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文>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

2024-08-08 08:03: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weib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

篇1: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

摘 要:典故作为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在英美文学发展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们喜欢的语言技巧之一。所谓典故,通常是指涉及一些历史人物或某个特定的规章制度的故事,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典故乃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语言表达技巧,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通常有一定的隐喻作用。如果能把典故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可以增添文章的趣味性,使语言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典故;翻译;暗示;直译;意译

引言:

自古以来,典故都是文学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温婉而深刻,简练而不乏洞察力,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灵感的升华。典故常常使用较短的语句,来传达深刻的寓意,具有强烈的修辞效果。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多源自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传说以及基督教的教典《圣经》,它们不但深刻地影响着西方文学的发展,而且还大量地出现在日常交际和文学著作当中。

一、英美典故的发展演变及其分类

英美典故具有突出的语言特色,寓意深刻。它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英语典故的用词简练,意味深长。它不仅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还被誉为语言和修辞艺术的瑰宝屋。

英语典故在英美文学发展史上可谓是历久弥新,无论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典籍、宗教文献,还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英美典故都占据着自己的一片天地,且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

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典故分为以下几类:

1、基督教典《圣经》的`典故

英美国家中,基督教是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它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西方社会的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观等也深受其影响。《圣经》,作为基督教的教典,是西方文化形成的另一源泉,对英语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极大地推动和丰富了英美典故的发展。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典故都是从《圣经》中引用的,比如圣经中的人物或重要事件。如:

forbidden fruit 禁果

该英美典故出自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亚当和夏娃由于抵挡不住诱惑,偷吃禁果,最后被从伊甸园中逐出。

除此外,还有大量来自于《圣经》中的典故,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如:

Heap coals of fire on one’s head 以德报怨

As poor as Job 家徒四壁

Juda’s kiss 口蜜腹剑

lost sheep 迷途者

2.其他来源的典故

有些典故产生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中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然后被人们一代代地流传了下来,约定俗成,来象征一定的人或事。英语典故有些是存在于一些书面的典籍之中,而部分则是独创的,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语言特色。

这些典故,如果我们只从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不能真正领悟它的内涵,我们只有结合它的来源,它的文化背景,才能对它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英美典故的翻译策略

浓厚的民族特质和地方气息是语言的一大特色,英美典故也不例外。因此在英美典故翻译时,必须根据其来源及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选择翻译策略。英美文学典故常用的翻译策略有下面几种,重点讲2种:

1、套译法汉译

中西方文化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典故如果不能够用直译策略翻译,如果要坚持采用直译,不可避开的将导致其真正内涵无法传达出来。但是如果这些典故与某些汉语典故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就可以采用套译的策略,通过其他汉语典故将其呈现出来。如:

Crocodile tears 假慈悲

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s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Some prefer turnips and others pears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2、意译法汉译

意译法首先考虑与原文内容相一致,不会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要译文形式通顺即可。如:

An Apple of Discord 祸根

Double Durch 胡说八道

take French leave 不辞而别

三、结语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的转换,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文化的转换。本文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剖析了几种常见的英语典故的翻译技巧,为英美文学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杨雪静.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10):103-104.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魏丽、黄玉倩.赏析英语典故[J],时代文学,(12):199-120.

篇2: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19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在西方中世纪的文学作品上体现了宗教文化,当时文学创作的形式多是圣经故事、赞美诗、宗教剧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文化。在中世纪的后期,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人们极大地解放了思想,追求自由,文学作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巨人传》《十日谈》《羊泉村》等,凸显了当时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到了18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开始风行,文学创作者通过文学创作积极地反映封建宗教礼法、资产阶级压迫、社会不公平等社会现实,同时赞颂自由主义的爱情、女性主义的妇女解放等伟大的精神。这一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琼斯》《阴谋与爱情》《浮士德》等,都为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人文精神的追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的文学发展主要体现了战争背景和西部牛仔的自由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西部文化内涵,为西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三、文学作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历史差异

