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Jiu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19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在西方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上体现了宗教文化,当时文学创作的形式多是圣经故事、赞美诗、宗教剧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文化。在中世纪的后期,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们极大地解放了思想,追求自由,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巨人传》《十日谈》《羊泉村》等,凸显了当时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到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开始风行,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学创作积极地反映封建宗教礼法、资产阶级压迫、社会不公平等社会现实,同时赞颂自由主义的爱情、女性主义的妇女解放等伟大的精神。这一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琼斯》《阴谋与爱情》《浮士德》等,都为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人文精神的追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的文学发展主要体现了战争背景和西部牛仔的自由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西部文化内涵,为西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历史差异
在上文我们介绍了中西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的文学发展路径存在很多不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历经奴隶社会和长达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最长的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鞭挞。反封建思想是中国文学作品里蕴含最多的思想感情。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在14—15世纪就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间的工业革命以及独立战争都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中西方的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其历史发展阶段存在很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描写了新时代的四个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蜕变和对爱情的追求精神,并且在整部小说中都大量地描写了奢华的生活且塑造的人物形象几近完美。这样的小说之所以受到许多90后的追捧,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完美人格和生活的向往。同名电影一经上映,票房就突破亿元大关。这样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为什么受到众多青年的'喜爱呢?原因很简单,此部作品反映了21世纪的拜金主义且迎合了青年学生不切实际的愿望,满足了当今时代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经过早期移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美国人世世代代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这种“美国梦”的精神来源于美国人通过战争取得民族独立的历史,因此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贫穷的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就是“美国梦”精神的体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写于20世纪代的一部作品,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人们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这些历史元素在小说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心理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心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儒、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而西方人以基督教教义为主要思想核心,相信主的恩赐和宽恕。这种宗教心理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却因为现实的原因不能实现,杜丽娘死后化成魂魄与心上人柳梦梅终得圆满结局,这符合了中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期盼圆满结局的心理。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的文学作品都以悲剧结束。《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都以悲剧收场,凯瑟琳难产而死、辛德雷惨死、希斯克利夫自杀而死,受到封建礼制和物欲阻挠的爱情,没有得到喜剧的结局,就是西方人“悲剧体现伟大”的心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价值观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奉行集体主义精神,崇尚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中国人的民间俗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西方国家则是追求个人主义价值,推崇强者、英雄。由于西方国家受“天赋人权”的思想影响,人们认为只要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个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天经地义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在《小时代》里,作者着重描写了四个女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在《愚公移山》里,愚公带领家庭成员挖土移山,为了子子孙孙的后代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认为黛西是因为金钱才跟布坎南结婚的,所以他立志要成为有钱人。经过几年的艰难坎坷,盖茨比获得了巨额财富,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西方人认为,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小说中,盖茨比与布坎南发生争执的时候,盖茨比说道:“你的妻子不爱你。“”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你。她爱我!”通过盖茨比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认为黛西爱的人是自己,他们就应该生活在一起,他没有顾忌到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和伤害。这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四、结语
