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论文
“子默JIROW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论文
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法教学 交际法教学
[论文摘要]交际法教学体现了语言的本质与要求,但与传统的英语语法教学相比存在着诸多矛盾。本文通过转变英语教师的观念,革新语法教学方法,把交际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法教学上巧妙运用交际法,以提高语法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运用交际能力。
整合语法在语言教学中有长达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语法教学一直统领中国的外语教学。语言是交际的工具,重语法轻交际的外语教学严重困扰着外语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外语教师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下这种新要求,交际法教学恰好弥补了语法教学法的缺陷。
认知英语教学法,是现在学生接受比较好的一种交际法,它把英语学习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去,结合多媒体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学任务。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的状态,采用有效而有趣的交际活动去协调教学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各种技能,将知识、技能运用与接受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各阶段选择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把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融合进来,使教师在课堂上将教材上的情景上下文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语言教学,使语法教学生动且具有交际意义。
应用语言学家Burne的模式:Present(呈现)―Practise(练习)―Produce(运用)是将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很好尝试。例如:教师在每节课前先给学生一个涉及教学任务的情景,组织学生以pair-group-team-class等形式进行操练,既复习了以往学过的知识,又学到新词汇,并且进行了语法的复习,使学生在熟悉了某句型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语法的归纳,下节课再进行巩固性的情景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创造交际气氛,使学生敢说敢做,可以让学生站起来自由组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及时地指出交际中存在的语法问题。
Burne的这种模式可应用于处理不同的语言点,如情态动词can、may、must等。如果要讲过去进行式时就可以在上课一开始组织一个游戏,要求学生进行练习:Iwasdoingmyhomework……要学好外语的语法。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常用的词汇和句型之外,还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更快地记住句型,记住回答的方式,便于轻松愉快地、饶有兴趣地进行交际活动。 这种语法教学模式把语法教学方法分为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互相联系,循序渐进。它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先设置交际场景,然后描述所用语法结构,组织学生进行句型操练,通过学生模仿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运用该语法结构和已知的语法结构在相关语境中进行练习,以掌握和巩固新语法结构。这种教授语法模式较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效果要更好。比传统语法教学方法要产生更好的效果,得益于PractiseinContext的强化作用。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呆板的单句,而是在基本框架之下的极富变化的鲜活的语句。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来描述自己身边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也就是说他已经注意到了语言的使用意义和功能。
Brumfit提出了Communicate-PresentLanguage-DrillPractice-Communicate,即交际-呈现语言点-句型操练-再交际的模式。这一教学模式重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对传统语法教学模式进行了合乎语言本质的改造,如何用Communicate-PresentLanguage-DrillPractice-Communicate作为交际法语法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基本要点是语言教学不应该把语言点孤立地呈现,而是应该应用语言点进行相关交际活动,根据学生对该语言点的掌握程度对该语言点进行讲解,和进行相应的句型操练。这种方法和应用语言学家Burne的模式:Present(呈现)―Practise(练习)―Produce(运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强调先交际,即引导学生向授课内容的方向进行,这样做有水到渠成之妙。学生掌握了该语言点后,教师还要对该语言点进行复习,然后再进行交际训练。这个模式通过多次的强化之后,达到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现在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的区别时(学生初学是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昨天做的事(用一般过去时,且有明确的时间状语:yeaterday)和现在已经完成或仍没有完成的事(用现在完成时:一般情况下无时间状语,句子通常有already,yet等),学生在列举昨天做的事和目前已经做完或没做完的事后,教师对语言点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句型操练,如此往复,学生不但对二者的区别有了明确的认识,还能熟练使用与之相关的交际句子。因此,Hammer的这个教学模式与Burne的教学模式有相似之处,但Hammer更加强调他的第三步骤,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该语法点的交际运用,以达到提高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
【参考文献】
[1]Hymes,D.OnCommunicativeCompetence[M].England:PenguinBooks,1972.
[2]Halliday,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er[M].London:EdwardArnold,1985.
