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2024-09-02 08:04: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绝版货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篇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阅读答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的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A.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5分)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分)

答案:

4.A 5.A 6. C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每题5分)

① 古代的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收获(心得),因为他们探求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②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且谨慎采取的啊。

篇2:《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拿着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C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D而在己为有悔 己:自己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志”“力”“物”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志”是必要的保障,“力”与“物”则是基本的前提。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

(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

4---6 CCB 7略

篇3: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

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卒葬之 卒:最终。

B. 有穴窈然 窈:幽深。

C. 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D.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 “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 “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D. “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与“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用法相同,都表示约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 “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C. 文中所写华山、慧空禅院、仆碑和华山前洞,都不是重点,都一笔带过。而它们的出现,又都是为写华山后洞、游华山后洞做铺垫的。

D. 文章开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语言简练、朴素,平平淡淡,并不新奇,这也是王安石散文的一大特点。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答案】

10. A 11. D 12. D

13. (1)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它左右的洞壁,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已经很少了。

(2)我们已经出洞了,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退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中,A项,“而卒葬之”的“卒”如解释为“最终”,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这句话是说“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卒”是动词,意思是“死亡”。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与‘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中的‘十一’用法相同,都表示约数”错误,“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的“十一”是分数,“十分之一”的意思。故选D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只是叙说褒禅山的原名”错误。文章开头不仅为下文考究褒禅命名的由来起铺垫作用,而且把“华山”二字突现出来,对全文的记游和议论是有着重要作用的。故选D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盖”,大概;“所至”,所字结构,走到的地方;“尚”,还;“十一”,古今异义,十分之一;“然”,然而;“其”,代词,它;“记”,题字记游。第二句中,“既”,已经;“则”,就;“或”,有人;“咎”,责怪;“其欲出者”中“其”,代词,那个;第三个“其”,代词,第一人称,自己;“极”,尽,尽兴;“夫”,那。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说“花山”的字样。如今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大概我们所到达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篇4:游褒禅山记阅读题答案

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15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号_____,世称_____(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错即扣1分,扣完为止)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③.何可胜道也哉( )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

20、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1、翻译下列语句:(5分)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他认为“求思”应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这些条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8、游褒禅山记 半山 王荆公(写王临川、王文公亦可)(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错即扣1分,扣完为止)

19、①责怪 ②辅助 ③尽 ④说出名字(4分) 20、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21、①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3分 然、焉、为、通顺) ②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啊。(2分 所以、慎取、通顺)

22、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3分)

篇5:《游褒禅山记》阅读题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阅读题及答案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景象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传:传记D.而又不随以怠怠:懈怠【小题2】选出“其”字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3分)A.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欲加之罪,其无辞乎C.其孰能讥之乎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没有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做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的结论他感到很惋惜。【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1)。(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2)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何可胜道也哉!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传:流传的文字

【小题2】两个都是第三人称代词,它C难道;还是B代词他;难道D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第三人称他

【小题3】原文是感叹古人能做到“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今人却很少做到这一点。

【小题4】(1)而:并且,表递进。随以怠省略句:随(之)以怠。至于:古今异义词,到了。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的地方。相:帮助。(2)所以:……的原因。学者:求学的人。而:并且。

篇6: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试题答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试题答案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该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相关试题及答案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房舍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10。C/舍:筑舍定居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记

A. B。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C。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1。A/以:均作连词,表因果,因为。B而:连词,上句表顺承;下句表修饰,不译。C其:上句语气助词,不译;下句代词,他。D于:介词,上句译为“在……方面”;下句译为“到”。

1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后洞“游历艰难”的一组是()(3分)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④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

⑤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⑥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

12。B/②写前洞;⑤写“我”还有力量游历,火把还足够照明;⑥写华山洞命名的原因。

1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3分)

A。 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中“志”最重要。

B。 文章指出探求事物只要尽了“志”与“力”,即使不能到达“险远”之境,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C。 作者赞美了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浅尝辄止、浮泛不实的学风。

D。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了学人治学的道理。

13。C/“批评了当时浅尝辄止的浮泛不实的学风”,文中没有依据。

14.把语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3分)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分)

⑶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分)

14。⑴探询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历的人也不能穷尽。(计分点:问、深、穷、)

⑵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出)因而没能穷尽游洞的快乐。(计分点:亦、随、极)

⑶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计分点:以、求、无不在)

二:

18、上文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王安石,号_____,世称_____(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错即扣1分,扣完为止)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何可胜道也哉()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

