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forge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自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注]。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www.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新唐书?虞世南传》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二十七)
[注]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的并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帝高荔行 高:推崇
B.而赡博不及也 赡:丰富
C.故议者方晋二陆 方:正直
D.与秦王俊交辟之 辟:征召
篇2:《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虞世南忠直诚恳的一组是(3分) ( )
①世南躬贫约,一不改 ②世南抱持号诉请代
③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 ④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
⑤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 ⑥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虞世南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十多年,他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有时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
B.虞世南和哥哥世基一起在隋朝任职。虞世南在文章清劲上不如世基,但他学问渊博,也不像哥哥那样善于用花言巧语来博得皇帝的喜爱。
C.面对陇右一带山崩,江淮一带闹水灾的情况,虞世南劝太宗借鉴汉文帝时陇右地震,采取郡国不来贡献,给民众以恩惠的办法来稳定局面。
D.在皇上作宫体诗叫虞世南依韵唱和这件事上,虞世南认为皇上作的诗诗体不雅正,担心自己唱和的诗一旦传于世,会引起不好的影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5分)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5分)
参考答案:
4.C(方:比,与……相比。)
5.D(①是说虞世南安于贫困,有节操的;②是说虞世南对待兄长的深厚情谊的;⑤是说皇帝听从虞世南劝谏的。)
6.D(“此诗一传”,指皇帝写的宫体诗一旦传开,不是“自己唱和的诗”。)
7.(1)虞世南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译出大意给2分,“乞骸骨”“听”“辞”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译出大意给2分,“然”“赈”“狱”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篇3:《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参考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他的文章委婉多彩,他很崇拜仆射徐陵的文章,徐陵也说虞世南的文风颇象自己,因此虞世南得以文章著名。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在隋炀帝杨广作晋王的时候,和秦王杨俊递相征用他们。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并升任他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又改任秘书监,封爵为永兴县子。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皇上说:“我是在试你的。”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曾叫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
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篇4:《越州鉴湖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9.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繇汉以来几千载 繇:通“由”
B.然自此吏益慢法 慢:傲慢
C.孰肯任难当之怨 孰:谁
D.曰益堤壅水而已 益:增加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待未然之功乎 去以六月息者也