[3]Fries&MichaelGregory(ed):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s[C].AblexPublishingCorporation,1995.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5]刘润清(译).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2:论文 交际法语法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现代外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要得到充分发展,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主要论述语法在教学上的地位以及如何用交际法教语法。首先,通过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的对比,回顾80年代对语法的排斥以及90年代对语法教学的反思,指出语法在教学上的重要性;接着对现行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进行分析,透视书中的语法项目如何在交际活动中呈现;本文最后提出几种交际法教学语法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 交际法 语言知识 教材 教学语法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h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Grammar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ngredients for its ful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Grammar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t starts 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a review of Grammar Teaching histo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grammar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ELT, and then analyzes the textbook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trying to find out how this book presents the grammar items with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the teachers on how to teach grammar by adop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Key word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language item teaching materials grammar teaching
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必须重视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实际运用的知识(Hymes, 1972)。在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与培养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在Hymes看来,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办事能力,即使用与语言的能力。语法知识是源,并非是一种本身就存在的智力结构的抽象认识状态。Hymes认为,语法知识的使用才是关键的问题,它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那么,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外语语言知识,是指外语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则,语言既是行为,也是知识。作为行为,它是人的社会化的交往手段;作为知识,它是社会行为内在化的结构,是言语产生和理解的中介。
语言结构,是指音,词,句,篇结构。掌握外语的语音,语调,词的组织结构,句型和语篇的组织结构,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语言规则,指语法规则,包含掌握词形变化和选词造句的规则以及语言符号的聚合规律(Paradimatic rule)与组合规则(Syntagmatic rule)的总和。
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能监控语言使用的正误,提高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并有助于生成很多句子来灵活表示思想以进行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思想,而语言教学就是为了教会学习者如何进行交流。社会不断发展,外语教学的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在交际法出现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占统领地位,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而当前在交际法的影响下有一种倾向,即在“淡化语法”的口号下否定语法这是不可取的。
一、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主张语法-翻译法的学者认为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或通过外文学习来磨练智慧,促使智力发展。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外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以便能运用来进行翻译。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通过语法规则,背诵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从而得到很多逻辑思维。
语法-翻译法主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对整篇课文大意的译述,把课文逐句从外语译成母语的活动。对课文中语法规则作演绎的解释,以及直接阅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等几项。课堂活动除了课文朗读和学生用外语翻译作练习外,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母语进行教学。
由于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所以非常重视词汇和语法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在教材设计编写中,不少课文选自外语的文学原著或来自文学原著的简写本。课文会按语法现象和项目的出现顺序来安排,很多教材采用线性排列的组织方法。课文后面一般编有语法项目的解释、练习,并有外语和母语对照的词汇表。
在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大批能阅读能写作能笔头翻译的学者、专家、博士。但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把外语教学推进一个尴尬的境地。那就是外语博士到了国外不会听,不会说,不能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互间的口头交际需要不断增加,对聆听理解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语法-翻译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大批学者,语言学家不断致力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尝试。这样,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认知法相继出现。
70年代的交际法
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或功能-意念法(The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产生于70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它的建立是人们深入研究语言功能的结果,它的建立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开始从注意语言形式和结果的教学转向注意语言功能的教学。
运用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Hymes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他还必须懂得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即要培养他们懂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他们应该懂得不同形式的语言结构可以表示同一功能,同时也应该懂得同一结构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
Littlewood 在1981年出版的《交际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一书里描述了交际法教学活动的类型。
语言结构性的活动
交际前活动
准交际性的活动
功能性交际活动
交际活动
社会交际性活动
准交际活动是为真实交际做准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他们可以是句型操练,对话等项目,目的是对外语中的句型和结构进行训练,为交际活动作好准备,没有对外语结构和句型的掌握,要进行交际是困难的。功能性的活动是利用语言功能取得有关信息。社会交际的活动是利用语言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是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活动。
80年代对语法教学的排斥以及90年代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
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语法教学本身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
特别是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区别出“习得”和“学习”两个概念。 Krashen 和Prabhu等人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外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削弱甚至取消语法教学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以及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992年,Widdowson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 (l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语言中起调节性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外语的。
当然,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人们现在更多地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包括Ellis等人在内的一些外语理论研究者们正在致力于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地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
二、交际法教学语法的教材编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种方便的交际工具,是因为它的系统性。系统性反映在它具有极强的规则性。语法规则是语言的主要组成,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语言交际实际是一种信息编码和解码活动。语言信息编码和解码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本身的内部规律即语法规律;二是社会交际的原则。因此,教学语法必须引进语境因素,在教材编写时要充分考虑语法规则与交际原则之间的协调关系,把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
同时,束定芳指出教学语法的编写必须在大量丰富、真实和分级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法意识,从而使学生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外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目前,交际法的教材很多,并且有各种不同的设计类型,有纯粹功能型的,有结构型的,也有功能-结构型的,还有题材型的。按题材编写的教材可以照顾语言形式的系统性安排,又能适当地安排功能项目,基本上遵循Widdowson 和Brumfit的以语法结构为核心的模式,是编写教材较好的设计形式。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可以算是按题材型编写的教材。在书中,编者以学生、家长和教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们在校内的活动(上课、课余生活、过教师节、开运动会、互相帮助等)和校外活动(如外出旅游、过生日、过中秋节、过圣诞节、家长教师谈话、在农场劳动等)来展示各种学生、家长和教师在交际中出现的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而且,在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系列书中,语言形式,语言项目有序地体现在这些真实的情景,语言上,使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同时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项目采用了循环式的编排方法,使语言结构的出现从简单到复杂,使语言项目多次出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
以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版)为例。该书的语法编写者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语法时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材料的安排,语言项目的选择和讲解方面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利用和培养。
在Book 3中,Unit 4 Travel 和 Unit 5 Have a good time 都是以旅游为题材,又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话题。这样的选材本身就具备交际可行性。那么语法项目是如何呈现的呢。这两个单元主要语法是宾语从句。在Unit4中,编者首先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谈话(Lesson 13)切入,引出旅游话题,再由学生操练,讨论或复述家长与老师的对话,从而引出宾语从句,例如: He says that he wants to speak to the headmaster。在Lesson 15中, Jim 旅游回来后遇见同班同学。他们谈论有关旅游情况以及学校的情况;再由学生操练,复述他们之间的对话,再次重现宾语从句。从情景安排看,比较完整,有来有回,双方有了新活动又互不知道,进行交流时出现信息沟,选择性和消息的反馈,符合交际法活动的三大特点。再看语法,是以复述为主,Practise 形式操练。这种操练活动与听说法的句型操练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样,并且这样操练是有着互动功能,即用英语与他人交往。同时有助英语语法的呈现。
在Unit 5中,由家庭会议讨论旅游地点到在因特网上找信息,从订机票到机场,然后旅游回来。这一系列对话活动构成比较完整的日常生活情景,语法内容(由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在对话中渗透出来,最后由Practise部分集中归纳。这样的语法呈现是有序的,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对话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语法内容。
再看Unit 13,该单元的主要语法内容是学习过去将来时态,但此项新语法内容的出现是建立在语法(宾语从句)的基础上。这样编写遵循了语法编写的两个原则:对比原则和认识原则。同时也做到了循环式的编排方法。有利于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纠正,形成对语法的一种系统认识,使其有利于语言输入。
三、交际法的语法教学的课堂演绎
传统的语法教学所采用的单调的解说、分析、习题形式对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来说还行,但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来说只有单调枯燥。
根据章兼中老师的五因素教学法,(如图):
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与交际有着相交部分,那么与交际应是兼容的,语法知识与交流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用交际法教学语法能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感受语言点,逐渐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法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直接呈现法
如要教学宾语从句,教师可先布置一项内容,如去郊游。让学生讨论去哪里带什么东西等。每五人一组讨论,其中一人负责登记(老师要指导好如何登记),把每个人的意见写出来。如甲组的记录:
S1 says he wants to go the West Hill Farm.
