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论文
“lilyun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论文
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论文
一、研究角色扮演法的起因
近几年,我带着中职校的学生去企业实习,但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这个公司还没干一两周,公司负责人就提出将学生退回学校。而且企业方给我们的答复都是:这个学生不适合这项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无法与客户沟通,答非所问。比如,学生给客户修理打印机时,客户问他:“昨天机器用得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不能用了?还要更换零件?有没有坑我呀!”学生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公司就觉得学生没有在维修机器时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会让公司的客源流失。我们的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就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而且还要面临企业的挑选。如何在面试、试用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考验。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平时都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成天都是与电子产品打交道,缺乏与人交流,也不善交际。因此,很多用人单位觉得我们的学生听说能力较差,不善与人沟通、辞不达意,难以适应社会需要。一个“社会人”如果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想法,即使你具备再强的实践技能,给用人单位的印象———这个人的能力不佳!这就失去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业之路就变得曲折。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专业课堂上除了教会学生实践技能外,还要让他们亲身体验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角色,提早进入状态,帮助他们尽早适应社会需要。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以外,还包含了社会综合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是我们学生走上社会,参加工作所必备的能力,也是我们传统计算机教学中不能兼顾到的。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中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学习。行动导向计算机教学法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常采用案例计算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计算机教学法、引导文计算机教学法、模拟计算机教学法、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法和张贴板计算机教学法等这几种计算机教学方法。我主要想谈谈,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法。
二、角色扮演法的理论依据
20世纪五十年代,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角色扮演最初是一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此后的十年间,这种方法又引入到课堂计算机教学中来。1967年由FanninShafiel和GeorgeShaftel建立了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游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想象的(游戏)场景里及在一定的(游戏)时间内,通过一位演员(角色扮演者)来实验性地、游戏性地表现角色的行为、语言和思考方式及其决策和行动模式(Ziems,)。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形成,在德国实践推广并产生巨大影响,还将角色扮演法做为一种基本的计算机教学方法纳入到该计算机教学模式中去。设计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情境,让学生模拟相关角色,可以使他们提早接触这个行业,熟悉职业特点和工作要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能促进学生接受学科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就能更加自信,处理问题也能更得心应手。
三、角色扮演法的意义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老师喜欢“一言谈”,也习惯于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整堂课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自编自导自演。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低。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后,课堂就是一个舞台,而学生就是这个舞台上的表演者,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各自的角色。整个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更多地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来,也更有利于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一)角色扮演法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教学的自由度。课堂变成为舞台,教师变成为导演,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演员,他们还能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对角色的认知和体验选择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角色的同时,还作为观察者给其他“演员”提出意见,在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我们预定的计算机教学目的。
(二)角色扮演法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整个课堂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参与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并分析自己的角色,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角色,成功地体验角色,并掌握本堂课的知识与技能。
(三)角色扮演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社会综合能力。学生在参与表演的过程中,为了成功地扮演各自角色,就必须与小组的成员进行讨论、在表演过程中还要与其他角色进行协作。学生不仅要具备与人合作能力,还要拥有与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克服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拉近老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距离。
四、角色扮演法的具体实施过程(重点以《硬件组装与维护》为例)
角色扮演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准备阶段、指导阶段、扮演阶段、评价阶段、领会阶段。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完成两方面的准备:剧本的准备和角色的准备。剧本的准备:主要是由老师来完成。老师预先准备好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剧本,剧本中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要有较强的矛盾冲突。我们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将来都是从事电脑组装、维修和销售的工作。因此,在行业情境设置时,就定位在电脑城的电脑营销员如何向顾客推销电脑。角色的准备:主要是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人物、了解行业特点、解决矛盾冲突。在这个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角色———顾客、推销员、技术员和销售主管。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扮演一个角色。每个小组还推选一个组长,根据我设计的几个问题,组织本组成员讨论、研究剧情,以及对话。
(二)指导阶段: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帮助,告诉他们相关行业的一些职业性质和工作的要求,并帮助他们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学科知识。其实老师的指导并不仅是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全程进行干预的,协调角色扮演的每一阶段。
(三)扮演阶段:经过了小组讨论、研究和老师的适度指导后,每组就要将各自的成果展示出来,即每组派出代表分饰相应的角色。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老师应根据剧情的发展适当地出来调节学生活动,引导整个情节沿着预定的计算机教学方向发展,收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目的。
(四)评价阶段:老师可以在表演的一个阶段或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对每个角色的表演给予评价。这就要求每个同学认真地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以及自己的行动对他人产生的效果。这个环节是整个角色扮演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讨论评价,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五)领会阶段:这个阶段其实是整个角色扮演的升华阶段,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与真实案例的处理过程进行对照,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白自己与实现的差距是什么;还可以让学生吸取评价阶段的各种意见,将整个情景再进行一次重现,将大家的综合建议融入到表演中。在《硬件组装与维护》这堂课上,我设计了四个角色:顾客、推销员、技术员和销售主管;还设计了几个问题:顾客要求配置一套高性能的电脑,但又要求价格比较低,还要得到令他满意的售后服务,包括正版Windows7操作系统的安装等。整个表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地惊喜,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远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其实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挖掘!他们会将自己配置电脑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表演中展现出来,这就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很接近,与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吻合。他们为了能向顾客提供一份配置清单,积极地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各种配件的性能和价格。为了能更真实地再现情景,他们甚至亲自动手布置场景,准备了不少的道具,这些都是出乎我的预料的。
五、角色扮演法的计算机教学反思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各自角色的活动,了解社会中各种角色的行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目的,帮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老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变成了管理者,由导演转变成了协调者。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老师仅仅是在关键问题上进行引导,让整个计算机教学程序沿着既定的计算机教学目标发展,收到预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的课堂计算机教学,角色扮演法要求老师预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设计课堂情境,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有一个提前的预见,在课堂上还要掌控整个课堂的节奏和发展方向,这就需要老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学生表演过程中,老师要全程关注;学生表演结束后,老师还要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一个清晰思路。这是一个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升华的环节,也是角色扮演法的关键所在。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对角色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学习知识,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校学习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衔接问题。
篇2:中文文秘专业角色扮演教学模式论文
1职高专中文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能力考查
高校文秘专业应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能把领导和决策者的意图、政策以及相关法律贯彻到实际业务中去的实际工作管理人才。更确切地说,就是要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门管理人才。从现今的文秘人才市场来看,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文秘专业基础知识,更注重对素质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文案写作功底,办公软件操作技能,行政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等。也就是说,用人单位需要复合应用型的文秘专业人才,该类人才的知能结构应有以下特征: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强调理论的应用;②相关的专业知识更宽广;③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更强。尤其是应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学识功底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具备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和领导工作群体的能力,是文秘专业人才极为重要的素质。我们的一些学生注重在成绩上有一长串的“优”或“良”,但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现实问题却缺少应对之策,这是基础不厚的表现。但在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选择文秘专业的学生对文秘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知之甚少,换言之,他们的选择可能带着对秘书这个职业的误解,甚至可能是盲目的。很多在校学生都以为秘书是花瓶杂役,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技能,只是从事一些简单机械的事务劳动,或认为秘书是“准领导”,是在领导身边工作的,容易为自己谋取发展升迁的机会。这些对秘书认识的误解导致学生对秘书角色认知定位出现偏差。
因此我们应正确引导文秘学生的专业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性,围绕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去传授知识技能,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提前进入“准秘书”的角色,更快速地、高质量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但是传统的文秘教学多半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这样势必淡化了实践,我们应顺应社会的需求,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而教学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集中到一点,就是将单纯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改革最大的难点是实践与理论的有关结合,培养能力必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笔者为此专门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
2“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目的、心态
角色扮演是通过行动解决问题的,先将问题找出来,再来演示这个问题,然后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当演员,另一些学生当观众。演示结束后,全体学生,甚至包括观众的那部分学生,都想得知大家怎样才能实现目标,实现目标的阻力是什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解决等等。角色扮演的实质是使表演者和观众处于一种真实情境之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对参与的理解,希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及其对此的态度,以及从不同的途径研究问题。秘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训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能预先体验秘书角色,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成熟、合格的秘书人员,在“角色扮演”中“模仿”,在“模仿”中“领会”,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而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也是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要进行实践教学,课堂上、教室里就是一个模拟的工作场景。教授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如公文办理的程序、接待工作的要领、接打电话的技巧、会务组织、公关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办公自动化能力的培养等等,在这些实务训练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场景,让学生来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有强烈的角色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演绎,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模仿、表演又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而青年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过一把表演瘾,享受参与的乐趣,模仿的快感,游戏的娱乐,同时从中体验秘书工作的技能技巧,寓学习于娱乐,是一种有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
3“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
3.1准备活动阶段首先,任课教师在进行模拟训练之前要设计好内容和范围,提供有关资料,或者是接待工作,或者是会议的组织等。在讲清理论的前提下,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会议组织”这部分内容,教师必须讲清会议组织的所有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秘书的工作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的形式自选办会的主题,写出会议的方案,会议的主题和内容范围可以多样,可以写新闻发布会,可以写新产品展销会,可以写服装展示会等等。每组人数的多少以模拟内容为准。小组成员拟定模拟内容,就编写表演脚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重温理论或实务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开展工作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秘书事务(会务工作、辅助决策)在模拟时,就可以有多种灵活的做法,而不是只有一个唯一的答案。如在”接待工作“中有这样的模拟题:某厂的厂长助理前来拜访你公司的总经理,偏巧总经理不在,作为秘书你如何接待这位来访者?――据此,学生们作出了不同的模拟设计,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作出不同的合理处理和操作,从而拓宽思维,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3.2排练预演阶段各小组拟出一个方案和写出表演脚本后,各小组成员各自分工,进行角色分配如“文书处理”一章由学生分别扮演成领导、秘书、办公室主任、邮递员、业务员等不同角色来进行收发文处理训练。在“信访工作”一章,让学生扮演成信访工作人员、上访者、领导等来进行接待、交谈、登记、交办、转办、立案、催办、结案、回访等程序的训练。角色扮演者确定下来之后,该小组可按照方案的程序和表演脚本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预演。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角色分配时,必须禁止教师给学生分派角色,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学生在表演中的行为,学生必须自愿选择扮演的角色,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状态。
3.3组织观众观众的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一点,全体学生才能对表演产生体验,下一步的分析才有可能深刻。教师应该观众布置任务,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任务如评价扮演者对问题的处理恰当与否,评论扮演者表演的效果如何,确定角色的情感以及思考的角度和方式,以及在实训过程中有哪些程序是错漏的,如电话的接听和信访工作这些内容的程序是比较繁琐、细致的,一不小心就会漏掉某些细节。应当让观众明白:大多数情况下,角色扮演有多种方法,如果他们有不同的方式来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的话,他们都可以尝试一下这种方式。
3.4代入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活动并不要求整个过程完美无缺,也不希望每个角色扮演者都总是知道该如何面对现实。表演要简短,只有等到大家都清楚了自己在剧中所表演的行为,行为技能操练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设计的情节能够表现原定的主题的时候,表演才应该开始。表演前要简单地布置场景,准备简单的道具。场景布置好了,教室的一角变成了模拟中的一间公司,或一个办公场所。在表演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学生可以轮换,以便表现角色的不同特点,同时也可以为讨论提供更多的素材。如对上访者的要求,信访工作人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交谈和处理的技巧,可通过轮换扮演的方式把不同的处理技巧表现出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篇3: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在医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物学是医学院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教材中有许多难点知识,学生对其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较易学习和掌握难点内容,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呢?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关键.因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笔者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中,角色扮演法收效甚佳.