B.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说虽博而未尝行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不失其旧 则或咎其欲出者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13. 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3分)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 ① 的特点。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 ② 的特点。
14. 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5分)
参考答案
9.(5分)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10.(3分)B
11.(3分) C
12.(3分)C
13.(3分)①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②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意思接近即可)
14.(5分)
官吏执法不力,得过且过;官吏因循守旧,好逸恶劳;请湖造田者能言善辩,辞令动人;兴修水利耗费资财,兴师动众,没有官员愿意承担。
参考译文:
鉴湖,又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是会稽太守马臻开凿的。距今已有九百七十五年了。鉴湖方圆三百五十八里,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鉴湖能灌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的农田九千顷。从汉以来近一千年,鉴湖带来的好处没有间断过。宋朝建立后,开始有百姓私自围湖造田。在这时候,三司和转运司还发下文书严厉地责成州县,让他们将田地恢复为湖泊。然而从这以后官吏越来越怠慢法令,而违法的百姓也渐渐多了起来,到了治平年间,私自围湖造田的共有八千多户,造田七百余顷,而鉴湖淤废得也快完了。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从那以后,人们争相献计献策,建议可以说是够广博了。朝廷也不是没有采纳而写进法令,所以罚金有从三百贯到一千贯,又到五万贯;判刑有从打一百杖直到服劳役二年,条文也可说是够严格了。然而占湖造田的并没有停止,而是愈来愈多,湖没有加以疏凿,而是愈来愈淤废,其原因是什么呢?有法令不执行,而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现在天下安于累世承平的局面,在位的人对兴办事业很慎重,而喜欢遵循旧法。而请求以湖造田的人,他们的言语气势又往往足以打动人。至于说兴修水利,又是耗费资财、兴师动众的事,从古以来就是很困难的。那么我们的官吏,谁又愿意接受那难以承担的怨恨,招来很容易临头的责骂,而去指望那未必能实现的功劳呢?所以建议虽多而并没有实行,法令虽严而并没有执行,造田的人之所以一天天增多,鉴湖之所以一天天淤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啊。
现在那些认为鉴湖不必再恢复的人,理由是围湖所造之田的收入已经很多了,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目前湖还没有完全荒废,湖下的'田已出现干旱,这是眼下的危害,也是大家所目睹的;假如让湖完全淤废,那么占湖开的田也就要发生干旱,这是将来的危害,是大家还没有看到的。所以说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懂得利害的人。那些认为湖不必疏凿的人,说是加堤蓄水就行,这是一些诡辩家在为喜欢听偷懒应付的人说话。以地势考察,蓄水使水位增高,必然要毁坏城市,这是建议的人已经说到了的。又以地势考察,疏凿湖底使它加深,然后才不失去它原有的规模;不失原有的规模,然后才不失去它相应的作用,这是建议的人所没有说到的。所以说,这是一些诡辩家在为喜欢听偷懒应付的人说话,他们也不是真正懂得利害的人。
我最初蒙恩做越州通判,向人们问起鉴湖的废兴情况,没有能说出利害实情的人。等到上任,然后向两县查问鉴湖的地图,向州与河渠司查问有关鉴湖的书,直到再实地考核而绘成图,悉心研究而编成一书,然后鉴湖利害的实际情况便明确了,所以作这篇序加以论述,希望让为鉴湖谋划的人有考核的依据。
篇5:字登之余姚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字登之余姚人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有年举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改吏部,历验封郎中。万历元年,成国公朱希忠卒,其弟锦衣都督希孝贿中官冯保援张懋例乞赠王,大学士张居正主之。有年持不可,草奏言:“令典:功臣殁,公赠王,侯赠公,子孙袭者,生死止本爵。懋赠王,廷议不可,即希忠父辅亦言之。后竟赠,非制。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受指居正为删易其稿。有年力争,竟以原奏上。居正不怿,有年即日谢病去。十二年起稽勋郎中,历考功、文选,谢绝请寄。除目下,中外皆服。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尚方所需陶器,多奇巧难成,后有诏许量减,既而如故。