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
“号外,马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
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
我国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宗教文化上一直都是有很深的内涵,所以我国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会存在着一些宗教文化元素,并且每一个国家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表达都不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以供相关人员参考或采纳。
关键词:
宗教文化元素;文学作品;翻译原则
文学作品中经常性的会出现宗教文化元素,对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体现出国外的一些宗教文化和风俗信仰进而为国内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些其他的宗教文化知识,并且还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文章中的深刻含义。但是宗教文化具有复杂性和专业型等特点,所以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只要遵循其翻译原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一、文学作品中的宗教文化元素
当代的文学家Christopher Daw-son对宗教文化有着很深的研究,其不仅是著名的文化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和文化史学家,也有人称他为社会学家和宗教哲学家,甚至称他为“新时代的'先知”。Christopher Dawson认为宗教就是理解各国文化的关键所在,并且其还在文化的发展和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长久的历史长流中,无论是政治、文学、法律还是哲学上都有宗教文化的身影,其对历史的文化和意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更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渊源,宗教文化与文学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着,宗教往往会利用文学的形象感来宣扬宗教思想,而文学作品中必定会出现反映当时的宗教文化,以增加历史感和文化感,所以在进行文学交流和翻译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宗教文化元素。
二、宗教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原则
(一)尽量保留
文学作品的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尽量保留文学作品中所想表达的信息,从而保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从前,我国学者在翻译一些国外文学作品时,大多数情况对其中的宗教文化都抱有一定的批判心理在,就算不存在批判的态度,也会进行选择性忽略,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宗教文化始终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诠释和理解。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现如今大多数学者在翻译国外文学作品时,都会选择尊重原作者,将原文中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翻译。
(二)主次有别
宗教一直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因为宗教具有非常强的包容性,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形式,甚至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和宗教逃脱不了关系,并且宗教中还包含着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结构。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常常要面对着如此庞大的社会文化体系,难度可想而知。所以在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主次有别的原则,对原文理解有着重要影响的部分为主,对原文理解影响不大的部分为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进行适当的取舍,才能够准确的表达原文中的信息。
(三)异国文化为主
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异国文化为主,因为中外的宗教文化相差很大,中国的宗教文化一只受到的都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而国外的宗教,以俄罗斯为例,一直都是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两个宗教文化的差异非常巨大,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根据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对原文进行修改,但是一经修改,原文所想表达的思想就会有所偏差,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异国文化,以原文中的宗教文化为主。
(四)形式和内容要兼容
各国的宗教文化是不相同,所以各国的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包含着自身民族的宗教文化元素,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在理解语言表面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所处的时代和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挖掘,从而得到一个最恰当的翻译方式。因为仅仅通过字面的意思很难真正的了解到原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在思想,所以一定要保证形式与内容兼容的原则。
(五)注重细节,把握整体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时代文化的象征,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定要注重细节,把握整体,通过原文的整体,对文中所想表达的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整体到局部的将原作者所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行明确的阐述,从而更加准确深入的理解文章的精神主旨。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作为文学作品之间交流的桥梁,其不仅能够拉近西方国家和本国的文化交流,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本国学习西方一些优良的文化,所以在文学作品中对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可是说得上是举足轻重,其不仅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关键,也是整个文学作品的精神主旨,所以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以上五点原则,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篇2: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论文
对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研究论文
一、引言