He says he wants to take some eggs and bananas there..
He says he will take “game boy” with him.
S2 says he likes to go the Ding Hu Mount.
He says Ding Hu Mount.is very beautiful.
He also say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on the mountain.
He also says he will take a camera with him.
讨论完毕,负责登记的同学把结果交给老师,老师把它们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老师再进行讲解。
2.讨论发现法
在学习被动语态前,教师可让学生走进发明乐园,列举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让学生讨论这些发明的时间和发明者。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这样的句子,Thomas Edison invented the light.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可用the light 作主语,意思不变而用另一种方法表达。The light was invented by Thomas Edison. The light was invented in 18____.提点说明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继续讨论,甚至可以讨论这些inventions的用途,…is used for…。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语感,促进潜在语言知识的整合。
3.游戏归纳法
有学者曾指出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但在适当时机对语言规则进行描述和讲解则能培养出更为成熟的语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游戏归纳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例如在介绍集体名词和可数名词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份某超市的商品价格表或要求学生带来他们日常购物的收据单,然后一起去做“超市购物”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集体名词和可数名词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4.情景导入法
学习新的语法项目时,教师的导入尤其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把语法项目植入情景中引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何安平编录的《中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活动 》光盘中,有一段语法教学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Could /can you help … ? 摘录如下:
…
T: oh, Nancy, could you help me?
S: yes
T: I need this one. 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S: Yes, Miss Li.
T: I want to get some chairs . Can you get some chairs for me?
S: Oh I can’t.
T: Oh there’re some chairs over there. Can you please…one ok. Are there any more? I want some chairs please? Yes there are some more over there…thank you .How many are there now?
S: There are two chairs.
T: Thank you. Could you put them at the back please and give these two chairs to the teachers there. OK.
S: OK.
T: Thank you. Be careful. Are they heavy?
S: Yes they are.
T: Can you carry it?
…
(The teacher asks Mary to count the number of boys and girls in the class.)
T: … Thank you. You are very helpful .you help me a lot. Everybody needs help .So it’s good to help others and it is good to be helpful. Can you help your parents at home?
SS: Yes.
…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始终要贯彻以下两条原则:语法原则和交际原则。用交际法教学语法,就是为了把语言形式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协调好语法与交际原则之间的关系。
Widdowson指出,语言交际最重要的是词汇与语境直接结合产生意义,如果语境不足,词汇意义不能自现,这就需要语法规则来对词汇进行调节。这里,Widdowson并不是夸大词汇与语境的作用,恰恰相反,他认为语言交际中语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语境的作用与语法知识的分析能力是成正比的。所以在创造语境让学生在有效的准交际或真实交际活动的同时,不可忽略语言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引进语境因素的同时,要与语法知识相互渗透。一方面让语言知识在交际中具体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或较为真实的交际活动之中呈现语言知识。即在交际中能运用语言知识对其话语进行调控,从而有利于语言规则的生成以及语言的输出。
参考书目
何广铿. 语言教学法基础. 暨南大学出版社,.
何安平. 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比.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胡监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 当前SLA研究和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英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Ellis和Henry Widdowson谈研究和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 1994, (3).
束定芳.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正东. 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 科学出版社, .
章兼中. 外国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华东师范出版社,1993.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B.PricJ.Holmes
Sociolinguistics:Seleced Reading.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72.