总之,由于中西方地域、历史的差异,导致了文学发展的不同且文学作品中又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历史背景、心理认知、价值观的差异。文学作品就是民族文化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学作品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以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篇2: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不少人在吃西餐时,都会担心“失礼”。其实,所谓餐桌礼仪是为了让餐膳可以不受阻碍和破坏,而得以顺利流畅地进行的实用守则。谨记“整齐、清洁和保持安静”三项原则便可无往而不利。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很多的,下面就我所知道有一些方面与你共享一下:
宴会礼仪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篇3: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眼睛还是嘴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差异性与独特性。在跨文化交流中,这些差异将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困扰与麻烦。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是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在与老外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们总是喜欢用“ :-) ”来表示微笑之意,而亚洲人则喜欢用“ ^_^ ”。作为东方人的你,是否也觉得“ ^_^ ”更能表现你的微笑之意、开心之情呢?本文将从中西方对面部表情着重点的不同着手,研究面部表情的不同与中西文化差异的关系。
一、“眼睛还是嘴”
1、网络表情符号的不同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网络表情符号上,西方人总是偏向于使用“ :-) ”来表示微笑之意,而亚洲人却是喜欢用“ ^_^ ”。西方人偏爱于用“ :-) ”这种“倒”着的表情符号,是因为这种“倒”着的符号主要表现的是“嘴巴”的变化。他们可以用半括号、方括号、字母、数字、竖线等等来表现嘴巴的不同形状,从而表现他们不同的表情:微笑、大笑、吃惊、悲伤等等。而眼睛的变化却很少,几乎没有。而相对西方人来说,亚洲人喜欢用“ ^_^ ”这种“正”着的表情符号,则是因为这样“正”着的表情符号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现眼睛的变化,让眼睛的表情多姿多彩。比如,可以有大眼、小眼、戴眼镜、流泪、流汗等等的变化。
这个现象让我们察觉到,西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注重的是嘴巴,而东方人更注重的是眼睛传达的信息。
2、演技的着重点不同
在东方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中,导演通常最看重的是眼神的表演力。每当到人物情感表现的时候,导演通常都会讲镜头拉近,着重展现演员眼神的变化:一个回眸、一个眼波的流转、眼角些许的湿润、一滴欲滴未滴的眼泪,都能将剧中人物最细微的情感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感染观众。所谓的好的演员,都是能很好的把握与控制眼神感情的流露与表达。
而在西方的影视作品中,这样的眼神戏却不出众。他们在表现人物情感的镜头上,通常着重表现嘴部的动作,而不是眼睛。比如在《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在家中初次见到他的孩子的时候,镜头停留在人物脸上有几秒钟,但似乎主要表现的是主人公嘴部的动作,而不是眼睛。
3、分辨表情的准确度不同
8月13日发表在细胞出版社的《当代生物学》网站上的一份新的报告表明:来自东亚的人们通常比来自欧洲国家的人们更难分辨表现出恐惧与吃惊、厌恶与愤怒的脸。
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是,东亚的人们总是着重观察人们的眼睛,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平均的扫视整个面部。
格拉斯哥大学的Rachael E. Jack[1]说,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东方人在面部表情上更加注重眼睛而往往忽略掉嘴。
二、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2]它是人们表现情感、传达交流信息的一种重要的非文字表现方法。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贝恩曾经提过:在信息的传达效果中,文字占7%,音调占38%,而面部表情独占55%。由此可见面部表情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的地位。
国外最早研究面部表情的查尔斯·达尔文曾经说过:“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3]这些都说明了面部表情对于我们表达与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于面部表情的依赖程度有多深。
Paul Ekman和Wallace Friesen 研究了一套称为FAST(面部表情编码技术)的系统,将人的面部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提出了悲伤、生气、厌恶、惧怕、吃惊和开心六种人类的基本情绪。[4]这一研究展现了人类面部表情的`普遍性。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下,同样的面部表情会产生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情感。例如东方人通常都可能会用微笑来表示消极的情绪,而西方人则会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对于面部表情的着重点也不同。这也就是本文开始提出的问题。
三、面部表情着重点的不同与文化差异的关系
为什么在面部表情上西方人更注重嘴部而东方人更注重眼睛呢?
东方人故来以含蓄内敛着称,比较注重内在的表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内心。而西方人素来开朗开放外向,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很直接,所以总是会通过嘴巴将自己的感情夸张直接的表现出来。对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在解析表情的时候关注点不同。这也就说明,虽然人类的表情存在普遍性,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中,这样具有普遍性的面部表情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
在含蓄内敛的东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不会将真实的感情表露在外,而眼睛却很难控制,因此通过眼睛通常能观察到一个人的真实情感。而在开放的外国文化中,人们通常都会夸张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直接从面部表情便可知一个人的情感状态。而嘴巴作为最灵活最具表现力的一个部位,自然成为西方人的主要关注点。
四、结语
总之,非文字语言,尤其是面部表情,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是在眼睛还是嘴巴这样的小问题上就存在如此的差异。由此可见,了解并熟悉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尽力将不同文化中的表情处理的理论更多的提升到一个更真实的存在描述,在跨文化交际中相当重要,将有助于人们减少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因各种差异而引起的误解,有力地促进各民族团结与世界和谐。
篇4:从日汉互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汉互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日文和中文的人称代词差异、他动词句中主语的用词差异以及翻译中求同存异现象,能够折射出中日文化差异.
