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流泪菠萝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异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产生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交往日益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跨文化交际,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差异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背景的分析,深入剖析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跨文化交际”一词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1959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他的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一词。霍尔说,“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由此可见交际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之交通工具的快速发展以及通讯技术革命性的爆发,使得各国人员往来更加密切。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现在人们之间的交流非常便利,“天涯若比邻”变成了现实,人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得以实现。伴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交往,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的时候就需要应对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因为民族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社会体制和宗教的.差异,由此就产生了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如果不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及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就会产生分歧,发生冲突。大量小的冲突如果不加注意,往往会演变成大的、甚至是民族层面的冲突。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背景
中华文化是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演变而来的。诸子百家中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孝治国,讲的是入世;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是出世;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诸子百家特征是以中华文化的百家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儒家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后来中华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的。中华文化保持着长期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悠久、单纯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合了她的凝聚力和消化力,迈进了近代世界一体化和文化交流的时期。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也可以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石。古希腊人崇尚知识和推理,他们崇尚科学和哲学,古希腊有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西方文化主要特征是强调个体性特性,强调个体自由度的发挥,因此西方文化也被人们称之为“个体文化”。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世界观、价值观上的差异,表现在生活工作中一系列的异见和冲突。
二、思维模式与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是每个民族固有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很难改变,人们的讲话方式是受思维模式决定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他们民族思维模式。中国人受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思维模式是宏观思维,通常比较喜欢用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所以中国人讲话比较含蓄,我们可以在中国古诗词中得到深深的体会。而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微观思维,强调个体,强调个性。所以,西方人讲话通常不会拐弯抹角,而是“开门见山,直来直去”。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会认为西方人有点愚蠢。在所有思维定势中,有些定势是对本民族来说正确的,而对其他民族来讲未必能被理解或接受,这样就会产生误解,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流失败。因此,我们在同西方人士交往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了解对方的语言,更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否则,轻者出现尴尬局面,重者会产生冲突。由于对对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发生的误解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
三、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1、守时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比西方人差,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中国人约人吃饭,通常不是提前约定,而是随时想起,随时就约。所以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有严格的时间表,一般不会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而西方人时间观念非常强,他们非常爱惜时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把时间安排的非常精准,他们常常会在在办公桌上,床头边放有时间表,什么时间做什么都有预先安排。在西方国家里,人们要拜访某人,通常要事先预约,包括像理发这样的小事,通常也要预约。这样做,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得到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人这种好的时间观念也逐渐被我们接受。
2、客套语方面的冲突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人简历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往往比较谦虚,在与人交往时彬彬有礼,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师长和长辈面前也只有聆听,不敢稍有逾越。所以中国的教育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此外,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有时把自己取得的成就归功于这个那个。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他们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人文之窗浅析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文化差异□高洪第他们受到赞扬的时候,总会欣然接受。正是这种文化的差异,当我们初次和西方人接触的时候,我们常常感觉西方人不够谦虚;而当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不够诚实。
3、私密方面的冲突中国人一般不太注意个人隐私。中国人认为,人和人之间都应该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所以他们把询问个人隐私的问题当做是对对方的关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人们见面的时候常常问对方的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尤其是久未谋面的朋友。而西方人则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他们认为这属于个人隐私,不能对外公开。因此在隐私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误会,例如:中国人见面常问的一句话就是,“你吃了么?”,其真实意思并不是真的问你吃饭没有,而是见面打招呼用语,西方人会对此大为不解。另外,还会询问一些个人隐私的问题,尤其是老年人经常问,“住在哪里?在哪里工作呀?工资多少啊?有女朋友们有啊?”等等。这在西方人眼里严重地侵犯了个人的隐私,只有警察才有权利询问这些。