文化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要想成为杰出的翻译工作者,就必须掌握文化的差异,知道语句在特定文化中的含义,从而更好的进行翻译。然而,由于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难以做到等值的翻译标准,为了将意思准确的表达出来,必须进行不对等翻译。
二、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由于受到中西文化背景差异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不对等的情况,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概念意义上的不对等性。与中文词汇一样,英文词汇也有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词汇最基本的涵义,是词汇所表示的事物中最基本的特征。而内涵意义是隐含于概念意义之外的意义。在文学作品当中,词的内涵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词的意义,都会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例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本着作中,有以下几个句子尤其值得注意:“the milky way; the apple of my eye; the old man has just kicked the bucket.”在翻译的时候,如果不懂概念意义上的差异,根据以上句子的意思将其直接翻译为:“牛奶路;我眼中看到的苹果;那个老人刚才踢了一脚水桶。”这样的翻译在意思上是对等的,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翻译的话,读者根本就不懂所说的是什么意思。为了忠实原文的含义,我们只能进行不对等翻译,将这些句子意译为“银河;亲爱的宝贝;翘辫子了。”此外,由于英语国家和汉语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就同一词汇来说,它所承载的意思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在中国,“狼”这个词偏重于好色的意思;而在英语国家,wolf是凶残的意思。
2、文化背景上的不对等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时候,如果不懂特定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必然难以译出文本原来的意思。并且,一旦表现自己文化的语言形成,他便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与其它语言也会形成难以跨越的障碍,这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例如,朱生豪在翻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就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这是朱丽叶想要死去的前夜,她渴望爱人能够与她共渡难关。句中的“to my bed”直译为“上我的床”,但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朱生豪将翻译做了一下改变,将其翻译为“她要借你做相似的.桥梁。”这里并不是朱生豪不懂原文的意思,而是综合考虑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行的不对等翻译。因为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一个没有出嫁的女孩并不是一个轻浮的形象。
3、形象意义上的不对等性。形象意义指的是词语的比喻。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不仅能够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还能够增加语言的感染力,留读者以美感。在英汉文学作品中,如果对比二者之间的比喻,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例如,都将狐狸看做是狡猾的象征,而将羊比喻温顺。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都带有当地文化的特色,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能单纯的追求对等性。例如,在《呼啸山庄》中有这么一句话,“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而不懂中西文化的差异,将它翻译为“像戈丹人一样明智”就会让人很难理解。但是,如果知道 Gotham的形象意义,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不对等翻译,就能够将意思准确的翻译出来。Gotham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传说那里的人是最愚笨的,因而整句话的意思是“愚蠢无比”。
三、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注意要点
中西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文学作品中翻译的可译性受到了限制。所以,今后在翻译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到它们之间的融入点,从而更好的进行翻译。然而,融入点的找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翻译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尽可能使两种文化接近,并根据翻译的具体情况作出恰当的调整。使得西方文化作品在翻译中能够得以再现,使得翻译文本能够更好的体现文学作品的原意。此外,语种的不同为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提供前提条件,但由于受到不同语种个性化语言的影响,在翻译中进行对等翻译难以实现,所以,我们还需要努力感受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克服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翻译的目的。
篇3:翻译研究与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论文
翻译研究与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论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文化研究大潮的影响,翻译的历史文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西翻译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差异表现得极为突出,基于对语境、语气、含蓄等的敏感度及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注。翻译的文化因素被更多地加以考虑。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政治经济、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然而语言的个性与共性是共存和并重的,洪堡特曾经说过:“比较语言研究是对语言差异的准确探索。”可以说,寻找差异的目的是达到统一,其中必须特别关注的,则是语言的音形、词句、文体等形式中所内涵的精神文化实质。
翻译的实质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其目的在于把原语的全部信息输入译语,同时取得最大限度的等值效果。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的语系特点,决定了各自的构词法和词义表达差异很大,要想确切地表达原作内容,在翻译过程中就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律。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必须选词、增词、省略、把词类适当地加以转换,才能使译文通顺自然。当然翻译并不是纯语言本体的转换,它与社会文化等有着各种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特色,文化使人们凝聚为一个共同整体的一系列共享的意义、信仰和价值,有其特定的时空范围。因此,一些话语的正说与反说、句型和习语等在翻译时也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特点。