在上文我们介绍了中西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中西的文学发展路径存在很多不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历经奴隶社会和长达多年的封建社会,最后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最长的阶段是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和鞭挞。反封建思想是中国文学作品里蕴含最多的思想感情。西方国家的历史主要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最后到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在14—15世纪就进入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其间的工业革命以及独立战争都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中西方的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其历史发展阶段存在很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在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中,描写了新时代的四个大学生的个人成长蜕变和对爱情的追求精神,并且在整部小说中都大量地描写了奢华的生活且塑造的人物形象几近完美。这样的小说之所以受到许多90后的追捧,是因为其反映了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的特点以及人们对完美人格和生活的向往。同名电影一经上映,票房就突破亿元大关。这样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为什么受到众多青年的'喜爱呢?原因很简单,此部作品反映了21世纪的拜金主义且迎合了青年学生不切实际的愿望,满足了当今时代人们对快餐文化的需求。经过早期移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美国人世世代代坚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人们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价值。这种“美国梦”的精神来源于美国人通过战争取得民族独立的历史,因此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贫穷的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就是“美国梦”精神的体现。《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写于20世纪代的一部作品,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发展时期,人们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这些历史元素在小说中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因此,不同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心理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人们的心理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宗教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儒、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而西方人以基督教教义为主要思想核心,相信主的恩赐和宽恕。这种宗教心理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明显的体现。《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渴望追求自己的爱情和生活,却因为现实的原因不能实现,杜丽娘死后化成魂魄与心上人柳梦梅终得圆满结局,这符合了中国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以及期盼圆满结局的心理。在西方文学作品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多数的文学作品都以悲剧结束。《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都以悲剧收场,凯瑟琳难产而死、辛德雷惨死、希斯克利夫自杀而死,受到封建礼制和物欲阻挠的爱情,没有得到喜剧的结局,就是西方人“悲剧体现伟大”的心理。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之价值观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奉行集体主义精神,崇尚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中国人的民间俗语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西方国家则是追求个人主义价值,推崇强者、英雄。由于西方国家受“天赋人权”的思想影响,人们认为只要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个人的一切追求都是天经地义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在《小时代》里,作者着重描写了四个女大学生之间的友谊,以及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在《愚公移山》里,愚公带领家庭成员挖土移山,为了子子孙孙的后代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认为黛西是因为金钱才跟布坎南结婚的,所以他立志要成为有钱人。经过几年的艰难坎坷,盖茨比获得了巨额财富,这是个人主义的一种体现。西方人认为,通过个人的不懈奋斗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小说中,盖茨比与布坎南发生争执的时候,盖茨比说道:“你的妻子不爱你。“”她从来也没有爱过你。她爱我!”通过盖茨比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认为黛西爱的人是自己,他们就应该生活在一起,他没有顾忌到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和伤害。这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四、结语

总之,由于中西方地域、历史的差异,导致了文学发展的不同且文学作品中又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历史背景、心理认知、价值观的差异。文学作品就是民族文化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学作品欣赏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应该多学习、多阅读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以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精神。

篇3:从西方文学作品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从西方文学作品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学作品 价值取向 “SLFCA精神”

[论文摘要]以欧美文学名著中典型人物为镜,映照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论证大众文化中的精神缺失,提出营造高尚的社会大众文化的建议和期盼。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中华文明悠远博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们取得了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造的巨大成就。至“工业革命”,一种传播技术革命的文化出现,并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的滋润下开始繁荣,这就是大众文化。

她无明显阶级性,也无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明显自发性。她仅仅是一种“众人喜好的文化”,在当代具有明显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传媒性,是物质文化消费现象。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短短20年时间,便迅速壮大成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她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风貌,但也引发了多重争议。这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她的价值和发展控制问题。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一)总体现状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街头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涂鸦不再是损毁公共设施的反面教材,轮滑鞋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麦当劳和动漫老少咸宜……

“后现代消弭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代之而起的是崭新、前沿、活跃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化时尚;网络文学流行元素的泛滥,无厘头文化的兴起,使文学的处境日益卑微;严肃文学在一片指责声中渐渐地为迎合消费需求苦苦挣扎;表现青春励志、人间真情的作品全面缺失。当代大众文化已在满足人们消费欲的同时,丢掉了文学的功能,造成了文化精神的极度失落。

(二)精神流失与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文明价值正在流失,“SLFCA精神”极为缺乏。