篇3: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关于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之对比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交际法 折中法
论文摘要: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界长期使用的传统教学法,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为语法翻译法对应物的交际法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际间的交流和贸易活动不断增多,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入关、人世的前景为大多数人所看好,社会对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诸多因素造成了当今社会对外语(尤其是英语)学习的普遍重视,外语教学也就显得日趋重要。语言学习者不再单单满足于发展语法能力和阅读能力,而是迫切需要提高听、说、读、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好外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成了摆在外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现通过分析比较最为广泛应用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探讨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到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能性。
1 语法翻译法及其优劣势
语法翻译法历史悠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大多数国家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统治地位。它是以学习语言的语法系统为中心的方法,我国外语教学界称它为传统教学法。它过分强调语法能力和阅读写作能力,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语法翻译法的应用过程一般是:教师先描述一种语言的规则,然后用词汇和翻译练习进行强化,最后是课文的翻译。[1]这种教学法在目前的外语教学中并不罕见。
语法翻译法之所以能有辉煌的历史,原因在于它有着自己的可取之处。第一,语法翻译法以语法为中心,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为牢固的语法知识基础,使学习者的表达较为准确。第二,语法翻译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母语优势,能帮助教师节省时间。在教学中有很多复杂的结构和抽象的概念用母语解释起来较容易而且较直观,学生也易于接受。第三,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和写作,因此有助于书面技能的提高。第四,由于母语的介入,语法翻译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相对小一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发展完善,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时不能适应需要,曾经受到猛烈的批判,因为它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它过于强调语法规则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技能。在语法翻译法中,阅读课成了语法分析课,语法课更是只啃语法条条框框,学生只是机械地通过强化训练记忆语法规则和词汇,但无法在交际场合将其正确、流利地运用。[2]第二,它只注重书面形式,忽视了语言使用能力。往往学习者学到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读写,不会听、说、运用,其结果只能是语法条条头头是道,外语讲得结结巴巴。第三,语法翻译法的教学过程较为单调、枯燥,教学步骤常常是固定不变的。第四,教师自始至终控制着课堂,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的作用过于被动,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2 交际法及其优劣势
当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使民族间、国际间的交流大大超出书面阅读的时候,人们发现一些传统的诸如语法翻译法之类的外语教学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语言学家们便开始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交际法是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应物而提出来的,它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发展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体系。它重视培养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不仅指运用语法规则生成语法正确的句子的能力,而且包括能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正确且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交际法有很多优点,因而成为风靡一时的教学法,并在许多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成功。那是因为:第一,交际法重视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在具体交际场合的灵活运用,改变了“学无以致用”的情况。第二,交际法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真实情景,发展和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第三,交际法能创造融洽、自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从古板、枯燥、压抑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寓教于乐。第四,交际法发展了学生的话语能力。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法不同,交际法使学生更多地参与语言运用活动,学生接触到的和使用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和句子,而是连贯的表达。[3]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交际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并受到很多限制。第一,交际法排除了语法教学,造成语言质量下降。交际法在推动学生应用外语交际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学生语言运用的质量并不高,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第二,交际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同时还需在外语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这样造成压力过大。第三,交际法较难评估。测验和检查学生的语法能力较容易,但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那么容易。第四,教材和教学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交际法的运用和交际活动的开展。此外,教学设备比较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运用交际法。第五,外语考试的形式影响了交际法的应用。学校和国家的各类考试大都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大多数外语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用在做各类与考试有关的习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由于考试的负面效应,使交际法较难实施。
通过对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在有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即语法翻译法的优点是交际法的不足,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恰好是交际法的优势。因此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其互相补充,更好地为外语教学服务。
3 折中法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学习外语目的的改变,外语教学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一些旧的方法被抛弃或改革,而一些新的方法也不断形成和发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兼容并包和融合其他方法的长处和优点,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融合的趋势称为折中。采用折中法是目前外语教学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普遍趋向。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的外语教学界都得到了赞同。因为它利用各种语言教学法的长处进行教学,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折中法(或称综合法)在很大程度上比其他方法更适应我国外语教学的状况。[4]
