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

2024-02-14 07:34: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凉白开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

篇1: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

现在,他知道了,那个曾经提着枞菓果篮子送她回家的人就是富有魔力的大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他信守了前的诺言,而且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传送这份礼物——他的乐曲会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这是最好的礼物,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音乐在空中流淌,达格妮仿佛又看到了她的森林,她的高山。她仿佛听到了玻璃船在水中掀起波浪的声音,听到了百合花在风中摇动着愉快的小铃铛,还有儿时游戏时的欢笑……

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充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把脸埋在手里。她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

(1)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2分)

(2)请写出你对第三小节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

(3)达格妮从音乐中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试着写几句话。(3分)

(4)你觉得爱德华·葛利格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1)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2)眼泪里饱含着达格妮对往事的幸福回忆和音乐带给她的震撼。

(3)略

(4)他是一个和蔼可亲、富有童趣爱心、信守诺言的音乐家。

篇2:《守林人》阅读答案

“八仙桌子”自然保护区是天津市的最高点。每个登上保护区顶峰的人,都会对那里的守林人肃然起敬。

经过3个多小时的攀登,时近黄昏,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1千多米的'顶峰。山顶上有一间10平方米左右的石头房子,这就是守林人邓福春和李世春办公、休息的地方。通过谈话,我们理解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非常丰富。3万多亩林子简直就是林海,( )有松树、果树,( )特别适合次生阔叶树生长。这里还有200多种可以入药的植物。森林中有许多野生动物,( )跑着狍子、狐狸、豹,( )有几十中鸟在鸣叫。

谈了一会儿,突然雷声滚滚,闪电霍霍,风雨大作。“场部,场部,山上有暴雨雷电!”李世春抄起报话机叫道。“密切注意山林情况!”场部命令。话音未落又是一道闪电,一声闷雷,仿佛要劈开他们所在的这座山峰。放下话机,老少二人走出小屋,仔细地观察着山林,他们的身影在雷雨中晃动……

山美,森林美,看林人??普通农民,成年累月辛勤守卫着大山,正是由于他们的奉献,山里的一切才显得更美丽。这样的守林人怎能不使人肃然起敬呢?

阅读题:

1.在( )中填上恰当的词。

2.“肃然起敬”的“然”解释为__________,整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

3.作者对守林人肃然起敬的原因是

4.在第3自然段中用“~~”线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

5.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6.在文中用横线划出点明中心的句子,用“ΔΔ”划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

7.文章最后是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

8.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很普通的守林人

参考答案:

1.不仅,还,地上,树上

2.的样子;对守林人产生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

3.成年累月辛勤守卫着大山

4.仿佛要劈开他们所在的那座山峰

5.守林人冒着狂风暴雨观察着山林

6. “山美,森林美,看林人??普通农民……才显得更美丽”。奉献

7.不好,反问句表示肯定,语气更强烈

8.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他们具有奉献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篇3: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有感

今天我读了《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这篇课文深受启发。

课文讲的是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十八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大城市。这天,姑父带她参加公园举行的露天演唱会。菩提树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她陶醉了。忽然报幕人再向台下人报告:“下一个节目是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当她满十八岁的时候》。”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啊!她明白了,她想起十年前的一件事情,那时,她还是个八岁的小女孩,秋天,她提着篮子到森林里捡枞果在林间小道她遇到散步的高个儿先生。他头发斑白,非常和气。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她告诉他今天是她的生日,还告诉了他许多关于她的事,高个儿先生送她回家,先生微笑地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什么也没有,我一定要送,但不是现在。

达格妮听完后,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大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这个课文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什么事都要信守承诺。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1】 【2】

篇4: 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有感

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有感

今天我读了《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这篇课文深受启发。

课文讲的是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十八岁时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大城市。这天,姑父带她参加公园举行的露天演唱会。菩提树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她陶醉了。忽然报幕人再向台下人报告:“下一个节目是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当她满十八岁的时候》。”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这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啊!她明白了,她想起十年前的一件事情,那时,她还是个八岁的小女孩,秋天,她提着篮子到森林里捡枞果在林间小道她遇到散步的高个儿先生。他头发斑白,非常和气。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她告诉他今天是她的生日,还告诉了他许多关于她的事,高个儿先生送她回家,先生微笑地说:“今天是你的生日,我什么也没有,我一定要送,但不是现在。

达格妮听完后,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大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这个课文给我们的启发是:做什么事都要信守承诺。

篇5:《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音乐,最好是爱德华·葛利格的作品。

学生:听爱德华·葛利格的作品,搜集有关巴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建议

本文作者善于在生活中去捕捉美和发现美。《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一文使我们的心灵轻轻颤动,使我们在愉悦的心情中认识生活的美,感受心灵的美,激发了对生活的爱。