1、Self——自信、自立、自强

《苔丝》中塑造了一位“失贞”后,仍对爱情自信、对生活自立、对命运自强的女性;幼年电击致残的何军权①,在残奥会上屡夺金牌;而整个中国也是一步步摘掉“东亚病夫”铁罩的鲜活史诗。他们用自尊的烈火消解了自卑的封冻,打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迷信。我们不要打着反对“个人排他主义”的旗号,抹杀“三自”的强大能动性。要深刻反省,坚决抵制懒惰情绪,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Love——爱人、爱祖国、博爱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政治扼杀了“爱”,那么90年代以后则是金钱扼杀了“爱”。但“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孔孟以“仁爱”为纲推行“仁政”主张;保尔·柯察金用钢铁般的意志告诉我们,“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马丁·路德金怀揣博爱的梦想呼吁种族平等。

3、Fastidious——挑剔

大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不挑剔了!人们会恼火煎饼上多出的'一粒芝麻,也会光临隐私揭秘、情色凶杀的文艺,《荷马史诗》门前冷落、《流星花园》门庭若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扬弃了旗袍、黑发,宣传起了超短裙、彩发。“肥皂剧”占据收视率前列,选秀场成为大众文化坚实的阵地。我们不能让低能化娱乐继续妨害大众的审美能力,应该用纯粹的文学精神来净化心灵,读《威尼斯商人》,学习安东尼奥们生活的智慧;品《巴黎圣母院》感受敲钟人卡西莫多人性的真善美。品味无数升华人性之理。

4、Cooperation——合作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不过,“80后一代”引领的时尚文化,更加讲求“西式”个性解放。RPG、DIY……从服饰到神情,都追求最cool、最in效果,“Freestyle”的生活方式对青春一族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且学校教育也开始留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但这很可能是在没有领会“尊重个性”的真谛前提下的盲目模仿。看看《三个火枪手》,他们齐心打败红衣主教、舍命救友。莫逆之交并没有成为他们仗势凌人的资本,也没有妨碍他们侠肝义胆个性的彰显,相反,团队精神使其英雄形象更令人崇拜。我们不要把“尊重个人能力”的人文关怀当作脱离团队的借口,应当领悟合作精神与技巧的本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实现“和而不同”。

5、Action——行动

“Every man feels instinctively thatall the beautiful sentiments in the worldweigh less than a single lovely action,”“A man,1ike a watch,is tO be valued byhis manner of going,”不过,总有不少人在睡梦中收获幸福、在幻想中等待机遇。的确,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这一点对15~25岁的城市青年一代最具针对性。试想,如果漂流孤岛的鲁滨逊成天只是“期望”早日回乡而不与自然抗争,如果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放弃第八十五天的出航,而“期待”第八十六天的收获,那么“家乡”和“大鱼”又在哪里?人类坚毅、勇敢的光芒又要何以释放呢?无可厚非,生活需要幻想。但最终要把它变为现实。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大众文化之所以如此受宠,是因为她从本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和最高价值目标的。她始终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中国大众文化应继续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对国际文化主流“去粗取精”,吸收先进科学精神,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大众文化实现真正的满足大众需要、尊重大众权利、反映大众理想、提升大众人格。

篇4: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的论文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的论文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不同文化圈、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这其中,西风东渐无疑处于主导地位,西方主流节日在当下迅速地融入我国的民众生活。对此国内的反映不一,有坚决抵触,有热心拥护,有巧为利用,更多的表现为在国人特有文化心理导向下的本土化。理性对待西方节日的本土化,建构与引导新形势下的国民节日文化心理,弘扬与传承我国传统节日中宝贵的文化精神,在当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仪式;西方节日本土化;文化心理

一、节日的文化心理构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仪式

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社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

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

著名作家肖复兴指出,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需要仪式化,更需要意义的本土化,让民众在仪式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意义。这种意义的传导需要特定的符号化仪式和参与的体验。