作 者:郭继红 Guo Jihong 作者单位: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 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6)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角色扮演 教学方法 医学生物学篇4:寓角色扮演于英语教学中论文
寓角色扮演于英语教学中论文
一、前言
自心理学家莫雷诺(J.D.Moreno)创设心理剧后,角色扮演也就成为团体辅导、咨商,以及教学上的重要技术。角色扮演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个人学习角色扮演的机会,使个人能设身处地去扮演一个在实际生活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得以尝试和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增加角色学习,扩展生活知觉,促进行为的弹性和适应性。黄定华(:9)认为,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让充满好奇与想象力的学生有机会在各种可大可小、有时现实有时虚拟、表演性的或非表演性的、发生过的或从未发生的情境中释放热情,从而使口语得到锻炼,英语能力得到提升。笔者在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在英语的课堂中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来设身处地地锻炼英语口语确为一种学习英语的好办法,下面就“角色扮演法”的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及其在英语教学中对教与学的影响和作用一一阐述。
二、角色扮演法的概念
角色扮演教学法(刘灵:42)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法。它倡导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上,学生扮演各种“真实的”生活角色,模仿各种现实语言交流活动。
三、角色扮演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过程
一般来说,应用角色扮演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五个阶段。
1.创设英语交际的情景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角色扮演,师生可创设交际情景,培养创新精神。英语教学是一种有声的教学,教师应创设英语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直观、明了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商场贸易对话时,可采用现场贸易法进行教学。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可以选择讲台上自己要买的东西,但必须用固定的英语句型来“成交”。在创设的自然情景气氛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基本贸易英语。
2.分配角色
角色扮演是一种小组合作学习,但小组活动并不是让几个人一组念念单词、读读课文等就算是小组合作学习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给小组布置任务,如就餐时的用语,可用Whatwouldyoulikefor…?组织会话;其次,小组成员要有分工,例如不同的角色,餐厅服务员,一起用餐的妈妈和女儿等;最后,每个组员在小组中积极进行语言活动,相互之间共同加工,完成Whatwouldyoulikefor…?的整个会话活动。
3.模拟对话
当扮演的所在场景与角色都分配好以后,就轮到模拟对话了。角色扮演者要融入到自己的角色中,语言、动作、神态等要与该角色相符。在模拟对话中,要尽量模拟该角色应有的语音语调等,如活泼可爱的小孩子,他的语音语调应该是轻快的;淳朴的农民,应该是忠厚老实的……。此外,在模拟对话的练习中还要学会倾听,即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语言,能掌握别人说话的要点。在模拟对话中,角色扮演者之间应互相帮助提点对方的不足与改进之处,这也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模式。
4.表演
表演前的准备做好了,该是表演的时候了,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角色扮演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学生最为兴奋的时刻,也是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如教JEFCBook2(上)Lesson51Ann’sbirthday一课时,我让同学们在上课前先用彩带、汽球布置教室,并且准备一个小蛋糕。那天刚好有一个女生生日,于是我安排她扮演主人公Ann,其他同学扮演Ann’sfriends,大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一切的表演成为真实。表演中,同学们把单词如sandwich,plate,candle,doorbell,present及语法句法都运用到表演对话之中,是那么流利而有深情。这样一来,同学们也把那天的课堂内容牢记于心。 5.交换角色表演
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语言使用,运用不同的方式去操练英语口语,还可以适当地使用交换角色表演来训练学生对英语交际语言的掌握。交换角色表演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尝试,而不拘泥于一种表演模式。在英语教学这个开放式的课堂里,学生的`角色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在多样中体会到变化,体会到不同的人使用语言的不同的特点、差异。
四、角色扮演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寓课堂内容于真实生活情景中
角色扮演首先继承和发扬了“交际法”,是“交际法”学科内所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技巧(胡红辉,)。它要求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下各自扮演指定的角色,进行情景对话,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语言表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各尽所思,畅所欲言。在这个追求创新与个性发展的时代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了自我发展的空间。
2.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提倡同学共同进步
常见的合作学习活动有(萧若瑜,):游戏活动、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记录、设计并表演小话剧。通过这些合作学习活动,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提高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倡同学共同进步。
3.对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发展良好的自我独立意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杨淑英在《英语课本剧与提高能力》一文中说道:英语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知识,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发展良好的自我独立意识。思维的创新性是指能够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
4.帮助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同时也是了解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人语言知识的使用能力,也是能否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前提。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在这个国度里与人进行正常的交际。所以,外语教师还肩负着传授异国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使命。“角色扮演”正好可以通过各个小故事反映出说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宗教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结论
综上所述,角色扮演在英语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之一,运用此方法可以使学生把学到的英语运用到生活中,在我国缺少英语学习自然情景的情况下把英语口语化。它使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强化,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学生的能力多方面得到提高。
篇5:案例法会计教学论文
关于案例法会计教学论文
1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选择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一环,其选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为此,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有真实的数据和基本情节,不能随意进行编造,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对逼真的经济事项情景,将会计实践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充分体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实现学生会计实务的提升。第二,启发性原则。案例教学中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通过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为学生创造广阔思维空间,提升教学效果。第三,针对性原则。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需要从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出发,借助讨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四,参与性原则。在会计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在会计案例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和思考,充分运用学习的相关会计知识研究和分析案例,并且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第五,全面性原则。主要是指案例教学在选择专业案例时尽量保证内容的全面。一方面,在设计专业案例时要注重对会计教学内容的涵盖,面对现实生活实践中会计案例不能完全涵盖书本内容的现状,要求会计教师对一些特殊案例进行收集,使案例设计全面包含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案例讨论活动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活动的最终目的为了进行决策,而仅仅通过简单的案例模拟做出的决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不足。为此,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对决策者的风险倾向和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
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案例教学不仅重视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教学。会计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并不反对讲授法,并且认为理论讲授法可以为案例教学奠定知识框架、提供分析问题的策略。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内容加深理解。因此,在会计教学中不能单纯采用理论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要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第二,教师要丰富案例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逼真模拟训练,又可以采用典型示范引导;既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又可以鼓励进行个人练习。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教学形式时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3案例教学法对会计教学作用分析
第一,增强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学生要想获得会计知识学习的成功,必须对会计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会计教学中为了实现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与课本上的例题相比,案例自身的真实性是其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课本中的例题要么是编写者对现实生活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处理,要么就是凭借想象编造出来的。虽然课本中的例题与真实案例相近或相似,但是例题的答案与现实的真实情况却有天壤之别,这会让学生产生例题都是假的没有任何学习价值,当然也不会产生浓厚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提供的案例都是来源于正式注册企业或特定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的书面记录,甚至会是学生曾经了解的,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提升学生对案例的关注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学习欲望的提升。第二,提升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案例教学法提供的部分会计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涉及到企业的方案决策、高层管理人员,还会涉及到财会部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因此,在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时,极易让学生进入案例创设的情景,将自己假定为相应工作环境中的职员,通过对案例的认真阅读和仔细分析,积极参与到方案决策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策略,甚至有的学生会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出现在不同的案例中,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好奇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责任心。第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下,学生要想获得教师的认可或企业的好评,就必须对教师提供的实际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并且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讨论过程中大胆的表达出来,并通过合理的分析报告进行呈现。学生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体现自身的价值,往往会对每一个学习环节都高度重视。可见,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对具体操作技术和会计理论知识的`巩固,还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决策能力的提升。同时,案例教学法除了让学生学到课本上的知识,还可以丰富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就业十分有利。第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遵循实用原则,提倡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反对题海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在会计教学中教师承担着重要的参谋角色,教师只有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对案例合理布置、对讨论活动科学安排以及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才能实现实务与会计理论的完美结合,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益发挥到极致。可见,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还促进教师对教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第五,让企业间接或直接受益。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其会计处理或部分成功业务可以作为案例在会计教学中被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进行学习和了解,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产生对自身企业的进一步了解,甚至会主动购买企业的产品,这无疑是帮助企业进行宣传但却不需要企业花费任何费用。但是对于部分因违规会计操作或开展违规业务操作造成企业财务出现危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企业,往往不愿意将自身作为案例,这类案例一旦曝光必然会对相关的从业人员产生巨大压力,但是却可以唤醒他们的良知、道德和工作积极性,督促企业进行转变认真经营改变不利的局面。另外,如果可以在案例教学中邀请相关会计师和企业部门负责人,或者将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的报告推荐给相关企业,对企业必定是百利而无一害。同时,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不论在原单位还是在新单位都可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4结语
会计专业的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灌输为主,对知识的应用重视度不足。虽然在会计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讲解和传授,但是其教学目的不能单纯的局限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会计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论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应该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合理应用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实现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和基本会计素质的提升。
篇6:浅谈物理教学类比法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类比法论文
类比――是指在新事实同已知事物间具有类似方面作比较。类比法是人们所熟知几种逻辑推理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类比被誉为科学活动中的“伟大的引路人”,是它首先推动了假说的产生。尽管类比不能代替论证,但可以为理解新知识、概念和规律提供依托。因此,作为一种“从特殊推到特殊的科学方法”,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类比法应用的内容
1、新、旧知识类比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
如在学习静电场一节内容中,“电场”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此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可以用力学中所学重力场与之类比:地球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重力场中,都受到了地球的作用――重力。同样,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如:点电荷间的库仑力的作用)。再由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了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引导学生总结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也应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如此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又如:场强E和电势U这两个描述电场的物理量,E、U与检验电荷q有无关系呢?而牛顿第二定律M=F/a,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也为零,但物体的质量为一定值;再有,欧姆定律中R=U/I,若电阻不接入电路中,U、I均为零,但电阻R却一定。究其原因,盖它们都是事物本身的物质属性。这种简单的类比,使学生顿悟:E、U是描述电场本身性质的物理量,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与检验电荷无关,而定义式:E=F/q、U=ε/q只是定义E、U和计算E、U大小的。
2、生活经验与物理规律的类比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可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如讲电势差时,可用瀑布来作为例子,瀑布的水量越大,落到底部的动能越大;而瀑布落差越大,落到底部的动能也越大,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获得的,即瀑布的重力势能与瀑布的'水量、落差有关。让学生自己类比得出:电势能与电荷量和电势差有关:ε=qu
介绍弹簧振子的振动时,振子向平衡位置方向运动为变加速运动,学生不能理解加速度减小而物体速度增加这一现象,可用人的身高增长作类比: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高逐渐增高。当人的年龄接近成人阶段,其身高增长速度将逐渐减慢,但人的身高却仍在继续增高,只是增高变缓了,而并非人越长越短。当身高停止增长,人的身高达到了他一生中的最大身高。学生从这一简单的类比中高很易理解:加速度在减小,只意味着速度的增量在逐渐的减少,但物体的速度值却在增加,为变加速运动。
