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2022-07-07 08:06: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芝士鳕鱼鸡腿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鲁人徙越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鲁人徙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篇1:《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身:自己。②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③缟(gǎo):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④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⑤跣(xiǎn):赤脚。⑥被:同披。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阅读: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或谓之曰 ( ) (2)屦为履之也( )

(3)而越人被发( ) (4)以子之所长( )

1、(1)有的人(2)穿(3)同披,披着(4)用、凭

2、下面句子中的穷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子必穷矣 B、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C、穷困潦倒 D、无穷无尽

2、D

3、翻译句子。(2分)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

4、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2分)

4、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5、简要概括这篇寓言的主要故事情节。(2分)

5、有一对善于编织和纺纱的夫妻,想要迁徙到越地去。有一个人劝他们不要去,因为这两种手艺在那里没有用。

6、本文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理解,请写出来(至少三种)。(2分)

6、①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决定行动,否则,非碰钉子不可。做事情不能想当然,要经过实地考察,或多方面收集相关材料。

②不要依靠旧有的经验去解决新的问题。

③发展事业要善于扬长避短。

④坚持自己的主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要结合起来。

篇2:《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①屦:麻鞋。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

(2)游与不用之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

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篇3:《鲁人徙越》阅读答案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

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 ) ②或谓之曰( )

③履为履之也( ) ④而越人被发( )

⑤以子之所长( ) ( )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 ②有的人 ③穿 但是,表示转折 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篇4:《鲁人徙越》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鲁人徙越》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鲁人徙越

读下列这则文言文,回答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 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 可能吗?”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篇5:鲁人徙越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人徙越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日:“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日:“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身:亲自,自己。②屦:麻鞋。③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④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⑤跣:赤脚。

[训练囊目]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

(2)子必穷矣

(3)而欲徙于越。

(4)以子之所长

2.翻译划线句:

(1)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2)“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3.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同意那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1)有人(2)你。(3)迁徒,搬家。(4)凭着。

2.(1)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2)“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3.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4.做事要从多方面去考虑,若永远循规蹈矩,就不会有创新。或者: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

篇6:文言文《鲁人徙越》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鲁人徙越》阅读题及答案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注释] ①屦:麻鞋。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 )

(2)游与不用之国(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

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篇7: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

《鲁人徙越》翻译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它们的用途的更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鲁人徙越》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jù),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篇8:《鲁人徙越》原文注释

《鲁人徙越》原文注释

鲁人徙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出自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韩非的《韩非子·说林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jù),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

1、作者:韩非,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3、善:擅长,善于

4、身:自己,本人。

5、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6、缟:古代的一种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7、履: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8、徙:迁徙,搬家。

9、于:到(介词)(表示方向)

10、或:有的人。

11、跣行:赤脚走路,跣,赤脚。

12、为:是。

13、被(pī)发:被,通“披”;披头散发、。

14、其:作副词用,同“岂”,难道。

15、冠:帽子。

16、以:凭借,依靠,用。

17、子:您。

18、长:擅长(此处是“所”字结构,后接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19、无:不。

20、游:游历

21、穷:走投无路

22、引:引进

23、用:使用(它们)

24、其:它们的用处

25、越:春秋时越国,今浙江一带

【翻译】

鲁国有个人自己擅长编织麻鞋,妻子擅长编织白绢,但是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你搬到越国去必定会没有出路。”鲁国人问:“为什么呢?”这个人回答说:“麻鞋是为了(人们)穿它(来走路的),但是越国人光脚走路;白绢(做成帽子)是为了(人们)戴它,但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凭借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穷困,怎么可能?”、。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它们的用途的更广泛,我们怎么会贫穷呢?”

