一万坛酒,消失在大山里,也是泥牛入海难寻踪迹。

这天,邵掌柜在山里转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看见前面有一处低矮的茅草屋,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心里顿时一振。便与小厮策马前去。

屋内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妇人。老妇人见了邵掌柜,憔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山沟沟里,还能遇见贵客,快请进。”老妇人揭开冒着热气的锅,锅里正煮着红薯汤。她盛了两碗给邵掌柜。邵掌柜心里一阵感动,这一年,汉中蝗虫肆虐,颗粒无收,哀鸿遍野,在这偏僻的地方能有一碗红薯汤喝,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喝了红薯汤,刚才还无精打采的小厮,顿时有了精神,他砸巴着嘴说:“掌柜的,要能喝上一碗酒,解解乏该多好。”邵掌柜苦笑着摇摇头,这小厮到底年轻,光惦记着喝酒,还不知道那些酒能不能找得到呢?

“哦,你说酒啊。”老妇人听了小厮的话,好像想起什么来。她颤巍巍地走向床边,在床底下摸索了一阵,抱出一个坛子:“你不说,我真忘了,这里有一坛酒。”

邵掌柜和小厮一见到那个坛子,两人顿时愣住了,这是一个造型古朴的陶瓷坛子,坛子上镶嵌着一个大大的隶书“桂”字,坛口蒙着一块杏黄色的布。“桂花醇酒!”两人差点失声叫出来。

老妇人看见两人惊诧的眼神,说:“这酒不好吗?”

邵掌柜连忙从老妇人手中接过酒坛,轻轻放在桌上。他看了看坛颈上垂下的那根红布条,红布上有一个“汉”字,这是销往汉中的标志。无疑,这酒正是那批被劫的酒。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邵掌柜按捺住内心的惊喜,对老妇人说:“这当然是好酒。只是你不喝酒,为何藏有酒呢?”

老妇人笑了,说:“这酒和红薯,都是前段时间儿子送来的。酒,我留给儿子喝。”

“那你儿子呢?”邵掌柜问道

“唉。”老妇人叹口气道:“媳妇和孙子都饿死了。他出去找活路去了,就留下我这孤老婆子守着这个家。这灾年,老天爷是不让人活呀。”

自从闹灾,秦岭山麓就多了一些打家劫舍的歹人,看来酒就是老妇人的儿子这伙人劫的。

两人不敢久留。回酒庄的路上,小厮欣喜地说:“掌柜的,快去报官吧,抓住了老婆子,就能抓住她的儿子,”

邵掌柜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是啊,总算能给老爷一个交代了。”

是夜,邵掌柜将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老爷,老爷重重叹了口气,久久不再言语。

邵掌柜揣摩不透老爷的心思,良久,才嗫嚅道:“老爷,明天我去报官吧?”

老爷摇头:“不用。明天,你去汉中城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开设粥厂,赈济灾民吧。”

不报官,还要设粥厂赈济灾民?邵掌柜有些想不明白,但他不敢多问。

几天过去了,邵掌柜忍不住又想去报官,老爷依然是摇头不许。邵掌柜很无奈,却便不再提此事。

几日后,在酒庄的几个拐角处,陆续发现了那批被劫的酒,显然是被人送回来了。掌柜惊喜不已,连忙报告老爷,老爷淡淡一笑。

桂花醇酒庄设粥厂三个月,济灾民数万人。

让邵掌柜没想到的是,从此一批又一批的桂花醇酒运来汉中,路过秦岭山,再无被劫之事。

(选自《天池》20xx年第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简练精辟,寥寥几笔,三言两语,概述了桂花醇酒在秦岭山麓被劫的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铺开了后文叙事的.架势。

B.秦岭山麓,大山莽莽苍苍、连绵起伏,桂花醇酒被人劫了,消失大山、难寻踪迹,环境的选择,情节的开端,充满了传奇色彩。

C.文中邵掌柜和小厮在老妇人家中“差点失声叫出来”透露了两人发现线索后的惊喜,但最终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

D.面对老爷的前后两次摇头,邵掌柜先是想不明白,却也不多问,后是很无奈,却也便不再提此事,两相照应,可见邵掌柜的忠诚。

7.下列对小说艺术技巧和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如“抹了把汗”“马不停蹄地带着”“一头扎进”等动作描写,形象传神地表现了邵掌柜在酒被劫后的慌张着急。