3、相关学科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类比
自然科学分科庞杂,物理只是众多学科之一,可以用其它学科的一些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帮助他们理解一些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
如讲解饱和汽,学生往往认为达到饱和状态时,液体不再蒸发。这可与生物学中“根对水的吸收”类比:当根细胞内的细胞液的浓度与土壤溶液的浓度相等时,相同时间内进出细胞膜的水分子数相等,为一动态平衡。学生可从类比中得出结论:密闭在容器中的液体达到饱和汽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液体蒸发产生的汽分子数和回到液体内的汽分子数相等,也是一个动态平衡。故宏观上液体分子总数不再减少,汽分子数不再增加。
又如,学生在化学这门学科中详细学习了物质的内部结构,知道了物质不灭定律,类比就可以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这样类比,可以使学生领略“类比”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既加强了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降低了某些物理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又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类比法应用的范围
1、应用类比方法形成物理观念
对于一些极为陌生、抽象的物理概念,如果用熟悉的、形象化的事物去类比,那么往往会产生“一语道破天机”的惊人作用,帮助学生加速认识过程。例如:学习电容器的电容概念时,电容是个陌生、抽象的物理概念。若把电容器、电容、储存电荷类比容器、容积、储存物资(具体水杯存水),可以使学生轻松形成电容是反映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这个概念。继续类比引申:电容器储存电荷的特性如何表征呢?是否同水杯存水一样?一样的话,它涉及的是哪些物理量?学生自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思考、猜想,得出电容器的电容类似容器的容积一样由本身结构决定,加深“电容”概念的形成。
2、应用类比方法引进新概念
例如讲磁感应强度的概念时,可这样引入:磁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磁场跟电场是否有相似的特性。在电场一章知道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及描述这一特性(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利用比值方法定义了电场强度E=F/q。那么,磁场对放入其中的试探体有无力的作用及描述这一特性(磁场强弱)的物理量是什么?如何定义?通过实验发现研究磁场和研究电场类似,若知道放在磁场任何一处的任何电流的受力情况,这个磁场就研究清楚了。同样利用比值定义了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B=F/IL。应用类比方法引进“磁感应强度”,降低了学生接受这一概念的难度。
3、应用类比方法理解概念
在教学中,应用类比方法帮助我们理解概念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用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类比物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电势差、电势、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类比重力场中的高度差、高度、重力做功、重力势能;等势面类比等高线;场的叠加类比波的叠加等等。利用类比法使抽象、陌生的概念变为具体、熟悉的知识,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综上所述,类比法在教学方面确实具有严格的逻辑推理难以取代的功效。但在使用类比方法时,要注意各种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在引进新概念、新规律时,应当进一步把它们的本质讲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
篇7:朗读教学五法论文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阅读教学的任务首当其冲的是朗读。对儿童而言,更能表达内心感受和感情的莫过于出声地感情朗读,摇头晃脑地读、抑扬顿挫地读、咬文嚼字地读、声情并茂地读,甚至带有表演性的夸张地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独特体会的亮点。
一、凭借语言文字。品读感悟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篇都是诗。作者的情感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索,从而就能获得审美感、意蕴感、成功感。
如教学《水乡歌》:“水乡什么多?歌多。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萝又一萝,唱咱水乡新生活。”这段话中,“多”“萝”“活”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吟诵之中,伴随着音韵美的魅力,水乡那隽秀的画面就会自然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再如教学《春笋》,用填空的形式,抓住几个动词“唤醒”“掀翻”“冲破”“冒”“长”“笑”,还有“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将这些词句让学生读读、议议、品品,让学生在作品中感悟,从而积累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读出春笋节节拔高、强大的生命力,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课文插图,引入情境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幅精彩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插图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来教学。借助课文插图,把儿童引入情境。即凭借插图突出感知对象,引起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让学生产生一种仿佛“置身画图中”的感觉。
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插图,弯弯的“月儿”挂在“蓝天”,轻缓的音乐在室内流淌,教师指着画面,动情地描述:“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呀!你们听着音乐,身体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的,你可以眯上眼睛……你是不是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孩子们美滋滋的脸上写满了兴奋:“我的腿好像变长了。”“我身子好像变轻了,我飞上了月亮!”“我乘着月亮船在银河里穿梭。”……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他们的想象放飞,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热。情境的生成帮助儿童寻找到了自己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语文教学论文 )让他们物我合一,神思畅达。
三、利用录音范读,体会情境
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感受的精华部分,可采用录音范读法,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把儿童领人情境,产生真切的角色认同。这样,文字材料被儿童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如《二泉映月》的教学,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进入角色,人情入境。教师指导学生用心地听、看、读、想,随着课文环境和情节的转换,改变相应的感情基调和语调,充分传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音乐美,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磨炼、亲人的嘱托和积淀在胸中的种种不解情怀,化为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支无比美妙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四、结合自身特点。迁移情境
要让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训练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教师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茅盾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创作潜能亮起来。
如《小雪花》中有这样一句:“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寒冬腊月,躺在被窝里做梦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对学生说:当时的小树和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也是这么一种感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注意不能高声读,声音高了会把小树和麦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读得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兴味盎然。
五、编排小品表演,体验情境
琵琶大师刘德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同样,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表演才能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活泼优美的语言,使学生的脑、手、眼、嘴真正地动起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让学生读进去,直接与文本对话,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表演得生动形象。
如《北风和小鱼》,在充分识读的基础上,可编排小品进行表演,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情境。扮演“北风”的男孩一个个得意洋洋,神采飞扬。有的气势汹汹,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而扮演“小鱼”的女孩子笑容满面,神气备至。学生们通过表演,把北风的得意狂妄,小鱼的毫不示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器官,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就要让儿童的情感、心理与文本产生共鸣与默契,让儿童愉悦地释放本真,让儿童像儿童那样在课堂中生活,让儿童在热烈的情绪中,去感受、去感悟、去表达。
篇8: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论文
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的运用论文
[摘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尝试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首先,我分析了角色扮演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我发现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角色扮演时学生参与不均衡、角色扮演教学流于形式。因此,为有效提升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我提出了加强小组合作、丰富角色扮演的内容等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角色扮演;小学英语;教学
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使得小学英语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为有效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学好英语奠定基础,我尝试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角色扮演可以让抽象的教材内容,生动形象起来。而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真正融入角色,熟练掌握英语知识,也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才能达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本文中我将详细阐述如何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
一、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知识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教材内容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接受能力较弱等特点。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英语知识,并且学生也能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教材内容,这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同时,还可以活跃枯燥无味的小学英语课堂气氛,最终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知识。
(二)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英语学习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升口语水平。在以往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产生了制约。但是将角色扮演应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在课堂中便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口语练习环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频繁交流,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角色扮演时学生参与不均衡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时,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即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通过调查得知,在角色扮演中,平常在英语课堂中表现积极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而平常在课堂中较为沉默的学生,很少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而表现积极的学生会在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其他同学更加沉默寡言,两极分化情况尤为严重。这使得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全部参与到角色扮演的学习中来,不能得到全方位发展,进而达不到角色扮演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角色扮演教学流于形式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左右,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在四十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并且还要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这对英语教师而言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没有较强的规则意识,所以教师将角色扮演应用到课堂当中,学生无法理解该教学模式的真正用意,单纯觉得有趣,而教师还需要对课堂知识进行讲解,从而疏忽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难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另外,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会出现闲聊、看热闹等现象。学生开心过后,英语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致使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小组合作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实力均衡,互相之间能够优势互补,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当中,不仅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英语水平均会有所提高。让小组之间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提问,这样学生可以进行多次练习,从而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小组之间进行训练时,教师要严格监督,防止部分学生趁此机会滥竽充数。总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关注学生是否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注重学生的交流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以小学英语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Unit2《Myweek》PartA的教学为例,有一段对话是:“Teacher:Goodmorningboysandgirls.XiaoMing:Goodmorningteacher.XiaoHong:Goodmorningteacher.Teacher:Howareyoutoday?XiaoHong:Fine,thankyou.Andyou?Teacher:Iamfine,too.Doyouoftenreadbooksontheweekend?XiaoMing:Yes,Ido.XiaoHong:No,Idon’t.”教师可以利用这段对话,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角色扮演,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这样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能够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并且提高口语能力,还可以将所学内容应用实际生活当中,有效实现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丰富角色扮演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讲完,学生熟练掌握课堂内容后,才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但是,若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熟练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就无法拓展思维,发挥想象力,也无法从角色扮演中真正学习到英语知识,英语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提升。不过小学英语教材中的内容,能为教师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提供帮助,因为在现有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所以,小学英语教师要熟练运用教材内容,并且及时创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角色扮演的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学习英语知识,进行知识创新,这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例如,以小学英语人教版(PEP)五年级上册Unit1《What’shelike?》PartB的一段对话为例。“LiHong:Whoisyourheadteacher?XiaoMing:MissZhang.XiaoLi:MrWang.LiHong:What’she/shelike?XiaoMing:Sheisfunny.XiaoLi:Heiskindly.LiHong:Ishe/shestrict?XiaoMing:Yes.XiaoLi:Yes,sometimes.”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该段对话应该怎样正确发音,让学生熟读。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进行练习。让学生真正熟悉教材的内容以及知识后,教师进行提问,并及时纠正其中的错误。最后,因为学生对对话内容以及知识已经很熟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与创新,并运用本节课知识点,谈谈其他任课教师是怎样的。如果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对话,并且应用到实际当中,那么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且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英语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教师要肩负责任,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熟练运用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并且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角色扮演教学的最大价值,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南金燕.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祖国,(19):263.