4、饮食习俗方面冲突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喜爱酒文化,常说“无酒不成席,烟酒不分家”云云,还有许多饮酒的说辞。中国人在宴请请朋好友的时候,非得弄得非常丰盛不可,否则就认为对客人不够热情,而且中国人常常有互相敬酒敬烟的习俗。主人有时还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讲究点儿的,用一双没人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不讲究的则用自己用的筷子,非常不卫生。主人用想尽各种办法劝说客人多吃多喝。在西方国家,人们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尊重客人的习惯,不会强迫他们。客人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进餐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Helpyourself”(自便),他们绝不会给客人夹菜。所以,自助餐在西方很普遍,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各取所需。在这种轻松愉快就餐环境中就餐,主人和客人们都不会觉得有心理负担和压力。而不像中国人就餐后回到家里,身心疲惫。虽然世界上各种文化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并没有无好坏之别,世界各民族文化应该都是平等的。也正因为世界上各种各样不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这个世界的文化百花齐放,多姿多彩。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文化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比较,从中相互借鉴,但不能用自己的文化作为衡量别国文化的标准,反之亦然。相反我们应该采用一种客观的、宽容的态度对待西方文化,我们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方面拒绝排斥西方文化,认为中华文化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另一方面盲从,片面地认为西方文化由于中华文化。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尊重异域文化,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摒弃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篇2: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实际上是语言的交融及文化整合过程.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减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从风俗习惯差异、价值观差异、成语表达差异、称谓用语文化差异、独特的文化等方面解析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作 者:张建丽 ZHANG Jian-li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刊 名:新余高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U COLLEGE 年,卷(期): 11(6) 分类号:G0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风俗习惯 价值观 成语篇3: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篇4: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1.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1.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2.造成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探究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有哪些主要的原因。
2.1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不同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是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就会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人们缺乏对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会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而这种后果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招致巨大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原因就在于在English/“>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有了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那些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
3.English/”>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如下:
3.1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English/“>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大学的English/”>英语教学侧重点都放在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加以控制,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影、投影仪、互联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出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3.3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加以重视。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而English/“>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西方人交谈时,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4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材料
在大学里,English/”>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在课余有充分的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西方English/“>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让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做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果、梅林,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8卷第6期,121-123
[2]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第22卷第4期,279-282
[3]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English/”>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第6期,153-154
[4]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第1期,90-92
[5]程晓莉,English/">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5期,105-107
篇5: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摘要】
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的地理条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中国西方文化下孕育的各自的旅游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审美感受上。中国旅游者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舒适,例如更关注山水景观的人文美,注重抒情印象;为西方游客更愿意享受形式美,真实的感受光、色、空间的美感,在山水景观中更关注景观的自然美,侧重描写风景的对象。本研究主要就中西旅游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阐述。
【关键词】
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审美差异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同一景观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旅游业的发展亦成为各个家庭生活活动的组成部分,旅游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旅游景点的建立要针对一定的游客群体,研究好群体的审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中国平原较多,陆地广阔,而且相对较为封闭,适合发展农业文明,属于大陆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山地较多,沿海线长,适合发展航海业,靠海洋谋生,属于海洋文化,这就造就了现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特点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依靠海洋谋生,多变、广阔的海洋条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稳定的特点,人们大多个人意识强烈,追求自我,主动性高,不同的思想学派众多。而中国传统文化依靠农业为生,较为稳定,被动性强,社会意识强烈,多注重人际交往。这种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
(一)旅游理念
受中国文化熏陶的人们多享受旅游过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稳内秀,冒险精神弱,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具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征服欲强烈,他们向往大自然,渴望走进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们更喜欢去新奇的旅游地点,去他们未知的领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响。