作 者:李兆敏 LI Zhao-min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常州,213000 刊 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8(2) 分类号:G04 关键词:语言 折射 民族文化 差异 交流篇5: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数字习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民族心理学、神话、宗教以及语言美学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数字习语中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 者:李润润 LI Run-run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刊 名: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YAN TECHNICAL INSTITUTE 年,卷(期):2006 19(3) 分类号:G0 关键词:数字习语 心理学 神话 宗教 语言美学篇6:从英汉谚语对比看中英文化差异
谚语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概括与总结,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生活哲理,社会观点和态度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习惯,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比如,居住在沿海一带,靠海生活的民族,其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虾。而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牛羊,骆驼和豺狼。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或称个人本位),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看英汉谚语的异同
一、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人伦本位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二、宗教信仰
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行救困济贫之善举。在中国借节日之机大行善事并不多见。基督教国家此风盛行,,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之故。再如,谚语“Merry in Lent,and you’ll live to 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给人带来厄运。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God he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主者)”,等等。宗教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浓重的痕迹。《圣经》是犹太人和英美等西方基督教国家的一部圣书(The Great Book),他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eth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关于夏娃(Eve)在伊甸园偷迟智慧果(即禁果),惹恼上帝耶和华的故事。又如,谚语“When the sun rises, 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也是出自《圣经》:据说犹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Abraham),他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o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住)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
三、审美习惯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点基础上,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因为今年是狗年。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在英美国家,人们喜欢养狗,因此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着“人之良友”(Man’s best friend)之美称,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人人都有得意日),”Barking dog seldom bite”(嘴硬者手软),”Dog does not eat dog”(同类不相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个幸运儿)”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而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狗娘养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等,人们在对狗好象没有什么好感。甚至今年招聘单位提出不要属狗的,虽然是就业歧视,但至少反映出人们对狗的不好印象。在对待年龄问题上,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英语谚语“You can’tan old dog new tricks(年愈花甲不堪教)”就带有对年老的悲观和无奈色彩。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年老在中国逼供内不完全是一件憾是事,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英谚“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谚”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卖狗肉”、英谚”Love me,love my dog”与汉谚“爱屋及乌”、英谚”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谚“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等等,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
四、历史文化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北京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 ),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吃豆腐也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 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在和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在这悠悠岁月中沉积了许多读具中国特色的封建时代的文化产物,因此,不少谚语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例如,“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又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自古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等,这些谚语由于来源于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没有相对的英语谚语,这也是汉语谚语的一大特色。
结束语
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宜先按照原文的预期了风格进行直译,然后附加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点出其寓意。此外,在可能情况下还应仔细琢磨译出语的结构及措辞,并用对等的译于入语进行翻译,以达到传神传韵、形似神似,使谚语放射出原有的光彩。
篇7: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习语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