我国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我国外语教学相对于国外外语教学起步较晚,还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体系。第二,大多数学校班级人数偏多,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交际活动的开展。第三,许多学校缺乏高质量、高素质的外语教师。语言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取决于教师本身。正如Robinet所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教师应该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习过程的监督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者。第四,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为指挥棒的现象,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考试的通过率上,而忽视了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五,文化的差异和思维方式不同给外语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主要表现为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却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针对以上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问题,折中法恰恰体现了它的可行性。首先,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综合法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知识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能正确地运用语言。其次,折中法使教学变得多样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死板的模式,采用诸如结对、小组活动、角色表演等形式。最后,折中法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阶段。在基础阶段应侧重语言能力,偏重语法翻译法来培养语言能力,并兼顾交际能力;在中高级阶段,折中法可以帮助实现从培养语言能力向培养交际能力的转移。
4 结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教学要有合适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保证。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比其他因素更为重要,并决定着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所谓“一劳永逸”的万能教学法是根本不存在的。[5]正如Asher指出的那样:教授第二语言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方法就都解决了,要想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方法的多样化是其关键所在。因此教师不能拘于某一教学法,必须了解各教学法的特点、技巧,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进行优化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将国外外语教学的先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努力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外语教学法体系。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C.&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6
[2]Leech,G. Deuchar,M.&Hoogenraad, R. English Grammar for to-day. Basingto:lMacmillan, 1982
[3]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4]王勇.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改革之我见.国外外语教学. 1998(3)
[5]张治英.外语教学法的优化选择与综合运用.外语教学. 2000(1)
篇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化成为必然的趋势。普及信息技术,尤其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成为信息技术在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关键,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方案的学习
信息技术一词来源于国外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IT,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中,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学者乔纳森(Jonassen,1994)曾根据计算机在教育中应用情况归纳出了三种计算机的教育用途,即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把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特别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信息类课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乔纳森认为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学习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二、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整个知识建构过程中起着主体的作用。教师、教材和媒体等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教材提供的知识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个别化或协作式探索、巩固知识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计算机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题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习和社会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进行一般性指导。
以“制定旅游规划”课程为例,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旅游管理知识与相关技能。通过该项课程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加灵活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获得更多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是:
1.教师先设定教学情景:“五一”是旅游的好时机,同学们结伴出游,假设目的地为北京、上海和广州,请设计一个经济、快捷、收获最大的7日旅行计划。
2.教师为学生下达任务、通过单元活动各小组制定自己的线路和旅行计划,并说明理由。
3.学生分组进行曲网络环境下的协助学习。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行分工,分别负责查询路程、时间票价、预测可能的收获、记录数据和整理数据、比较并计算结果。
4.各小组整理讨论结果、收集、归纳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形成文字报告,并在同学面前展示。
5.全体同学交流汇总。
这种教学模式属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方案的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把学习融入到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让学习者积极进行探究和发现,以学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方案完成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各学科教学应用基于方案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获得新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能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的过程。其优势是在重视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同时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具体的探究过程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研究型课程中较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这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或培养途径才能发掘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就千方百计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模式的选则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科特点。总之担任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这种课程改革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俞明学,刘文明.创造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余胜全,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篇5:初中新目标英语教材整合与语法教学的实践
初中新目标英语教材整合与语法教学的实践
本文通过作者本人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初中英语教材的创新使用,整合教材促进语法的`教学.系统地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学生正确实施语言的交际功能是有极大帮助的.而自行整合教材中语法教学,对学生掌握规范的语法知识是行之有效的.
作 者:徐翠琴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广东韶关,512123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633 关键词:语法教学 教材整合 字母与语音整合 教学顺序整合 语言点整合篇6: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与拓展训练的整合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模式与拓展训练的整合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之大,远远超出了上几代人的需求。社会竞争的激烈,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压力,也有源于身心上的倦怠。体育教育,作为国内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体育教学;拓展训练;整合
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哪一种课程,它最终发展的规律和模式都是相似的。它们中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所依赖的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个体化差异。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课程思想和课程模式,但绝对不能实行所谓的“拿来”主义。
