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3-05-30 09:06:3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大杰出青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您能喜欢!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1:《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

1、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2、赏:赐有功也。

3、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4、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5、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6、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7、置:立。

8、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9、诬:欺骗。

10、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11、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12、蒙:欺骗。

13、盍:何不。

14、怼(duì):怨恨。

15、尤:罪过。

16、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17、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18、田:祭田。

19、志:记载。

20、旌:表彰。

1.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1)个亦诬乎 诬:_________ (2)且旌善人 旌: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斋亦求之,以死谁怼?

(2)能如是乎?与女偕隐。

3.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4.你对介之推的观点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1. (1)错误(2)表彰

2. (1)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苦哭至死又埋怨谁呢?(2)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

3.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

4.介之推下重功名利禄的做法值得崇敬,但他把晋候登位归为天意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 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篇2:《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晋侯赏从亡者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3分)

①侯赏从亡者( ) ②能如是乎( ) ③以志吾过( )

【小题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小题3】细读选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

答案

【小题1】①亡:逃亡 ②是:这样 ③志:铭记

【小题2】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小题3】介之推是一个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的人。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亡”在此是“逃亡”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丢失”等意思;“是”在此是“指示代词,这样”的意思,不能理解为“表正确的判断动词”;“志”在此用作动词,意思为“铭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窃”是“盗窃”的意思,“犹”是“还”的意思,“谓”是“称”的意思,“以为”是“把----当做”的意思。除了注意这几个关键词,还要注意句子的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介子推虽然有功,但并没有向晋侯请功,反而一再的劝说自己的母亲,最终和母亲一起隐居山里,表明其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篇3:《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①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②,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③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④。”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⑤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释】

①二三子:各位;几个人。②蒙:欺骗。③尤:(知道)过失、错误。④食:第一个是动词,第二个是名词,指“俸禄”。⑤文:装饰。⑥绵上:古地名,春秋晋地,今山西省介休东南。

【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个亦诬乎诬:( )

②且旌善人旌:(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阅读短文,说说介之推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错误。②表彰。

2.①为什么不也去请求他,这样至死又埋怨谁呢?②果真能如此吗?我和你一道去归隐。

3.有功不言,不重功名利禄。病)。

篇4:《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晋侯赏从亡者亡:逃亡

B.禄亦弗及弗:没有

C.能如是乎是:这样

D.以志吾过志:志向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译文: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3.(D)(3分)

4.(6分)

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

5.(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篇5:《介之推不言禄》的阅读答案

《介之推不言禄》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B.禄亦弗及            弗:没有

C.能如是乎            是:这样

D.以志吾过            志:志向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译文: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参考答案:

3.( D ) (3分)

4.(6分)

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

5.(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篇6:介之推不言禄原文阅读及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阅读及翻译

原文阅读: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  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  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  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翻译译文或注释: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  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  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  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  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  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篇7:《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①禄:俸禄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

③诬:荒谬

④怼:怨恨,不满

⑤尤:责备,谴责

⑥文:装饰,美化

⑦女:通“汝”,你

⑧志:记住

⑨旌:表彰,发扬

1. 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亡( ) ②及( ) ③盗( ) ④盍( ) ⑤偕( )

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

篇8:《介子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

②其母曰:“亦使( )知之,若何?”

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 )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

1. 逃亡 到(达) 小偷 何不(为什么不) 一起

2. A

3. ①之(介子推)

②其(他们)

③此(这个)

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 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赏析

本文记叙了介子推不贪求利禄的言行。 晋文公重耳为公子时,由于宫廷内乱,被迫在外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穆公帮助下回国登上君位。晋文公即位后就功论赏跟他一起逃亡的人。在这些人中,只有介子推不求利禄,功成身退,隐居山林。 介子推的言论,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君命受于天的思想, 另一方面突出了他不贪求功名利禄的高贵品质。

这段文字尽管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但是通过人物的语言,人物的不同个性还是极其鲜明的表现出来了,因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尤其是介子推的性格,是学习这个语段的重点。对“天实置之”、“上下相蒙”、“是求显也”等几句话加以理解,也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

介子推的故事告诉我们: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篇9: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翻译

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地名)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赏析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篇10:《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鉴赏

《介之推不言禄①》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⑾

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⒂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⒄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⒅

篇11:《介之推不言禄》文言文鉴赏

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从(cóng):跟从,跟随。亡:逃亡。

③及:到。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效:仿效,效法。甚:厉害,严重。

⒂其食:这个“食”指俸禄。

⒃焉:哪里。表示反问。

⒄是:这。显:显达。

⒅求:寻找,寻求。获:得到。绵上(miái):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为之田:作为他的封地。志:记。过:过失。旌:表彰、表扬。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相关文章:

1.刻舟求剑阅读答案及译文

2.芥川龙之介《沼泽地》阅读答案

3.黄庭坚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4.《三国志》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5.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阅读答案附译文

6.苏轼《石钟山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7.《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8.酷吏列传节选阅读答案及译文

9.《韩凭夫妇》阅读答案及译文

10.《郑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下载word文档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