习语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语言文化的`结晶,概括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通过对习语与语言文化、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实例三个方面的阐述,说明英汉习语翻译中表现出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等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
作 者:刘胡英 LIU Hu-ying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2) 分类号:H315 关键词:英汉习语 翻译 中西文化差异篇8:从颜色和动物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颜色和动物词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东西方文化差异在词汇的应用上有很大差异.本文从颜色词和动物词语着手,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作 者:倪丹萍 朱凡 刘芳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语系 刊 名:法制与社会 英文刊名:LEGN SYSTEM AND SOCIET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122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词汇 颜色词 动物词语篇9:从西方文学作品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从西方文学作品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学作品 价值取向 “SLFCA精神”
[论文摘要]以欧美文学名著中典型人物为镜,映照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论证大众文化中的精神缺失,提出营造高尚的社会大众文化的建议和期盼。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中华文明悠远博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们取得了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造的巨大成就。至“工业革命”,一种传播技术革命的文化出现,并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的滋润下开始繁荣,这就是大众文化。
她无明显阶级性,也无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明显自发性。她仅仅是一种“众人喜好的文化”,在当代具有明显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传媒性,是物质文化消费现象。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短短时间,便迅速壮大成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她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风貌,但也引发了多重争议。这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她的价值和发展控制问题。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一)总体现状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街头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涂鸦不再是损毁公共设施的反面教材,轮滑鞋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麦当劳和动漫老少咸宜……
“后现代消弭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代之而起的是崭新、前沿、活跃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化时尚;网络文学流行元素的泛滥,无厘头文化的兴起,使文学的处境日益卑微;严肃文学在一片指责声中渐渐地为迎合消费需求苦苦挣扎;表现青春励志、人间真情的作品全面缺失。当代大众文化已在满足人们消费欲的同时,丢掉了文学的功能,造成了文化精神的极度失落。
(二)精神流失与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文明价值正在流失,“SLFCA精神”极为缺乏。
1、Self——自信、自立、自强
《苔丝》中塑造了一位“失贞”后,仍对爱情自信、对生活自立、对命运自强的女性;幼年电击致残的何军权①,在残奥会上屡夺金牌;而整个中国也是一步步摘掉“东亚病夫”铁罩的鲜活史诗。他们用自尊的烈火消解了自卑的封冻,打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迷信。我们不要打着反对“个人排他主义”的旗号,抹杀“三自”的强大能动性。要深刻反省,坚决抵制懒惰情绪,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Love——爱人、爱祖国、博爱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政治扼杀了“爱”,那么90年代以后则是金钱扼杀了“爱”。但“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孔孟以“仁爱”为纲推行“仁政”主张;保尔·柯察金用钢铁般的意志告诉我们,“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马丁·路德金怀揣博爱的梦想呼吁种族平等。
3、Fastidious——挑剔
大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不挑剔了!人们会恼火煎饼上多出的'一粒芝麻,也会光临隐私揭秘、情色凶杀的文艺,《荷马史诗》门前冷落、《流星花园》门庭若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扬弃了旗袍、黑发,宣传起了超短裙、彩发。“肥皂剧”占据收视率前列,选秀场成为大众文化坚实的阵地。我们不能让低能化娱乐继续妨害大众的审美能力,应该用纯粹的文学精神来净化心灵,读《威尼斯商人》,学习安东尼奥们生活的智慧;品《巴黎圣母院》感受敲钟人卡西莫多人性的真善美。品味无数升华人性之理。
4、Cooperation——合作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不过,“80后一代”引领的时尚文化,更加讲求“西式”个性解放。RPG、DIY……从服饰到神情,都追求最cool、最in效果,“Freestyle”的生活方式对青春一族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且学校教育也开始留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但这很可能是在没有领会“尊重个性”的真谛前提下的盲目模仿。看看《三个火枪手》,他们齐心打败红衣主教、舍命救友。莫逆之交并没有成为他们仗势凌人的资本,也没有妨碍他们侠肝义胆个性的彰显,相反,团队精神使其英雄形象更令人崇拜。我们不要把“尊重个人能力”的人文关怀当作脱离团队的借口,应当领悟合作精神与技巧的本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实现“和而不同”。
5、Action——行动
“Every man feels instinctively thatall the beautiful sentiments in the worldweigh less than a single lovely action,”“A man,1ike a watch,is tO be valued byhis manner of going,”不过,总有不少人在睡梦中收获幸福、在幻想中等待机遇。的确,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这一点对15~25岁的城市青年一代最具针对性。试想,如果漂流孤岛的鲁滨逊成天只是“期望”早日回乡而不与自然抗争,如果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放弃第八十五天的出航,而“期待”第八十六天的收获,那么“家乡”和“大鱼”又在哪里?人类坚毅、勇敢的光芒又要何以释放呢?无可厚非,生活需要幻想。但最终要把它变为现实。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大众文化之所以如此受宠,是因为她从本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和最高价值目标的。她始终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中国大众文化应继续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对国际文化主流“去粗取精”,吸收先进科学精神,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大众文化实现真正的满足大众需要、尊重大众权利、反映大众理想、提升大众人格。