1我国体育教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1不同批次院校体育教师教育资源差异化
在学生成长阶段,国人以学习成绩论成败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已经使不少学生接触到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一点,不光体现在对于学术环境氛围上,也包括在身体素质体能训练的氛围上。整体来说,就是生源越好的学府,其各方面配置越优越;生源越差的学院,其各方面配置越马虎。自改革开放以来,推动我国发展的不少事物,都是由外“舶来”的。可惜的是,我们“舶来”了它们的物质,却没有“舶来”我们应该真正学习到的思想上的内涵。在国外,大到知名大学小到社区学院,所匹配的教学力量与资源,并没有客观意义上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的不同,无论你在那里学习,都可以感受到学习的氛围和你想要的资源支持。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应该普及这种教育平等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权利享受到应得的教育资料。就体育教育来说,每一个学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都应当先拥有一个健全的体魄,教育教师资源的差异化,无疑为它们身心的健康造成极大的隐患。
1.2同批次学校体育教学规模不尽人意
还是以北大清华等一批著名高校为例,也只有占50%左右的教学场地勉强足够学生使用,课程设置上的选择更是比较单一,在体育课程模式上,拥有三项以上具有相关老师指导的院校仅占本样本比例的14.37%。很明显,这一数据是足以让我们尴尬与心慌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抽样调查中,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在素质教育摇旗呐喊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由于“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出现,导致的师资缺失。从另一方面来讲,即便是专业体育学校走出来的老师,也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陈旧,面临着学生不选课、老师无法开班的尴尬局面。我们政策的中总思路是好的,关键在于怎样使场地用起来更有余力,课程怎样安排更有弹性。
1.3体育教师质量的担忧
我国体育教师的产生是随着近代学制的诞生出现在历史舞台的,而那个时期教育教学制度的产生,无非是为了响应当时形式上的完善,但是下聘的体育教师大多是上面派来的下级军官和士兵,条件上的限制,使它们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基本的体育知识,体育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到了后期,即洋务时期,人们虽然开始重视体育老师的培育,最终,还是碍于时代格局的限制,政府在这方面的真正支持并没有做全,所以,依旧很难满足体育及教学课程的需要。这种长期的不足延伸到了现在,虽然现在的体育教师大多经过相对专业的培训,但是还是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完善与教材内容的统一,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僵化。特别是现在的体育老师,大多数出身于艺体生行列,它们的文化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现在的学习风气,也依然以学为主,导致了体育教师地位的低下,体育教育的极不重视现象。最终引发体育教师资源稀缺,教育资源得不到补充。
2在新形势下引进“外货”的得与失
2.1大背景下新一轮的改造
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各大高校与国际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合作与对话交流,正在逐步摆脱陈旧观念中的“填鸭式”教育,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不再单一的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开始去尝试以指导者的身份,起到对学生的引导辅导推手作用,吸收借鉴别国经验后,学会融入到自己国家的真实国情中来。建立“终身锻炼,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动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锻炼,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督促学生去切实的关注体育知识的学习,更多地学习如何欣赏体育竞技与参与大众性体育运动,弘扬体育精神。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亦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倘若学会利用网络,达到体育学习的.良好效果,就是网络时代赠予我们的最好的回馈。教师培训制度的终身制,体育老师的地位低下,不仅来源于社会因素,更来自予自身各方面水平的不完善,要做到多元化方向发展的目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师资源的培优拔高。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实践性教育,我国在1995年起引入了“拓展训练”(取义开拓发展简义)系列运动,其主旨在于强化人的体魄和团结意识,磨练人的心智。它在中国的缘起始于国内各大企业内部,由于其的确可以提升人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甚至对克服社会焦虑起到良好作用,从而迈入了学校的大门。在左右首先由北京部分高校开始引入这一系列项目。
2.2推崇拓展训练的可行性
拓展训练原为早期海员求生和意志力的培训,除了用户外动作一词表明它的可直观行为外,更多的是对于人内在潜能意识的激发,作为一种人数众多的社会性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力。其中的众多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伙伴间的信任感,进一步增强人的行为组织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创造者、生力军,在这方面的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得到体能上的锻炼,还能促进人格发展。从教育角度来看,也增加了教学课程的灵活度,不再拘泥于单一传统的体育类项目,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从不同层面激发不同程度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爱。
2.3拓展训练与当代体育教学的融合
拓展训练的现有模式无论是在企业里还是在国外,它的教学姿态都不能完全的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体制,我们不但要把它拿过来,还要让它们为我们自己所用,遵循体育教学的原则方法,突出体育教学的的特点。各高校老师应经过自身的活动体验,再一次进行相对的反思与计划,从而实现与最终教育教学目标相契合。
3结语
为实现2022年全面小康目标,体育教育对于人本身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衡量准则。高校的体育教学更不应当“走形式主义”,而是要克服本身的错误,努力推进与拓展训练相关的体育活动,切实转型体育课堂秩序,努力向活跃式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模式看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王娟.[J].武汉体育学院..(06)
[2]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闫闯.[J].北京体育大学.2012.(06)
[3]我国近代体育老师群像的历史流变及其当代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05)
篇7: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二本师范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次教学模式,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基于“四基”进行大学物理课程整合,采用教学方法多元化和考核成绩评定的多样化。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部分理科专业和工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工作中起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受生源、专业、相对教学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教学方法更新等问题制约,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的物理基础和对物理的兴趣、及各专业存在差异。高校录取率从80年代的6%左右增加到现在的约60%左右,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导致录取学生物理基础参差不齐,兴趣也使学生对物理课投入精力和时间差别较大,在课堂上表现为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一部分学生课堂吃不饱,另一些学生又消化不了,课后作业抄袭等现象。
第二,教学内容亟需优化。传统的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是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几大块构成的,内容广泛,尤其是现代物理新思想、新观点不断涌现,但现在大学物理的学时数在逐渐减少。物理教育本身的循环性、内容的广泛性、经典内容和近代物理的关系等,使得大学物理教学的学时数、教学内容的矛盾日益突出。
第三,大学物理课程内容多、涵盖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时,存在课时紧,该讲的内容讲不透,想讲的内容展不开,许多抽象的物理知识讲不清,有时想结合专业,补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例,也因时间不够而讲不透,学生也听不太明白,同时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也有不恰当地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中,所以,合理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也是大学物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目前考核方法比较单一。现在一般大学物理课程的考核办法,是采用考试题、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来进行评估的。但学生的知识水平不能完全由计算题来评估,素质更不能由是否会做题来衡量,所以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办法的改进仍是该门课程研究的问题之一。
