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

《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

2023-07-29 09:14: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老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欢迎阅读分享。

《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

篇1:《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

《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

一、阅读短文回答练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_________,_______。”

1、本文选自________ ,作者是北魏的 。(2分)

2、补全文中的空缺处。(1分)

3、翻译句子:(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填写有关语句:(4分)

⑴ 侧面衬托山势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⑵ 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⑶ 表现山之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

⑷ 表现秋境的凄清,令读者恍若身在在其境的两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你联想到了哪个诗人的`哪两句古诗?(1+2=3分)

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三段文字写出了三峡怎样的景色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的哪个词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淑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选段中哪些词语突现水的流速之快?

2、“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哪些主语?

3、下列描写景物动态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

B、绝(山献)多生怪

C、回清倒影

D、清荣峻茂

4、选段中哪一句表现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爱悦之情?

【参考答案】

一、1、《水经注》 郦道元

2、略

3、略

4、⑴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⑶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⑷ 高猿长啸,属引妻异

5、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曰还。

6、清荣峻茂

7、趋

二、1、素湍、飞漱

2、省略了“水、树、山、草”

3、B

4、末句

篇2:课内语段阅读训练题

课内语段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一)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闲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___的特点。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写花的 ,其特点是 。

3、“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通过 ,使描述更加 。

4、文中写蜜蜂“闹”、蝴蝶“飞来飞去”是用来衬托 。

5、文中写野花,主要写它的 和 。

6、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 )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7、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幅什么图景?

答:

(二)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三自然段在书写时漏掉一句话“闭了眼,树上仿佛已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它应填的位置是( )

A、“白的像雪”的后面。

B、“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后面。

C、“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前面。

2、为下列字注出文中的读音:

① 钻_____ ② 藏_____ ③ 趟_____ ④ 佛_____

3、第一自然段描述春天景象,先总写 ,后分写 。

A、“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B、“春山、春日”

4、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春草下述特征的词语( )

① 这温顺柔和的草,讨人喜欢。 ② 萌动的幼芽,破土而出。

③ 初生的春草带着娇柔的姿态。 ④ 那美丽的色泽,纯净而又新鲜。

5、第二自然段如果加上一个小标题,应是《 》,写出了小草的 、、和长势。

6、第二自然段的后两句,写人的活动和人的感觉,其作用是( )

A、让人感受到春草的柔软可爱。

B、借风衬草,借人写草。

C、反衬春草勃发给人带来的欢乐,表现春草可爱。

7、第三自然段描绘了一幅争奇斗艳的画面,首句写花儿竞放,二句写 ,三句写 ,四句写花间之闹,五句写遍地野花的品种、神态。

8、这段共用了下列哪组的修辞方法?

A、比喻 拟人 借代 引用

B、拟人 比喻 排比 夸张

C、比喻 夸张 排比 引用

D、拟人 借代 比喻 夸张

【参考答案】

(一)

1、繁多

2、颜色五彩缤纷

3、想象生动

4、花多,热闹

5、多美

6、C

7、春花图。

(二)

1、C

2、① zuān

② cáng

③ tàng

④ fú

3、A B

4、① 软绵绵

② 钻出来

③ 嫩嫩的

④ 绿绿的

5、春草图,神态,质地,色泽

6、C

7、春花图,春花竞放,花色之美,花果之甜

8、B

篇3:课内语段阅读题目及答案

课内语段阅读题目及答案

山一程,  ,身向 ,夜深 。风一更,,聒碎 ,故园 。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本诗作者 是 朝的。诗中“榆关”指 “聒”的'意思是 。

3.“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 。

4.“夜深千帐灯”点明了 。

参考答案:

1.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千帐灯 雪一更 乡心梦不成 无此声

2.纳兰性德 清 山海关 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表明亲人送我一程又一程,仿佛到处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意思对即可)

4.点明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依恋。(意思对即可)

篇4:《核舟记》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核舟记》课内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一、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左刻“_____,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慎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加粗句子。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4、解释加点的词:

A、尝贻余核舟一

B、能以径寸之木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D、如有所语

5、请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6、文中能概括王叔远高超技艺的一个词语是: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文中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标出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3、用“//”给这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

4、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5、试分析苏轼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苏轼: 佛印:

6、译出划线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 其人视端客寂

⑵ 其船北稍夷

⑶ 钩画了了

⑷ 曾不盈寸

2、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用“技亦灵怪矣哉”来赞美雕刻家高超的技艺,请你选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其技艺的高超。

【参考答案】

一、1、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2、① (他)能够用直径一寸大小的木头,雕刻宫殿、器皿和人物

② 船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有余。

3、C

4、A、赠送;B、用;C、手特别巧的人;D、说话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奇巧

二、1、中峨冠而多髯者;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

4、总──分

5、儒雅;放旷

6、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比:挨着)

三、1、⑴平静 ⑵平⑶ 清清楚楚 ⑷ 满

2、总结核舟所刻内容之多,进一步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3、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篇5:三峡阅读题答案

读《三峡》一文选段,完成5—9题(17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略无阙处 __________(2)良多趣味, _______

(3)沿溯阻绝__________(4)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写出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情景,你能默写其中相关的'两句吗?(3分)

【小题4】、“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以“荣”字状以“峻”字状

以“茂”字状,相互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4分)

【小题5】、最后一句渔者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篇6:三峡阅读题答案

【小题1】(1)毫无(2)实在 (3)逆流而上(4)连接

【小题2】(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这中间相距一千两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小题3】湍急(凶猛 急猛)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小题4】水,树,山,草