在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有许多辉煌成就令外国学者向往,他们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其历史源远流长,因此形成了构思方式和语言组织上的重视意合和悟性,区别于西方思维差异上的重形合和理性。汉语的意合无须借助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与句子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或借助语境、语义、语用的因素。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在古汉语文学作品中:英语在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结合成语篇整体时则少不了词汇语法的显性衔接。
德国思想领袖哈贝马斯倡导的“交往行动理论”以理解与沟通为现代社会最高目标,认为翻译研究应该成为人类交往实践的一项基本训练,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主客体间的有效联系,这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往甚至是相同背景下的交往都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改变现实生活中单向的思维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主客体认识模式。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讲究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主体参与意识很强,在语言表达上表现为多以“人”作主语,西方人由于理性的分析而偏重于主客分离和区别,所以有时以“人”这个主体为主语,有时以客体为主语,视情况需要而定。但更多的是抱着客观审视的态度,以事物为主语并进行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描述,这就导致了英汉语篇主语、主位或是重心上的差异。从根本上讲,这是中西方各自重综合与重分析思维习惯的表现,中国人喜欢螺旋式的展开方式,先宣称主题之重要,继而进行反复的论述和强调,最后回归到主题:西方人喜欢直线形逻辑思维,就是先表达出中心意思,由此展开,或层层推演或逐项分列,后面的语由前面的语句自然引出。在一句含有时间、地点、事件的通知性的话语中,中国人的习惯表达是:我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情,西方人的表达是:要进行的事件+地点+时间。例如,中国人习惯上说:我们明天早上去看姑妈,7:00在院子门口集合:西方人的表达是:Wewillmeetatthecourtyardgateat7O''clocktomorrowmorninginordertovisitouraunt。
翻译是传译两种相异的语言与文字,总需要将译者与被译者两方面的语言文字做一番深刻的研究,看中文与外文究竟有哪些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有文法上的、修辞上的.、习惯上的和表现手法上的,如:由于英语重句子的建构,英语句型多,尤其长句多。西方人习惯于使用“叠床架屋”式结构的长句子,在进行翻译时,都要关照到。
在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活动中准确和流利的表达就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冲破原文词义或句法结构的强制范畴,把原文精髓用规范、通顺的译文语言全息再现出来的过程。由于这样的译文不是原文的机械复制品,它往往需要创造性劳动,亦即语言艺术。而表达的艺术主要体现在理解翻译法以及对于原文用词、句法结构、叙述顺序等问题的恰到好处的处理上。由“直译”与“意译”引发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实践中都不能不采用。没有哪一种译文是完全异化或完全归化的。在翻译过程中若能使二者相得益彰,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西方美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优良的学术传统,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它的飞跃发展,对译学影响越来越大,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能忽略作品的比较美学价值,不拘泥于表层结构和形态,不注重译作语言质量的高下,现代翻译需要我们对译品所蕴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统的审美特征,乃至于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审美理论和思维方式做出美学价值上的判断,以探索其审美本质和规律。
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不能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而是把翻译文学作品作为既成事实加以接受,不仅要对其进行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判断,还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学交流、影响、接受、传播等问题的考察与分析。
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可以拓展新的角度、新的方法,不再单纯评价译品的优劣高下,而是将各类译品作为审美对象,从美学角度进行鉴赏、品味、对比、分析,使文学作品及其译品所蕴含的美学因素及其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使读者在研读文学翻译作品的同时,充分领略原作与译作的审美价值。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翻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问,需要长期下苦功夫才能真正学到手。译者的翻译能力的形成不能单靠学习理论知识、强化技巧训练,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双语功底及大量的翻译实践。
无论什么翻译,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交流的目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繁荣,在中国与国际各领域接轨日益加速的时代,为使翻译学得以更好的发展,在注意到中西语言文化思维差异性的同时,必须打破翻译研究的地域、学科、流派的限制,形成跨学科综合、多元互补的研究格局,在译学领域加强交流,跨越不同的传统与体系,进行中西译论体系间双向互补、借鉴和相互渗透,以达到中西译学的交融与共生。
篇4: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论文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研究论文
[摘要] 商务英语翻译是在持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商业交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文章从语用与商务英语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语用因素。从语用的角度提出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语用因素商务英语翻译文化语用原则
一、前言
忠实性是所有英语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特别是对于商务英语来说。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商务英语词句的语用意义,对不同文化的商务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些障碍,特别是文化方面的障碍时,必须考虑语用因素,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服务于商务英语翻译。