课文先写了达格妮18岁的时候,得到了意外的生日礼物——挪威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献给她的乐曲。达格妮不敢相信这份珍贵而伟大的作品属于她,尽管心潮澎湃,可美妙的音乐仍使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乐曲唤起了她的记忆,往事历历在目。

课文接着插叙了达格妮对往事的回忆,清楚地交代了乐曲创作的缘由。

然后讲达格妮知道了前的允诺实现了,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信守了10年前的诺言,用奇特的方式,将最美好的礼物送给了长大成人的达格妮。为了使年轻人热爱生活,音乐家心里具有对生活的爱,他敏锐地听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响。他爱着勤劳的人们——包括这个提着一篮子沉甸甸枞果的小姑娘,爱那些平凡的人——即使她只是一个8岁的守林人的女儿,爱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的音乐送给无数个像达格妮这样对未来有美好憧憬的年轻人。

课文最后写达格妮接受了礼物,她更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最深情、最美好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本课教学要求教师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篇6:《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信守诺言,关心青年人成长的美好心灵。

2、学习插叙并能应用。

3、学习心理描写的不同方法,并能尝试仿写。

【教学过程】

一、学习运用联想式插叙。

1、引出插叙。

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葛利格————达格妮)(概括得真准确,通过他们的回答,你发现本文在叙述顺序上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找出插叙段落。

认真读一读本文中插叙的段落,是课文的——(5、6、7、8)段,从中你都读出了什么呢?(高个先生的对诺言的信守,关心青年人成长,为什么要送礼物?)

3、你看,一个插叙不仅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把葛利格信守承诺,关心青年人成长的品质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认真观察这个插叙,他是通过达格妮的联想引出来的插叙部分,(出示4-9段)我们把它叫做联想式的插叙,这些过渡语非常重要。

4、能学着本文的样子要将下面的事情叙述顺序改成联想式插叙,你会吗?

两天前,我找王欣去踢足球,他却说自己作业没有完成,拒绝了我,当时的我非常生气。

今天,天气非常热,又停电了。我去找王欣玩,当走到他家门口,我顿时愣住了,只见王欣正点着蜡烛在挥汗如雨地学习。

我心里很是感动,于是我走过去,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说:“你可真用功啊!……”

5、真不错!小组四人相互说一说。

二、学习运用心理描写的不同方法。

(一)圈点批注,感悟人物心理变化。

联想式插叙其实也是心理活动描写的一种,在本文中可还有许多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出示自学提示:

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达格尼心理变化的句子,并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在旁边做下简单的批注。

(二)积累词句,练习感情朗读。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给我的吗?这是怎么回事?这么伟大的音乐家怎么会将一只乐曲献给我呢?” 由于激动,她起初无法静听音乐。可音乐的旋律是那样的美,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歌唱,牧童的笛声……

音乐在空中流淌,达格妮仿佛又看到了她的森林,她的高山。她仿佛听到了玻璃船在水中掀起波浪的声音,听到了百合花在风中摇动着愉快的小铃铛,还有儿时游戏时的欢笑……

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把脸埋在手里。她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谈感受,指导朗读。(评价)

(三)发现规律,尝试仿写。

1、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找到的句子放在了大屏幕上,仔细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2、预设

A、内心独白。

B、幻境描写。

a这些都是对达格尼幻境的描写,也可以说是联想的描写。读读这两句幻境描写的句子,你又有什么样的发现呢?(联想的描写可以描写视觉、听觉、同样可以是——)

b你能尝试这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达格尼此时激动的心情吗?她仿佛又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

c这篇文章改编自著名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名作《一篮枞果》,想不想看一看在《一篮枞果》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幻境来表现达格尼心理变化的呢?

她心头非常烦乱,起初,她无法静听音乐。后来,她听到一小牧童清晨对着他的羊群吹奏牧笛。停顿片刻,接着弦音象是有千百个声音一样呼应着笛声。弦律洋溢着,上升着,怒吼着,象大风一样地呼啸着穿过树梢,刮掉了树叶,把草原吹得象汹涌的浪涛,把寒冷的海水的浪花泼溅到人们的脸上。暴风雨使达格妮起伏的心情安静下来--是的,那是她的树林,她的高山,是她十分熟悉的牧笛声,是她自己所热爱的海的咆哮声。玻璃船在水中掀起波浪;风在船索上吟唱着。然后,暴风雨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百合花摇动着小铃铛的愉快的音乐,在空中翱翔的小鸟的颤音鸣唱,小孩们游玩时的呼叫。

d只有在我们的想象之中,色彩才永远不褪落,夏天才永远不消逝。精彩的想象才让文章如此生动,速记一下上面描写精彩的词句,试着在小组内再次交流。

他仿佛又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受到了——。

C、通过动作、神态来描写。(这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心理描写的方法。)