有年引诏旨请,不从。内阁申时行等固争,乃免十之三。南畿、浙江大祲,诏禁邻境闭籴,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而江西亦岁俭,群乞有年禁遏。有年疏陈济急六事,中请稍弛前禁,令江西民得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劾有年违诏。帝怒,夺职归。荐起督操江,累迁吏部右侍郎。改兵部,又改吏部。尚书孙鑨、左侍郎罗万化皆乡里,有年力引避,朝议不许。二十一年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典京察,所黜咸当。未几,遂代纯位。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明年,有年自是累疏称疾乞罢。帝犹慰留,赉食物、羊酒。有年请益力。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帝报闻。有年遂杜门不出。数月中,疏十四上。乃予告,乘传归。归装,书一箧,衣一笥而已。二十六年正月卒,年六十有八。赠太子太保,谥恭介。有年风节高天下。两世朊仕①,无宅居其妻孥,至以油幙障漏。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注】①朊仕:高官厚禄。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希忠无勋伐,岂当滥宠 伐:夸耀 B、左侍郎刘光济署部事 署:代理
C、有年引诏旨请 引:援引 D、帝犹慰留,赉食物、羊酒 赉:赏赐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B、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C、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D、其秋/鑨谢事/召拜吏部尚书/止宿公署中/见宾则于待漏/所引用僚属/极一时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有年遵从法令,不畏权要,在朱希孝为兄请赠王号一事,他不曲从张居正意见,依据法令规定,坚持自己观点,最终将原奏章呈给皇帝。
B、陈有年,恪尽职守,考核公允,担任考功等职时,拒绝请托,公布的官员任命名单,获得一致认可,考核京官时,贬黜官员的意见十分得当。
C、陈有年关心民生,为民请命。江西歉收时,身为巡抚的他,为了让江西百姓自救,顺应民意,开放边境,允许粮食流通,触怒皇帝被罢职。
D、陈永年为人耿介,清廉自守,第二次改任吏部时,因吏部尚书等官员是其同乡,他极力回避;父子两人均为高官,但有年无住所安置妻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最后,以身虽退,遗贤不可不录,力请帝起废。
(2)其归自江西,故庐火,乃僦一楼居妻孥,而身栖僧舍。
参考答案
10、A
11、B
12、C
13、
(1)最后,陈有年认为自己虽然退职,遗漏的贤才却不可不录用,于是竭力请求皇帝,启用废置的人。
(2)他从江西回来,原住房被火烧了,就租了一处房子,安置妻子儿女,自己栖息在僧人房舍。
参考译文:
陈有年,字登之,余姚人。陈有年考取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进士,授职为刑部主事。改任吏部,历任验封郎中。万历元年(1573),成国公朱希忠去世,他的弟弟锦衣都督朱希孝贿赂宦官冯保援引张懋的例子请求赠封王号,大学士张居正支持他。陈有年坚决不赞同,上奏说:“根据令典:功臣死了,公赠封为王,侯赠封为公,子孙世袭的人,生死只享受原来的爵位。张懋赠封为王,朝廷议论不同意,就是朱希忠的父亲朱辅也这么认为。后来竟然被封赠,不合制度。况且朱希忠没有讨敌功勋,怎么能乱加宠幸?”左侍郎刘光济负责吏部事务,按张居正的意思,删改奏稿。陈有年极力争辩,最后将原奏章呈上,张居正不高兴,陈有年当天就称病离去。万历十二年(1584)他出任稽勋郎中,历任考功、文选郎中,谢绝说情。朝廷内外都佩服他的为人。调任太常寺少卿,担任右佥都御史巡视江西。为皇帝供给用品的尚方官需要的`陶器,大都很奇巧,难以制作,后来有诏令允许适当减少,不久又照旧额了。陈有年引用诏令请求裁减,未获同意。内阁大臣申时行等人坚持争辩,才减免十分之三。南畿、浙江遭大灾,诏令禁止邻地买进粮食,商船都汇聚江西,安徽人最多。而且江西当年收成也不好,众人请求陈有年禁止。陈有年上奏陈述救急的六件事,其中请求稍稍松弛先前的禁令,使江西的百姓得以自救。南京御史方万山弹劾陈有年违背诏令。皇帝恼怒,剥夺了他的官职令他回乡。后来受举荐督办江防,渐渐升任吏部右侍郎。改任兵部职,后改任吏部。尚书孙钅龙、左侍郎罗万化都是他的同乡,陈有年极力回避,朝廷商讨没有同意。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与吏部尚书温纯共同主持对京官的考核,所做的罢黜之事都很得当。不久就取代了温纯的职位。第二年,陈有年从此不断上奏称病请求罢职。皇帝依然安慰挽留,赏赐食物、羊和酒。陈有年请求更为积极。最后,他认为自身虽然告退,遗漏的贤士不能不录用,极力请求皇帝起用废黜的人。皇帝答复知道了。陈有年就闭门不出。几个月,上奏十四次。才被准许告退,乘驿车回乡。回乡的行旅只有一箱书、一竹箱衣服而已。万历二十六年(1598)正月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四月诏令他出任南京右都御史,但是陈有年已经先去世了。封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恭介。他从江西回来,原住房被火烧了,就租了一处房子,安置妻子儿女,自己栖息在僧人房舍。