[2]蔡志叶.浅析角色扮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未来英才,(24).
[3]丁莹.角色扮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5(33).
篇9:角色扮演式分层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角色扮演式分层物理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一、分层教学与角色扮演教学的内涵
(一) 分层教学
1.分层教学的定义。当代差异教育专家汤姆林森认为:“分层教学的核心思想应当是将学生的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 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 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 最终使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1]
2.分层教学结构的分类。从分层教学结果分析, 美国分层教学专家罗伯特・斯莱文教授对分层教学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他在《小学分层教学》中将分层教学划分成两个维度, 即:分班制分层教学和班内分层教学。分班制分层教学是从学校层面实行按能力分班或者学科制分班。班内分层教学则是在班级内部将学生进行分组。[2]
3.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策略一般可以分为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程分层、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等几个方面。[3]
(二) 角色扮演式教学
角色扮演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参与学习的一种方法, 通过让学生扮演虚拟情境中的不同角色, 尝试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 进而更好的达成提升中学生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5]当今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更新已有观念, 寻求创新的教学方式, 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角色扮演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 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F1车队”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由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研究成果中, 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总框架, 包括: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三个领域、十项“核心素养”指标, 在“核心素养体系”的.整体框架基础上, 提出高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共有四个维度: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6]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责任感呢?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英文拼写为Formula One, 简称为F1。“F1”比赛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比如说争分夺秒的精神, 团队精神, 对科学真理追求探索的竞争精神。本文探索出一种“F1车队”角色扮演式分层布置作业的模式”, 我根据学生的高一第一次月考物理成绩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小车队, 分别为:奔驰车队、法拉利车队、红牛车队、迈凯伦车队。每个车队每天布置不同的作业, 并在月考时对每个车队有进步的队员进行分层评价奖励。
三、实施效果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据, 对“F1”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的结果进行比较, 分层前第一次月考的数据是:三班的均分为40.04, 五班的成绩为39.65, 两个班级的优良率都为0。分层后第二次月考后数据是:三班的均分为43.3, 五班的成绩为44.3, 两个班级的优良率分别为三班为4.3%, 五班为4.6%, 这是第二次月考全年级唯一在普通班出现优良率的班级。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分层后第二次月考两个班级的平均分很明显有所提升, 而且三班出现了全年级普通班级里唯一的优良率, 说明分层教学在做到“好生更好”, 并没有让“差生更差', 而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升, 两个班级是全年级唯一有优良率的班级。
另外我们还对学生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的态度进行了调查, 综合调查数据表明, 76%的学生对“F1”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作业模式还是持欢迎态度的, 这说明开始理论分析的优点基本都实现了, 也说明了这种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作业模式确实比传统的作业模式更科学。
综合“F1”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作业模式的理论构建研究过程以及对西江中学两个班级实施调查研究表明, 一方面, 角色扮演式分层教学虽然在全国鲜见, 但它具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教学效益, 它的出现一定会引起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与研究。另一方面, 分层教学在其理论与实践中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问题, 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1]普赖斯顿・费德恩, 罗伯特・沃格尔著, 王锦等译.教学方法――认知科学, 促进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27
[2]Robert E.Slavin.Grouping for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Educational Psychologist[J], (22) :2-2
[3] 黄忠敬.分层教学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支架”[J]教育观察旬刊, , 6:95-95
[4]何惠平.角色扮演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湘教版“青藏地区”为例[J]环球人文地理, 2015, (9) :263-264
[5]徐晓川, 卢红.从传统学习到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 , (11) :16-19
[6]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篇10:趣味识字五法-教学论文
趣味识字五法-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笔者在低年级识字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一、趣味“儿歌”识字
“王先生,白先生,两人坐在石头上。”小时候,老师在教“碧”字时,教会我们这个儿歌,从此,“碧”字便铭刻在心。儿歌朗朗上口,易学好记,比起传统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识字方法,儿歌识字深受儿童喜爱。
儿歌识字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因为汉字大都是合体字,哪怕是一个从没见过的字,也可以将它拆分成几个部件,在构成上找识记规律及方法。比如教“牵”这个字时,我先引导观察该字南“一、人、一、牛”组成,然后给学生看牛郎图,启发学生编个儿歌来记住“牵”字。同学们思路大开,有的编:“一个人手里拿着绳,后面牵着一头牛。”有的编:“一人在上,一牛在下,中间隔着秃宝盖。”在编儿歌的过程中,学生开发了思维,他们表示,通过这种方式识记的字,遗忘率也很低。
自编儿歌成了学生识字时的热门方法,如:学“椅”时,编个儿歌顺口溜:“一把木椅真奇怪”.学“篮、蓝”时,编了两句儿歌:“竹字头,是篮子,砍下竹子编竹篮;草字头,是蓝色,植物花草颜色美”.学“照”时,又说:“一个日本人,拿着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编故事,尽管自编的内容不一定对称,不一定押韵,但是能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学生去动脑认记,识记效果明显,那识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趣味“故事”识字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要想在整个识字过程中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可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性,把所要完成的识字教学寓于生动故事之中。
记得在教学“灭”字时,给学生讲我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一天,我在炒菜时,因为火势太旺,锅里居然起火了。伴着“滋滋滋”的声音,火苗子迅速往上窜。我吓得手足无措。怎么办呢?(教室里鸦雀无声,看来,小朋友们都替我捏了一把汗。)这时,我急中生智,赶紧抄起锅盖, “啪”的一声盖在锅子上。哈哈,火苗一下子就没了,火灭了。(孩子们高兴地拍起了手)于是,我在黑板上演示:用“一”样东西把“火”盖住,就可以“灭火”.这就是一个——“灭”.从此,班上无一学生忘记这个“灭”字。
在我的影响下,学生有时也会自编故事来帮助识记生字。如学“呆”字,他们会说:“一个人张着‘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再如学“破”字时,有学生也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和小朋友赛跑时,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被路上的小‘石’子划‘破’了‘皮’。”根据构字特点去编故事,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更间接地揭示了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岂不是一举两得?
三、趣味“对话”识字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有趣的汉字对话:
“庄”对“压”说:“一点儿也不要犯错,错了就永远也翻不了身了。”
“广”对“厂”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吞”对“吴”说:“你的嘴怎么长到头上去了?”
“鸟”对“乌”说:“不长眼睛的,你眼前能不漆黑一团吗?”
这样的汉字对话生动有趣,我看过了,笑过了,也牢牢记住了。借于此,识字教学中,我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让孩子识记形近字。如教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一文中“渴”和“喝”这两个字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口”和“氵”所表述的含义,再用汉字对话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喝”对“渴”说:“你有水呀,怎么还这么渴呢?”
“渴”对“喝”说:“唉,我不像你,没有嘴巴,怎么能喝呢?”
课堂上,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学生们一边读一边笑,很容易就把两个字记牢并且区分了。像这样的汉字对话,道出了形近字之间的区别,字的意思也显而易见。学生在对话中识字,在识字中理解。
四、趣味“情境”识字
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识字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识字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要寓识字教学于学习生活中,从生活中识,在情景中识。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就常常运用情境教学法来识字。
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这篇课文时,学生说司马光很聪明,我立马问学生:“你们也想做聪明的孩子吗?”同学们异口同声——“想。”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聪”字。“那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呢?答案其实就藏在这个字当中。”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相继在字中找到了“耳、口、心”.我再问:“那‘口’字上的一点和一撇像什么呢?”“像眼睛。”“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收到表扬的孩子乐开了花。我顺势引导:“上课时,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这样才会越学越聪明。”
例如,在学习“波”与“泼”这两个易混字时,我创设了这样两个情境。“泼”:泼水节到了,有人把“氵”泼到你的头“发”上,哈哈,你的头发被“泼”湿了,这就是“泼”;“波”:有一天,你在玩皮球时,不小心把“皮”球掉到“氵”里了,呀,水面上形成了一圈圈的.波纹,这就是“波”.
五、趣味“演变”识字
汉字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因义构形”,二是“由画到字”.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古文字、图片、动画等形式,把汉字分析得更生动些,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汉字的演变,初步理解汉字的造字法,感受到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如“闻”字,它是个因义构形的字,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然后利用课件呈现一个人在门内侧着耳朵听外面声响的动画,直观形象地将该字的构字意义呈现出来,学生在这样动态的观察感知中不仅记住了字形,也理解了字义。
再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7 >中有两组比较相近的偏旁:“衤、礻”,学生特别容易混淆。为了让孩子区分,教师教学时要追根溯源,让学生知道偏旁的演变过程。一位老师曾这样教学“示字旁”:先告诉“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T”,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的上面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表示日月星三神,这就成了今天的“示”,由这个“示”字,又演变成了“礻”,带这个偏旁的字,大都与神有关。通过这样介绍古代传说、造字过程,学生理解了字义,也耳濡目染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篇11:立定跳远教学九法论文
立定跳远教学九法论文
立定跳远教学九法论文陈渊 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中学(562400)
在近几年中考体育中,立定跳远占了很大的比例,没年不是必考就是选考,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又是一大难题,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立定跳远的教学,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一味地进行蛙跳练习,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立定跳远的教学就没有太大的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1双脚连续跳台阶
要求:开始练习时采用逐级跳,练习3?―5组后改为隔级跳(3―5台阶)练习4―6组。
2抱膝收腹跳
要求:双脚用力蹬地,双手用力 向上摆,跳到最高点时双手抱膝,体会收腹动作,练习2―3组,每组10个。
3双脚跳踏板摸高
要求:双脚蹬跳踏板时有力向上摸高,身体要充分伸直,手向伸直,练习5――10组。
4跳高练习
要求:墙高80cm,由下高上跳起,连续跳起,每组10次,5―10组体会用力的要求。
5斜坡跳
要求:斜坡角度30°―40°落点在海绵垫上,斜坡跳时,双脚跳起尽量向前举,完成收腹动作,同时身体前倾,练习20―30次。
6深蹬跳
要求:上体不要前倾,下蹬时膝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双臂有力向上摆起,体会双臂摆动用力,练习10―15次。
7连续蛙跳
要求:两臂摆动时有力,膝关节弯曲不能大于90°,两脚蹬地猛跳,伸展充分,连续跳不能停,每次1.5―2.0m,每组20m.