3、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达格尼此时会怎样的想呢?试着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下来。

4、一份礼物,竟然使达格妮的生活由此焕发出异样的色彩,使她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在这份礼物中包含着音乐家对她及所有像他一样的青年人的深深祝福与希望,这份礼物显得多么珍贵!老师也想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你们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永远陪伴着你们。”

篇7:小学生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

入情入境,感受美

1. 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

2.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4.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针对课堂上生成,进行引导。

二、自读自悟,感悟美

1. 文中蕴含哪些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勾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感受。

3. 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美丽的光芒”“交响乐的美妙旋律”“旋律是那样美”“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等词,进而引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三、细读分享,深悟美

1. 欣赏乐曲,感悟美妙。

陌生的大城市不同于家乡的大森林,是什么使达格妮仿佛回到了她熟悉的生活呢?

引导学生根据动作、神态,体会达格妮的心理活动。

喜悦——联系上文,就能读懂“陶醉”。“陶醉”表明了达格妮的心情,她忘我地沉浸于音乐会,沉浸在美妙旋律中。读句体会达格妮的陶醉以及她对美的向往。

激动——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问了自己一连串的问题。她激动得无法静听音乐。

惊喜——感受音乐的美妙,引读:忽然,她……因为……她不由问自己……由于激动……可……她听到了……

达格妮无法静听音乐,可她仍听到了,不只是听到,是……她怎样沉浸在乐曲中?她为什么能这样沉浸?因为献给她的乐曲旋律是那样美丽,那样动人。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1~4段,把描写音乐带给达格妮美好想象的有关语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勾画下来,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

抓住课后2题中的句子读书,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2. 回忆往事,体会美好。

深究为什么说“我一定要送的,但不是现在”。通过对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学习第9段,回顾第4段:联系上文,抓住“信守”“奇妙”展开对话。再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

此时,学生再读这个部分,体会音乐家的这份心意。

3. 接受祝福,感受美意。

⑴调换顺序导读,让学生感受写作顺序。

我们再按照时间顺序来读读这个故事。先读第5~8段。那时,她还是个8岁的小姑娘,秋天……十年过去了,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梳着金黄色的长辫……现在,她知道了……体会插叙用在这儿的好处。

⑵要联系下文,抓住“珍贵”展开对话。通过深读深悟,感悟音乐家的美好祝福。

引导学生听音乐,读第11段。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教师适当点拨,引出乐曲主题——你是黎明的曙光,愿幸福陪伴着你。

感悟年老的音乐家对青年人的祝福。

四、整体感悟,受启迪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的文中蕴含的美。

此时,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五、抄写背诵,积累美

总结写法。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爱德华·葛利格

爱德华·葛利格(1843—1907),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1864年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

葛利格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在创作中,他经常突破一些清规戒律。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使他成为当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关于作者

巴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是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苏联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巴乌斯托夫斯基以抒情散文独树一帜,影响至今不衰。

篇8:小学生献给守林人的女儿教案

教学目标:A类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中心,理清文章脉络。

B类3.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文中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5.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C类 6.你想对爱德华说些什么?收集成信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预习作业: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词。

2、(谁)把礼物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献给她(什么)礼物?(为什么)献给她礼物?

3.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搜集爱德华.葛利格的资料。

5.找出写达格妮回忆往事的段落,并朗读出来。

6、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7.本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有什么好处?

8.画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认真读一读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谈话引入 学生练习单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收到礼物是 a. 学生回答幸福的,因为这礼物中包含着亲朋好友的爱。如果你意外的收到特别的礼物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关于生日礼物的,我们一起来感受小姑娘的幸福。

板书课题:《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第二板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大意

2.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呀?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下 b.自读课文面再快速读一遍,画出生字词,一会抽查。 c.生读,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d.生读,默写,同桌检查、纠错

4. 完成预习作业2 指名回答

5.学生介绍爱德华.葛利格。 e.读搜到的资料

6.简要说出课文内容。 F小组选代表说

第三板块——理清文章脉络

7.标出自然段,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谁干什么) 小组交流,选代表回答

8.本文在记叙顺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有什么好处? 插叙,恰当的运用插叙,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是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第四板块——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8.轻声读课文,画出感动你的地方,并仔细读一读。 边读边找,小组交流

9.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美。

第五板块——延伸

你想对爱德华说些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1.三峡阅读附答案

2.会风阅读附答案

3.《大本营》阅读附答案

4.骗子附阅读答案

5.《一棵树》阅读附答案

6.沙漠阅读附答案

7.《三人成虎》阅读附答案

8.《门铃》阅读附答案

9.不求甚解阅读附答案

10.搜索阅读附答案

下载word文档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阅读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