二、中西方节日的差异及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

1. 起源的差异性。中国的节日主要围绕农业耕作,节日多以节气时令命名,侧重世俗性,而西方节日则反映出畜牧业喜好迁移的生活特征,节日与宗教人物和事件相关。组织的差异性。中国节日注重家庭的团聚,往往以“家” 为单位成为节日的中心;西方人多以包含多个家庭的整个社区为活动范围。文化心理的差异性。中国节日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家族团圆,而西方节日则更偏向释放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中西具体节日比较:春节与圣诞节,两者均为年末庆祝新年的节日,但圣诞节宗教色彩浓厚,其为耶稣的诞生日,而春节则是纯粹的从农业社会时令上的新年演变而来。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主题均为爱情。七夕纪念天各一方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情人节纪念为捍卫他人爱情的权利而殉难的修士圣瓦伦丁。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清明节与复活节:均在春季,两者都有着对生命的尊重,对灵魂不朽的追求。复活节是基督的复活的日子,是对信仰的喜乐和复活的欢呼;而清明则通过祭奠提供了对族人的追忆与心理慰藉。

2. 西方节日本土化的内涵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交战,对于西方节日的排斥,有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也有看到当前西风炽烈,本土节日传统流失、淡漠,而对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坚守。西方节日进入中国的客观性,又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这个进程不简单为西方节日的进入,传统节日的退却。实际上,西方节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全新的本土化过程,其目前的流行与繁荣,更多地体现为对西方节日原有宗教色彩的剥离,而更多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富足、和睦、亲情等为主题的物质需求和情感诉求取而代之,其内涵仍整理然以原有的文化心理为主,整体而言仍然是种新型的“洋为中用”,换言之,借西方节日的形式,仍然是在过中国人的节日。当然,西方节日中蕴含的如个性张扬、个性解放的价值观等也已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体仍未跳脱出固有的文化心理范围,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心理的稳定性。

三、节日世相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节日的文化心理的稳定具有相对性,在中西方文化激烈交汇的当前,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当传统节日蕴含的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文化心理日渐稀薄,节日的危机并不简单为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而更多的是我们自身文化心理的迁徙,文化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商业的狂欢。在对商业利润疯狂追逐的驱使下,商家对西方节日的大肆炒作,周边产品的倾销,其实目的只是制造商业机会,导引消费行为,创造消费习惯。

信仰的缺失。失去神圣性及宗教情感的西方节日在中国更多的被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同样失去原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更多的表现为饮食、娱乐,家庭聚会。

仪式的丧失。近年同时出现的另一现象是地方为拉动地方经济而大兴土木建设、创制的“类节日”及仪式。追求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往往导致仪式的空壳化,对文化的感知及国人文化心理的尊重未显现出足够的诚意,更不用提及培育和熏陶。

解决之道:

1.兼收并蓄的包容之心。地球村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无论差异性如何之明显,其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的历史趋势不可避免。而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互相汲取而形成的,其本来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实现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未来的文化源泉一定有传承、吸收、创造。节日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也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更新国人的文化心理,同时将民族性的文化心理进一步固化在节日中。

2.重新构建传统节日礼仪。正视仪式中的文化心理及仪式本身的重要性,打造适应新的时期特点的节日礼仪,以庄严的形式、肃穆的内容、深刻的意义、艺术的韵味、引发共鸣慰藉的情感,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魂灵层面的文化心理形成呼应,重塑物质社会丢失的信仰,体味生产、生命、生活本质的美好和文化心理认同,感知节日中的价值意义,获得一种整体性的相对稳定的幸福感。

节日的文化心理是一个国家健全的国民心理的反映,最终体现为价值观的输出。对节日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求新、融合需求的尊重,是塑造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节日充斥商业驱动,作秀泛滥,物质挑战精神的世相问题面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的历史考验和任务就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将传统节日过出新意,渲染铺陈传统文化富有魅力的层面,统一节日中情感与理性、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性,形成新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性格与民族自尊,水到渠成地输出具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以节日之名交由后代传承。

参考文献:

[1]邓晓芒.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7.

[2]黄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6)43.

[3]冯小娟、杨足. 西风东渐—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队中国现代民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1)上旬.