B.小说中邵掌柜与老妇人的对话描写,既是邵掌柜在查找劫酒人的踪迹,也是作者借老妇人之口在交代劫酒原因,有言简而意丰的效果。

C.小厮在确认劫酒实情后回酒庄路上的欣喜与老爷从管家那里得知劫酒原委后的重重叹气久久不语形成对比,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

D.肖曙光的故乡地处雪峰山脉,天地有灵不乏传奇,作者受此影响写就了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笔记体作品,《寻酒记》便体现了地域特色。

8.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是小小说情节的典型特色,请简要概括本文情节安排的转折之处。(4分)

9.文学作品往往在弘扬正能量中彰显感化人心的价值,小说多处彰显“善有善报”的观念,请结合文本相关情节加以分析。(6分)

篇5:寻酒记阅读理解答案 寻酒记阅读理解

6. C(“没有叫出来是出于对老妇人的同情”分析有误,“最终没有叫出来”应该是尚未最终确认真相并担心被老妇人觉察)

7.C(“凸显了人性的冷漠与善良”鉴赏有误,小说整体基调是温情的,未触及人性层面的冷漠,小厮的欣喜是出于苦寻多日终于有果的喜悦)

8.酒被劫查访多日丝毫没有线索,却在老妇人家寻食时意外发现;苦苦探查到劫酒的那伙人,回到酒庄,老爷却拒绝报官反而设粥厂济民;放弃报官并设粥厂济民几日后,却惊喜发现酒被送回,至此运酒路过秦岭山不再被劫。(一点1分,三点4分)

9.大荒之年,劫匪的母亲老妇人倾其所有甚至抱出了一坛酒来待客的善良举动,换得了老爷得知实情放弃报官使劫匪逃过官府惩罚的回报;酒庄老爷得到线索不仅不报官、还开粥厂赈济的善良举动,换得了被劫的酒被原封送回且运酒不再被劫的回报;酒庄老爷的善举感化了被灾荒逼上抢劫道路的劫匪,传递了“善有善报”的传统文化正能量。(每点2分)

篇6:《一袋面》阅读答案

宋嫂把自行车停在批发点的门口,轻轻敲了敲办公室的门。

老板推开门,似曾相识地打量着宋嫂说:“你以前来过的吧?我好象见过你。”

宋嫂一恭身,面上带着应承的笑说:“是的是的,每天都来的。只是您不是每天来,只周末才看到您。我每次都跟一位太太买。”

“哦!那是我太太。要什么货?”

“面。做面条的面。”

“上次给你多少钱?”

“十六块。”

“阿强,从库里拿一袋百龄麦面,十六块!”老板转身招呼伙计。

宋嫂有些心虚。其实上次跟老板娘拿面的时候是十七块一袋,原因是她只拿一袋25公斤装的。而她亲耳听到老板娘跟另一个买面的人说“十六块”,她当时问,都是买面的,为什么人家十六我十七?老板娘斜着眼上下打量宋嫂,一副看透的模样,脸都不带笑地说:“人家一买一卡车,你才一袋,也想那个价?”宋嫂看看自己脚下的男式凉鞋,再看看自己不合身的粗布牛仔短裤,还有上次登山居委会免费发的套头汗衫,上面写着:“生命在于运动”,有点抬不起头。都是买主,都是付钱买东西,人家可以趾高气昂,怎么自己象短了人家几个钱一样?宋嫂没多争辩,拎了一袋比别人贵一块的面抬上自行车,走了。

这是最近宋嫂的新谋生路子,自打丈夫患了肾炎,宋 嫂就每天在为家里吃什么犯愁。医药费自是不必讲,反正付一半欠一半,越欠越多。宋嫂在琢磨这些事情的时候,手是不停的,把面袋剪开从里面舀出一面盆,浅浅的样子,然后放在一个新塑料袋里,用封口机封上口,这就是一公斤,上面再贴上1块2的标签。一小袋一小袋整理好,分送到附近几家小店去卖,饭钱就有了。剩下的时间,宋嫂再帮人打扫卫生,看看小孩,房租也有了,药钱也有一点点。

