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12-16 08:15: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二里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1:“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萧孝穆,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孝穆廉谨有礼法,累迁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遥授建雄军节度使,加检校太保。是年术烈等变,孝穆击走之。冬,进军可敦城。阻卜结五群牧长查剌、阿睹等,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以功迁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知枢密院事。三年,封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以东京叛,孝穆为都统讨之,战于蒲水。中军稍却,副部署萧匹敌、都监萧蒲奴以两翼夹击,贼溃,追败之于手山北。延琳走入城,深沟自卫。孝穆围之,筑重城,起楼橹,使内外不相通,城中撤屋以爨。其将杨详世等擒延琳以降,辽东悉平。改东京留守。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

重熙六年,进封吴国王,拜北院枢密使。八年,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从之。由是政赋稍平,众悦。九年,徙王楚。时天下无事,户口蕃息,上富于春秋,慨然有南伐之志。群臣多顺旨。孝穆谏曰:“昔太祖南伐,终以无功。銮驭始旋,反来侵轶。自后连兵二十余年,仅得和好,蒸民乐业,南北相通。今国家比之曩日,虽曰富强,然勋臣、宿将往往物故。且宋人无罪,陛下不宜弃先帝盟约。”时上意已决,书奏不报。以年老乞骸骨,不许。十一年,复为北院枢密使,更王齐。

孝穆虽椒房亲,位高益畏。太后有赐,辄辞不受。妻子无骄色。与人交,始终如一。所荐拔皆忠直士。尝语人曰:“枢密选贤而用,何事不济?若自亲烦碎,则大事凝滞矣。”自萧合卓以吏才进,其后转效,不知大体。叹曰:“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时称为“国宝臣”,目所着文曰《宝老集》。

(选自《辽史》列传第十七,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琳以东京叛以:因为B.表请籍天下户口以均徭役籍:登记

C.孝穆虽椒房亲虽:虽然D.目所着文曰《宝老集》目:命名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B.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C.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孝穆虽然是皇后的弟弟,但不是凭着这层关系直接被封王的,而是凭借卓越的功劳,一步步升迁,最终被封以王位的。

B.萧孝穆有很高的才能。他屡次讨平叛乱,先后平定了术烈、阻卜等的叛乱。他治世才能卓越,所提建议都很有见地,把东京

治理得井井有条。

C.辽兴宗产生了攻打北宋的想法,萧孝穆坚决反对。兴宗就打定主意不南伐,萧孝穆写好的奏书也就没有上报。

D.萧孝穆地位尊崇,但十分谨慎,总是推辞太后的赏赐,对人也始终如一,连他妻子儿女的为人都受了他的影响。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政务宽简,抚纳流徙,其民安之。(6分)

(2)不能移风易俗,偷安爵位,臣子之道若是乎?(4分)

参考答案

7.A(在)

8.D(谋中外相应,孝穆悉诛之,乃严备御以待,余党遂溃)

9.(C兴宗执意南伐,萧孝穆的奏书上报了但没有回音)

10.(1)他处理政事务求宽松简约(2分),安抚并招纳流亡的人(2分),那里的百姓感到十分安定(2分)

(2)不能够移风易俗,苟且地在高位上过活(2分),臣子的职分像这样吗(2分)

参考译文

萧孝穆,淳钦皇后的弟弟,阿古只的第五代孙子。孝穆清廉恭谨,(做事)有礼仪法度,多次升官到西北路招讨都监。开泰元年,远离京都的他被任命为建雄军节度使,兼任检校太保。这一年术烈等叛乱,孝穆把他们打得狼狈而逃。冬天,进军可敦城。阻卜勾结五个部落的首领查剌、阿睹等,图谋里应外合(叛乱),孝穆获悉,处死了他们,于是严加戒备防御以等待(叛军),其余的叛党于是溃散。凭借功劳升任九水诸部安抚使。