(二)旅游目的
中国人大多以家庭、事业为重,旅游不作为必需活动,是闲暇时放松心情和开拓眼界的一种方式,是培养与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时间。而西方人较看重旅游,认为旅游是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而工作是为旅游积攒资金而不是养家糊口,他们将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当然这与经济发达水平有关,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旅游审美
在旅游时对景观的美感认识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愿意关注这个景观所承载的意义、历史、文化等,例如我国大多数出名的建筑都与名人志士有关系,说道那个省份,人们都愿意介绍该处是哪位名人的故乡等。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喜欢感受大自然切实的美感,感官能够直接体会到的'美感,他们迷恋于景观的形态、颜色、气势。并不过多关注它的由来、它的承载。这种审美差异的产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异,中国教育将就伦理道德,人们认为山水有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与情操,影响后辈世世代代的人,同时也将人的品格和他们所喜欢的事物联系起来,人们认为喜欢水得人多聪明、喜欢山的人多仁爱、好动的人比较聪明、好静的人比较仁爱。人们愿意将景色与自我融为一体,进行自身修养的培养。而西方文化本就多变,各种思想流派并肩发展,景物多仅作为客观的存在供人们欣赏。另一方面的差异是审美的表达,中国旅游者的审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现手法展示出来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对审美对象进行具体的描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这一点通过画家的风景画就可以证明,中国传统风景画使用散点透视的画作方式,主张表达景物的韵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线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画中看到广阔的景象,而西方油画使用焦点透视法作画,注重画作与风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讲求层次,光线的表达。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文化影响的人们更注重风景所带来的内心感受,这是他们的审美重点,所以表达时更注重将这一点表达出来而忽略景观的实物和细节描述。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更注重景观本身,他们更愿意将带给他们美好感受的景观的真实情况表达出来,他们更多的观察景观本身,进而产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认识事物时注重逻辑思维而感性思维较少。最后要阐述的中西方审美差异使二者的审美目的不同。
三、我国旅游业概况
我国的社会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贫富差距仍较大,旅游活动尚属于较高收入人群的活动,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以家庭、事业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对旅游的欲望较低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使国人认识到旅游的意义是能更好的体会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质量,旅游行业建立各种适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适合不同旅游资金计划人群的人进行选择,不让旅游成为人们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国旅游过程中还是能体会到外国人对国人有所歧视,我国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工作保障国人的权利,降低办理出境的门槛,当然,旅行者必须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出国旅游不仅是放松身心的过程,自己的行为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不能为中国丢人。随着经济发展,国人的旅游需求会越来越多,国内旅游业可适当加大发展力度,相关部门给与一定的支持,特别是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文化古迹的保存。
四、结语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进而发现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导游可根据游客的文化修养选择合适的旅游景点引导游客观赏,有利于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经济效益,更加满足了游客切实旅游欲望。旅游景区事先考虑主要的游客群体,针对他们的审美要求建立景区或优化景区,更吸引适合的游客群体,是景区更健康、更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艳。浅谈中西方文化背景下旅游理念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6(12):80—81。
[2]郑蓓媛,石丽萍,张东。浅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旅游文化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6(6):88—89。
篇6: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东方人与西方人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但是,彼此的生活习惯、文化、人种等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认为最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中西方教育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现仅就中国和美国两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差异进行一些比较。
美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以前,我们从有关报刊上看到美国的大学生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几个学位,感到很纳闷。现在才明白美国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而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还有,中国有些教育方面的语言也跟西方存在差异。在中国存在着“落榜生”一说,而在美国是没有这个词的,他们认为这是极不礼貌的,是一种歧视。
不只是在学校的教育有所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也有着差异。中国人习惯为孩子们“铺路”,决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像现在有些人就要孩子小小的学习钢琴,学习怎样去制造东西学习当个科学家等。而西方国家的父母则是任由孩子自由发挥,小小年纪就可以选择他们的爱好。父母不加以干涉。中国有部分父母教育孩子喜欢用责骂或轻打来叫他们改正自己的行为,像是一部名叫《刮痧》电影,里面男主角为了让打了人的孩子受到教训,为了给别人他认为的尊重打了孩子一巴掌。然而,在西方国家,父母绝对不可以对孩子施以肢体方面的教育,假如有这种行为,就会被当做虐待儿童,可能要“吃牢饭”。像《刮痧》里的男主角就是因为他打孩子这一巴掌,被别人拿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了。
中国悠久历史50,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二)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导价值观。我们希望国家“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则强调个体主义,尤其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在饮食上。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一个“合”字。西方人请客吃饭奉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付账也往往采取A 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三)餐具的差异两种不同文化影响下的民族在饮食餐具上的选择也不同,中国人使用筷子而西方人使用刀叉。中国人在用餐时喜欢用圆桌,用筷子吃饭,体现了一团和气:西方人一般都是用方桌。使用刀叉则给人一种杀气冲冲的野蛮之感。
(四)进餐礼仪的差异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当有新菜上来,请主人、主宾和年长者先用以示尊敬。西餐进餐礼仪传达的是一种“美”的精神。要求整个进餐过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悦目、悦耳。首先,不但要衣着整齐,往往还要求穿礼服,并要求坐姿要端庄。其次,进餐时不能发出不悦耳的声音。相互之间交谈要轻言细语,不能高声喧哗。中西在婚礼上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传统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所谓的六礼分别为:
(1)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
(2)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3)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
(4)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