篇10: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摘 要:通常人们会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差异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解说和理解。由于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通过对中西方社会背景差异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的探究,以及从中外艺术歌曲的美学表现上,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有所不同的。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差异的实质是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所承担的文化角色不同所导致的。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音乐形式的美的体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中西艺术歌曲比较
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中融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从总体上来讲,艺术歌曲是诗与乐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载体,既包含有诗意的文学成分,又具有强烈的音乐本体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忍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20世纪初产生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艺术歌曲自诞生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的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一大批受到当时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形象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一直是我国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主导思想;借古喻今,反映时代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与美好生活的歌颂赞美,始终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题材。早期的赵元任、黄自等人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实践,就以民族性为目标,不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手法,大胆实践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化。所以,力求创作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近现代我国作曲家所追求的方向。在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和宝贵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审美情趣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音乐创作技法和经验,从中获得丰富的音乐创作养分和灵感。罗艺峰教授曾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性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趣味高雅而内在、是创作而非民歌、形式精致而规模不大、演唱声音修炼而有控制、具有诗性的境界和深刻的情感以及个人性的表现与美学追求。并指出中国艺术歌曲之“人的发现”是其哲学化存在的根本;“内在性”是其美学品格要素;“小叙事”是其创作的出发点;“精致”是其雅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讲求含蓄,在音乐表达上也是如此。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的创作喜好将主题思想放在最后,正如一句诗中描写的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西方音乐讲求豪放,属于开放式的风格,一开始就出现主题,然后再慢慢阐述具体内容,有震撼力。
在整个西方文化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耶稣基督这样在艺术中得到如此多的表现。在音乐而言,博爱、宽容、谦卑中透着坚毅刚强,为人类无私奉献的耶稣基督,成为一代代音乐家着力表现的一个美学意象,成为音乐中一个永恒的审美理想。
西方自古希腊音乐体现为对音乐结构的动机、乐汇、主题、乐句、乐段及各种曲式、各种体裁探索的肇端。即探索它们本身的意义和它们在结构中的作用,探索它们的表现能力等等,侧重于从音乐结构的内部来研究音乐,探索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的美学。因此西方艺术歌曲内容明确、技法简练、创作快捷且直抒胸臆,它能快速捕捉瞬间情感,使一部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生动、感人。
形式逻辑在希腊发端后,大大地推动和影响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正因为希腊 形式逻辑较为发达,因而西方后世音乐艺术的曲式进入专业创作后就得到了有意识的发展,有一段的民歌、民谣,有单、复二段体和三段体曲式,有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体裁结构,而且还善于适中地运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各种情感、思想、内容。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是文化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而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则是由于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在西方,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所以,神秘的宗教便成为西方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方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宗教文化。而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在古代审美思维方式上是 “贵悟不贵解”,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 “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强调“洪天音真”。反对束缚人生、束缚音乐。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而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则主要有两大思想流派,即“他律论”和“自律论”。所谓“他律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受音乐形式之外的(包括情感社会)影响,它强调一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即情感音乐美学;而“自律论”正好相反,它强调音乐的美仅仅来自音乐自身,内在的要素决定音乐的形式美,强调音乐的内容。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欧洲艺术世界此时受到东方文化的滋润并逐步渗透到欧洲的文化情趣和生活之中,而欧洲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从异国情调与题材上表现了出来。打开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何震.文化差异与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蔡际洲.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关于中国音乐研究 与创作的哲学反思[J].音乐研究,,(3).