2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性探索
基于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入手,进行了如下实践性试探。
2.1建立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通过高考成绩、专业方向、个人自愿和兴趣确定分层次原则;根据大学物理课程目标确定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授课内容;制定分层次教学管理方法。根据制定的分层次教学原则,通过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辅导分层、考核分层等,指定专任教师负责各层制。两学期试行结束,调查显示各层次学生对物理产生的兴趣均有大幅度提高。
2.2基于四基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四基是指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物理思想、基本研究方法。以电磁学内容为试点内容,基于四基模式,在处理好近代物理和经典物理、定量和半定量关系、人文与自然科学关系基础上,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渗透教学模式相结合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整合。
2.3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演示实验、仿真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在大学物理教学的课堂中。教与学同时进行,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采用教师精讲20分钟,剩下3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讨论和自拟本节内容的习题并自主完成的方式进行良好的互动式教学。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践。
2.4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在传统考核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诸如统一试题、小论文、小创新实验、平时自主学习报告等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法。
3结论
对咸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三个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两学期结束,学生普遍对物理知识感兴趣,对物理实验的操作普遍有较强的自主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考核办法不再单一,按照学生的点点滴滴自主学习行为给以成绩评定,大学物理不及格率由原来的30%左右降低到了3~5%。尤其对物理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而言,进步更大,多名学生参加了大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小论文。
篇8:高校英语专业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高校英语专业三维语法教学模式探究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高校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现状和问题, 回顾前人研究成果, 探索一种基于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维度的语法教学模式。该模式旨在改变低效乏味的语法课堂,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 使其真正能够规范、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
关键词:形式;意义;运用;语法教学模式;职称论文
1.引言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语法是保证语言准确性的重要工具,语法教学更是为人们获取准确的语言知识和流利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然而,笔者经过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结合亲身实践,发现大学英语语法教学尚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虽然他们从初中就开始接触英语的结构,但语言知识零碎、不系统,表现在单个的语法规则会用,但会话交际和写作等语言实践中却会出现较多错误。具体表现为: 语言准确度差, 缺乏使用不同语言形式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意识,缺乏篇章层面的句式变换能力。进入大学,他们亟待把以前学过的语法知识运用到语言输出上来, 转化为语法运用能力。
语法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向我们一线语法教师工作者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我们积极探索适合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模式。
2.历史回顾
回顾英语作为二语或外语的语法教学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不对等的根源所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为了追求准确性, 过分强调语法规则的灌输, 牺牲了语言的流利程度,这种教学法的弊端已显现。随后有些学者如 Krashen 认为语法知识必须在与目标语的接触中潜意识地习得, 不主张有意识地学习语法, 于是教学实践中出现为达到语言的流利性而摈弃语法教学的现象。事实证明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同样不可取。这样会使得学生严重缺乏英语语法知识,致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拉森- 弗里曼(Larsen-Freeman)在其著作《语言教学: 从语法到语法技能》一书中对传统的语法观进行了挑战, 拉森认为语法能力(grammaring)是继听、说、读、写之外的第五项技能,是准确地使用语法结构合乎情景地表达意义的能力。语法课不能只限于了解语言系统,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语言。为了避免语法知识和语法能力脱节,拉森扩展了语法的内容,制定了语法能力的新框架,他认为形式、意义和运用这三者相互依赖,一方的改变会导致另一方的变化,因此要将三者结合在语法教学中。
形意用相结合的三维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认知交际法和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上,有助于解决我国传统英语语法教学重形式轻应用的问题,也有助于纠正在交际法教学中出现的只关注语言行为,忽视对语言规律和规则进行总结的问题。
3.形意用三维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
在语法课堂上,为更好地贯彻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教师既要要注重准确的语言形式的传授,更得注重流畅的有意义表达。
显性教学和演绎式语法教学类似,都指传统语法教学,课堂上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解语法规则,做笔记,之后进行一定量相对机械的操练。此模式下,学生依赖性很强,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语言知识比较容易遗忘。而且学生往往过分关注输出的语言形式正确与否,而不能达到用目标语法项目来流利地交际的目的。隐性教学则主要指交际语法教学,先由教师创设一个必须使用目标语法项目的情景,然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其意义完成交际任务。这样的语言习得过程相对自然,但是由于缺乏学习者自身的语言监控,输出的语言往往错误较多,因此单纯的隐性语法教学的效果也不好。归纳语法教学下,教师首先展示包含目标语法规则的真实上下文情景,然后让学生归纳出使用的规则。这种教学法不仅能增加学生和语言接触的机会,培养语感;并且可以深化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律,大大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但是,归纳式语法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课堂很难实施。单纯的显性教学、隐性教学、演绎教学和归纳教学各有利弊。为达到最佳的语法教学效果,笔者所在的语法课题组尝试了基于建构主义和认知交际法语法教学理论之上的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三维语法课堂教学,收效良好。以教学主语从句为例:教师先设置一个场景, ppt 辅助显示一位艺人,要求大家用简单句对他的表演风格进行评论。评论有褒有贬。
根据学生讨论,将他们的观点用主语从句重新展示:
That you don’t like him made him sad.
What you said just now makes him heartbroken/happy.
Whether he will be popular in the future is doubtful.
How he became famous is a mystery.
When/where he will have a concert is unknown.
最后在多媒体辅助下,让学生参与归纳总结。学生较轻松地得出:
Definition :the clause serves as subject in the sentences
Structure: Introductory words+clause
接着,教师ppt辅助展示大量的图片,设置情境,继续形象的展示主语从句,并引导学生使用。在师生互动谈论,学生产出含有目标语法项目语句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几张PPT,通过学生课堂上合作学习,了解关系词在主语从句中是否可以省略,是否充当成分,it 做形式主语等问题。
上述教学实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讨论的形式激活学生旧知,进入新知教学。这其中充分利用了学生己有的认知能力,学生在参与谈话的过程中自然感知并主动建构知识和意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地得出关于主语从句的结论。这堂课在隐性和显性,归纳和演绎的交替中有序地展开。最后,在前期大量语言积累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语料,提供情景设计一个写信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语言形式合理准确地运用到交际性任务过程中去。教师展示一封含主语从句的信,之后要求学生使用目标语法项目给这位妈妈回信,中文提示如下:
Dear Tom’s mother,
你在信中提到的事情在当今社会一点也不奇怪。很多学生疯狂迷恋电脑游戏,这是一个事实。However,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do.