(5)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
(6)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
中国的传统婚礼一般在新郎家里举行,并且到处都充满红色,到处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新郎新娘要三叩礼,并向长辈敬茶。而西方的婚礼则是庄重严肃,又美丽浪漫,令人难忘。《圣经》中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证物就是指环。九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序。新娘礼服的色彩代表着传统,也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白色代表纯洁的童贞。美国、英国新娘选用黄色礼服则象征爱神和富足。婚礼在礼堂进行,新娘新郎都要在耶稣面前宣誓。
篇7: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1、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2、中西的绘画艺术差异。中国绘画旨于画外,西方绘画则旨于画内。中国画是泼墨写意,中国的调色盘里没有颜色,只有墨,从渴墨焦墨到浅得像清水一样的淡墨。布局上只占画面一角,以简约浅淡为宜。大片大片的留白。而西方西方的油画讲究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西方色彩成为绘画的基本因素。画家不仅注意色彩的明暗深浅还非常讲究色相、色性、色调、纯度、饱和度、对比、张力(即强度)等因素,以色彩造型,重色彩变化。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大家共同的节日,如新年等,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春节),the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and 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不只是上面所述,例如神话上的差异,像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西方,龙是凶残凶暴的生物。还有音乐上的差异,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而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审美上的文化差异如中国的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西方传统美学是理性美学、宗教美学和心理美学等等。不过,不管世界上有多少文化,我们都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篇8: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一个民族性格特征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也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哲学思想的产物.东方与西方民族历史各异,社会环境因素不同,因而形成了既定的各具风采的民族性格.同时,世界各民族在发展、演进中又相互渗透、融合,异中有同,使各民族性格又具有共同点,籍此成为各民族互动、共进、互补的.基础.悉心考察东西方人的性格特征、行为差异及其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于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往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跨文化交往需要正确处理四个方面的关系.
作 者:谢亚琴 周可荣 李亚平 作者单位:谢亚琴,周可荣(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天津市,300072)李亚平(天津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天津市,300384)
刊 名: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ADULT HIGHER LEARNING 年,卷(期): 6(4) 分类号:G04 C955 关键词:中西方民族 民族性格 性格特征 跨文化交往篇9: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影响【1】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不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
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老张,老王等等。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
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
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
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
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
又如,中西方两种文化在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
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
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
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2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社会的发展将各个不同的国家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一个企业如果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优质的产品质量,而且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
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面临的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在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将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
3日常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英语学习中应充分地了解这些差异。
3.1日常问候.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会产生误解,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又如,中国人见到熟人习惯问:去哪里?,如果对西方人也这样问候,他们可能会很不高兴地回答:不关你的事。
西方人问候时常说: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 doing?,熟人间也可以说:Hello或Hi.
3.2日常称呼.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
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Tom,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奇怪。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
又如中国学生经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而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重,西方人听起来却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Ms等。
3.3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
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
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3.4请客.
在请客吃饭时,主人会问是否要再吃点或喝点什么时,我们通常习惯于先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
如果与西方人交往时也这样说,对方就不会坚持再劝你,很可能你都吃不饱。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
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交往中的含蓄和西方人直率的不同。
3.5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年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时,经常问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使人很不高兴。
3.6节日及接受礼物.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
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
相同。
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
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
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4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例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句子,而且知道面对西方人的时候应该说什么,避免出现交际中的尴尬。
【参考文献】
[1]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5月.
[2]Paul Norbury,culture smart!Britain.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3月.
[3]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4月.