篇11: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比了英汉委婉语在宗教信仰、阶级观念,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委婉语的不同,正确地使用它们,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作 者:翟慧敏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4) 分类号:H3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 社会文化 对比 异同篇12:从高中生打工看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从高中生打工看中美文化差异论文
摘 要:美国高中生较中国高中生在课外打工上的群体积极性不仅是中美教育体制大相径庭的结果,更是文化差异的体现。该现象反映出独立自主的美国核心价值观,折射出中美文化观念的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打工;独立;价值观;文化差异
很多美国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打工,这种现象在暑假极为普遍。他们有的在快餐店当服务生,有的在超市当点钞员,还有的在杂货店做搬运工。中国高中生日常课业繁重,即使到了暑假,也以补习学业为主,高中生打工现象十分少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样本调查显示: 74、4%的美国高中生打过工,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4、8%。美国高中生打工的原因综合:73、3%的人为赚钱而打工,同时有44、3%的人为增加人生经验而打工。
一、 独立自主: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美国高中生打工的群体积极性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从宏观环境看,美国从法律、政策上允许并鼓励年满16岁的青少年打工。联邦法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将青少年工作纳入法律范围。美国劳工部鼓励高中生课余或暑期打工,并为高中生提供工作培训等相关帮助,由旗下就业和培训局(ETA)负责。笔者曾与一名美国外教就该问题进行交流。他在高中四年坚持打工,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打工使他获得经济自主权:即使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也很少,要想负担电子产品等额外消费或私立名校的昂贵学费,打工赚钱是重要途径。第二,打工经历提升了他的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有助大学申请。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招生不只以学习成绩、SAT分数为依据,同时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校园活动和课外实践等。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的独立价值观。高中生打工反映出两个维度上的独立观。第一是经济独立:自己打工赚的钱由自己支配,高中生获得经济自主权。即使在中产阶级家庭,父母也不会给高中生提供足够的零花钱,而是让他们自食其力。这反映出高中生的经济需求并不是由家庭经济情况决定的,Lillydahl 指出“在打工的高中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将其赚得的钱用于维持家庭需求”,“工作能使学生承担起更多责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他们对社会工作的信息储备”。第二是精神独立,独立的意识根植于美国人的思想中。自17世纪欧洲人漂洋过海踏上美洲大陆起,贫瘠的土地和重重困难就塑造了移民独立自主的观念。独立也是美国文学界永恒的主题,著名超验主义文学家爱默生对独立精神的宣扬在《论自立》中得到了突出体现:“每个人在求知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当他坚信嫉妒是无知的表现,模仿无异于自杀,人要能屈能伸。尽管宇宙的广阔不乏善举,但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连一粒玉米也收获不到”。独立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从小时候孩子通过做家务获得报酬可见一斑。
二、 中美历史文化及观念差异
中国学生打工表现消极一定程度上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沉重的学业负担挤占了学生课余活动的时间,“独木桥”般的高考制度更促使学生在假期也参加无数补习班。但体制的因素源于意识形态的差异。
一方面,历史文化差异不可忽略。中国受到历来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偏见。在封建社会严苛的层级制下,科举选拔人才是垄断性的晋升机制—读书是唯一出人头地、获得社会地位的机会。在今天的中国,即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读书并不一定能获得成功,“读死书”的人受到社会的讽刺,但大学高等教育相比职业学院仍享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高考对于绝大多数中国高中生及其父母而言,意味着人生的“转折点”,进入一所好的大学至关重要。美国并没有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高中生毕业后,可以自主选择进入社会工作,申请大学,或者先体验生活—寻找个人兴趣特长—之后再决定继续高等教育,美国高中生在抉择上拥有更多自主性,美国父母也会下放更多自由权。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观念差异也对中美高中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国,一种普遍的教育观是:高中生的首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就是学习,这种观念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中极易演变成为群体心理,当学习成绩在当今中学教育体制下被认定为最高甚至唯一评价标准时,这种集体心理规范了大众的意识形态,课外活动和暑期打工被排挤到中学教育的角落,是集体认知的盲点。而在美国,个人主义观念则强调个人的差异化发展,高校申请评判标准多样化,社会对学生的评定也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特点,这种个人自主的意识在美国中学教育模式上得到良好体现。曾本友指出:“美国高中质量极性追求不仅指合格和优异间的差异,还指个性化差异,并从考试内容与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形成了为研究型人才奠基和培养大批合格劳动力的教育模式。”这种个人自主的意识使美国高中生更倾向于从打工等课外实践活动中发觉自己的特长能力,不局限于书本学习。