今天这个周末运气很不好,出去的时候天就阴沉沉的,待到把面运出批发店,天竟密密地下起雨来。宋嫂得赶紧回家,不然一耽搁,约好去做的清洁就要耽误了。才走了没两步,雨从肉丝丝样开始变成黄豆样了,再没两步,刚穿一条街,就已经成了小石头从天砸下。天上就是下刀子,宋嫂都不怕,不就是个死吗?活着与死相比,指不定哪个更强。可宋嫂一回头看车后坐上的面粉袋子,心就毛了,人也慌了,头也疼了。本来看着挺刮得象毛料西装一样的牛皮纸袋,见一点雨滴就跟抹了摩丝的头发一样瘪下去一块,不多一会儿,感觉已经渗透了袋子,滴到面粉里去了。

“哎呀呀!我的面!哎呀呀!我的十六块!人真不能贪小便宜!才短人家一块,老天就要报应我的整袋面啊!”

宋嫂嘴里念念碎地边四下看看哪里可以躲雨,边跟蚱蜢一样不断冲天磕小头,恭身不停,请老天看在她一时贪念的份上,饶了这袋面吧!

不远处是一座庙宇。这个庙是宋嫂很笃信的,每天下班上班,只要路过,便对着庙门拜一拜,并不求什么,只说,菩萨你知道我苦就好,我想什么你都知道。

宋嫂本不想麻烦庙神的,只站在门口很有气势的飞檐站一站,躲一躲。宋嫂将自行车屁股放到飞檐的正底下,人倒是任雨淋。可雨好象不辨方向的,四面八方都过来,面袋还在继续潮下去。宋嫂只好把车往庙的走廊里推。

都快到走廊跟前了,一个看庙的男人,光着膀子啃着鸡脚爪,从庙堂里探出头来冲宋嫂使劲挥手,意思要赶她走。

“我避避雨啊!我马上就走!你看我这面……”

男人压根不听宋嫂的解释,不断挥手。

一跺脚,宋嫂转身冲进雨里。“这也算是菩萨,这也算是佛,这也算是庙!还不如街边的咖啡店老板!什么庙啊佛啊神仙啊!那都是保佑有钱人的!看我哪天发达了,扔几张大票子进门,你还不让我躲雨?!”宋嫂心里想,并打算从此不信神仙了,有钱不用信,神仙来找你,没钱求爹爹告奶奶见人一拜只怕没人肯受。

宋嫂好不容易将面袋推到附近一个车站的候车棚下面,先小心将车停稳,再用手仔细抹去面袋表面的水迹。宋嫂浑身上下没一块干的地方,但凡有一块,宋嫂都能拿过来擦擦面袋,看着沿着袋子拐角滴滴答答往下流的水,宋嫂的心都要碎了。

这雨是不打算停了,宋嫂在车棚下等了十几分钟,也就十几分钟吧,感觉象一个世纪一样漫长。人的时间,怎么可以这样什么都不干地耗费掉?有这段时间在家里,已经把面都分完了。有这段时间在厕所,已经刷完所有的地和洗手台了。有这段时间在车上呆着,都能眯一小觉养足精神干下一趟活儿了!而现在!就现在,守着个潮面袋,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不赚,白白浪费!

雨看着不那么密的时候,宋嫂毅然决然地踏进水里,快步奔回家。不能等了,一等,所有的后面的活儿都迟了!

宋嫂手推着面袋一路小跑地往家赶。

就在楼下的时候,已经到了楼下了,宋嫂犯了个致命的错误!她不想绕远路从自行车道的斜坡进门廊,反正就三级台阶,把车扛上去,少淋点水。宋嫂一手推车头,一手搬车屁股使劲往台阶上窜。

车头轻,车屁股重,车就这么倒翻过来,车把打中宋嫂的眼角,眼前突然就血花飞溅,鲜红的血水如彩色的雨水般喷落在宋嫂的身上,在一片艳红中,宋嫂看见面袋子从车上翻出去,从台阶上滚下来,在浑浊的阴沟边晃了三晃,然后骤然间断裂成两段。

雪白的.面粉象初夏的柳絮一样漫天飞散。那一刻,宋嫂静静站在雨里,头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最好看的烟花,应该是面粉象瀑布一样飘洒。(有删节)