篇6:“毛吉,字宗吉,余姚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毛吉,字宗吉,余姚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毛吉,字宗吉,余姚人。景泰五年进士。除刑部广东司主事。司辖锦衣卫。卫卒伺百官阴事,以片纸入奏即获罪,公卿大夫莫不惴恐。公行请属,狎侮官司,即以罪下刑部者,亦莫敢捶挞。吉独执法不挠,有犯必重惩之。其长门达怙宠肆虐,百官道遇率避马,吉独举鞭拱手过,达怒甚。吉以疾失朝,下锦衣狱。达大喜,简健卒,用巨梃s之。肉溃见骨,不死。
天顺五年擢广东佥事,分巡惠、潮二府。痛抑豪右,民大悦。及期当代,相率吁留之。
程乡贼杨辉者,故剧贼罗刘宁党也。已抚复叛,与其党曾玉、谢莹分据宝龙、石坑诸洞,攻陷江西安远,剽闽广间。已,欲攻程乡。吉先其未至,募壮士合官军得七百人。抵贼巢。先破石坑,斩玉;次击莹,馘之。复生擒辉。诸洞悉破,凡俘斩千四百人。捷闻,宪宗进吉副使,玺书嘉劳。移巡高、雷、廉三府。时民遭贼躏,数百里无人烟,诸将悉闭城自守,或以贼告,反被挞。有自贼中逸归者,辄诬以通贼,扑杀之。吉不胜愤,以平贼为已任。按部雷州。海康知县王骐,云南太和人也,日以义激其民,贼至辄奋击。吉壮其勇节,奖励之。适报贼掠乡聚,吉与骐各率所部击败之。荐骐,迁雷州通判。未闻命,战死。赠同知,荫其子为国子生。
成化元年二月,新会告急。吉率指挥阎华、掌县事同知陶鲁,合军万人,至大磴破贼,乘胜追至云岫山,去贼营十余里。时已乙夜,召诸将分三哨,黎明进兵。会阴晦,众失期。及进战,贼弃营走上山。吉命潘百户者据其营,众竞取财物。贼驰下,杀百户。华亦马踬,为贼所杀。诸军遂溃。吉勒马大呼止军。吏劝吉避,吉曰:“众多杀伤,我独生可乎?”言未已,贼持枪趋吉。吉且骂且战,手剑一人,断其臂。力绌,遂被害。是日,雷雨大作,山谷皆震动。又八日,始得尸,貌如生。事闻,赠按察使,录其子科入国子监。
(选自《明史・毛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行请属,狎侮官司属:通“嘱”,请托
B、简健卒,用巨梃s之简:精简
C、或以贼告,反被挞告:报告
D、会阴晦,众失期失:错过
答案:B简,挑选。
5、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毛吉“护佑百姓”的一组是()
①吉独执法不挠,有犯必重惩之②痛抑豪右,民大悦
③诸洞悉破,凡俘斩千四百人④吉不胜愤,以平贼为己任
⑤日以义激其民⑥众多杀伤,我独生可乎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解析:①征治犯错的锦衣卫,与护佑百姓无关;⑤是王骐的做法;⑥是毛吉与将士同生共死的坚决态度。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吉待人恩怨分明。对忠诚为国之士,毛吉尽力提携,并厚待其后代;而打击侵害百姓利益之徒,毛吉则毫不手软。
B、毛吉行事嫉恶如仇。他看不惯锦衣卫的横行无忌,轻慢锦衣卫长官,这种做法招致了对方对他的非人折磨。
C、毛吉剿匪除恶务尽。对敢于叛乱的盗匪,毛吉一直铁腕镇压,他的出击收到显著效果,朝廷对此非常认同。
D、毛吉杀敌身先士卒。云岫山之战,毛吉一马当先,率军直捣敌营,因身陷敌军重围,终寡不敌众,被敌人杀害。
解析:“毛吉一马当先,率军直捣敌营”与原文不符。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卫卒伺百官阴事,以片纸入奏即获罪,公卿大夫莫不惴恐。(5分)
译文:.
(2)有自贼中逸归者,辄诬以通贼,扑杀之。(4分)
译文:.
答案:(1)锦衣卫卒窥伺百官的隐秘之事,有片纸之字上奏,官员即获罪,公卿大夫无不惊恐不安.(关键词:伺、阴事、补出“官员”、惴恐)
(2)有的人从贼人那里逃回,常被诬陷为勾通贼人,将他杀害。(关键词:逸、通、扑)
参考译文:
毛吉,字宗吉,余姚人。景泰五年中进士。被授予刑部广东司主事。该司管辖锦衣卫。锦衣卫卒窥伺百官的'隐秘之事,有片纸之字上奏,官员即获罪,公卿大夫无不惊恐不安。他们公开请托,轻侮官员,就是因罪下到刑部的,也没有人敢鞭打他们。毛吉却执法不挠,有罪的必定重惩他们。锦衣卫长官门达仗着皇上的宠爱,肆行残虐,百官路上碰到他都避马躲开,唯独毛吉举鞭拱手而过,门达很愤怒。毛吉因病没能上朝,被投进锦衣卫监狱。门达大喜,挑选出健壮的士卒,用大木棍打他。毛吉肉烂见骨,没有死。
天顺五年,毛吉升为广东金事,分巡惠州、潮州府。他痛惩豪门大族,百姓非常高兴。到期后他应该被替代,百姓纷纷挽留他。
程乡贼人杨辉,是过去大盗罗刘宁的党羽。本已受招抚,后又反叛,与党羽曾玉、谢莹分别占据宝龙、石坑等洞,攻陷江西安远,在福建、广东之间抢掠。后来又想攻打程乡。毛吉在他们没到之前,招募壮士,加上士兵有七百人。抵达贼人巢穴。先攻破石坑,斩杀曾玉;再攻击谢莹,杀了他。又生擒杨辉。各洞都被攻破,共俘虏和斩杀一千四百人。捷报传到朝廷,宪宗升毛吉为副使,颁给玺书嘉奖慰劳。毛吉被调去巡抚高州、雷州、廉州三府。当时百姓遭贼人蹂躏,数百里没有人烟,各将领都闭城自守,有人报告贼情,反被将领所打。有的人从贼人那里逃回,常被诬陷为色勾通贼人,将他杀害。毛吉不胜愤怒,以平贼为已任。他巡行雷州。有海康知县王骐,是云南太和人,每天以大义激奋他的百姓。贼人来了便奋起抗击。毛吉觉得他们的勇气节操雄壮,奖励他们。正好有报告说贼人来抢掠乡村,毛吉与王骐各自率领所部击败了他们。毛吉推荐王骐,升为雷州通判。王骐还没接到任命,即已战死。赠同知,庇荫他的儿子为国子监生。