参考文献:
赵霞,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意识与行为的比较研究(下)[J]学生发展与德育管理 (11):46—47、
曾本友、中美高中生质量极性追求与教育模式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 (9):19
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167
篇13:从金宝贝早教看中西方育儿观念的差异论文
◆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
来到金宝贝早教中心,大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宝宝周围总是围着很多家长,嘘寒问暖,关心的无微不至,宝宝一有哭闹,往往是中国家长第一个冲至宝宝面前哄抱孩子;而外国家长则是聚在一起聊天,喝咖啡,对于宝宝的所作所为显得漫不经心。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而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以守护者的姿态时刻看护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金宝贝的育乐课上,宝宝们能通过自己动手劳作,从中得到快乐,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不断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最终,宝宝会明白如何通过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西方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经常能看到有外国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做简单的木工修理,粉刷房屋等劳作。而中国家长甚少让孩子动手做家务,特别是上一辈的老人会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做家务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
◆轻松愉快,跟随孩子发育步伐的教育方法
金宝贝虽然是双语教育环境,但并没有正式的英语教授课程,也没有正式的数学教授课,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利用游戏等亲身体验的环节,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和技能。
不难发现,西方家长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而中国的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分数、证书,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在很多家庭都能看到。
◆天马行空是孩子想象的乐园
谁说绘画只能用纸和笔?在金宝贝艺术课上任何东西在孩子手中都能成为作画工具。他们可以选择站着、坐着、趴着,甚至是踩在器材上任意涂鸦,挑战身体的控制力,欣赏自己的“大作”。而中国家长多半会制作、反对孩子的这种涂鸦,他们认为这是毫无意义的,并且会把衣服和家里弄的脏乱不堪。其实我们看孩子的自由涂鸦,也许只是一堆乱糟糟的线条和圆圈,但在孩子眼里,每一个意象都是情感的表达,每个线条和圆圈都有自己的意义。而正是这种涂鸦会带给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唤醒孩子的兴趣,尽情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
◆从探索中求寻求创新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以前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严厉的管教往往熄灭了孩子创造性的火花。而现在很多家长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经常能在金宝贝早教中心里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并鼓励他们的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
西方家长在家庭道德伦理观念、家庭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家长认真研究学习。育儿就像走钢丝,任何一种方式都会有利有弊。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寻求平衡,在摇摆中前进是必然的一个结果。
[从金宝贝早教看中西方育儿观念的差异论文]
篇14:从西方对近代中国的理解看中西方的文化误读
从西方对近代中国的理解看中西方的文化误读
不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价值观,西方人自己对近代中国所发生的一些现象的理解,导致了在认识上彼此之间发生了理解的'偏差,形成了中西方的文化误读.
作 者:王丹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学院,110031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1 关键词:西方 近代中国 文化误读篇15:从数学和音乐的关系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
从数学和音乐的关系看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
数学与音乐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在早期数学发展的历程中,音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在西方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中国的律数学里体现得最为明显.本文将就数学和音乐的关系问题展开一些讨论,并指出中西方思维模式的.一些差别.
作 者:沈忠环 Shen Zhonghuan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理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刊 名: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HUBEI ADULT EDUCATION INSTITUTE JOURNAL 年,卷(期):2004 10(5) 分类号:G04 关键词:数学 音乐 毕达哥拉斯学派 律数学【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相关文章:
7.中西方文化差异
9.文学作品赏析
10.文学作品读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