太平二年,主持枢密院事务。三年,被封为燕王、南京留守、兵马都总管。九年,延琳在东京叛乱,孝穆作为都统前往讨伐他,在蒲水交战。中军稍稍后退,副部署萧匹敌、都监萧蒲奴从两翼夹击(敌人),贼兵溃散,追击到手山北并打败他们。延琳逃进城中,挖掘很深的壕沟而自卫。孝穆(率兵)包围他们,筑起双重城墙,建起瞭望楼,使城内外不能互相联系,城中的人撤房屋以烧火做饭。延琳的大将杨详世等人擒拿着延琳来投降,辽东就全部被平定了。(孝穆)改任东京留守。他处理政事务求宽松简约,安抚并招纳流亡的人,那里的百姓感到十分安定。

重熙六年,(孝穆)被进封为吴国王,担任北院枢密使。八年,上表请求登记天下户口以平均徭役,(皇上)听从了这建议。从此征收赋税渐渐平均了,百姓十分高兴。九年,转任楚王。当时天下太平,人口增殖,皇上又年富力强,激昂地有了向南进伐之意向。群臣大多顺从皇上的旨意。孝穆劝谏说:“从前太祖向南征伐,以无功而结束。皇上的车驾刚刚回来,(南方的宋人)反过来攻打我们。从那以后兵祸连续二十多年,仅仅能够讲和,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南北互相通好。现在国家与从前相比,虽说富强了,但是功臣、老将大多已经过世。而且宋人没有罪过,陛下不应该放弃先帝订立的盟约。”当时皇上的.主意已定,奏书上达没有回音。(孝穆)就以年纪老迈为借口请求辞官回乡,没被批准。十一,再次担任北院枢密使,改到齐国做王。

孝穆虽然是皇后的之亲戚,职位越高(内心)越是担忧。太后有所赏赐,总是推辞不接受。妻子儿女也没有傲慢的脸色。与人交往,始终如一。所举荐选拔的都是忠诚正直的人。曾经对人说:“枢密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什么事不能成功?如果亲自去处理那些琐碎的事,那么大事就被耽搁了。”从萧合卓因为有做官的才能被任用,那以后就转失了效果,不懂得关系大局的道理。孝穆感叹说:“不能够移风易俗,苟且地在高位上过活,臣子的职分像这样吗?”时人称孝穆为“国宝臣”,把他所著的文集命名为《宝老集》。

篇2:《临江仙 送钱穆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

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

③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白居易《赠元稹》诗中有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筠:竹。

⑴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怎样的品格?(4分)

⑵ 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什么心情?(2分)

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 (1)运用了比喻、对偶、化用诗句等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4分,答出两种手法得2分,两种品格各1分)

(2)营造了在夜间为友人送行时凄清幽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寡欢的心情。(2分,凄清幽冷1分;抑郁寡欢1分,答成惆怅、孤寂、惜别亦可得分)

(3)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

篇3:临江仙·送钱穆父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辈。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练习】

1.“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3 分)

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 请简要分析。(3 分)

3.“ 送行淡月微云” 营造了什么氛围?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3 分,“ 手法”2 分,每点1 分;“ 品格”1 分)

2.① 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

② 是失意伤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

③ 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3 分,其中“ 看法”1 分,联系作品分析2 分)

3.这句话关键字在送上,自古以来送行就有惜别、哀伤之情,但是诗人以淡月微云来营造氛围却非一般凡语可比,诗人选取这样于天空之上的意象,重在表达对亲人离去,自己旷达疏逸的`胸襟和情怀,不是一般哀哀戚戚的低靡之词,而月云本非淡微可形容,且他的疏淡细微更非一般人可以察觉,作者于细微之词,以淡月微云,来表达了他的那一丝丝亲人离别的愁绪,全句可谓淡雅悠远中略含丝丝愁绪,意境可谓高远!