成化元年二月,新会告急。毛吉率指挥阎华、掌县事同知陶鲁,合军一万人,到大磴击破贼人,乘胜追到云岫山,离贼营只有十余里。当时已经是半夜,毛吉召来诸将,将人马分为三哨,黎明时进兵。正好是阴天,众人错过出发时间。到进战时,贼人已弃营逃上山。毛吉命令潘百户占领他们的营寨,众人竞相取财物。贼人从山上驰下,杀死百户。华的马也被绊倒,被贼人所杀,各军于是溃败。毛吉勒马大呼止住部队。官吏劝毛吉躲避,毛吉说:“众人多被杀伤,我能独自求生吗?”话没说完,贼人持枪奔向毛吉。毛吉边骂边战,剑砍一人,断了他一条手臂。毛吉力量不足,终于被害。这一天,雷雨大作,山谷都震动。过了八天,才找到他的尸体,其貌如生。事情传到朝廷。赠予他按察使,录取他的儿子毛科入国子监。
篇7:薛嵩绛州万泉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薛嵩绛州万泉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滑州城西距黄河二里,每岁常为水患。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居镇六年,入为左金吾大将军。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州。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居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仍推突将马狼兒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千余人,径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狼兒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余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诏加右仆射,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在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 委:顺从,归附
B.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 安:安排
C.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 落拓:豪放,放荡不羁
D. 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完:坚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嵩与薛平父子二人功绩的一组是( )(3分)
①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②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③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④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⑤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
⑥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A.①③④ B.①⑤⑥ C .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嵩原本替贼兵把守相州,贼兵败后,王师到来,薛嵩就到怀恩马前迎接叩拜,怀恩放了他,并让他做了相州刺史。
B.宰相杜黄裳很器重薛平,推荐他做汝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治理得好,在当时很有名声。在淮西战事中,又屡有战功。
C.薛平在滑州时,率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开凿古河南北总长十四里,挖开旧河来分流水势,滑州百姓于是没有水患了。
D.青州城兵士不敌乱军时,薛平拿出府库和家里的全部钱财招募二千精锐的士兵,迎击对方,叛贼士兵惶惑反顾,于是大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5分)
(2)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5分)
篇8:“傅弈,相州邺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傅弈,相州邺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傅弈