8由跳箱上往前跳
要求:从跳箱上(或其它高物,高度不超过30m)迈步起跳完成挺身动作,并保持挺身姿势一定时间后再落地,做5?―10次。
9单杠双臂悬垂收腹举腿
要求:单杠悬垂将腿收于胸腹之间,然后双脚用力向前上方撑出去,体会朝前撑的动作,每组10―15次。
通过以上教学,可以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蛙跳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的挥学生的弹跳力,有助于提高跳远成绩,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12:常见导入法数学教学论文
常见导入法数学教学论文
一、问题导入法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对一些新颖的东西总想看个究竟.这样,在导入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设置一些疑问或矛盾,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实现数学知识在问题情境中生成,同时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例如,在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在初中时,我们学习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a2+b2=c2,了解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么斜三角形的三边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是a2+b2+x2=c2,还是a2+b2-x2=c2呢?如果存在这样的关系,那x=?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启发,引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二、趣味导入法
1.游戏导入通常,游戏活动人人都喜欢.游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学习的紧张心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适当地增加游戏,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不断高涨.例如,在讲“排列”时,教师可采用游戏导入法来导入.首先,要求A、B、C、D、E五名学生上台进行朗诵表演;其次,选出两名学生作为评委,为他们逐一打分,决出名次;再次,鼓励C、D两名学生去询问评委关于自己的比赛成绩;最后,要求一个学生对C学生说:你与D两人都没有能拿到冠军,我深感可惜,又对D讲:你并不是他们中最差的.当学生完成所有的表演后,要求全体学生分析他们五人的名次排列情况.这样导入,学生感到好奇,迫切希望知道结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2.竞赛导入
竞赛能够满足高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求.通常,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而通过组织一些竞赛活动,如抢答赛、小组赛、排位赛、男女赛等,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男女竞赛的方式引入新课,将男女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根据前面所学习过的“椭圆及其简单的几何性质”与“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知识,比较哪个小组能够分析出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结果,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总结,完成了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扩充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有许多的知识点是紧密相联的,若所要讲解的新内容与前面所学的内容存在着某种联系,教师则可以抓住这层关系运用类比法进行新课导入,以旧知识促进新知识,从而训练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有针对性运用某一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很好地将旧知识与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四、动手导入法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动手导入法就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思考.在数学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来导入.例如,在讲“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可进行以下设计:事先准备好一根绳子与一本作业本,要求学生将绳子的两端各系上图钉,且图钉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绳子的长度,然后将图钉固定于作业本上,用笔将绳子绷紧并沿两固定点画线,这时呈现出一条封闭式的曲线,也就是将要讲授的椭圆.
五、结语
总之,课堂导入是教师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恰当的导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数学课堂导入的方式丰富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这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等来选取最合适.有效的导入方法.
篇13: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的浅析论文
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的浅析论文
一、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探究法误区
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来传授语文知识,造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在我国实施教学改革之后,初中语文教师开始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法最新是由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并阐述了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式。说明比较是所有思维以及理解的基础,人们可以经过各种各样的比较来理解世界和了解世界。可是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在应用探究法的过程中进入了误区。假如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能够依照计划使初中生应用探究法进行学习和思考,把课堂上学习的初中语文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总结规律,使学生在一定时间的训练和适应之后,可以积极的、举一反三地学习。那么,这种探究式学习方法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授课和初中生的学习都是好的,也是高效的',学生在互动和沟通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可是假如过于深入应用探究法,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放得过深,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就很极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师对这一方法理解得并不到位,甚至错误地理解了探究式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本意,把教学都推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担负全部的课堂学习任务,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模式,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对其实施引导,使初中生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初中语文课文的知识。甚至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又开始实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节课教师是表演的主角,不去留意学生是否听明白和理解到位。甚至有时初中语文教师对探究法直接粗暴的加以否认,认为其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二)设计探究题误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深受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并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其运用范围也特别广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探究题,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能够逐步提高,并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探究题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意义十分巨大。可是当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时候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为极端性,比如一些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特别深奥,初中生难以理解,不符合探究题的设计初衷,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能达到原先的教学目标,不能够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又比如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过于简单,对于当前的初中生来说思维深度不够,没有思考性,初中生直接就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探究题的意义没有表现出来,探究题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城乡出两张皮的现象。又比如探究题设计的时候不考虑其层次性,这就让初中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能逐层提高。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当初中语文教师设计的探究题不合适的时候,探究活动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原本的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启发功能不能体现出来。
二、改善初中语文探究法教学的对策
(一)探究法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引导作用
在进行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论探究的形式是怎样表达和呈现,其探究模式始终就是一个教育教学方法,不要将其简单地当成一种形式,我们需要将其看作为一种观念或者是指导思想。在实施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从理论出发,深入研究其理论构成和理论含义,之后再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成功地运用探究式来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对比,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掌握其本质。要注意探究的过程以及结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初中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正确引导,关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成果和效果,而不是对学生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对学生不管不顾,把所有问题抛给学生,这不仅不科学也是不可取。
(二)开展探究问题设计,体现启发教学
要想使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让探究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设计科学合理的探究问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探究题能够满足初中语文日常教学需求,达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探究题的时候必须考虑探究题的三大特点。下面对这三大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第一,具有全面性,要求初中语文探究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课堂教学目标和要求。第二,具有循序渐进性,初中语文探究题的难度要是渐进式的,题和题之间不能有太大的跳跃,使出示的问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提升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第三,具有思维的启发性,初中语文探究题要求其不能是课本内容的再现,而是能够起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能够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题目。
(三)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归纳、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上,应用探究法进行授课,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这种归纳总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学生个人进行总结归纳,也可以是小组成员共同对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探究之后的归纳总结,因为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并没有完成任务,而是需要最后的总结来画龙点睛。假如没有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那么此次的探究活动只能说是成功了一半,初中语文老师要鼓励学生仔细大胆、科学合理地梳理归纳。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不要走入探究法的误区,要端正态度,用科学的方法来实施探究法,让探究法来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新时期,教师要能够贯彻新课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
篇14:文题教学五法论文
文题教学五法论文
文题教学五法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文题教学五法。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目”,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
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一、因题设疑,以疑启思,激发兴趣
学过教育心理学的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之。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在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在解题时对学生说,教科书是同学们必备之物,就像我们吃饭时的碗筷一样。新学期开学,当你拿到新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可是题目却用了“珍贵”一词,这不是很奇怪吗?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请大家阅读课文。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大增,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读完之后,我让学生回答教科书“珍贵”所在,发言特别踊跃,教学效果很好。教《中国石》时,我诱导学生,石头是一种很普通的东西,你能说出一些石头的名称吗?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被边防战士称为“中国石”,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呢?它的名称是怎样来的呢?你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中国石》告诉了我们,现在一起来学习。通过这样设疑,题目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学生探求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学生对小姑娘发现石头的形状像雄鸡,而“我”由形似雄鸡联想到祖国的版图,定名为“中国石”的经过,读得特别津津有味,对战士们以“中国石”寄托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思产生了共鸣。
二、理解文题,抓住线索,把握重点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一次科反活动》、《高大的皂荚树》、《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可以明白了。而有的同比较含蓄、隐晦,只是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如《登山》,老师一般在解题时,只是说课文写列宁走过险路登山,让学生思考列宁为什么要走险路登山?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叙述列宁和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的段落,学生马上发现这些段落只是全文的一半内容。这样,学生有了疑惑。然后我又让学生在余下的段落归纳还写了什么内容?很快,学生概括出课文还写了日出景象和列宁毅然决然走险路下山的事,最后向学生点明题目《登山》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重点是列宁走险路自觉锻炼革命意志。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描写列宁走险路的句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列宁的言行,体会小路的险,感受伟人的勇气和魄力,语文论文《文题教学五法》。
三、对比分析,明确中心,品味构思
对于题材、体裁、写作方法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文章,通过对题目的对比分析,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如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我让学生与《小珊迪》和《倔强的小红军》的题材、体裁和写作方法基本相同,注重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划描写,以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互交替铺展情节,甚至主人公的结局也以死告终。从题目看,《小珊迪》作题平淡、苍白,这与作者要表现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揭示资本主义罪恶制度有关;而《倔强的小红军》则明确揭示了人物的倔强性格。《小珊迪》歌颂了手足情深、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倔强的小红军》则歌颂了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小珊迪命运悲惨,可怜可悲,令人同情、心酸,他的死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我”同情之余,内心是无奈;而《倔强的小红军》中小红军行为悲壮,可歌可泣,令人感慨、激昂。作者(陈赓)悲痛之余,心中是悔恨的。这样通过文题的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了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表现手法、人物类型都基本相同,但写作目的不同,中心思想自然有有差异,所以在构思、材料安排上要为中心思想服务。《小珊迪》的“我”先误认为“可能上当”再详细道出实情,死前的细节描写“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表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倔强的小红军》的小红军用极为机智的办法谢绝陈赓的帮助,后来陈赓从联想中醒悟到自己被小红军“假装”的样子“骗”过了,他回头找到“倒在地上”的小红军,掏出小红军的干粮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这个细节把情节一下子推向高潮,这样构思有力地深化了中心思想,这“牙印”刻下的是小红军赤诚的心,坚强的意志。
四、吟诵比较,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吟诵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能逐层剥开语言的外衣,进入知、情、意、思相互交融的阅读境界,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文题教学也需要而且必须吟诵。《劳动最有滋味》这个题目,我读了三种语气让学生比较。先读成一般的陈述语气很平淡,表现不出作者鲜明的`劳动观点,疑问语气也表达不出作者坚定的劳动信念,只有感叹语气才能准确地表现作者在劳动中获行的滋味和乐趣的感情。并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比较三种语气的差别,确定朗读课文的基调。然后进入对全文的朗读理解和诵读指导,同学们较准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以题导写,加强训练,培养能力
文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了课文作依照,学生在对具体的文题时如何审题、选材、构思、布局、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会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得到许多直接的感受,很好地发挥课文对作者文教学的范例作用。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效果就显而易见。主要方法有(一)仿写。学了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相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教了《高大的皂荚树》后,写《茂盛的榕树》;讲了《旅行家树》后,练写《四方竹》。(二)迁移。迁移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渗透、运用而获得新的知识的过程。将课文题目略作变化,成为作文题目。讲了《海滨小城》,换一个地点写西樵官山城区。因写作对象不同,学生模仿时必然进行必要的创作变化,从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不改变题目原文的意思,将课文体裁改变,进行改写、扩写,也可以达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教了古诗《寻隐者不遇》,要求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改写成记叙文,描写“我”与童子三番问答的情景和人物的神态、心理变化。因原诗以答代问,要改写成记叙文,必须展开想象,从而达到训练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目的。学生动起笔来有例文可依,因而言之有物,趣味盎然。