篇4:孝猴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孝猴》阅读练习材料

①古壮乡崇左村,住着个热心肠的叶婆婆,她粗通医理,能为乡邻治跌打损伤,平时摊上谁家有红白事需要帮忙,叶婆婆总是第一个到达。

②这天,叶婆婆帮乡邻忙完一场白事,刚想回家歇息,忽见有人跑来说:“不好了,出殡队伍遭到猴子袭击了!”原来,全身缟素的出殡队伍正往山里走,突然从山坳里窜出一群猴子,冲上来就撕扯孝服孝巾,把孝子贤孙们的脸和手臂都抓破了。送殡的人们不得不暂停躲避,直到泼猴--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们闹腾够了才上路。

③“造孽呀!”叶婆婆听了连声感叹。

④第二天清晨,叶婆婆就背着药篓进山了。刚走进山坳口,迎面跑来一只小猴子,望见是叶婆婆,吱吱尖叫了几声,掉头就跑没影了。不一会儿,小猴子拉着一公一母两只大猴子回来了,猴子一家三口扑倒在叶婆婆脚下,纳头便拜。原来,上个月叶婆婆进山采药草,遇到这只小猴子跌断了腿,便主动上前为它医治。在叶婆婆眼里,这些顽皮的猴子就像自己的孩子,虽然淘气却不失可爱。有时,她会带些苞米棒子、花生之类的,故意丢在猴子出没的地方,哪曾想猴子吃完之后,竟摘了些山桃野果悄悄放进她的背篓里。谁说异类不可教化?猴子也懂得人情往来呢。

⑤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这时候,又有无数只猴子围上来,撒娇似的冲叶婆婆叫着闹着,乱作一团。有的猴子头上还顶着昨天抢来的白孝巾,模样滑稽得很。叶婆婆笑着说:“好啦好啦,我的乖孩儿们,以后不许再抢人家的孝衣啦!都要听婆婆的话,婆婆自然会疼你们的,明白吗?”说也奇怪,这些猴子似乎听懂了她劝诫的话,此后果真一次也没再骚扰过送殡队伍。

⑥叶婆婆更高兴了,出入大山也更勤了。每天在她采药草的时候有群猴做伴,累了歇息的时候就顺便为它们一一检查伤病,更多时候,叶婆婆也会情不自禁地把隐埋心底的那些孤寂愁烦,一股脑儿全都倾诉给猴崽子们听。一位老人与一群猴子,相处得非常融洽。

⑦后来,叶婆婆生病了,好多天没进山。有几只胆大些的猴子,竟然跑到婆婆家里来了。邻居们见猴子进村,还以为它们要祸害庄稼,没承想这些猴子根本没有到处乱跑,只在叶婆婆家里进进出出。好奇的人们隔着窗棂往里一瞅,好家伙!猴子们不但为叶婆婆端茶倒水,还有的正为她干杂活呢。当它们察觉到有围观者在指指点点的时候,霎时像个害羞的小孩子,屁股一扭一扭地跑远了。

⑧十多天后,叶婆婆的病情骤然加重。好心的邻居们纷纷前来,为她抓药熬药、陪她拉呱解闷。忽然之间,只听窗外由远而近,传来了一阵吱吱哇哇的叫声。邻居们打开房门,一下子惊呆了:只见院里--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站满了大大小小的猴子,每只猴子的手上,都捧着一大把药草。它们一见房门打开了,都齐刷刷地将药草投掷了进来,地上霎时堆起了--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一座小山。病床上的叶婆婆感激得满脸是泪,她多想伸出手去,再抚摸一下这群可爱的猴崽子,她那虚弱至极的身子似乎想往起挣,努力地往起挣……所有的猴子都无限悲伤地吱吱尖叫着,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上蹿下跳个不休。这场面,这情景,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⑨这天半夜,叶婆婆悄然走了。天亮后,赶来送葬的'村民们惊讶地发现,院里的猴子或蹲或趴,全都出奇安静地守在那儿,竟然一只都没走。只不过,仿佛一夜之间,它们头上的毛发全变白了,仿佛个个头上都顶着一方孝巾。

⑩每个人都在感慨:你们看,猴子多么有情有义呀!它们莫不是在为叶婆婆戴孝吗?