首先,使他意识到玩游戏的危害性是很重要的,因为是否放弃玩游戏取决于他自己。其次,你应该做的就是控制他玩游戏的时间。最后,鼓励Tom经常出去玩会是一个使他注意力转移的好办法。去哪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得开心。4.结语
形式、意义和运用相结合的三维语法教学理论实践性强,符合高校以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导向。高校英语语法教学应以情景为依托,感悟语言规律,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要以语料为载体,融合综合技能培养;要以探究为手段,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增加语言实践,达到语法形式、意义和功能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 1] larsen- Freeman, D. . 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 [M ]. Boston: Heinle ELT.
[ 2] 戴维栋. 语法教学的新视角: 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 J]. 外语界, ( 1) .
[ 3] 李淇. 一项关于英语专业学生语法能力的调查[ C ] .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 4] 赵美娟. 关于英语专业语法教学[ J]. 外语界, ( 4).
篇9:谈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论文
谈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论文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1“.探索、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是在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合作学习以及资源共享学习的平台,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师生互动以及人机互动的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高中地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启发和锻炼,最终达到知识构建和创新的目的。
2.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构成
(1)探索阶段。该阶段是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该阶段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活泼、趣味的学习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2)互动阶段。互动阶段是学生写作学习和交流的.阶段,同时也是探索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其主要构成应包括人机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生互动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机互动。人机互动是指教师或者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如资源的查找和搜集等。其次是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强调的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存在的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共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同步交流和学习。最后是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探讨,或者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从而对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当堂解决,是互动阶段最重要的互动方式。
(3)创新阶段。该阶段既是意义构建和创新的阶段,同时也是互动阶段的升华。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中的引入,主要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引入,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思维和知识搜索的空间,促进其从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判断性思维能力。
二、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
1.教学设计和整合点的判断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创造性开发。高中地理教师不仅应在熟练教材的基础上娴熟地运用各教学媒体,更为重要的是应拥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由此才能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另外,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关键内容是在于对整合点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假设所有的教学条件都可以实现,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的构思,随后对各个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方式进行分析,并将其与信息技术、常规教学两种方式进行优势和劣势对比,最终确定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点。以上过程能够有效地确定出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点,并通过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作出对地理教学资源的针对性选择。
2.求真务实及因材施教的原则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并有效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其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对于多元化的信息教育技术来说,教师应从教学实际状况和整体目标出发,优化选择。其次,在整合信息技术和地理课堂的过程中,应充分注重整合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技术性,避免地理教学对信息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妥善谨慎地为地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道路。
篇10: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论文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大学在注重对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借助音乐加强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强化,启迪学生灵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基于此,本文从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丰富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注重音乐欣赏,升华大学音乐教学意境、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优质良好教学氛围四方面重点探讨大学音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大学音乐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提高大学音乐教学水平,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音乐作为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及艺术教育那般专业,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情趣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通过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使得学生的心灵、情感得到满足。纵观当前大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情况来看,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等。
一、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情况,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导向之下精准定位大学音乐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在加强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与讲解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多元化的实践训练活动,实现学生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强化。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教学过程创新,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课堂中模拟“音乐舞台”,给予学生展示自我音乐才华的机会,对歌曲进行改编,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二、丰富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在以生为本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创新灵活使用大学音乐教材,对音乐教材的内容加以分析和有效研究,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大学音乐教材内容,将符合时代精神、满足学生客观需求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进一步完善大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达到扩展高校学生音乐视野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大学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选择相应的音乐课程内容,确保所讲解的音乐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在现有大学音乐教材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将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学生感受所讲解音乐教学内容的时代感,紧跟当前音乐发展前言,掌握最新的流行元素,达到创新音乐教学内容的效果。
三、注重音乐欣赏,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注重音乐欣赏,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思想情感、品格精神的有效渗透,扭转当前大学音乐“重教学,轻欣赏”的教育窘境,不断提高大学音乐教育教学有效性,达到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此,大学要设置专门的音乐欣赏课程,将学生将学习的关注点放在欣赏层面。例如,在大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使得学生在欣赏与聆听过程中感受该交响曲中所营造的慷慨激昂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坚定不移的信念;再如,为学生播放《蓝色多瑙河》,加深学生对维也纳圆舞曲结构理解的同时,促使学生更为真切的体会维也纳人热爱故乡的深厚情谊。
四、创新教学方法,创设优质良好教学氛围
在大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对传统单一讲解的音乐课堂教学方式加以创新变革,应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之中解放出来,逐步优化大学音乐教学结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创设优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全面理解,以素质教育精神为引领明确大学音乐教学目标,正确处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关系,将具有时代内涵的资源融入到大学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进一步丰富大学音乐教学内容,扩展高校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大学音乐的美育功能,注重音乐欣赏,深化大学音乐教学意境,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此外,创新音乐教学方法,优化音乐教学模式,营造优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郎群.多媒体环境下音乐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分析[J].中国报业,2018,08:41-42.
[2]王思思.“重唱互动教学”促师生协同发展―谈综合性大学声乐基础课的现状及突破[J].音乐创作,2018,04:162-164.
[3]王蕾,刘笑成.MOOC模式下高校学生音乐审美与教学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2:91-97.
【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论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