总之,我们重视文题的教学,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注:本文所举的课文篇目,均源自人教版教材第七、八册。
篇15:任务驱动法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一、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学科。任务驱动法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模式正好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一特点。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去,能够提高学生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但是,在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细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丧失教师主导作用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学生的自主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误解了其含义,以为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完全让学生来主宰课堂,丧失了作为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够和自主性不是很强的问题,导致有些自制力不高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监督管理的条件下玩电脑游戏。在分组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小组有学会的就可以了,所以不去亲自实践。还有些学生因为求胜心强,而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心理,这恰恰是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二)传统信息技术教材不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教材是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可靠依据,然而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许多课堂仍然采用传统的教材,信息技术传统的教材一般是从信息技术的原理概念出发,先进性抽象的概括再进行具体的实践简化。这种传统的教材虽然在传统的教学中适用,但在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中并不适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老师仅仅是利用任务驱动法,将课本上的知识交给学生。用任务驱动法去匹配教材,却忽略了教材的选取是否有利于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施。
二、任务驱动法为核心,教师为主导
现代信息教育课堂的`改革往往生搬硬套的将任务驱动法直接放到课堂之中,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只有以布置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把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落到实处。
(一)合理构建任务驱动法模型
在小学信息教育课程中要任务驱动法主要是按照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这四个流程来进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分为以下几点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任务的设置是任务驱动法实施的关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的水平和本次课程要完成的目标巧妙地将任务和问题分成模块,激发学生各个击破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教师在斟酌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先有学生独立探索,遇到问题则对学生进行辅助完成。
2.确定问题,明确任务:学生在得到任务后,很多时候不明白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处理方式毫无条理,这时候教师要创设一条学习和探索的主线,并且为学生提供资料,告诉学生哪个问题应该去哪些网站可以有资料参考。
3.综合测评: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综合测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在别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自己的小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老师正确引导学生互评、自评。然后又对本次任务进行整体点评。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让任务驱动法在教材中有效渗透
1.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教材:以一系列的信息处理任务当作主线来进行组织编排,就是把教学内容的难易按板块分开,然后把相近的有联系的内容放在一起。一个层次结束后再进行下一个更高的层次。
2.教材的选取要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编写教材要以基础的操作为切入点,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更高的普遍性,好多操作具有很大的共性,让学生通过某些基础课程进行迁移,举一反三。例如在word和exal的基本处理中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
3.处理好基础与创新的关系:信息技术是一个由知识到技能逐步积累的过程,同时也是需要发散思维的过程,教材的编写除了要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留有一定的空间。
4.注重课程的结合:学科之间都是相通的,在数学语文和外语的学习课程中,有好多问题都能拿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层面来进行解决,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效的迁移,综合的利用,可以互相渗透。
三、总结
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任务驱动法也逐步的正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但在实际中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课改的目的是为了高效率的学习,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的教育也只有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才能真正的达到教育的目的。
篇16:论文 交际法语法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现代外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要得到充分发展,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本文主要论述语法在教学上的地位以及如何用交际法教语法。首先,通过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法的对比,回顾80年代对语法的排斥以及90年代对语法教学的反思,指出语法在教学上的重要性;接着对现行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进行分析,透视书中的语法项目如何在交际活动中呈现;本文最后提出几种交际法教学语法的课堂教学方法。
关键词: 交际法 语言知识 教材 教学语法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the learner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Grammar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ngredients for its ful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Grammar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Grammar Teaching. It starts wit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a review of Grammar Teaching histor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grammar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in ELT, and then analyzes the textbook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trying to find out how this book presents the grammar items with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the teachers on how to teach grammar by adop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Key word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language item teaching materials grammar teaching
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必须重视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实际运用的知识(Hymes, 1972)。在外语教学中培养交际能力与培养语言能力同等重要。在Hymes看来,语言能力恰恰是一种办事能力,即使用与语言的能力。语法知识是源,并非是一种本身就存在的智力结构的抽象认识状态。Hymes认为,语法知识的使用才是关键的问题,它属于交际能力的一部分。那么,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
外语语言知识,是指外语语言本身的结构和规则,语言既是行为,也是知识。作为行为,它是人的社会化的交往手段;作为知识,它是社会行为内在化的结构,是言语产生和理解的中介。
语言结构,是指音,词,句,篇结构。掌握外语的语音,语调,词的组织结构,句型和语篇的组织结构,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语言规则,指语法规则,包含掌握词形变化和选词造句的规则以及语言符号的聚合规律(Paradimatic rule)与组合规则(Syntagmatic rule)的总和。
掌握语言的结构和规则能监控语言使用的正误,提高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并有助于生成很多句子来灵活表示思想以进行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思想,而语言教学就是为了教会学习者如何进行交流。社会不断发展,外语教学的方法也不断推陈出新。但在交际法出现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占统领地位,学习者的听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而当前在交际法的影响下有一种倾向,即在“淡化语法”的口号下否定语法这是不可取的。
一、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主张语法-翻译法的学者认为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或通过外文学习来磨练智慧,促使智力发展。因此,学生必须掌握外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以便能运用来进行翻译。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通过语法规则,背诵词汇,应用语法规则做翻译练习等从而得到很多逻辑思维。
语法-翻译法主要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对整篇课文大意的译述,把课文逐句从外语译成母语的活动。对课文中语法规则作演绎的解释,以及直接阅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等几项。课堂活动除了课文朗读和学生用外语翻译作练习外,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母语进行教学。
由于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所以非常重视词汇和语法学习,强调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在教材设计编写中,不少课文选自外语的文学原著或来自文学原著的简写本。课文会按语法现象和项目的出现顺序来安排,很多教材采用线性排列的组织方法。课文后面一般编有语法项目的解释、练习,并有外语和母语对照的词汇表。
在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的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出大批能阅读能写作能笔头翻译的学者、专家、博士。但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把外语教学推进一个尴尬的境地。那就是外语博士到了国外不会听,不会说,不能交流。随着社会的发展,相互间的口头交际需要不断增加,对聆听理解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语法-翻译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大批学者,语言学家不断致力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的尝试。这样,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认知法相继出现。
70年代的交际法
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The Functional Approach)或功能-意念法(The Functional-notional Approach),产生于70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它的建立是人们深入研究语言功能的结果,它的建立标志着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开始从注意语言形式和结果的教学转向注意语言功能的教学。
运用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Hymes认为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他还必须懂得怎样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因此,外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外语的交际能力,即要培养他们懂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学生需要懂得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他们应该懂得不同形式的语言结构可以表示同一功能,同时也应该懂得同一结构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
Littlewood 在1981年出版的《交际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一书里描述了交际法教学活动的类型。
语言结构性的活动
交际前活动
准交际性的活动
功能性交际活动
交际活动
社会交际性活动
准交际活动是为真实交际做准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他们可以是句型操练,对话等项目,目的是对外语中的句型和结构进行训练,为交际活动作好准备,没有对外语结构和句型的掌握,要进行交际是困难的。功能性的活动是利用语言功能取得有关信息。社会交际的活动是利用语言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以是角色扮演,解决问题等活动。
80年代对语法教学的排斥以及90年代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
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语法教学本身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
特别是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Krashen区别出“习得”和“学习”两个概念。 Krashen 和Prabhu等人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外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削弱甚至取消语法教学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以及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1992年,Widdowson在一次演讲中指出,语言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综合的记忆中的词块 (l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语法规则。语法在语言中起调节性的作用,但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学语法是不可能真正学会一种外语的。
当然,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人们现在更多地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grammar awareness),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包括Ellis等人在内的一些外语理论研究者们正在致力于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地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
二、交际法教学语法的教材编写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之所以能成为这样一种方便的交际工具,是因为它的系统性。系统性反映在它具有极强的规则性。语法规则是语言的主要组成,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语言交际实际是一种信息编码和解码活动。语言信息编码和解码的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本身的内部规律即语法规律;二是社会交际的原则。因此,教学语法必须引进语境因素,在教材编写时要充分考虑语法规则与交际原则之间的协调关系,把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
同时,束定芳指出教学语法的编写必须在大量丰富、真实和分级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材料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法意识,从而使学生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外语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目前,交际法的教材很多,并且有各种不同的设计类型,有纯粹功能型的,有结构型的,也有功能-结构型的,还有题材型的。按题材编写的教材可以照顾语言形式的系统性安排,又能适当地安排功能项目,基本上遵循Widdowson 和Brumfit的以语法结构为核心的模式,是编写教材较好的设计形式。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可以算是按题材型编写的教材。在书中,编者以学生、家长和教材为中心人物,通过他们在校内的活动(上课、课余生活、过教师节、开运动会、互相帮助等)和校外活动(如外出旅游、过生日、过中秋节、过圣诞节、家长教师谈话、在农场劳动等)来展示各种学生、家长和教师在交际中出现的较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而且,在Junior English for China系列书中,语言形式,语言项目有序地体现在这些真实的情景,语言上,使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同时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项目采用了循环式的编排方法,使语言结构的出现从简单到复杂,使语言项目多次出现,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
以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3 (版)为例。该书的语法编写者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语法时的主观能动性,在语言材料的安排,语言项目的选择和讲解方面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利用和培养。
在Book 3中,Unit 4 Travel 和 Unit 5 Have a good time 都是以旅游为题材,又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话题。这样的选材本身就具备交际可行性。那么语法项目是如何呈现的呢。这两个单元主要语法是宾语从句。在Unit4中,编者首先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谈话(Lesson 13)切入,引出旅游话题,再由学生操练,讨论或复述家长与老师的对话,从而引出宾语从句,例如: He says that he wants to speak to the headmaster。在Lesson 15中, Jim 旅游回来后遇见同班同学。他们谈论有关旅游情况以及学校的情况;再由学生操练,复述他们之间的对话,再次重现宾语从句。从情景安排看,比较完整,有来有回,双方有了新活动又互不知道,进行交流时出现信息沟,选择性和消息的反馈,符合交际法活动的三大特点。再看语法,是以复述为主,Practise 形式操练。这种操练活动与听说法的句型操练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完全一样,并且这样操练是有着互动功能,即用英语与他人交往。同时有助英语语法的呈现。
在Unit 5中,由家庭会议讨论旅游地点到在因特网上找信息,从订机票到机场,然后旅游回来。这一系列对话活动构成比较完整的日常生活情景,语法内容(由疑问词引导的宾语从句)在对话中渗透出来,最后由Practise部分集中归纳。这样的语法呈现是有序的,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对话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语法内容。
再看Unit 13,该单元的主要语法内容是学习过去将来时态,但此项新语法内容的出现是建立在语法(宾语从句)的基础上。这样编写遵循了语法编写的两个原则:对比原则和认识原则。同时也做到了循环式的编排方法。有利于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纠正,形成对语法的一种系统认识,使其有利于语言输入。
三、交际法的语法教学的课堂演绎
传统的语法教学所采用的单调的解说、分析、习题形式对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来说还行,但对于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来说只有单调枯燥。
根据章兼中老师的五因素教学法,(如图):
知识包括语言知识,与交际有着相交部分,那么与交际应是兼容的,语法知识与交流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在课堂上用交际法教学语法能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感受语言点,逐渐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法意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直接呈现法
如要教学宾语从句,教师可先布置一项内容,如去郊游。让学生讨论去哪里带什么东西等。每五人一组讨论,其中一人负责登记(老师要指导好如何登记),把每个人的意见写出来。如甲组的记录:
S1 says he wants to go the West Hill Farm.