[4]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

篇5: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

浅论徐志摩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

徐志摩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时,有着独特文学个性、独特生活经历的文学家。他的新诗、散文在中国新文学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一席之地。徐志摩从小受“诗书礼”教育,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短暂的人生经历却非常丰富,曾留学美英,有双重留学经历,回国后又两次游历西欧,到过很多西方国度。徐志摩虽然创作时间不长,但其创作的作品体裁十分广泛,涉猎过多种文体;写作与自由体诗不同的格律诗、创制“跑野马”的散文、抒写“完全的抒情诗”式的小说与童话、与陆小曼合撰唯美风格的悲剧,并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书信和日记。除了创作,徐志摩还译介了大量的作家与作品,他的译作涵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39位作家,涉及多种文体和流派。徐志摩在东西文化之间来去自如,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使其能对不同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和取舍,他横贯东西的痕迹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独特位置。徐志摩留学欧美时期,广泛涉猎过外国文学各个时代、各种文学思潮的作品,包括现代主义诗歌、小说、戏剧等,受西方浪漫派、唯美派、悲观派以及象征派诗人多方面的影响。他的诗有拜伦傲藐一切的反抗性格,有雪莱的理想与热情,也有济慈的唯美情绪;有华兹华斯的清脱高远,也有哈代的悲观厌世;有泰戈尔式的沉思、流丽,也有波德莱尔式的直面丑恶人生。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方文化的分支中影响徐志摩文学创造最多的'是贵族精英文化、个人主义文化和基督文化。

一、贵族精英文化

英国文化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一文化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偏于保守、讲求渐进、厌恶竞争、追求高雅、崇尚自由独立。隶属于它的康桥文化,更富有精英气息。康桥文化是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形成的,蕴涵了强大的贵族气、保守性与独立性。1921年,徐志摩只身飘洋过海,来到康桥河畔,加入康桥社团,康桥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他全身心地沉浸在了英美诗歌的气质和氛围中。正如他所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最先受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

二、个人主义文化

欧洲的文明,名流的思想,雪莱、拜伦的风流与浪漫如同一道道洪流,不时冲击着徐志摩,使他走上了爱、美、自由的理想主义道路。他期待着“馨香婴儿”的出生,这一理想使他对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折射到思想上便演变成一种不可一世的个人主义。他的个人主义,不愿受任何束缚,崇尚自我、真我的精神追求。

三、基督文化

徐志摩在国内就曾接受教会学校——上海浸信会学院的教育,而几度在欧美流转,更直接了解了西方社会和文化里的宗教,亲身经历了圣诞节仪式、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和宗教音乐。西方的人文科学与基督教文化精神水乳交融,徐志摩在学习西方文学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受了基督教文化精神的影响。

徐志摩在新旧历史矛盾和东西文化碰撞中,扮演的是双重角色:一方面,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要求在思想上、生活上等各个方面实现民主、自由;另一方面,“五四”以后封建势力回潮,军阀混战的黑暗现实,根本不可能为实现民主、自由提供最起码的条件。一方面,他受欧美人生观影响,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他却不断陶醉于传统文化闲适隐逸的情调。一方面,他受英国各流派诗人影响甚深;另一方面,传统的审美情趣却又时时体现于他的作品中。这是新旧交替的夹缝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是历史给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殊的遗赠,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宝库。

透过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我们会发现,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去分析,都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园地。他的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他以他的纯情与明丽诉说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与认识,表达着自己的爱与恨。他多重思想就像一棵树一样,虽然每个枝干都奔向不同的方向,每一片叶子都展示着各异的光彩,但它们本是同根生,血脉相连,意气相通。他思想的各个层面都源于一个“爱”字,源于他对生命,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渴望。他的人道主义、个人主义、自然主义以及他对爱情的体悟都是他生性本底的真纯、善美、率性的生发与展示。这种种思想成分是相依相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的。这就他的多重思想成为一个矛盾复杂的统一体,使得他的思想之树生机盎然,虽经历史沧桑而仍具独特魅力。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相关文章:

1.西方神话故事典故

2.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3.西方典故与英美文学教育

4.文学作品赏析

5.文学作品读后感

6.经典文学作品

7.儿童文学作品

8.心理学本土化的几个问题

9.《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读书笔记

10.星座英语:汉语中的西方星座

下载word文档
《浅谈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本土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