从此,人们都管这群猴子叫“白头叶猴”。

(选自《少年作家》20XX年第4期)

《孝猴》阅读练习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讲述了--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个怎样的故事?(3分)

2.从选文可以看出叶婆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3.请赏析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叶婆婆看到猴子全家对自己感恩,不禁欣慰地伸出手去,摩挲着猴子的头,就像拍抚着儿孙的脑袋。

4.选文第④段采用了插叙,请说说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5.阅读完选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4分)

篇5:孝猴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答案:本文讲述的是叶婆婆关爱猴子(1分),猴子知恩感恩(1分),两者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1分)。

2.答案:.叶婆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点是粗通医理(1分),热心善良(1分),慈爱、视猴如子(1分)。

3.答案: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叶婆婆对猴子的怜爱以及猴子在叶婆婆身边的温顺。(3分)

4.答案:①交代了猴子一家纳头便拜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2分)。②表现出了叶婆婆善良的性格(2分)。

5.答案:能依据“善良”“知恩感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等方面,联系自己生活,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怀善良之心,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尽力。示例②:人格化的猴子,受人恩惠,便知恩图报。叶婆婆一片慈爱,感化猴群。文章以理想化的笔调,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与动物亲密相处的和谐图,引人入胜。

篇6:《史记 萧相国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萧相国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十一年,陈豨①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事中②。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汉朝司马迁 《史记 萧相国世家》)

【注释】①陈豨(xī):汉高祖时期的将领,后来反叛。 ②语在淮阴事中:此事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③“东陵瓜”:秦朝灭亡后,召平在长安城东郊种瓜,味道极为甜美,世人为纪念他,取名“东陵瓜”。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故秦东陵侯

(2)悉以家私财佐军

14.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15. 结合选文,举例说明召平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3.(1)以前的,原来的 (2)全,都 (每空1分,共2分。)

14. 派使者封丞相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的封地。(重点词“使”“益”翻译准确,共2分。)

15. 群臣祝贺之时,召平却“独吊”; 劝萧何“让封勿受”,且将全部家产贡献国家以资助军队,得以全身远祸。由此可以看出召平是一个正直不阿、眼光独到、虑事长远的智者形象。(结合原文举例分析1分,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篇7:《萧皋别业竹枝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沈明臣

青黄梅气暖凉天,红白花开正种田。

燕子巢边泥带水,鹁鸠声里雨如烟。

【注】①萧皋别业:作者友人李宾父的别墅名。

②竹枝词:竹枝是四川一带的一种民歌名称,文人常用来描写带有地方色彩的乡土景物或民间风俗。

③鹁鸠(bjiū):鸟名,天将雨时其鸣甚急,俗称水鹁鸪。

(1)诗中所写的是什么季节?为什么?结合诗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诗的前两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初春(或春天)。诗中描绘的是梅子尚小,黄中带青;天气乍暖还寒;百花盛开(桃李花开);农民开始耕种;燕子刚筑巢;细雨如烟,这些都是初春时的景象。

(2)①色彩对比(映衬)。一二句中有梅子的青、黄颜色,还有桃李的红白两色,颜色对比鲜明,突显了初春特有的绚丽色彩,彰显了初春的勃勃生机。

诗意:

梅子青黄时的'天气不冷不热,非常舒适,

红色白色的花儿竞相开放的季节,正是人们在田间播种的时候。

燕子在衔泥筑巢,泥土还湿着,

鹁鸠鸟在自由地歌唱,迷蒙的春雨下个不停,好一幅江南水墨画图。

赏析:

《萧皋别业竹枝词》是明代布衣诗人沈明臣的作品。花儿竞相开放,人们正在播种。鹁鸠鸟在自由地歌唱,春雨不停地下,燕子在衔泥筑巢,描写了一幅春天里江南农家忙碌而恬淡的水墨风景。