He says he wants to take some eggs and bananas there..
He says he will take “game boy” with him.
S2 says he likes to go the Ding Hu Mount.
He says Ding Hu Mount.is very beautiful.
He also say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lants on the mountain.
He also says he will take a camera with him.
讨论完毕,负责登记的同学把结果交给老师,老师把它们投影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老师再进行讲解。
2.讨论发现法
在学习被动语态前,教师可让学生走进发明乐园,列举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让学生讨论这些发明的时间和发明者。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这样的句子,Thomas Edison invented the light.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可用the light 作主语,意思不变而用另一种方法表达。The light was invented by Thomas Edison. The light was invented in 18____.提点说明后,学生基本上可以按照这样的结构继续讨论,甚至可以讨论这些inventions的用途,…is used for…。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一种语感,促进潜在语言知识的整合。
3.游戏归纳法
有学者曾指出语言学习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但在适当时机对语言规则进行描述和讲解则能培养出更为成熟的语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游戏归纳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例如在介绍集体名词和可数名词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份某超市的商品价格表或要求学生带来他们日常购物的收据单,然后一起去做“超市购物”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集体名词和可数名词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4.情景导入法
学习新的语法项目时,教师的导入尤其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把语法项目植入情景中引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何安平编录的《中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交际活动 》光盘中,有一段语法教学的引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Could /can you help … ? 摘录如下:
…
T: oh, Nancy, could you help me?
S: yes
T: I need this one. Could you help me, please?
S: Yes, Miss Li.
T: I want to get some chairs . Can you get some chairs for me?
S: Oh I can’t.
T: Oh there’re some chairs over there. Can you please…one ok. Are there any more? I want some chairs please? Yes there are some more over there…thank you .How many are there now?
S: There are two chairs.
T: Thank you. Could you put them at the back please and give these two chairs to the teachers there. OK.
S: OK.
T: Thank you. Be careful. Are they heavy?
S: Yes they are.
T: Can you carry it?
…
(The teacher asks Mary to count the number of boys and girls in the class.)
T: … Thank you. You are very helpful .you help me a lot. Everybody needs help .So it’s good to help others and it is good to be helpful. Can you help your parents at home?
SS: Yes.
…
四、结束语
外语教学始终要贯彻以下两条原则:语法原则和交际原则。用交际法教学语法,就是为了把语言形式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协调好语法与交际原则之间的关系。
Widdowson指出,语言交际最重要的是词汇与语境直接结合产生意义,如果语境不足,词汇意义不能自现,这就需要语法规则来对词汇进行调节。这里,Widdowson并不是夸大词汇与语境的作用,恰恰相反,他认为语言交际中语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表明,语境的作用与语法知识的分析能力是成正比的。所以在创造语境让学生在有效的准交际或真实交际活动的同时,不可忽略语言知识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引进语境因素的同时,要与语法知识相互渗透。一方面让语言知识在交际中具体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或较为真实的交际活动之中呈现语言知识。即在交际中能运用语言知识对其话语进行调控,从而有利于语言规则的生成以及语言的输出。
参考书目
何广铿. 语言教学法基础. 暨南大学出版社,.
何安平. 外语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设计与评比.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胡监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 当前SLA研究和外语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英国著名外语教学专家Ellis和Henry Widdowson谈研究和外语教学. 国外外语教学, 1994, (3).
束定芳.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正东. 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 科学出版社, .
章兼中. 外国外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 华东师范出版社,1993.
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B.PricJ.Holmes
Sociolinguistics:Seleced Reading.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1972.
篇17: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
文言教学四法的语文论文
我在近28个春秋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认为文言教学适宜提倡“四法”,做到“四忌”。
其一,提倡诵读,严防心口分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礼记·文王世子》上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子时代“诵《诗》三百”(《论语·子路》)蔚然面风。我们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课前预习一般说来是极差的,能自觉读一遍两遍者已属好学生之列。同时学生在朗读时常犯“口心分离”的毛病,比如高中学生要求背诵《诗经》中的《伐檀》《硕鼠》,一般能背,但细查默写则错漏百出。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讲得好:“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朱熹所言至今仍切中时弊。语言的物质外壳见诸声音,提倡诵读是增强语感的前提,严防心口分离是真切感知的保证。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诵读,教师再范读正音,然后督促学生采用诵读与默写分步或同步结合进行。其效果较好。
其二,提倡疏讲——严防笼统不实。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俗话称的“望天书”背一百篇,不如理解性地背一篇。古文的背诵阅读尤其是如此。疏讲的“疏”,就是疏导,重在“导”。《荀子·成相》曰:“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这是讲的开浚江河。疏讲文言的道理同此。疏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达,《礼记·经解》云:“疏通知远,《书》教也。”这里就强调了通达能“知远”的'好处。疏讲的要求,一是要解决词的问题包括直录不译的词、不译不录的词、需要翻译的词、词的活用(使动、意动、为动等);二是解决句的问题,包括一般句、特殊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疏讲提倡字句落实,但侧重点应当是讲好关键性词语,力求避免平均用力。具体作法,可先抽学生试译,“火线”侦察,针对疑难,重点疏导。提倡疏导,是促进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强化对字句深层蕴涵感知理解的过程;而囫囵吞枣式的句句大概意译,则只能囿学生于“诵读”的低层次上,必需严防。常言说“举一反三”,教本上的名篇这个“一”,若马虎了事,寄希望于学生将来的“无师自通”,则这“反三”恐怕是未知数。
其三,提倡简析——严防空泛牵强。简析,是在学生朗读、教师疏讲的基础上进入对文章整体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鉴赏评析的理解阶段。也就是陶潜《移居》诗中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是文言教学中的一道疏通义理,批判继承、效法技巧、积贮技能的工序。简析要求,一是要剖析简明扼要、不枝不蔓,即古人所谓的“以纳言析理”(《晋书·乐广传》)。简析二是要恰当画龙点晴、切忌空泛牵强。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巧借捕蛇者之口揭露了封建官府横征暴敛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文”其“道”堪称文质皆美,但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希望皇帝轻徭薄赋、巩固封建统治,这又是局限,而轻徭薄赋在客观上对人民又有好处;如果在肯定《捕蛇者说》的思想性时添盐加醋大肆渲染,则会流于空泛牵强以俊遮丑,同时在指出其局限性时也不能挞伐苛求于古人,应当如苏轼所说的“不泥于古,不牵于今”(《谢秋赋试官启》),实事求是的简析,能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空泛牵强则含说教怪味并有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弊端。
其四,提倡活练——严防呆板繁难。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是知识的吸收储备期,练习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知识“迁移”和哲学上强调的“实践”运用阶段。活练,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活络熟练通达。对此,古人的理解很有道理,值得借鉴。《朱子全书·易·讼》云:“要在看得活络,无所拘泥,则无不通耳。”这里的“活络”是指灵活通达、不拘泥。白居易在《李宗何可渭南令制》中说:“宗何学古修己已,练达道理。”这里的“练达”是指熟练通达。可见活练要求灵活、熟练、通达。欲达此境界,可循序渐练,比如,先作解决词的练习、再作解决句的练习、然后由段及篇地练习,灵活穿插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最终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在选择练习时,注意采用与学生所学的文言课文层次相近的文句,由浅到深,渐进式练习,讲求实效;严防呆板繁难,呆板则收效甚微,繁难则脱离实际、事倍功半。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第155页)“感知——理解——实践”是人类认识客观实在,认识真理的规律,文言教学“四法”中的“诵读”属于“感知”过程、“讲”“析”属于“理解”过程,“练”属于“实践”过程,这正是遵循了认识规律的。
如上所述,诵读、疏讲、简析、活练既是一个完整地认识掌握文言知识的有机过程,也是教学文言的“途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可循认识规律的顺序“四法”(诵读、疏讲、简析、活练)综合运用,也可侧重用其一法。比如有的采用以“读”为中心的方法,提倡多读、广读、快读、精读,以读促学;有的采用以“讲”为中心的方法,提倡讲关键要点、讲思路方法以讲促学;有的采用以“析”为中心的方法,提倡析义理、析辞章、重鉴赏,以析促学;有的采用以“练”为中心的方法,提倡练抄写、练仿写、练改写,以练促学,等等。
当然,任何教学法都只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不能僵化模式。但有两点必须注意,那就是教师们在教课时针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实际情况,尽管传授知识的深度广度各异,却并非教师备课时自己就可以只满足了解课文“大意”而不过细不过硬,因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其中有个给学生一碗水而自己对每一课的准备必须有一桶水(而不是半桶水)的问题;再就是在探索教改的过程中不宜过份浓染理想的色彩,切忌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内容上的清汤寡水,要讲求邓小平的“猫论”效应。
篇18: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教学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教学论文
与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教学目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教师,即培养既有一定的钢琴知识以及弹奏技巧,同时又能做到自弹自唱以辅助幼儿教育的实用型幼儿教师。但是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的琴法课教学基本沿袭了艺术院校钢琴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在钢琴弹奏基本功方面过于重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弹自唱的重要能力。这样就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毕业后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的脱节,最常见的情况为无法给简单的歌曲伴奏甚至无法完成简单的幼儿歌曲弹唱,这种现象违背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理论脱离了工作实践。作为一名大专院校的琴法课教师,本人试图根据当今社会对幼儿教师音乐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琴法课教学现状,提出几点自己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的选择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传统钢琴教学中,参照一些优秀的传统教材譬如《汤普森钢琴基础系列》、《拜厄钢琴基本教材》、《车尔尼钢琴教程》、《哈农》、《高级师范钢琴教程系列》等来学习弹奏钢琴,旨在训练放松、触键、手指独立性以及指法等弹奏技巧方面的基本技能,透过传统教材来训练自己的钢琴基本弹奏技巧。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科目较多,这使得学生不可能像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那样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钢琴弹奏练习,因此,在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教材掌握了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后,教师就要把教学重点转移至幼儿歌曲弹唱训练上,可选择常用幼儿歌曲谱本作为素材,结合常见伴奏形式进行自弹自唱的练习。
二、集体课与小组课结合的教学形式
艺术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其跟随的导师平均每周对其“一对一”教学一次。而在我们学校,这很难做到,原因是学生多,琴法教师少。因此,集体课和小组课的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小组课的教学形式是每个小组由二十几位学生组成,每周一节。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检查学生上一周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指导。在学生上周作业过关的前提下,教师布置新作业。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存在弊端,即一节课分配到每位学生上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分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失去相互借鉴的机会。所以集体课的出现显得十分重要。集体课的教学形式是每班五十多位学生同时在同一间电钢琴教室中听课并相互学习。集体课的益处在于:1)教师讲解示范,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听到、学到,这样便可省去教师重复示范的时间;2)学生集体弹奏,使学生学会聆听自己与别人的不同,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3)学生单独弹奏,培养学生形成仔细看谱、认真聆听的好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4)学生小组接龙,锻炼学生的大脑及肢体反应速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5)团队合作边弹边唱,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集体课的弊端在于无法因材施教,有些学生无法跟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小组课中的“一对一”形式进行教学。