[4]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
[6]方文惠.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与印度的大国情结【2】
篇10:跨文化交际论文
论文一: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与融合途径
[摘要]
差异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为了更好地加强翻译效果,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详细地分析了翻译中所存在的差异与融合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具体的翻译原则作为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与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翻译差异;融合
引言
由于人类环境、语言以及文化的不同,各民族的认知行为也有所差异,如果想要成功地开展言语交际,双方应根据一定话语形式与话语原则进行。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传递内容多为一个民族的情感、习俗、思想以及传统因素等形成的综合体。译者的任务应是在帮助读者解读原语语言符号的同时,破解原语中的文化内涵,也就是所谓的非语言符号。成功的翻译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的熟悉程度,因为词语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具有意义。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途径,它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还是文化之间的转换。从哲学上讲,所有的翻译都需要被实践检验,并且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而发展和更新,语言翻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进行的语言实践,也正因这一社会需求,语言翻译实践的未来走向被确定为跨文化交际翻译。
一、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差异
(一)文化价值观念的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以及社会体制各有不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各异,因为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过深,东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也差异甚大。中国文化中庸平和、谦虚礼让、家庭和睦,更加主张个人服从集体,个人利益小于集体利益,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都向下一代传授着这一传统,所以中国人更加习惯将此传统看作衡量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行为的标准。然而相对来说西方人则更加主张人格独立、个人隐私权、个人权利、个人奋斗以及个人进取精神,通常将个人成功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译者作为双语使用者不仅仅要熟练两种语言,也要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以及两种语言文化的行为规范,并且根据所在的环境来调整适合的社交行为与言语。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会因为“意识文化”的影响造成具有相同语言意义的词产生不同的语用意义。例如,英语中的“grandfather”,译成汉语时就要区分是祖父还是外祖父,因为中国人对于社会亲属关系特别重视,内外有别。由此可以看出,翻译活动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背景下进行文化与交流,是在不同的文化前提和文化规范下进行的往来。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根据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语言是一种具有意识化的符号,主要包括民族世界观、道德及宗教信仰、哲学观、思维方式、民族观念形态方面的语言符号等信息符号。作为符号化系统,语言可以被分为地域化符号、社会化符号、民族意识符号、物质化符号和声像化符号五大类。其中地域化符号指的是民族群落的自然环境、市政地名、江河湖海、气候条件等。例如英语中的“thelandofpromise”等,以及汉语中“黑山白水”等。根据语言结构来划分,语言中大量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谚语、套话、典故、惯用语、俚语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文化背景以及文化特征,并且具备鲜明的比喻和形象,蕴含着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但是因为英汉民族所经历的发展阶段不同,所产生和要求的词汇也不同,例如中国的道教文化造就了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但是习惯了畜牧文化的英语则产生了“Thegrassisal-waysgreenerontheothersideofthefence”,两者含义相似,但是内容本体迥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不同的人文地理历史氛围而产生不同的比喻性用语,这些用语都具备强烈的民族特色,在长期的劳动习俗中总结了不同的事理,看到了不同的价值,接受了不同的历史教训,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表达和说法。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思维属于人脑中的一项功能,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思维摸不着、听不到、看不见,而是以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外化思维的主要载体,并且展现思维的成果。语言与思维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但是双方又属于不平衡的两端,其中思维决定着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人类思维在具有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个性,也就是民族性,这种个性反映了人类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的障碍。往往导致世界各民族之间和睦关系受到影响的关键因素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语言形式的复杂多样。比如汉语中说“10路车”“三班”,英语却要调转过来,译成“busNo.10”和“class3”。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融合
(一)中西文化渗透的融合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国际上的科技、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都在不断地扩大,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接触和交往也日渐频繁,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趋同和融合。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文化趋同会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直接体现出来,此外,语言的变化与融合也会记录和反映文化趋同的发展趋势。自从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开始多渠道、多方位地进行接触和交流,大量出现了西方文化的术语名词,例如超市、可口可乐和绿色食品等。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展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新成果的词汇,例如电子邮件、电脑、电子商务等。这些词汇的出现都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以及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发展趋势。西方文化也同样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许多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词汇也出现在英语词汇中,例如Confucianism(儒教)、papertiger(纸老虎)、loseface(丢脸)等,这些词汇都成为了英语中的正式词汇。
(二)语言表达意义上的融合
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比喻的民族性,同时也与美学趣味、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地理、宗教、历史等因素有关,所以也会在不同的事物上看到相同的价值。例如,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胆子小,经常会用“鼠”来当做喻体,如“胆小如鼠”;而在英语中形容一个胆子小,经常会用“兔”来形容,如“Astimidasahare”。在汉语中形容“事后聪明”时,会取材于中国象棋称之为“马后炮”;而在英语中同样形容这一喻义,则会取材于橄榄球称之为“Mondaymorningquarterback”,因为橄榄球比赛通常在周日举行,而周一上午的四分卫岂不就有“事后聪明”的意思。在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小题大做,经常会用“杀鸡用牛刀”;而在英语中则称之为“Tobreakabutterflyonthewheel”。这样类似的表达,虽然在字面上的意义不同,但是喻义上都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可以通过意义的方式来表达实际的真正含义。