二、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和语用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运用。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着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简言之,语用指的是超越于语言本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涉及不同商业文化之间的沟通。着名语用学家Sperber & Wilson (1995:2)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为了不同文化的商业交际的成功,译者务必首先做到让译文读者能够与原文读者一样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距离,而后考虑“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假设集”。其中可能要涉及到每个具体假设的可及度的调整。这条原则被称之为翻译的语用推理距离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在识别作者信息意图时的推理线索可分为句法线索、语义线索、字形线索和语音线索,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整个翻译过程始于原语交际,原语交际又始于交际者角度上的明示过程而后是听话人角度上的推理过程,因而为了保证译文读者能正确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译者有义务根据双方的认知环境再现必要的推理线索,提供这些线索也是译文再现原文连贯的必要保证。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因此,在从事商务英语翻译工作时,不仅应精通语言本身,更应熟知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跨文化商务交流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而恰当地运用语言,化解文化矛盾,正是语用学的任务之一。语用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准则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要想成功地运用语言必须通晓其背景文化。跨文化的语用实际上就是在不同文化之间掌握灵活变通的手段,完成语意的恰当表达。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门综合的.学问。译者在通晓语言、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的同时,也应掌握一些语用知识。从事商务英语翻译的工作者都知道,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和表达蕴含语用涵义,这其中就包括不同民族的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使词语所承载的文化也必然有很大差异。当词语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达不一致时,译者就应善于进行文化的移植和融合,以达到语用意义的等值转换。由此可见,语用、商务英语翻译与文化之间关系紧密,文化是基石,商务英语翻译是转换生成器,而语用是商务英语翻译这部机器的一个必备的应用程序。
三、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语用与社交语用因素的相互关系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一门语言学科,它研究说话人如何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同时也研究听话人对说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折射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即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进行的思想、文化的传递活动。译者在其中起着关键的连接作用:他首先是听话人,他需要利用自己的原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并在翻译过程中揣摩原语作者的翻译意图,通过自己的智力参与,运用语用学原则进行推理,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继而,译者又转换其角色,变成说话人,他通过自己的目的语语言知识,结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把握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程度,按照原作者的意图、风格,将对原文解码的结果呈现给目的语读者,让他们达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各自对原作的理解把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涉及到理解问题、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用意的传达等问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语用学内涵,立足于原文语境,充分挖掘原作作者的语用用意,利用文章中的各种语意关联,深刻理解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理解程度,呈现给读者通顺流畅、接受程度高的译文。这样同时也就达到了文化翻译的标准与意义。例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表达习惯和各自的词汇体系,相互之间并非一一对应关系。如汉语中的“三角债”,若商务英语翻译成“Triangle debt”,外方会不知所云,因为英语中经常用“chain debt”来表达此意。再如商务英语翻译“文物保护单位”这个词组,如把它译成“a cultural unit”,英语国家的人会把其理解成“一个文化单位”,这就是由于把汉、英词语一一对应造成的语用失误,正确译法应当是“a historic relic”。再如,“宣传”一词,如果不看语言环境直接把它译为“propaganda”往往会造成语用失误。因为汉语中,“宣传”并无贬义,而英语中的“propaganda”却带有“欺骗性”的含义。这种把汉、英一一对应的语用失误还有:当你帮某人做了一件事情,对方向你表示了谢意,你用汉语的回答自然就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而用英语却不能说“Never mind”、“Don’t thank me”之类,因为英语中Never mind常用来表示道歉,而Don’t thank me根本不符合英语的社交场景与表达习惯。另外一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发生的语言使用方面的失误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或误用英语的其他表达结构,结果表意不清,令人不知所云。如下面这句话“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试看译文“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本句在汉语中很常见,但如把它照译成英文,则显得有些Chinglish的味道,因为英语中active的主语应是有生命的,把diplomacy和active搭配在一起并不恰当,如果译为“The turn of the century finds China most active on the diplomatic arena”则既传达了原意,又符合语用规则。
四、结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际交流,它要求译者具备熟练的语言知识,熟悉多种文化,掌握语用技巧,从而完成具有一定语用目的的商业文化交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技能和语用能力就应关注文化的异同,灵活变通,以达到原语的语用目的。语用原则是商务英语翻译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在商务英语翻译工作中应灵活处理因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造成的交际障碍,把握语用原则,根据语境做必要的调整,避免语用失误。
【文学作品中宗教文化元素翻译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5.文化翻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