傅弈,相州邺人也。尤晓天文历数。隋开皇中,以仪曹事汉王谅,及谅举兵,谓弈曰:“今兹荧惑①入井,是何祥也?”弈对曰:“不为怪异。”谅不悦。及谅败,由是免诛,徙扶风。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及践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俭,以其父质在隋言占候,忤炀帝意,入狱,竟死狱中,遂惩其事;又耻以数术进,乃荐弈自代,遂迁太史令。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武德七年,弈上疏请除去释教曰:佛于西域,言遥路远,汉译胡书,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游手游食,易服以逃租赋。今之僧尼,请令匹配,即成十万余户,产育男女,自然益国,可以足兵。四海免蚕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详议。中书令萧瑀与之争曰:“佛,圣人也。弈为此议,——‘非圣人者无法’,请置严刑。”弈曰:“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萧瑀乃遵无父之教,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高祖将从弈言,会传位而止。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弈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又常醉卧,蹶然起曰:“我其死矣!”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节选自《旧唐书傅弈传》,有删改)
【注】①荧惑:火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兹荧惑入井,是何祥也
祥:预兆
B.时人多俭仁厚
多:与“少”相对
C.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会:符合
D.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
奉:侍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仪曹事汉王谅
又耻以数术进
B.乃荐弈自代
萧瑀乃遵无父之教
C.时人多俭仁厚,而称弈之率直
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D.佛于西域,言遥路远
礼本于事亲
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傅弈“为人率直”的一组是()
①弈对曰:“不为怪异。”
②高祖为扶风太守,深礼之
③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
④弈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
⑤又上疏十一首,词甚切直
⑥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不之信
A.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弈侍奉汉王杨谅时,杨谅希望傅弈把“荧惑入井”这一自然现象解释为他的起兵符合天象,而傅弈的回答令杨谅很不高兴。
B.高祖做扶风太守时,对被免于杀头而调到扶风的傅弈非常敬重,等到高祖登基做了皇上后,就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
C.傅弈上书请求废除佛教时说,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地加以附会,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游手好闲。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3分)
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
(2)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弈既与俭同列,数举俭之过,而俭不之恨。(4分)
②臣闻‘非孝者无亲’,其瑀之谓矣!(3分)
参考答案
5.B(多,称赞)
语境
时 人 多 俭仁 厚, 而 称 弈 之率 直。
翻译
当时人称赞庾俭仁德厚道,并称赞傅弈坦率正直
6.A(A.介词,凭借;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C.连词,表并列,并/连词,表转折,但是;D.介词,在/介词,对)
7.B(②是写傅弈被唐高祖赏识和礼遇,侧面说明他有才学,不能说明他率直;④是说明傅弈懂得猜测皇帝的心意;⑥ 是不相信阴阳数术之书,不是他率直的表现)
8.D
D.傅弈平日遇到生病,从来不请医吃药。但他喜欢喝酒,又经常在醉卧时突然惊起,终因醉酒而死,这足见他的放纵旷达。
解说:原文出现在第四段,“终因醉酒而死”文中无依据,是他自己写下墓志铭说:“傅弈,与青山白云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呜呼哀哉!”是他的放纵旷达的表现。
原文
因自为墓志曰:“傅弈,青山白云人也,因酒醉死,呜呼哀哉!”其纵达皆此类。
9.(1)断句:贞观十三年卒/年八十五/临终诫其子曰/释教乱华/举世皆惑/唯独窃叹/众不从我/悲夫/汝等勿学也。(每错、漏二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采分点:“既”,已经,……之后;“数”,多次、屡次;“过”, 过失、过错;“之恨”,怨恨他,宾语前置。(各1分)
弈既与俭 同列, 数 举 俭之 过, 而 俭 不之恨。
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之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怨恨他。