三、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路径
(一)得体原则
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过程中是一个不可以忽略的关键。无论是处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他们都会在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禁忌事项。如果为了追求意义的表达而触犯了他们禁忌的生活词汇,很容易在影响交际意义表达的同时,对交际双方造成情感上的重大影响。例如,当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想要表达“落后国家”时,为了照顾其国家人民情感,应将“落后国家”翻译为“发展中国家”,英语则是将其翻译为“developingcoun-try”。这些词汇能够在表达出这些国家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事实,也能够避免对方在国际交往中的尴尬地位,由此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中,不违反禁忌的得体原则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独特的作用。“得体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属于意义上的“融合”,通过彼此语言层面上的“差异”,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实质的目标。
(二)意义原则
翻译在任何一次交际活动中都应表达出最准确的意义,跨文化交际也是一样。所以,意义原则与语境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实践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时,不仅需要注意语言层面上的词汇对等,还需要注意双方的交际背景,以及表达意义是否准确。这主要是因为翻译中词汇的对等并不代表意义上的对等。所以,翻译者还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考虑不同的词汇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保持译文与原文在意义表达上的一致。例如,汉语中的“教师”与英语中的“teacher”是对等的,但是在汉语里,它还表示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重,是一种敬语,甚至对于所有资历高于自己的人的一种尊称。而在英语中其含义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所以,意义原则在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中能够让具体的翻译借助语言层面的“差异”来实现意义层面上的“融合”。
(三)语境原则
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实践最应该注意的就是语境。虽然对于一般的研究者来说,语境问题一直与具体的语言有关,但是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跨文化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关注的语境不仅仅包括译文的具体语境,还包括源语言的语境。只有如此,交际双方才能够顺利地完成交际活动,通过统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现象来完成翻译。否则就会造成对异国文化语境的忽略问题,从而导致翻译工作不到位,无法让读者理解和接受。还有一个毋庸回避的问题,就是有些作品虽然翻译句法上没有漏洞和错误,但是读起来没有英文的感觉。研究者对其解释为汉语与英语交际实践的问题,但也会出现在任何两种语言翻译实践之中。也由此得知,对于翻译效果来说,语境是多么的重要。语境原则指的就是按照两种语言不同的所处语境,通过增删语境因素来完成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意义传达,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语境原则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文化双方之间既具有共性,又存在着差异,由于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英汉语言结构的特殊性,翻译可译性限度依旧是翻译实践中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研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最先研究的应是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文化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之间的比较上。除此之外,还应对译入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其中也包括读者对其的反应与理解。所以,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差异与融合应求同存异,在差异中寻求方式,在共性中寻求规律,在翻译实践中寻求融合。
论文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的定位性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浪潮的出现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中国和其它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日新月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交流,很多中国人去国外留学旅游,同样有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经商观光。由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因此,形成了各自所特有的文化和语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想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就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教育现在越来越被重视,茶文化英语教学是茶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
篇11:跨文化交际论文
1.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另一人或者另一个群体时,所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和融入能力。当今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在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历史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曾经这些人并没有很多机会交往,但是现在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每天都在交流。例如很多中国人去美国和欧洲留学,有些人很快地融入到当地人中间去,和他们打成一片,一起出去逛街爬山开party。但是也有很多人一直和中国同学在一起活动,并不愿意或者是并不能很好地与当地人交往,最后直到回国时可能英语还说得不够流利。这就是一个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直观体现,能否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融为一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是很重要的表现。又比如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外国人“大山”,他常年生活在中国,主持各种中国节目,被我们中国人接受并喜爱,甚至如果不考虑他的外貌,我们都会觉得他就是一个中国人,这就是他卓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表现。