该诗是描写江南梅雨季节的农耕景象,构成一幅清丽的江南春景。

篇8:酬李穆见寄阅读练习及答案

酬李穆见寄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一二两句站在访客(远客)的角度写,三四两句从主人(作者)的角度写;(2分)想象访客旅途的艰辛,(1分)暗含对远客的体贴以及对客人来访的感激。(1分,“体贴”或“感激”,答出一方面即可)

2.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既有对访客的盼望,又流露出有客来访的欣喜,还体现了好客之情。(4分,“盼望”、“欣喜”和“好客”答出其中两方面得2分,结合内容简析2分)“青苔黄叶满贫家”,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2分,感情1分,简析1分)

篇9:《辽史·萧韩家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辽史·萧韩家奴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安抟之孙。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始仕。家有一牛,不任驱策,其奴得善价鬻之。韩家奴曰:“利己误人,非吾所欲。”乃归直取牛。二十八年,典南京栗园。重熙初,同知三司使事。四年,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尝从容问曰:“卿居外有异闻乎?”韩家奴对曰:“臣惟知炒栗:小者熟,则大者必生;大者熟,则小者必焦。使大小均熟,始为尽美。不知其他。”盖尝掌栗园,故托栗以讽谏。帝大笑。时诏天下言治道之要,制问:“徭役不加于旧,征伐亦不常有,年谷既登,帑廪既实,而民重困,岂为吏者慢、为民者惰欤?今之徭役何者最重?何者尤苦?何所蠲省则为便益?补役之法何可以复?盗贼之害何可以止?”韩家奴对曰:“臣伏见比年以来,高丽未宾,阻卜犹强,战守之备,诚不容已。乃者,选富民防边,自备粮糗。道路修阻,动淹岁月;比至屯所,费已过半;只牛单毂,鲜有还者。其无丁之家,倍直佣僦,人惮其劳,半途亡窜,故戍卒之食多不能给。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其鸭渌江之东,戍役大率如此。臣闻唐太宗问群臣治盗之方,皆曰:‘严刑峻法。’太宗笑曰:‘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由此观之,寇盗多寡,皆由衣食丰俭,徭役重轻耳。愿陛下裁之。”擢翰林都林牙,诏谕之曰:“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自是日见亲信,每入侍,赐坐。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君臣相得无比。韩家奴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韩家奴每见帝猎,未尝不谏。会有司奏猎秋山,熊虎伤死数十人,韩家奴书于册。帝见,命去之。韩家奴既出,复书。他日,帝见之曰:“史笔当如是。”帝问韩家奴:“我国家创业以来,孰为贤主?”韩家奴以穆宗对。帝怪之曰:“穆宗嗜酒,喜怒不常,视人犹草芥,卿何谓贤?”韩家奴对曰:“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帝默然。(选自《辽史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B.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C.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D.寇盗所以滋者/由赋敛无度/民不聊生/今朕内省嗜欲/外罢游/幸使海内安/静则寇盗自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后人用“弱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

B.帑廪,粮仓钱库的意思。在古代“帑”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廪”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

C.史笔,既是历史记载的代称,也可以指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还可以指执史笔的人,即史官。文中是“史官”的意思。

D.穆宗,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汉以后,一般帝王都有庙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韩家奴品行高洁,为人着想。他的奴仆高价卖了家中的牛,他忧虑别人会受到损害,退钱领回牛;对皇上知无不言,虽谐谑不忘规讽。

B.萧韩家奴学识渊博,善于进谏。他年少时好学,博览经史;他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要掌握火候,才能使事情尽善尽美。

C.萧韩家奴熟悉国情,洞察时势。在陈述治国之道时,他用唐太宗和大臣的对话,巧妙告诉皇上,治理盗贼的.关键不是严刑峻法,而是减轻赋税。

D.萧韩家奴坚守职责,不卑不亢。秋山狩猎致死伤数十人,皇上命他删掉相关记录,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他直言穆宗英明的原因,让皇上默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求假于人,则十倍其息,至有鬻子割田不能偿者。或逋役不归,在军物故,则复补以少壮。