1.小说波澜起伏,请概括出小说的三处情节转折点。(3分)

2.结合全文,概括小说中的宋嫂这一人物形象。(4分)

3.阅读文章,完成下面两道题。(5分)

(1)探析“而现在!就现在,守着个潮面袋,什么都不干,一分钱都不赚,白白浪费!”这句话的含义。(3分)

(2)“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最好看的烟花,应该是面粉象瀑布一样飘洒。”这句话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答案不超过6个字)(2分)

4.小说为什么设置宋嫂到庙宇避雨这个情节?谈谈你的理解。(6分)

篇7:《一袋面》阅读答案

1.三处:买面粉下雨;庙宇避雨被赶;快到家面粉全撒。(每点1分)

2.生活贫寒(属于底层人物),吃苦耐劳,心地善良,精打细算,屡遭打击。

(每点1分,四点即给满分)

3.(1)宋嫂对于浪费时间躲雨极为心疼。(1分)说明生活带给她巨大的压力(1分)表现她的焦急的心理。(1分)

(2)对现实的无奈(绝望)(2分)

4. 宋嫂对庙宇的笃信与守庙人把宋嫂赶走形成反讽,守庙人一边守庙一边啃鸡爪形成第二重反讽。(2分)

突出了表现了宋嫂的困境,以及面对这个困境的无助。(2分)

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从而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

篇8: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维扬①城西北,陵陂②高下,多瓦础③荒冢;唐人所咏十五桥者,已漠然莫考,行人随意指为此地云。

地接城堙④,富贵家园亭,一带比列,箫鼓游舫,过无虚日。溪流转处,一桥高挂如虹,谓之虹桥。自阮亭⑤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旧有花村在桥东,今已墟矣。傍花村者,花村之附庸也,岿然独存焉。一酒旗出竹林,飘扬有致。主人爱梅,红白绿萼,参差种之。花时与竹篱茅屋相映,梅之精神倍出,富贵家不知也。

戊辰正二月,多雪雨,逗留梅信,至花朝⑥方盛。箫鼓游舫,皆集红桥,独留此数株老梅,为冷落薄游者吟诗买醉之所。余闻而羡之,遂醵⑦酒钱,唤笙歌,作竟日欢。同一饮也,觉饮于旗亭⑧,较饮于名园胜;同一诗也,觉入于歌者之口,较入于选楼⑨胜。安知今日之红桥,不胜于十五桥;后日之傍花村,不胜于花村也哉?

(《湖海集》)

注释:

①维扬:指扬州。②陵陂:土丘与水洼。③瓦础:房屋柱子下的石头。④城堙(y9n):土山。⑤阮亭:清诗人王士祯的字,他曾在红桥举行集会,赋红桥修禊诗,和者千余人。⑥花朝: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⑦醵(j)):凑钱。⑧旗亭:酒楼。⑨选楼:选刻诗文的地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A.过无虚日( )

B.今已墟矣( )

C.作竟日欢(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箫鼓游舫,皆集红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安知今日之红桥,不胜于十五桥;后日之傍花村,不胜于花村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五桥一带为什么会有“箫鼓游舫,过无虚日”的热闹景象?(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写了两种人对梅花的不同态度,哪种人的态度与林逋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空闲 B.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 C.终日,从早到晚

2.A.吹着箫打着鼓的游船,都聚集到红桥。B.怎么知道(谁能说)今天的红桥,不比过去的十五桥好;今后的傍花村,不能胜过花村呢?

3.自阮亭先生宴集后,改字曰红桥,而桥始传。

4.薄游者(余)。林逋因梅花有高洁品性而爱之,余因“梅之精神倍出”而羡之。

5.表达自己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心情,同时也希望世人像自己欣赏和喜爱梅花一样,欣赏和重视自己。

语文必背古诗

1.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4. 《观沧海》(魏)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说明语言特点的题型

第一个题型:“__”词语的作用(作答是3步)

答题模板:

1-“词语”本意

2-“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3-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第二个题型:“__”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作答是5步)

答题模板:

1-不能删去

2-“词语”本意

3-“词语”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

4-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或者生动性、形象性

5-删去太过于绝对或不符合文意,所以不能删去。

篇9:记寻大龙湫瀑布阅读答案及译文

方苞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①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帷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②,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③于过