【小题5】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篇7:荷花课内阅读题答案

阅读《荷花》选段,回答问题。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 很美 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请在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用“——”找出这两段话中写荷叶和荷花姿态的两个句子,在开头分别标上①②。

3.你最喜欢这两段话中哪一个句子?请规范地摘抄下来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

摘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展开想象,根据提示补充句子。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

篇8:荷花课内阅读题答案

1., ; , 。

2.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3.略

4.像含羞的少女 含苞欲放像热情的少妇 热情奔放像风韵犹存的贵夫人,雍容华贵。

篇9:课内短文语段习题及答案

课内短文语段习题及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_______________ 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诘难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甲文划分层次,并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作者所要批判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自己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第六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否为甲文划线的两个句子各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事实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两文的阅读,谈谈你对读书和怎样读书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和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美文赏读]

学会学习

①由于社会信息、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即使能容纳得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那么多的内容。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光是浏览一下世界上一年内 发表的化学论文和著作,一位化学家每周使用40个小时需要阅读40年。”因此,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和信息,未来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那些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信息,其他很多东西,特别是那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不存在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自己不断再搜集、再学习。所以,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在综合、分析、学习、消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能力。

②在未来社会中,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是加强基本训练,给学生传授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实际知识和综合化的信息,并在传授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说,在50年代我们用25%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话,那么目前我们将用505的时间来学习基础课程,在未来,我们更将增加学习面向未来的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基础学科。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开发智力的话,那么,最最需要的是开发他们的右脑,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话,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研究,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的:“鉴于可以预见到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将会成为错误的东西。学生们必须摆脱过时的概念,并知道何时、如何去替代这些过时的概念……总之,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的人。”南斯拉夫的伊曼博士也指出:“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很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在各级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约用80%的时间传授知识,用205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的话,”那么,在未来,“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

③虽然用多少时间传授知识,用多少时间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问题,在各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规定,而且计算也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学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根据如上分析,所谓学会学习有如下三方面含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理解、消化、吸收和概括的能力;

(二)要求学生知道如何知道很快很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三)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为题,回答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问题,极富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纳伊曼博士主张在未来,传授知识所用的时间和获得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所用的时间的比例应该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内容,在末尾处简要概括出“学会学习”的第三方面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例句: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开发智力的话,那么,最最需要的是开发他们的右脑,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话,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研究,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罢此文,你打算如何“学会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作文练习]

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个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课内语段精读]

1、使心情愉快 做作 诘问,为难 现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①开头至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的正确目的

②至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书的方法

③至结尾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3、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4、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5、①乙文中的第二节或普列汉诺夫读书

②诸葛亮读书

6、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7、略

[课外美文赏读]

1.学会学习为什么要学会学习怎样才算学会了学习

2.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将不存在不识字的人,而那些不会学习、不会获取新信息的人,将是文化层次最低的人。

3.在未来,掌握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尤其重要。(或:在未来,学会学习,即知道迅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法及途径非常重要。)

4.学会独立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5.略

6.略

篇10:三峡的阅读题答案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4、素湍绿潭。

5、飞漱其间。

6、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7、每至晴初霜旦。

8、属引凄异。

二、翻译下列句子

9、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2、素湍绿潭,回清倒。

1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6、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回答以下问题

18、《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什么?

19、《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

20、《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

21、《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

2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23、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24、把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辞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答案:

1、自:从,由。略:完全。阙:通“缺”空缺。

2、至于:到了。襄:漫上。溯:逆流而下。

3、虽:即使。奔:这里指快跑的马。御:驾。

4、湍:急流的水。

5、漱:冲刷

6、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7、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

8、属(zhǔ)引:接连不断。

9、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0、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1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12、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1

3、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14、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15、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16、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17、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8、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19、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2、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3、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24、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三峡读后感

三峡,中国有名的壮丽河山,承载着中国数千年文化。尽管秦国覆灭,它还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管唐朝衰亡,它还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气象万千,依旧不变的是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时的“林寒涧肃”,还有那连峰间侧身而立的神女。尽管李白早已顺江流下,但人们还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神女……

那美丽的山河啊!令无数人惋惜,令无数人震撼。“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那么,与文人骚客,与历史文化并存的河山又是什么?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三峡,两山中穿一水,河流之间,无限的乐趣皆在山中了。从一条蜿蜒在历史的长河中,仰望高峻的山,想来都觉欣喜。随口念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又给此情此景添上浪漫的 篇章。

坐船穿行,仿佛在历史中行走。文化留在世间,历史引人怀念,心中便赫然荡漾着民族情。一种爱与感激,荣誉与兴衰,恨与沮丧,在东方刚刚苏醒的雄狮与龙的传人心中一齐绽放,在这里,心已迈过年龄的界限,与历史一同成长。

想着,想着,又回到现实生活中。路在脚下,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去领略三峡。

郦道元《三峡》的中心思想

通过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内伟壮丽容,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篇11:三峡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相关文章:

1.《孔乙己》语段阅读答案

2.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3.语段阅读《老人与海》附答案

4.初中小语段阅读答案

5.《巴东三峡》课文分析阅读题答案

6.三峡阅读附答案

7.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8.《三峡》的阅读答案

9.阅读的语段

10.《雷电颂》课内阅读答案

下载word文档
《《三峡》课内语段阅读题与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