(2)穆宗虽暴虐,省徭轻赋,人乐其生。终穆之世,无罪被戮,未有过今日秋山伤死者。臣故以穆宗为贤。

答案10.C 11.B(在古代,“帑”指官府收藏钱财的库房,“廪”指官府储藏粮食的仓库。) 12.D(“他当即表示坚决不删”说法错误,皇上命他删去,他先是删了,出宫之后又记录了下来。) 13.(1)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关键词:“假”“鬻”“逋”“物故”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关键词:“终”“戮”“过”各1分,句子大意2分)

参考译文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中书令萧安抟之孙。少年时好学,成年后到南山读书,博览经史。统和十四年(996)开始出任官职。家中有一头牛,不听使唤,其奴仆得到好价钱将它卖了。韩家奴说:“自己得利,让别人受害,我不能这么做。”便退了钱取回了牛。二十八年(1010),(韩家奴)主管南京栗园。重熙初年,任同知三司使事。四年(1035),皇上跟他交谈,觉得他有才,让他做个诗友。(皇上)曾经随口问他:“你在京外做官有特别的见闻吗?”韩家奴说:“臣仅仅只知炒栗子:小的熟了,那么大的一定是生的;大的熟了,那么小的一定焦了。要让大栗小栗都熟,这才是尽善尽美。别的事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曾掌管栗园,所以借炒栗之事讽谏。皇上大笑。当时诏令天下陈说治国之道的关键,诏令问:“徭役不曾比从前增加,征伐之事也不常有,谷子丰收了,府库仓廪也充实了,然而百姓受到重重困扰,难道是做官的怠慢疏忽、做百姓的懒惰吗?现在的徭役哪一种最重?哪一种尤其烦苦?将哪一项减省则能得益?用什么办法可以恢复补役之法?用什么办法可以防止盗贼的蠹害?”韩家奴回答说:“臣见近年以来,高丽不曾宾服,阻卜仍然强大,备战防守之举,实在不能停止。前者选派富民防边,自备粮草。道路甚远,又多险阻,动辄积年累月;等到到达屯所,费用已用去过半;一头牛一驾车,只见人去,很少有回来的。没有男丁的家庭,要用两倍的耗费去雇人租车,人们都害怕劳苦,半途逃亡,所以戍卒的军粮多数不能得到供应。向人借贷,那么要附加十倍的利息,以至于有卖儿子、割让田地而不能偿还的人。有的逃役不回,有的在军中死去,那么就用年轻力壮之人补充。在鸭绿江以东,戍役情况大抵如此。我听说唐太宗向群臣请问治盗的关键,都说:‘严刑峻法。’太宗笑着说:‘盗贼之所以滋生,是因为无限制地征收赋税,以致民不聊生。现在我在内节制嗜欲,在外停止巡游,使天下安静,那么盗贼自然就没有了。’由此看来,盗贼之寡多,都是因为衣食之丰俭、徭役之轻重不同所致。愿陛下裁定。”(韩家奴)提升为翰林都林牙,(皇帝)又下诏晓谕他:“将翰林之职授予你。我的起居状况,都要据实记录。”从此日见亲信,每当入内侍候,都要赐座。遇到节庆之日,皇上同他一起饮酒赋诗,相互敬酒,君臣之互相投合为人所不及。韩家奴知无不言,即使是诙谐戏谑之言,也不忘做规劝讽谏之语。韩家奴每次见到皇上出猎,没有一次不加以劝谏的。适逢有司上奏,皇上狩猎于秋山,熊、虎致伤致死数十人,韩家奴将此事记于史册上。皇上见到,命他删去。韩家奴出宫之后,又记了下来。后来一日,皇上见到了,说:“史官就该是这样。”皇上问韩家奴:“我们国家创业以来,谁可以算是贤主?”韩家奴回答说是穆宗。皇上奇怪,问:“穆宗贪酒,喜怒无常,将人命视如草芥,你为什么说他贤明呢?”韩家奴回答说:“穆宗尽管暴虐,但能减省徭役,减轻赋税,人人都过得很快乐。总计穆宗一朝,无罪而被杀的,还没有超过现在秋山田猎的死伤之数。所以我就认为穆宗贤明了。”皇上无言以对。