②采分点:“非”,非议、;“亲”, 父母;“其……之谓”,大概说的就是……,宾语前置。(各1分)
臣 闻‘非 孝 者 无 亲’, 其 瑀之谓 矣!
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大概说的就是你萧瑀吧!
【参考译文】
傅弈是相州邺县人,非常精通天文历法。隋朝开皇年间,凭着仪曹的职位侍奉汉王杨谅(隋文帝第五子,后为隋炀帝所杀),等到杨谅起兵,对傅弈说:“现在火星进入井宿的位置,这是什么预兆?” 傅弈回答说:“不是奇怪特别的现象。”杨谅不高兴。等到杨谅兵败,(傅弈)因为这件事而免于被杀,被调到扶风。唐高祖(李渊)担任扶风太守,非常敬重他;等到高祖登基后,召见(傅弈)并任命他为太史丞。太史令庾俭,因为他的父亲庾质在隋朝时说了占卜预测吉凶之事,违背了隋炀帝的意愿,被打入牢狱,最终死(在)狱中,于是(庾俭)引以为戒;(庾俭)又以凭借占卜来升官为耻,于是推荐傅弈代替自己,傅弈就被提拔为太史令。傅弈和庾俭职位相同之后,多次举报庾俭的过失,但是庾俭不怨恨他。当时人称赞庾俭仁德厚道,并称赞傅弈坦率正直。傅弈上奏的天象变化情况,多次和皇上的心意符合。
武德七年,傅弈上疏请求铲除佛教,疏中说:佛教在西域,(在)遥远的地方制造祸乱,本地人翻译佛经时,(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附会。因而使得(百姓)不忠不孝,有的削发为僧,对父母君主无礼;有的游手好闲,穿上袈裟来逃避赋税。现在的和尚尼姑,请让他们还俗成婚,就有十万多户人家,生男育女,自然(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兵源充足。国家免于疆土被侵占的灾祸,百姓知道皇上的威严和自己的福分在的(地方)。又上了十一篇疏,言词尖锐率直。高祖(把他的意见)交给群臣详细讨论。中书令萧瑀跟他争论说:“佛是圣人。傅弈发出这样的`议论——‘圣人目无礼法’,请对他施加严刑。”傅弈说:“礼本出自对父母的奉养,终结于对皇上的侍奉。而佛祖(释迦牟尼)逃出城外,离开家庭,逃离背弃他的父亲;凭借一介匹夫的身份而对抗天子,凭借子女的身份却背弃亲近的人(亲人)。萧瑀竟然遵奉(这种)无父之教,我听说‘非议孝道的人,(他眼中)没有父母’,大概说的就是你萧瑀吧!”萧瑀不能回答,只是合掌说:“地狱设置的,正是为了(你)这种人!”高祖将要采纳傅弈的意见,恰逢传位而停止。
贞观十三年傅弈去世,终年八十五岁。临终告诫他的儿子说:“佛教扰乱国家,全世(所有)的人都被迷惑了,(我)只能独自偷偷地叹息,大家不听从我的(建议),可悲啊!你们不要研习佛教。”
傅弈平日遇到生病,未曾请医吃药,虽然研究阴阳五行之术,但并不相信这些。又经常在醉酒卧倒时,突然惊起说:“我一定要死了!”因此自己写下墓志铭说:“傅弈,与青山白云为伍的人,因醉酒而死,呜呼哀哉!”他的放纵旷达都表现在这一类事上。
篇9: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舜臣,字子思,隆州井研人。生四年知读书,八岁能属文,少长通古今,推迹兴废,洞见根本,慨然有志于天下。
绍兴末,张浚视师江、淮,舜臣应诏上书,言:“乘舆不出,无以定大计,宜徙幸武昌。”又谓:“江东六朝皆尝取胜北方,不肯乘机争天下,宜为今日监。”著《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之。中乾道二年进士第。时朝廷既罢兵,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舜臣对策,论金人世仇,无可和之义,宰辅大臣不当以奉行文字为职业。考官恶焉,绌下第,调邛州安仁县主簿。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舜臣曰:“此非盗也,何惧为?”亟出慰劳遣之。
教授成都府。时虞允文抚师关上,辟置幕府,用举者改宣教郎、知饶州德兴县,专尚风化。民有母子昆弟之讼连年不决,为陈慈孝友恭之道,遂为母子兄弟如初。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民病差役,舜臣劝纠诸乡,以税数低昂定役期久近为义役。期年役成,民大便利。银坑罢虽久,小户犹敷银本钱,官为偿之。天申大礼助赏及军器所需,皆不以烦民。
干办诸司审计司,迁宗正寺主簿,重修《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初用,必谨书,或谓非执政除免,格不应书。舜臣曰:“治忽所关,何可拘常法。”他所笔削类此。尤邃于《易》,尝曰:“《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画从中起,乾坤中画为诚敬,坎离中画为诚明。”著《本传》三十三篇。朱熹晚岁,每为学者称之。所著书《群经义》八卷、《书小传》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编次论语》五卷、《镂玉余功录》二卷。子心传、道传、性传。以性传官二府,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选自《宋史·李舜臣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宜为今日监
监:借鉴
B. 而为相者益不厌天下望
厌:厌恶
C.考官恶焉,绌下第
第:等次
D.专尚风化