篇9:鲁人徙越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鲁人徙越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欲徙于越 徙:徒弟

B.或谓之曰 或:或者

C.缟为冠之 冠:冠军

D.越人被发 被:同披,搭在肩背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徙于越 于舅家见之

B.或谓之曰 邑人奇之

C.以子之所长 屠惧,投以骨

D.其可得乎 一狼洞其中

8. 翻译子必穷矣,正确的.的一项是:

A.小子一定贫穷了。

B.儿子必然要贫穷了

C.您必须贫穷了。

D.您一定要贫穷了。

参考答案:

6.D 7.B 8.D

篇10:鲁人徙越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知识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gǎo),而欲徙(xǐ)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xiǎn)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p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鲁人徙越》文言知识整理:

1、作者:韩非,战国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3、善:擅长,善于

4、身:自己,本人。

5、屦:古代的一种鞋子,用麻、葛等制成。

6、缟:白绢,鲁人用缟做帽子。

7、履:鞋,这里用作动词,穿鞋。

8、徙:迁徙,搬家。

9、于:到(介词)(表示方向)

10、或:有的人。

篇11:徙的阅读答案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家世业儒。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

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 姓、千字文 。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高先生是谈先生的高足,中过秀才,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是这样。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舒愤懑的词句,全 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谈谈校务。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沈石君知道这个初中校长的位置,早已有人觊觎,他毫无恋栈之心,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不两天,批复照准。继任校长,叫尹同霖。尹同霖问沈石君有什么托咐,沈石君只希望他能留高北溟。尹同霖满口答应。

沈石君束装就道之前,来看了高北溟,说他已和同霖提了,这点 面子料想他会给的,他叫高北溟不要另外找事,安心在家等聘书。

快开学了,聘书还不下来。同时,却收到第五小学的聘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高北溟早年心存大志,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是在生命本能的支撑下,他艰难而顽强地活着,决不自我放弃,精神难能可贵。

B.沈石君与高北溟同为谈老先生的学生,但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

C.科举废止,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则觉得哭的是自己,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

D.小说叙事简洁,文辞高雅,如“长歌当哭,其声冤苦”“泣读之后,忧心如焚”,诗一样的语言,颇具抒情性,便于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E.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2)小说以“徙”为标题有怎样的含意?试作分析。(6分)

(3)小说中刻画徐呆子这个人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4)高鹏的人生可以给我们提供哪些有益的人生借鉴?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篇12:徙的阅读答案

(1)解析 B项,“沈石君人生之路一帆风顺”“安排这个人物意在说明只有投身革命才能避免高北溟的悲剧”等分析主观武断。C项,“正是沈石君及时为他指路,才免了同徐呆子一样的结局”的分析不当,高北溟一直在艰难地谋求生存,而徐呆子只会啼哭悲鸣,他与徐呆子性格不同,不会有一样的结局。E项,“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分析不当,文中基本没有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答案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①“徙”揭示了高鹏的人生理想,他要像“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那样展翅高飞,大展宏图。②“徙”概括了高鹏的实际人生,他想展翅高飞,徙于南溟,结果艰难谋生,最终好不容易当了小学教师。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主题,人生能否“徙于南溟”,不以主观愿望而定,究竟“徙”于何方,要因时而化,与时俱进。

(3)①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科举废止,许多像徐呆子一样求取功名的人或疯或死,高鹏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②与高鹏形成对比,突出了高鹏的理性。科举废止,徐呆子疯了死了,高鹏报考师范,做小学教师,两相对照,高鹏的选择越发值得肯定。③通过对徐呆子的丑态和死的描绘,有力地批判了迂腐僵化的思维,突出了与时俱进的主题。

(4)①高鹏原本可以走科举之路,科举废止,只得考被人看不起的师范,这启示我们,人生之路要受时代因素的制约,理想不能脱离实际。②高鹏教小学,不能尽其所学,但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这启示我们,人要接受现实,做好本职工作。③高鹏借春联述怀抱、舒愤懑,说明他从未放弃“徙”之梦,后来终于有机会进了中学。这启示我们,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我放弃。④在小学,同事说他脾气“方”,他和他们保持距离;在中学,他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这启示 我们,人要有坚守,不可随波逐流。

【鲁人徙越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文言文《鲁人徙越》阅读题及答案

2.徙的阅读训练答案

3.“晏子聘鲁”阅读答案

4.《虞世南,越州余姚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5.鲁人刘仁嗜弈阅读及答案参考

6.《鲁学士祝寿》的阅读答案

7.《蛇人》阅读答案

8.鼓人 阅读答案

9.越人歌赏析

10.鼓人阅读答案参考

下载word文档
《鲁人徙越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