篇10:《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练习及其答案解析附译文

《史记·萧相国世家》阅读练习及其答案解析(附译文)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 “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①,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之更始。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与闳夭、散宜生等争烈矣。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①比喻事情的关键

1.下列加点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何具得秦图书也 具:完整地

B.上必益信君 益 :有利地 益:更加地。

C.录录未有奇节 录录 :平庸,无所作为

D.而何之勋烂焉 烂:光辉灿烂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因民之疾秦法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A项,因为 B项,表顺承/表假设。C项,况且/尚且。D项,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性/的。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高祖还是贫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利用自己的职权保护他,并送给他五个大钱当作去咸阳的路费。

B.汉王二年,萧何留守关中时表现突出,深得刘邦信任,因此,刘邦把关中的所有事务专门委托给了萧何。

C.楚汉两军对峙,刘邦多次派人慰问萧何。萧何采纳了鲍生的提议,消除了刘邦对他的怀疑。

D.司马迁认为,萧何跟随刘邦之后,能够了解民意,顺应民意,顺应时代要求,功勋卓著,可以和闳夭、散宜生等人相比了。

( A 去咸阳时,刘邦已经是吏员,不是百姓了。)

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4分)

译文:

(2)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5分)

译文:

(1)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可是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

(2)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不修建围墙。他说:“后代子孙贤德,会学习我的俭朴;如果不贤不能,(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所侵夺。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通晓律令,执法公平,没有别人能比得上,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的详情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中。

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汉王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

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侯。

萧何的后嗣有四世因为犯罪而失掉爵位,绝封;但天子总是又寻找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其他功臣无人能与他相比。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的时候是一个文牍小吏,平平庸庸,无所作为,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等到大汉兴起,他(追随高祖,)依靠日月余光的照耀,(才名显天下。)萧何谨慎地守护关中这一根本重地,利用民众痛恨秦朝严刑苛法,顺应时代的潮流,与百姓们一起更新政治。淮阴侯韩信及黥布等人都被诛杀,而萧何的功勋光辉灿烂。他位居群臣之首,声名流传后世,可以同周朝的闳夭、散宜生等争光比美了。

篇11:梁书·居士阮孝绪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父彦之,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出后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彦之诫曰:“三加弥尊,人伦之始。宜思自勖,以庇尔躬。”答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卷第五十一·列传第四十五》)

篇12:梁书·居士阮孝绪阅读练习及答案译文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思自勖 勖:勉励 B.竟获免 竟:竟然

C.累日不值 值:遇,遇到 D.诸甥岁时馈遗 遗:给予,馈赠

B.竟:终究,最终。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亲友因呼为“居士”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常逃匿不与相见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其室虽迩,其人甚远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D.木其衰矣其皆出于此乎

D.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A.介词,因此/介词,经由,通过;B.介词,和/连词,和;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

(2)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

(3)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

(1)即使和孩童们一起玩耍游戏,也常常把挖池筑山当作娱乐。(“虽”“恒”及语句流畅各1分)

(2)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内外亲属都因此很害怕。(“及”“亲戚”“咸”及被动句各1分)

(3)孝绪知道后竟不肯吃饭,还命令拆下房上的木料来烧饭。(“乃”“炊”及语句流畅各1分)

9.阮孝绪的“居士”风范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2分)

①从小就有隐居的`志向(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②长期屏居独处,不见家人(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③生活简单,居住环境特别(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一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相关文章:

1.《黑锅》阅读练习及答案

2.《牙膏》阅读练习及答案

3.《井绳》阅读练习及答案

4.《论语》阅读练习及答案

5.《近乡情更怯 》阅读练习及答案

6.《威尼斯商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7.《定**》阅读练习及答案

8.《盲人摸象》阅读练习及答案

9.《欢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10.《凡尔赛宫》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萧孝穆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