三、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掌握了钢琴基础知识和基本弹奏技巧的前提下,教师便可开始灌输伴奏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自弹自唱。
1.注重歌曲的旋律线条。
当学生拿到一首常见幼儿歌曲谱本的时候,首先要学会歌唱,在掌握了歌曲的旋律线条后,准确判断出歌曲的调式和风格,才能在接下来的伴奏模式、节奏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
2.训练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旋律中的每一个乐音都是通过节奏组织而成。在初期,教师可利用有趣生动的生活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生活中鲜明的声音变成有趣的节奏训练,可让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节奏之后,教师可尝试较复杂的混合节奏训练,加上附点、休止符、连线及跳音等,结合探戈、华尔兹、伦巴等节奏型进行训练。
3.分辨音色。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教师可通过视唱练耳训练,培养学生对音色、节奏、力度等方面的辨别能力。当对音色的敏感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学生便能更好地掌握歌曲所要展现的情感并能够快速地做出准确的伴奏音型的判断。伴奏音型是通过分析作品风格而得来的,不同的伴奏音型有着不同的音乐表现力。
4.训练口手的协调性。
在学习自弹自唱初期,学生可能会不太习惯,嘴巴和肢体配合不好,有时候光顾了唱歌而忘了弹奏,有时候又相反。原因为对歌曲不熟悉、弹奏技术受限等。教师可先让学生将弹和唱分开,放慢速度并划分乐句进行练习,或是单手边弹边唱,待熟悉之后再将两手合起来,做到右手弹奏旋律,左手伴奏,嘴巴唱歌词,使歌曲的自弹自唱更加完整。自弹自唱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练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教学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积累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在每节课堂上充分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幼儿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9:物理教学类比法应用的论文
物理教学类比法应用的论文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类比法的概念、特点,并描述了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类比法有效降低了初高中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阶梯,对学生理解难点、重点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也提高了物理教学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类比法 ;高中物理; 应用
一、类比法的简介
所谓类比法,就是通过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对,研究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依据所熟悉的某类对象推导另一个研究对象的有关知识点。当然,所推导的结论需要实验检验其正确性,两者相同、相似的属性越多,推导结论准确性越高。类比法属于同层次对象间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平行式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对于两个研究对象A和B,把A对象看做是已知条件,推导B对象的相关理论知识,其实类比法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它的特点就是比较两者相同处,推导出其结论。
二、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是技术科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发展对于人们认识、了解、探究自然现象有些重要意义。类比思维是物理学重要思维方式,对于物理教学的发展有些积极的促进作用,类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形象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都大有益处。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类比法降低初、高中物理衔接梯度
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认识物理学的入门课程,因此比较简单,涉及到的物理现象比较直观,学生可以容易地通过形象思维获取课本知识,简单来说就是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所熟知的现象,不难理解。但是进入高中,相对初中物理课程难度增加了许多,并没有平滑过渡,梯度较大。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学生一时很难适应,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引、辅导,帮助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类比法此时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教师应花费时间、精力研究初中、高中物理学的知识的联系点,做好新旧知识的通话,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利用类比法探索初中、高中物理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相似处,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言语、思维引导方式等,通过类比法,让学生通过初中所学知识,逐渐向高中新知识迈进。
(二)类比法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高中物理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遵循着共同或者及其相似的物理定律。比如在电磁学,因为它看不到、摸不着,是学生们不熟悉的研究对象,比较抽象,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类比法,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力学,对比电磁学与力学的相同、相似处,让学生由熟知的力学推导电磁学的理论知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对于教师讲解的物理知识表示能听懂、看懂,但是真正解决问题时却有诸多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所学的物理知识缺乏系统化,没有将其融汇贯通,不能结合在一起,比较零散,理解并不到位,所以才会造成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比较低。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善用类比法将自身所学系统化,深刻理解所学,将物理知识融汇贯通,结合在一起,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
(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初、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利用类比方式教学的基本素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合理利用类比法,通过比较以前所学知识与新知识的共同点,将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线,通过类比,学生们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便不会太难理解,接收、理解新知识会比较容易,另一方面,类比法通过教学的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利用现有的、已知的知识或是类似的事物,创造出新的事物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在培养学生利用类比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时,应让他们对类比法有所了解,让学生们认识到类比法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许多物理伟人就是通过类比法发现了新规律、新理论。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在讲解有关磁单极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类比法,磁场和电场相比较,电体周围有电场,相应的磁体周围有磁场的存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它们相似的地方。由此可以推导,电现象有电荷的存在,那么磁场现象有没有磁荷呢?磁单极子是否如正负电子一样存在呢?很多物理学知识都是通过这样的对比,先推导其结论,后经试验验证,发现其新知识、新规律。类比法通过对比知识间的相似性和差异,将知识条理化,从而发展知识的“空白区域”,为研究指引了方向。不仅物理,其他学科也照样适用类比法,如我们熟知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通过类比法发现的。物理学中我们学习了基本粒子,现在的基本粒子已达几百种,但是这些粒子并不是同一层次,什么是它们排列的主线,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可以建立什么样的模型和理论,这正是当代科学家进攻的.前沿阵地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类比法自然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三、运用类比法应注意
类比法虽然在物理学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运用时应注意,由类比推导出的结论并不是百分百肯定正确的,它不是必然性的结论,有时结论会出现错误,两个研究对象就算是很多地方相同、相似,但是他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并不一定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另外,教师在运用类比法时,应尽可能利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但也应考虑中国的国情、风俗等,如在国外,以赌场里赌徒们的输赢类比机械能守衡,但是在中国,这显然是不太适合时宜的。
总之,类比法就是利用研究对象间的相似性、相关性,通过比较研究对象将已经认知的对象属性推导到新的研究对象上的学习方法。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就是学生们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的知识,推导出新的物理知识,这种模式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夏艳红.类比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
[2]刘庆贺.类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7).
[3]宁蕴玉.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篇20:浅谈语文教学激趣法的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激趣法的论文
一、活动激趣——促进主体阅读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权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没有兴趣,缺乏主动创造性,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给学生灌输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还想通过这种灌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也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以来,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活动要更多的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教师起着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作用,就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例如,我在上《孔乙己》这篇文章时,文章中对孔乙己的结局始终未做出交代,只是从他最后一次来买酒推断“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可是孔乙己是不是真的死了呢?为什么死呢?是怎么死呢?根据文章留下的这些疑问,我让学生开展续写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主动地展开活动,构思、草拟思路、成篇。在这次续写中,学生的思路很活跃,富有创造力,有的认为是冻死的,因为到了初冬天气特别冷;有的认为是摔断腿后,饿死的;有的认为被狗咬死的,等等。而且说得是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又很有创造性,效果很好。
二、质疑激趣——引发文本探究
在电视剧中,往往会在故事情节转让高潮时刻,卖个关子,插播一段广告,或是往往在情节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进行分集,留下悬念,以吸引观众产生强烈的要知道结果的欲望,让你锁定频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使用卖关子设置悬疑,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课文《背影》,文章第一段写到“: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给学生设置以下悬疑:朱自清先生在文中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的印象呢?我先进行提问:一般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时着重描写的是哪些部位?同学们回答:面部表情是描写的最多的部位,因为面部表情最丰富,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往往都会花很多的笔墨去描写。然而,这篇文章,作者却突破常规,在人物刻画是针对老父的.背影,使用了浓重的笔墨来描写,那是为何呢?我让学生们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探究,然后展开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为了给读者刻画一位饱经风霜、半生潦倒、老境颓唐的父亲形象。虽然家境惨淡、奔走谋事,却又放心不下儿子,送儿子上北京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的父亲,对儿子的父爱真情流露。描写背影,也是在刻画一个对儿子依依惜别的老父亲的形象。这种刻画,虽然没有面部表情的描写,但却胜过面部表情的刻画,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在“背影”中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悬疑的设置中,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了出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媒体激趣——拓展阅读空间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语音、图片、文字、动画等等多种技术,使我们在教学方法使有了多样化的选择,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刺激,获得教材所不能提供的大量的感性认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课前我请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整理在预习中收集的相关材料,将其中有价值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并把有的学生获取的材料加之以动画的形式使之丰富化,与同学分享。同学们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要求阅读全文,整理字词句,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推荐几位同学给大家简述整个故事脉络,并由同桌点评。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将整个故事进行情节归纳,整理出基本的矛盾冲突,师生进行适时地补充。话剧表演,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小组。接着,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师要通过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增强课堂的活力,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角色扮演法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角色扮演杂文随笔
2.婚姻家庭法论文
3.教学设计法
4.电子商务法的论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