尚:推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B.《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C.《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D.《易》起于画理/事象数皆因/画以见/舍画而论/非《易》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舜臣年少好学,志向远大。他很小就懂得读书,稍大一些就能够通晓古今;他研究历代兴亡的原因,有为天下人做事的大志。
B.李舜臣有见识,敢于提出建议。他曾上书劝说皇上为天下大计考虑应该出京师前往武昌,在对策中又论述了宋金没有议和的道理。
C.李舜臣熟悉民情,关怀民生。他任安仁县主簿时,慰劳安抚不得已聚众的百姓;任德兴县令时,改变了百姓为差役所困扰的状况。
D.李舜臣做事认真,精于易学。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他认为研究《易》就要研究卦象的画,画中寓有深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大侵,饥民千百持鉏棘大呼,响震邑市,令惧闭门。
(2)间诣学讲说,邑士皆称“蜀先生”。罢百姓预贷,偿前官积逋逾三万缗。
参考答案
4.B.厌:满足。
5.C
6.D“他在曾布、吕慧卿面前做事谨慎,恭恭敬敬”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李舜臣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慧卿刚被重用时,也必定十分谨慎地改写,而不是对曾布、吕慧卿恭恭敬敬。
7. (1)有一年大饥荒,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锄头木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非常害怕,关起门来不敢见人。
(2)他有时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述解说经义,县里的士人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预先借贷的钱粮等,并偿还了前任官员长期拖欠的税款三万缗。
【参考译文】
李舜臣,字子思,是隆州井研县人。四岁时就知道读书,八岁时就能写文章,稍微年长一点就博古通今,根据迹象推求历朝历代的兴废规律,很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根源,感情激昂有大济苍生的`志向。
绍兴末年,张浚视察江、淮地区,督率军旅,李舜臣响应皇帝的诏令上书,说:“皇帝不出京亲临,没有办法确定大计,皇帝应该临幸武昌。”又说:“江东在六朝时期都曾经战胜过北方,但是最终都不愿意乘机夺取天下,这应当成为今天的借鉴。”于是著成《江东胜后之鉴》十篇上奏朝廷。后来李舜臣考中乾道二年进士。当时朝廷已经和金人休战了,而做宰相的更加不能满足天下百姓(收复失地)的愿望。李舜臣在殿试的对策中论述了金人是大宋的世仇,根本没有议和的道理,宰相和大臣们不应当把遵照执行文书为职业。考官很厌恶他,就把他降到了下等,调任为邛州安仁县主簿。有一年大饥荒,成百上千的饥民拿着锄头木棒大声呼喊,响声震动县乡城镇,县令非常害怕,关起门来不敢见人,李舜臣说:“这些饥民不是强盗,为什么要害怕呢?”马上出去慰劳安抚并遣散了那些饥民。
(李舜臣)做成都府教授,当时虞允文到关上抚慰守军,将李舜臣征召到他的幕府,因有人举荐(李舜臣)改授宣教郎,任饶州德兴县知县,(李舜臣在任内)特别推崇教育感化。当地百姓中有一个母子兄弟连年打官司却没有定案的官司,李舜臣就给他们讲说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理,最终让他们母子兄弟和睦如初。他有时去县乡的学堂为学子们讲述解说经义,县里的士人都称他为“蜀先生”。李舜臣免除了老百姓以前预先借贷的钱粮等,并偿还了前任官员长期拖欠的税款三万缗。百姓为繁重的差役所困扰,李舜臣就到各个乡镇劝说纠正役法,把以纳税的高低来定役期的长短改为“义役”。经过实行一年的“义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产银或铅、锑的矿坑虽然已经废弃了很久,贫苦人家还要上缴银本钱,这些官府替他们偿还。天申节需要上交的大礼以及置备军械所需要的款项,都不来扰民。
经办诸司审计司事务非常得力,升任宗正寺主簿,主持重修了《裕陵玉牒》。当曾布、吕惠卿刚被重用时,一定十分谨慎地改写,有人说除非执政大臣同意去除,这种情况不应改变。李舜臣说:“治理与忽怠关系重大,怎么可以拘守常法呢?”他所删改订正的文字都类似这种情况。李舜臣尤其精通《易经》,他曾说:“《易经》起于画卦,一切理事和象数,都凭借画卦来体现,舍弃画卦来研究,不是真的懂《易经》。画卦从中起,乾、坤两卦中画卦为诚敬之意,坎、离两卦中画卦为诚明之意。”李舜臣著有《易经本传》33篇。朱熹晚年,常常对求学的人称道这本书。李舜臣所修撰的书有《群经义》8卷、《书小传》4卷、《文集》30卷、《家塾编次论语》5卷、《镂玉余功录》2卷。他的儿子有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后来李舜臣)因为(他的幼子)李性传官至中书省和枢密院高官,被朝廷追赠太师、追封崇国公。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相关文章:
1.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10.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