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不断加快,加入世贸组织、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办金砖国家会议、成功申办冬奥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现在每天都在进行了大量的国际交往,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每个国民必备的基本素质。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人们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和外国人交流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你是非常可靠的,非常了解他们,也愿意和你交往或者做生意。例如我们和印度人交往,那么就要注意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而且至少有一半的印度人只吃素。当我们与印度人握手一定要用右手,因为他们的左手是用来擦屁股的,而右手是用来吃饭的,你握手时使用右手他会觉得你是很尊重他的。另外印度人摇头表示的意思是“是”,这都是一些常见的印度风俗。又比如我们和伊斯兰国家的人交往时,则要对伊斯兰教有足够的了解,尊重他们的风俗,才能更好地和他们相处。以上所说都是一些基本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做好了跨文化交流,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对外交往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茶文化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的象征与代表。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推动了中国茶叶的发展与销售。在现代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饮茶,并且开始学习茶文化。茶是世界三大非酒精饮料,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饮用茶叶。中国和英国也形成了灿烂而多彩的茶文化。茶文化的输出非常有利于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输出,我们今天应该大力推广茶文化。由于茶文化典籍主要都是中文著作,为了加强茶文化的输出,就需要进行茶文化英语教学。由于文化的差别,很多茶文化无法准确地用英语来描述,这对于英语教学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者既要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又要对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认知。当前我们的茶文化英语教学的开展还比较少,合适的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而学习者和教育者也都是因为爱好才参与其中。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上的投入,市场需求非常有利于茶文化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茶文化英语教学可以促进茶文化的向外推广,而茶文化的推广也能促进茶叶及茶叶周边产品的出口,产品的出口又拉动了国内企业和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从业者都应该为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3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茶文化英语教学
3.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到周边环境影响和教育者培养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不同文化交融的情况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了每个人都必备的能力之一。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每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可以教育学生学习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如果我们要与某个特定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往,就要对这种文化有着针对性的深刻了解,否则很难进行好的跨文化交流。事实上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欣赏外国电影,听外国音乐,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娱乐节目,这些都是跨文化交往能力培养的有效手段。
3.2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茶文化英语教育中起到了“打基础”的作用。课堂是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主要场所,而教师在这教育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培养方法、文化知识背景等因素对于学生茶文化英语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合格的教师会非常注意文化背景的教育,学生如果对英语国家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就很难理解一些复杂的英文,更无法将茶文化翻译成英语转述给外国人。在茶文化英语学习中,要同时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理解外国人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么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又该使用哪些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一个优秀的学生,熟练掌握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后,那么他很容易获得其他文化人群的欢迎。当他和外国人交往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在向外宣传茶文化的过程中,熟练地使用英语,运用各种外国人的典故和俚语,很容易获得外国人的好感,这对于茶文化的向外传播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也将是我们茶文化英语教育的一大成功。
4茶文化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
4.1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
教育者在教学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而且要提高学生们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鼓励学生多参加跨文化交流活动,多学习课外的跨文化知识,多参加茶文化活动,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做到这些,就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2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
中国的学生往往比较害羞,在学校学了很多年英语,可是当他们真的面对外国人时却不敢说出口。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当走在国外的街道上,很多外国小孩都会非常热情对我打招呼,大声喊着“你好”,让人感到非常惊喜。而很多中国孩子则不同,面对外国人时虽然想说话,内敛的性格却使他们不好意思开口,错过了很多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的教育者要改变这种现状,使学生们不再害羞,敢于大胆地说出口。性格的改变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只有敢于说出来,才有了交流的基础。语言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我们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们这种意识。
4.3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热爱
茶文化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宣传茶文化。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对茶文化的热爱,只有真心的热爱茶文化,才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到茶文化学习和宣传上去。茶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特色,它代表了中国人的真善美的品德。真心的投入到茶文化学习中去,把茶文化更好地传播给世界人民,是每一个中国的责任。在对外交往中,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待人真诚友善的精神非常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一个和善真诚的人,无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被人们所喜爱的。我们的教育者不但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样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5结语
茶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璀璨文明,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外国人对中国的茶文化还缺少足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宣传茶文化,加强茶文化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国交往中非常重要,非常有助于不同文化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交往。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育者不能忽视这种作用,并应该主动在茶文化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谈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