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访于众僧                       访:询问

B.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畸:神奇

C.经蒙茸则手披足踏         披:拨开

D.况小人毒正                    毒:危害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舆者之诳”的一组是(   ) (3分)

①故蹊径可寻者希               ②舆者同声以险远辞

③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④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

⑤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   ⑥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寻,乘舆寻,老僧引,从中可见作者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众僧告诉我,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作者一行后来在老僧的带领下找到了瀑布,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文章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今流行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3分)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4分)

③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3分)

参考答案:

5.D(毒:怨恨)

6.C(①众僧所讲事实;③“我”去探寻的决心;⑥老僧勉励“我”去探寻。)

7.D(“在当今流行的原因”错,应是“在当今不能流行的原因”)

8.(10分)

①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

(译对“俟”“即”“伤”字各给1分。俟:等到。即:接近。伤:妨害。)

②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译对“耀”“征” “诳”“众”各给1分。耀:炫耀。征:证实。诳:说谎。众:当众。)

③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译对“俦”“所以”“以身”各1分。俦:类。所以:┉┉ 的原因。以身:亲自。)

【参考译文】

八月十四日,我进入了雁荡山,按照图记来找名胜古迹,发现十处有七处已经荒芜废弃了。向各位僧人打听,都说:“那些开辟这里的人都是些不寻常的人。后来平庸的人继承了这里的所有权,有的人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否则就苦于这里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所以可找到的通往胜迹的小路很少。”经过华严寺,鲍甥率领大家登山去找,我在山下休息。有人说:“龙湫或许还能找到。”于是就在能仁寺住宿。

第二天清晨,抬轿的人不约而同地用路途险峻遥远作借口推辞。我说:“暂且前往吧,等到不能接近再离开,又有什么妨害呢?”我们沿着溪涧走了三里就接近了龙湫庵,完全没有一点危险艰难的。到龙湫庵,僧人到别处去了。打柴的人为我们指明了通向龙湫瀑布的道路方向,又往前走了半里多,茂密的杂草遮盖了道路,抬轿的人说:“这里面都是毒蛇害虫,遇到它们,情况严重的就死亡,轻的受伤。”我们很不如意地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老和尚在门前。他问我们回来的原因,知道缘故后笑着说:“哪里有走了二千里,距离目的地很近了,到了崖边却要返回的呢?我替你在前面领路。” 老和尚拿着小竹竿,仆人李吉跟着他,经过茂密的杂草和灌木丛就用手分开用脚踩下。抬轿的人安然地步行一里多,路稍微变窄,就把轿子丢在地上,说:“过了这里山势就会变得陡峭逼仄,绝对不能往前走了。”老和尚说:“您不要怀疑,只要跟着我的脚印走就可以了。” 鲍甥在前面一边拉着我一边带路,走过了几十步,就发现杂草慢慢地变稀疏了,道路变平坦了,远远地看见瀑布。又往前走,我们并排坐在岩石下,过了一段时间才回去。轿夫在草丛中很舒适地坐着,并用一些俚俗的话抱怨和谩骂老僧:“他自己炫耀他的聪明,来证实我们说谎,一定要当众羞辱他。”

唉!先王之道被废弃已经很久了啊。大家都把探寻路途遥远的胜迹看作是一件艰难的事,却不知道如果有认识道路的人替我们在前面领路,实际上是很近并且很容易的事。孔、孟、程、朱的学问都因为仆役一类的人,而让今时的君子不理解,难道不令人痛惜吗?那些轿夫骗人,即使对别人施加恶行,也不能赶走呵斥他们,然而他们竟然还像这样满怀怒气和怨恨;小人怨恨正道,仇视君子的正道,认为对自己不利。这就是严光、管宁之类的人躲藏起来不把声名张扬出去而不敢亲身尝试小人的恶毒手段的原因啊!

【《寻面记》的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遐园寻梅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2.葱花面阅读附答案

3.《葱花面》的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4.《黄山记》阅读答案

5.虎丘记阅读答案

6.沧浪亭记阅读答案

7.寻狗记作文

8.寻鸭蛋记作文

9.寻石记作文

10.观察实物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寻面记》的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