20、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21、翻译下列语句:(5分)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他认为“求思”应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这些条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3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8、游褒禅山记半山王荆公(写王临川、王文公亦可)(2分)(三空中任何一空出错即扣1分,扣完为止)

19、①责怪②辅助③尽④说出名字(4分)

20、D(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21、①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3分然、焉、为、通顺)

②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啊。(2分所以、慎取、通顺)

22、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3分)

三: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文漫灭 文:碑文

B.盖音谬也 谬:错误

C.有怠而欲出者 怠:懈怠

D.火尚足以明也 明:明亮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距其院东五里 ②既其出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四人拥火以入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0.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已达到十分之一。

B.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到十分之一。

C.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D.大概我走过的路程,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不到百分之十一。

11.对上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选文第一段紧扣题目,从山名由来写起到考证山名结束。

B.选文第二段既详写前洞的景色,又着重写游后洞的过程。

C.作者在领略后洞奇景时,因听了别人的话从洞中退出来。

D.作者没能极尽游赏之乐,一个“悔”字概括了他的心情。

参考答案

8.D 9.C 10.B 11.B

参考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篇7:《游褒禅山记》《喜雨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游褒禅山记》《喜雨亭记》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2—6题

【选篇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选篇二】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2、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C、农夫相与忭于野忭:喜乐。

D、以属客而告之属:通“嘱”,叮嘱。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1)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2)竞周容以为度

C、(1)丁卯大雨,三日乃止(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1)而人之所罕至焉(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吾以名吾亭B、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

C、商贾相与歌于市D、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

5、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段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3分)

译文:

(2)是岁之春,雨麦于歧山之阳,其占为有年。(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2、D(属:劝酒。《赤壁赋》:“举酒属客。”)

3、C(两个“乃”都是“才”的意思,副词.A组,连词介词。B组,觉得,认为把……作为。D组,助词动词)

4、A(A是省略句,“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其它三句是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5、C(注意文中“而吾亭适成”几个字)

6、(1)后代的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呀!(谬、名、胜各土岌)

(2)这一年的春天,在歧山的南面(空中)落下麦子,卦象认为是丰年之兆。(雨、有年、句式各1分)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以雨命名,是为了表示喜庆。古代逢到喜庆,便以此题名于事物,表示不忘。周公得禾,便以《嘉禾》作他著作的篇名:汉武帝得鼎,便以元鼎作他年号的名称;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以“侨如”作他儿子名字.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不忘的用意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始营建官邸.在斤堂北面筑了一座亭子,而在南面凿了一口池塘。引水种树,作为休息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之南空中落下麦子,占卜后早丰年之兆。接着整月不下雨,百姓这才很着急。过了三个月,到乙卯日(四月初二)才下雨,隔了九天的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却感到不满足。丁卯那天是大雨,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一起在衙院庆贺,商人一起在市场歌唱,农民一起在田头喜乐.担忧的人为之高兴,患病的人为之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巧也在这时建成。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然后跟他们说:“如果五天不下雨,行么?”“五天不下雨,麦子就长不成了。”“十天不下雨呢?”“十天不下雨稻子就长不成了。”“无麦无稻,年成就要连年饥荒。诉讼案件会增加,并且盗贼也会更加猖獗,这样,我跟诸位即使想在这座亭子里悠然自得地游乐,能够做到吗?如今上天不遗弃下民,刚旱不久便赐雨于人间,使我与诸位能够相互舒畅地欢乐于亭中,这都是雨的恩赐啊!怎么可以忘记呢?”

亭名既已题定,又进而作歌词道:“假使上天下的是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棉衣;假使上天下的是玉石,挨饿的人不能把它们当做米饭。如今一场雨连下了三天,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并没有此力量。还是归功于天子,天子又说不对。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不自以为有功。归结到太空,太空渺茫,不可能为亭命名。我就自己用来命名我的亭子。”

篇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宋]王安石

【赏析】

《游褒禅山记》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王安石时年34岁。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北。他在文中用游山作比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的抱负,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坚强的毅力。如果这样做了,即使不成功,也无可指责,不至于后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疑点解读

2.《游褒禅山记》阅读题及答案

3.游褒禅山记翻译

4.游褒禅山记教案

5.《游褒禅山记》试析

6.游褒禅山记说课稿

7.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8.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9.游褒禅山记课文翻译

10.高二游褒禅山记语文说课稿

下载word文档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